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戰後經濟發展的源起:後進發展的為何與如何 (電子書)

台灣戰後經濟發展的源起:後進發展的為何與如何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瞿宛文
图书标签:
  • 台灣經濟史
  • 戰後重建
  • 後進發展
  • 經濟發展
  • 台灣歷史
  • 政治經濟
  • 產業發展
  • 冷戰
  • 發展主義
  • 國際關係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台灣在戰後持續了數十年的快速經濟成長,
發展成績與南韓並居後進國之首。
瞿宛文專論《台灣戰後經濟發展的源起》探討造就這優異績效的原因,
挑戰了當今台灣社會的主流論述。

  就「如何做到」而言,主流的自由市場理論實難以提供合理解釋,關鍵因素確如對該學派採批判立場的結構學派所言,是國府在有利的客觀條件配合下,在當時採取了符合時宜的經濟與產業政策。再則,日本殖民遺產與美國的援助,雖提供了重要有利條件,但僅為輔助性角色,無法在戰後「自然地」帶來工業化。

  《台灣戰後經濟發展的源起:後進發展的為何與如何》採取歷史性角度,探究了「發展動力」層面,認為百年來救亡圖存追求現代化的民族動力,高度提升了國府經濟與產業政策的品質,並促使國府施行土地改革並著重社會公平。然而這歷史條件也隱含了這發展模式的局限,影響至今。

  《台灣戰後經濟發展的源起》一書希望藉由此研究促進對台灣經濟如何進一步發展的討論,同時對後進發展理論做出貢獻。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台湾战后经济腾飞历程的深入研究专著的简介,完全聚焦于其核心议题的阐述,而不涉及您提及的特定书名: 探索现代亚洲经济奇迹的深层逻辑:一部关于后发国家追赶战略与制度演进的学术巨著 本书概述: 本书旨在对二战后至二十世纪末期,在东亚地区密集涌现的“经济奇迹”现象进行一次宏大且细致的剖析。它并非简单地罗列经济数据或描述增长曲线,而是致力于探究在资源禀赋先天不足、技术基础薄弱的后发(或称追赶型)经济体中,其成功的内在驱动力、关键的制度选择,以及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独特挑战与权衡。 全书的叙事主线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展开:在国际资本、技术和市场格局既定的情况下,一个后发的工业化国家,如何系统性地构建起一个能够有效吸收外来要素、内化为自身增长动力的制度框架,并最终实现从模仿者到创新者的关键跨越? 本书的研究视野广阔,既有宏观的制度经济学分析,也深入到中观的产业政策制定与执行层面,同时不乏对微观企业行为与社会资本的考量。它将这些经济现象置于全球政治经济变迁的大背景之下,探讨了冷战格局、国际援助体系以及全球价值链重塑对地方发展路径的深刻影响。 --- 第一部分:追赶的理论基石与历史起点 本部分奠定了研究的理论框架,并详细描绘了参与研究的经济体在战后初期的历史环境。 1. 追赶理论的再审视: 作者首先批判性地回顾了刘易斯(Lewis)模型、东亚“发展主义”范式以及新制度经济学对后发工业化的解释。重点在于区分“模仿式增长”与“内生性创新”之间的张力,并强调了国家在市场失灵领域的独特干预空间与风险。本书提出了一种“动态比较优势构建论”,认为后发国家的比较优势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通过有目的的政府干预和投资组合逐步“创造”出来的。 2. 战后初期的制度遗产与约束: 详细考察了核心研究对象在接收战争或殖民遗产后所面临的初始条件——包括土地制度的改革、人力资本的存量与结构、以及早期工业基础的薄弱。尤其关注了社会精英的再组合与国家机器的重塑过程,如何决定了早期资源的分配倾向(是偏向精英寻租,还是偏向投资生产性部门)。 3. 外部环境的塑造:安全、援助与市场准入: 深入分析了冷战时期独特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如何利用特定大国的地缘战略需求,获取了低成本的外部安全保护伞,从而将原本需要耗费巨大人力物力维持的国防支出,转化为对基础设施和基础教育的投资?同时,探讨了早期特定国际市场(如美国市场)的倾斜性开放,如何为新兴产业提供了首个规模经济的跳板。 --- 第二部分:国家与产业的共生演化:发展型国家的构建与调适 本书的核心分析集中于“发展型国家”的运作机制,并将其视为后发工业化成功的关键中介变量。 4. 发展型国家的三重职能: 本书将发展型国家的功能解构为三位一体:“市场塑造者”、“资源协调者”与“社会稳定器”。 市场塑造: 重点剖析了产业政策的制定逻辑,并非简单的“选择冠军”,而是基于严格的绩效考核机制,通过信贷配给、外汇管制和进口替代/出口导向的周期性切换,迫使企业在国际竞争的压力下不断升级其生产技术和管理能力。 资源协调: 阐述了国家如何通过“软性预算约束”(Soft Budget Constraints)的审慎运用,在保护新兴产业的同时,又设置了“硬性退出机制”,以避免低效投资的长期积累。探讨了金融体系如何被国家有效地“工具化”,服务于长期的工业战略,而非短期的金融利益。 社会稳定: 分析了国家如何通过劳动纪律的强化(有时是强制性的)与社会福利的审慎扩张,在不引发大规模阶级冲突的前提下,确保了高储蓄率和持续的资本积累。 5. 核心要素的战略积累:技术、资本与人才: 本书对技术追赶的路径进行了细致的分类:“模仿-改进-超越”的三个阶段。详细考察了技术引进的谈判策略、消化吸收所需的组织能力,以及国家主导的研发投入在关键技术“瓶颈期”所扮演的角色。在人才培养方面,强调了工程技术人才的系统化培养与产业界的紧密合作网络。 --- 第三部分:制度的张力、转折点与中等收入陷阱的规避 本书的后半部分关注动态过程中的制度性挑战与转型。 6. 制度的异质性与路径依赖: 探讨了在相似的外部刺激下,不同经济体选择的政策组合为何产生差异。作者强调了“嵌入性”与“脱嵌性”的平衡艺术。国家能力并非一成不变,其有效性受到精英集团的利益结构、政党体制的竞争性以及官僚体系的专业化程度的深刻影响。本书通过对比分析,揭示了哪些制度特征具有更强的韧性和适应性。 7. 结构转型期的政策困境:从出口导向到内需拉动: 当初始的比较优势(如低成本劳动力)逐渐消失时,后发经济体必须经历痛苦的结构升级。本章深入探讨了这一阶段国家面临的“两难困境”:如何在不损害现有出口部门竞争力的前提下,有效地引导资本流向高附加值、高风险的创新领域?分析了教育、研发投入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制度化进程如何影响这一关键转型。 8. 迈向成熟:制度成熟化与寻租风险的治理: 随着经济体量的增大和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原先高效的“发展型国家”机制开始面临合法性与效率的挑战。本书最后讨论了如何从“绩效型治理”转向更具包容性和法治性的“成熟型治理”,以及如何系统性地遏制资本力量对政策制定过程的过度渗透,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所伴随的制度僵化与腐败扩散。 --- 本书的价值: 本书为理解全球经济地理的变迁提供了一个严谨且富有洞察力的分析框架。它不仅是对特定东亚经济体的经验总结,更是对所有寻求通过工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后发国家,在理论建构与实践操作层面提供的一份不可或缺的智力资源。它强调,经济奇迹的根源在于“有效的国家行动”与“适应性的制度创新”之间的复杂互动。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瞿宛文


  美國史丹佛(Stanford)大學經濟學博士。現為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台灣大學城鄉所與經濟系兼任教授,曾獲第一屆孫運璿學術獎最佳書籍獎。研究著重於台灣與東亞經濟發展,近來也開始探討中國經濟相關議題。曾任《台灣社會研究季刊》主編與社長。著作包括與安士敦(Alice H. Amsden)合著的《超越後進發展:台灣的產業升級策略》;《全球化下的台灣經濟》;《經濟成長的機制》;《公與私之間:台灣經濟發展的另類思考》。
 

图书目录


 
導言
第一章 如何看待戰後台灣經濟發展:理論視野
一、自由市場論與結構學派
(一)自由市場論
(二)結構學派與東亞爭論
(三)東亞政府干預為何成功?
二、啟始條件與非政策因素決定論
(一)啟始條件與殖民遺產
(二)國際政治經濟環境因素
(三)南韓關於日本殖民統治影響的討論
三、為何發展:發展意志的來源
四、台灣戰後發展成因的不同解釋
(一)殖民遺產與延續說台灣版
(二)黨國與公營企業
(三)中國近代史領域中關於國民政府的討論
五、結語
 
第二章 台灣戰後工業化是否日殖時期的延續:論日本殖民遺產的影響
一、殖民經濟發展綜述與比較
二、以米糖為中心的殖民經濟
三、日殖時期的工業:製糖與軍需工業
四、工業飛地與發展方向問題
五、歧視性的職業與教育政策
六、結語
 
第三章 台灣農村土地改革的前因後果,1949-1953
一、推動現代土地改革的理論性說法
二、台灣土地改革為何發生:歷史性探討
(一)孫中山聯俄容共
(二)國共決裂與競爭
(三)國共競爭的歷史脈絡
(四)近來相關的翻案文章
(五)美國與其他因素
三、台灣土地改革得以成功的客觀條件
(一)日殖地政基礎及戰後進一步改進
(二)農復會
(三)土地行政體系與人才
四、土地改革的直接效果
(一)三七五減租
(二)公地放領與地籍總歸戶
(三)耕者有其田
(四)產量成長與生產效率的改進
(五)靜態的分配效益
(六)農業剩餘的流出與徵收
(七)社會面影響
(八)農村工業化、城鄉差距與所得分配
五、土地改革在制度面的影響
(一)對傳統業佃制度的有限衝擊
(二)都市出租耕地免徵之影響
(三)新自耕農轉為都市地主?
(四)農地不再能作為投資標的
(五)土地產權的現代化與土地增值
1. 土地產權的現代化
2. 無剝奪的積累
3. 土地增值的資本化
(六)農業生產模式
六、結語
 
第四章 台灣戰後經建體制的萌芽
一、國民政府在大陸時期的行政現代化
(一)國府建立現代化政府的努力
(二)中央政府財政薄弱
(三)行政現代化與經建體制
二、以工業救國的資源委員會
(一)資委會的前身:國防設計委員會,1932-1935
(二)資委會之成立與發展,1935-1945
1.抗日戰爭前的發展
2.抗戰時期的建設
(三)資委會的組織與人才培訓
1.人才培訓與管理
2.派員赴歐美實習
3.行政自主與財務相對獨立
(四)戰後在大陸的接收與復產工作,1945-1949
1.戰後接收日偽產與擴張
2.復產與建設的失敗
三、資委會來台接收日產,1945-1949
(一)來台接收的背景
(二)資委會來台接收十大公司
(三)資委會在台企業恢復生產
四、國民政府遷台初期,1949-1953
(一)資委會本部之留守大陸與生管會的成立,1949
(二)省府生管會與尹仲容的作用,1949-1953
(三)美援下的行政院財政經濟小組委員會,1951-1953
(四)蔣中正對財經政策的領導作用
五、小結
 
第五章 台灣戰後經建體制的形成與發展,1953-1970
一、經濟安定委員會的成立,1953-1958
(一)以省府為重心的經濟執行單位,1949-1953
(二)1953年經濟機構的調整
二、台灣第一個產業政策單位:經安會下的工業委員會
(一)資料來源:近史所經濟部門數位化檔案
(二)尹仲容團隊的組成
(三)工委會的時代使命
(四)延續性任務:資源分配與管制
(五)選擇贏家:經濟四年計畫與新興工業計畫
(六)工委會處理工業計畫之程序
(七)充足的政策工具
(八)美援作為政策工具
(九)有條件的扶植與發展願景
三、經安會1958年之改組與其後之延續
(一)由總統推動的「行政革新」
(二)推動發展需要跨部會協調
(三)經安會的裁撤與歸併
(四)工委會產業政策的延續:改組後的美援會1958-1963
(五)產業政策逐步進入體制:經合會與工業局1963-1970
四、面向國際的政策大轉向: 1958年外匯貿易改革
(一)戰後初期的多元複式匯率
(二)為何要外貿改革:藉由促進出口來推動產業升級
(三)外匯貿易改革成功開啟出口導向時代
五、以實業救國的儒官這一代人
(一)這一代「財經官僚」的背景
(二)使命感、能力與發展願景
(三)當事人的言行
(四)小結
六、結語
附錄5.1 行政院經濟安定委員會工業委員會組織規程
附錄5.2工業委員會推動新興產業計畫相關會議摘要(1953/8─1958/7)
附錄5.3美國經濟援助相關機構的沿革
 
第六章 國民政府的公民營政策
一、前言
二、採公營、民營抑或外資的相關理論
三、國府在大陸時期的公民營政策
(一)資源委員會的位置
1.國府為何設立公營的中國紡織建設公司?
(二)大陸時期國府的公民營政策
(三)1949年之後的國府公營企業
四、國府在台灣戰後初期的公民營政策
(一)台灣公部門工業的建立
(二)1945-1953年公民營部門的發展趨勢
(三)國府在大陸與台灣的公民營政策比較
1.黨營事業
(四)小結
五、政商關係與公民營企業
(一)公營企業的制度與歷史性分析
(二)台韓產業結構的比較與中小企業的空間
六、結語
 
第七章 台灣戰後民營資本的發展,1945-1970
一、前言
二、1945年之前的發展
(一)51大集團企業1945年之前的經驗傳承
三、戰後1945到1949年的變化
(一)民營部門「接收」日產
(二)民營工廠的增長
(三)貿易、商業與其他
(四)51大集團企業當時的情況
四、1949年後產業政策的推展與民營資本的角色
(一)1950年代的進口替代產業政策與土地改革
(二)1958年以後的出口導向成長
(三)51大集團在1949年以後的發展
(四)第一代資本家的既有條件
五、特許行業與其他
(一)水泥業
(二)人壽與產物保險業
六、結語
 
第八章 台灣棉紡織業早期發展的案例
一、前言
二、日殖時期的棉紡織業
三、棉紡織業在戰後初期的發展
(一)接收復產與擴張
(二)代紡代織政策
四、進口替代轉為出口導向
五、發展人造纖維產業
六、第二次進口替代:人纖原料產業
七、經驗檢討
(一)產業政策上多次適應性的改變
(二)政策思維的重要性
八、與其他國家經驗的比較
(一)亞洲國家早期棉紡織品自給率比較
(二)台灣出口附加價值較高
(三)香港案例
(四)哥倫比亞案例
(五)近年拉丁美洲發展狀況
九、相關的政治經濟分析與爭議
(一)政策空間
(二)相關爭議
十、結論
 
第九章 台灣發展經驗的普世意義
一、發展的意志與條件
二、威權統治與現代化計畫
三、國府發展模式的限制
四、台灣發展經驗的普世教訓
附錄 台灣戰後初期經濟成長相關統計
 
參考文獻
出版說明
 
圖目次
圖2.1 台灣出口市場分布比例,1897-2010
圖2.2 米糖在台灣出口中所佔比例,1897-1980
圖6.1台灣工業產值公民營分配比例,1952-2011
附圖A1 GDP依產業分配,1952-2013
附圖A2 出口占GDP之比例,1952-2013
附圖A3 貿易餘額,1952-2013
附圖A4 部門別實質固定資本形成數額,2011價格
附圖A5 固定資本形成:部門別成長率(十年平均)
附圖A6 賦稅收入佔GDP比例,1955-2010
附圖A7 財政餘絀佔歲入淨額比例,1962-2010
 
表目次
表I 各國的實質人均所得,1950-2008
表2.1 各國經濟成長指標,1913-1950
表2.2 日殖時期工業產值的業別比例
表2.3 日殖時期股份有限公司*資本--台日資所佔比例
表2.4 工業部門各產業的員工數目,1920-41
表2.5 總督府與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務人員人數分布
表2.6 台北帝國大學畢業學生人數,1930-1943
表2.7 三所高等專門學校台籍畢業生人數及比例
表3.1 受各項土地改革措施影響之耕地面積與農戶數,1949-1953
表3.2 台灣農戶數,1937-1980
表3.3 台灣農業所得份額之變化,1911-1960
表3.4 台灣農業與非農業部門間之資本流通,1911-1960,每五年之平均值
表3.5 台灣學齡兒童就學率
表3.6 農家與非農家所得差距比率,農家所得中非農所得比例
表4.1民國時期中國產業資本總額與分配比例
表4.2 台灣省接收日資企業撥歸公營一覽表,及資委會估算接收企業資產實質
表4.3 台灣電力公司戰後初期員工人數
表4.4 資委會在台企業主要產品復產進度,1946-1949
表5.1工委會成立時的主要成員,1953
表6.1抗戰前後中國產業資本之分配
表6.2 台灣戰後早期公民營工廠數目及業別
表6.3 二戰前後中國大陸與台灣工業資本構成
表7.1 台灣51大集團企業,1971
表7.2  台灣51大集團企業創始人經歷,1971
表7.3 戰後初期的水泥產業
表7.4 戰後早期的產物保險公司
表7.5 戰後早期的人壽保險公司
表8.1 台灣棉紡織業設備,1945-1966
表8.2 台灣棉紗棉布產量、進口量與自給率,1946-1955
表8.3 台灣棉紗進口與內外銷的近似有效匯率,1953與1966年
表8.4 台灣棉紡織品出口金額
表8.5 台灣石化工業的中上游(紡織業部分)
表8.6 台灣紡織產業所需中間投入之進口比例,1969-2001
表8.7 亞洲地區棉紡品自給率,1951-1960
表8.8. 美國807.00及806.30條款下進口品之當地附加價值比例變化
表8.9 香港與台灣紡織品與成衣出口的全球份額比較,1980-2012
表8.10 各時期台灣前十大棉紡廠商占總棉紡錠數之比重
表8.11 台灣重要紡織品產量,1946-2013
表8.12 台灣紡織相關產業產值,1951-2012
表8.13 台灣人造纖維年產量,1958-2012
附表A1 GDP相關指標,1951-2013
附表A2a 固定資本形成,1952-20135
附表A2b 固定資本形成:部門別成長率(五年平均)
附表A3 核准華僑及外國人來臺投資佔台灣固定資本形成毛額之比例,1952-2013
附表A4 對外貿易,1952-2013
附表A5 進出口之構成,1952-20131
附表A6 利率、匯率與物價變動率,1952-2013
附表A7 美援相關指標,1951-1968
附表A8 工業年成長率,1952-2013
附表A9 製造業中分類生產指數(以生產淨值為權數,1970=100),1946-2013
附表A10 製造業中分類生產淨值結構變動,1971-2014
附表A11 戰後早期重要工業產品產量,1952-1970
附表A12 部門別就業人數與分配比例,1952-2013
附表A13 工業平均薪資,1953-2013
附表A14 社會指標
附表A15 台灣戰後歷任經濟部長任期,1949-2014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0510652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9MB

图书试读

導言(節錄)

  一、

  二戰結束後,殖民地紛紛爭取並多得到了政治上的獨立,因此各經濟落後國家隨即踏上了推動現代化與發展經濟以爭取經濟獨立的路途,而整體經濟發展的成果則顯示這道路比取得政治獨立要來得艱難的多。戰後至今已過七十年,我們比較各後進國家經濟發展的成績,會發現各國及區域之間的差異非常的顯著,而包括台灣在內的東亞諸國戰後發展的成果則明顯的優於其他的後進國家,是極少數能夠縮短與先進國家距離的後進地區。

  首先可從人均所得成長幅度的跨國比較來衡量臺灣發展的成果。若採用Maddison(2010的估計,台灣在戰後工業化起點1950年的實質人均所得只有916美元,低於鄰居菲律賓的水準(1070美元),分別是拉丁美洲與世界平均值的36%與43%,並且不到當時美國水準的一成,無疑仍是個相對貧窮的經濟體。而在半個多世紀之後的2008年,台灣人均所得成長了22.8倍達到20926美元,成為拉丁美洲與世界平均值的3倍及2.75倍(表I)。依據Maddison的估計來計算全球所有國家在1950到2008年間人均所得的成長倍數,並依此來排序,南韓的23倍與台灣的22.8倍幾乎不相上下,分別排名第二與第三。若排除純依靠石油名列第一名且人口不及百萬的小國赤道幾內亞,則南韓與台灣可說是同列榜首,並且成長倍數遠高於排名緊隨其後的中國大陸的15倍,無疑可稱是戰後後進國家中成績最優異的兩個經濟體。而另依據IMF的最新估計,2013年台灣的實質人均所得已增至美國水準的75%,在全球可躋身前20大而列為16名,同時,台灣經濟的實質總產值在2013年列名全球第20大經濟體。

  若歷史性回顧戰後初期臺灣經濟發展的歷程,則更能凸顯當時台灣經濟改善的速度與幅度。二戰結束時台灣經濟除了日本人主導的工業之外,基本上仍是一個以米糖為主體的典型殖民經濟,其所高度依賴的日本市場隨著日本戰敗而消失,戰後四年間雖得有大陸市場為之替代,但又因國府敗守臺灣後兩岸隔絕而再度失去市場,當時的台灣必須從米糖殖民經濟轉型尋找其他發展途徑。幸好臺灣戰後成功地啟動了本地工業化,使得台灣能夠很快就脫離對米糖經濟的依賴,米糖在臺灣出口中所佔比例由1952年的74%,在1960年降到47%,1965年更降至22%,1970年則僅有3.2%,呈現的是戰後二十年工業化的成果。

  在1945到1949年之間,戰爭的破壞、國府接收上的缺失與國共內戰的影響等因素,造成台灣經濟的動盪與混亂。在國府於1949年遷台前後,台灣經濟情況更為困難,大陸市場逐步消失,百萬人口的流入為糧食與物資供給帶來龐大壓力,外匯與物資極度缺乏,財政赤字擴大而物價上漲壓力猶存,能否立即穩定經濟乃是嚴肅的挑戰。陳誠於1949年任台灣省主席時,在經濟方面施行了多項重要政策,包括實施耕地三七五減租以及設立生產管理委員會總管物資及經濟事務等,並以剛從大陸運台的黃金儲備作為後盾發行了新台幣,大幅降低了通膨壓力。隨後幾年間國府利用美國的經濟援助,並採行了合宜的經濟與產業政策,數年內即穩定了經濟恢復了生產,並開啟了戰後快速的工業化。

  因此,台灣經濟1950年代的工業生產、出口值及實質GDP的年平均成長率已分別達到11.9%、22.1%與8.1%,到了1960年代則三者分別增為16.5%、26%與9.7%;物價年增率在1950年代平均為9.8%,至下個十年則已降為3.4%,顯示長期物價走勢已得到控制,此後數十年內維持物價穩定也一直是戒慎恐懼的國府所盡力要達到的目標。這時期人口的增長率則仍維持在較高的水準,1950年代人口平均年增率為3.6%,而1960年代只降至3.1%,然而因為經濟增長的速度夠快,因而實質人均所得在這兩個十年中仍能夠分別平均增長4.5%與6.8%。這些數字所呈現的是台灣經濟逐步脫離戰後初期的危機狀態後,順利地踏上了現代工業化的道路,因而1965年美國政府終止對台美援時,即宣布台灣是有效運用美援的模範後進國。在此後數十年中台灣維持著高速度的經濟成長,發展成績遂與南韓同列於後進國之榜首。

  簡言之,若以實質人均所得的成長率為標準,也就是以人均生產力及生活水準的改善程度而言,台韓戰後的經濟績效遠優於其他後進國家,其他東亞地區則跟隨其後。第三世界其他地區的績效較差且差異很大,拉丁美洲起點較高但卻顯得停滯不前,非洲則在戰後近六十年中人均所得平均只增了一倍。要如何解釋不同後進地區之間績效上如此大的差異?東亞經濟發展為何能夠比較優越?從1970年代東亞經濟發展成績嶄露頭角後,這就成為各種經濟發展理論所必須回答的重要課題。這問題在國際學界中持續的被討論,也一直充滿爭議,並且爭論的問題意識不斷變化,也反應出國際經濟學界整體思潮的變化。

  論爭的主要一方是自由市場論(free market theory,或稱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者。從1970年代後期開始,自由市場論逐漸取代凱恩斯主義,成為現今國際經濟學的主流。他們認為自由市場無疑是最有效率的,是促進增長的最佳或唯一處方,而東亞成長則是歸功於其對外開放的政策,因此認為東亞的成功是對於自由市場理論的肯定。論爭的另一方則是結構學派(尤其是其中的修正學派),他們強調經濟發展中國家的角色,尤其是產業政策(industrial policy)的重要性。結構學派學者指出東亞諸國絕非依賴自由放任的模式發展經濟,在其發展過程中國家確實扮演了主導性的角色。自由市場論者最反對的則是國家代替市場去做出選擇,認為政府非不得已要採行管制政策的話,也以不牽涉主觀選擇的功能性政策(functional policy)為佳(如補貼研發等功能),絕對要避免主事官僚必須做出判斷的選擇性政策(selective or discretionary policy),而「產業政策」的定義就是指「國家選擇性地優先推動某些產業」,正是自由市場論者最為反對的一種政策模式。

  近年來東亞經濟發展緣由的爭論焦點也部分涵蓋到所謂制度的因素上,包括建立私有財產權之必要性及殖民統治遺產的影響等。不過,自由市場理論的有效性以及國家的角色自始至終一直是論爭的焦點,這論爭到後來則幾乎成為公共政策抑或自由市場孰優孰劣(state vs. market)的問題,即新自由主義者強調國家干預之惡並倡導自由放任政策,而結構學派則強調公共政策尤其是產業政策的必要性。這其中牽涉的關鍵問題是,後進國家是否要用國家集體的力量來「主動」促進工業化,還是就「被動」等待市場帶來發展。結構學派學者張夏準(Chang 2002)因此認為先進國家之主張後進國家應該遵循自由市場論而不要有所作為,是「已攀登者將梯子踢開」的自利行為。

  從1990年代後期以來,新自由主義因其標竿處方──華盛頓共識──在拉丁美洲及其他後進國家實施效果不佳,而受到諸多批評。更重要的,2008年以來的全球性金融危機,其潛在危險可比擬1930年代的經濟大恐慌,而主流經濟學界卻無法預見此危機的到來,事後也難以提出解釋,因而帶來了對主流經濟學的全面挑戰。知名學者紛紛趕著出版批判性著作,並且也多能登上暢銷書榜。連一向推崇自由放任的芝加哥學派大將Posner(2009)都以《資本主義的失敗》為題出書,認為當初對金融市場實應多加管制。再則,在此次危機中仍相對貧窮的中國大陸,卻取代美國擔任起拉動全球經濟火車頭的角色,而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顯然是以國家高度主導、多方違背自由放任原則的方式達到了快速的經濟發展,因此新興的中國發展模式以其「實績」成為其他後進國家可能學習的對象,也對主流社會科學帶來了嚴肅的挑戰。

  為了回應對華盛頓共識成效不佳的批評,有些主流經濟學者因而轉向探討「制度」的重要性,並特別強調建立私有財產權制度與「治理結構」(governance structure)對經濟發展的因果關係,希望用靜態的「制度」來對抗結構學派所強調的政府產業政策,由此角度來捍衛受到挑戰的自由放任的經濟理論。在這新一波圍繞著制度的討論中,因後進國家多曾經淪為殖民地,因此不可避免的也觸及了殖民統治影響的問題。新自由主義者的推論方向多為:成長績效較好的後進國是因為原就有較好的制度,而較好的制度(主要指私有財產權制度)很可能來自於較好的殖民統治。當然,這說法很有爭議性,引發不少學者的批評。
 

用户评价

评分

讀到中期,我發現作者的論述邏輯非常清晰,他善於將複雜的經濟學理論,轉化為具有台灣在地意義的敘事。例如,對於技術引進與在地化的討論,書中似乎用了好幾個生動的本土企業作為分析對象,這讓抽象的「技術轉移」變得具體可感。這本書的寫作風格,不像某些嚴肅的學術專著那樣高不可攀,它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智者,帶著你一步步走過迷霧。特別是關於特定時期決策圈的分析,如果能揭示出那些「關鍵少數」是如何影響了整個國家的發展軌道,那將是極具洞察力的呈現。我個人關注的是,在缺乏內需基礎的狀況下,如何透過外部需求來「撐起」整個經濟體系的運作,這其中的風險控管和策略調整,想必是書中的重頭戲。這種「摸著石頭過河」的發展哲學,正是台灣經驗最獨特之處。

评分

整體排版和電子書的閱讀體驗做得相當不錯,文字的編排錯落有致,不會讓人覺得單調乏味。在閱讀到關於產業轉型初期的一些案例描述時,我彷彿聞到了那個年代工廠裡混合著柴油和汗水的氣味。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或許是它不迴避那些敏感的歷史細節。例如,在討論到早期資本積累的過程中,勞動力成本的控制和資源的集中分配,必然涉及到社會結構的變動和利益的再分配。一個好的經濟史研究,不應該只歌頌成就,更應該誠實地面對代價。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足夠的深度,去分析這些發展模式對後續社會公平性產生的長遠影響。畢竟,經濟起飛的榮光往往掩蓋了底層社會的結構性問題,而這些問題,直到今天我們都還在試圖釐清。作者的論述如果能做到這樣平衡,那這本書的價值將遠超出一本單純的經濟史著作。

评分

翻開序言,作者的筆觸顯得相當穩健且充滿學術的嚴謹性,但同時又帶著一種對台灣這塊土地深沉的關懷。從開頭的幾個章節來看,作者似乎花了大量的篇幅來梳理戰後初期,台灣在國際政治格局下的微妙處境,以及如何從一個農業社會快速轉向工業化的關鍵脈絡。我特別注意到了作者對於「後進發展」路徑選擇的探討,這是一個非常核心的議題。畢竟,不像西方國家是從零開始的創新,台灣的發展必然帶有模仿、引進、再創新的複雜性。我猜測,書中應該會深入分析美援、土地改革這些基礎工程,是如何為後續的出口導向策略打下基礎。但更讓我好奇的是,作者如何解構那些看似「必然」的成功背後,其實隱藏了多少決策上的權衡與取捨?那些在當時被視為「非主流」的經濟主張,最後是如何被主流所接納或排除的?閱讀這本書,就像是走進一個巨大的歷史檔案館,每一頁都可能是一個需要被重新審視的經典案例。

评分

總體而言,這本電子書提供了一個極為扎實的框架,用來理解台灣戰後經濟發展的「為什麼」與「怎麼做」。它成功地將政治、社會、國際環境等多重因素交織在一起,描繪出一幅立體的歷史圖景。我認為,對於任何想深入了解台灣現代史的讀者來說,這本書都提供了一個不可或缺的視角。它不僅僅是回顧過去,更像是提供了一把鑰匙,讓我們能更好地解讀當前台灣在面對全球化挑戰時的某些結構性困境。最後,我最欣賞的是,作者在結尾並沒有給出一個過於樂觀或悲觀的定論,而是留下了一些開放性的問題,鼓勵讀者繼續思考。這種開放性,正是優秀歷史著作的標誌——它完成了解釋的任務,卻開啟了更多的對話空間。這本書,絕對是值得細細品味的厚重之作。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封面設計簡直讓人眼前一亮,那種帶點復古又兼具現代感的色調搭配,一下子就把我拉回到那個台灣經濟起飛的年代。我得說,光是光碟片式的設計元素,就充滿了對那個時代的致敬,讓人不禁好奇書裡到底藏了多少關於戰後台灣社會底層的掙扎與奮鬥的故事。坦白說,我過去對這段歷史的了解,多半是從長輩口中聽來的零星片段,或是教科書上那種冷冰冰的數據。但這本書的氣質,似乎預示著它將以一種更貼近人情味的角度,去剖析當年那些關鍵的轉捩點。特別是書名中的「源起」二字,強烈地暗示了作者並不打算只停留在結果論,而是要深挖那些決定性的初始條件。我個人非常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平衡宏觀的政策分析與微觀的個體經驗,畢竟,沒有那些胼手胝足的基層勞動者,哪有後來的經濟奇蹟?希望書中能有豐富的圖表和文獻佐證,但更重要的是,能捕捉到那個時代特有的時代精神,那種在困境中尋找機會的韌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