菇菇教科書:蕈類觀察與辨別入門 (電子書)

菇菇教科書:蕈類觀察與辨別入門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佐久間大輔
图书标签:
  • 菇类
  • 蕈类
  • 真菌
  • 野外生存
  • 植物学
  • 自然观察
  • 科普
  • 入门
  • 电子书
  • 台湾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看看專家都是怎麼紀錄野生菇菇
最適合菇菇新手踏入蕈類研究的新手指南~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森林保護組 張東柱教授 專業審訂
 
  《菇菇教科書》為最適合菇菇新手踏入蕈類研究的新手指南,
  在普遍都能找到絕大多數菇菇圖鑑介紹的今日,
  本書更著重於在野外發現菇菇時,
  如何解開其真面目的方法。
 
  全書分為8章節,
  【Part 1~4】
  ►從超市能見的蕈類進行觀察
  ►實際踏青的拍攝現場
  ►採集資料到準備蕈類圖鑑進行對照
  前四章節「初步觀察」著手,由實際觀察入門並習得觀察菇菇的SOP,
  讓沒有深入生物學方面知識的人拿起菇菇時,能順利使用圖鑑的導引。
 
  【Part 5~8】
  ►挑選顯微鏡
  ►觀察研究者們整理蕈類資料方式
  ►得到比品種名稱更多的蕈類資訊
  ►整理出紀錄屬於自己觀測菇菇的方法
  後四章節以回家整理蕈類資訊為要,成為一位名副其實的蕈類研究者。
  就算看不懂圖鑑也不知不覺變得愉快,誘導人走上業餘研究之路。
 
  喜歡蕈類的人就很喜歡,不喜歡蕈類的人就很不喜歡。
  看到野生的菇,不要只會大喊「是菇菇!」
  如果可以更近一步地說:「是純黃白鬼傘!」、
  或是「牛肝菌類的菌蓋內側不是菌褶喔!」
  等更細緻的認識不同蕈類的辨別方式,
  就可以在愛菇圈中脫穎而出,
  與心愛的菇菇成為世界中最獨特的那一群。
 
本書特色
 
  ◎看到菇菇►觀察菇菇►蒐集菇菇►紀錄並認識菇菇,新手起步從這本開始!
  ◎全彩內頁詳細捕捉菇菇細節、剖面,還有實照與繪製差異
  ◎附有菇菇名人傳與專欄,菇菇裡知識也一併認識
 
專業推薦
 
  張東君/科普作家
  艾蜜莉、唐月雲/艾蜜莉菇菇筆記版主
 
  「這本教科書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說明,如何找到菇菇、現場的觀察、採集,進而能辨識它們,是所有菇菌愛好者值得入手的一本入門書!」──艾蜜莉、唐月雲/艾蜜莉菇菇筆記版主
野外探索与自然认知系列丛书: 揭秘植物世界的生存策略 丛书总览 《野外探索与自然认知系列丛书》致力于为自然爱好者、户外探险者以及对植物学、生态学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提供一套系统、深入且实用的野外识别与环境认知指南。本系列丛书的核心目标在于:打破传统植物图鉴的刻板模式,将科学的分类学知识与生动的野外观察实践相结合,帮助读者真正理解植物在特定生境中的适应性、生命周期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关键角色。 本系列丛书涵盖多个分支领域,从宏观的森林结构到微观的植物细胞,从常见的地被植物到稀有的高山特有种,力求构建一个全面覆盖的自然知识体系。每本书都以严谨的科学态度为基础,同时兼顾入门读者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分册重点介绍 第一册:森林生态系统的演替与结构解析 本册聚焦于森林环境的复杂性与动态变化。内容深入探讨了从先锋物种到顶级群落的演替过程,详细解析了不同林冠层(如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的垂直结构,以及光照、土壤湿度、养分循环如何影响特定植物群落的分布。读者将学习如何通过树木的年轮、树皮特征、枝条排列来推断其生长历史和年龄。特别强调了不同森林类型(如温带阔叶林、针叶林、季雨林)在地理分布上的差异及其对植被组成的决定性影响。本册配有大量森林剖面图和光照强度模拟图,帮助读者直观理解生态位(Niche)的概念。 第二册:草本与地被植物的识别:形态学与生活史 本册是野外植物识别的基础工具书。重点介绍如何利用植物的营养器官(根、茎、叶的形态、排列、边缘特征)和繁殖器官(花、果实的结构、颜色、排列方式)进行准确分类。书中详细阐述了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的主要区别,并细分了菊科、豆科、蔷薇科等常见科属的典型特征。此外,本册首次引入了“生活史策略”的概念,将草本植物区分为一年生、二年生和多年生,并解释了不同生命周期如何影响其在竞争环境中的优势。大量的线描图和高清照片,确保了特征的清晰可辨。 第三册:水生与湿地植被:水环境下的生存挑战 本册专注于水生和半水生植物的研究。水环境对植物的生存提出了独特的挑战,如氧气缺乏、浮力控制、以及水流冲击。本册详细讲解了水生植物如何通过通气组织(Aerenchyma)解决根部缺氧问题,以及漂浮叶片、沉水叶片的形态适应。内容涵盖了挺水植物(如芦苇、香蒲)、浮水植物(如睡莲、浮萍)和沉水植物的分类与识别。读者将了解到湿地植被在水质净化、河流生态稳定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书中还包含针对沼泽、湖泊边缘及河岸带的典型植物群落示例。 第四册:高山与极端环境植物:逆境中的生存艺术 针对高海拔、高纬度或干旱等极端环境下的植物群落,本册深入探讨了植物如何通过形态和生理上的极端改造来应对低温、强辐射、短生长期和贫瘠土壤的压力。重点解析了“垫状生长”、“毛被”、“肉质化”等防御策略。书中收录了大量岩石缝隙、高山草甸中特有的矮小、匍匐生长的植物物种,并解释了它们如何形成独特的“植被垫”来维持局部微气候。这部分内容尤其适合对生物地理学和适应性进化感兴趣的读者。 第五册:植物的防御与化学信号:隐秘的物种间交流 本册超越了单纯的形态识别,进入到植物生态化学和防御机制的研究领域。内容涵盖植物如何利用次生代谢产物(如生物碱、萜类化合物、酚类物质)来抵御植食性动物的取食和病原体的侵袭。读者将学习识别植物叶片上的腺体、毛刺等物理防御结构,并了解植物在受到物理损伤后如何释放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来“呼叫”天敌昆虫进行保护(即“拟共生防御”)。本册也简要介绍了植物间通过根系分泌物进行化学交流(化感作用)的现象。 丛书特色与受众 本系列丛书的编撰严格遵循科学制图规范,所有物种描述均附有拉丁学名、科属信息,并提供可靠的地理分布数据。图文并茂的排版风格,旨在将复杂的生物学概念转化为易于理解的视觉信息。 目标读者:大学生物学、生态学、农林专业学生;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有经验的博物学者;以及任何希望系统提升野外观察和环境解读能力的自然爱好者。通过本系列丛书的学习,读者将能够从“看到植物”提升到“理解植物”的层次。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佐久間大輔
 
  神奈川縣橫須賀市出身,取得京都大學研究所理學研究科博士後期課程學分後退學。在京都大學生態學研究中心學習時邂逅菌根研究,從鄰近鄉里的山野到熱帶雨林,以解讀自然的觀點理解真菌,迸出有趣的火花。後來成為大阪市立自然史博物館的研究員(學藝員),舉辦過兩次大規模的蕈菇展覽,進行種種鄰近鄉里的山野與博物館相關的共同研究。目前為代理學藝課長。
 
  主要著作:《里と林の環境史》(2011文一総合出版,共同執筆)、《考えるキノコ摩訶ワールド》(2012 LIXIL Booklet,監修、共同執筆)
 
審定者簡介
 
張東柱
 
  1957年生於台中市,1990年取得美國夏威夷大學植物病理系博士學位。回國後即服務於林業試驗所森林保護系(組),1997∼2004年接任森林保護系(組)主任(組長),卸任後專司專任研究員。回國迄今二十多年來,積極投入樹木病害及菇類的研究,其中又以多孔菌為主要的範疇,迄今發表一百多篇學術期刊論文,二十多冊專書及專書論文,包括《台灣常見樹木病害》、《台灣真菌名錄》、《福山大型真菌》、《大自然魔法師──台灣大型真菌》、《野菇觀察入門》、《野菇圖鑑》等。
 
  此外,在菇類多樣性科學及教育方面,努力的成果包括:發表二十多種世界新種真菌及近二百種台灣新紀錄,保存五百多種真菌培養菌株,以及在一些森林及真菌的專業雜誌中,撰寫關於菇類的通俗文章,藉以推廣森林保護與真菌的有趣生態知識。
 
譯者簡介
 
李依珊
 
  陽明大學放射技術學系畢業。曾任職放射師,現為專職譯者。

图书目录

.前言
.本書的結構──地下迷宮的冒險圖──
 
.Part 1 先試著遠觀菇菇吧!
.1-1 推薦的廚房真菌學
.1-2 觀察蘑菇
.1-3 觀察杏鮑菇
.1-4 觀察鴻喜菇
.1-5 觀察舞菇
.1-6 也有不適合觀察的超市菇菇
.1-7 從廚房真菌學了解的事情
.所謂的菇菇是什麼?
.菇菇的居住場所與生活方式
 
.Part 2發現野生菇菇
.2-1 獲得野生菇菇
.2-2 解謎就從蒐集現場資訊開始
.2-3 「輕鬆」記錄生長環境
.2-4 現場的觀察指引
.2-5 良好的觀察就從完整帶回樣本開始
.2-6 野外拍攝的訣竅
.2-7 用數位相機拍攝
 
.Part 3菇菇解謎
.3-1 菇菇是會改變形狀的生物
.3-2 形成菇菇特徵的二種膜,以及菇菇的成長過程
.3-3 神明藏在細節裡
.3-4 觀察紅菇類的菇菇
.3-5 觀察牛肝菌類的菇菇
.3-6 觀察糰子狀的菇菇
.3-7 如何記錄
.3-8 在室內拍攝生鮮標本的訣竅
 
.Part 4來本當基礎的圖鑑吧!
.4-1 查詢圖鑑
.4-2 圖鑑會隨著時代改變
.4-3 「老圖鑑無法使用」這句話是錯誤的
.4-4 配合使用目的選擇圖鑑
.4-5 概略猜測近似種類
.4-6 「傘菌型」的著眼處──注意菌褶顏色與菌蓋的容易脫落程度
.傘菌型菇菇的概略著眼處
.4-7 從常見的菇菇掌握特徵吧──主要中、大型菇菇的代表性菌屬(群體)
.菌蓋直徑5公分以上常見的柔軟中型到大型菇菇24屬
.形狀特殊、容易記住的菇菇
.4-8 對照圖鑑
 
.Part 5推薦的自家顯微鏡觀察法
.5-1 首先買台顯微鏡吧!
.5-2 真正重要的不是倍率,是解析度
.5-3 最好備齊的工具
.5-4 顯微鏡能觀察到什麼
.5-5 基本的觀察流程
.5-6 使用藥品、更加詳細的顯微鏡觀察
.5-7 孢子的注目之處
.5-8 測量孢子等的大小
.5-9 擔子或囊狀體的注目之處
.5-10 製作薄切片
.5-11 各種菇菇的顯微鏡觀察
.5-12 自家顯微鏡觀察進階篇──用100倍油鏡應該確認之處、困難之處
.5-13 顯微鏡觀察記錄
.5-14 用電荷耦合元件攝影機觀察
 
.Part 6與未知的菇菇奮鬥
.6-1 留下記錄、保存標本的價值
.6-2 標本是觀察記錄的物體證據
.6-3 製作標本的方法
.6-4 標本的保管與捐贈
 
.Part 7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7-1 理解圖鑑的插圖
.7-2 解讀本鄉真菌圖譜、記錄筆記與標本的關係
.7-3 閱讀研究者留下的論文
.7-4 搜尋論文的方法
.7-5 為了活用標本
.7-6 所謂應該保存在博物館的真菌標本
.7-7 捐贈真菌標本給博物館的實際狀況
.7-8 活用博物館的標本吧!
.7-9 本鄉標本在現代真菌學上的重要性
 
.Part 8比名稱更進一步調查菇菇
.8-1 從觀察耳熟能詳的菇菇所獲知的資訊
.8-2 推薦給喜歡植物的人的菇菇研究法,以及給喜歡菇菇的人的植物研究法
.8-3 推薦給喜歡昆蟲的人的菇菇研究法
.8-4 邁向尾聲──從菇菇看大自然
 
.參考、引用文獻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704584
  • EISBN:9789863704720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65.8MB

图书试读

前言
 
  歡迎來到菇菇的世界。拿起這本書的你,我想心裡一定有「喜歡」菇菇的感覺吧。了不起!首先我想對你的好奇心致上敬意。
 
  我是大阪市立自然史博物館的學藝員,佐久間大輔。自然史博物館像是個會吸引好奇心強烈的人的熱門景點,這種「最喜歡菇菇了!」的人並不少見。但是、假設、你在心齋橋或澀谷這種鬧區,看見花壇角落悄悄探出頭的菇菇,帶著「啊、是純黃白鬼傘!好可愛!」之類的好奇心想靠過去,那麼一瞬間幾乎可以確定你的個性「很獨特」囉!
 
  話說回來,最近菇菇週邊或相關書籍的聲勢頗高,有形成次文化的趨勢,我想也算是某種程度廣為人知吧!
 
  在童話故事或遊戲中,菇菇出場大多被視為「魔法」、「毒物」,偶爾當成「提升能力」的道具。菇菇確實充滿謎團,是個很不可思議的存在呢!菇菇會在某天突然冒出,當我們還在疑惑時卻又消失無蹤。除了具有毒性的恐怖之處,相對地也有人將菇菇當成健康食品來介紹,各種說法混雜在一起,說不定就這樣形成了不可思議的印象。世界上有很多討厭菇菇的人,不過也有很多人感受到菇菇的神祕魅力。
 
  然而大多數人頂多遠遠地看一眼而已。菇菇很少在學校教科書出現,也跟理科成績沒多大的關係。為了獲得菇菇的相關知識,讓人往前踏出一步的唯一動力就是好奇心。看前言看到這邊的你,絕對具備了好奇心沒錯。
 
  先不說會不會在街上引起各位的好奇心,去自然史博物館、參加觀察會等,重要的是先將好奇化為行動。
 
  在博物館會遇見許多懷有強烈好奇心的人,老老少少都有,不過我想一股腦調查菇菇的人還是很少,理由應該是學習菇菇知識的難度提高了吧!畢竟不知為何理科教科書上幾乎沒有菇菇的出現,就連有系統學習生物學的人,似乎也不知道怎樣切入學習才好。此外,學校的理科教科書有正確答案,菇菇卻並非如此。詳細理由後面會說明,不過現下最常面臨就連眼前的菇菇叫什麼名字都「不知道」的情況。
 
  不只名字,關於眼前的菇菇「在做什麼」、「為什麼長在這裡?」、「為什麼被蟲啃得這麼嚴重?」等等,圍繞在其上的難解「謎團」不計其數。不過還是有能夠試著去掌握、挑戰的「謎團」,如果花時間拆解,說不定……能逐漸揭開真相的面紗。
 
  你喜歡馬上能知道答案的猜謎呢?還是隨著解開謎團,難度逐漸增加的角色扮演遊戲呢?我不是在嚇人,不過菇菇的世界很像是複雜的地牢(地下迷宮),調查菇菇的過程沒有簡單易懂的地圖。但是如果知道獲得線索的方法,便能開創新的道路,也能迅速聚集夥伴吧。
 
  然而即使抵達精通菇菇的終點,沒有公主迎接,也不會獲得金銀財寶,說到底,有沒有終點還不知道呢。不過,總之呢,先試著踏出第一步吧!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說,我拿到書時,最想知道的是它對於「毒性辨別」的著墨程度。大家都知道,賞菇跟採菇之間有一條非常危險的紅線,很多看起來很「古錐」的菇,可能一不小心就讓你跑醫院。我原本以為這本教科書會用大量的篇幅來教導讀者如何避開那些「美麗的陷阱」,或許會有一些對比圖,清楚標示出可食與有毒的相似種之間的細微差異。畢竟,光是靠「網路上說」或是「長輩說」是完全不可信的。我期待的是那種非常謹慎、保守的寫法,強調「不認識的絕對不要碰」的原則,並提供科學依據來支持哪些特徵是判斷毒性的重要指標。這種實用性極高的安全指南,對我這個剛入門的愛好者來說,比單純的圖鑑更有價值。

评分

另外,我還蠻在意這本書在「生態角色」上的著墨深不深入。蘑菇在自然界中扮演著分解者、共生者等非常重要的角色,它們不只是長在那邊讓我們看的漂亮東西,更是維繫森林健康的重要一環。我希望這本教科書不只是停留在「辨認」層面,也能稍微帶到一些關於菌根網絡、真菌在生態系中的作用,甚至是如何在不傷害環境的前提下進行觀察或紀錄。如果能穿插一些關於真菌如何與其他生物互動的小故事或科學發現,那就更棒了。這樣讀起來不僅知識性夠,還能提升我們對大自然的敬畏之心,讓賞菇的過程更有意義,而不僅僅是收集照片而已。

评分

我以前都是在網路上看一些零散的資料,或是看一些偏向料理性質的書籍,裡面會提到一些常見的食用菌,但對於那些看起來很像,但可能致命的野外菇類,實在是沒有一個系統性的整理。所以,我對這本《菇菇教科書》抱著很大的期望,希望它能提供更深入的分類學知識,例如它們的孢子顏色、菌褶的構造、菌傘的形狀變化等等,這些都是區分相似物種的關鍵。畢竟,野外觀察可不是光看顏色和形狀就夠了,專業一點的書籍通常會深入到顯微鏡下的觀察,或者至少是更細緻的描述。如果這本書能涵蓋更多台灣本土特有種的詳盡介紹,那就太棒了,畢竟我們台灣的生態多樣性這麼豐富,光是講那些國際上常見的菇,對我們來說幫助就不夠大。

评分

這本書拿到手的時候,我真的很興奮,想說終於有本專門講菇菇的書可以好好研究了!不過,當我實際翻開後,發現內容的切入點跟我原本預期的有點不太一樣。我本來是希望可以找到那種很實用、教你怎麼在野外看到不同菇類,然後一步一步辨識的教學指南,最好是圖文並茂,能讓我一看就知道這是什麼,然後還可以知道它有沒有毒,能不能吃。畢竟,在台灣這片潮濕的土地上,秋天或雨後冒出來的蘑菇種類實在是太多了,光是看到那些顏色鮮豔、造型奇特的菇,就讓人很想知道它們的「身分證字號」。我期待的是那種可以帶去山上,隨時翻閱比對用的工具書,可以讓我快速上手,成為一個合格的賞菇新手。

评分

對於一本「入門」的書籍來說,我認為「如何開始」是最重要的。我期待這本書能引導我建立一套觀察蘑菇的SOP(標準作業程序)。比如說,當我發現一顆菇時,我應該先觀察它的生長環境(是長在朽木上、土裡,還是活樹的根部?),接著是觀察菌傘的表面質地、菌褶的附著方式,然後記錄周圍的氣味等等。這本書如果能提供一個清晰的流程圖或檢核表,讓我循序漸進地記錄和分析,而不是直接丟給我一堆專業術語和圖片,那對初學者來說會友善非常多。畢竟,光是學會「正確地看」蘑菇,就是成功的一半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