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巴萊 (電子書)

導演.巴萊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魏德聖/著
图书标签:
  • 导演
  • 巴莱
  • 电子书
  • 电影
  • 艺术
  • 文化
  • 文学
  • 影像
  • 法国
  • 电子出版物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他,魏德聖,台灣特有種導演,
  最直接、最勇敢、最真情至性的第一手告白。

  《賽德克.巴萊》可以說是一部創紀錄的電影,無論規模、成本、場面等等。導演魏德聖自十二年前萌發了意念,到2011年完成了電影,足足花了十二年的時間。

  本書為魏德聖導演述說自己的《賽德克.巴萊》故事,從決定開拍、前製,以及拍攝至殺青後的心情起伏;有失落、有煩躁、有鬱悶、有歡欣,當然更有堅持意念的動力與心境。

  這本手記,可以說是追逐電影夢者的導覽;可以說是電影人工作日誌與教材;更可以是窺看電影導演幕後喜怒哀樂的心情日記。

作者簡介

魏德聖

  1969年生,台南人。因為受到軍中同袍的影響,工專畢業的他一腳踏進了電影圈。1993年至2002年間參與多部電影和電視製作,同時開始提筆寫劇本,1994年完成的《賣冰的兒子》獲得新聞局優良電影劇本獎,也因此開始執導多部影片,其中1999年的《七月天》參加了加拿大溫哥華影展並獲得龍虎獎特別獎。那段期間參與的電影作品包括了日本導演林海象的《海鬼燈》、楊德昌導演執導的《麻將》、以及擔任陳國富執導的《雙瞳》策劃兼副導演。

  2000年,完成講述霧社事件始末的劇本《賽德克.巴萊》,並再度獲得新聞局優良電影劇本獎的肯定。由於太太一句話的鼓勵,在2004年,不惜斥資兩百萬拍攝《賽德克.巴萊》五分鐘試拍片,這部影片在網路上廣為流傳。

  2008年,執導的《海角七號》在觀眾口碑的帶動下,以票房五億三千萬的成績,成為台灣電影史上最賣座的台灣電影,除了獲得當年金馬獎年度台灣傑出電影、觀眾票選最佳影片、最佳男配角等多項大獎,更在夏威夷、日本海洋等國際影展上勇奪首獎。

  他籌畫多年的史詩鉅片《賽德克.巴萊》,在歷經重重難關之後,終於完成,於2011年9月上映。

【撰文整理】游文興

  1983年生,不像台北人。嘉義縣私立南華大學文學系,勉強畢業。曾任電影《海角七號》、《賽德克.巴萊》製片助理,不務正業。以下,未完待續。

电影大师的幕后传奇:《导演的视野:从默片时代到新浪潮》 一部深度剖析电影艺术发展脉络的史诗巨著,追溯那些塑造了银幕奇观的非凡人物。 本书并非聚焦于任何特定人物的传记,而是以宏大的历史视角,深入探讨了“导演”这一角色的演变及其对电影美学的影响。我们把目光投向那些站在摄影机后,用光影和叙事构筑世界的创作者群体,他们的心路历程、艺术坚持与技术革新,共同绘制了二十世纪乃至二十一世纪电影艺术的壮丽图景。 第一部:光影的拓荒者——默片时代的奠基与早期探索 故事从电影诞生之初讲起。在那个没有同步声音的时代,导演们如何仅凭视觉语言来驱动情感、构建叙事? 布莱克·爱德华兹的“纯视觉叙事”:探讨早期导演如何利用场面调度、剪辑节奏和面部表情的夸张化来弥补声音的缺失。我们将分析那些开创性的运镜手法,它们是如何从舞台剧的刻板桎梏中解放出来,使电影真正成为一种动态的艺术。例如,早期欧洲的 Expressionism(表现主义)对光影的极端运用,如何反映了社会深层的焦虑与不安,以及它们对后世恐怖片和黑色电影的深远影响。 史诗的诞生与叙事架构:研究早期的大制作,如那些宏伟的战争场面或历史剧,导演是如何管理庞大的制作规模,并在有限的技术条件下,依然保持叙事的一致性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这部分将侧重于对叙事节奏的把控,以及导演如何通过视觉符号(如特定道具、服装或场景设计)来深化主题,而非仅仅依靠字幕卡。 技术与艺术的交织:探讨早期导演对摄影机运动、景深控制和布景搭建的早期尝试。他们既是艺术家,也是工程师,他们的每一个技术决策,都直接影响了观众的观看体验和对故事的理解。 第二部:有声时代的解放与类型片的塑造 当声音介入电影,导演们面临的挑战是双重的:如何优雅地将听觉元素融入视觉主体,同时又不让技术成为束缚。 对白与肢体语言的平衡:分析那些成功跨越“有声”门槛的导演。他们是如何处理对白与表演的关系?是让演员回归自然的对话,还是依然保留默片时期的肢体表现力?这部分将详细剖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导演,对声音的使用哲学有何不同——例如,德国学派对音效的氛围营造,与好莱坞黄金时代对清晰对话的追求之间的分野。 类型片的标准化与颠覆:本世纪中叶,好莱坞建立了成熟的类型片工业体系(西部片、歌舞片、黑色电影)。本书将分析那些在既定框架内寻求突破的导演。他们如何在类型片的既有规范下,植入个人化的视角和对社会议题的隐晦批判?例如,西部片导演对美国边疆神话的解构,或是黑色电影导演对战后理想幻灭的描摹。 “作者论”的兴起与挑战:随着电影理论的成熟,对导演个人风格的强调愈发明显。我们将探讨早期评论家如何通过“作者论”的视角,将导演视为电影的唯一真正作者,以及这种理论对制片厂制度带来的冲击与内在矛盾。 第三部:新浪潮的冲击与全球视野的扩展 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世界范围内的电影语言迎来了剧烈的变革。年轻的导演们开始反叛既有的电影语法,追求更贴近生活的真实感和更强烈的个人表达。 法国新浪潮的革命性突破:重点分析那些“青年人”导演们如何运用手持摄影、跳切、即兴表演等手法,打破“胶片里的传统”。他们不再满足于讲述一个完美无瑕的故事,而是热衷于探讨角色的内在矛盾、城市生活的疏离感以及道德的模糊地带。这不仅是美学上的革新,更是对社会权力结构和电影工业体制的直接挑战。 国际电影的对话与融合:全球化背景下,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导演如何吸收彼此的经验,形成各自独特的风格?我们将考察日本“新浪潮”对存在主义哲学的探讨、捷克斯洛伐克电影对政治寓言的精妙运用,以及意大利导演对战后重建中人性的复杂描绘。这些跨文化的交流,极大地丰富了电影的表现力。 纪实与虚构的边界模糊:探讨那些勇于探索真实生活片段的导演。他们如何将纪录片的手法引入剧情片,以期达到更强的真实感?这种对“现实”的捕捉,对观众的心理投射产生了何种影响? 第四部:后现代的解构与数字时代的重塑 进入七十年代后,电影进入了一个更加多元和实验性的阶段。导演们开始对既有的叙事模式进行解构、戏仿和重组。 对经典的重新诠释:研究后现代导演如何运用拼贴、互文性以及对类型片的戏仿,来表达对历史和经典的复杂情感——既是致敬,也是颠覆。他们不再试图构建一个统一的宏大叙事,而是倾向于展示世界的破碎与多重解读的可能性。 电影的“可读性”挑战:随着视觉特效和数字技术的普及,导演们得以实现过去无法想象的场景。然而,这种能力的增强是否反而削弱了对内在情感的挖掘?本书将对比传统光学技法与新兴数字技术在表达深度上的差异,分析导演如何驾驭这些工具,使其服务于叙事而非仅仅是炫技。 主题的转向:从宏大叙事到个体沉思:聚焦于那些将焦点从社会政治转向个人心理、身份认同和记忆重构的导演。他们的作品往往节奏舒缓,更注重氛围的营造和角色内心世界的细腻刻画,反映了当代社会对个体经验的关注。 结语:导演的永恒命题 本书最终将回归一个核心问题:在技术迭代、市场变化和文化思潮的洪流中,导演的身份和使命究竟是什么?他们是时代的记录者、是美学的革新者,还是仅仅是资本和观众期待下的执行者?通过对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电影大师们创作历程的回顾与审视,我们得以更清晰地理解,电影艺术之所以能够持续焕发生命力,正是因为每一位有远见的导演,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探索着人类经验的无限可能。 阅读本书,你将获得一把钥匙,用以开启那些伟大的电影背后的创造性思维,理解光影背后的深刻哲学。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推薦序】他一生最大的夢想,就是電影!◎吳念真……………2
【自序】不變…………………………6

【前言】一切都始於衝動--------------8

【前製期.開始】2009.03.23→2009.10.27
吳宇森………………16
選角…………………21
官方部落格…………24
錢製…………………28
首次勘景……………31
彩虹…………………34
賽德克文化祭………38
國防部………………44
片場…………………47
國際團隊……………51
談判…………………56
換人…………………60
八八風災……………65
新馬赫坡……………69
分鏡會議……………72
日本美術會議………79
角色公布……………83
開鏡,開始…………90

【拍攝期1.磨合】2009.10.28→2009.12.23

導演好………………98
最初的磨合…………104
為什麼………………109
永遠趕不上好萊塢?……113
我要錢,你們要什麼?…118
調整…………………121
冬至…………………124

【拍攝期2.崩潰】2009.12.26→2010.04.08

最想死的時候………130
初入馬赫坡…………137
火燒森林……………141
壞人…………………144
當作另一部電影拍………150
終點呢?……………159
霧社事件……………167
馬赫坡第一階段,結束…177
因為沒有錢…………183

【拍攝期3.衝刺】2010.04.11→2010.09.05

星光雲集……………192
三天…………………198
讓大家知道我們在幹嘛!…205
回來了,又失去了…215
人止關的意外………219
再見…………………229
五千萬………………234
熬過崩潰,重新開始……237
太陽…………………246
動線…………………255
追逐蝴蝶……………261
倒數…………………267
倒數「三!」………268
倒數「二!」………269
倒數「一!」………271
這天…………………273
殺青酒,一輩子的價值…276

【後記】殺青之後,後製……282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3268215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9.4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

他一生最大的夢想,就是電影!

  《賽德克.巴萊》殺青了,而這本手記也畫下最後一個句點。是誰說過的,電影一旦進了戲院就不再屬於導演了;它屬於觀眾,屬於影史的一部分。但這本書無論如何都必將屬於導演自己,是一段生命歷程、一個記憶,在心裡,無法磨滅。

  電影,在臺灣絕對不是一個如同它的外在那般浪漫多采的行業,相反的,它是一個充滿挫折、困頓和折磨的工作。

  記得十幾年前某個國際影展上,一個第三世界國家的導演得了獎。他在台上說:「電影工作其實還不錯,讓我有理由跟朋友借錢當旅費出國參展,也讓我有機會穿上和好萊塢巨星們一樣的燕尾服,雖然有點不合身,而且租金還沒付清……」

  記得當時在台下的我拚命鼓掌,一邊大笑,一邊卻忍不住熱淚盈眶。因為旁人聽來或許輕鬆幽默的話語中,我卻聽到了其中淡淡的辛酸和無奈,一如臺灣許多導演的困境和心情。

  臺灣的電影導演絕對不只是一個導演而已,找題材、找資金、找場景、找演員;應付老闆、應付媒體、應付經紀人,搞不好連海報設計、廣告文案,甚至預告片都需要自己披掛上陣。

  不知道有多少臺灣導演都講過類似的一句話:在台灣,導演真正用在拍片的時間,是整部電影完成的過程裡最少的一部分。

  如果你不清楚這些導演的意思,魏導正好可以當見證,說給你聽,而且絕對有說服力。因為《賽德克.巴萊》花了創紀錄的成本、陳設了創紀錄的場景……而且請務必記住,從一個意念開始到完成,這位導演足足花了十幾年。

  這本手記,你可以把它當成一本「導覽」。如果你是一個對電影懷抱著單純、浪漫、美好,而且認為一切似乎都理所當然的人,你必將理解:夢可不是躺著就可以完成。

  你也可以把它當成一部「工作日誌」、一部「教材」看。如果你是一個電影人,或許從中你可以得到許多經驗,避開許多風險,因為魏導已經用精力、時間和金錢,幫你踩踏出一條依跡可循的路徑,雖然未必從此一路寬敞。

  你更可以把它當成一本「心情日記」,偷窺一下一個導演──想像中應該是何等英明神武的一個人啊──的疲憊、無力、寂寞,甚至屈辱、頹喪。

  至於我自己所看到的最重要的一部分,是魏導在《海角七號》的風光之後,那麼義無反顧地把取之於電影的,再用之於電影。因著這樣的決心,無論如何,他都對得起電影、對得起觀眾,更對得起自己。

  最後,請容許我提醒一下魏導,或許你也會有對不起的人,某些時候、某些部分,我們經常對不起自己的家人,就如同許多導演、許多電影人一般。

吳念真(導演.編劇.作家) 

前言

一切都始於衝動

  電影就像自己的孩子,尤其是在這片土地。特別是在下定決心開拍時和男生播種的瞬間,都需要一股衝動。二○○八年十月十七日,夏威夷國際影展結束後,回到臺灣的第一天;《海角七號》拿下了第三個獎座;票房正式突破四億。

  這趟回來,有一股衝動。有些影展會讓人很舒服,夏威夷影展就是其一。沒有緊密的行程,也沒有特別的得獎壓力,我和同行的工作人員買了當地的啤酒,輕鬆坐在海邊聊著。

  曾經說我像隻被關起來的鬥狗,全身充滿力量卻無處發洩;而今,我這隻鬥狗終於逮到機會突破牢籠。我竭盡所能向前奔跑,要把壓抑十幾年的能量一次爆發出來。

  成功了!我讓許多所謂的專家必須重新配副眼鏡。接著有人開始討論電影為什麼會熱賣?魏德聖到底是誰?公司慢慢接到媒體的邀約採訪,機關團體請我參加演講座談。接下來,一發不可收拾。

  突然間,我有點措手不及。行程滿檔導致我必須使用手機裡的行事曆,並請公司宣傳發簡訊提醒,以免漏掉哪一個邀約。瞬間,我從銀幕的後面跳到鏡頭的前面,還得配合擺出適合的拍照姿勢。

  「來,導演,擺出一個沉思的樣子。」我試著去適應這樣的角色。

  夏威夷影展最後一天,我們得到「劇情類首獎」。我當然很高興。但也浮現一些負面情緒。

  我感覺靈魂和身體是分開的。靈魂待在家裡無所事事,身體卻像是被工廠的輸送帶運往各地工作,而且只需要做一件事情,講話。不停講話,從早上睜開眼睛就要講話,一直講到晚上十一點回家睡覺,隔天繼續。如果是講不
  一樣的話就算了,偏偏講的是一樣的內容,每天都一樣。

  這時的我,像個一戳就破的汽球。看起來很大,裡面卻空空的。

  那感覺很虛,真的很虛。我心裡想著,人生到底是在幹嘛?期待成功嗎?可是成功以後,難道這就是我要的結果?每天數錢,然後講話,數錢、講話、數錢、講話、數錢、講話……看到錢就要講話。人生,怎麼會這麼無聊?賺了錢,就要講話……

  然而,人在空虛的時候,就會有很多莫名奇妙的事情發生。

  網路上開始出現許多難聽的批評,甚至把我貶得一文不值。也有人把我捧上了天,說得多完美就有多完美;可是他們把電影講得那麼好,很多都不是我原來的想法,這時我真不知應該高興還是難過……

  一開始,我會很在意觀眾的想法,常常三不五時看一下部落格的留言,或是搜尋相關文章。但是如今,我愈來愈不在意,甚至會以第三者的角度看待這些批評,總覺得他們說的好像跟我沒有太大關係。「魏.德.聖」這三個字似乎也離我愈來愈遠……

  「不應該是這樣的,不能讓自己每天像是浮在半空中。我必須找些事情來做。」昨晚我下飛機,心裡反覆著這個念頭。

  今天早上八點進公司,只有我一個人。放好夏威夷影展的獎座後,我打開座位旁的抽屜,看見裡面躺著一本本完成的劇本。

  沒錯,我是拍片的人,我本來就應該屬於這裡。

  我沒有特別告訴什麼人,我只是等著看誰會第一個進門。

  「之後把早上的時間空下來,任何行程從中午後開始。採訪、座談的邀請都不要再接了,我要留時間給我自己。要開始籌備了。」我對著第一個進來的工作人員說,接著就笑了。

  「籌備《賽德克.巴萊》。」我堅定地說。

  如果說,《海角七號》是一股需要證明的衝動,那麼《賽德克.巴萊》就是一股需要生存的衝動。

  戰士應該在戰場上流血。獵人應該在獵場裡追捕。

作者序

不變

  離宣傳期愈來愈近,就會離自己愈來愈遠。趁自己還是自己的時候,整理出這些。

  希望各位讀者可以接受我原來的樣子、原來的想法、原來的失敗、原來的喜怒哀樂……
  但是,終究不會變的是──這是一部值得的電影,這是一件美好的事!

用户评价

评分

從文學性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充滿了詩意和哲思,讀起來頗有嚼勁。作者顯然下過苦功去雕琢每一個句子,許多段落我都忍不住停下來,反覆咀嚼那用詞的精妙之處。它不像一般傳記那樣只是平鋪直敘地記錄生平事蹟,而是更像一場與主角心靈的深度對話。不過,正因為這種高度的文學性,使得本書的閱讀門檻相對較高。有些段落的隱喻太過深奧,需要讀者具備一定的知識背景,才能完全領會其中深意。對於追求輕鬆閱讀體驗的人來說,這可能不太適合。我個人是喜歡這種挑戰的,覺得它能激發我主動去探索和思考,但我也理解,不是每個人都想在閱讀中「上課」。總之,如果你喜歡那種文字本身就極具藝術張力的作品,這本絕對值得一試。

评分

整體來說,這本《導演.巴萊(電子書)》給我的感覺是「野心勃勃,但略有瑕疵」。作者試圖捕捉一個偉大藝術家生命中所有光怪陸離的側面,從創作的癲狂到私生活的糾纏,試圖還原一個完整的「巴萊」。電子書的便利性讓我可以隨時隨地查閱相關的歷史背景資料,這對理解書中的某些複雜情節非常有幫助。美中不足的是,在處理配角群像時,感覺力度稍顯不足,許多重要人物的形象似乎都圍繞著主角打轉,缺乏獨立的生命力。這使得整個故事的張力雖然集中,卻少了些許群星閃耀的豐富感。或許是因為篇幅的限制,但畢竟導演的成功往往離不開優秀的團隊合作,如果能更豐富地描寫那些與他一同奮鬥或抗衡的角色,這本書的層次感會更上一層樓。

评分

這本《導演.巴萊(電子書)》聽說評價很兩極,我最近剛入手,想說來聊聊我的初步感受。首先,裝幀設計上,電子書雖然少了實體的觸感,但排版相當精美,字體選用和行距的調整都很細膩,讀起來挺舒服的,不像有些電子書排版會讓人眼睛很疲勞。內容方面,我比較在意作者如何鋪陳人物的情感轉折,畢竟「巴萊」這個角色本身就帶著濃厚的歷史色彩,如何將這些時代的重量感,透過文字細膩地呈現出來,是吸引我的關鍵。如果情節推進得太快,或者情緒表達流於表面,那對我來說就是一大敗筆。我特別期待看到作者如何處理那些曖昧不明、難以言說的情感糾葛,畢竟藝術家的內心世界往往是複雜多變的,如果能深入挖掘那種創作的痛苦與狂喜,這本書就非常有價值了。目前看下來,作者在場景的描寫上著墨頗深,似乎想透過環境烘托出主角的內心狀態,這點我還在慢慢體會。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媒介轉換效果相當不錯,特別是在處理那種需要視覺想像的段落時,電子墨水的呈現讓我感覺比紙本書更接近導演眼中構建出來的畫面感。但我必須指出,書中對「聲音」的描寫似乎略顯薄弱。一個導演的故事,聲音設計絕對是靈魂的一部分,書中雖然提到了幾次錄音或配樂的場景,但總覺得不夠立體,缺乏那種撲面而來的震撼力。我期待能看到更多關於聲音層次、對白停頓、或是背景噪音如何影響情緒的細節描寫。畢竟,視覺的衝擊可以透過文字間接傳達,但聽覺的細膩感,如果沒有精準捕捉,很容易就流於概念性的陳述。我希望作者能在這方面再多下點功夫,或許是後續的修訂版可以考慮加入更多聽覺意象的鋪陳,這樣人物的立體感會更強烈。

评分

老實說,這本書的敘事節奏對我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一開始讀的時候,我感覺情節有點散,像是好多零碎的片段拼湊在一起,讓我有點抓不到主線。不過,隨著閱讀的深入,我開始意識到,或許作者就是要用這種看似跳躍的方式,來模擬藝術家那種靈光一閃、思緒萬千的狀態。這種「非線性」的敘事結構,確實很有實驗性,但也考驗讀者的耐心。我個人比較偏好那種層層遞進、邏輯清晰的故事,所以一開始有點格格不入。但是,當我放下「一定要馬上搞懂」的心態,試著去感受文字間流動的韻律時,才發現其中隱藏著不少導演對生命、對藝術的深刻反思。尤其是他對於「瞬間永恆」的追尋,那種近乎偏執的執著,寫得非常到位。只是,對於不熟悉相關背景的讀者來說,可能需要花更多時間去消化這些專有名詞和文化符號,這點得先說清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