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疫啟示:流行病是歷史,也是未來 (電子書)

瘟疫啟示:流行病是歷史,也是未來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馬克.霍尼斯巴姆
图书标签:
  • 流行病
  • 瘟疫
  • 历史
  • 未来
  • 公共卫生
  • 健康
  • 社会
  • 危机
  • 疫情
  • 医学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流行病的百年恐慌、再臨與未來──
流行病是歷史,也是未來。
我們能從疫情中學到什麼,將決定我們每個人的命運。
 
  ──為何大規模傳染病發生的頻率愈來愈高,疫情也在百年之內愈演愈烈?
  ──疫情席捲下,人類社會必會發生哪些現象?
 
  當我們努力去了解傳染病發生的真正原因,更該同時從歷史中學習:人類社會因傳染病而必定衍生出動盪與亂象,且有跡可循。
 
  隨著大規模傳染病的頻度與強度一次比一次增高,21世紀之內,危及全人類的大規模傳染病,必將再度爆發。了解100年以來大規模傳染病的共通模式,就能早一步推演未來局勢。
 
  ★TED動畫演說影片近300萬人次點閱,重量級醫藥史學權威震撼力作
  ★國內知名學者專業推薦──丁宗蘇、王道還、李文雄、李明璁、袁孝維、黃貞祥、楊士範、楊倍昌、謝哲青(依姓名筆劃排序)
  ★國外學界/媒體超好評獻詞推薦──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傳染病學教授、惠康信託基金會董事、密西根大學醫學史研究中心主任兼傳染病學教授、英國<觀察家報>、<金融時報>、<紐約時報書評>、<自然>期刊、<科克斯書評>、<出版者周刊>、<書目雜誌>
 
  歷史證明:傳染病對人類造成的傷亡,遠勝於戰爭與自然災害。
 
  英國醫藥史學權威鉅獻,從醫學出發,結合生態學、免疫學、人類行為學、公共衛生學,以社會、經濟、政治角度切入,全面解讀人類社會如何製造疫情,以及疫情下的人類社會必有的現象。
 
  比爾.蓋茲在2015年曾公開表示:「如果在未來數十年有任何東西能殺死1000多萬人,極可能是高度傳染性的病毒,而非戰爭或天災。......如果有比伊波拉更糟的傳染病,在我餘生大流行的機率比核能戰爭高50%。」(TED演講;VOX傳媒專訪提及)
 
  全球步入近代以後,大規模傳染病從1918年西班牙流感、1930年代鸚鵡熱、1976年美國費城軍團病、2003年的SARS直到近十年的伊波拉病毒、禽流感、非洲豬瘟、MERS,以及2019年的新冠病毒...... 
 
  100年來,全球大規模傳染病的出現一次比一次頻繁,強度一次比一次猛烈,與人類社會發達程度成正相關。下一波致命性傳染病必定再度降臨,重點是:何時降臨?人們能怎麼做?如何將傷害減至最低?每當人們遇上大規模傳染病,總會走上一條不變的套路:官方掩飾新聞,民眾恐慌、歧視特定族群,陰謀論甚囂塵上。隨著疫情加劇,便會出現囤貨、金融市場與醫療體系崩潰,最後甚至導致社會維安體系完全崩潰,啟動戰爭。而病毒總是不斷改變自身的型態,它總是「神秘出現」,而後又「神秘消失」。在它「必定降臨的」那天之前,我們該如何為自身的免疫做好準備?在疫情之下,我們又要如何判斷消息的真偽?疾病大爆發並長期持續前,正常的社會與金融體系會出現什麼徵兆?面對下一波「必當再臨」的致命性傳染病,你能做好多少準備?
 
  權威級醫藥史學家霍尼斯巴姆用行雲流水、如小說般的口吻,為我們精采講述一整個世紀的傳染病擴散史。作者本身對醫學知識以及最新科學技術擁有最透徹的掌握,並融合了優美的文筆與社會觀察視角、為我們深入解析疫情百年來愈演愈烈的真正原因,以及疫情席捲下,人類社會必有的現象。
 
本書特色
 
  ★重量級醫藥史學權威,給予最專業又全面的近代傳染病史解說!
  ★近代歷史X生態學X人類行為學X免疫科學,獻上一場知識的盛宴
 
得獎紀錄
 
  ★榮登歐美各大書店非文學暢銷榜
  ★獲選英國《金融時報》2019年度最佳書籍
  ★《紐約時報》2019年度編輯選書
  ★《BBC知識》國際中文版104期超級重點報導
  ★美國亞馬遜書店5星至高好評
 
深思推薦 (依照姓氏筆劃排序)
 
  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教授 丁宗蘇
  生物人類學者 王道還
  中央研究院院士、演化生物學家 李文雄
  社會學家、作家 李明璁
  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教授、國際長 袁孝維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泛科學專欄作者 黃貞祥
  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共同創辦人及內容長 楊士範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微生物暨免疫學研究所教授 楊倍昌
  作家、知名節目主持人 謝哲青
 
  「疫病是人類歷史的暗黑魔手,影響重大,但少受重視。《瘟疫啟示》這本書不僅提供精彩歷史,也有人類或可扭轉的末世預言。不可錯過。」─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教授 丁宗蘇
 
  「閱讀過去歷史,其實是對未來的超前部署。因為傳染病從來不只是醫療議題,更棘手的是衍生的社會危機。危機包括由上而下的政經治理,以及由下而上的民眾恐慌。本書極為宏觀卻也細膩地述說一世紀以來的病疫流變及其連鎖效應。在全球新冠疫情未見明朗的時刻,靜讀此書,有助清明思考。」─社會學家、作家 李明璁
 
  「認識人們在這一百年間,是如何應對新興傳染病,是攸關生死的必要功課!我們真的該清楚理解過去的傳染病史,才能在未來化險為夷。」─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泛科學專欄作者 黃貞祥
 
國際推薦
 
  「生動、令人完全沉迷的近代傳染病史!在過去的100年中,如果我們學到了什麼,那就是新的疾病和新種病毒將持續困擾我們,無論我們的科學有多進步。」 -英國<觀察家報>
 
  「這本書可以滿足你對現代醫學的好奇,同時它也是一個充滿警告性的真實故事。民眾需要意識到,他們對於傳染病的認識將受到巨大的挑戰。」-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
 
  「這是如此引人深思的經典,是我這幾十年間讀過的唯一一本!理解了這本書的內容,你就會擁有清楚正確的觀念,來應對本世紀即將接踵而來的嚴重醫療危機和社會危機。本書作者霍尼斯巴姆絕對稱得上是一位具有份量的歷史學家,藉由許多歷史事件,他在在點出:人性的脆弱,有多麼容易將人類的歷史帶往錯誤的方向。他的智慧之光,將指導我們在無垠黑暗中勇敢前進。」-戴維·海曼(David L. Heymann),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傳染病學教授
 
  「大型傳染病,是全人類最嚴重的健康威脅,但在過去,我們往往認為它是遙不可及,偶爾發生的事情。然而正如作者所說,在全球化的今日,我們必須認知:這樣的認知絕對是完全錯誤。大型流行病對人類的影響無遠弗屆,而且未來嚴重度只會與日俱增。」 -惠康信託基金會董事傑里米·法拉(Jeremy Farrar)
 
  「這本書完整描述了一個世紀以來的大流行病史,以及人們不斷釋放出的負面情緒以及錯誤認知。本書提到:下一次致命的大流行病不是『會不會到』的問題,而是『什麼時候到』的問題而已,對此,我深感認同!為這個事實做好準備,比恐慌、恐懼或自欺欺人要好得多。」-密西根大學醫學史研究中心主任兼傳染病學教授,霍華德·馬克爾(Howard Markel)
 
  「一本生動又專業的時光之旅兼世界之旅。」-<金融時報>
 
  「書中的某些場景是如此生動,讓你的腦海中滿是鮮活的畫面……無論是否是你熟知的疾病,鸚鵡熱或愛滋病毒,他都能為你介紹其中的驚人相似之處。而這一切都指出:下一波流行病爆發,只是早晚的事。以歷史為鑑,要有心理準備。」-<紐約時報書評>
 
  「欲罷不能!」-<自然>期刊
 
  「活潑生動有趣,同時令人感到震撼!作者將醫學史與世界時勢完美結合,讓我們理解近代每一次大型傳染病事件。」-<科克斯書評>
 
  「作者對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提供了實際的案例和精闢的見解,而這一切……雖令人驚恐但又不至對未來感到全面悲觀。」-<出版者周刊>
  
  「引人入勝。 ……作者擁有豐富的現代醫學、科學與現代公共衛生知識,使用新聞般的故事手法,完整描繪出每一次疾病大流行的所有細節,佐以人文社科的角度,刻畫出當代人們的心理反應。這是一本史無前例的大作,也是身處疾病橫行的現代,每個人必讀的經典。」-<書目雜誌>
《文明的十字路口:人类面对全球性危机的史诗与反思》 本书简介 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亦是一部与自然界持续博弈的历史。从茹毛饮血的远古时代到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每一次重大的瘟疫或流行病,都如同一次严峻的“压力测试”,无情地揭示着人类社会的脆弱性、复杂性与韧性。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的疾病爆发,而是将视野拉阔,深入探讨在历史上,不同文明形态下,重大公共卫生危机如何重塑社会结构、政治格局、经济模式乃至文化观念的宏大叙事。 本书的基调是沉思与剖析,它试图超越单纯的医学或历史记录,探究人类在面对不可见威胁时的集体心理反应、道德困境以及制度选择。我们将追溯人类如何从迷信与恐惧中挣扎而出,逐步建立起现代公共卫生体系的漫长历程,并审视每一次危机背后所蕴含的深层社会矛盾。 第一部:历史的回响——危机与重塑 历史长河中,瘟疫从未是孤立的事件。它们往往是社会矛盾的放大器和催化剂。 一、古代文明的脆弱性与适应 在古代社会,疾病被视为神罚、宿命或是邪灵作祟。本书将分析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及古希腊城邦在面对大规模流行病时的反应。例如,雅典瘟疫如何颠覆了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雅典的民主理想与道德规范,导致社会秩序的全面崩溃。我们探讨早期隔离措施的萌芽,以及这些社会如何通过宗教仪式、道德重塑来试图理解和控制无法解释的灾难。 二、中世纪的黑暗与光芒 中世纪的黑死病是人类历史上最深重的创伤之一。本书将详细描绘这场浩劫对欧洲封建制度的结构性冲击。瘟疫导致劳动力锐减,这无意中提升了幸存农民的议价能力,为后来的农奴制瓦解与新兴阶层的崛起埋下了伏笔。我们考察教会权力的动摇、世俗知识的兴起,以及文化上对死亡的集体迷恋和艺术表现的深刻变化。此外,本书还将对比同期东西方世界(如宋代中国)在不同治理模式下,应对类似危机时展现出的异同。 三、启蒙与科学的曙光 十八、十九世纪,随着科学革命的深入,人们开始用理性而非神学来解读疾病。本书重点分析天花、霍乱等疾病如何推动了医学范式的转变。从詹纳的牛痘接种到雪莱的“伦敦水务地图”,我们看到早期流行病学家如何通过数据和观察,揭示疾病传播的地理规律。这不仅是科学的胜利,也是政府职能开始向保障公民健康延伸的标志性事件。 第二部:现代困境——全球化、技术与失序 进入现代,医学的进步并未终结流行病的威胁,反而因全球化进程带来了新的、更复杂的挑战。 四、全球化的双刃剑 现代交通网络将世界紧密联系,疾病的传播速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本书分析了二十世纪初的西班牙流感,它如何以极快的速度席卷全球,并在战争的迷雾中被刻意淡化,展现了国家利益如何干预公共卫生叙事。我们深入探讨全球供应链、人员流动与生物安全之间的紧张关系,以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应对跨国疫情时的资源不平等。 五、科学的极限与伦理的边界 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如疫苗研发与基因编辑的进步,为人类提供了对抗疾病的强大武器。然而,本书同时也审视了这些技术带来的伦理困境。当危机来临时,资源分配的优先权、强制接种的合理性、以及信息透明度与社会恐慌之间的微妙平衡,构成了现代社会必须面对的道德十字路口。我们将讨论如何在维护个人自由与保障集体安全之间划定界限。 六、信息时代的噪音与真相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疾病的传播速度与谣言的扩散速度同步。本书着重分析了数字技术对危机管理的影响。社交媒体如何成为快速动员公众的工具,同时也成为制造恐慌、传播伪科学和加剧社会分裂的温床。理解和应对“信息流行病”已成为现代公共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部:未来的审视——韧性与治理 本书的最终部分,聚焦于从历史教训中汲取智慧,为构建一个更具韧性的未来社会提供思路。 七、构建韧性社会 真正的韧性不仅仅在于拥有先进的医疗技术,更在于社会基础结构的稳固。本书探讨了不平等(收入、住房、医疗接入)如何成为流行病传播的最佳温床,并主张只有解决深层的社会不公,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社会的抗风险能力。我们分析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社区互助网络在危机时刻所发挥的关键作用。 八、全球治理的新范式 面对跨越国界的威胁,孤立主义或单边主义注定是徒劳的。本书呼吁建立更有效、更具包容性的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体系。这需要各国政府、国际组织、私营部门和公民社会之间建立起基于信任和共同责任的新型合作关系,确保资源、信息和技术能够公平、迅速地分配到最需要的地方。 结论:永恒的警示 《文明的十字路口》是一部警世之作,它提醒我们,历史的循环并非简单的重复,而是以新的形式与速度展现。下一次危机,无论它源自自然界、生物实验室,还是社会结构的断裂,都将以我们尚未预料到的方式来临。唯有深刻理解历史的教训,正视人性的弱点与光辉,保持谦逊与警醒,人类文明才能在下一个岔路口,做出更明智的选择。本书为所有关心人类命运、关注社会结构与公共政策的读者,提供了一幅宏大而细致的思考地图。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馬克.霍尼斯巴姆 (Mark Honigsbaum)
 
  倫敦大學瑪莉皇后學院醫藥史學家,目前在倫敦大學瑪莉皇后學院的Wellcome研究中心擔任研究員。傑出新聞工作者,長期鑽研傳染病的歷史及科學。英國<觀察家報>首席記者,並定期為<衛報>、<金融時報>、<每日電訊報>、<星期日泰晤士報>等書報撰稿。著有《1918大流感社會史》、《瘧疾的全球史》等四本書,堪稱疾病社會史權威之一。TED動畫演說影片「大流行病是如何傳播的」近300萬人次點閱。
 
譯者簡介
 
金瑄桓
 
  澎湖人,目前就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博士班,曾任多校英語教師,現專攻中英口筆譯,與行政院、台積電、遊戲橘子等各大公私部門多有合作,著有《英中新聞筆譯:編譯實務技巧與應用》,譯有《花木蘭外傳小說:紅妝初戰》、《天才少女福爾摩斯1:消失的侯爵》等十餘本書籍作品。
 
  YouTube:「金牌特譯」
  Facebook:「強尼金口筆譯教學日記」
  Instagram:「kingtranslation2020」
 
謝孟庭
 
  師大翻譯所畢,專職中英口筆譯,為經濟部、Facebook台灣合作譯者,專長領域為再生能源、商管與飲食保健。曾任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世大運等大型研討會與活動口譯,譯有《啤酒、性愛、搖滾樂:美國醫學博士教你17個有益身心的壞習慣》等書,認為身心健康是一切的根本,個人硬舉最高記錄為95公斤。
 
  譯作賜教:mthsieh1005@gmail.com

图书目录

推薦序 我們與瘟疫的距離(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泛科學專欄作者 黃貞祥)
序章 鯊魚與其他掠食者
第一章 藍死病
第二章 天使城瘟疫
第三章 鸚鵡熱大流行
第四章 費城殺手
第五章 退伍軍人症
第六章 美國與非洲,愛滋兩樣情
第七章 SARS「超級傳播者」
第八章 伊波拉來敲門
第九章 茲卡病毒
第十章 X疾病
終章 瘟疫世紀
專業名詞縮寫一覽表
謝辭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6584206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7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
 
我們與瘟疫的距離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泛科學專欄作者 黃貞祥
 
  我們是樂於歌舞昇平的,即使是在瘟疫蔓延時。根據我在寫作和教學上的經驗,在瘟疫肆虐到一定地步後,人們對疫情的關注反而會愈趨平淡,甚至還會出現報復式旅遊、報復式消費、報復式開會的現象。
 
  還好,我們活在一個科學昌明的時代,我們快速地定序了這個冠狀病毒的基因體,然後快速發展出有效的篩檢措施,在民眾被感染前就全力杜絕病毒的傳播,也卯足全勁用史無前例的速度研發疫苗,試圖保護民眾的健康。
 
  或許在政治上,人們從未從歷史中學到任何教訓,所以所有純政治考量的疫情管控,都只會把事情搞得更糟糕。官方極力粉飾太平,可是不斷病倒的案例引起民眾恐慌,接著社會陷入市場和金融的混亂,愈演愈烈的話,就成了人權和人道上的雙重危機!即使是歐美日這些先進國家,因為掉以輕心,疫情已造成重大經濟衰退,美國的死亡人數已超過二戰以後所有參戰的陣亡人數之總和。
 
  然而,在科學上,肯定不是那麼一回事,科學家總是能從悲劇中學到教訓,這也是為何這次的冠狀病毒再陰險再狡猾,我們還是有望能降低這場全球性災難的破壞程度。也因此,認識人們在這一百年間,是如何應對新興傳染病,是攸關生死的必要功課!
 
  我們真的該清楚理解過去的傳染病史,才能在未來化險為夷。在這個工作上,甚少人能和英國倫敦大學瑪莉皇后學院醫藥史學家馬克.霍尼斯巴姆(Mark Honigsbaum)的功力相提並論,這本《瘟疫啟示》(The Pandemic Century: One Hundred Years of Panic, Hysteria and Hubris)是擁有大量細節,具高可讀性及科學嚴謹性的一本好書,讓我們對許多自以為熟知的傳染病,有更多的正確認識。
 
  霍尼斯巴姆是位優異的作家,《瘟疫啟示》中的十章,就像十部寫實電影一樣讓人如臨其境,也像犯罪偵探小說一樣驚險刺激,從實驗室到犯罪現場,環環相扣的劇情峰迴路轉,讓人目不暇給。科學家抽絲剝繭地尋找病原體,在這期間也犯過致命的錯誤,但是拜科學自我修正的能力和效率所賜,終能夠鑑定出罪魁禍首。
 
  面對生態環境破壞下野生動物之間不當接觸的問題,還有全球氣候變遷以及病毒與身俱來的高突變率,加上太過便利且廉價的國際交通,我們未來肯定還是要面對新興傳染病的危脅,而這些過去人類與病原的每場戰爭,都是我們對付新疫情的最佳教科書。早在特殊嚴重傳染性肺炎(Covid-19,俗稱新冠肺炎)之前,近年就有書中詳細說明的西非伊波拉病毒和美洲茲卡病毒疫情,雖然還未造成全球大流行,但當地的慘狀已令人不寒而慄。
 
  原本看似無害的冠狀病毒,在這百年來甚少造成致命的傳染病,直到這二十年內,先有個SARS,又來個MERS。過去研究冠狀病毒是冷門的領域,會被質疑是浪費公共資源在做「無用」的研究,更甭提過去被長期認為人畜無害的茲卡病毒。要不是有少數病毒學家出自好奇心探究了一下,我們很可能現在仍只能眼睜睜目睹大量肺炎致死案例,或是小頭症案例,卻一籌莫展。
 
  要試圖防範新興傳染病的擴散,遺傳學、微生物學、免疫學、流行病學的知識必不可少,但是政府的公共衛生政策以及國際合作,也決定了疾病預防與控制的成敗,這也是對政府治理能力的一大挑戰!傳染病不似人類的戰爭,它會不分社經地位、無差別地攻擊每一個人,窮人可能受害頗深,但富人及政要也未必能全身而退。此時此刻,應該是個團結全人類的好時機,如果我們對現況真有清醒的認知的話!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厚度(儘管是電子書,但從內容的廣度可以推測)給人一種「必讀」的重量感。我腦中浮現的畫面是,作者像個老練的歷史學家,在堆滿文獻的書房裡,仔細比對著不同世紀的疫情記錄。我尤其想知道,作者是如何處理「人為因素」與「自然演化」之間的關係。流行病固然是生物學事件,但它被政治化、經濟化、社會化的過程,才是真正決定傷亡規模的關鍵。如果書中能探討不同政治體制下,資訊透明度和決策效率的優劣,那會非常有意思。在資訊爆炸的現代,謠言傳播的速度有時比病毒本身還快,這種「認知疫情」的對抗,我想是現代社會獨有的挑戰。我希望作者能提供一些啟發性的見解,告訴我們,在下一次不可避免的衝擊來臨時,我們作為一個社會,該如何更好地保護資訊的純淨,以及如何重建對科學和政府的信任。

评分

哇,這本書光是書名就夠震撼的了。「瘟疫啟示:流行病是歷史,也是未來」,光是這幾個字,我就立刻聯想到近幾年我們共同經歷的這場浩劫。坦白說,作為一個在台灣土生土長,對公共衛生議題特別敏感的讀者,每次看到這種主題的書,心頭都會有一股莫名的緊張感。我想,這本書肯定不只是一本單純的歷史回顧,它更像是一面鏡子,映照出人類社會在面對極端危機時的脆弱與韌性。我特別期待作者如何梳理從過去到現在的脈絡,畢竟,我們台灣在歷史上也有過面對霍亂、鼠疫的經驗,雖然時代背景不同,但那種恐懼和應對的智慧,我想是共通的。如果作者能深入探討不同時代的防疫觀念如何演變,以及社會結構在疫情下的變化,那這本書的價值就非常高了。尤其是在後疫情時代,如何重新定義「安全」和「群體責任」,這都是值得我們深思的議題。這種宏大敘事,結合微觀的人性描寫,想必會非常引人入勝。

评分

老實講,我對這類嚴肅的書通常抱持著一種又愛又怕的心情。愛的是,它能提供一個更宏觀的視角,讓我們跳脫日常瑣碎,去思考更深層次的結構性問題;怕的是,內容太過沉重,讀完可能會讓我對未來失去信心。不過,既然書名都直指「歷史與未來」,我想作者一定在平衡這兩者之間下了很大功夫。我個人比較期待看到的是,在描述過去的瘟疫時,能否帶入一些「非西方」的視角,畢竟傳統上,關於黑死病或西班牙流感的論述,很多都是從歐美史觀出發的。如果這本書能更包容地呈現亞洲,特別是東亞文化圈,在應對大規模傳染病時的獨特社會機制和哲學思維,那對我來說,價值會瞬間翻倍。例如,我們台灣社會對於「隔離」的接受度,和西方社會的反應會有顯著差異,這種文化深層次的差異,才是真正決定疫情走向的隱形力量。期待書中能對此有深刻的剖析。

评分

閱讀這類書籍,我總有一種強烈的使命感,彷彿讀完後就必須去做些什麼。它不只是一堆知識的堆疊,更像是一份行動指南,儘管是以歷史的口吻敘述。我非常好奇,作者在總結時,會給出一個怎樣的「應對藍圖」?是呼籲加強基礎公共衛生建設?還是強調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性?因為歷史告訴我們,窮人與弱勢群體永遠是疫情中最先被犧牲的。如果這本書能將視角拉回到最基層,去描繪那些在混亂中掙扎求生的個體故事,我想那會比空泛的理論更具穿透力。畢竟,歷史是由無數個微小的決定和掙扎所構成的。期待這本《瘟疫啟示》能提供給我們的不僅是恐懼,更是面對未來時,那份深思熟慮後的勇氣和清醒的判斷力,畢竟,流行病的故事,從未真正結束。

评分

我得說,光是看到「啟示」兩個字,我就知道這本書的格局不會小。它不是那種輕鬆的科普讀物,更像是某種沉重的預言,提醒著我們,歷史不會簡單重複,但它總是以類似的旋律迴響。我猜測,作者在探討未來的部分,或許會採取一種比較辯證的角度,既不至於過度悲觀,但也不會流於廉價的樂觀。畢竟,科技或許進步了,但人心和政治的角力,在面對傳染病時,往往才是真正的戰場。我對那些關於全球化與傳播速度的分析特別感興趣。在這個島嶼上,我們對國際局勢的變化總是特別警覺,一旦外部世界出現風吹草動,我們總是第一個感受到衝擊。如果書中能觸及到跨國界合作的困境,以及資訊戰在疫情期間扮演的角色,那這絕對是極具時代意義的探討。總之,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一種迫在眉睫的警醒,讓人忍不住想放下手邊雜務,好好沉澱下來,去理解我們正在經歷的一切,究竟在歷史長河中處於什麼樣的位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