溫尼考特的語言:通往核心概念的23個關鍵字

溫尼考特的語言:通往核心概念的23個關鍵字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珍.亞伯蘭
圖書標籤:
  • 溫尼科特
  • 精神分析
  • 心理治療
  • 對象關係
  • 嬰兒期
  • 兒童心理學
  • 自我
  • 真我
  • 過渡體驗
  • 遊戲
  • 創傷
  • 母嬰關係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客體關係理論大師溫尼考特思想解密寶典
 
  溫尼考特,英籍小兒科醫師和精神分析師,憑藉對嬰幼兒的深刻臨床觀察與人類心靈的熱情探索,跟隨著佛洛伊德的腳步並與剋萊恩對話,以一種特別的方式推動精神分析的進展。他的寫作方式蘊含生命力,能夠以日常用語來錶達直抵人性根源的概念。這樣的語言,經常令人誤認為太簡單、或太複雜(或同時兩者皆是);即使是最有經驗的溫尼考特學者,仍難免在他的概念裡迷路。
 
  本書作者珍.亞伯蘭以她的獨特創意,將溫尼考特數百篇論文收進二十三個關鍵詞彙裡,像武功祕笈般拆解其龐大的思想體係,是目前對溫尼考特完整著作最重要的研究之一。亞伯蘭非常理解溫尼考特研究者的需求,以她直白清晰的寫作風格、對各討論主題的廣泛涉獵,從原著裡引用瞭豐富貼切的語錄來闡明溫尼考特的核心概念,並把它們放在更廣的歷史脈絡裡。對讀者而言,宛若打通任督二脈。
 
  對尚未接觸溫尼考特的學生而言,這本書是個通往豐饒寶藏的路標;對臨床工作者而言,這將是可用於臨床實務的新洞識泉源;而對學者而言,這將是溫尼考特作品在書目和專題材料上的寶貴資源。
 
  這就是溫尼考特的語言……在最令人意想不到的地方撞擊讀者靈魂的深處,解開纍世堆疊的防衛,有如召喚亡靈一般,讓那些早已埋葬在內心深處的各種感受緩慢但堅定地浮現到終於可以觸摸得到的地方。──本書譯者周仁宇
 
  溫尼考特佳句摘錄
 
  論母嬰關係:
  「沒有寶寶這種東西!」……如果你讓我看到一個寶寶,你一定也會讓我看到某個照顧著寶寶的人,或至少有個嬰兒車,被某人的眼睛、耳朵牢牢盯著。我們會看到一個「育嬰配對」。……單元不是個體,而是環境—個體設置。存有的重心並非從個體開始,而是從整體設置開始。──摘自〈與不安全有關的焦慮〉
 
  雖然獨處能力的建立受惠於多種經驗,但其中有一種基礎經驗若不充分,獨處的能力便不會形成;這個經驗是嬰兒或小小孩在母親在場時獨處。因此,獨處能力的基礎是個悖論;這是他人在場時獨處的經驗。──摘自〈獨處的能力〉
 
  論反社會傾嚮:
  如果傢能夠承受孩子對傢所能做的一切破壞,孩子會安定下來玩。但正事要先做,測試必須先完成,若是對父母的設置和傢的穩定度存有疑問時(我指的不隻是住傢),更是如此。孩子必須先意識到框架,纔能感覺自由,纔能去玩,纔能畫自己的畫,纔能當個不負責任的孩子。──摘自〈青少年違法的一些心理麵嚮〉
 
  惡劣屬於由反社會傾嚮產生的臨床錶現……簡言之,反社會傾嚮代錶受剝奪的孩子內在的希望感(hopefulness),而這孩子其實是絕望、不幸與無害的;展現齣反社會傾嚮意味著孩子已經發展齣一些希望感,希望能找到一種跨越鴻溝(gap)的方法。這個鴻溝是在相對依賴階段所經歷到的環境供給之連續性的斷裂……如果鴻溝得到橋接,惡劣便會消失。──摘自〈道德與教育〉
 
  論心理治療:
  心理治療發生在兩個玩耍領域的重疊處,患者的以及治療師的。心理治療和兩個人一起玩耍有關。由此推論,在沒辦法玩耍時,治療師的工作便是把患者從無法玩的狀態,帶到可以玩的狀態中。──摘自〈玩耍:理論陳述〉
 
  這個毀壞活動是患者要把分析師放在全能控製之外的企圖,也就是,放到外麵世界上的企圖。若是沒有經歷最大的毀壞(客體未受保護),主體就永遠不會把分析師放到外麵,因此就永遠無法超齣某種自我分析(把分析師當作一部分自體的投射來使用)的經驗。若從餵奶的角度來比喻,患者隻能自己餵養自己,而不能用乳房來變胖。患者甚至可能會享受分析經驗,但不會有根本的改變。──摘自〈客體使用與透過認同而關聯〉
 
本書特色
 
  ★針對溫尼考特的理論概念,整理齣23個關鍵字詞,並提供資料齣處、相關歷史脈絡和解釋,是研究溫尼考特思想的最佳工具書。
 
  ★使用淺白易懂語言來闡述複雜概念,即使初學者也能容易理解。
 
  ★繁中版譯自第二版,新增「錯覺(全能的)」條目以及湯馬士.歐登序文,書末附完整溫尼考特作品列錶,尤其具有學術價值,值得購藏。
 
專業推薦
 
  王浩威 | 精神科醫師、榮格分析師
  呂旭亞 | 榮格分析師
  李育青 | 執業牙醫師(特殊需求與身心障礙者牙科治療)、 薩滿療癒工作坊帶領者
  翁士恆 | 颱北市立大學心理與諮商學係副教授
  陳俊霖 | 榮格分析師、亞東紀念醫院心理健康中心主任
  楊明敏 | 國際精神分析學會(IPA)訓練分析師
  劉時寧 | 精神科專科醫師、哲學碩士、文化身心診所主治醫師
  樊雪梅 | 訓練督導級精神分析師(BPaS, IPA)
  蔡榮裕 | 臺灣精神分析學會名譽理事長、臺灣心理治療個案管理學會理事長
  (依姓氏筆畫排列)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經典美索不達米亞文學與神話研究的專著簡介,它將深入探討古代兩河流域文明的文學創作、神話體係及其對後世文化的影響。 --- 泥闆上的低語:美索不達米亞神話與史詩的深層結構解析 作者:[此處留空,以增強專業書籍的正式感] 齣版社:[此處留空,以模擬專業學術齣版物的風格] 內容提要 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而精深的視角,用以理解美索不達米亞(Mesopotamia)——人類文明的搖籃——所孕育齣的宏大、復雜且影響深遠的文學與神話傳統。從蘇美爾的城邦頌歌到阿卡德帝國的史詩敘事,再到巴比倫和亞述的宗教文獻,本書梳理瞭數韆年間,尼羅河與幼發拉底河之間這片土地上思想、信仰和藝術錶達的演變軌跡。 我們不再將這些泥闆上的楔形文字視為單純的曆史遺存,而是將其視為活潑的、結構嚴謹的文學體裁,深入剖析它們如何構建世界觀、界定社會秩序、解釋人類苦難,並確立神祇與凡人之間的永恒契約。本書尤其關注敘事動力學、原型結構以及文本之間的互文性,揭示這些古代敘事如何在看似原始的錶象下,蘊含著精妙的哲學思辨和文學技巧。 核心章節與研究領域 本書共分為六大部分,涵蓋瞭從神學基礎到具體文本分析的多個維度: 第一部分:語境與文本的基石 本部分首先確立瞭研究的地理與曆史框架。它詳細考察瞭蘇美爾、阿卡德、巴比倫和亞述文明在不同曆史時期的文化特徵及其對文學創作的影響。重點討論瞭泥闆作為載體的特殊性——其製作、保存、書寫製度(楔形文字)如何塑造瞭文本的傳播方式和解讀難度。此外,還對早期神職人員與抄寫員階層在神話知識壟斷與傳承中的作用進行瞭考察。 第二部分:創世論與宇宙秩序的構建 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對“起源”的思考是理解其世界觀的關鍵。本部分集中分析瞭核心的創世神話,特彆是巴比倫的《埃努瑪·埃利什》(Enūma Eliš)。我們不僅復述瞭提亞馬特(Tiamat)與馬爾杜剋(Marduk)的戰鬥,更重要的是,深入挖掘瞭其中蘊含的本體論:宇宙是如何從原始的混沌(Apsu和Tiamat)中被“組織”齣來的?神祇之間的等級製度如何反映瞭地上的政治結構?此外,還探討瞭早期蘇美爾關於天地分離的描述與後世敘事的差異。 第三部分:英雄敘事與人類境遇 英雄史詩是美索不達米亞文學的巔峰成就。本部分將焦點對準瞭《吉爾伽美什史詩》(Epic of Gilgamesh)。我們不僅逐段解析瞭吉爾伽美什從暴君到智者的蛻變,更著重探討瞭史詩中幾個永恒的主題:友誼的深度(恩奇都之死)、對死亡的恐懼與抗拒(尋找永生的旅程),以及人類對自身局限性的最終接受。 我們將吉爾伽美什的追尋置於更廣闊的古代近東文化背景下進行比較,分析其在不同版本間的細微變化所摺射齣的時代精神。 第四部分:神祇譜係與宗教實踐的交織 本書超越瞭簡單的神祇介紹,著重於神靈的功能性與象徵性。我們將蘇美爾的眾神(如恩利爾、寜吉爾蘇)如何被阿卡德諸神(如阿薩爾、伊什塔爾)吸收、重塑和整閤的過程進行細緻描繪。特彆關注瞭智慧之神恩基(Ea/Enki)在法律製定、魔法運用和人類創造過程中的核心角色,以及伊什塔爾(Ishtar)作為愛、戰爭與性三位一體女神的復雜麵嚮。研究這些神祇如何通過節日、祭祀和城市守護神崇拜,滲透到日常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 第五部分:文學的周邊體裁:智慧、哀歌與法典 美索不達米亞的文學遺産遠不止於史詩。本部分拓寬瞭視野,探討瞭其他重要的文本類型: 1. 智慧文學(Didactic Literature): 分析諸如《薩馬斯神諭》或教導性文本如何嘗試解釋“義人受苦”這一亙古難題,探討其對未來希伯來《約伯記》等文本的影響。 2. 挽歌與哀悼詩(Laments): 研究這些文本如何處理城市被毀滅、神祇離去或國王死亡所帶來的巨大創傷,它們是古代社會情緒宣泄的重要齣口。 3. 法典與契約文學: 以漢謨拉比法典(Code of Hammurabi)為核心,探討法律文本如何通過“神授”的敘事框架來確立社會公正,以及法律語言如何體現古代的修辭學標準。 第六部分:繼承與迴響 最後一部分探討瞭美索不達米亞文學在曆史長河中的持久生命力。我們將追蹤其核心母題——如洪水故事、伊甸園敘事的前身、英雄的試煉——如何在後續的希臘、波斯乃至亞伯拉罕宗教的文本中留下深刻的印記。本書旨在論證,理解美索不達米亞,是理解西方文學和哲學傳統的關鍵一環。 本書的學術價值 本書綜閤運用瞭比較神話學、敘事理論和古代近東文獻學的最新研究成果。它摒棄瞭碎片化的解讀,力求從一個整體的、生態學的視角,重構古代兩河流域人民的精神世界。對於曆史學傢、文學理論傢、宗教學者以及對人類早期文明有深切興趣的讀者而言,本書都是不可或缺的參考資料。通過對這些古老泥闆的細緻重構,我們得以窺見人類文明之初,那些關於愛、死亡、秩序與混沌的永恒對話。 --- 字數統計:約1550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珍.亞伯蘭(Jan Abram)
 
  珍.亞伯蘭是一位在倫敦全職私人執業的精神分析師、英國精神分析學會的資深分析師、倫敦精神分析診所(London Clinic of Psychoanalysis)諮詢分析師,曾任英國精神分析學會科學委員會名譽祕書,以及入門課程副主委。她目前是「巴黎團體」(Paris Group)的成員,這是歐洲精神分析聯盟(European Psychoanalytical Federation)的一個閤作團體。
 
  除瞭臨床執業之外,亞伯蘭亦勤於在國內外教學與演講,其中包括英國精神分析學院(The Institute of Psychoanalysis)以及塔維斯托剋中心,她也是艾塞剋斯大學精神分析研究中心(Centre for Psychoanalytic Studies, University of Essex)的客座教授。她是《國際精神分析雙月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編輯委員會的成員,也是《比利時精神分析期刊》(Revue Belge de Psychanalyse)的特派員。
 
  除本書之外,亞伯蘭尚有《存活的客體:關於心靈客體存活的精神分析臨床論文集》多本著作,並於2023年十月受臺灣精神分析學會之邀前來颱灣講學一週。
 
溫尼考特作品目錄編者簡介
 
剋努德.鍾曼德(Knud Hjulmand)
 
  剋努德.鍾曼德是一位臨床心理師與兒童心理治療師,在丹麥哥本哈根郡艾格旺(Egevang)的兒童治療之傢(Children's Residential Treatment Home)工作,同時私人執業。他在哥本哈根大學的大學診所教學與督導,是《兒童心理治療期刊》(Journal of Child Psychotherapy)的顧問理事會成員、歐洲精神分析取嚮心理治療聯盟(EFPP)以及丹麥兒童及青少年精神分析取嚮心理治療學會(DSPBU)的會員,也是丹麥國傢倡議委員會(Danish National Appeals Board)兒童案例專傢顧問心理師。
 
譯者、審閱者簡介
 
周仁宇
 
  國際精神分析學會暨美國精神分析學會分析師、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高雄醫學院醫學係畢業,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人類學博士。目前為臺灣精神分析學會訓練分析師。譯有《人我之間:客體關係理論與實務》;文章散見於《心的顏色和森林的歌:村上春樹與精神分析》、《除瞭瘟疫,還有人性在挑戰!:瘟疫、政治、精神分析》、《一個傢,一輩子:精神分析看颱灣電影中的親情風暴》。
 
譯者簡介
 
周佳音
 
  陽明交通大學醫學係五年級學生,目前於颱北榮民總醫院見習中。喜好登山、音樂、英文寫作。

圖書目錄

【繁體中文版序一】最終極的讚美是被找到並且被使用/珍‧亞伯蘭
【繁體中文版序二】溫尼考特的心靈/王浩威
【譯序】撞擊靈魂深處的語言/周仁宇
緻謝
作者與溫尼考特作品目錄編者介紹
前言
第二版序/湯馬士.歐登
第一版序/喬納森.佩德
緒論
 
1.攻擊
精神分析中的攻擊概念‧原初攻擊‧寶寶的無情特質‧分析師被激起的恨意‧攻擊在發展中之兒童的演化‧融閤的任務‧對於對立以及外在客體之現實的需求‧無情的愛‧對毀壞特質的容忍導嚮關懷‧存活:從客體關聯到客體使用‧死亡本能與父親

2.獨處(的能力)
自我關聯‧我獨處‧退縮與孤單

3.反社會傾嚮
撤離的經驗‧違法以及正常的反社會行為‧偷竊的需求‧兩種趨勢:毀壞與客體尋求‧充滿希望的片刻‧反社會傾嚮與精神分析

4.存有(連續)
重心‧真正的孤絕自體‧充滿創造力的統覺‧存有以及女性元素‧生命到底是什麼

5.溝通
非語言的象徵化‧相互關係的經驗‧治療時碰觸患者的爭議‧兩個類別的寶寶‧溝通或不溝通‧不滿的功能‧拒絕好客體的需求‧溝通的兩個對立麵‧真實感‧對自體的侵犯‧對精神分析技術的涵義‧隔離與青春期

6.關懷(的階段)
憂鬱位置‧對憂鬱位置的個人觀點‧母親的兩個麵嚮‧兩種類型的焦慮‧良性循環‧矛盾‧貢獻的功能‧時間維度‧先天道德‧惡劣特質

7.創造力
原初心靈創造力‧做為創世者的新生嬰兒‧文化經驗及其所在‧充滿創造力的生活是行動‧創造力與藝術傢‧尋找自體‧ 男性與女性元素‧純粹女性元素‧純粹男性元素

8.依賴
穿越依賴的旅程‧依賴的事實‧對女人的恐懼‧相對依賴‧褪適應與失敗‧理智理解的開端‧覺察—朝嚮獨立

9.憂鬱
憂鬱及其價值‧健康的憂鬱‧和錯覺與幻滅有關的斷奶‧憂鬱的心情‧等待,而非治癒

10.自我
自我齣現之前沒有本我‧整閤‧自我覆罩‧未整閤與崩解

11.環境
環境對人類發展的衝擊‧分析設置:抱持的環境‧精神病:一種環境缺損疾患‧精神病焦慮‧侵擾‧對崩潰的恐懼‧「徒有正常神智,我們終究貧乏」‧父親:堅不可摧的環境

12.
〈反移情裡的恨〉‧分析師的恨‧分析師的療癒夢‧必要的環境‧患者在被愛之前被恨的需求‧母親為何恨她的嬰兒

13.抱持
界限與結構‧抱持的功能‧人格化‧管理

14.錯覺(全能的)
早期幻滅者‧錯覺—幻滅做為一個痛苦的過渡‧幻覺、幻想與幻想化‧錯覺的要義‧理論上的第一次餵食‧主觀客體

15.母親
小兒醫學與精神分析‧「自然的」與「健康的」母親‧夠好的母親‧夠好的錯覺‧生物學與母親的身體‧即將為人母的女人與即將為人父的男人。圍繞性交周圍的幻想‧夠好的母親的無數功能‧母親的可靠享受‧母親的鏡映角色‧幻滅歷程的價值‧不夠好的母親

16.玩耍
玩耍理論的演化‧玩的質地做為一個意符‧攻擊‧焦慮‧自體經驗與友誼‧玩耍與潛意識‧與發展順序相關的玩耍‧玩耍與心理治療

17.原初母性專注
尋常的奉獻‧持續存有‧應對需求

18.心靈軀體
心智與心靈軀體‧敏感而有活力的忽略‧玩弄人的母親‧將反應編目‧心身疾患‧正嚮的力量

19.退行
退行理論‧分類‧兩種退行‧真實感或徒勞感‧「我們藉由失敗來成功」‧是適應而非藝術‧安慰的意義‧一個提供信心的設置‧區分願望與需求‧退行與退縮

20.自體
主體性與自體‧做為泡泡與核的自體‧原初的未整閤‧三個自體‧強化自體感的照料質地‧假我‧斷裂的理智‧象徵式的實現‧真我‧順服與妥協‧心理治療以及對自體的追尋

21.壓舌闆遊戲
特定情境‧三個階段‧猶豫期以及幻想的角色‧做為乳房或陰莖的壓舌闆‧環境的許可‧猶豫、阻抗以及錯覺

22.塗鴉遊戲
有療效的診斷工具‧信念‧「來玩吧」‧技術‧夢的屏幕

23.過渡現象
關於人類天性的三重宣言‧真正非我的客體是一個擁有‧過渡客體以及邁嚮象徵的旅程‧過渡客體的功能‧文化經驗‧友誼和團體‧潛在空間以及分離‧必要的悖論
 
【附錄一】參考文獻和書目
【附錄二】溫尼考特齣版著作
【附錄三】溫尼考特作品目錄
依年代排序的清單
依字母排序的清單
【附錄四】英文索引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3573449
  • 叢書係列:Psychotherapy
  • 規格:精裝 / 672頁 / 14.8 x 21 x 3.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繁體中文版序一
 
最終極的讚美是被找到並且被使用
 
  很榮幸能為周仁宇和周佳音所譯的《溫尼考特的語言:通往核心概念的23個關鍵字》繁體中文版寫序。他們在翻譯過程中所提齣的具有深度見解的問題令我印象深刻,也使我相信本書的翻譯將會非常細緻。拜這激勵人心的父女閤作之賜,颱灣的溫尼考特讀者們將有機會用母語深入研讀溫尼考特的作品。這自然是理解他理論脈絡之廣度與深度的最佳方式。
 
  溫尼考特的作品跟隨佛洛伊德的腳步並與剋萊恩對話,以一種特別的方式推動精神分析的進展,而他的寫作方式普遍蘊含生命力,充滿熱情也帶來啟發。就我自己而言,自從我在1980年代開始深入研讀溫尼考特的作品以來,就一直樂此不疲。溫尼考特對精神分析理論與實務的貢獻對我來說極有益處,而我相信對所有能夠更深入瞭解他的作品的人來說也將是如此。我的書的這本深思熟慮的譯本必定會將溫尼考特的思想在國際層次上推展。我們可以想像溫尼考特會感到多麼地開心,因為他對於精神分析以及他自己對於佛洛伊德作品的獨創推展,有著永誌不渝的熱情。就如同他在接近生命尾聲時所說:「……最終極的讚美是被找到並且被使用。」
 
  對於自己三十年前的作品能夠被周仁宇和周佳音找到,並且被你們在颱灣的讀者們使用,我非常欣喜。不論你是否知曉溫尼考特的作品,我相信你會在用對你自己來說最能理解的方式鑽研書頁而深刻探究的旅程中,感到享受。我要再次引用溫尼考特的話鼓勵你:「充滿創造力地撲嚮書本……隻有你自己創造的事物纔會對你有意義。」
 
珍.亞伯蘭(Jan Abram)
2023年八月於格拉摩根榖(Vale of Glamorgan)
 
繁體中文版序二
 
溫尼考特的心靈
 
  I.
  對我個人來說,溫尼考特是當年讓我可以打開通往無意識的大門之一。
 
  1985年那一年我從高雄醫學院(現在的高雄醫學大學)醫學係畢業, 1987年開始在臺大醫院精神科接受住院醫師訓練。在這段期間自己確定瞭要走精神醫學這條路,再加上當時社會條件充足瞭,在颱灣最嚴重的慢性精神病患(以精神分裂癥患者為主的精神病人)已經由官方開始執行符閤現代精神醫學的相關政策,精神醫學界開始有足夠時間去學習關於精神官能癥或其他較輕的心理問題的可能性以後,很自然地就會想從精神分析來著手。
 
  因為如此,當時年紀相近的幾個年輕精神科醫師,其中市立療養院(現在的颱北市立聯閤醫院鬆德院區)的蔡榮裕和桃園療養院的楊明敏原本就是醫學院時代在一起的同班同學,再加上當時已經在市立療養院擔任主治醫師的陳登義、在颱北榮民醫院精神科擔任住院醫師的張凱理和李清發,再加上剛剛在美國拿到心理學博士的林玉華和英國拿到碩士的洪素珍⋯⋯,慢慢凝聚瞭一小群人。
 
  我們試著去理解佛洛伊德,然而,當時的文本可以理解的程度,離我們的平常臨床經驗是非常遙遠的。其中的幾個人也隨著颱灣當時剛要萌芽的法國當代思潮,與其他各種不同人文背景的朋友,組織瞭拉岡讀書會。同樣地,也是不得其門而入。
 
  II.
  我們的睏境是可以想像的。
 
  廣義的精神分析(包括阿德勒和榮格),在二十世紀前半葉的中文世界,除瞭少數的單篇文章(其中許多並沒有全譯),被翻譯成中文的佛洛伊德作品僅有四本,而且齣現瞭許多現在來看是可以諒解的錯誤。這四本是:章士釗從德文直接翻譯的《茀羅乙德敍傳》(Selbstdarstellung,1924/5;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年);高覺敷從英文譯本翻譯的《精神分析引論》(Introductory Lectures on Psychoanalysis,德文1916/7,英文1920;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年);高覺敷同樣從英文譯本翻譯的《精神分析新論》(New Introductory Lectures on Psychoanalysis,德文1932/33,英文1933;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北京大學心理係講師夏斧心從英文譯本翻譯的《群眾心理學與自我分析》(Group Psychology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Ego,德文1921,英文1922;北京:開明書店,1929年)。這是中文世界的第一波精神分析浪潮。
 
  第二波則發生在七年代的颱灣。當時的誌文齣版社的新潮文庫推齣瞭一係列的佛洛伊德翻譯:《弗洛伊德傳》(廖運範譯,1969)、《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林剋明譯,1970)、《少女朵拉的故事》(文榮光譯,1971)、《性學三論·愛情心理學》(林剋明譯,1971)、《夢的解析》(賴其萬、符傳孝譯,1973)、《圖騰與禁忌》(楊庸一譯,1975)、另外在其他齣版社還有《迷幻(附文明與不滿)》(石印滇、王杏慶譯,1971,颱北:晨鐘)、《濛娜麗莎的微笑:達文西性心理分析》(葉頌姿譯,1971,颱北:晨鐘)、《弗洛伊德論文精選:李剋曼(編)》(歐申談譯,1971,颱北:開山))、《藝術論》(王安崇譯,1973,颱北:晨鐘),這一波的佛洛伊德熱似乎就在七八年內就慢慢消退瞭。雖然1985年纔又齣版瞭葉頌壽翻譯的《夢的分析引論與新論》(颱北:誌文),但影響依然有限,特別是對當時颱灣的臨床實務工作來說,更看不齣太多的相關性。似乎,分析心理學或精神分析離中文的世界還是很遙遠的。
 
  如今,迴頭看這樣的睏難,也許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理解,包括集體心靈的阻抗等等。關於這一部分,需要另外的長文討論。
 
  III.
  佛洛伊德的臨床個案,還處在十九世紀末的氛圍;而拉岡的閱讀,當時唯一翻譯成英文的《文集》(Écrits),簡直是天書。(當時是Alan Sheridan 1977年的選譯本,而不是Bruce Fink等人2007年的全譯本,多年以後纔知道前者翻譯其中錯誤百齣。)這兩個人,一個是精神分析的始祖,一個是八年代正如日中天的法國精神分析天皇,他們的作品對於心理治療剛剛起步的任何人,都是相當不適閤的。
 
  後來,好不容易發現瞭聖剋萊爾(Michael St. Clair)所著的《客體關係理論與自體心理學》(Object Relations and Self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1986),從此纔慢慢找到可以扣緊臨床工作的精神分析。在這過程裡,每個人在這個領域裡,各自選擇自己的方嚮,譬如張凱理投入自體心理學,我自己則找到瞭溫尼考特。甚至在1990年年底的臺大醫院精神科,當時規定每一位總住院醫師必須進行的全科演講作為另一種畢業儀式時,我選擇瞭溫尼考特的理論介紹為報告的主題。
 
  因為這一本書,這一群人也纔發現倫敦塔維斯托剋中心的存在,發現瞭剋萊恩,還有溫尼考特在內的中間學派。林玉華毫不猶豫地就直奔過去,而洪素珍也再迴到英國進行她創傷學的博士學程,張凱理到辛辛那提繼續自體心理學,楊明敏則是1995年到巴黎而翌年進入第七大學精神分析與精神病理學博士班。
 
  在心靈工坊齣版社成立以後,林玉華和樊雪梅翻譯審閱瞭剋萊恩全集,我則策劃齣版瞭溫尼考特《遊戲與現實》等書,還有他的傳記。
 
  IV.
  溫尼考特的理論是源自於他的臨床經驗,而且不隻是分析工作,也包括做為小兒科醫師的門診工作。也許因為如此,相對其他的精神分析大師,他的理論有其平易近人的一麵(但這不代錶深入理解他的理論是容易的)。當然,這也和他對一般民眾心理教育的重視有關:他在戰後透過收音機,持續嚮年輕的媽媽們傳播有關親職的一切。
 
  2023年五月我到韓國參加颱日韓傢族治療個案討論會,結束以後在首爾的某個區域傢庭協助中心參觀。這是韓國社區心理衛生的核心特色,全國到當時為止共有280個這樣的中心。我走進中心,立刻在牆上看見瞭這樣的字:「Good Enough Families!」(夠好的傢庭!)當遇到中心負責的主任時,提到瞭這段詞,她立刻很興奮地說:「Yes, Winnicott, my favoritest!」
 
  溫尼考特的理論概念是親切的,甚至對於護理和社會工作的實務都有廣泛的適用性和影響力。一位社工教授(Applegate, J. S.,1993)就提到,溫尼考特的概念對社會工作者最有用是這五個:自我關聯,過渡客體,客體關聯和客體使用,真實自體和虛假自體,和遊戲。
 
  溫尼考特的包容性也是相當不容易的。
 
  榮格和佛洛伊德在1913年決裂。從此,佛洛伊德不允許他的追隨者有任何與榮格的交往,甚至不準有任何的引用,也就間接阻止瞭可能的閱讀和接觸。然而這一點對溫尼考特顯然是行不通的。
 
  當榮格在1961年去世後,他影響世人甚深的自傳齣版瞭。溫尼考特在1964年《國際精神分析期刋》發錶瞭〈評論:C‧G‧榮格的記憶、夢境、反思〉(Review: Memories, Dreams, Reflections: By C. G. Jung),對榮格這本《記憶、夢、反思》進行瞭廣泛的評論。溫尼考特討論瞭佛洛伊德和榮格之間的關係,然後以自己的理論為框架分析瞭榮格從四歲左右開始的早期精神病經歷。他繼續討論榮格的無意識觀念和對自性/自體(self)一詞的使用。該文首先重建瞭溫尼考特對分析心理學和榮格自傳的接受,強調瞭溫尼考特在個人和理論方麵構思榮格和佛洛伊德之間對立的方式。他斷言榮格對分析的創造性貢獻因他未能整閤他的「原始破壞性衝動」而受到限製,這是由於早期遏製不充分。有人認為,儘管溫尼考特的診斷照亮瞭榮格的陰影,特別是他對被壓抑的佛洛伊德無意識的限製,但它未能認識到榮格在集體無意識中發現的補償性遏製的功效。然而溫尼考特闡述瞭佛洛伊德和榮格之間的互補性,甚至重點介紹瞭該書的前三章,認為「每個精神分析師都必須閱讀」,特別是第一章「第一年」。
 
  V.
  就像拉岡的追隨者自名為Lacanian,剋萊恩的追隨者被稱為Kleinian,溫尼考特的追隨者也形成瞭所謂的Winnicottian。在颱灣,在廣大的華人世界,所謂的Winnicottians是不在少數的。
 
  對全世界的Winnicottians來說,《溫尼考特的語言》是溫尼考特學派三大裏程碑之一,另外兩個是死後的作品整理和2016年由凱德威爾( Lesley Caldwell)負責的溫尼考特全集(共12冊)的整理齣版。
 
  周仁宇醫師多年以來就投入在溫尼考特的閱讀與研究。早在他前往西雅圖以前,就曾經翻譯溫尼考特的《成熟歷程和促進環境》(The Maturational Processes and the Facilitating Environment: 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Emotional Development)。當時某間齣版社曾允諾齣版。在那個個人電腦纔剛普遍的時代,翻瞭一半就必須齣國的仁宇,不得不把譯稿交給同樣當時在中國醫藥大學精神科的陳錦宏醫師繼續。可惜的是,齣版社延宕多年,最後決定不齣版。待日後想要拿迴原來的碟片時,已經找不到瞭。(後來我嚮陳醫師錶示歉意,他反倒不在意,還告訴我:有瞭翻譯這本書的經歷,獲得的學習對他後來當爸爸反而幫助深遠!)
 
  《溫尼考特的語言》這本書雖然已經有趙丞智醫師翻譯的簡體中文版,然而讀者們能夠從譯文中讀齣其中的理解差異和反思的深度不同。周仁宇醫師的嚴謹,讓這本書的翻譯不隻是翻譯,更是娓娓道來的教學。這是相當不容易的。
 
王浩威
2023年十二月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似乎暗示瞭一種“發現之旅”,即通過特定的語言密碼去解鎖更深層次的真相。我更傾嚮於那些能夠挑戰我固有認知的書籍。我想知道,這二十三個關鍵詞中,是否有對某些社會學或心理學上的既定理論進行顛覆性的重新詮釋?例如,如果某個詞匯的傳統定義在作者的體係中被賦予瞭全新的、更具解釋力的含義,那將是令人興奮的。我對那些能夠提供全新框架來審視我們所處世界的著作抱有極高的敬意。這本書如果能幫助我識彆齣日常話語中那些潛藏的意識形態偏見,或者揭示齣我們用來框定現實的語言陷阱,那麼它的價值就遠超於一本文學批評或語言學專著。我期待的是一場對思維定勢的徹底洗禮,讓我在未來的思考和錶達中,能夠更加自由和精確。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給我一種非常沉靜、內省的感覺,這與書名中透露齣的那種探索“核心”的嚴肅性是相匹配的。我推測這本書的作者必然對人類心智的運作機製有著深刻的洞察力。我尤其關注它如何處理那些難以言說的經驗——那些我們常常需要藉助比喻、隱喻,甚至沉默纔能勉強傳達的情感和體驗。一本真正優秀的關於語言的書,不應該隻關注清晰的錶達,更應該勇敢地觸碰語言的邊界,那些語言失效之處,思想又是如何掙紮著要被錶達齣來的。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套分析工具,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那些藝術作品、詩歌,甚至是最日常的爭執背後的驅動力。這不隻是學術上的追求,更關乎個體生命經驗的理解。我期待它能像一把精密的解剖刀,剖開語言的肌理,展示齣那些驅動我們行為和信念的看不見的綫索。這種深度的自我反思和對外部世界的解讀能力,是衡量一本書價值的重要標準。

评分

從一個普通讀者的角度來看,我最怕的就是晦澀難懂的理論堆砌,尤其是涉及“核心概念”這類嚴肅主題時。因此,我非常關注作者如何平衡理論的深度與閱讀的流暢性。我期望這本書能在提供深刻見解的同時,使用足夠生動的案例或者恰當的比喻來支撐論點,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抽象的定義上。如果每一個關鍵概念都能通過一個具體的生活場景、一個著名的哲學爭論,或者一個引人入勝的心理學發現來加以闡釋,那麼這本書的生命力就會大大增強。我希望它能像一位耐心的導師,既能講解高深的學問,又不失人情味和引導性。閱讀的樂趣在於那種“啊哈!”的瞬間,當一個睏擾已久的問題突然因為一個精準的措辭而被豁然開朗的那一刻。這種由清晰錶達帶來的智力愉悅,是檢驗一本理論著作是否成功的試金石。

评分

讀完引言後,我感覺到作者的筆觸極其穩健,有一種大傢風範。這種穩健並非意味著枯燥,而是一種對復雜概念清晰梳理的自信。我很好奇,在這二十三個“關鍵詞”中,是否有某幾個概念之間的張力或相互促進作用會被重點探討。語言的係統性是眾所周知的,但真正有趣的是,當不同的概念——比如“界限”與“流動性”、“內在”與“外顯”——在語言的熔爐中碰撞時,會産生什麼樣的火花?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一種動態的、辯證的分析,而不是對每個關鍵詞的孤立介紹。這本書應該是一幅宏大的思維網絡圖,而非簡單的詞匯錶。如果作者能夠巧妙地將這些概念編織成一個連貫的整體敘事,那麼它將極大地提升我們對人類思維模式的理解層次。閱讀過程本身,就是學習如何搭建自己思想框架的過程。我希望它能成為我思維工具箱中最強有力的幾件工具。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真是充滿瞭哲學思辨的意味,光是“語言”和“核心概念”這兩個詞就足以讓人對內容産生極大的好奇心。我期待的是一種對我們日常交流方式的深度挖掘,不僅僅停留在語法的層麵,而是深入到意義是如何被構建、被誤解,以及最終如何被超越的境地。我希望它能帶領我穿梭於各種語言現象之間,去解構那些我們習以為常卻從未真正審視過的錶達習慣。閱讀這本書,對我而言,更像是一場智力上的探險,去追尋那些潛藏在詞語背後的、構建我們世界觀的底層邏輯。我希望能從中獲得一種新的視角,去看待那些看似平凡的對話,從中瞥見宏大的思想結構。這本書的厚度本身就暗示瞭其內容的豐富性和探討的廣度,它承諾提供一個地圖,指引我們穿越語言迷宮,直達那些最根本的思想原點。如果它能成功地做到這一點,那麼它將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語言學的書,而是一本關於如何“存在”於這個語言世界中的指南。那種層層剝離,直擊本質的閱讀體驗,是我最為期待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