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現代性:晚清到五四的翻譯研究 (電子書)

翻譯現代性:晚清到五四的翻譯研究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趙稀方
圖書標籤:
  • 翻譯研究
  • 現代性
  • 晚清
  • 五四運動
  • 文化史
  • 中國近代史
  • 知識分子
  • 思想史
  • 文學翻譯
  • 文化翻譯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以晚清至五四的外國文化(文學)翻譯作為研究對象,籍此考察西方對於中國的再疆域化過程,以及中國對於西方文化的接受、抵製以及協商等諸種碰撞。

作者簡介

趙稀方

  男,1964年齣生於安徽蕪湖,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現代文學研究室副主任。1998年獲中國社科院文學博士學位。英國科學院WKC Fellow,美國國務院Fulbright Scholar。兼任中國社科院文學所學位委員會委員、國傢社會科學基金學科評審組專傢、中國翻譯研究會常務理事、世界華文文學學術工作委員會主任。曾應邀在英國、法國、美國、加拿大、臺灣、香港等大學講學。個人專著有:《存在與虛無》(1999)《小說香港》(2003)、《翻譯與新時期話語實踐》(2003)、《後殖民理論與臺灣文學》(2009)、《後殖民理論》(2009)、《中國翻譯文學史》(新時期捲)(2009)。譯著有:H.T.D.羅斯特《黃金法則》(2000年)、狄爾泰:《人文科學導論》2004)等,在海內外學術期刊發錶論文百餘種。

跨越世紀的文化迴響:晚清至五四時期社會變遷與思想轉嚮研究 書籍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中國晚清(約1840年代鴉片戰爭後)至五四運動(約1919年)這段極其關鍵的歷史時期,聚焦於中國社會結構的劇烈動盪、傳統倫理的瓦解,以及伴隨而來的思想文化領域的深刻轉變。此一時期,麵對西方列強的衝擊與內部積弊的爆發,知識分子和社會精英被迫重新審視數韆年來賴以維繫的帝製體係與儒傢正統。全書旨在描繪一幅宏大的社會變遷圖景,探討在內憂外患的雙重壓力下,中國是如何逐步走嚮現代性的複雜歷程。 全書結構嚴謹,內容涵蓋政治製度的改良與革命、教育體製的轉型、文學藝術的革新,以及國民身份認同的重塑等多個層麵。它並非僅僅羅列事件,而是著重於挖掘深層次的文化動力與社會機製,解釋何以某些觀念能在特定歷史節點迅速傳播並產生深遠影響。 第一部分:危局與求索——晚清社會的內部張力(約1840s-1890s) 本部分首先勾勒齣鴉片戰爭前後的中國社會麵貌。清朝中後期,地方權力的崛起、財政的枯竭以及人口壓力已預示著中央集權的衰弱。然而,真正的轉摺點在於思想層麵的“驚醒”。我們細緻考察瞭早期「師夷長技以製夷」的器物層麵學習,如何逐漸演變為對製度和意識形態的深層反思。 重點探討瞭洋務運動的歷史局限性。儘管洋務派在引進西方軍事技術和建立近代工業方麵取得瞭實績,但其「中體西用」的根本矛盾——試圖在不觸動儒傢政治倫理的基礎上實現技術的現代化——最終使其無法應對日益嚴峻的民族危機。太平天國運動和地方漢族官僚勢力的增強,展現瞭國傢權力結構的微妙變化。同時,本書也分析瞭民間社會在麵對天災人禍和外國勢力侵蝕時的反應,例如義和團運動的爆發,它反映瞭傳統民間信仰與現代國傢意識之間的複雜拉扯。 第二部分:製度與精神的碰撞——維新與清末新政(約1890s-1911) 隨著甲午戰爭的慘敗,要求政治和文化上全麵變革的呼聲日益高漲。本部分集中分析瞭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錶的維新派別的理論建構。梁啟超的「新民」思想是核心議題之一,探討瞭如何從傳統的「傢國」觀念過渡到近代民族國傢的公民意識,以及這種轉變在知識群體中引起的巨大爭議。百日維新的失敗,標誌著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的受阻,也促使更多革命思想的興起。 清末新政是本書討論的另一重點。新政在教育、軍事和法律上推行瞭一係列現代化改革,客觀上為推翻帝製準備瞭組織和思想條件。我們詳細考察瞭新式學堂的建立如何培育齣第一批具有近代化視角的知識分子群體,以及預備立憲的過程如何因為統治集團的保守和立憲派的失望而最終走嚮破產。辛亥革命的爆發,是長期積纍的社會矛盾和政治失敗的必然結果,但其成功的脆弱性,也暴露瞭革命黨在國傢層麵缺乏成熟的治理方案。 第三部分:共和初期的迷茫與探索(約1912-1919) 民國建立之初,中國社會經歷瞭從帝製到共和的體製重塑,然而政治上卻陷入瞭軍閥割據的混亂局麵。本書探討瞭共和理想在中國現實土壤中遭遇的挑戰。袁世凱稱帝的鬧劇,極大地打擊瞭人們對西方代議製模式的盲目樂觀,迫使知識界轉嚮更深層次的反思:為何引進瞭西方的政治形式,中國社會卻依然無法走嚮有序和進步? 這一時期的思想界呈現齣「陣痛」後的多元化趨勢。新文化運動的前夜,學術界開始激烈辯論「德先生」(Democracy)與「賽先生」(Science)的必要性。保守派試圖以「尊孔復古」來挽救社會道德,而激進派則高舉「打倒孔傢店」的旗幟,尋求徹底的文化革新。本書特別關注此階段學術界如何定義「中國的現代性」——是追隨歐美的既有軌跡,還是尋求一條具有本土特色的發展道路? 第四部分:文化的覺醒與轉嚮——五四前夜的思想圖景 本書將五四運動視為前三十年所有社會矛盾、思想衝突和文化探索的集中爆發點。五四前夕,知識分子群體對傳統文化和國民性進行瞭前所未有的深刻批判。章太炎、陳獨秀、鬍適等人在各自的論戰中,確立瞭科學理性和個人解放的初步方嚮。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本書對「國民性」的批判進行瞭細緻梳理。知識分子認為,要實現國傢的富強,必須先改造國民的精神結構。這種對「劣根性」的探討,既體現瞭強烈的進步熱情,也帶有時代的局限性。最終,五四運動的愛國洪流,將學術和文化的討論推嚮瞭社會政治的廣闊舞颱,標誌著中國從單純的製度學習轉嚮更為徹底的文化與民族覺醒。 總結:現代性進程中的選擇與代價 本書總結瞭晚清到五四時期中國社會的巨大轉型,指齣這是一個充滿矛盾和選擇的時代。中國在試圖融入全球體係和應對內部危機的過程中,不得不對其核心價值體係進行痛苦的拆解與重組。這段歷史為我們理解當代中國的文化基因與社會結構提供瞭無可替代的視角,揭示瞭現代化過程中文化繼承與斷裂的複雜性。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從政治實踐到話語實踐
第一節 「上帝」∕「天主」∕「神」
第二節 《萬國公報》的「聖號之爭」

第二章 中國的「再疆域化」
第一節 《聖經》
第二節 科學
第三節 政法

第三章 政治動員
第一節 政治小說
第二節 虛無黨小說

第四章 文化協商
第一節 《茶花女》與言情小說
第二節 《毒蛇圈》與偵探小說

第五章 天演與公理
第一節 《天演論》
第二節 《民約論》
第三節 《天演論》VS.《民約論》

第六章 《新青年》的翻譯
第一節 陳獨秀
第二節 鬍適、陳暇、劉半農
第三節 周氏兄弟、茅盾

參考資料
後記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2219898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0.7MB

圖書試讀

  趙稀方教授是中國海外研究知名學者。新作《翻譯現代性——晚清至五四的翻譯研究》探討近現代之交、中西文化碰撞過程最重要的議題:現代性的翻譯與翻譯的現代性。全書視野宏闊,考證翔實,無論史料徵引或理論辯難均有突破,為近現代中國與比較文學研究開創又一新方嚮。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