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樹的人:一個植物學者的東亞巨木追尋之旅 (電子書)

找樹的人:一個植物學者的東亞巨木追尋之旅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嘉君
图书标签:
  • 植物学
  • 巨木
  • 东亚
  • 树木
  • 自然
  • 科学
  • 旅行
  • 环保
  • 文化
  • 探索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棵樹可以是一個生態系,讓人怎能不著迷?

徐嘉君是台灣極少數研究樹冠層附生植物的學者,因為總是掛在樹上,開始好奇樹可以長到多高,什麼環境因素會影響一棵樹的成長,進而啟動了台灣巨木地圖計畫。

2017年,她邀請樹冠層生態學者Jennifer Sanger和生態攝影師暨攀樹家Steve Pearce來台為棲蘭山區的台灣杉三姊妹拍攝等身照。作品完成後引起很大迴響,讓許多人驚呼原來島上有這麼美的樹。

2020年底,徐嘉君和團隊成功測量樹高79.1公尺的桃山神木,為國內目前已知最高樹。這本書記錄了一路走來的風景,是她獻給美麗山林的札記。
 

由內在推動人從事某件事情的本質,其實就是某種出自內心的召喚,那件事物就是對你產生了無可抗拒的吸引力,像極了愛情。於我,是攀登;於嘉君,就是巨木。這沒有任何緣由,無須解釋也無法解釋。

                          ─新生代登山家偶爾客串演出找樹的人 張元植

 

嘉君不但披荊斬棘,直達人煙罕至處,還親自攀樹,自數十公尺高的樹梢傳來俯視山谷的視野。那是我從未想像過的垂直賞樹的角度。

                          ─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楊玉君

 

透過這本書,跟著嘉君體會樹上的世界,經歷和這些美麗樹木相遇的過程。然後,也許就能明白,原來我們一直和這些古老美好的大樹們生活在同一座島嶼上。

                           美國奧勒岡州立大學博士後研究員藍永翔/Sky

(依姓氏筆畫排序)

寻觅古老的回响:一部关于全球森林生态史的史诗 作者:艾丽丝·范德堡 (Alice van der Voort) 页数:约 550 页 出版年份:2024 年 --- 本书简介: 在人类文明的喧嚣之下,地球的肌理深处,隐藏着一个由时间、水、阳光和土壤共同雕刻而成的宏大叙事——森林。这不是一本关于某一特定树种或单一地理区域的植物学专著,而是一部跨越数千年、横跨数大洲的宏伟史诗,它探讨了森林在全球生态系统演化、气候变迁以及人类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无可替代的核心角色。 《寻觅古老的回响》的主线,是作者艾丽丝·范德堡,一位享有盛誉的生态历史学家,对“原始森林”(Old-Growth Forests)概念的深度解构与重新审视。她以其标志性的、兼具科学严谨性与文学感染力的叙事风格,带领读者踏上了一场跨越地理界限的探险,去追溯那些在人类活动尚未大规模介入之前,便已巍然屹立的、拥有复杂内部结构和非凡生物多样性的古老森林群落的踪迹。 第一部:时间的沉淀与地质的呼吸 本书的开篇,将读者引入到地球生命早期,探讨真核生物如何从海洋走向陆地,以及森林的第一次大规模出现如何彻底重塑了大气成分和气候模式。范德堡教授并未满足于简单的地质时间线,她深入分析了石炭纪的巨型蕨类林地如何成为今日煤炭的来源,并阐述了森林的碳汇功能在冰期与间冰期循环中的关键作用。她引入了“森林记忆”(Forest Memory)的概念,指出树木年轮不仅记录了气候数据,更无声地承载着区域生态系统对重大灾害(如超级火山爆发、大面积野火)的反应机制。 这一部分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对古老森林生态系统复杂性的描述。范德堡详细阐述了真菌网络(Mycorrhizal Networks)在树木间传递营养和信息的作用,揭示了一个比我们通常想象中更为紧密和智慧的地下世界。她利用分子生物学和古植物学的前沿发现,重构了数百万年前的森林群落结构,展现了物种间相互依赖的精妙平衡。 第二部:文明的交汇点与木材的欲望 随着人类文明的兴起,森林的角色开始发生深刻的转变。本书的第二部分聚焦于人类对木材的依赖,以及这种依赖如何塑造了古代和中世纪的社会结构。范德堡对比了不同文明对森林的管理哲学:从古代地中海文明因过度砍伐导致的土地沙化,到北欧神话中对神圣林地的敬畏,再到中美洲丛林文明对可再生资源的高度认知。 一个核心的章节探讨了“航海时代”对全球森林格局的灾难性影响。她详细描绘了欧洲列强为建造无敌舰队和殖民地基础设施而对新大陆和东南亚原始森林进行的掠夺式采伐。这不是单纯的环境批判,而是历史分析——她论证了木材资源的多寡,如何直接决定了地缘政治的兴衰,以及对特定硬木(如橡木、红木)的需求,如何引发了跨越半个地球的贸易路线和冲突。 第三部:失落的边界与现代科学的凝视 进入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能够以前所未有的精度测量和评估森林的价值。范德堡审视了二十世纪以来,保护运动的兴起,以及对剩余原始森林进行科学测量的努力。她追溯了早期的探险家、博物学家和林学家,如何试图记录下这些正在快速消逝的生态奇迹。 本书的亮点在于对“生物多样性热点”理论的挑战与补充。范德堡认为,真正的生物多样性价值,并不仅仅存在于那些拥有大量特有物种的热带雨林,也深深地根植于温带和寒温带那些结构复杂、历经千年演化的古老森林中。她通过对北美太平洋西北部、西伯利亚泰加林以及南美洲南部温带雨林的田野考察记录,展现了这些地区在调节区域气候、保护水资源以及储存蓝碳方面的独特贡献。 第四部:未来的树与人类的责任 在本书的最后部分,范德堡将目光投向未来。她探讨了气候变化对现有森林生态系统的连锁反应——森林火灾的频率和强度增加、病虫害的地理扩张、以及树木生理极限的挑战。她尖锐地指出,植树造林固然重要,但恢复和保护现存的古老森林结构,远比单纯增加林木总量更具生态意义。 她提出了一种“生态修复的长期主义”观点,主张将保护规划从十年或二十年的周期中解放出来,转向以数百年为单位进行思考。这不仅是对森林本身的尊重,也是对人类文明自身可持续性的必要投资。 《寻觅古老的回响》是一部深刻而全面的作品,它提醒我们,森林不仅仅是木材或绿色的背景,它们是地球生态系统的活化石,是气候的稳定器,也是我们理解自身在自然界中位置的关键所在。阅读本书,如同与最古老的生命形式进行一次对话,倾听那些在风中摇曳了千年的枝叶所诉说的,关于生存、变化与韧性的真谛。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徐嘉君
台灣少數研究樹冠層附生植物的學者。畢業於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系,台灣大學植物科學研究所碩士,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博士。目前為林業試驗所助理研究員,以及「找樹的人-巨木地圖計畫」主持人。

图书目录

推薦序
像詩一樣的存在 張元植 

你是我的眼 楊玉君 

友誼高度70公尺 藍永翔/ Sky 

作者序
天佑山林

樹冠層的世界

起點:一棵樹可以是一個生態系

與台灣杉奇萊哥的約定

威氏帝杉奇遇記

檜木頂上的空中花園

雲頂上的樹冠層:雪山翠池

 

巨木們

玻璃底片裡的台灣杉

被束縛的老靈魂

台灣杉三姊妹

南十字天空下的台灣杉

「幻影」終成幻影

塔島的王桉

 

尋找台灣冠軍樹

鬼湖山區的台灣杉

丹大山區的巨木

清八的巨木森林

神木村的樟樹公

南坑溪神木的發現始末

桃山神木探勘全紀錄

 

那些樹冠層生態的幕後花絮

那些附生植物房客 

那些巨木房東 

中海拔霧林帶:附生植物最愛的蛋黃區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9741897
  • EISBN:9789860681017
  • 規格:普通級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12歲~99歲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5.3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說真的,我對這本書的行文風格抱有極高的期待。一個好的植物學家,他的文字功力如果能像他的觀察一樣敏銳細膩,那閱讀體驗絕對會提升好幾個層次。我希望看到的不是枯燥的數據堆砌,而是充滿畫面感的描述——陽光如何穿透層層疊疊的樹冠,在潮濕的林地地面投下斑駁的光影;那種千年古樹的樹皮上,彷彿刻滿了歲月風霜的粗礪質感;甚至是當作者第一次遠遠望見那棵目標巨木時,內心那種混雜著敬畏、興奮與釋然的複雜情感。電子書雖然少了翻閱實體書時紙張與墨水的觸感,但如果作者的文字能強烈到足以在腦海中構築出一個生動的三維空間,那麼媒介的差異就不再重要了。我期待這趟追尋之旅,不僅僅是地理上的移動,更是一場感官與心靈的深度沉浸,讓讀者彷彿也能跟著作者的腳步,一起踏入那片充滿神祕氣息的東亞古老森林之中,去感受那些不朽的生命奇蹟。

评分

身為一個生活在資訊爆炸時代的都市人,我常常覺得自己與「根」的連結越來越薄弱。我們的生活建立在鋼筋水泥上,很少有機會真正去感受土地的脈動。因此,這本關於尋找古老生命的研究,對我來說,簡直就是一劑強心針。它提供了一種重新錨定自身在時間長河中的位置的方式。畢竟,一棵活了數百上千年的樹,它見證的滄海桑田,比我們人類的任何歷史記載都要來得真實和深刻。我想,作者在描述這些樹木的形態、紋理時,一定會不自覺地將時間的厚重感融入文字中。我希望閱讀的過程,能讓我體驗到那種「永恆」的張力——樹木緩慢而堅韌的生長,與人類生命短暫而喧囂的對比。如果能從中領悟到一點點關於「活著的意義」的哲學反思,那就太棒了。這本書不該只是植物愛好者的專屬讀物,它應該是所有試圖在快速變遷的世界中尋找穩定錨點的人,都應該翻閱的作品。

评分

老實說,我對那種硬梆梆的學術著作常常望之卻步,總覺得植物學這檔事離我的日常生活有點遠。但「一個植物學者的東亞巨木追尋之旅」,這個副標題簡直是為我這種好奇寶寶量身打造的!它暗示的絕對不只是樹木的學名、年輪計算或是分佈區域這些冷知識。更讓我期待的是「之旅」這個詞,旅行本身就是故事的載體,更何則是要去尋找「巨木」這種帶著神祕色彩的對象。我猜想,這趟旅程中,作者一定會遇到許多形形色色的人物,也許是深山裡的獵人、隱居的僧侶,甚至是默默守護著林地的原住民。這些人與巨木之間,必然發展出一段獨特的、充滿敬畏的故事線。我希望看到的不僅僅是科學的觀察,更是人文的關懷,那種人與自然在面對共同的宏大存在時,所激發出來的謙卑與共鳴。畢竟,能讓一位專業人士如此著迷,這些樹木身上肯定承載了某種超乎尋常的「靈性」吧,這一點,比起單純的生物學紀錄,更能打動我這個尋常讀者。

评分

哎呀,這本書光看名字就覺得很有料了!雖然我手邊這本是電子書版本,但光是「找樹的人」這幾個字,我就能聞到一股混雜著泥土芬芳和歷史陳跡的氣味。我總覺得,這年頭能沉下心來,用一種近乎朝聖的心態去追尋那些龐然大物,本身就是一種很「老派」卻又極其珍貴的精神。我想,作者肯定不只是個單純的植物學家,他更像是一個現代的探險家,用科學的嚴謹去丈量那些超越時間的生命體。台灣這塊土地其實也藏著不少讓人驚嘆的老樹,但我們常常因為生活太過匆忙,連抬頭看看路邊那棵佇立百年的榕樹都忘了。這本書或許能提醒我,慢下來,去關注那些靜默卻擁有著無盡故事的「巨人」。那種走過千山萬水,只為親眼見證一棵活著的歷史的感動,我想,光是想像那個畫面,就足夠讓人心馳神往了。我特別好奇,在遙遠的東亞,這些巨木的生長環境與我們這兒有何不同?它們又見證了哪些時代的更迭與人事變遷呢?這種跨越地理和時間的連結,絕對是閱讀這類書籍最迷人之處。

评分

收到這本電子書後,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開了個小小的背景調查。東亞地區,從日本到中國大陸,再到我們台灣,每一塊土地上的森林生態都帶著強烈的地域色彩,但同時又共享著某些古老的演化軌跡。因此,這本書的比較視角絕對是亮點。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如何運用他的專業知識,去剖析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對待「巨木」的態度差異。例如,在某些地方,巨木可能是被神化的對象,是信仰的寄託;而在另一些地方,或許就成了稀缺的經濟資源。這種視角的轉換,能讓讀者更全面地理解自然資源在人類社會中的複雜定位。而且,電子書的好處就是隨時可以查閱相關地圖和資料,但更吸引我的是,作者在田野調查過程中,那種面對未知、克服困難的過程。畢竟,要找到那些「巨木」,絕非易事,它們往往隱藏在人跡罕至的秘境之中,光是想像跋涉的艱辛,就讓人肅然起敬。這不只是一趟尋找植物的旅程,更像是一場對毅力和耐心的考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