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科學大哉問 (電子書)

生活科學大哉問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蔡婷朱
图书标签:
  • 生活科學
  • 科普知識
  • 趣味科學
  • 科學探索
  • 生物學
  • 化學
  • 物理學
  • 健康養生
  • 大眾科學
  • 電子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2020年「全國學校圖書館協議會」選定圖書!★
  大人的一日三時科學讀本!
  從早晨起床到夜晚入睡,科學的不思議無處不在


  科學只不過是少數人略懂略懂的高冷知識?
  其實你身邊「到處都很科學」!!

  ・通勤族每天上下班或上學搭乘捷運或火車,一定會經過的「驗票閘門」
  ・用手機打電話,即使彼此距離遙遠,也能清楚聽到對方的聲音
  ・大多數的病毒是奈米級的大小,為什麼不織布口罩卻能有效隔絕流感與新冠病毒?

  本書是由理科講師、科學啟蒙作家,以及日本科普雜誌《Rika Tan》總編輯率領團隊編著,從近在身旁的科學&科技著手,選輯53則有趣又實用的生活現象,為所有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的大人與小孩解答科技背後的原理與機制。

  【早上會遇見的科學】
  ‧「只要一個按鈕,他會沖去你所有煩憂」,馬桶是運用什麼原理沖掉尿尿與便便?
  ‧只要對著手機講:「嘿Siri,今天天氣如何?」就能立即獲得天氣資訊,簡直就像貼身管家。但你是否想過,這些智慧型語音助理是如何聽懂我們所說的語言呢?

  【中午會遇見的科學】
  ‧你有沒有想過,假設電梯忽然墜落,只要在落地的前一刻人體是在空中,理應就不會受到強烈撞擊而死掉。可是人有辦法辦到嗎?
  ‧中午出外買便當,日正當頭幾乎睜不開眼睛,這時你發現同事戴的全視線鏡片會自動變色來濾光。這種號稱智慧型的鏡片,究竟具備什麼樣的感應功能?

  【晚上會遇見的科學】
  ‧廚房家電百百種,你是否使用過「蒸氣水波烤爐」這種新型烤箱呢?傳統烤箱都是透過電熱管加熱溫度,那麼水波爐難道是加熱水來「烤」東西?
  ‧睡前一杯酒能助眠?可酒不也會造成情緒亢奮、隔天宿醉頭痛嗎?到底酒精會對我們身體起到什麼化學變化?

  【還有其他近在身邊的科學!】
  ‧「洗澡水請勿超過45度,以免燙傷」,可是為什麼我們卻能待在高達90度的三溫暖房,而不用擔心被燙傷?
  ‧NASA曾經在太空船進行「屁」的研究。試想像太空人身處在國際太空站裡,由於大氣壓力相比平地要來得低,那麼太空人會變得更容易放屁嗎?

  打開天靈蓋,準備接收宇宙電波,用科學來一場腦內大實驗!
  讓我們以一天為週期,揭曉早・午・晚發生在日常周遭的科學祕密!

本書特色

  ◎日本教育專家、科普雜誌總編輯・左卷健男的全新力作!從每日接觸的科技出發,帶領大人小孩一同貼近日常的科學不思議。

  ◎全書分為早上・中午・晚上三大篇章,以時間為脈絡,探索一天24小時所能邂逅的43則科學祕辛,再加上10個近在身邊的有趣理科現象!

  ◎每一則科普知識皆以專欄呈現,搭配豐富圖解,看圖就能讀懂奧妙難解的自然現象!
 
《光影之间:现代摄影的艺术与技法》 一、 引言:捕捉瞬间的永恒 摄影,作为一种将光影凝固为永恒的艺术形式,自诞生之初便承载着记录历史、表达情感、探索美学的多重使命。本书《光影之间:现代摄影的艺术与技法》,旨在为所有对摄影怀有热情,无论是初学者还是寻求突破的资深爱好者,提供一套系统、深入且富有启发性的知识体系。我们相信,优秀的摄影作品并非仅仅依赖昂贵的设备,更源于对光线、构图、瞬间以及背后故事的深刻理解与精确把握。 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漫长的摄影史,聚焦于20世纪至今,摄影技术如何与艺术思潮相互激荡,最终塑造出我们今天所见的多元化视觉景观。我们不仅关注“如何按下快门”,更深入探讨“为何要按下快门”,以及如何通过镜头语言,清晰、有力地传达创作者的内心世界。 二、 摄影基础:从暗箱到数字传感器 理解技术是通往艺术的基石。本书的第一部分将扎实地梳理摄影技术的演进脉络及其核心原理。 2.1 光的本质与光学基础: 深入解析光线的性质,包括其波粒二象性在摄影中的体现。重点讲解镜头的工作原理,如何通过不同的镜片组合(如凸透镜、凹透镜)校正像差(如色差、球差),确保成像的清晰度与色彩的真实性。 2.2 相机的构造与演变: 从早期的银版照相法到现代的全画幅、中画幅乃至微单系统,我们详细对比不同相机类型的优缺点。详细解读焦平面快门、镜间快门的工作机制及其对运动捕捉的影响。同时,对测光系统(TTL、点测光、矩阵测光)的原理进行剖析,指导读者如何建立精确的曝光判断。 2.3 曝光三角精解: 光圈、快门速度和感光度(ISO)三者间的动态平衡是曝光控制的核心。本书不仅提供基础定义,更侧重于实际场景的应用:如何利用大光圈创造浅景深以突出主体,如何使用慢门捕捉水流的丝滑或星轨的轨迹,以及如何在弱光环境下平衡噪点与细节的取舍。 2.4 胶片时代的遗韵与数字时代的革新: 尽管数字摄影占据主流,但胶片的颗粒感、色彩宽容度和独特的冲洗过程依然是许多摄影师追求的“质感”。本章将对比分析胶片与数字传感器在动态范围、色彩深度上的差异,并详细介绍RAW格式的优势、色彩空间(sRGB, Adobe RGB, ProPhoto RGB)的选择与管理。 三、 视觉语言的构建:构图与美学原理 技术为工具,构图即是运用工具的“语法”。本部分致力于提升读者的审美能力和画面组织能力。 3.1 经典构图法则的解构与重塑: 彻底讲解三分法、黄金分割、引导线、对称与平衡等经典规则。关键在于引导读者理解这些法则背后的视觉心理学原理,而非僵硬地套用。 3.2 景深、视角与透视的魔力: 景深对画面叙事的影响远超我们想象。我们分析广角镜头(夸张空间感)和长焦镜头(压缩空间感)在人像和风光摄影中的应用策略。探讨不同视点(俯视、仰视、平视)如何改变主体与环境的关系,赋予作品不同的情绪色彩。 3.3 色彩理论在摄影中的应用: 从色彩心理学角度切入,解析互补色、邻近色在增强视觉冲击力或营造和谐氛围中的作用。指导读者如何通过白平衡的设定(冷暖调性)或后期调色,统一画面的情感基调。 3.4 纹理、形状与图案的捕捉: 优秀的画面往往拥有丰富的层次感。本章着重训练读者观察事物的细节,如何利用光影的对比来凸显材质的纹理,并有效组织画面中的几何形状与重复图案。 四、 探索摄影的多元领域与风格 摄影术的应用领域极其广泛,不同题材对技术和审美提出了独特的挑战。 4.1 人物肖像的深度挖掘: 肖像摄影不仅是记录面容,更是捕捉灵魂的尝试。我们将详细讨论布光技巧(伦勃朗光、蝴蝶光、裂缝光等),如何与被摄者建立信任,以及通过姿势引导来展现人物的性格特质。 4.2 风光与建筑的宏大叙事: 风光摄影强调环境的氛围感和细节的精确度。内容涵盖全景拼接技术、中灰渐变滤镜的使用,以及如何利用“黄金时刻”与“蓝色时刻”的光线特性来描绘大地的壮阔。建筑摄影则侧重于线条的纯净和结构的张力。 4.3 纪实与新闻摄影的伦理边界: 探讨纪实摄影的核心——真实性与客观性。分析如何使用抓拍技巧捕捉决定性瞬间,同时深入讨论在尊重伦理的前提下,如何平衡视觉冲击力与对被摄者的保护。 4.4 创意与抽象摄影的突破: 鼓励读者打破常规,探索多重曝光、微距摄影(探索肉眼不可见的微观世界),以及通过慢速快门或主体移动产生的运动模糊效果,实现超越现实的视觉表达。 五、 后期制作:数码暗房的艺术 后期处理不再是简单的“美化”,而是完成创作不可或缺的第二步。 5.1 工作流程的建立: 从文件管理、色彩校准显示器到非破坏性编辑的理念,建立一套高效且专业的后期工作流程。 5.2 核心软件功能精讲: 详细讲解主流图像处理软件(如Lightroom与Photoshop)中关键工具的使用逻辑,包括局部调整、蒙版技术、频率分离(用于精修肤质)、高动态范围(HDR)的合成与降噪处理。 5.3 影调与色彩的精细雕琢: 深入探讨曲线(Curves)工具在精确控制亮度和对比度上的强大威力。讲解如何通过HSL/色彩平衡工具对特定颜色进行干预,以达到预设的情绪氛围,避免画面色彩的扁平化。 六、 结语:建立你独特的视觉宣言 摄影的终极目标,是形成属于自己的、无法被复制的视觉风格。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引导读者进行自我反思:你的作品想说什么?你的美学倾向是什么?我们鼓励持续的实践、批判性地观摩大师作品,并勇敢地走出舒适区,将技术、审美与个人经历熔铸一炉,最终形成清晰而有力量的“视觉宣言”。 本书提供的不只是技巧手册,更是一张通往广阔摄影世界的地图,邀请每一位读者,拿起相机,用光线与自己对话。

著者信息

編者簡介

左卷健男


  1949年出生於栃木縣,千葉大學教育學士、東京學藝大學研究所碩士(研究領域為物理化學、科學教育)。在國中與高中任教26年後,於京都工藝纖維大學入學中心擔任教授,2004年起轉任同志社女子大學教授,自2008年起任職法政大學教授,同時身兼國、高中理科教科書編輯委員。著有《趣味物理研究所》(楓葉社)、《有趣到睡不著的化學》、《有趣到睡不著的自然科學》(快樂文化)、《圖解看不見的鄰居,微生物》(十力文化)等多本編著書籍。

譯者簡介

蔡婷朱


  東海大學日文系畢。譯作範疇多元,近期譯有《虎皮鸚鵡飼育指南》、《可愛兔兔的幸福飼育教本》、《小老百姓的戰場行動守則》、《日本JR鐵道車輛全圖鑑》等書。

图书目录

◎前言

▍第1章 早上~中午會遇見的「科學」
Q-01鬧鐘為什麼能在固定時間響起?精準報時的「電波錶」
Q-02只要一個按鈕,就能沖走你所有煩憂。「沖水馬桶」所運用的虹吸原理
Q-03毋需火烤與水煮的懶人家電,「微波爐」是如何從食物內部加熱?
Q-04來一碗看得見的熱對流實驗!「味噌湯」冷卻後的六角形沉澱
Q-05沖一杯迎接早晨的濃醇香,用科學方法完美萃取「咖啡」的精華
Q-06「嗨Siri,今天天氣如何?」「智慧型手機」為什麼聽懂人說話?
Q-07阻隔流感、新冠肺炎的簡易防護罩「口罩」,如何阻擋奈米級的病毒?
Q-08從水龍頭喝水不會傷身嗎?日本可直接生飲「自來水」的祕密
Q-09寒流來襲就靠這件!不會發熱卻能保暖的「發熱衣」
Q-10通勤族每日必經的打卡點,有效疏解人潮的「自動驗票閘門」
Q-11分秒必爭的龐大通勤網,日本鐵道如何排出密集「運行班表」?
Q-12雙胞胎能夠解鎖彼此的手機嗎?「人臉辨識」的四方框鎖定辨識技術
❖Fake 1投入學校教育及環保活動的「EM菌」

▍第2章 中午~傍晚會遇見的「科學」
Q-13劃過藍天的白色軌跡,在天上翱翔的機器巨鳥「飛機」
Q-14濃霧中緊急迫降只是電影效果?引導客機盲降的「ILS系統」
Q-15手機裡的聲音不是你的聲音?無限接近本人的「語音編碼算法」
Q-16利用光實現超高速傳輸效率,在家就能飆網的「光纖」技術
Q-17從此擺脫線的束縛!移動順暢又能精準點選的「無線滑鼠」
Q-18使用後完全不留痕跡,隨貼隨撕的筆記幫手「便利貼」
Q-19只要輕輕一擦就能輕鬆塗改,「擦擦筆」的墨水究竟跑去哪裡?
Q-20不用手動按鈕也會自動沖水?「男用小便斗」的發展演進史
Q-21昏暗會議室裡的那道光!「雷射筆」的光究竟屬於哪種光?
Q-22中午頂著豔陽也不必擔心!陽光下就自動變色的「智慧調光鏡片」
Q-23「瀝青馬路」每逢夏天就熔化?晴朗大熱天的積水錯覺
Q-24個人特徵全都數位化保存!「生物辨識技術」真的安全嗎?
Q-25紅綠燈也要講求愈輕愈薄!日本街頭日益普及的「薄型號誌燈」
Q-26為什麼矗立市中心的高樓大廈,「玻璃帷幕」能像鏡子般反射藍天?
Q-27無法輕易擊破的車輛玻璃,汽車「前擋玻璃」所隱藏的祕密
Q-28冷氣機同時身兼暖氣功能,「空調」裡的熱泵是什麼?
Q-29「電梯」突然直直下墜時,如果在墜地瞬間跳起就可以活命?
❖Fake 2牛奶和乳製品有害腸道?眾說紛紜的「牛奶有害論」

▍第3章 夜晚~睡前會遇見的「科學」
Q-30造成隔天宿醉的元兇,「酒精」對身體的影響究竟為何?
Q-31參加演唱會絕對不可少!只要折彎就能發亮的「螢光棒」
Q-32喝了就能快速提神,「能量飲料」是如何煉成的?
Q-33夏季夜空綻放的火光秀,繽紛「煙火」如何產生五顏六色?
Q-34老派愛好還是內行專家,「黑膠唱片」的音質果真比CD好?
Q-35為什麼戰鬥機不能使用汽油?來認識安全性更高的「煤油」
Q-36 3D建模的基本圖形,所有「多面體」都能以三角形表現?
Q-37追劇、購物、滑動態,為什麼「手機」用久會發燙?
Q-38投手的致勝武器之一,關鍵時刻魔力轉彎的「變化球」
Q-39夜晚的聽力比較好?「聲音」在晚上能傳遠的物理機制
Q-40微波爐的超進化,廚房神助手「水波爐」的烹飪原理
Q-41滿月夜晚的神祕訪客,為什麼「月亮」會跟著我們走?
Q-42不必開燈也能確認時間,黑暗中也能發光的「時鐘盤面」
Q-43一天當中的最冷時段,為什麼晴朗之夜的清晨會特別冷?
❖Fake 3利用天然物質找回身體自癒力,高度稀釋的「順勢療法」真的有效嗎?

▍第4章 還有這些!就在你我身邊的「科學」
Q-44手機、筆電與平板都少不了它,備受關注的「鋰離子電池」
Q-45從賽車到太空梭的萬用材料,揭露「碳纖維」輕量又強韌的祕密
Q-46熱水超過45度就會燙傷,「三溫暖」高達90度卻毫髮無傷?
Q-47哪種清潔劑能分解自然界微生物?「肥皂」還是「合成洗劑」?
Q-48放屁竟能引發火災?探索「屁」成分中的易燃氣
Q-49疫情下的科普新知,「PCR檢測」究竟是檢測什麼?
Q-50回收家電也能煉成金,垃圾場的再生資源「都市礦山」
Q-51高空飛航的化學反應,「氧氣面罩」如何提供活命空氣?
Q-52校園與社會秩序的隱憂,為什麼「興奮劑」會令人成癮?
Q-53從雲層通往地表的電子通道,「雷電」為什麼會呈現階梯狀?
❖Fake 4微波爐會「釋放輻射」汙染食物?用科學破解廚房迷思!
❖Fake 5標榜「去除體內活性氧」,掀起養生風潮的氫水
❖Fake 6貼身穿戴就能消除疲勞?「能量手環」打響的廣告奇蹟

◎尾聲
◎主要參考文獻
◎索引
◎執筆者(依照日文五十音)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703495
  • EISBN:9789863703730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3.8MB

图书试读

前言

  本書是為了下面這幾類讀者所撰寫。

  ‧不太懂科學,但對科學有興趣的人。
  ‧想要透過輕鬆方式去理解身邊發生的自然現象、常遇見的情況或是使用產品的原理結構!
  ‧想要連同圖說部分全盤了解、認同書中內容!

  從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覺,我們的生活充滿各種科技,所以才能如此便利舒適。不過,在享受這些科技成果的同時,我們幾乎不瞭解「裡頭長怎樣」、「究竟是如何運作」,也就是這其中過程完全處於黑箱狀態。

  即便不知道這些黑箱化事物的原理或機制也沒差,因為大多數的產品只要會按「開」和「關」就好。

  但是,如果能夠稍微想一下「為什麼會這樣?是怎樣的原理和結構?」,有點興趣或關注的話,生活可是會變得更有趣、更有價值呢。

  其實,我們每天的日常生活裡處處藏著「科學」。而且,科學不只藏在受科技所賜的便利產品中。

  你我「活著」的過程中,像是走路等各種行動、會遇到的自然現象裡也都藏著科學。

  只要刻意用「科學之眼」去觀察,就能發現我們從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覺的生活其實充滿各式各樣的科學。

  本書希望能跟讀者們解說,這些科學究竟離我們有多近。

  首先,我先試著列出主題,沒想到數量隨隨便便就破百,接著我挑選出其中的53項主題,並請執筆成員們「盡可能用簡單易懂的方式,搭配一半文字、一半圖片的方式來說明」。

  本書的編著者左卷健男,也就是我本人身兼雜誌《Rika Tan(理科探險)》的總編輯。負責執筆的全是充滿熱忱的Rika Tan雜誌委員,包含我在內,有國中理化老師、高中理化老師、大學科學系教職員、物理學家、地球科學系翻譯家、科學家暨IT議題自由撰稿人,來自不同專門領域共計14人。

  Rika Tan雜誌委員們以「觀察、了解、玩樂 科學!」為口號,共同企劃、編輯以喜歡理科(科學)的大人為對象的雜誌作為科學交流。本書同為科學交流的一環,目的在於「以更簡單易懂的方式傳遞科學」。

  執筆成員們透過群組交流意見,最後完成了本書,努力地撰寫出更正確、更淺顯易懂的內容,希望各位在閱讀之後都會認為「值得一讀!」。期待每個主題都能為讀者們帶來許多的「原來如此!」。

  最後,要特別感謝為本書描繪漂亮插畫的伊藤ハムスター小姐,以及面對多位執筆成員還能迅速應對,讓本書得以順利問世的SB Creative株式會社Visual書籍編輯部的石井顯一先生。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生活科學大哉問 (電子書)》的封面設計真的挺吸引人的,簡潔中帶著一種對知識的好奇感。剛點開來看,首先注意到它的編排方式很流暢,電子書的排版在手機上閱讀起來不會有那種卡卡的感覺,這一點對於我們這種習慣隨時隨地看書的讀者來說非常重要。書中提到的許多日常現象,像是為什麼夏天吃冰塊會覺得特別涼爽,或者是一些關於睡眠質量的迷思,作者都用非常白話的方式去解釋背後的科學原理。我特別喜歡它不會過度使用艱澀的學術術語,而是用生活化的例子來舉例,讓人很容易就能跟上思緒。比如說,當他們討論到光合作用時,不是直接丟出複雜的化學式,而是會從我們每天看到的植物生長變化切入,讓人恍然大悟原來科學就在我們身邊。總體來說,這本書在提升閱讀體驗這部分做得相當出色,讓人願意一口氣讀完不少章節,不會有「為了讀完而讀」的壓力感。

评分

我得說,這本電子書在內容的深度與廣度之間找到了絕佳的平衡點。很多市面上的科普書,要嘛就是太過淺薄,蜻蜓點水幾筆就帶過;要嘛就是深奧到非相關科系背景的人根本無法閱讀。但《生活科學大哉問》厲害的地方就在於,它能夠在你感到「啊,這好像有點難」的時候,立刻提供一個貼近生活的類比或是實驗,讓你能夠紮穩腳跟再往上爬。舉例來說,當它在解釋流體力學的某些概念時,竟然用我們在煮湯時觀察到的漩渦來做比喻,這個畫面感十足,讓我瞬間就理解了那個抽象的原理。我個人覺得,對於想重新接觸科學、或是想為家中小朋友儲備一些基礎科學常識的父母來說,這本書簡直是首選。它就像一位非常耐心的老師,隨時準備好解答你腦中那些看似簡單卻又難以啟齒的「為什麼」。

评分

從實用性的角度來看,《生活科學大哉問 (電子書)》對我日常決策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過去我會憑著直覺或是聽來的片面資訊去做判斷,但讀完書裡關於食品保存、消毒殺菌那幾個章節後,我對家裡清潔用品的使用方式,以及採購食物的標準都做出了調整。書中提到的很多生活小撇步,其實背後都有紮實的科學依據,而不是空穴來風的偏方。我特別欣賞作者對於那些廣為流傳的「偽科學」的闢謠方式,他們不是直接否定,而是循循善誘地指出邏輯上的謬誤和實驗上的不足,讓人信服。這種理性溝通的方式,讓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知識書,更像是一本提升生活品質和辨識資訊真偽的工具書。我已經開始期待它後續是否會有關於進階主題的續集了。

评分

整體閱讀體驗上,我必須特別稱讚這本電子書在「可搜尋性」上的優點。因為是電子書格式,當我想快速回顧某一特定主題,例如關於光線折射的那個段落時,只需輸入關鍵字,就能在幾秒內定位到準確頁面,這對於我這種偶爾需要快速查閱資料的讀者來說,實在是太方便了。內容的編排也很有層次感,它不像傳統教科書那樣按照固定的學科劃分,而是更像一場知識的漫遊。你可能前一頁還在討論天文學的星體運行,下一頁就跳到了人類大腦的記憶機制,這種跳躍感反而激發了跨領域思考的火花。這本書成功地將科學的邊界模糊化,讓我意識到萬事萬物都是相互聯繫的,它成功地將「科學」這個詞,從學術殿堂中解放出來,拉到了我們的客廳、廚房和陽台上。

评分

說真的,這本《生活科學大哉問 (電子書)》最讓我驚豔的是它打破了我對「科學」的刻板印象。以前總覺得科學書就是要硬梆梆地啃理論,但這本書完全顛覆了這個想法。它的內容涵蓋範圍超乎想像的廣泛,從最基礎的物理現象,到一些比較深入的生物學知識,甚至是現代社會裡經常被討論的健康迷思,都有所著墨。我記得有一段在講述我們味覺感知的極限,作者居然能把那個複雜的神經傳導過程,用類似偵探解謎的方式呈現出來,讓人忍不住一直往下翻,想知道真相到底是什麼。這種敘事手法讓原本可能枯燥的知識點變得生動有趣,我甚至在通勤的捷運上,忍不住跟旁邊的同事分享了書裡的一個小知識點,結果引起了一小段關於生活常識的熱烈討論。這本書的價值不只在於提供資訊,更在於激發我們去思考「為什麼會這樣」的好奇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