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個知識人:末日之後,擁有重建文明社會的器物、技術與知識原理 (電子書)

最後一個知識人:末日之後,擁有重建文明社會的器物、技術與知識原理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路易斯‧達奈爾
图书标签:
  • 末日生存
  • 文明重建
  • 知识
  • 技术
  • 未来社会
  • 科技伦理
  • 社会学
  • 文化
  • 电子书
  • 灾难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本末日版「大人的科學」,得到英國《泰晤士報》、《新科學人》科學類選書、亞馬遜讀者5顆星推薦,售出全球十三國版權

世界毀滅,只是一瞬間的事,
突發海嘯、重量級地震、超級流感肆虐、核電廠大爆炸……
如果你所知道的文明已經不存在了,你要如何在新世界活下去?


★來自科學家的文明保存計畫,一部全景式科學簡史,一個重建文明社會的技術解決方案。
★從現象觀察到作實驗,從科學原理延伸到工業應用,明白今日科學文明的背後,科技如何建構了生活。
★書中從食、衣、住、行,農耕、水力風力發電到復興化學工業,還有如何重回電力生活,皆詳細解說,要給末日知識人最實用的建議。

你是否曾經想過:
*種子、農具及肥料哪裡來?冬天缺糧怎麼辦?
*飲用水如何過濾、消毒?沒有冰箱,食物如何在土盆中保鮮?
*為了重建家園,該怎麼從頭製造磚塊、水泥和鋼筋混凝土? 
*如何利用汽車引擎和廢棄零件,組成暖爐、臨時水上發電機等維生設備?
*燃料耗竭,怎麼開車、烹飪,甚至燒製玻璃、煉鐵? 
*病毒肆虐,沒有顯微鏡和藥物,怎麼對抗微生物大軍?
*欠缺電力設備,如何自行發電、製造能源?
*如何組裝、架構通訊設備,與外面世界搭上線?
*只用「公尺」就能推算出體積、容量、面積、溫度等度量衡單位
  …………

在末日,現代人類習以為常的事物,都會因資源匱乏而不敷使用。人類的生活會變成什麼樣子?會回到遠古採集漁獵的洞穴生活?還是從廢紙堆中撿拾各種被忽略的知識,重新發現生活日用品的發明之祕,盡可能早日重啟科學文明?

◆  如果身處戈馬克.麥卡錫《長路》世界中,你需要這本末日生存科普指南
◆  若是不幸成為《我是傳奇》中的地球最後一人,這本所說的生存技能最好盡可能記得
◆  不小心被捲入《瘋狂麥斯》的資源爭奪戰,除了活命還要守住機械工具和零件,保護重要的人事物……

科學家路易斯‧達奈爾探討現代文明社會的物質基礎,發現已少有人能完整掌握建構器物的技術和原理,於是從農業、建築、材料、醫學、運輸、製造、通訊等面向,帶領讀者重新認識建構文明社會必備的知識和技能,在世界向人類反撲、末日來臨之前,我們要為成為「最後一個知識人」做準備,也讓你我思索:如果重新來過,科技該如何發展,世界又該演變成什麼樣貌?

人們將告別用金錢換取商品的資本主義社會,來到人人都是科學家的大實驗室時代,你帶著化學及物理知識的操作手冊,四處探索,尋找能夠點石成金的物件和文明棄物,按圖索驥,學著自己過濾飲水,用廚餘製作肥料,收集罐頭,用簡易鑄鐵設備煉鐵,吹出玻璃瓶,試圖找到可種植的種子,最後開墾田地,把人集合起來變成村莊,想辦法收集所有資源,想著如何重啟第二次工業革命。達奈爾所相信的是,物質文明也許有一天將走到最後,但只要知識沒有被破壞,人類就能按部就班重建生活。

這本書,不只是關於科幻、後末日的反英雄或者黑暗冒險故事,關於隕石撞地球、核子冬天、城市變廢墟的景象,你不知道什麼時候來臨,也不知道是否成真。但是人們要是對現代科技麻木無感,對事物的製造過程一知半解,末日魯賓遜又該怎麼求生?反之,當人們一次次對日常、無用之物產生興趣,有一天將使科學再生!

【海外媒體推薦】

「非凡的成就!一本即使文明沒有毀滅也該讀的好書。如果文明真的毀滅,這本書將成為新世界珍貴的文本。路易斯.達奈爾是第一個厲害的末日預言家。」
——《泰晤士報》(The Times)

「『重新啟動』人類文明DIY終極指南。」
——英國科學雜誌《自然》(Nature)

「詞藻生動,淺顯易懂,處處流露耐人尋味的事實和對科技深具感染力的熱情。」
——英國《BBC夜空雜誌》(BBC Sky at Night Magazine)

「頌揚人類聰明才智的讚美詩……必讀著作。」
——英國《新政治家》雜誌(New Statesman)

「掌握了路易斯.達奈爾的新書,我應該就能自信滿滿踏進天啟末日後的未來……達奈爾的末日生存指南,不只提供豐富資訊,也引人入勝。」
——美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

「就如童軍常常說的——凡事做好準備!向上天祈禱你永遠都不需要這本書。」
——貝爾•吉羅斯(Bear Grylls),美國Discovery《荒野求生祕技》節目主持人

「不管這本書能不能拯救你的命——它都非常有趣。多希望當初有人在學校就把這本書給我們。它讓所有事情都有了意義。」
——肯.麥克勞德(Ken MacLeod),英國科幻小說《秋季革命系列》(Fall Revolution Series)作者

「如果世界毀滅,這本書就會非常有用;即使世界不滅,它還是很有趣。要是彗星撞地球,這本書可以救你,或者你起碼可以知道自己怎麼死的。」
——S.M. 史德林(S.M.Stirling),美國架空小說《時間孤島》(Island in the Sea of Time)作者

「糟糕的氣候變遷、大爆炸、星球殺手隕石、末日病毒、核災恐怖主義以及超級智慧電腦的終極統治,面對這些威脅,路易斯.達奈爾寫了這本我們早該擁有的詳細指南,告訴你在末日該如何求生:以充滿啟發性及娛樂性的視野,說明如何重啟人生、文明以及所有事物。達奈爾的後末日求生觀點提供了一個卓越、全景式的視野,告訴我們文明實際上是怎麼作用的。」
——羅格.海菲爾德(Roger Highfield),英國科普記者,作家及科學博物館(Science Museum Group)執行長
 
好的,以下是一份关于一本假设性书籍的详细简介,其内容与您提供的书名《最後一個知識人:末日之後,擁有重建文明社會的器物、技術與知識原理》完全无关。 《星际迷航:阿尔法象限的秘密》 内容简介 《星际迷航:阿尔法象限的秘密》是一部宏大的科幻史诗,聚焦于人类探索宇宙的黄金时代,深入剖析了星际联邦内部的政治博弈、文化冲突以及面对未知的道德困境。本书并非聚焦于末日后的重建,而是描绘了一个高度发达、拥有成熟星际航行能力的文明社会在广阔的银河系中寻求生存、扩张与平衡的复杂历程。 第一部分:黎明前的阴影 本书伊始,我们将跟随“探索号”舰桥上的一群精英船员,他们正执行一项代号为“奥德赛”的深度空间任务,旨在绘制尚未被星际联邦完全纳入版图的阿尔法象限边缘地带。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星际联邦建立初期那种既充满理想主义又暗藏权力斗争的社会图景。 联邦的外交官们正试图与两个新兴的、信奉极端民族主义的类人种族进行接触。这些种族在数个世纪以来一直奉行孤立主义,对联邦的“普适价值”嗤之以鼻。故事通过外交官艾丽莎·文斯顿的视角展开,她必须在坚持联邦核心原则与避免可能引发星际战争的冲突之间寻求微妙的平衡。文斯顿的日记片段穿插其中,揭示了星际外交的冰冷现实——和平往往是建立在力量的相互制约之上,而非单纯的理想。 第二部分:失落的星际技术 在探索过程中,“探索号”偶然发现了一个被认为是神话的古代文明——“构造者”的废弃前哨站。这个前哨站位于一个黑洞的引力半径边缘,其工程学成就远超联邦目前的科技水平。 核心情节围绕着一艘名为“泰坦”的工程驳船的发现展开。这艘驳船搭载着一种据称可以稳定扭曲时空结构的装置原型。然而,激活这些技术并非易事。船上的首席工程师,严谨而略带偏执的机器人学专家卡尔·泽恩博士,发现构造者的技术逻辑与联邦现有的基础物理学存在根本性的冲突。他的团队必须在资源耗尽、船员士气低落以及外部势力的觊觎下,解读这些超越时代的蓝图。 书中详细描述了泽恩博士如何通过逆向工程,逐步揭示构造者文明兴衰的真相——他们并非毁灭于战争,而是因为掌握了过于强大的力量,最终因内部的哲学分歧而自我瓦解。这部分内容深入探讨了技术的“双刃剑”效应,与重建文明的实用主义视角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部分:文明的伦理边界 随着“探索号”深入阿尔法象限,他们遭遇了一场由一种非碳基生命形式引发的生物灾难。这种生命形式能够迅速同化任何有机体,将其转化为自身的一部分。联邦的医疗和防御系统对此束手无策。 这时,书中的焦点转移到了舰上的首席安全官,经验丰富的战术家雷诺兹上尉。他主张采取激进的、可能违反联邦《非干涉基本法》的隔离措施,以防止灾难蔓延。然而,船上的伦理官坚持认为,即使是面对威胁,也不能放弃对生命的尊重和科学的探索。 故事的高潮部分,是关于“牺牲的价值”的哲学辩论。雷诺兹上尉必须在保护数百万星际公民的生命与坚持联邦的道德准则之间做出抉择。他最终采取的行动——一个极具争议的战术部署——不仅拯救了“探索号”,但也使得他本人和舰长在联邦内部面临听证会和审判。 第四部分:银河系的未来 在本书的最后,星际联邦的内部矛盾达到了顶点。文斯顿外交官成功地阻止了一场由误解引发的战争,但她也认识到,一个真正伟大的文明,不能仅仅依靠武力和技术来维持。 《星际迷航:阿尔法象限的秘密》以“探索号”船员们重新启航的画面结束。他们带着对构造者技术的深刻理解,以及对联邦自身局限性的清醒认识,继续向着更遥远的未知进发。本书的主题不再是寻找“最后的知识”来重建破碎的世界,而是关于在一个已经成熟的、充满矛盾的星际社会中,如何通过智慧、妥协和坚守伦理,来维护和推进文明的光辉。它探讨了在无限的可能面前,人类选择什么样的道路,以及维护一个复杂社会体系所需的真正“工具”和“原理”——那并非物质器物,而是制度和精神的韧性。 本书为那些喜爱深度世界构建、复杂角色驱动叙事以及对未来社会形态进行哲学思考的读者,提供了一场酣畅淋漓的阅读体验。它展现了一个宏大宇宙中,文明的持续挑战远超科技的突破,而在于人性的选择与治理的艺术。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路易斯‧達奈爾Lewis Dartnell
英國萊斯特大學的太空研究中心研究員,專研外太空天體生物學,及對火星上生命訊息的研究。他也是位受歡迎的科普作家,並為英國《衛報》、《泰晤士報》及《新科學人》撰寫專欄文章。還有為BBC科學紀錄片節目《地平線》、《宇宙的奧秘》、《望星台直播》、《仰望夜空》及24小時國際新聞電視台Sky News撰稿和錄影。在此之前,他寫過宇宙起源等天文科普書,在英國頗受歡迎,使他開始為人所知,而《最後一個知識人:末日之後,擁有重建文明社會的器物、技術與知識原理》則開啟他在英國之外的知名度。

相關著作:《最後一個知識人:末日之後,擁有重建文明社會的器物、技術與知識原理》

譯者簡介

蔡承志
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碩士,全職科普類書譯者。一九九四年起業餘投入翻譯,一九九九年轉任全職迄今,累計作品出版者近七十本。譯著《給未來總統的物理課》(漫遊者出版)榮獲第七屆吳大猷科普書翻譯金籤獎。

图书目录

導論      知識人的末日漂流
是《瘋狂麥斯》的暴力荒原,還是《長路》的灰色煉獄?

第一章    一切都將成為廢墟
倖存者身處何方?都市或者鄉村,在破敗中尋找生機。

第二章    最後寬限期:拾荒清單和重建計畫
最好備而不用,別等需要時才發現自己沒有。

第三章    農業:新世界的自耕農
收集傳家種子,用最少人力,收成最多的食物。

第四章    飲食和衣物:廚師和紡織手工業者的工作指南
給廚師——調味和溫度是阻擋微生物大軍的良方。
給紡織手工業者——經線不動,讓緯線飛。

第五章    物質:家事化學一把罩
木炭、蠟燭、石灰、肥皂、鹼灰、膠水等物的誕生。

第六章    原物料:家裡就是工廠
黏土、水泥、金屬、玻璃的製作工法和車床切割技術。

第七章    醫學:對抗體內看不見的敵人
霍亂傳染病、生產和外科手術的風險,要靠微生物學、藥學和解剖學解決。

第八章    動力:蒸汽機來了,正常供電或許不遠
善用風力和水力,必要時候,製造蒸汽機還有電池、變壓器。

第九章    運輸:有車幹嘛還要走路?
經濟動物退休,讓汽油車和電動車賽跑。

第十章    溝通:如何記下萬事萬物
存檔——造紙只是開始,印刷術讓知識傳到遠方和未來。
傳訊——架天線發送電報、組合一台自己的電晶體收音機。

第十一章  進階化學調查報告書
讓鋁、氮、硝酸鹽、硝酸銀和氧化劑合成,對化合物施煉金術。

第十二章  關於時間和空間的丈量方法
現在幾點?從日晷、老爺鐘到電子鐘的原理。
我在哪裡?有了羅盤、六分儀,再抬頭望星空。

第十三章  最偉大的發明:知識人不可不知的基本科學方法
各種標準單位度量衡,公分、公尺、公升和溫度。

尾聲
誌謝
文獻資料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151017
  • EISBN:9786263151130
  • 規格:普通級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0歲~99歲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5.6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實講,我對那種把「工具」擺在首位的書有點膩了。什麼鑽木取火、淨水器製造法,這些在網路上都可以找到幾百種教學。如果這本書的重點還是在列舉「器物」,那它就失去了「知識原理」的深度。我更傾向於相信,真正的力量在於理解背後的「why」。例如,為什麼選擇特定的合金來鑄造工具比單純找到一塊耐用的金屬更重要?這背後牽涉到材料科學、冶金學的基礎知識,甚至是能源效率的考量。我希望作者能用一種近乎「重啟」的視角,將物理學、熱力學、有機化學的定律,以一種極其簡潔且易於理解的方式呈現出來,彷彿在對一個從未見過火的原始人解釋熱能的傳遞一樣。這種「去蕪存菁」的能力,才是知識人真正的本事。如果他只是把大學課本的內容搬過來,那跟末日後的處境是脫節的。我期待的是那種從一塊石頭、一團泥巴開始,重新推導出整個工業革命邏輯的過程,那種智力上的挑戰才夠過癮。

评分

欸,這本《最後一個知識人:末日之後,擁有重建文明社會的器物、技術與知識原理》的書名本身就很有意思,光是看到「知識人」這三個字,就讓人忍不住想,在一個文明崩解的背景下,究竟什麼才算是真正的「知識」?我對這類題材一直都很感興趣,像是《荒島餘生》那種,但這本書聽起來層次更深,不只是單純的求生,更強調「重建」社會。想像一下,當所有現代的便利——電力、網路、現代醫療——都消失了,一個真正具備知識的人,他腦中的藍圖跟工具,是不是比一卡車的物資還要珍貴?我最期待看到的是那種從零開始的論述,不是那種快轉到已經建立起小王國的階段,而是真正面對「我需要蓋一個穩固的爐灶,但該如何知道正確的比例和材料」這種基本問題時,作者會如何運用他所聲稱的「知識原理」來推導。如果只是單純的科普文,那可能沒那麼吸引人,但如果它能像一個真實的生存者一樣,把抽象的科學概念轉化為具體的、可操作的步驟,那這本書的價值就非常高了。我希望作者能展現出那種深植於腦海、無法被環境摧毀的內在結構,這才是「知識人」的真正意義所在。

评分

翻開這本書的預告,腦中浮現的畫面是那種電影裡常見的末日廢墟,但重點不在於那些破敗的建築,而在於知識分子如何看待這些「遺跡」。我猜測,作者可能對現今社會的運作機制有著極為深刻的批判性觀察。畢竟,如果文明說倒就倒,那說明我們現在所依賴的許多複雜系統,其實是極度脆弱的。這本書如果能真正觸及核心,不該只是教你怎麼種田,而是要探討「為什麼我們過去的農業系統會那樣運作,以及在缺乏化肥和大型機械的情況下,如何用最基礎的化學、生物學知識來設計出永續的微型生態系統」。這種思考層級,遠遠超越了一般的野外求生指南。我比較好奇的是,作者如何處理「傳承」的問題。在一個末日世界,知識的傳遞往往是最困難的一環,語言會變質,符號會失真。他會設計出怎樣的媒介,來確保這些「原理」不會因為口耳相傳而走味,變成迷信或錯誤的操作指南?這涉及到哲學上的溝通理論,而非僅僅是工程學問題,光是想著這些就覺得這本書的格局拉得很大。

评分

讀過不少這類題材,最怕的就是那種過度樂觀的英雄主義敘事。好像只要主角夠聰明,就能輕易地戰勝一切熵增和隨機性。我比較務實地希望作者能展現出「失敗」的成本與過程。重建文明,必然會經歷無數次錯誤的嘗試,很多知識在應用時會因為環境的突變而失效。例如,書中提到的某個化學反應,在實驗室可以完美進行,但在野外潮濕、溫度不穩定的情況下,可能完全無法重現。我希望看到的不只是成功的公式,而是面對失敗時,知識人如何運用科學方法,不斷修正和優化的過程。這種反覆驗證、修正錯誤的過程,才是真正體現「知識」的動態性。如果書中能描繪出那種在絕望邊緣,僅憑對原理的堅定信念,一步步排除干擾、逼近目標的心理描寫,那種「智力上的搏鬥」會比單純的物資短缺更引人入勝。這本書如果能捕捉到這種科學家在逆境中那種孤獨而堅韌的靈魂,那它就超越了一般的想像文學的範疇。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中「重建文明社會」這幾個字,給了我極大的想像空間。重建不只是蓋房子,還包含了社會結構、倫理規範和知識的公共化。在一個沒有法律和政府的真空地帶,光有技術是撐不起一個「社會」的。我想知道作者如何處理「知識產權」和「資源分配」這些後末日時代的社會難題。如果只有「知識人」知道如何發電或製造抗生素,那麼他與其他倖存者之間的權力關係會如何建立?是透過分享知識來建立合作,還是利用知識壟斷來建立統治?這已經超出了單純的技術手冊範疇,更像是政治哲學與社會學的結合。如果作者能將這些硬知識(器物、技術)與軟知識(社會組織、倫理)進行有机的融合,提出一套在極端匱乏條件下可運作的社會模型,那這本書就不是一本「如何生存」的指南,而是一部「如何重新成為人類」的宣言。這種宏觀的視野,非常吸引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