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見與看不見的經濟效應:為什麼政府常犯錯、百姓常遭殃?人人都該知道的經濟真相 (電子書)

看得見與看不見的經濟效應:為什麼政府常犯錯、百姓常遭殃?人人都該知道的經濟真相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弗雷德里克‧巴斯夏
图书标签:
  • 经济学
  • 公共政策
  • 政府干预
  • 市场失灵
  • 行为经济学
  • 社会影响
  • 真相
  • 电子书
  • 台湾经济
  • 政策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經濟學大師 熊彼得、海耶克 大力推崇的經濟學經典——
這本150年前的經典著作告訴我們:為什麼政府常犯錯、為什麼法律不正義,什麼才是健全的經濟邏輯。
本書的作者巴斯夏(Frederic Bastiat)是十九世紀的法國經濟學家、政治家。
經濟學大師熊彼得(Joseph Schumpeter)稱讚巴斯夏是「有史以來最出色的經濟新聞記者」。
海耶克(F.A. Hayek)稱他是「政治經濟評論的天才」。

  在〈看得見與看不見的〉(That Which Is Seen and That Which Is Not Seen)這篇文章中,巴斯夏以一個小孩打破了玻璃窗為例,說明一個行為或政策,即使在當下有看得見的結果(通常是某種利益),也可能有看不見的後果(通常是某種傷害)。然而,每當政府推行新政策,往往只看到「看得見」的部分、忽略了「看不見」的部分,或是只看到短期效應、忽略了長期效應,而導致政策失敗、人民受害,造成種種不公。

  以破窗戶的寓言為開端,所探討的主題包括:課稅、政府補助(產業、藝文活動、教育)、公共建設、公務員、貿易保護主義、就業問題、節儉的矛盾等等。

  這篇文章寫於1850年,但直到今天,仍持續發揮影響力。作者著書立說,大力宣揚經濟自由、私有產權、人權的理念,以及為何應該採取自由貿易,並且節制政府的權力。在他辭世百年之後,重新又開始被人們討論,知名經濟作家亨利‧赫茲利特(Henry Hazlitt)就是受到這篇文章的啟發,而寫出經典之作《一課經濟學》。其中的破窗戶寓言,首次提出「機會成本」的概念,雖然要到五十年後這個名詞才被確定下來。

  在另一篇名作〈論法律〉(The Law)當中,巴斯夏批評當時盛行的社會主義思想,說明政府施政不是萬靈丹,政府只應該具有「有限的」功能——保護人民的生命、自由、財產安全,它不能什麼都做。利益團體常常藉由法律,掠奪平民百姓的財產,這就是「合法掠奪」,也就是所謂「五鬼搬運法」。作者說:

「法律有時會與掠奪者站在一起,甚至會親自進行掠奪,好讓受惠者免於羞恥、危險與良心不安。」
「我們這個時代盛行著一種幻覺,以為透過彼此犧牲一些利益可以造福所有的階級——以法律為幌子,實際上進行的卻是全面掠奪。」
「法律會被誤用,主要有兩個原因:不智的自私,和錯誤的博愛。」

  最後一篇文章〈蠟燭製造商的請願書〉(The Candlemakers Petition),是一則流傳很廣的諷刺寓言,是說照明廠商集體向國會議員請願,請求立法禁止太陽光進入室內,建築物應該全部拉上窗簾,以確保蠟燭、各種照明生產商的利益。

  本書精選巴斯夏的經典文章,在當今政府的管制措施橫行、政策作為不彰的時刻,對於經濟、社會政策應該怎麼做、政府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本書都是最佳的借鏡。

★★★本書為《看得見與看不見的》增訂改版★★★

網路資源:
關於巴斯夏的著作,英譯本最早是由美國的經濟教育基金會(Foundation for Economic Education, www.fee.org)所出版。網路上有豐富的資源可供參考。Library of Economics and Liberty的網站www.econlib.org有英譯版本。
揭秘看不見的經濟力量:從日常決策到全球格局的深度剖析 這本書並非探討你書名中所提及的特定主題,它是一本深入淺出、旨在揭示經濟學基本原理及其在現實世界中運作方式的著作。本書的重點在於剖析那些潛藏在日常選擇背後、影響著國家乃至全球走向的「看不見的力量」,並提供一套清晰的分析框架,幫助讀者理解複雜的經濟現象。 本書的結構圍繞著幾個核心概念展開,從個體層面的稀缺性與選擇,逐步擴展到市場機制、價格體系,最終觸及宏觀經濟政策的效應。我們相信,經濟學不僅僅是晦澀的數學模型,更是理解人類社會互動和資源分配的關鍵工具。 第一部分:稀缺性、選擇與機會成本——經濟思維的基石 任何經濟活動的起點,都是稀缺性(Scarcity)。資源的有限性與人類無窮的慾望之間,必然產生取捨。本書首先會用生動的案例,闡釋稀缺性如何迫使個人、企業乃至政府做出選擇。 我們將詳細探討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的概念。這不僅僅是金錢上的支出,更是指為了得到某樣東西而必須放棄的、次優選項的價值。例如,當一個人決定花費一小時閱讀本書時,他所放棄的睡眠、工作或其他娛樂,便是這次決定的機會成本。理解這一點,是做出理性決策的基礎。我們將展示,許多看似隨機的消費或投資行為,實質上都建立在對機會成本的隱性計算之上。 此外,本書會引入邊際效用遞減法則(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Utility)。我們如何通過連續消費來衡量滿足感的變化?為什麼吃第一個披薩最享受,而吃到第五個時,額外的滿足感會急劇下降?這些看似微小的日常體驗,實則是市場供需背後強大的驅動力。 第二部分:市場的魔力——價格、信號與效率 市場,這個由無數個體自主決策交織而成的系統,其運作效率常令人驚嘆。本書將重點分析價格體系(Price System)在協調經濟活動中的核心作用。 價格,不只是一個數字,它是一個複雜的信息載體和激勵信號。當某種商品短缺時,價格上漲,它向生產者發出擴大生產的信號,同時也抑制了消費者的需求。我們將深入探討亞當·斯密「看不見的手」的機制,解釋市場如何能在沒有中央協調者干預的情況下,大致達到資源的最優配置。 本書會詳盡分析供需曲線(Supply and Demand Curves)的繪製與應用,並探討各種市場失靈(Market Failures)的情況,例如外部性(Externalities,如污染)和公共財(Public Goods)。我們將分析在這些情況下,政府干預的必要性與潛在風險,強調市場並非萬能,但其在大部分領域展現出的自我修正能力是值得肯定的。 對於企業決策,本書將分析完全競爭、壟斷、寡頭壟斷等不同市場結構對價格制定、創新和消費者福利的影響。理解這些結構,有助於我們判斷當前的商業環境是促進了效率還是導致了尋租行為。 第三部分:跨越國界——國際貿易與比較優勢 全球化時代,理解國際經濟關係至關重要。本書的這一部分將重點闡述比較優勢(Comparative Advantage)理論,這是一個極易被誤解卻極為重要的概念。 我們將用清晰的圖表說明,即使一個國家在生產所有商品上都擁有絕對優勢,它依然可以從與另一國家的貿易中獲益。貿易的基礎不是誰做得“更好”,而是誰的機會成本更低。本書會探討關稅、配額等貿易壁壘的實際經濟後果,分析保護主義的短期吸引力與長期的結構性損害。 此外,本書還會觸及匯率(Exchange Rates)的決定因素,探討固定匯率與浮動匯率制度的優劣,以及國際收支平衡在衡量國家經濟健康狀況中的角色。理解這些,才能客觀評價全球供應鏈的穩定性和國際金融市場的風險。 第四部分:宏觀的視角——增長、穩定與挑戰 當我們將視角提升到國家層面,我們面臨著經濟增長、通貨膨脹與失業率這三大宏觀挑戰。 本書將介紹衡量經濟活動總量的國內生產總值(GDP)的計算方法,並強調其局限性(例如無法衡量環境質量或非市場活動)。我們將剖析是什麼驅動了長期經濟增長——技術進步、資本積累還是人力資本的提升? 在短期波動方面,本書將深入研究商業週期(Business Cycles)的成因,解釋衰退是如何發生的,以及貨幣政策(Monetary Policy)和財政政策(Fiscal Policy)在平抑週期波動中的作用。我們不會對任何特定學派進行偏袒,而是客觀對比凱恩斯主義、貨幣主義等不同流派對政府干預程度的看法。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本書將專門設置章節探討通貨膨脹的本質。它不僅僅是物價上漲,更是貨幣購買力的下降。我們將分析惡性通貨膨脹的社會後果,並討論中央銀行在維持物價穩定方面所面臨的兩難困境——如何在控制通脹的同時,避免扼殺經濟增長。 結語:將經濟學融入生活 本書的最終目標,是賦予讀者一套清晰、實用的經濟學工具箱。經濟學不是用來預測明天股市漲跌的工具,而是用來理解世界運作邏輯的視角。透過掌握機會成本、邊際思維和價格信號的分析,讀者將能夠更清醒地評估政策宣傳、識別商業陷阱,並在個人投資、職業規劃乃至社會議題的討論中,做出更加基於事實和邏輯的判斷。這是一場關於理性思維和現實世界的探索之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弗雷德里克‧巴斯夏Frederic Bastiat

  法國的經濟學家、政治家與作家,古典自由派經濟學的代表人物。

  他的思想源頭是賽伊(Jean-Baptist Say)、亞當‧斯密(Adam Smith)、孔德(Charles Comte)等人的政治經濟學著作。他從1840年開始,在法國鼓吹自由貿易運動,著書立說,參與創立《自由貿易》(Le Libre Échange)週報,並針對社會的重要議題發表了大量文章與演說。他絕大多數的著作於1848年革命前後完成──當時的法國正急速走向社會主義、政府管制政策橫行、高層貪腐,他身為立法議會(Legislative Assembly)的議員,挺身而出為公民自由、私有財產制、自由貿易辯護。1849至1850年間,他與知名的無政府主義者普魯東(Pierre-Joseph Proudhon)曾經針對利息的正當性,展開一場激烈論戰。

  巴斯夏在辭世百年之後,聲譽竄起,被視為自由經濟的偉大先驅,影響了後代的海耶克(F.A. Hayek)、赫茲利特(Henry Hazlitt)、羅斯巴德(Murray N. Rothbard),以及許多經濟學家。他的重要著作有《政治經濟學選集》(Selected Essays on Political Economy),其中收錄了他最知名的文章〈看得見與看不見的〉、〈論法律〉;其他著作還有《經濟詭辯》(Economic Sophisms)、《和諧經濟論》(Economic Harmonies)等。

  相關著作:《看得見與看不見的:人人都該知道的經濟真相》

譯者簡介

黃煜文

  臺大歷史學碩士,專職譯者,譯作有《王者之聲》、《氣候變遷政治學》、《我們最幸福:北韓人民的真實生活》、《威徹爾先生的猜疑:羅德丘宅謀殺案》、《當世界又老又窮》、《服從權威》等多種。

李靈芝

  臺大外文系畢業,於英國華威大學取得翻譯研究碩士學位,曾任職數家廣告公司業務部門約10年,現為專職譯者。曾翻譯的作品包括:《激進的誠實》、《Smart用錢》、《精選世界最短篇》、《愛上經濟》、《價格的祕密》、《焦點法則》、《比賽,從心開始》等等。
 

图书目录

推薦序 大債時代的一帖良藥——呼喊「自由」/吳惠林
推薦序 自由、正義、財產、法律——為巴斯夏序/黃春興

看得見與看不見的 What Is Seen and What Is Not Seen
1. 破窗戶
2. 軍隊復員
3. 稅收
4. 劇院與高雅藝術:政府該補助藝文活動嗎?
5. 公共建設
6. 中間商
7. 貿易限制
8. 機器
9. 借貸
10. 阿爾及利亞
11. 節儉與奢侈
12. 就業的權利與保證利潤的權利

論法律 The Law
蠟燭製造商的請願書 The Candlemakers' Petition
編後記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9526371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20歲~60歲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4.3MB

图书试读

自由、正義、財產、法律──為巴斯夏序
黃春興 / 國立清華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


1.
  在思想界眼中,法國擁有一批能呼風喚雨的左派學者,是街頭示威與罷工的革命聖地。但台北東區逛街的女士則有不同的看法,她們心中的法國是個遍地香水與化妝品和街頭盡是時尚仕女的自由國度。這種認識上的落差,也同樣顯現在個人身上。從小,我們就讀過太多不滿資本主義的學者所編寫的教科書,叫得出伏爾泰、盧梭、聖西門、沙特、哈伯瑪斯等偏愛社會主義者的大名,卻想不起來任何一位捍衛自由主義的法國學者。或許還有托克維爾的模糊影子,但是巴斯夏(Claude Frédéric Bastiat, 1801-1850)呢?

  巴斯夏和托克維爾生在同個時代,那時,人類開始探索現代民主。百年前,孫中山為了鼓吹民主,就是以「四萬萬個皇帝」去描繪民主之後的中國和人民的權利。四萬萬個皇帝是可怕的,不只潛藏著無休止的戰爭,更在於每個皇帝都是想落實「計畫天下、干預個人」的專制。西方學者的發現是,民主的根源落在強調自由的個人主義上,但同時,失去規則的民主運作也會剝奪個人的自由。

  巴斯夏的論述是以經濟邏輯為依據,發現各種以社會福利為目標的干預政策都必然失敗。由於認識到社會主義在邏輯上的不可行,他堅決地捍衛個人主義,鼓吹經濟自由。在當時,馬克思稱他是「庸俗經濟學辯護論最淺薄也最成功的代表」。

  然而,巴斯夏還是抵擋不住十九世紀的社會主義浪潮,遭到長期的冷落。直到近幾年,南歐國家(其實也包括法國)因長期追求福利政策「看得見」的利益,故意漠視「看不見的」巨大代價,接二連三地爆發主權債務危機。洶湧的歐債危機撲來,人們才想起這位自由主義大師和他的名言:「看得見與看不見的」。其實,在2007年的次貸危機,當美國政府以巨資為大財團紓困時,揭竿而起的茶黨就喊出巴斯夏在〈論法律〉的名句:「我們這個時代盛行著一種幻覺,以為透過彼此犧牲一些利益可以造福所有的階級——以法律為幌子,實際上進行的卻是全面性的掠奪。」

2.
  〈看得見與看不見的〉是巴斯夏在《政治經濟學選集》的首篇。海耶克在該書英文版的〈序言〉裏稱讚他是一位天才,因為「從來沒有人能用這麼簡單的一句話,就清楚地揭示理性經濟政策的核心困難和,我更願意說是,經濟自由的確切論述。」海耶克「更願意說」的是,經濟自由並不是一項信念或信仰,而是對經濟政策的看得見效應與看不見效應的理性理解。個人不會去採用看得見損失的(經濟)政策,卻很容易被看得見利益的政策所吸引。巴斯夏說,任何的政策(或行動與法律)都會引發一連串的效應,立即的效應看得見,但一段時間之後的效應就看不見。這些效應可能是利益,也可能是損失。如果看不見的損失超過看得見的利益,政策就必須拋棄。因此,完整的政策效應必須總計這些「看得見與看不見」的利益與損失。

  巴斯夏更深入看這問題。他繼續把問題分成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如何預估那些看不見的效應?經驗是較草率的估算手段。相對地,經濟學分析(那時稱政治經濟學)提供一套可推演的因果邏輯去預示可能的效應。評價一項政策,必須經過徹底而完整的經濟分析。巴斯夏討論了不同政策的看得見之利益與看不見之損失,質疑道:我們為何只看到立即的利益就貿然採用?為什麼不好好評估政策的完整效應?為什麼那麼短視?難道這是人的本性?他說,這些政策的推出「不單純只是順著自己的本性,也是經過深思熟慮後做的決定。」既然經過深思熟慮,就不是短視。短視不是人的本性,「私利的追求(才)是人類本性的主要動力」。那麼,在深思熟慮之後,政策的執行者在追求什麼樣的私利?

  「看不見的」不僅是指現在尚未發生的利益或損失,也同時指獲得利益或遭受損失的對象。巴斯夏稱該對象為「第三人」,而這「第三人」可以是利益團體(第一人)或政策制訂者(第二人),或是兩者之外的平凡百姓。在民主制度下,利益團體發起政策並推動立法。出於私利,他們會挑選如下的政策:讓平凡百姓看得到立即的利益,卻看不見未來的效應。當然,平凡百姓必須是立即的獲益者,這一點利益團體不必去爭。利益團體等待的是更大的未來利益,而這些未來利益是平凡百姓看不見的,自然也不會歸屬他們。相對地,平凡百姓將承擔他們看不見的未來損失。

  在「貿易限制」一節裏,巴斯夏很詳細地描述利益團體(保護主義先生)如何以言論蠱惑立法者、如何誘使他們去說服平民百姓、如何通過表決的過程。他說:「保護主義先生只指出看得見的效果,卻對看不見的效果置之不理。明明畫裏有三個人,他卻只提到兩個人。因此,無論是有心還是無意,我們都應該將他忽略的部分補上。」

  當他說到「我們都應該將他忽略的部分補上」時,也同時指明經濟學家的社會責任,就是讓平民百姓「看得見」他們原先「看不見」的效應和其效應的分配。平民百姓一旦明白自己的分配額,「知道看不見的部分抵銷了看得見的部分,(就會發現)整個運作的過程是不公正的。」經濟自由的第一層問題是經濟邏輯,在清楚經濟邏輯之後,經濟自由的第二層問題自然就落在正義問題上。書中第二篇文章〈論法律〉就清楚指出,捍衛經濟自由,其目的是為了捍衛正義。遺憾地,直到今日,許多人還對經濟自由存在很深的誤解。

  利益團體利用平民百姓對經濟學知識的欠缺和他們擁有投票權的民主制度,讓他們在無知下支持裹著糖衣的法律。經由這些法律,利益團體掠奪了平民百姓的財產,巴斯夏稱此過程為「合法掠奪」,而已逝的經濟學家蔣碩傑稱之「五鬼搬運」。合法掠奪的方法多不勝數,與其相應的掠奪計畫也多如牛毛。在巴斯夏看來,貿易限制、關稅、累進稅、義務教育、就業權利、最低薪資、公共工程等都是合法掠奪。這些政策與法律看似有利於弱勢族群,但其實未必,因為看不見的損害常遭故意忽略。

  巴斯夏指出,利益團體發現利用法律可以更容易實現其企圖,並讓平民百姓去承受未來的損失。因此,捍衛正義,就必須讓法律有能力不讓合法掠奪出現,更不能讓法律成為合法掠奪的工具、不要讓它被誤用、不要讓它墮落。法律必須保障個人的生命、財產和自由,不能犯下掠奪個人生命、財產和自由的惡行。捍衛正義,就是捍衛個人的生命、財產和自由,就是捍衛法律。法律就是正義,法律就是正義,法律就是正義……。他重複了七遍以做為〈論法律〉的結論。

3.
  巴斯夏從經濟邏輯切入,指出政府經濟事務的合法掠奪。因此,有人視他為反對凱因斯政策的先知,也有人說他是奧地利學派的武林前輩——他較海耶克早出生百年。海耶克在英文版〈序文〉裏,除了討論巴斯夏的論述外,也提到如何繼續發展他的思想。要將巴斯夏的思想帶入當代,首要的工作就是指出時代環境的差異,然後才能生根開花。

  海耶克簡單地陳述了百年來的環境變化。第一,在巴斯夏時代,廣大的百姓和政府官員對經濟學知識還很陌生,也就看不見政策的全面效應。於是,巴斯夏選擇對一般百姓和政府官員傳播的使命,提醒他們警戒利益團體對政策與法律的滲透。到了二十世紀,經濟學知識已普及,利益團體無法繼續蒙蔽一般百姓和政府官員,必須借用更艱深難懂的理論。因此,當代自由主義者的工作是,指出隱藏在計畫經濟或干預主義理論中的種種錯誤,和合法掠奪的可能發展。第二,在巴斯夏時代,政府預算以預算平衡為原則,任何的新支出計畫必須伴隨著新稅收計畫。即使人們看不見新增支出或稅收的後果,但對增加稅賦的心痛感覺卻是深刻的,而這心痛感覺能提高他們對政府的警覺。但在凱因斯政策盛行之後,政府從赤字財政理論獲取揮霍的合理性,又利用發行公債代替增稅以麻醉人民的心痛感覺。於是,政府債務愈累積愈大,合法掠奪也愈來愈嚴重。

  從海耶克的〈序言〉至今,又過了半世紀。在這本中文版的序言裏,我必須指出這半世紀以來的環境變化,以及當代自由主義者所應警覺的新環境。巴斯夏說,「法律被誤用,主要是受到兩項非常不同的因素影響:不智的自私與錯誤的博愛。」他又說,「我們反對的不是自發性的博愛,而是法律規定的博愛。」他的意思是,自由主義者不會反對博愛,反對的是法律規定的博愛,因為法律已遭誤用,因此,法律規定的博愛只是錯誤的博愛,不是真的博愛。在今日,碎細化的社會主義者正借「正義」之名批判自由經濟,同樣地,我必須說:自由主義者不會反對正義,反對的是法律規定的正義,因為法律已遭誤用,因此,法律規定的正義只是錯誤的正義,不是真的正義。

  錯誤的博愛與錯誤的正義,是指博愛與正義的內容遭到扭曲和誤導。在巴斯夏看來,扭曲和誤導的來源是,假借其博愛與正義之名的政策或法律只願說出看得見的利益,故意隱蔽了看不見的損害,尤其是當受害者是平民百姓時。在經濟學知識尚未成熟時代,巴斯夏對平民百姓和政府官員指出的看不見的損害,若以當代的經濟知識來說,大都是人類重新調整行為後的經濟後果,其中許多都可以經由經濟行為誘因的分析而預知其結果。

  經濟行為誘因本是人類的行為反應,當經濟學家深入研究並獲致一些成果後,逐漸地也將它視為類物理法則而開始想加以干預與控制。的確,已有經濟學家成功設計了能實現計畫者預設目標的一些誘因機制型的政策與法律,甚至還獲得經濟學界的最高桂冠。問題是,人類的行為反應是為了追求自己目標的實現,而不是去實現他人的計畫目標。個人就是目的,不需要他人幫其設定目的,更不是實現他人目標之工具。在這裏,做為第三人的平凡百姓是否真的看得見那些被隱藏在公告目標下的利益?是否看得見被隱藏的其他目標?是否看得見自己未來可能承擔的損失?更可悲地,在誘因機制與經濟設計裏,連做為第一人的設計者也都只能看得見他們計畫的目標能否實現,卻看不見人類行為遭到扭曲之後的反應和將導致的破壞。

  寫完這篇序言,我和女兒簡單地討論了本書的內容,也談到譯者。我們驚喜地發現本書譯者就是翻譯《我們最幸福》的黃煜文。由於譯文流暢,文字洗鍊,使原本即已誘人的情節更加生動。記得年初,我們輪流閱讀《我們最幸福》時,那被等待者催促的壓力只有早年在輪流閱讀武俠小說時方可比擬。

用户评价

评分

電子書的形式也滿方便的,隨時可以掏出來看幾頁,尤其在通勤或是排隊等待的時候,總算能用點有營養的內容填補碎片時間,而不是滑來滑去地被社群媒體分散注意力。對於「經濟效應」的探討,我比較感興趣的是機會成本的衡量,這個概念在日常決策中常常被忽略。比方說,政府投入大量資源去補助某個特定產業,那被犧牲掉的、轉去其他更有潛力的領域的資源成本是多少?這種「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取捨,往往是決策者為了討好選民而避而不談的部分。如果這本書能把決策背後的權衡利弊,用一種比較冷靜、數據導向(但不是枯燥的)的方式呈現出來,讓讀者能夠練習用更理性的思維去評估社會資源的配置,那對提升整體社會的理性討論風氣會有很大的助益。

评分

坦白說,市面上談論經濟議題的書籍不少,但真正能觸及核心、讓人讀完後能改變思維模式的卻是鳳毛麟角。我對這本書的期待,是它能提供一種「反直覺」的洞察。經濟學的精妙之處往往在於,事情的結果跟我們表面上認為的恰恰相反。比如,看似保護性的關稅,長遠來看可能傷害了國內的競爭力;看似公平的價格管制,反而導致供給短缺。我希望作者能夠大膽地挑戰一些根深蒂固的、充滿情感色彩的經濟迷思,用強而有力的邏輯鏈條,逐步瓦解那些建立在錯誤假設上的「常識」。如果這本書能夠讓我對世界的運作多了一層懷疑的濾鏡,學會去探究「誰從中獲益,誰承擔了成本」,那這本電子書的購買絕對是物超所值,因為它買到的是一份更清醒的公民意識。

评分

「為什麼政府常犯錯、百姓常遭殃?」這句話根本就是台灣社會幾十年來的一種無奈的縮影啊!每次看到政府推行某項改革,本意可能是好的,可能是想照顧弱勢或刺激產業,但最後的結果往往是扭曲了市場機制,讓真正有在努力的人覺得付出沒有回報。我很好奇,作者是打算從哪些具體的案例切入來論證這個觀點的?是從歷史上的經典經濟錯誤談起,還是直接切入我們當前正在經歷的房價、能源政策或者勞動條件的困境?我希望它能提供一種更宏觀的視角,讓我們看清楚,許多看起來是單一事件的經濟問題,其實背後都有共通的結構性缺陷。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套邏輯框架,讓我們學會如何預測和識別潛在的政策陷阱,那我就會毫不猶豫地推薦給身邊所有關心台灣未來的親朋好友。

评分

說真的,現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各種財經專家講話都一套一套的,但聽完總覺得少了點什麼,好像總是在打高空,離我們實際的荷包有段距離。我特別在乎的是,這本書能不能真正做到「人人都該知道的經濟真相」這個承諾。如果內容太學術化,充斥著各種艱深的圖表和模型,那對非經濟本科的我來說,可能光是啃完前言就想闔上了。我希望作者能像一位經驗豐富的長輩,用講故事的方式,把那些關於市場失靈、政府干預的邊際效應等等複雜概念,用我們在市場買菜、繳稅、甚至領補助金的實際經驗串聯起來。畢竟,經濟學不是象牙塔裡的學問,它是實實在在地影響著我們每天的選擇和生活品質。如果這本書能讓我對那些每天在電視上發表的經濟言論多一層質疑和辨識能力,不再輕信那些空泛的口號,那它就成功了一半。

评分

這本書光是書名就夠引人注目了,「看得見與看不見的經濟效應」,聽起來就像是揭開了什麼神祕面紗,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最近經濟狀況實在讓人很有感,從日常柴米油鹽的物價到國際上的金融波動,都讓人覺得好像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在操弄著一切。這本書如果能清楚地把那些「看不見」的機制解釋清楚,那對我們這些一般老百姓來說,絕對是醍醐灌頂的寶典。我期待作者能用深入淺出、貼近生活的方式,把那些艱澀的經濟學概念轉化成大家都能懂的語言。畢竟,很多時候政府的政策出來,我們只看到表面上的「看得見」的好處,結果過一陣子才發現副作用大到讓人吃不消。這種「好心做壞事」的狀況,真的很需要有人從底層邏輯去剖析,讓我看看這背後到底藏了什麼貓膩。如果內容真能讓人豁然開朗,理解為什麼明明是為了大家好,結果常常事與願違,那這本書的價值就不可估量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