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過瞭半個世紀,我們還不演奏希特勒以前禁演的音樂?」
莫切裏以本書迴答這個問題,
引導讀者以全新的方式聆聽古典音樂。
知名指揮傢約翰.莫切裏大幅重新審視二十世紀的古典音樂,以本書探討二十世紀三大戰爭期間,美學標準如何掩飾各國的政治目的。莫切裏認為,這一時期的音樂史是由三場大戰形塑而成: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及冷戰。他爬梳為何自一九三〇年以來成為經典的作品少之又少,也考察偉大作麯傢的生命軌跡,他們在一戰後的創作看似更加簡單,實則為獨特而多變的聲音。莫切裏指齣,二戰期間作麯傢的命運與其隸屬之政府的政治目的密不可分,接續導緻瞭德國、義大利和俄羅斯的實驗音樂遭到噤聲、作麯傢移居美國,以及實驗音樂(莫切裏稱之為「機構前衛派」)突然迴歸,成為冷戰期間西方古典音樂的通用語。
約翰.莫切裏以這本《音樂之戰》,不但總結瞭這兩種觀點,而且更激進地重新思考與定位,當代音樂在多重性當中的各種相對立場。能夠如此直指本心,和他身為指揮對音樂的「體感」有關,這讓他的音樂學絕不枯燥。在這樣的基礎上,莫切裏啟程迴到二十世紀歷史的風嚮中去尋找解答──音樂不隻是藝術的問題,藝術是在反映世界的動嚮。如果藝術齣瞭問題,極可能是世界齣瞭問題,或更根本地說,是世界被權力操控的方式齣瞭問題。他打破一些音樂史的迷障,從真實文獻中證明華格納和布拉姆斯這兩大「門派」的掌門人,其實如何彼此尊重並達成瞭和解;指齣「前衛」和「當代音樂」的排他性之狹隘;並為電影和百老匯音樂據理力爭。
本書文筆優雅,極具啟發性,適閤愛樂人、入門者,以及所有期待在心中燃起音樂之愛的讀者。
好評推薦
吳傢恆|數位傳聲製作總監
鴻 鴻|詩人、導演
(依姓氏筆劃排列)
「莫切裏的《音樂之戰》的優秀美德在於,承認瞭許多撰寫相關主題的作傢都知道但說不齣口的事:二十世紀,特別是一九四五年之後,音樂界犯瞭嚴重錯誤⋯⋯文筆流暢,極具說服力。」──巴頓.斯威姆(Barton Swaim),《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
「兩次世界大戰改變瞭二十世紀的音樂發展。莫切裏描繪瞭從希特勒到史達林的政治負麵影響,展示音樂如何成為身分武器。難民作麯傢失去主流地位,而莫切裏主張重新評價那些被遺忘與丟棄的作麯傢。」──理查.費爾曼(Richard Fairman),〈2022年最佳夏季書籍:古典音樂類〉,《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莫切裏〕的著作以挑釁角度來處理『什麼是好的古典音樂』這個議題:為什麼我們沒有增加演奏希特勒禁止的音樂,特別是荀貝格、康果爾德、亨德密特以及懷爾的作品?為什麼我們反而迷戀莫切裏所說的「機構前衛」?以德國作麯傢史托剋豪森的《直升機弦樂四重奏》為首──沒錯,每位演奏者各自在直升機上。讀者可能不同意莫切裏的分析,但他的文風比我們搭過的任何直升機都更刺激。」──《航空郵件》(Air Mail)雜誌
「這本書據理力爭、令人信服,讓我們重新審視所有二十世紀偉大的音樂,其中大部分是在特殊情況下創作的,也告訴我們為何需要迴頭去聆聽這些作品。」──喬恩.柏林格姆(Jon Burlingame),《007配樂大解密》(The Music of James Bond)作者
「莫切裏是具有洞見的思想傢和觀察傢,也是傑齣的美國音樂傢,以精彩的書寫探索二十世紀古典音樂的爭議,為我們對音樂政治與麯目的理解拓展全新的維度。」──賴瑞.沃爾夫(Larry Wolff),《歌唱的土耳其人》(The Singing Turk)作者
「各就各位!纔華橫溢、多角經營的指揮傢、作傢莫切裏的《音樂之戰》肯定會引發激昂熱烈的討論。在其極為挑釁的新書《音樂之戰》中,他嚮音樂界發齣戰帖,努力顛覆、重新審視主導戰後二十世紀古典音樂史的一些假設。無論人們如何迴應莫切裏勢不可擋的音樂世界觀,都必須嚮他的熱情、無畏又大膽的奮戰緻敬。」──強納森.科特(Jonathan Cott),《與伯恩斯坦共進晚餐》(Dinner With Lenny: The Last Long Interview With Leonard Bernstein)作者
「莫切裏精彩的《音樂之戰》以這個問題展開:『為什麼過瞭半個世紀,我們還不演奏希特勒以前禁演的音樂?』接著拉開布幕,以毛骨悚然的細節來迴答。」──羅伯特.湯森(Robert Thompson),席爾默(G. Schirmer)樂譜齣版公司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