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先,大腦後:高效運用科學,成為時間管理大師

身體先,大腦後:高效運用科學,成為時間管理大師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堀田秀吾
图书标签:
  • 时间管理
  • 效率提升
  • 大脑科学
  • 身体健康
  • 习惯养成
  • 专注力
  • 生物钟
  • 工作效率
  • 自我提升
  • 健康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上班會不自覺想偷懶。」
  「散漫地看著netflix或刷一整天的短影片,無所事事地度過休假日。」
  「明明肚子不餓,卻一直在吃東西。」
  想必很多人都曾有類似的經驗吧。

  無法自我管理,有拖延症不是因為意志特別薄弱,也不是忍耐力不足。只是因為你不知道「順利讓自己動起來的小訣竅」而已。

  人類這種生物,不會靠自己的意志來行動。
  而是會因應著環境與狀況,用最小力量活下去。
  只有非常少數的人會朝向目標,以「幹勁」或「意志」等做出行動。

  本書不會要你去尋找莫名其妙的幹勁,而是告訴大家能隨心所欲動起來的方法,並且是經過醫學、腦科學、心理學等研究,有學術上、科學性的實證。從全世界114個研究結果所推導出的自我控制法,其中一定能找到適合你的方法!

  揮別「拖延症」,毫不費力地完成每天「想做的事」。

本書特色

  特點1 透過【研究】來深入理解

  第1章是工作、第2章是生活全體、第3章是身體上的健康、第4章是關於心理的健康,我們會一一挑選出不知不覺就讓人感到倦怠的情況來進行解說。每一項應該都會給人有說中了的感覺。而且我們會介紹到問卷及調查結果,【研究】每一個項目,做更深入「該怎麼做才能做好自我管理」的說明。

  特點2 以全世界研究結果為基礎的95種自我控制術
  本書中介紹到的自我控制術是基於腦科學、心理學、醫學的實際驗證研究。引用了114種的研究,效果全都經過大學及研究機關實際驗證過。全部共介紹有95種自我控制術,你一定也能從中找到適用的方法。

  特徵3  建議簡單就能做到的具體行動
  依據「身體的行動先,大腦的指令在後」這個理論,堅持介紹能做到自我控制的具體、簡單行動。首先透過進行任何人都能做到的低難度簡單行動拿出幹勁、能做到忍耐,如此一來就能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書中內容寫得很具體,所以全都是能在日常生活中採用的方式。

好評推薦

  鄭俊德|閱讀人社群主編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依姓氏筆畫排序)
 
掌控生命的节奏:从内心出发的效能跃迁 你是否厌倦了被待办事项清单追赶,感觉自己像一台永不停歇的机器,却始终无法触及内心深处的平静与满足?你是否渴望一种不依赖于外部压力或“高强度工作”的全新模式,来实现真正的掌控感与高效产出? 本书并非另一本关于时间区块划分、番茄工作法或“早起改变人生”的工具手册。它是一场深刻的内在探索,旨在重塑你对“效率”、“精力”和“成功”的根本认知。我们拒绝将人简化为一台需要被精细调校的机器,而是将焦点放在驱动这台机器的最核心——你的生命系统本身的健康与和谐。 第一部分:觉察的序曲——重塑你与“忙碌”的关系 在信息爆炸和即时反馈的时代,忙碌已经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一种自我价值的证明。但这种“忙碌瘾”正在悄悄腐蚀我们的专注力、创造力和最宝贵的资源——精力。 1.1 “效率的陷阱”与内在消耗: 我们首先要剖析那些看似高效实则损耗的习惯。例如,过度依赖多任务处理如何欺骗了我们的大脑,使其陷入“持续唤醒”的低效循环。我们将深入探讨“背景噪音”对认知负荷的累积效应,以及如何通过刻意创造“心智空隙”(Mental Gaps)来恢复深度处理能力。 1.2 重新定义“待办”的哲学: 待办清单(To-Do List)往往是外部期望的堆积,而非内在愿景的映射。本书提供了一种“优先级矩阵的升级版”——“价值校准模型”。它要求你回答一个根本问题:“我今天的投入,是否服务于我五年后的核心身份?” 通过这种强力连接,我们学会区分“紧急的噪音”和“重要的回响”,从而实现从被动反应到主动选择的转变。 1.3 精力预算:取代时间预算的范式转移: 时间是有限的,但精力是可再生的,并且具有潮汐般的起伏。本书的核心论点之一是:管理精力比管理时间更具决定性。 我们将详细分析四种关键的精力维度——生理(身体)、情感(情绪能量)、心智(专注力)和精神(目标感)。了解你自己的精力曲线,学会将高能耗任务安排在精力峰值,将低能耗任务作为恢复间隙,而不是简单地挤压时间。 第二部分:构建内在的稳定基石——身心系统的优化策略 真正的掌控力,源自于对自身生理与情绪状态的深刻理解和主动干预。本书提供的方法论,立足于神经科学和运动生理学的基本原理,旨在优化你的“硬件”基础。 2.1 睡眠:被低估的最高效能投资: 我们不会用肤浅的“睡足八小时”来敷衍,而是深入探讨睡眠质量与认知修复的关系。如何通过环境优化、睡前习惯的微调(例如,管理蓝光暴露和睡前信息摄入)来确保深度睡眠的有效性。我们将介绍“睡眠预备仪式”——一种旨在向神经系统发送“安全信号”的结构化过程,从而减少入睡潜伏期。 2.2 呼吸与运动:即时的情绪调节器: 你无法直接控制焦虑感,但你可以控制你的呼吸模式。本书提供了几种经过科学验证的呼吸技巧(如4-7-8呼吸法或箱式呼吸法),用于在压力陡增的时刻,迅速将副交感神经系统从“战或逃”模式切换到“休息与消化”模式。同时,我们将探讨“微运动”(Micro-Movements)的价值——如何在长时间案头工作间隙,通过短促、集中的身体活动来“重启”大脑的血氧供应。 2.3 营养与认知燃料: 这部分不涉及复杂的节食方案,而是聚焦于如何选择能稳定血糖和提供持久脑力的营养素。了解“认知饥饿”(Cognitive Hunger)的信号,以及如何避免午后或下午三点的典型“能量崩溃”,通过恰当的间歇性进食和水分管理来维持全天候的心智清晰度。 第三部分:心智的炼金术——专注力的深度培养与心流的艺术 在这个不断分散我们注意力的世界里,深度工作(Deep Work)已成为一种稀缺的超能力。本书旨在教授如何主动邀请心流(Flow State)的发生,而不是被动等待灵感降临。 3.1 创造“无干扰的容器”: 深度工作需要一个结构化的“容器”。我们将指导读者设计工作环境,不仅是物理环境的整理,更重要的是“数字环境”的隔离。如何设置智能通知策略、使用白噪音或双耳节拍来“调谐”大脑进入专注频率,并将信息摄入与信息产出进行物理或时间上的严格分离。 3.2 任务分解与“初始驱动力”的建立: 面对庞大、令人生畏的任务时,我们常常陷入拖延。本书提出“最小可行启动”(Minimum Viable Initiation, MVI)原则。这不是指完成任务的第一步,而是指找到那个不需要意志力、仅需机械性动作即可开始的“零点动作”,从而绕过大脑对“开始”的抗拒。 3.3 反思的闭环:从行动到洞察: 高效能的秘诀不在于做了多少,而在于从所做之事中学到了多少。我们将建立一个系统的“日/周反思框架”。这个框架不关注“我完成了多少”,而是聚焦于“我的精力分配是否合理?”、“我在哪里浪费了注意力?”和“我学到了什么可以优化明天的系统?”这种持续的自我校准,是长期超越平庸的关键。 结语:成为你自身系统的设计师 本书的终极目标,是让你从一个被日程表和外部期望所驱动的“执行者”,转变为一个深谙自身运作规律的“系统设计师”。通过理解身体的节奏、保护心智的能量,并将每一个行动与核心价值对齐,你将发现,真正的效率不是做更多事,而是以更少的阻力,创造更大的影响,并最终获得内心的自由与掌控感。 这是一场关乎生命质量的革命,始于你对自身最基本运作机制的深刻理解与尊重。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堀田秀吾(ほった しゅうご)


  1968年熊本縣出生。明治大學教授、言語學博士。芝加哥大學博士學程結業。約克大學奧斯古德霍法學院碩士課程結業‧博士課程取得學分後退學。

  專門研究涵蓋司法範圍的溝通分析、語言學、法學、社會心理學、腦科學等各式各樣的領域融合研究。作為解說員在許多電視節目出演,從事多樣活動。

  著有《科学的に元気になる方法集めました》(文響社)《最先端研究で導きだされた「考えすぎない」人の考え方》(サンクチュアリ出版)《図解ストレス解消大全 科学的に不安・イライラを消すテクニック100個集めました》(SBクリエイティブ)等。

木島豪(きじま ごう)

  東京醫科大學畢業後,進入東京醫科大學醫院循環器內科。取得循環器專門醫及內科醫資格後,於平成20年進入醫療法人社團EPIC DAY東京メディカルクリニック平和台駅前醫院擔任院長。目前著眼於防止老化及體質改善等治療。除內科、皮膚科外,也開設了以預防醫療為目的的生命延續 (抗老化醫學)內科。

譯者簡介

楊鈺儀


  兼職譯者。喜歡日文,喜歡日本,喜歡閱讀。最大心願是能過著晴耕雨讀的生活。譯有《自私的人最快樂:不再迎合他人,停止受人擺佈的人際關係》《不敢當壞人,永遠被當濫好人:遠離道德騷擾、退貨走偏的人際關係》(世茂出版)等書。

  聯絡信箱:yufenghana@gmail.com
 

图书目录

前言
本書特點
下載特典「拖拖拉拉&懶懶散散」程度檢測

第1章 工作上的懶懶散散
1明明必須要工作,就是難以坐在桌子前
2明明是在工作中,卻每隔十分鐘就瀏覽一次網頁
3完成不了企劃書
4無法挑戰新事物
5即便到了開始工作的時間,還是提不起幹勁來
6覺得處理工作的速度似乎慢了下來
7無法維持工作上的熱情
8不善應對網路會議,沉默的緊張感令人痛苦
9本只想休息5分鐘,卻變成了30分鐘
10不知道該在什麼時間點休息
11不擅長切換 ON 與 OFF
12漫不經心的失誤多到連自己都討厭
13忘記了本來想要做的事
14吃過午餐後就難以拿出幹勁來工作

第2章 生活上的懶懶散散
15休假日時整天都在看社群網站
16懶懶散散地看電視或影片
17沒有心情煮飯做菜
18覺得和人約碰面很麻煩,所以減少了溝通而感到寂寞
19本來決定好要去健行,今天卻也還是無法成行
20沒有力氣去泡澡
21無法守時
22回過神來才發現自己坐了一整天
23房間很亂
24同一件事就是記不住,要學好幾次
25戒不掉喝悶酒或飲酒過量
26戒不掉玩遊戲

第3章 身體上的懶懶散散
27運動量減少了,飲食量卻不變!
28戒不掉垃圾食品
29晚上難以入睡
30早上很難起床
31想再吃一個零食
32懶於保養肌膚
33無法持續抗老保養
34不禁就會駝背
35在意老人味
36一直吃外食容易胖

第4章 心理上的懶懶散散
37無意識中習慣往不好的方面想
38總是會自責
39沒了「高興」或「悲傷」等的情緒起伏
40煩躁不安且會遷怒周遭的人
41優柔寡斷無法做決定
42無法停止去嫉妒他人
43明明不想看,卻又總是在意那些負面的新聞
44無法拒絕不想去的邀約
45不論做什麼都覺得麻煩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172827
  • 叢書系列:銷售顧問金典
  • 規格:平裝 / 224頁 / 14.8 x 21 x 1.42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前言

利用「身體先,大腦後」,成功做到自我控制!


  依照現在科學,提出行動指令的順序定論是「身體先,大腦後」。

  論及大腦與身體,應該有不少人都認為是大腦先發出指令的吧。

  可是,隨著科學的進步,我們發現了人類行動的順序是身體先動,大腦才會去思考。


  簡單來說,在猜拳時,比起「想要出布」「身體會更先一步做出出
  布的行動」。乍看之下這令人難以相信,但卻是事實,是根據許多實際驗證而證明的。

  身為指揮台的大腦被關在頭蓋骨裡,本身根本無法有任何感受,因此要接受從身體送來的動作或感覺等各種資訊後做出判斷。

  這對自我控制來說,「具體的動作=行動」就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我提出了「該如何行動才能更順利地自我控制呢?」這個主題,並將從全世界科學家們研究中所獲得的知識見解統整為這本書。

  研究者與醫師的建議!健康地自我管理「心理」與「身體」的方法

  本書的一大特點是由明治大學的心理語言學者堀田秀吾、醫療法人社團EPIC DAY東京醫學診所平和台站前院院長木島豪醫師共同著作。

  本書所要談的是「心理」與「身體」的平穩與活力。因此由心理語言學者的崛田以及醫師木島攜手合作。

  作者之一的崛田也是在法律界中研究「法律語言學」以分析溝通的語言學者,有時會接受警察或律師的委託,負責分析使用在搜查或裁判上的證據。

  分析的結果很重要,因為可能會左右到他人的人生,所以要盡可能進行正確的分析,除了需要語言學及法學知識,同時也須要廣泛地了解「人類」。因此他也積極地學習心理學、腦科學以及社會學等相關領域的方法。

  若以這樣的知識為基礎來試著觀察我們的日常,就能更深切認知到自我控制的重要性。

  引發事件的人中,有不少人是「不禁就去做了」一開始就知道「不應該去做」的事。此外像藥物上癮症、竊盜癖等與犯罪相關的各種上癮症,和須要大腦作用的戒酒及戒煙等沒有太大的不同,可以說全都是自我控制。

  此外,另一位作者木島則是從醫師的立場,在本書中介紹與身心相關的醫學知識,以及他每天實際深刻接觸患者的身體、唯有在現場才會獲得的知識。

  他除了一直都是心血管內科的專門醫師,在十多年前也曾擔任皮膚科、美容內科的醫師,致力於抗老。除了治療疾病,提升康復患者的生活品質也是他著眼的目標。

  我們將這本書分成了四種情況來介紹自我控制術,分別是第1章〈工作上的懶散〉、第2章〈生活上的懶散〉、第3章〈身體上的懶散〉,以及第4章〈心靈上的懶散〉。

  再重複一次,人是「身體先,大腦後」。

  想要能更加善用自我控制,做出某些行動來是很重要的!

  就這意義來說,你對自我控制感興趣、在閱讀這篇序言的時間點上,就已經有可能提高自我管理了。

  請務必閱讀到最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带着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那种深沉的靛蓝色背景配上醒目的大标题,让人立刻联想到那种需要深度思考和系统规划的议题。我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那种直截了当的叙事风格所吸引。他并没有采用那种空泛的、充满励志口号的腔调,而是更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导师,用一种近乎解剖学的精确度,剖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时间黑洞”。我特别欣赏他对于“精力管理”和“优先级排序”这两个核心概念的区分与融合。很多人把时间管理等同于把待办事项列表塞得满满当当,但这本书显然提出了一个更高的维度——你必须先确保你的“能源储备”是满格的,否则再精密的计划也只是空中楼阁。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细微的日常习惯调整,比如光线管理、微休息的质量,来提升整体的运作效率。这种从生理基础出发来重构时间观的视角,对我这个长期陷入“瞎忙”怪圈的人来说,简直是一剂强心针。它不再是教你如何挤出五分钟去回复邮件,而是让你思考,在最高效的那几个小时里,到底应该处理哪些真正具有杠杆效应的任务。这种由内而外的重塑,让我对“高效”有了全新的、更可持续的理解。

评分

从结构上看,这本书的编排逻辑堪称教科书级别。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技巧,而是构建了一个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闭环系统。前几章奠定了心智模型的基础,让你理解为什么你过去的方法会失败;中间部分则提供了详细的工具箱,教你如何构建自己的效率操作系统;而最后一部分,则专注于维护和迭代这个系统,讨论了如何应对挫折和如何将这些习惯固化为自动化流程。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回顾与校准”的章节,它不像其他书那样只是轻描淡写地提一句“每周反思”,而是提供了一套结构化的模板,告诉你应该问自己哪些关键问题,以及如何量化评估你在时间使用上的投入产出比。这使得时间管理变成了一个可量化、可迭代的工程项目,而不是一个凭感觉行事的艺术创作。这种务实到近乎严苛的结构,让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我完全可以将书中的流程图直接套用到我自己的工作流中,进行微调后立即投入使用,效果立竿见影。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自律”的刻板印象。过去总觉得时间管理大师都是某种禁欲系的苦行僧,时刻紧绷着神经,不允许任何松懈。然而,这本书的论述却指向了一个更人性化、更具弹性的模型。作者非常强调“适应性”和“情境感知”的重要性。他引入了一套非常实用的框架,教导读者如何根据一天中不同时段的生理节奏(比如早晨的分析能力高峰期和下午的创造力低谷期),动态地调整任务的类型。这使得日程安排不再是一份僵硬的枷锁,而更像是一份灵活的作战地图。我尝试书中提到的“能量审计”方法后,发现自己过去常常在精力最充沛的时候处理那些机械性的、只需要动动手指就能完成的琐事,而把需要深度心流的任务留到了疲惫不堪的傍晚。这种错位,造成了巨大的效率损失。这本书教会我的,不是要更努力地工作,而是要更聪明地分配我们的“心智资源”。读到关于“任务切换成本”的分析时,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让我决定彻底放弃多任务处理的幻想,转而追求极致的单任务专注。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老练且富有说服力,它不像许多同类书籍那样浮于表面地鼓吹“番茄工作法”或“四象限法则”,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方法的底层逻辑和适用边界。作者似乎对人类认知科学有着深厚的背景,引用了许多经过严格验证的心理学原理来支撑他的时间分配策略。例如,他对“目标设定”的阐述就非常精妙,他强调的不是宏伟的年度目标,而是那些能够立即引发行动的“最小可行性行动(MVA)”。通过这种方式,它极大地降低了启动一个新项目的心理门槛。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拖延不是因为懒惰,而是因为目标看起来太过庞大,让人望而却步。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去魅”的方法,将大象切分成可以一口吞下的寿司块。而且,书中对“承诺管理”的讨论也极其到位,它教导我们如何礼貌而坚定地拒绝那些会消耗我们核心时间资源的请求,这对于职场人士来说,简直是必备的生存技能。它让你明白,对别人的“是”,往往意味着对自己的“否”。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启发,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时间管理”范畴,它更像是一本关于“人生操作系统升级”的指南。作者的文笔中透露出一种对生活质量的极高追求,他始终在提醒读者,时间管理最终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你工作更久,而是为了让你有更多高质量的时间去体验生活中的真正乐趣和重要关系。书中对“边界设置”的讨论,让我深刻反思了自己对工作的过度投入,以及这种投入对家庭和个人健康造成的隐性侵蚀。他提出了一个非常发人深省的观点:那些真正高效的人,往往是那些懂得在工作之外建立坚固“隔离墙”的人。这种对工作与生活平衡的探讨,是建立在对自我价值的深刻认知之上的,而不是流于口号式的平衡术。阅读过程中,我时常停下来,不是因为理解不了内容,而是因为被其中某些直指人心的洞察所触动,需要时间消化其背后的深层含义。这是一本真正能让你停下来,审视自己生命轨迹,并主动进行导航调整的力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