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博物誌2|近岸珊瑚礁|:潛進南方的繽紛碧藍!墾丁、小琉球、台東、澎南,920種熱帶珊瑚礁生物辨識百科 (電子書)

海洋博物誌2|近岸珊瑚礁|:潛進南方的繽紛碧藍!墾丁、小琉球、台東、澎南,920種熱帶珊瑚礁生物辨識百科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承錄
图书标签:
  • 海洋生物
  • 珊瑚礁
  • 台湾
  • 墾丁
  • 小琉球
  • 台東
  • 澎南
  • 熱帶海洋
  • 生物辨識
  • 潛水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海洋博物誌》第②輯!
收錄墾丁、小琉球、台東、澎南等近岸珊瑚礁生物,
珊瑚礁生物大全(近岸篇)登場!


~最完整的台灣海洋生態紀錄~


「感謝《海洋博物誌2:近岸珊瑚礁》的出版,讓更多人了解台灣海洋的美。」
──陳其邁 高雄市長

「本書的內容深度與廣度兼具,橫跨更多物種與生態系……能有此豐富度,展現眾海人公民科學家的力量。」
──黃向文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

「由城邦出版的《海洋博物誌》第二套圖鑑,介紹的物種高達九百種之多,應是目前坊間最完整的參考書籍。」
──邵廣昭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榮譽講座教授

「他的圖鑑不僅是精美圖片集,更是將不同生物的分類特徵用手繪凸顯出來,讓一般人能在野外一眼辨識。」
──林幸助 國立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終身特聘教授


~岸邊觀察、浮潛、潛水、水攝的生物辨識寶典~
2020年出版的《海洋博物誌:北台灣》,廣受海人與各界肯定,第二冊《海洋博物誌2:近岸珊瑚礁》接著往台灣南邊探索。越往台灣南部,海水越舒適宜人,在北回歸線以南的岩礁海岸,水質清澈而溫暖,珊瑚蟲千百年來逐漸堆積形成雄偉的裙礁地形,孕育了多樣的藻類、蝦蟹、海蛞蝓及熱帶珊瑚礁魚類,成員繁多且關係複雜,發展出一個結構精緻、巧妙平衡的生態系,因此珊瑚礁生態系也被稱為「海中的熱帶雨林」,熱鬧非凡!

在這本書中,由淺入深一一介紹海岸、沙灘、礁台、潮池、海草床、珊瑚礁生態特性,並蒐羅近岸珊瑚礁最具代表性的920種海洋生物,搭配精美細緻的手繪圖,讓您對這些生物的特徵辨識一目了然;實地拍攝的全彩照片,將海洋繽紛的生命樣貌躍於紙上!


【各界好評與熱情推薦】

─政/學界專家─
陳其邁   高雄市長
黃向文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署長
邵廣昭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榮譽講座教授
陳麗淑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產學交流組主任
林幸助 國立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終身特聘教授

─台灣知名水下攝影師─
Marco Chang
Zola Chen
吳永森
京太郎
林音樂

─台灣知名海人/團隊─
ATMOS  海洋公民資料庫合作夥伴
林祐平   揪潛水同學會SDI課程總監
金磊       鯨豚攝影師
袁緒虎   《海人魚》、《東經北緯》導演
陳琦恩   台灣潛水課程總監
黃小莫   生態旅遊記者
劉東岳   南青潛水教練


【適合對象】

~~這是一本給潛水教練們的祕笈,讓您在帶導潛的時候言之有物。
~~這是一本給水下攝影師的寶典,豐富您攝影作品的內涵與意義。
~~這是一本給海人初心者的入門,由淺入深全面了解我們的大海。
~~這也是一本親子寓教於樂的圖鑑,可愛的手繪是您與孩子們假日探海時的最佳讀物。


【本書特色】

★920種台灣近岸珊瑚礁最具代表性的海洋生物,規畫「藻類與海草」、「無脊椎動物」、「魚類」三大篇章,分門別類從藍綠菌與海草等生產者,到熱帶魚、海蛇等大型動物一一介紹。

★750張以上海洋生物博士親繪生物插畫,忠實還原海洋生物活生生的顏色與形態,拉線提示生物特徵,搭配彩色照片互相比對,讓入門者能簡單辨識要點,精準辨認海洋生物!

★將近2500張精美實境生態照片,由多位攝影師、海人、公民科學家各路攝影高手提供多幅照片,皆於珊瑚礁海域實地拍攝,讓水下生物真實的生命樣貌躍然紙上!

★生物辨識快速指南,初學者也可以快速入門海洋生態領域!發現陌生的生物,不知道從何找起,可以先依生物外形,對應本書的無脊椎類和魚類「快速辨識圖」,從大方向找出生物分類,方便查找與索引。

★近似物種比一比,有些外型相像的生物,也許是相近物種、刻意擬態或者恰巧「撞衫」,容易混淆不易分辨,本冊特別新增「超級比一比」單元, 將這些生物聚集一堂,發揮火眼金睛提示物種間的細微差異,辨識力更上一層樓!

特別企劃「海洋公民」專欄,海洋公民科學時代來臨,從海洋保育署署長黃向文、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主任陳麗淑、《海洋博物誌》作者李承錄、國際級水下攝影師 Macro Chang、生態旅遊記者黃小莫由各角度介紹何謂「公民科學」?在水下如何拍攝出具備研究價值的生物照片?聚集民眾進行研究的要點?研究珊瑚礁工具?以及台灣的努力成果及反思。

解析近岸珊瑚礁四大生態類型,熱帶海岸林、白淨沙灘、綿延海草床、潮池與礁台、珊瑚礁海底,從海岸到水下棲息著不同生物族群,也對應著我們到海邊散步、戲水、浮潛、潛水活動容易遇見的小動物。

潛進碧海 !近岸珊瑚礁的聖地巡禮,溫暖且清澈的南部沿岸擁有許多珊瑚礁地形,也是台灣最容易親近珊瑚礁生態之處。本章將介紹小琉球、墾丁、台東、澎南等六個生態豐富,兼具安全與方便的景點,讓大家能實地親近大海!

★吉祥物「小wox」陪您一起欣賞海洋──由喜愛潛水玩海的「小wox」擔任本書海洋導覽員,穿插於書中內容,除了溫馨叮嚀觀察海洋生物的安全事項,還會跟您閒聊海洋生物的小八卦!


 【讀者QA】

Q1  《海洋博物誌》第一冊主題是「北台灣」,第二冊《海洋博物誌2近岸珊瑚礁》是「南台灣」嗎?
A:
《海洋博物誌》的分冊並非依行政區域的南北劃分,而是從生態區域的角度:北回歸線以南,進入生機盎然的珊瑚礁世界,範圍涵蓋:墾丁、小琉球、台東等地區,皆屬於珊瑚礁生態海域。由於珊瑚礁的居民眾多,且生活於近岸(潮間帶等淺水區域)與離岸(距岸較遠的深水區域)的物種差異頗大,所以《海洋博物誌2近岸珊瑚礁》會先介紹距離岸邊較近,生活於淺水處的珊瑚淺坪生物,涵蓋墾丁、小琉球、台東與澎南等地的近岸地區;至於住在離岸礁區、大洋浮游、隱蔽性高的生物,則留待第三冊《離岸珊瑚礁》收錄。

Q2  何謂「近岸」跟「離岸」?想了解《海洋博物誌2近岸珊瑚礁》所介紹的物種範圍?
A:
「近岸」和「離岸」可以粗略以「水位深度」概念來理解。近岸指的是海岸、沙灘、海草床、內灣珊瑚礁等在岸邊即可觀察到的淺水區域;而離岸則是指距離岸邊較遠,大多需要船舶前往的深場水域及開闊外洋。

以墾丁來說,後壁湖與南灣等內灣珊瑚礁的水深較淺,大多屬於近岸珊瑚礁的範圍。其他如小琉球、台東等環境也都有豐富的近岸珊瑚礁生態。但這些地方若是搭船往外幾公里,便會進入水深較深且潮水較湍急的離岸環境。此外,像是綠島及蘭嶼皆為聳立在太平洋之中的火山島嶼,近岸範圍不大,往外移動便立刻進入水深頗深的離岸。

在北台灣,近岸與離岸的物種差異並不大,而北回歸線以南的熱帶區域,珊瑚礁近岸跟離岸所棲息的生物非常多,物種也有所差異!本書收錄的是大家熟知的墾丁、小琉球與台東等地的近岸地區生物。

Q3  《海洋博物誌1北台灣》跟《海洋博物誌2近岸珊瑚礁》所收錄的物種,是否有重複?
A:
北台灣的生態環境與溫暖的南部珊瑚礁所孕育的物種大不相同,因此兩本所收錄的物種也有所區別。而有些同時生活在南北部的重複物種,盡量不會重複收錄在這次的近岸珊瑚礁篇。但有些北部物種,在南部珊瑚礁的生活習性並不相同、或者在不同棲地擁有不同的生態,本書會額外給予篇幅來介紹(約10種)。此外,有些珊瑚礁物種和北部物種外型相似不易分辨,則以「超級比一比」或「小知識」等篇幅(約30種),讓他們互相比較做為參考。
海洋博物誌系列其他卷册介绍 《海洋博物誌2:近岸珊瑚礁》 专注于台湾周边海域的珊瑚礁生态,是该系列中深入探讨热带浅水生物的代表作。本系列图书旨在为自然爱好者、潜水员、海洋研究人员以及所有对海洋生命充满好奇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细致的海洋生物辨识指南。 以下是《海洋博物誌》系列中其他卷册的详细内容介绍,这些卷册涵盖了与《近岸珊瑚礁》主题不同的海洋环境、生物群落或研究侧重点: --- 《海洋博物誌1:台灣海域的潮間帶與岩礁生物》 主题焦点: 台湾本岛东北部、东部及南部海岸线,受潮汐显著影响的潮间带,以及紧邻海岸的浅水岩礁区域。 内容详述: 本书是整个系列的开篇之作,侧重于那些我们无需深潜即可近距离观察的海洋生物。潮间带是地球上最具挑战性的生态系统之一,生物必须适应涨潮时的完全淹没和退潮时的烈日暴晒与干燥。 第一部分:潮间带生存艺术 环境剖析: 详细解析了浪花带、浪溅带、浸水带和低潮带的物理特征(温度、盐度、波浪冲击力)。 固着生物群落: 重点介绍附着在岩石上的生物,如藤壶(包括围隔藤壶、笠藤壶等不同科属的形态差异与固着方式)、海藻(如浒苔、石莼、麒麟菜等在不同潮位分布的种类)。 爬行与移动者: 对比了鲍鱼(如盘鲍、皱纹鲍)的吸附技巧,笠螺(如花笠螺、多板笠螺)的精准移动与食藻习性,以及海螺(如蛾螺科、骨螺科)的捕食或腐食策略。 第二部分:岩礁带的生物辨识 小型甲壳类王国: 涵盖了栖息在岩缝和石块下的生物,如各种拟穴青蟹、招潮蟹(着重于其特定栖地的选择,例如沙滩型与泥滩型差异)、清洁虾(如霓虹固着虾)的共生行为。 棘皮动物的形态学: 细致描绘了海胆(如刺海胆、长棘海胆)的刺型变化,海星(如船形海燕、辐缘海星)的再生能力与捕食方式,以及海参(如楯手海参、拟糙海参)的呼吸和防御机制。 浅水鱼类的适应: 介绍那些能在退潮时暂时被困在水洼中的鱼类,如鰕虎科(弹涂鱼亚科的“跳跃”行为)、雀鲷科(如黄雀鲷在礁石边缘的领地防卫)。 特色与价值: 本书是极佳的“岸上博物学”入门,指导读者如何利用潮汐表,安全而有意义地探索海岸生态,强调生物如何应对极端环境的生理适应性。 --- 《海洋博物誌3:台湾西海岸的泥沙滩与河口生态》 主题焦点: 台湾西部(如嘉南沿海、彰化海岸)广阔的泥沙滩、感潮河口及红树林(台湾秋茄、水笔仔)系统。 内容详述: 本书将读者从坚硬的岩石带拉入柔软、变动性极高的泥沙环境。泥沙滩的生物特征是“穴居”与“快速移动”,其多样性往往被忽视。 第一部分:泥沙下的隐秘世界 底栖无脊椎动物的工程学: 深入探讨各种双壳贝类的生活史,如文蛤、竹蛏(及其标志性的“沙柱”结构)、菲律宾帘蛤的滤食效率与适应性。 掘穴的艺术: 详述了沙蟹(如橄榄礁蟹、拟穴青蟹)挖掘复杂地下洞穴的结构、目的(躲避捕食者、调节温度)以及它们在退潮后表面的活动规律。 蠕虫的多样性: 识别沙地上或泥滩上由管状物或排泄物标记的生物,如多毛纲的沙蚕、鬼才蠕虫(Polychaetes)的捕食策略。 第二部分:河口交汇处的生命力 红树林生态系统: 聚焦于水笔仔(Kandelia obovata)的胎生现象,以及依赖红树林根系的生物群落,例如生活在根系间的弹涂鱼(泥鳅科)如何利用气孔呼吸和在泥滩上“行走”。 鸟类与底栖生物的互动: 结合了生态学视角,介绍黑翅长脚鹬、杓鹬等水鸟如何精准地捕食泥滩上的幼蟹和蠕虫,揭示食物链的垂直联系。 耐受性生物群: 探讨生物如何应对河口高盐度波动,如某些能适应低氧环境的腹足类和双壳类。 特色与价值: 本书弥补了珊瑚礁研究中对“软底质”生态关注的不足,是了解台湾广阔滩涂湿地生态价值的权威指南。 --- 《海洋博物誌4:台湾周边的远洋与深海鱼类》 主题焦点: 台湾海域广阔的远洋带(Pelagic Zone)以及向深海延伸的生物群,重点关注洄游性鱼类和生活在阳光无法到达区域的物种。 内容详述: 本书将视角从近岸水域提升至广阔的公海和神秘的深海环境,聚焦于那些需要专业渔业技术或深潜设备才能接触到的物种。 第一部分:远洋巨兽与高效掠食者 洄游性鱼类的生理学: 详细介绍金枪鱼属(如黄鳍金枪鱼、大眼金枪鱼)和旗鱼科(如芭蕉旗鱼、白马枪鱼)的超级代谢系统、恒温性(或接近恒温)特征及其在广阔海洋中的导航机制。 海洋哺乳动物的观察: 虽然不是鱼类,但本书会介绍在台湾周边海域出没的鲸豚类(如抹香鲸、伪虎鲸)的识别特征、行为模式以及它们与大型鱼群的生态关系。 鲨鱼与鳐鱼的多样性: 辨识远洋出没的鲨鱼,如远洋白鳍鲨、灰六鳃鲨,以及深海性的鳐鱼种类,侧重于它们在食物网中的顶级掠食者角色。 第二部分:深海的奇光异象 生物发光与压力适应: 探讨生活在深海带(Aphotic Zone,无光区)的生物,如何利用生物发光进行伪装、捕食或求偶(如灯笼鱼科、蝰鱼科)。 深海鱼类的极端形态: 描述那些适应高压、低温和食物稀缺环境的物种,例如琵琶鱼科(Anglerfish)的雌雄共生或寄生现象,以及具有巨大口器的深海鼬鱼。 技术与伦理: 简要介绍科学考察船如何使用拖网、遥控潜水器(ROV)进行深海采样,并讨论深海资源保护的必要性。 特色与价值: 本书为专业研究者和对海洋工程学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了关于台湾重要渔业资源和未知深海生物的详尽参考,侧重于生物的身体结构对极端环境的适应性。 --- 《海洋博物誌5:热带海藻与海洋植物图鉴》 主题焦点: 专注于珊瑚礁、岩礁及近岸水域中,具有重要生态地位的各类海藻、海草及浮游植物。 内容详述: 本卷册转向海洋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即海洋植物和藻类,它们是构建食物网的基础,其多样性直接影响了鱼类和无脊椎动物的栖息地质量。 第一部分:宏观藻类的分类与分布 绿藻门: 详细介绍礁石上常见的绿藻,如石葡萄属(Caulerpa)的多样形态,以及大型的石莼属(Ulva)的季节性变化。 褐藻门: 重点区分台湾各地岩礁上生长的巨藻(如马尾藻科、囊藻科),及其对水流的固定作用。 红藻门: 辨识具有重要经济价值或生态意义的红藻,如麒麟菜、石莼菜(珊瑚藻),并解释其色素如何适应不同深度的光照。 第二部分:海草床——海洋中的“草原” 关键物种识别: 集中介绍如大珠草(Thalassia)、裙带菜(Sargassum)等主要的台湾海草种类,强调其根系对稳定底质、防范侵蚀的作用。 海草床的共生者: 探讨海草床如何成为海龟(如绿蠵龟)、儒艮(若有发现记录)以及各种稚鱼的重要育幼场所。 生态威胁: 分析水体污染、围垦工程对海草床的影响,以及藻类过度繁殖(赤潮或绿潮)对生态平衡的破坏。 特色与价值: 这本是专为植物学和生态学爱好者准备的工具书,提供了藻类在不同光照和营养盐条件下的形态辨识图谱,是理解珊瑚礁健康状况的重要参考。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承錄
國立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 博士
臉書社團「水下生物辨識圖鑑團」管理員
現任:國立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 博士後研究員
專長:
魚類、無脊椎動物、珊瑚礁、海草
系統生態學、生態系模擬、保育生物學
《海洋博物誌|北台灣|:飽覽海岸與水下生態!700種魚類與無脊椎生物辨識百科》作者

相關著作:《海洋博物誌2|近岸珊瑚礁|:潛進南方的繽紛碧藍!墾丁、小琉球、台東、澎南,920種熱帶珊瑚礁生物辨識百科(無脊椎篇)》《海洋博物誌2|近岸珊瑚礁|:潛進南方的繽紛碧藍!墾丁、小琉球、台東、澎南,920種熱帶珊瑚礁生物辨識百科(魚類篇)》《海洋博物誌(北台灣):飽覽海岸與水下生態!700種魚類與無脊椎生物辨識百科─無脊椎篇》《海洋博物誌(北台灣):飽覽海岸與水下生態!700種魚類與無脊椎生物辨識百科─魚類篇》

趙健舜
BlueTrend 藍色脈動 創辦人
《海洋博物誌|北台灣|:飽覽海岸與水下生態!700種魚類與無脊椎生物辨識百科》作者
《潛進台灣:島民們,讓我們重返海洋吧!關於潛水、攝影、淨灘…16個愛上海洋的方式》作者
SDI/TDI Open Water Scuba Diver Instructor #25939
2021 海洋保育署「海洋保育區心、視、界 紀錄片」導演/計畫主持人
2021 聯發科「智在家鄉競賽」入圍團隊
2020 海洋委員會 國家海洋研究院「智慧海洋黑客松」佳作
2020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海洋鏡頭 影片競賽」第1名 導演/攝影
2019 基隆潮境海灣節「海底影像紀錄片徵選比賽」首獎 導演/攝影
2019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海洋鏡頭影片競賽」第2名 導演/攝影
2019 渣打銀行FinTech「創意影片挑戰賽」創意獎 2名 導演/攝影

BlueTrend藍色脈動
我們是一群愛海的人,來自四面八方因爲海而聚在一起,我們分享著關於海的一切,希望讓更多人重新認識海,進而愛上海。
官網:https://bluetrend.media/
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BlueTrend.Media/

相關著作:《海洋博物誌2|近岸珊瑚礁|:潛進南方的繽紛碧藍!墾丁、小琉球、台東、澎南,920種熱帶珊瑚礁生物辨識百科(無脊椎篇)》《海洋博物誌2|近岸珊瑚礁|:潛進南方的繽紛碧藍!墾丁、小琉球、台東、澎南,920種熱帶珊瑚礁生物辨識百科(魚類篇)》《海洋博物誌(北台灣):飽覽海岸與水下生態!700種魚類與無脊椎生物辨識百科─無脊椎篇》《海洋博物誌(北台灣):飽覽海岸與水下生態!700種魚類與無脊椎生物辨識百科─魚類篇》

图书目录

─上冊:無脊椎篇─


PART 1 作伙來認識繽紛的珊瑚礁生態吧 !

海風之下、白沙映海──沙灘
熱帶海岸林 : 海岸守望者
來往山海的盔甲使者 : 陸蟹家族
★區域圖:沙灘
沙中的微觀世界
岩石上的生機
【column】潮間帶觀察裝備

波光粼粼、海底綠意──海草床
海草 ? 海藻 ? 傻傻分不清
★區域圖:海草床
海草的拓展史 : 綿延不絕顯生機
綠色饗宴 : 海草床的草食動物
浪吹草低見魚蝦 : 海草的生態功能

潮來汐往、驚奇無比──潮池與礁台
小兵築城牆 : 珊瑚礁地形的構成
珊瑚礁中的爾虞我詐 : 偽裝與擬態
★區域圖:潮池與礁台
搖曳的褐色密森 : 馬尾藻林
四海一家 : 珊瑚礁的生態連結
【column】潮下帶觀察裝備

珊瑚堡壘 、 古老傳奇──珊瑚礁
海底龍宮得來不易
★區域圖:珊瑚礁白天
珊瑚礁群落的覆蓋度 vs 多形性
海中除草大隊
珊瑚礁的晝夜生息
★區域圖:珊瑚礁夜晚
【column】亞潮帶觀察裝備
★區域圖插畫生態解答

〈特別企劃!海洋公民專欄〉
公民科學家精神:眾人之事,眾人助之!/黃小莫
一張照片能帶來什麼影響,攝影師也能改變世界!/Marco Chang
如何精準拍攝水下生物辨識照/李承錄
簡易珊瑚礁健康測定工具,人人都能參與海洋研究!/陳麗淑
公民科學,真的可以突破基礎研究資料匱乏的問題嗎?/黃向文


PART 2 潛進碧海!近岸珊瑚礁聖地巡禮

適合親子共遊的珊瑚淺坪──小琉球杉福
潛入龍宮、親近海龜的好所在──小琉球漁福
繽紛眾生,墾丁珊瑚礁的精華地段──恆春後壁湖
海岸叢林與裙礁地形的聖地巡禮──恆春香蕉灣
朝向太平洋的美麗新淨土──台東富山
迴響著浪漫海風的美麗海灣──澎湖澎南

【column】愛護珊瑚六守則
◆近岸珊瑚礁的一年


PART 3 近岸珊瑚礁生態圖鑑:藻類與海草篇

■藍綠菌
■大型藻類
■海草


PART 4 近岸珊瑚礁生態圖鑑:無脊椎動物篇

■有孔蟲
■海綿
■刺胞動物
|超級比一比:列指海葵篇|
■櫛板動物
■無腔蟲
■扁蟲
■紐蟲
■星蟲
■環節動物
■甲殼動物
 藤壺
 蝦蛄
 端足類
 十足類
    |超級比一比:陸寄居蟹篇|
■軟體動物
 石鱉
 腹足類:螺
    |超級比一比:小型寶螺篇|
    |超級比一比:小型芋螺篇|
 腹足類:海蛞蝓
  ◇側鰓海蛞蝓
  ◇海牛海蛞蝓
  ◇蓑海蛞蝓
  ◇傘螺
  ◇頭楯海蛞蝓
  ◇羽葉鰓海蛞蝓
  ◇翼足海蛞蝓
  ◇海兔
  ◇囊舌海蛞蝓
 頭足類
 雙殼類
■棘皮動物
 海百合
 海星
 陽隧足
 海膽
 海參
■脊索動物
 海鞘

無脊椎快速辨識圖
學名索引
參考文獻
致謝


─下冊:魚類篇─


PART 5 近岸珊瑚礁生態圖鑑:脊椎動物篇

■魚類
魟科
鯙科
蛇鰻科
|超級比一比:黑白蛇鰻篇|
鯡科
合齒魚科
|超級比一比:狗母篇|
躄魚科
鯔科
鱵科
鶴鱵科
金鱗魚科
海龍科
剃刀魚科
|超級比一比:剃刀魚篇|
玻甲魚科
海蛾科
鯒科
鮋科
|超級比一比:擬鮋篇|
|超級比一比:蓑鮋篇|
毒鮋科
鮨科
准雀鯛科
七夕魚科
䱵科
天竺鯛科
|超級比一比:有條紋的天竺鯛篇|
大眼鯛科
鰺科
金梭魚科
笛鯛科
|超級比一比:笛鯛篇|
烏尾冬科
石鱸科
|超級比一比:胡椒鯛篇|
龍占科
金線魚科
鬚鯛科
擬金眼鯛科
蝴蝶魚科
|超級比一比:蝶魚幼魚篇|
蓋刺魚科
雀鯛科
|超級比一比:士官長魚篇|
|超級比一比:潮池中的金翅雀鯛|
隆頭魚科
|超級比一比:海豬魚篇|
鸚哥魚科
刺尾鯛科
藍子魚科
三鰭鳚科
鳚科
鼠䲗魚科
擬鱸科
鰕虎科
鰭塘鱧科
鮃科
鰨科
鱗魨科
單棘魨科
箱魨科
四齒魨科
二齒魨科

■海洋爬蟲動物

結語:漫談珊瑚礁生態
魚類快速辨識圖
學名索引
參考文獻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4087587
  • EISBN:9789864087600
  • 規格:普通級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10歲~99歲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96.9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1
了解南台灣海洋之美
──陳其邁 高雄市長


回憶起第一次潛水,是學生時期,受到外國到綠島潛水的旅客影響,才發現台灣是潛水人眼中的一塊寶地。當真正背起氣瓶潛下海中,水下的世界是如此安靜,而所見卻又如此繽紛,從此潛水在我的生命中占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這不一樣的世界總能在我人生各個階段療癒我、陪伴我。

一開始在海中看到的生物,總會想要知道他們的名字,了解他們的習性,這時圖鑑就是我認識他們最好的幫手,照片與詳細的解說,就像帶著我一次次神遊海底世界。

南台灣及離島有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擁有豐富、天然的生態,是很適合發展潛水的地方。我也持續在不同的位置上,努力思考與實踐海洋保育,如能將海下的美景永續,發展深度觀光與潛水,將可以讓世界認識台灣。

感謝《海洋博物誌2:近岸珊瑚礁》的出版,讓更多人了解台灣海洋的美,也邀請大家一同為保護海洋及地球努力。


推薦序2
一本展現眾海人公民科學家力量的百科
──黃向文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署長


一路往南,越過北回歸線,《海洋博物誌》第二冊「近岸珊瑚礁」帶您看見南台灣近千種海洋生物,感受更多樣化的珊瑚與海洋生態系。

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應是對此書作者群最適合的描述。才看完北台灣七百多種海洋生物,第二冊便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將南台灣九百多種繽紛的海洋生物展示在您眼前。

本書的內容深度與廣度兼具,橫跨更多物種與生態系,從綠色海草、海藻到無脊椎、魚類;從最負盛名的珊瑚礁生態系到海草床;從東岸的富山介紹到南岸的恆春,以及西邊離島小琉球與澎湖。能有此豐富度,展現眾海人公民科學家的力量,更是兩位作者對海洋無與倫比的熱愛。

與兩位作者聊起海洋生態及科學調查,他們不僅止於觀察、辨識物種,更熱切嘗試從歷年調查中,解讀海洋生態世界的變化與奧妙,進而找出保育方法。

就請跟我們一起藉此書悠游大海,感受本書背後許多海人對海洋的熱情,讚嘆台灣海洋生物多樣性。


推薦序3
認識台灣海洋生物和生態的最佳圖鑑和繪本
──邵廣昭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榮譽講座教授


海洋保育的方法中,不論是物種保育或棲地保護,均需落實管理才能發揮功效。而管理是否落實,則需有長期的生態調查並做今昔的比較才能評斷,但好的監測首重對物種的辨識能力,以及足夠的人力物力。這就需要培訓足夠的公民科學家來認識物種,以便協助調查工作。由城邦出版的《海洋博物誌》第二套圖鑑,介紹的物種高達九百種之多,應是目前坊間最完整的參考書籍。由於圖鑑內容非常精彩,可讀性高,所以十分暢銷。作者李承錄博士除專精於海洋生態系及海草生態外,也擅長生物插畫,並且負責「水下生物辨識圖鑑團」臉書社團的經營管理。而共同作者趙健舜是水下攝影高手,也是藍色脈動網站的負責人;兩人互相搭配、合作,可說是如魚得水丶相得益彰。

第二套圖鑑雖然書名為「近岸珊瑚礁」,但也包括海草生態系等其他棲地的資料。根據《台灣物種名錄資料庫》(TaiCOL)的紀錄,台灣海洋生物多達一萬五千種。但願在不久的將來,能有更多系列圖鑑出版。更期待學者專家或水下攝影的伙伴,能夠把所拍到珍稀物種的低解析度影像檔提供《台灣生命大百科網站》(TaiEOL)公開分享,進一步發揮海洋保育研究和教育的功效。


推薦序
讓繽紛的南台灣珊瑚礁與海草床生態系 , 躍然於讀者紙上
──林幸助 國立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終身特聘教授


既榮幸又高興推薦李承錄博士《海洋博物誌》系列的第二套書《近岸珊瑚礁》。榮幸的是承錄受到吾等在30年前所出版,台灣自然觀察圖鑑系列之《水生有毒動物》等圖鑑啟發,從小熱愛海洋生物,之後進入吾「水域生態實驗室」攻讀碩士及博士班,甚至博士後研究超過10年時間,從事海草床與珊瑚礁等海洋生態研究,展現對各類海洋生物的熱情,不但發表許多突破性的科學研究成果,今日也看到承錄陸續將科研成果轉化成科普教材,一棒接一棒,開花結果,欣喜國內海洋生態研究傳承有人。

承錄也是博物學家,研究領域極為多樣,能觀察到一般人所不能察覺之細微處。他的獨步技能是在水下潛水時,一眼即認出身形體態與成魚迥異的幼魚身分,再加上其繪圖技能,因此他的圖鑑不僅是精美圖片集,更是將不同生物的分類特徵用手繪凸顯出來,讓一般人能在野外一眼辨識;因為他受過系統生態學的訓練,有別於一般圖鑑只關注單一類別生物,承錄會從生態系統的角度,以他豐富的野外經驗,把這些生物擺在牠們應該出現的生態棲位並加以介紹;也因為是承錄的論文研究材料,他特別以圖文並茂的方式,讓人可以清楚區分南台灣海域潮間帶「海草」與「海藻」之不同,這都是令人驚豔之處。吾相信這套書必能讓南台灣珊瑚礁與海草床生態系的繽紛海洋生物多樣性,躍然於讀者紙上。


作者序1
一起守護台灣的藍色珊瑚海
──李承錄


珊瑚礁有「海中的熱帶雨林」之美名,四面環海的台灣非常幸運,在北回歸線以南的熱帶岩岸生長著美麗的珊瑚礁,成為海岸的天然屏障,更孕育了繽紛多樣的生物資源,至今還有許多未知的新物種等待被發現。筆者因緣際會下,走上海洋保育的研究之路,足跡遍布台灣各地的珊瑚礁。每次的下潛、每次的探索,都讓我越來越喜愛我們的大海。然而……隨著越來越了解環境,卻也發現台灣的珊瑚礁正逐漸邁入危機。大量的遊憩,帶來了汙染與濁水;貪婪的掠奪,奪去了棲地與生命。在我們走向繁榮與快樂時,卻也慢慢地將珊瑚瑰寶送上白色的死亡墓園。過去擁有傲人海底資源的小琉球與墾丁等地,如今也面臨資源枯竭、水質汙濁、珊瑚衰退等慘境。

回頭想想,為什麼會這樣呢?是不是多數台灣的朋友,不了解我們蘊含的藍色寶藏,只知道用「海鮮」或「踐踏」的方式來接觸海洋呢?有鑑於此,藍色脈動與城邦麥浩斯出版社將延續去年出版《海洋博物誌:北台灣》的感動,讓筆者繼續揮動畫筆,用這本續集帶領各位來到屬於我們台灣的珊瑚礁世界。我們盡可能以照片搭配手繪的方式,介紹台灣各地的近岸珊瑚礁生態與觀察要點,更收錄九百多種最常見、形形色色的近岸珊瑚礁生物,無論是嚮往海洋的大小朋友、學生教師,還是潛水同好及公民科學家們,都期望大家從中體驗到辨識與欣賞生物的樂趣,希望本書能讓台灣人看見不一樣的大海!

感謝眾多熱情的海人好友們持續支持筆者的創作,感謝各路攝影高手提供生動的照片,讓本書收錄許多難能可貴的影像。感謝各位前輩師長的指導與鼓勵,感謝中興大學林幸助教授對於海洋研究的支持,由您帶領的「博物館與生物多樣性」課程開啟許多人對於生態環境的興趣,更是我對於海洋研究教育的啟蒙!感謝邵廣昭教授對我海洋研究之路的提攜與教導,您的支持讓我們更有信心與力量推廣海洋科普。

最後,希望透過科普的力量,讓全台的民眾朋友們了解我們所擁有的海洋瑰寶,並一起守護、復育台灣的藍色珊瑚海。


作者序2
大家的支持,是《海洋博物誌》前進的力量
──趙健舜


首先,很感謝大家願意支持 2020 年出版的《海洋博物誌:北台灣》,因為有你們實際的購買行動,才有機會推動《海洋博物誌2:近岸珊瑚礁》的付梓出版。很多人都知道,關於台灣的海洋生物圖鑑付之闕如,僅有幾冊也多半是標本圖鑑,由於技術限制等諸多困難,許多生物以沐浴在福馬林泳池的姿態呈現在世人面前,其辨識特徵如體色、魚鰭樣態等都已消逝殆盡,成為認識生物的一大難題。而其他較為豐富、實用的圖鑑多仰賴國外翻譯書籍,不免缺乏台灣的適地性。

那為何台灣少見屬於本土的生物圖鑑呢?追根溯源應該還是由於圖鑑市場太小、大眾閱聽習慣改變、出版業整體規模萎靡等因素,導致越來越多出版社改以國外翻譯書籍的方式,減少投入成本並降低風險,卻在無形中一點一滴扼殺台灣圖書出版的能量。

還記得我們在規劃《海洋博物誌:北台灣》時,張淑貞社長聽過我們的想法之後,便總結:「只要認為是對這塊土地『對』的事,我們就努力去做!」這句話鼓舞我們的信心,也創下《海洋博物誌:北台灣》當年在自然類圖鑑領域銷售的佳績,更成為推動我們繼續創作《海洋博物誌2:近岸珊瑚礁》的動力來源!

我與另外一位作者李承錄,以及身後一群喜歡海洋生物的研究同好、水下攝影師、潛水教練們,都很期盼當初規劃台灣本地科普圖鑑《海洋博物誌》的初衷可以持續前進,更透過海洋公民科學家的精神與實證,持續推動未來《海洋博物誌3:離岸珊瑚礁》、《海洋博物誌4:泥岸生態》等書的規劃。環台海洋生物圖鑑與海洋資料庫的建立,需要大家一路上的支持與陪伴,謝謝你們!

用户评价

评分

電子書的特性,讓資訊的更新和檢索變得快速無比。以台灣珊瑚礁生態面臨的挑戰來看,物種的分布和數量變化是很快的。我希望這本《海洋博物誌2》作為「第二集」,能夠在電子版的優勢下,未來提供快速的線上更新或增補內容。例如,如果未來有新的外來種入侵,或者某些特定生物因為氣候變遷導致出現頻率改變,能透過OTA(空中下載)的方式擴充資料庫,那就太棒了。這樣一來,它就不只是一本靜態的工具書,而是一個持續進化的海洋生物資料庫,緊密跟隨台灣南方海域的脈動。光是想到能夠隨時隨地,在我的行動裝置上,隨時準備好深入探索墾丁、小琉球這些潛水天堂下的奧秘,就讓人忍不住想趕快入手了!

评分

身為一個資深的潛水老手,看過不少國外的海洋生物圖鑑,坦白說,很多時候他們拍的魚或珊瑚在台灣水域可能根本就不常見,或者習性上有差異。所以,一本完全聚焦在「墾丁、小琉球、台東、澎南」這些特定區域的圖鑑,其本土化的意義實在太重大了。這代表編纂團隊對我們在地生態的了解是深入且細膩的,他們篩選出來的這「920種」生物,肯定是我們在這些熱點最常遇到的主角群。我特別好奇,對於一些常常被混淆的近親物種,書中是否有提供非常細微的鑑別訣竅?比如某兩種蝶魚的斑紋差異、或是不同種類海葵的觸手形態對比。如果能在這些細節上著墨,那這本電子書的專業度就絕對超越一般入門指南了,它會是老手進階知識庫的升級包。

评分

我個人對於生態導覽和環境教育這一塊非常有興趣,常常會帶一些剛接觸水肺潛水的親友下水。這時候,我就會面臨一個挑戰:如何讓他們在短短的潛水時間內,對眼前看到的美麗生物產生連結感和保護意識。一本好的生物百科,不僅是辨識工具,更是一種教育媒介。我期待這本《海洋博物誌2》在圖文編排上能兼顧科普性和易讀性。也許針對每一種生物,除了科學描述外,還能加入一些關於牠們生活習性的小故事,例如牠們如何覓食、如何繁殖,甚至是一些有趣的生態關係。如果內容能讓剛下水的夥伴,在觀賞照片的同時,就能理解「哦,原來這隻小丑魚是住在這顆海葵裡,而且它們是互助關係」,那麼對海洋的親近感和尊重感就會油然而生,這比單純的「看,這是XX魚」來得更有價值。

评分

說真的,現在電子書的方便性真的沒話說,尤其對於常跑不同潛點的愛好者來說,手機或平板裡就能裝下幾百種生物的資料,比帶一本厚重的實體書方便太多了。這本《海洋博物誌2》主打近岸珊瑚礁,這點非常貼合台灣多數潛水人的需求,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或資源去到遙遠的外海。近岸的珊瑚礁雖然可能因為人為活動影響較大,但生物多樣性依然驚人,而且觀察門檻也比較低。如果這本書的編排能清晰地將不同類群的生物分門別類,並且在辨識特徵上描述得非常到位,那它絕對會成為我下次去小琉球浮潛時,隨身攜帶的電子裝備。希望它的圖鑑部分不只是拍得漂亮,更重要的是,裡面的學名、俗名對照,以及棲地描述,都能夠非常精確,讓我可以馬上對照出我剛拍到的那隻怪怪的海蛞蝓究竟是哪一種。

评分

這本《海洋博物誌2|近岸珊瑚礁|:潛進南方的繽紛碧藍!墾丁、小琉球、台東、澎南,920種熱帶珊瑚礁生物辨識百科 (電子書)》看書名就知道是鎖定在台灣幾個重要的珊瑚礁熱點,像是墾丁、小琉球這些大家都知道的潛水勝地,還有台東和澎南,這些地方的生態多樣性本來就非常豐富。光是想到能在這些地方潛水時,手邊就能有一本這麼詳盡的圖鑑可以對照,就覺得超級興奮。台灣四面環海,周邊海域的珊瑚礁生態系是我們非常珍貴的自然資產,能有一本專門針對我們自己家門口這些美麗海域的生物百科,實在是太實用了。我常常在水下看到一些不認識的小魚或者無脊椎動物,只能憑著記憶猜測,現在有這樣一本工具書,相信能大大提升我觀察和理解海洋生物的深度,這對任何熱愛水下世界的台灣人來說,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寶貝。期待它能帶領我更深入地認識這些繽紛的海洋鄰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