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炯朗開講:3分鐘理解自然科學 (電子書)

劉炯朗開講:3分鐘理解自然科學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劉炯朗
图书标签:
  • 自然科學
  • 科普
  • 劉炯朗
  • 物理
  • 化學
  • 生物
  • 科學普及
  • 3分鐘
  • 電子書
  • 知識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染料」為何有殺菌功能?
  ‧如何與外星人交換訊息?
  ‧諸葛亮借東風和「機率」有關?
  ‧法國傳教士怎樣幫康熙治好瘧疾?
  ‧王羲之如何用心理戰擊敗「數學」?
  ‧文字和文學與「壓縮」有關?
  ‧「蝴蝶效應」和數學有關?
  ‧搞懂數學能學會「拍賣」技術?

  跟著科普專家劉炯朗,快速探索自然科學與數學的精妙之處!

  中研院院士劉炯朗的頭腦宛如高效能的知識系統處理器,將各類自然科學知識去蕪存菁,用所有人都能理解的語彙或事例講解科普內涵,幫助大家在忙碌的課業、工作及生活中,善加利用零碎片刻時間,不費力、無障礙地擷取受用一生的重要科普知識。

得獎紀錄

  《一次看懂自然科學》榮獲「2010開卷好書獎最佳青少年圖書獎」及第35屆金鼎獎

  《從輪子到諾貝爾:學校沒教的創新發明》榮獲2017第九屆吳大猷科學普及著作獎創作類銀籤獎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自然科学的图书简介,不包含您提到的《劉炯朗開講:3分鐘理解自然科學 (電子書)》的内容,力求详尽且自然流畅。 --- 探索宇宙的奥秘:一部关于现代科学思维的通识读本 导言:重塑我们对世界的认知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科学的概念似乎触手可及,但真正的科学思维与严谨的知识体系却常常被简化、曲解,或仅仅停留在碎片化的认知层面。本书并非一部枯燥的教科书,而是一次深刻的思维探险,旨在带领读者穿越物理、化学、生物学、地球科学乃至宇宙学的广袤疆域,构建一个连贯、清晰且充满洞察力的现代科学世界图景。 本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读者运用科学方法论去观察、分析和解释我们周围世界的底层逻辑。我们将摒弃那些仅停留在表面的“科学知识点”,转而深入探讨驱动这些知识背后的核心原理、历史演进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一部分:宇宙的基石——物理学的宏大叙事 物理学是理解自然界最基本规律的学科,它构成了所有其他自然科学的理论基础。本部分将带领读者从宏观到微观,领略物理学的两大支柱——经典物理学与现代物理学所描绘的宇宙图景。 1. 经典力学的精确之美: 我们将从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和运动定律出发,解析宏观世界运动的规律。这不是简单地复述公式,而是探讨这些定律如何彻底改变了人类对因果关系的理解,如何从行星轨道计算到工程力学中发挥作用。深入讨论能量守恒、动量守恒等基本守恒定律,阐明它们在任何物理过程中不可动摇的地位。 2. 探索电磁世界的脉动: 从法拉第的电磁感应到麦克斯韦方程组的统一,我们将追溯电、磁、光如何被统一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场。这部分将详细剖析光速的恒定性,以及电磁波谱——从无线电波到伽马射线——如何成为我们感知和探索宇宙的主要工具。理解电磁学,就是理解了现代通信、能源乃至物质结构的基础。 3. 跨越边界的革命:相对论与量子力学: 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彻底颠覆了我们对时间、空间、物质和能量的直觉认知。 狭义与广义相对论: 本章将深入浅出地解释时空弯曲的概念,探讨引力如何不再是“力”,而是时空几何的体现。读者将理解黑洞的形成机制、引力波的意义,以及时间膨胀如何成为现实。 量子世界的奇诡: 探讨普朗克、波尔、海森堡等人如何揭示微观粒子的二象性(波粒二象性),以及不确定性原理对传统决定论的挑战。我们将重点解析量子纠缠(“幽灵般的超距作用”)的深刻含义,及其在未来信息技术中的潜力。 第二部分:万物之源——化学与物质的交织 如果说物理学描述了宇宙的规则,那么化学则解释了物质如何组合、反应和变化。本部分聚焦于元素周期表背后的深层逻辑,以及分子层面的结构与功能。 1. 元素的组织与性质: 详细剖析元素周期表的构建原理,不仅仅是元素的排列顺序,而是核外电子排布如何决定了元素的化学反应活性和所形成化合物的特性。我们将对比研究主族元素、过渡金属和稀有气体的典型化学行为,理解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的本质。 2. 动态的化学反应: 探讨化学反应的驱动力——热力学基础(熵与吉布斯自由能),以及反应速率(动力学)。理解为什么有些反应自发进行,有些则需要能量输入。反应平衡的概念将帮助读者理解溶液、酸碱体系乃至生态系统中的动态平衡状态。 3. 有机化学的生命蓝图: 有机化学是碳基生命的化学。本部分将聚焦于碳原子的独特构型能力,解析官能团在决定分子功能中的关键作用。我们将通过解析基础的生物大分子结构(蛋白质、核酸、脂类和糖类),为后续的生物学探讨打下坚实的化学基础。 第三部分:生命的演化与机制——生物学的复杂性 生物学是理解自身存在的基础,它建立在物理和化学定律之上,却展现出令人惊叹的复杂性和适应性。 1. 细胞:生命的结构单元: 深入探索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结构差异,重点解析细胞膜的功能(选择性通透性)、线粒体的能量生产机制(呼吸作用)以及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物质加工流程。 2. 遗传信息的解码与传递: 这一部分将详细阐述DNA的双螺旋结构,理解遗传密码的本质。重点讲解中心法则(DNA到RNA到蛋白质的单向信息流),以及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我们将探讨突变如何提供进化的原材料,以及表观遗传学如何为环境适应性提供新的视角。 3. 宏大的进化论: 达尔文自然选择理论的现代诠释。本书将超越“适者生存”的简单描述,探讨种群遗传学、分子钟技术,以及隔离机制在物种形成中的关键作用。进化论被视为连接所有生物学分支的统一框架。 第四部分:我们立足的家园与更遥远的疆域——地球与宇宙科学 最后,我们将把视野从微观层面拉回到我们赖以生存的星球,并延伸至整个宇宙。 1. 动态的地球系统: 探讨板块构造理论如何解释地震、火山和山脉的形成,这是地球表层物质循环的驱动力。同时,解析水圈、大气圈的相互作用,理解气候系统的复杂反馈机制,以及地质年代的概念。 2. 天文学的现代突破: 从开普勒的定律到哈勃的观测,我们将回顾人类如何测量宇宙的尺度。深入探讨恒星的生命周期——从星云坍缩到红巨星、白矮星、中子星乃至黑洞的演化路径。解析暗物质和暗能量的证据与挑战,它们构成了我们对宇宙总能量-物质预算的近乎95%的未知部分。 3. 科学思维的训练: 本书的贯穿始终的主题是科学方法。我们将分析科学理论的建立、证伪与范式转移过程。通过对历史上重大科学争议的案例分析,教会读者如何辨别伪科学,如何评估证据的强度,以及如何以一种批判性的、开放的心态去拥抱知识的进步。 结语:未竟的探索 本书力求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相互关联的自然科学知识体系。科学并非一套静止的教条,而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索过程。通过理解这些基础原理,读者将不仅掌握知识,更将获得一套强大的工具箱,用于解析未来世界中层出不穷的科技挑战与自然现象。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劉炯朗


  麻省理工學院電腦博士。

  為國際知名的電腦資訊學者,在即時系統、電腦輔助設計、VLSI布局、組合最佳化、離散數學等領域均有傑出之貢獻。曾先後當選美國電子電機工程師學會(IEEE)會士、美國計算機協會(ACM)傑出會員。2011年榮獲有「電子設計自動化界的諾貝爾獎」之稱的卡夫曼獎(Phil Kaufman Award);2014年獲IEEE基爾霍夫獎(Gustav Robert Kirchhoff Award);2015年獲中國計算機科學協會海外傑出貢獻獎;2016年獲ACM/SIGDA先驅成就獎;2017年獲得歐洲DATE2017Conference EDAA成就獎。

  曾任教於麻省理工學院及伊利諾大學,1998至2002年間擔任臺灣國立清華大學校長,作育英才無數。其於1973年發表於Journal of the ACM之論文截至2015年被引用超過一萬次,影響極大。並以資訊工程之國際學術聲望,2000年獲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是國際上聲譽卓著的科學家、教育家。

  2005年起,在竹科IC之音主持談話節目「我愛談天你愛笑」,以幽默的談吐及豐富的學養暢談科學、文學、歷史、科技發展等各領域的知識,深得大眾喜愛,迄今已出版十餘本科普、散文作品。

  著作
  《劉炯朗開講:3分鐘理解自然科學》
  《劉炯朗開講:3分鐘品讀文學》
  《劉炯朗開講:3分鐘拆解社會科學》
  《語文力向上:國文課沒教的事3》
  《公民課該學的事:從自己出發,和社會好好相處》
  《你沒聽過的邏輯課:探索魔術、博弈、運動賽事背後的法則》
  《從輪子到諾貝爾:學校沒教的創新發明》
  《劉炯朗讀三字經:國文課沒教的事2》
  《學校沒教的邏輯課:發現八卦、婚姻、網拍背後的定理》
  《國文課沒教的事》
  《下課後的奇幻補習班》
  《一次看懂自然科學》
  《一次看懂社會科學》
  《20不惑──大學校長親授33堂生涯必修課》
  《大人的社會課:從阻撓議事到邊際效應,搞懂世界的真實運作》
  《泛知識時代的7堂課:邁向選舉、密碼、商業交易的新思路》
 

图书目录

PART1 微生物的世界
 
科學中的偶然
為疫苗接種奠定科學基礎
天花疫苗的發現
抗生素
里歇的大發現
瘧疾
 
PART2 人體的運作
 
意志和反應
對壓力的反應
學會與壓力共舞
科技的倫理
 
PART3 浩瀚的宇宙
 

天有多大
距離的計算
太陽和地球
大爆炸開始理論
尋找外星人
 
PART4 有趣的數學
 

從正整數談起
郵票面額的配對
費馬最後的定理
 
PART5 有用的數學
 
模型和變數
機率
資料壓縮
神奇的定律
分配
配對與卡位
討價還價的藝術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1388397
  • EISBN:9789571390352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9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在選購電子書的時候,我會特別注意它在不同載具上的閱讀體驗。畢竟,如果排版混亂、字體過小或者圖片模糊,再好的內容也會大打折扣。尤其涉及到科學圖表的部分,清晰度是極為重要的。我通常會在手機、平板甚至電腦上切換閱讀,如果這本書的排版能夠自動適應不同螢幕尺寸,保持流暢的閱讀體驗,那會讓整體評價大幅提升。除此之外,電子書的互動性也是一個隱藏的加分點。例如,書中如果能內建一些外部連結,引導讀者去觀看更深入的影片介紹,或是提供相關的延伸閱讀資源,那就更棒了。畢竟,3分鐘的講解只是個引子,如果能提供一條通往更廣闊知識殿堂的路徑,這本書的價值就不只在於那短暫的閱讀時間了。我個人非常看重知識的延展性,希望它不只是個「看完就走」的產品,而是能激發後續探索慾望的火花。

评分

我很好奇這位劉炯朗老師在選擇「3分鐘」要講解的內容時,是以什麼樣的標準來篩選的。自然科學的範疇太廣了,從天文、地理到化學、生物,每個領域都能挖出無數個主題。我猜想,他應該是挑選了那些最能體現科學思維核心、或是最顛覆一般人日常認知的前沿或基礎概念。如果內容過於基礎,可能就失去了吸引力;如果內容過於偏門,又會讓初學者望之卻步。所以,這個平衡點的拿捏至關重要。我比較期待看到的是,那些經常在新聞媒體上看到,但我們卻一知半解的科學新知,能被用最快速度、最精準的方式闡述清楚。例如,關於氣候變遷背後的化學反應,或是基因編輯技術的倫理與科學原理,這些都是既有熱度又具備深度的主題。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足夠的「知識點」,讓我在下次跟朋友聊天時,能夠自信地拋出一些有根據的見解,而不是只能附和著說「是喔,很神奇」。

评分

從讀者的角度來看,一本成功的科普書籍,最終目標是培養讀者的「科學素養」,而不僅僅是傳授知識點。科學素養包含懷疑精神、邏輯推理能力以及對證據的尊重。我希望能從這本書中感受到作者是如何引導我們跳脫傳統的思維框架,用科學家看待世界的方式去觀察生活。如果內容只是停留在「這是什麼」的層面,那它就只是一本資訊彙編;但如果它能進一步引導我們思考「為什麼會這樣」以及「未來可能會如何發展」,那就非常有價值了。我期望閱讀完畢後,我對周遭環境的觀察會變得更細膩,遇到不確定的事情時,反射性地會去尋找背後的原理和數據支持。這種思維模式的轉變,遠比記住幾個科學名詞來得重要得多。總而言之,我期待它能成為我開啟科學探索旅程中的第一把萬能鑰匙。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封面設計真的是吸引眼球,那種充滿現代感的配色,搭配上作者名字的字體,就讓人忍不住想點進去看看裡面葫蘆裡到底賣了什麼藥。尤其是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要把複雜的科學概念包裝得這麼簡潔有力,其實很考驗設計者的功力。光是看到這個書名和封面,我就立刻聯想到,這大概不是那種冗長、充滿艱澀術語的教科書,而是比較貼近生活、能讓人快速吸收新知的讀物。我猜測內容應該會聚焦在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現象,然後用科學的角度去剖析它,畢竟「3分鐘」這個時間點,給人的感覺就是高效、省時,非常符合現代人碎片化的閱讀習慣。我個人對那種能把抽象理論具體化、生活化的科普作品情有獨鍾,希望這本書能達到這個效果,讓我不用啃厚厚的專業書籍,也能對自然科學有個大致的輪廓認識。這種入門級的引導,對於想跨域學習或是對科學有興趣但又怕太深奧的朋友來說,絕對是個很棒的敲門磚。

评分

說實話,我對科普書的評價標準,很大一部分取決於作者的敘事風格是否能抓住讀者的注意力。如果作者只是一味地堆砌事實和數據,那就算主題再有趣,讀起來也會像在唸白開水,索然無味。我期望這本《劉炯朗開講》能展現出如同跟一位幽默風趣的老師面對面聊天般的感覺。一個好的科普作者,應該像一位魔術師,能把原本枯燥的定律變成精彩的把戲,讓讀者在恍然大悟的同時,還能發出會心一笑。我比較在意的是,作者有沒有運用足夠的類比和實例來輔助說明?畢竟,我們的腦袋對於圖像化的資訊處理能力遠勝於文字堆砌。如果能搭配一些生動的插圖或者簡單的示意圖(即使是電子書格式),那絕對是加分項。我個人對物理學領域的一些基本原理特別好奇,像是萬有引力在不同場景下的表現,或是電磁波的應用等等,希望這本書能用非常接地氣的方式來解釋這些讓人頭痛的公式背後的意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