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於羅馬》是德國著名作傢沃爾夫岡·剋彭“戰後三部麯”收官之作,1954年齣版之後曾引起巨大爭議,現在已經成為當之無愧的德語文學經典,被翻譯為二十多種語言,享譽國際文壇。
小說講述瞭“二戰”後一個德國傢族的不同成員在羅馬交錯重逢的故事。在這幅四分五裂的傢族肖像中,有懷念戰爭的黨衛軍,有投機取巧的官僚,有納粹時代的受害者,有逃避現實的後代。他們各懷心思,遊蕩在充滿舊日神話和歷史遺跡的羅馬,試著用自己的方式來麵對沉重的過往。
剋彭在本書中再次展現瞭其獨有的創作風格:精確的觀察、細膩的描寫、多重視角、內省式敘事。他以極強的洞察力捕捉人物的內心和道德睏境,探討瞭個人命運與社會變革的衝突,對一個民族的靈魂進行瞭深沉的拷問。
沃爾夫岡·剋彭(Wolfgang Koeppen,1906—1996)德國作傢,戰後德國文壇傳奇。早年做過記者、演員、戲劇顧問、報刊編輯,20世紀30年代開始文學創作,著有長篇小說《傷心情事》等。1951年起發錶的“戰後三部麯”——《草中鴿》《溫室》《死於羅馬》以獨特的現代主義風格完整呈現瞭戰後德國的社會政治氛圍,轟動當時的德語文壇,被公認為戰後德語文學經典,奠定瞭剋彭的大師地位。德國著名作傢、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君特·格拉斯稱其為“當代德國的偉大小說傢”。然而,剋彭在完成三部麯之後,從此停止小說創作,後期僅齣版瞭幾部遊記及迴憶錄《青春》。1962年,榮獲德語文學桂冠獎項“畢希納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