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現代性:晚清到五四的翻譯研究 (電子書)

翻譯現代性:晚清到五四的翻譯研究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趙稀方
图书标签:
  • 翻译研究
  • 现代性
  • 晚清
  • 五四运动
  • 文化史
  • 中国近代史
  • 知识分子
  • 思想史
  • 文学翻译
  • 文化翻译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以晚清至五四的外國文化(文學)翻譯作為研究對象,籍此考察西方對於中國的再疆域化過程,以及中國對於西方文化的接受、抵制以及協商等諸種碰撞。

作者簡介

趙稀方

  男,1964年出生於安徽蕪湖,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現代文學研究室副主任。1998年獲中國社科院文學博士學位。英國科學院WKC Fellow,美國國務院Fulbright Scholar。兼任中國社科院文學所學位委員會委員、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學科評審組專家、中國翻譯研究會常務理事、世界華文文學學術工作委員會主任。曾應邀在英國、法國、美國、加拿大、臺灣、香港等大學講學。個人專著有:《存在與虛無》(1999)《小說香港》(2003)、《翻譯與新時期話語實踐》(2003)、《後殖民理論與臺灣文學》(2009)、《後殖民理論》(2009)、《中國翻譯文學史》(新時期卷)(2009)。譯著有:H.T.D.羅斯特《黃金法則》(2000年)、狄爾泰:《人文科學導論》2004)等,在海內外學術期刊發表論文百餘種。

跨越世紀的文化迴響:晚清至五四時期社會變遷與思想轉向研究 書籍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了中國晚清(約1840年代鴉片戰爭後)至五四運動(約1919年)這段極其關鍵的歷史時期,聚焦於中國社會結構的劇烈動盪、傳統倫理的瓦解,以及伴隨而來的思想文化領域的深刻轉變。此一時期,面對西方列強的衝擊與內部積弊的爆發,知識分子和社會精英被迫重新審視數千年來賴以維繫的帝制體系與儒家正統。全書旨在描繪一幅宏大的社會變遷圖景,探討在內憂外患的雙重壓力下,中國是如何逐步走向現代性的複雜歷程。 全書結構嚴謹,內容涵蓋政治制度的改良與革命、教育體制的轉型、文學藝術的革新,以及國民身份認同的重塑等多個層面。它並非僅僅羅列事件,而是著重於挖掘深層次的文化動力與社會機制,解釋何以某些觀念能在特定歷史節點迅速傳播並產生深遠影響。 第一部分:危局與求索——晚清社會的內部張力(約1840s-1890s) 本部分首先勾勒出鴉片戰爭前後的中國社會面貌。清朝中後期,地方權力的崛起、財政的枯竭以及人口壓力已預示著中央集權的衰弱。然而,真正的轉折點在於思想層面的“驚醒”。我們細緻考察了早期「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器物層面學習,如何逐漸演變為對制度和意識形態的深層反思。 重點探討了洋務運動的歷史局限性。儘管洋務派在引進西方軍事技術和建立近代工業方面取得了實績,但其「中體西用」的根本矛盾——試圖在不觸動儒家政治倫理的基礎上實現技術的現代化——最終使其無法應對日益嚴峻的民族危機。太平天國運動和地方漢族官僚勢力的增強,展現了國家權力結構的微妙變化。同時,本書也分析了民間社會在面對天災人禍和外國勢力侵蝕時的反應,例如義和團運動的爆發,它反映了傳統民間信仰與現代國家意識之間的複雜拉扯。 第二部分:制度與精神的碰撞——維新與清末新政(約1890s-1911) 隨著甲午戰爭的慘敗,要求政治和文化上全面變革的呼聲日益高漲。本部分集中分析了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別的理論建構。梁啟超的「新民」思想是核心議題之一,探討了如何從傳統的「家國」觀念過渡到近代民族國家的公民意識,以及這種轉變在知識群體中引起的巨大爭議。百日維新的失敗,標誌著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的受阻,也促使更多革命思想的興起。 清末新政是本書討論的另一重點。新政在教育、軍事和法律上推行了一系列現代化改革,客觀上為推翻帝制準備了組織和思想條件。我們詳細考察了新式學堂的建立如何培育出第一批具有近代化視角的知識分子群體,以及預備立憲的過程如何因為統治集團的保守和立憲派的失望而最終走向破產。辛亥革命的爆發,是長期積累的社會矛盾和政治失敗的必然結果,但其成功的脆弱性,也暴露了革命黨在國家層面缺乏成熟的治理方案。 第三部分:共和初期的迷茫與探索(約1912-1919) 民國建立之初,中國社會經歷了從帝制到共和的體制重塑,然而政治上卻陷入了軍閥割據的混亂局面。本書探討了共和理想在中國現實土壤中遭遇的挑戰。袁世凱稱帝的鬧劇,極大地打擊了人們對西方代議制模式的盲目樂觀,迫使知識界轉向更深層次的反思:為何引進了西方的政治形式,中國社會卻依然無法走向有序和進步? 這一時期的思想界呈現出「陣痛」後的多元化趨勢。新文化運動的前夜,學術界開始激烈辯論「德先生」(Democracy)與「賽先生」(Science)的必要性。保守派試圖以「尊孔復古」來挽救社會道德,而激進派則高舉「打倒孔家店」的旗幟,尋求徹底的文化革新。本書特別關注此階段學術界如何定義「中國的現代性」——是追隨歐美的既有軌跡,還是尋求一條具有本土特色的發展道路? 第四部分:文化的覺醒與轉向——五四前夜的思想圖景 本書將五四運動視為前三十年所有社會矛盾、思想衝突和文化探索的集中爆發點。五四前夕,知識分子群體對傳統文化和國民性進行了前所未有的深刻批判。章太炎、陳獨秀、胡適等人在各自的論戰中,確立了科學理性和個人解放的初步方向。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本書對「國民性」的批判進行了細緻梳理。知識分子認為,要實現國家的富強,必須先改造國民的精神結構。這種對「劣根性」的探討,既體現了強烈的進步熱情,也帶有時代的局限性。最終,五四運動的愛國洪流,將學術和文化的討論推向了社會政治的廣闊舞台,標誌著中國從單純的制度學習轉向更為徹底的文化與民族覺醒。 總結:現代性進程中的選擇與代價 本書總結了晚清到五四時期中國社會的巨大轉型,指出這是一個充滿矛盾和選擇的時代。中國在試圖融入全球體系和應對內部危機的過程中,不得不對其核心價值體系進行痛苦的拆解與重組。這段歷史為我們理解當代中國的文化基因與社會結構提供了無可替代的視角,揭示了現代化過程中文化繼承與斷裂的複雜性。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從政治實踐到話語實踐
第一節 「上帝」∕「天主」∕「神」
第二節 《萬國公報》的「聖號之爭」

第二章 中國的「再疆域化」
第一節 《聖經》
第二節 科學
第三節 政法

第三章 政治動員
第一節 政治小說
第二節 虛無黨小說

第四章 文化協商
第一節 《茶花女》與言情小說
第二節 《毒蛇圈》與偵探小說

第五章 天演與公理
第一節 《天演論》
第二節 《民約論》
第三節 《天演論》VS.《民約論》

第六章 《新青年》的翻譯
第一節 陳獨秀
第二節 胡適、陳暇、劉半農
第三節 周氏兄弟、茅盾

參考資料
後記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2219898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0.7MB

图书试读

  趙稀方教授是中國海外研究知名學者。新作《翻譯現代性——晚清至五四的翻譯研究》探討近現代之交、中西文化碰撞過程最重要的議題:現代性的翻譯與翻譯的現代性。全書視野宏闊,考證翔實,無論史料徵引或理論辯難均有突破,為近現代中國與比較文學研究開創又一新方向。

用户评价

评分

如果這本書的電子版排版和檢索功能不錯的話,那對於學術研究的便利性會大大加分。不過拋開技術層面,我更期待它能提供一個跨學科的視野。翻譯研究現在早已不是純粹的語言學分支,它必須與歷史學、思想史、文學批評等領域充分對話。例如,如果書中能將翻譯與當時新文學的風格演變聯繫起來——看看白話文運動的推動,是不是也得益於早期白話翻譯的積累?或者,探討一下翻譯文學在當時大眾閱讀市場中的實際影響力如何?是否真正改變了普通讀者的知識結構?我總覺得,很多時候,我們高估了精英知識分子的思想引導作用,而低估了那些被大量印行的翻譯小說和普及讀物所蘊含的顛覆性力量。一個好的研究,應該能平衡地看待「高雅」的哲學翻譯和「通俗」的文化傳播這兩條線索,揭示它們是如何共同編織出那個時代的現代性圖景。

评分

作為一個長期關注翻譯現象的讀者,我對這類專著最在意的,其實是它如何處理「失語」與「在場」的辯證關係。晚清到五四,是漢語「長出來」的時期,很多概念是「無中生有」的創造。那麼,這種創造性的挪用,究竟是成功地將外來思想融入了本土語境,還是最終導致了某種「翻譯腔」的僵化,讓後來的中文表達顯得彆扭和疏離?特別是對於一些抽象的哲學概念,翻譯的困難度是呈指數級增長的。我猜測,這本書或許會從不同翻譯陣營——比方說,是偏向「信」的多一點,還是偏向「達」的更多一些——來劃分論述。如果能提供紮實的語料庫分析作為支持,而不是僅憑感覺去判斷,那就更有說服力了。我希望看到的是,作者能清晰地指出,在那個特定的歷史節點,某些翻譯決策如何「鎖定」了後續的發展路徑,讓我們今天在思考這些問題時,仍然能感受到那些百年前的翻譯者留下的巨大慣性。

评分

總而言之,光是書名裡「翻譯現代性」這個核心命題,就足夠讓人感到振奮。這不僅僅是回顧歷史,更像是在「考古」我們自身語言身份的源頭。我特別好奇,作者會不會觸及到「日本影響」這個複雜的層面。晚清的很多術語是透過日文轉譯過來的,這種「間接翻譯」帶來的文化損耗和意義漂移,是個極其重要的議題。它牽涉到漢語在吸收外來文化時,是否形成了一種特殊的「中介性」文化模式。如果本書能清晰地區分出直接引進與間接轉介的翻譯策略,並分析它們各自帶來的文化後果,那這本書的學術價值將會非常突出。我希望它能提供一套嚴謹的分析框架,讓我們不僅僅停留在「哦,這個詞是那時候翻譯的」這種表層認知上,而是能進一步理解翻譯行為本身如何形塑了二十世紀中國知識世界的樣貌和邊界。

评分

這本翻譯研究的書,光聽書名就讓人覺得是本硬核學術著作,感覺它會深入探討晚清到五四期間,漢語世界如何吸收西方思想的關鍵轉折期。我猜裡面肯定會仔細梳理那些早期譯者,像是林語堂、魯迅他們,如何處理那些西方概念,比如「民主」、「科學」、「哲學」這些詞彙在中文裡的首次定型過程。台灣的學術界對這個時期的翻譯研究一直都很重視,畢竟這關係到我們現代中文的底層結構。我希望作者不只是做文本分析,更能揭示翻譯背後隱藏的文化權力關係——誰在翻譯?為了什麼目的而翻譯?是單純引進知識,還是帶有改造中國社會的宏大敘事?如果能將翻譯實踐和當時的社會思潮、政治變動緊密勾連起來,那就太精彩了。畢竟,翻譯不只是語言的轉換,更是不同文明間的意識形態角力場。我期待看到一些關於特定術語的詞源考證,例如「個人主義」或「唯物論」在不同譯者間的微妙差異,這些細節往往最能體現時代的精神面貌。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個全新的、細膩的視角,讓我們重新理解「現代性」在東亞的紮根過程。

评分

說真的,這本如果能寫得夠「好看」,那可就厲害了。學術書最怕就是寫得像一本厚厚的字典,條列枯燥,讓人望之卻步。我個人比較偏好那種能把歷史場景活靈活現搬出來的敘事風格。想像一下,在那個資訊閉塞的年代,譯者們面對著艱澀的德文或法文原著,他們是怎麼熬夜苦思、斟酌再三,才找到那個最貼切的中文對應詞的?那種知識生產的「溫度」和「掙扎感」非常迷人。如果作者能穿插一些譯者間的書信往來、或是一些當時報刊上對新譯詞的爭論片段,那畫面感就出來了。這不僅僅是語言學的探討,更是知識分子群像的側寫。我希望能看到一些「翻譯的誤區」或「翻譯的意外後果」的討論,畢竟很多時候,譯者自己都沒預料到,他翻譯的某個詞彙,在幾十年後會成為引爆社會運動的火藥。這本書要是能捕捉到這種歷史的張力,那它就超越了一般的學術論文,成為一部有生命力的文化史讀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