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無所不在的科學 (電子書)

生活中無所不在的科學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川村康文
图书标签:
  • 科学
  • 科普
  • 生活
  • 电子书
  • 趣味科学
  • 知识
  • 教育
  • 学习
  • 日常
  • 科技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無論你是大人、小孩、或是文科生,
都能透過解答日常生活的疑問、
了解科學的原理!

  說到「科學」,很多人腦中會瞬間冒出許許多多的化學公式或者物理理論,覺得艱澀難懂,便瞬間放棄了理解科學。但其實科學就在你我身活周遭,不管小至我們手上的手機,大到冰箱甚至隱形戰機,都是科學一點一滴的結晶!

  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到處都充滿科學,但是,請放心。其實並不需要那些難懂的理論和公式,也能理解我們周遭的科學技術和自然現象。不論是電還是電子,都是人類意外地可以用直覺理解,直接套用在日常現象上的東西。

  本書中,我們將列舉那些日常生活中最常產生的「為什麼?」,運用最簡單易懂的科學知識和大量圖表,以最淺顯的方式解答這些疑問。只要從頭到尾讀過一遍,以後即使被孩子們問到「為什麼」,你也能用孩子們馬上就能理解的方式解答他們的疑惑。

  第1章 日常家電的科學
  第2章 家裡面的科學
  第3章 交通工具、戶外的科學
  第4章 高科技背後的科學
  第5章 人體和疾病的科學
  第6章 大自然和宇宙的科學
 
《宇宙的低语:探寻宏大叙事下的微观奇迹》 一卷关于我们所处的宇宙、存在的本质以及万物间微妙联系的深度探索之作。 本书并非一本枯燥的教科书,而是一次激动人心的思想漫游,带领读者跳出日常的琐碎,凝视那些塑造了我们现实的宏大物理定律与深邃哲学命题。我们拒绝仅仅停留在现象的表面描述,而是深入挖掘驱动这些现象背后的根本原理,并试图理解人类心智在这一宏大图景中所扮演的角色。 第一部分:时空的编织与量子之舞 本部分从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广义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对立与统一的尝试入手,勾勒出我们对宇宙结构最前沿的认知。 第一章:引力不再是“力”:时空几何学的优雅 我们将详细阐述爱因斯坦如何将引力概念彻底革命化,从牛顿的超距作用力转变为时空自身的弯曲。我们不仅会剖析黑洞的形成机制——那些吞噬光线的宇宙深渊,以及它们在星系演化中的关键作用,更会追溯到宇宙大爆炸伊始的奇点状态。这里探讨的不是简单的公式推导,而是对“存在于何处”这一基本问题的深刻反思。例如,我们如何通过对遥远类星体的观测,间接测量到宇宙的膨胀速率,以及引力波探测器LIGO捕获到的信息,如何为我们提供了聆听宇宙最剧烈事件的“耳朵”。我们将深入探讨时间膨胀的实际效应,例如高精度原子钟在不同海拔上的微小差异,以及GPS系统为何必须实时校正相对论效应才能保持精准定位。 第二章:不确定性与叠加态:微观世界的怪诞现实 量子力学是描述物质最基本层面的理论,但其内在的随机性和反直觉性,挑战了我们根深蒂固的经典实在观。本章将细致剖析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的哲学意涵——观察者对被观察对象的不可避免的扰动。我们不仅会介绍薛定谔的猫思想实验,更会探讨其现代应用:量子纠缠。我们将追溯 EPR 佯谬的辩论历史,并展示贝尔不等式实验如何确凿地证明了“定域实在论”在微观尺度上的失败。读者将了解到,信息论与量子力学的结合,催生了诸如量子加密等颠覆性技术的可能性,这不仅仅是物理学的进步,更是信息本质的重新定义。 第三章:标准模型的边界与超对称的幽灵 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它并非终极理论。本章将聚焦于标准模型遗漏的关键谜团:暗物质与暗能量。我们将详细梳理对暗物质的间接和直接探测尝试,从地下深处的氙气探测器到空间望远镜的伽马射线信号。随后,我们将探讨暗能量——驱动宇宙加速膨胀的神秘力量——的本质,以及它与真空能之间的惊人矛盾。最后,我们将审视超越标准模型的各种理论尝试,如弦理论和超对称性,并非作为确定的答案,而是作为人类对“万有理论”不懈追求的体现。 第二部分:生命、信息与复杂性的涌现 我们将视角从宇宙的宏观与微观,聚焦于生命这一最复杂的已知现象,探讨信息如何在无序中构建出有序的结构。 第四章:熵增的对立面:耗散结构与自组织 热力学第二定律预示着宇宙终将走向无序的“热寂”,但生命恰恰是熵增过程中的一个局部逆行者。本章深入探讨普里戈金的耗散结构理论。我们将分析化学系统如何通过持续地与外界交换能量和物质,自发地形成稳定的、非平衡的结构,例如湍流中的漩涡、化学振荡反应,直至细胞的出现。理解生命,很大程度上就是理解信息如何在能量梯度的驱动下,构建出抵抗熵增的复杂网络。 第五章:从化学到生物:遗传信息的编码与复制 生命的核心在于信息的存储、复制与演化。本章将追溯生命起源的化学路径,探讨原始汤中关键有机分子(如氨基酸和核苷酸)的形成,以及第一个能够自我复制的分子系统的出现。我们将详细分析 DNA/RNA 结构的精妙——如何利用简单的碱基对,实现了对海量信息的可靠存储和高效复制。演化论不再仅仅是生物学的概念,它被提升到信息处理系统的层面:选择压力如何像滤波器一样,淘汰低效或错误的信息拷贝,从而推动复杂性的指数级增长。 第六章:神经元的海洋:意识的计算模型 意识是科学中最具挑战性的“难题”。本章将跨越生物学和计算科学的边界,探讨意识的物理基础。我们不会沉溺于唯心主义的思辨,而是着眼于整合信息理论(IIT)等前沿模型,试图量化“经验”或“信息整合度”。我们将分析大脑皮层中神经元网络的同步放电如何产生连贯的感知,以及机器学习中的深度神经网络,如何在结构上模仿这种层级化的信息处理过程。这里的关键在于,理解意识是否是计算复杂性达到某一临界阈值时,必然涌现的属性。 第三部分:人类心智与存在的边界 在理解了物质世界和生命系统之后,本书的最后部分回到了观察者自身——人类——我们如何认知这个世界,以及我们面临的终极伦理挑战。 第七章:认知的陷阱:我们如何构建“真实” 我们的感官和大脑构建了一个高度优化的“现实模型”,但这个模型并非完全等同于客观实在。本章审视了认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发现,揭示了诸如确认偏误、锚定效应以及模式识别的过度活跃如何塑造我们的世界观。我们将探讨语言结构对思维的制约,以及我们如何依赖类比和隐喻来理解那些超越日常经验的科学概念。理解我们认知的局限性,是进行有效科学探究的前提。 第八章:时间的箭头与记忆的脆弱性 尽管物理学中的基本定律大多是时间对称的,但我们体验到的时间却有着明确的方向——从过去流向未来。本章将融合物理学(熵)、心理学(记忆形成)和信息论,探讨“时间箭头”的真正来源。记忆的本质被视为一种能量消耗极高的信息重构过程,而非简单的数据回放。这种脆弱的、不断被编辑的记忆,构成了我们对“自我”的连续性感知,并引发了关于身份认同的深刻反思。 第九章:科学的边界与未知的疆域 本书的收尾部分,探讨了当前科学探索中最具争议和最令人兴奋的前沿领域。我们触及生命工程的伦理困境——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对自然选择的干预;人工智能的奇点问题——机器智能超越人类的临界点;以及在遥远星系中寻找地外生命的努力,这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关于“我们是否孤单”这一存在性焦虑的回答。 结语:在不确定中保持好奇 《宇宙的低语》旨在提供一种看待世界的全新视角:世界是一个由精确的数学规律驱动,但又充满涌现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的系统。我们并非高高在上的观察者,而是这个宏大演化中的一个暂时有序的结构。本书鼓励读者以谦逊的态度面对知识的边界,将科学的严谨性与哲学的广阔性相结合,永远保持对“为什么”的好奇心。它提供工具,而非答案,引导读者去聆听那些无处不在,却又难以捕捉的宇宙低语。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川村 康文/監修


  東京理科大學理學部第一部物理學科教授。

  1959年生於京都府京都市。於高中執教物理20年後,取得京都大學博士(能源科學)學位。歷經信州大學教育學部助理教授、東京理科大學理學部第一部物理學科助理教授、副教授,現任正教授。專長為物理教育和科學溝通。

  經歷2011年3月11日的東日本大地震後發起了「連心企劃(つながる思いプロジェクト)」,前往災區興辦科學實驗教室,支援災後復興的工作。因在演講時必定會演唱自己作詞作曲的「心連心(つながる思い)」加油歌,而被譽為「會唱歌的大學教授」。

  著有「世界一わかりやすい物理学入門(世界最好懂的物理學入門)」(講談社)、「理科教育法 独創力を伸ばす理科授業(理科教育法 提升獨創力的理科教育)」(講談社)、「楽しく学べる理科の実験‧工作(快樂學習的理科實驗和工作)」(エネルギーフォーラム)等作。另曾出演並擔任「NHK高校講座 ベーシックサイエンス(NHK高中講座 基礎科學)」(NHK Eテレ)的節目監修,以及「Sweet Answer」(NHK Eテレ)的理科實驗監修和來賓等。
 

图书目录

前言……2
 
第1章 日常家電的科學
為什麼微波爐能加熱食物?……10
冰箱是如何冷藏食物的?……13
電視是如何播放影像的?……16
LED是怎麼發光的?為什麼比傳統燈泡省電呢?……19
體脂計是如何測量體內脂肪的?……22
為什麼在高氣溫時吹電風扇還是會涼呢?……25
為什麼降噪耳機可以消除噪音?……28
為什麼影印機能複製原稿?……31
為什麼插座是這個形狀?……34
 
第2章 家裡面的科學

為什麼洗潔精可以洗掉油垢?……38
為什麼紙尿布可以吸收水分而不外漏?……41
為什麼電磁爐不用火就能煮飯?……44
為什麼除霧鏡不會起霧?……47
為什麼金屬摸起來冰冰的?……50
為什麼可擦式原子筆的字擦得掉?……53
為什麼三秒膠「三秒」就能黏住?……56
為什麼食物會腐爛?什麼是腐爛?……59
抗菌產品的「抗菌」是什麼意思?……62
 
第3章 交通工具、戶外的科學
為什麼巨無霸飛機能在天上飛?……66
為什麼像鐵塊一樣笨重的遊輪能浮在水上?……69
為什麼線性馬達能用超高速行駛?……72
電動車跟燃油車有什麼不一樣?……76
為什麼電車急煞時身體會往前倒?……80
為什麼電子票卡刷一下就能用?……83
為什麼鳥站在電線上不會觸電?……86
暖暖包是怎麼發熱的?……89
煙火和其他顏色的火是怎麼產生的?……92
 
第4章 高科技背後的科學
手機是怎麼通話和連線的?……96
觸控螢幕是怎麼感應手指的?……100
數位相機是怎麼拍照的?……103
GPS是怎麼判斷方位的?……106
隨身碟是怎麼儲存資料的?……109
二維條碼的花紋到底紀錄了什麼?……112
臉部辨識是如何區辨人臉的?……115
隱形戰機是怎樣「隱形」的?……118
 
第5章 人體和疾病的科學
為什麼我們白天很有精神,但到晚上就會想睡?……122
為什麼吃冰吃太快時會頭痛?……125
為什麼被蚊子咬不會痛?……128
為什麼寒冷和害怕時會起雞皮疙瘩?……131
血型有哪幾種?……134
為什麼生病會傳染?細菌和病毒有什麼不一樣?……137
為什麼感冒藥是用吃的?……140
什麼是癌?癌症是什麼樣的病?……143
為什麼X光可以看穿人體?……146
 
第6章 大自然和宇宙的科學
為什麼天空是藍的?為什麼傍晚時會變紅?……150
打雷是怎麼產生的?……153
為什麼日本有梅雨?……156
為什麼海有高潮和低潮?……159
海水的鹽分是從哪裡來的?……162
為什麼日本這麼多地震?……165
為什麼月亮上總能看到兔子?……168
為什麼我們能看到幾億光年外的星星?……171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113117
  • EISBN:9786263044395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48.4MB

图书试读

前言

  每天早上起床,你做的第一件事是什麼呢?打開電視,一邊看新聞一邊滑手機確認天氣?還是從冰箱拿出食材一邊準備早餐,一邊把衣服丟進洗衣機?即使是在這短短幾十分鐘的活動中,我們也在不自覺之下運用著科學的力量。

  無論電視、電鍋、還是洗衣機,我們家中的電器用品,都是科學技術堆積而成的產物。我們之所以能預測天氣,洗衣精之所以能洗去汙垢,也都是因為科學的力量。不只如此,食物放在冰箱不容易腐壞的原因,還有人類在早上會自然醒來的現象,也都能用科學解釋。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到處都充滿科學。

  不過,你對這些日常生活中的科學原理,又有多少了解呢?「手機是如何互相通話的?」、「飛機為什麼能在天上飛?」,相信很多人心底都曾突然冒出這些疑問,然後上網尋找解答,卻只查到一堆難懂的理論和公式,感嘆「文組的我大概永遠也無法理解吧……」而直接放棄。

  但是,請放心。其實並不需要那些難懂的理論和公式,也能理解我們周遭的科學技術和自然現象。不論是電還是電子,都是人類意外地可以用直覺理解,直接套用在日常現象上的東西。

  本書中,我們將列舉那些日常生活中最常產生的「為什麼?」,運用最簡單易懂的科學知識和大量圖表,以最淺顯的方式解答這些疑問。只要從頭到尾讀過一遍,以後即使被孩子們問到「為什麼」,你也能用孩子們馬上就能理解的方式解答他們的疑惑。

  一旦知道了科學的原理,未來換購新家電時,你的著眼點將會截然不同,使用方式也可能完全改變。了解飛機能在天上飛的原理後,相信搭飛機時也會更放心才對。

  希望看完這本書,能助你理解日常生活中的科學技術和自然現象,體會內心的「為什麼?」得到解答的樂趣。

東京理科大學理學部教授
川村 康文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生活中無所不在的科學》電子書,我大概是看到快一半的時候,才真正意識到它在講什麼。一開始我還以為會是那種很學術、一板一眼的科普書,畢竟書名聽起來就蠻「硬核」的。結果讀下去才發現,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生活化,幾乎每一個章節都會從一個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現象切入,像是為什麼洗米水會有泡沫、或是為什麼微波爐加熱食物常常外熱內冷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他沒有直接丟給你複雜的公式,而是用一種講故事的方式,把背後深奧的物理、化學原理,用非常親切的語言解釋出來。我特別喜歡他舉的例子,很多都是在台灣的傳統市場、或是我們家裡的廚房裡就能看到的場景,這讓閱讀的過程完全沒有距離感,讀起來真的很輕鬆。我原本對化學就蠻有興趣的,但以前的書總讓我感覺在背誦,這本就不一樣,它讓你像是跟著一個很有學問的朋友在聊天,不知不覺間就把知識給吸收了,感覺自己對周遭世界的理解又深了一層,蠻推薦給對科學有興趣,但又怕被教科書嚇到的朋友。

评分

我對這本書的整體結構安排稍微有點意見,但總體來說瑕不掩瑜。這本書的章節切分得比較自由,有時候會覺得主題跳躍性有點大,前一頁還在講食品保存的滲透壓,下一頁馬上就跳到空氣動力學在高鐵上的應用。雖然這或許是為了凸顯「無所不在」這個主題,但對於喜歡循序漸進學習的讀者來說,可能會需要花點時間重新組織腦中的知識地圖。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種不拘一格的編排方式,其實更貼近生活的樣貌——生活本身就是充滿跳躍和意外的。而且,電子書的優點就是可以隨時做筆記和標註,我發現這本書的許多關鍵詞都很適合做重點標記,方便日後回顧。老實說,如果它能有一個更清晰的總結性的導讀,或許能幫助讀者更好地銜接這些看似分散的知識點,但瑕不掩瑜,它還是成功地讓我對許多日常現象產生了新的好奇心。

评分

說真的,在看完這本電子書之後,我發現自己看新聞的角度都變了。以前看到什麼「新型電池技術突破」或是「新型態建築材料問世」,我大概就是看看標題就過了。但現在,我會忍不住想點進去研究一下,它背後的化學反應或是物理原理到底是怎麼運作的。這本書最成功的地方,或許不在於它教了你多少新名詞,而在於它成功地「重新校準」了讀者的觀察視角。它讓你開始質疑日常中被視為理所當然的事情,比如為什麼我們家的熱水瓶保溫效果這麼好?書裡對熱傳導和熱對流的解釋,馬上就幫我找到了答案。這是一種知識帶來的「賦權感」,你不再只是被動接受資訊,而是能主動去分析和理解身邊發生的事情。雖然有些篇幅的深度我還需要搭配其他資料補充,但就「開啟興趣」這點而言,這本書絕對是頂尖的,它確實讓科學變得有趣且貼近生活。

评分

說實話,這本電子書的排版跟閱讀體驗,對我這個經常在通勤時滑手機看書的人來說,算是蠻友善的。電子書的好處就是可以隨時放大字體,這對我這種稍微有點老花了的中年讀者來說,簡直是救星。不過,內容上讓我有點驚喜的是,它並沒有停留在基礎的物理定律上打轉,反而更深入探討了現代科技與日常生活的交織。例如,有一章節在講感測器的原理時,居然扯到了我們手機裡的面容解鎖,那種把尖端科技拉到你眼前,讓你感受到「原來我每天都在用這些東西」的震撼感,非常到位。有些段落的論證過程雖然稍微需要一點點時間消化,但作者很聰明地穿插了一些幽默的註解,讓閱讀的節奏不會太沉悶。整體來說,這本書的「實用性」遠遠超過我的預期,它不只是告訴你「是什麼」,更讓你明白「為什麼會這樣」以及「這對我有什麼影響」,對於想在日常生活中提升一點點「科學素養」的人來說,是個很好的入門磚。

评分

這本《生活中無所不在的科學》給我的感覺,有點像是把物理學家跟化學家請到我家客廳裡,親自為我示範各種實驗。我特別喜歡它對「材料科學」那部分的著墨。在台灣這個經常面臨各種天氣考驗的地方,材料的耐用性和功能性非常重要,書裡討論到防水塗層的奈米結構,或是不同塑膠在高溫下的分子變化,都讓我對家裡那些不起眼的東西產生了敬意。作者的文筆很有畫面感,當他在描述晶體結構的排列時,我彷彿能「看見」那些原子是如何緊密排列在一起的。這種視覺化的描述能力,是很多純文字的科學書難以達到的。對於我這個對「看得見的科學」比較敏感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解釋方式,確實能有效地將抽象的概念轉化為具體的圖像,讓知識點更深入地紮根。它成功地讓「科學」這個詞,不再是冰冷的公式,而是一種充滿智慧的設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