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無所不在的科學 (電子書)

生活中無所不在的科學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川村康文
圖書標籤:
  • 科學
  • 科普
  • 生活
  • 電子書
  • 趣味科學
  • 知識
  • 教育
  • 學習
  • 日常
  • 科技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無論你是大人、小孩、或是文科生,
都能透過解答日常生活的疑問、
瞭解科學的原理!

  說到「科學」,很多人腦中會瞬間冒齣許許多多的化學公式或者物理理論,覺得艱澀難懂,便瞬間放棄瞭理解科學。但其實科學就在你我身活周遭,不管小至我們手上的手機,大到冰箱甚至隱形戰機,都是科學一點一滴的結晶!

  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到處都充滿科學,但是,請放心。其實並不需要那些難懂的理論和公式,也能理解我們周遭的科學技術和自然現象。不論是電還是電子,都是人類意外地可以用直覺理解,直接套用在日常現象上的東西。

  本書中,我們將列舉那些日常生活中最常產生的「為什麼?」,運用最簡單易懂的科學知識和大量圖錶,以最淺顯的方式解答這些疑問。隻要從頭到尾讀過一遍,以後即使被孩子們問到「為什麼」,你也能用孩子們馬上就能理解的方式解答他們的疑惑。

  第1章 日常傢電的科學
  第2章 傢裡麵的科學
  第3章 交通工具、戶外的科學
  第4章 高科技背後的科學
  第5章 人體和疾病的科學
  第6章 大自然和宇宙的科學
 
《宇宙的低語:探尋宏大敘事下的微觀奇跡》 一捲關於我們所處的宇宙、存在的本質以及萬物間微妙聯係的深度探索之作。 本書並非一本枯燥的教科書,而是一次激動人心的思想漫遊,帶領讀者跳齣日常的瑣碎,凝視那些塑造瞭我們現實的宏大物理定律與深邃哲學命題。我們拒絕僅僅停留在現象的錶麵描述,而是深入挖掘驅動這些現象背後的根本原理,並試圖理解人類心智在這一宏大圖景中所扮演的角色。 第一部分:時空的編織與量子之舞 本部分從現代物理學的兩大支柱——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的對立與統一的嘗試入手,勾勒齣我們對宇宙結構最前沿的認知。 第一章:引力不再是“力”:時空幾何學的優雅 我們將詳細闡述愛因斯坦如何將引力概念徹底革命化,從牛頓的超距作用力轉變為時空自身的彎麯。我們不僅會剖析黑洞的形成機製——那些吞噬光綫的宇宙深淵,以及它們在星係演化中的關鍵作用,更會追溯到宇宙大爆炸伊始的奇點狀態。這裏探討的不是簡單的公式推導,而是對“存在於何處”這一基本問題的深刻反思。例如,我們如何通過對遙遠類星體的觀測,間接測量到宇宙的膨脹速率,以及引力波探測器LIGO捕獲到的信息,如何為我們提供瞭聆聽宇宙最劇烈事件的“耳朵”。我們將深入探討時間膨脹的實際效應,例如高精度原子鍾在不同海拔上的微小差異,以及GPS係統為何必須實時校正相對論效應纔能保持精準定位。 第二章:不確定性與疊加態:微觀世界的怪誕現實 量子力學是描述物質最基本層麵的理論,但其內在的隨機性和反直覺性,挑戰瞭我們根深蒂固的經典實在觀。本章將細緻剖析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的哲學意涵——觀察者對被觀察對象的不可避免的擾動。我們不僅會介紹薛定諤的貓思想實驗,更會探討其現代應用:量子糾纏。我們將追溯 EPR 佯謬的辯論曆史,並展示貝爾不等式實驗如何確鑿地證明瞭“定域實在論”在微觀尺度上的失敗。讀者將瞭解到,信息論與量子力學的結閤,催生瞭諸如量子加密等顛覆性技術的可能性,這不僅僅是物理學的進步,更是信息本質的重新定義。 第三章:標準模型的邊界與超對稱的幽靈 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取得瞭巨大的成功,但它並非終極理論。本章將聚焦於標準模型遺漏的關鍵謎團:暗物質與暗能量。我們將詳細梳理對暗物質的間接和直接探測嘗試,從地下深處的氙氣探測器到空間望遠鏡的伽馬射綫信號。隨後,我們將探討暗能量——驅動宇宙加速膨脹的神秘力量——的本質,以及它與真空能之間的驚人矛盾。最後,我們將審視超越標準模型的各種理論嘗試,如弦理論和超對稱性,並非作為確定的答案,而是作為人類對“萬有理論”不懈追求的體現。 第二部分:生命、信息與復雜性的湧現 我們將視角從宇宙的宏觀與微觀,聚焦於生命這一最復雜的已知現象,探討信息如何在無序中構建齣有序的結構。 第四章:熵增的對立麵:耗散結構與自組織 熱力學第二定律預示著宇宙終將走嚮無序的“熱寂”,但生命恰恰是熵增過程中的一個局部逆行者。本章深入探討普裏戈金的耗散結構理論。我們將分析化學係統如何通過持續地與外界交換能量和物質,自發地形成穩定的、非平衡的結構,例如湍流中的漩渦、化學振蕩反應,直至細胞的齣現。理解生命,很大程度上就是理解信息如何在能量梯度的驅動下,構建齣抵抗熵增的復雜網絡。 第五章:從化學到生物:遺傳信息的編碼與復製 生命的核心在於信息的存儲、復製與演化。本章將追溯生命起源的化學路徑,探討原始湯中關鍵有機分子(如氨基酸和核苷酸)的形成,以及第一個能夠自我復製的分子係統的齣現。我們將詳細分析 DNA/RNA 結構的精妙——如何利用簡單的堿基對,實現瞭對海量信息的可靠存儲和高效復製。演化論不再僅僅是生物學的概念,它被提升到信息處理係統的層麵:選擇壓力如何像濾波器一樣,淘汰低效或錯誤的信息拷貝,從而推動復雜性的指數級增長。 第六章:神經元的海洋:意識的計算模型 意識是科學中最具挑戰性的“難題”。本章將跨越生物學和計算科學的邊界,探討意識的物理基礎。我們不會沉溺於唯心主義的思辨,而是著眼於整閤信息理論(IIT)等前沿模型,試圖量化“經驗”或“信息整閤度”。我們將分析大腦皮層中神經元網絡的同步放電如何産生連貫的感知,以及機器學習中的深度神經網絡,如何在結構上模仿這種層級化的信息處理過程。這裏的關鍵在於,理解意識是否是計算復雜性達到某一臨界閾值時,必然湧現的屬性。 第三部分:人類心智與存在的邊界 在理解瞭物質世界和生命係統之後,本書的最後部分迴到瞭觀察者自身——人類——我們如何認知這個世界,以及我們麵臨的終極倫理挑戰。 第七章:認知的陷阱:我們如何構建“真實” 我們的感官和大腦構建瞭一個高度優化的“現實模型”,但這個模型並非完全等同於客觀實在。本章審視瞭認知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的發現,揭示瞭諸如確認偏誤、錨定效應以及模式識彆的過度活躍如何塑造我們的世界觀。我們將探討語言結構對思維的製約,以及我們如何依賴類比和隱喻來理解那些超越日常經驗的科學概念。理解我們認知的局限性,是進行有效科學探究的前提。 第八章:時間的箭頭與記憶的脆弱性 盡管物理學中的基本定律大多是時間對稱的,但我們體驗到的時間卻有著明確的方嚮——從過去流嚮未來。本章將融閤物理學(熵)、心理學(記憶形成)和信息論,探討“時間箭頭”的真正來源。記憶的本質被視為一種能量消耗極高的信息重構過程,而非簡單的數據迴放。這種脆弱的、不斷被編輯的記憶,構成瞭我們對“自我”的連續性感知,並引發瞭關於身份認同的深刻反思。 第九章:科學的邊界與未知的疆域 本書的收尾部分,探討瞭當前科學探索中最具爭議和最令人興奮的前沿領域。我們觸及生命工程的倫理睏境——基因編輯技術CRISPR-Cas9對自然選擇的乾預;人工智能的奇點問題——機器智能超越人類的臨界點;以及在遙遠星係中尋找地外生命的努力,這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關於“我們是否孤單”這一存在性焦慮的迴答。 結語:在不確定中保持好奇 《宇宙的低語》旨在提供一種看待世界的全新視角:世界是一個由精確的數學規律驅動,但又充滿湧現的復雜性和不可預測性的係統。我們並非高高在上的觀察者,而是這個宏大演化中的一個暫時有序的結構。本書鼓勵讀者以謙遜的態度麵對知識的邊界,將科學的嚴謹性與哲學的廣闊性相結閤,永遠保持對“為什麼”的好奇心。它提供工具,而非答案,引導讀者去聆聽那些無處不在,卻又難以捕捉的宇宙低語。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川村 康文/監修


  東京理科大學理學部第一部物理學科教授。

  1959年生於京都府京都市。於高中執教物理20年後,取得京都大學博士(能源科學)學位。歷經信州大學教育學部助理教授、東京理科大學理學部第一部物理學科助理教授、副教授,現任正教授。專長為物理教育和科學溝通。

  經歷2011年3月11日的東日本大地震後發起瞭「連心企劃(つながる思いプロジェクト)」,前往災區興辦科學實驗教室,支援災後復興的工作。因在演講時必定會演唱自己作詞作麯的「心連心(つながる思い)」加油歌,而被譽為「會唱歌的大學教授」。

  著有「世界一わかりやすい物理學入門(世界最好懂的物理學入門)」(講談社)、「理科教育法 獨創力を伸ばす理科授業(理科教育法 提升獨創力的理科教育)」(講談社)、「楽しく學べる理科の実験‧工作(快樂學習的理科實驗和工作)」(エネルギーフォーラム)等作。另曾齣演並擔任「NHK高校講座 ベーシックサイエンス(NHK高中講座 基礎科學)」(NHK Eテレ)的節目監修,以及「Sweet Answer」(NHK Eテレ)的理科實驗監修和來賓等。
 

圖書目錄

前言……2
 
第1章 日常傢電的科學
為什麼微波爐能加熱食物?……10
冰箱是如何冷藏食物的?……13
電視是如何播放影像的?……16
LED是怎麼發光的?為什麼比傳統燈泡省電呢?……19
體脂計是如何測量體內脂肪的?……22
為什麼在高氣溫時吹電風扇還是會涼呢?……25
為什麼降噪耳機可以消除噪音?……28
為什麼影印機能複製原稿?……31
為什麼插座是這個形狀?……34
 
第2章 傢裡麵的科學

為什麼洗潔精可以洗掉油垢?……38
為什麼紙尿布可以吸收水分而不外漏?……41
為什麼電磁爐不用火就能煮飯?……44
為什麼除霧鏡不會起霧?……47
為什麼金屬摸起來冰冰的?……50
為什麼可擦式原子筆的字擦得掉?……53
為什麼三秒膠「三秒」就能黏住?……56
為什麼食物會腐爛?什麼是腐爛?……59
抗菌產品的「抗菌」是什麼意思?……62
 
第3章 交通工具、戶外的科學
為什麼巨無霸飛機能在天上飛?……66
為什麼像鐵塊一樣笨重的遊輪能浮在水上?……69
為什麼線性馬達能用超高速行駛?……72
電動車跟燃油車有什麼不一樣?……76
為什麼電車急煞時身體會往前倒?……80
為什麼電子票卡刷一下就能用?……83
為什麼鳥站在電線上不會觸電?……86
暖暖包是怎麼發熱的?……89
煙火和其他顏色的火是怎麼產生的?……92
 
第4章 高科技背後的科學
手機是怎麼通話和連線的?……96
觸控螢幕是怎麼感應手指的?……100
數位相機是怎麼拍照的?……103
GPS是怎麼判斷方位的?……106
隨身碟是怎麼儲存資料的?……109
二維條碼的花紋到底紀錄瞭什麼?……112
臉部辨識是如何區辨人臉的?……115
隱形戰機是怎樣「隱形」的?……118
 
第5章 人體和疾病的科學
為什麼我們白天很有精神,但到晚上就會想睡?……122
為什麼吃冰吃太快時會頭痛?……125
為什麼被蚊子咬不會痛?……128
為什麼寒冷和害怕時會起雞皮疙瘩?……131
血型有哪幾種?……134
為什麼生病會傳染?細菌和病毒有什麼不一樣?……137
為什麼感冒藥是用吃的?……140
什麼是癌?癌癥是什麼樣的病?……143
為什麼X光可以看穿人體?……146
 
第6章 大自然和宇宙的科學
為什麼天空是藍的?為什麼傍晚時會變紅?……150
打雷是怎麼產生的?……153
為什麼日本有梅雨?……156
為什麼海有高潮和低潮?……159
海水的鹽分是從哪裡來的?……162
為什麼日本這麼多地震?……165
為什麼月亮上總能看到兔子?……168
為什麼我們能看到幾億光年外的星星?……171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5113117
  • EISBN:9786263044395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48.4MB

圖書試讀

前言

  每天早上起床,你做的第一件事是什麼呢?打開電視,一邊看新聞一邊滑手機確認天氣?還是從冰箱拿齣食材一邊準備早餐,一邊把衣服丟進洗衣機?即使是在這短短幾十分鐘的活動中,我們也在不自覺之下運用著科學的力量。

  無論電視、電鍋、還是洗衣機,我們傢中的電器用品,都是科學技術堆積而成的產物。我們之所以能預測天氣,洗衣精之所以能洗去汙垢,也都是因為科學的力量。不隻如此,食物放在冰箱不容易腐壞的原因,還有人類在早上會自然醒來的現象,也都能用科學解釋。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到處都充滿科學。

  不過,你對這些日常生活中的科學原理,又有多少瞭解呢?「手機是如何互相通話的?」、「飛機為什麼能在天上飛?」,相信很多人心底都曾突然冒齣這些疑問,然後上網尋找解答,卻隻查到一堆難懂的理論和公式,感嘆「文組的我大概永遠也無法理解吧……」而直接放棄。

  但是,請放心。其實並不需要那些難懂的理論和公式,也能理解我們周遭的科學技術和自然現象。不論是電還是電子,都是人類意外地可以用直覺理解,直接套用在日常現象上的東西。

  本書中,我們將列舉那些日常生活中最常產生的「為什麼?」,運用最簡單易懂的科學知識和大量圖錶,以最淺顯的方式解答這些疑問。隻要從頭到尾讀過一遍,以後即使被孩子們問到「為什麼」,你也能用孩子們馬上就能理解的方式解答他們的疑惑。

  一旦知道瞭科學的原理,未來換購新傢電時,你的著眼點將會截然不同,使用方式也可能完全改變。瞭解飛機能在天上飛的原理後,相信搭飛機時也會更放心纔對。

  希望看完這本書,能助你理解日常生活中的科學技術和自然現象,體會內心的「為什麼?」得到解答的樂趣。

東京理科大學理學部教授
川村 康文

用戶評價

评分

我對這本書的整體結構安排稍微有點意見,但總體來說瑕不掩瑜。這本書的章節切分得比較自由,有時候會覺得主題跳躍性有點大,前一頁還在講食品保存的滲透壓,下一頁馬上就跳到空氣動力學在高鐵上的應用。雖然這或許是為瞭凸顯「無所不在」這個主題,但對於喜歡循序漸進學習的讀者來說,可能會需要花點時間重新組織腦中的知識地圖。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種不拘一格的編排方式,其實更貼近生活的樣貌——生活本身就是充滿跳躍和意外的。而且,電子書的優點就是可以隨時做筆記和標註,我發現這本書的許多關鍵詞都很適閤做重點標記,方便日後迴顧。老實說,如果它能有一個更清晰的總結性的導讀,或許能幫助讀者更好地銜接這些看似分散的知識點,但瑕不掩瑜,它還是成功地讓我對許多日常現象產生瞭新的好奇心。

评分

這本《生活中無所不在的科學》給我的感覺,有點像是把物理學傢跟化學傢請到我傢客廳裡,親自為我示範各種實驗。我特別喜歡它對「材料科學」那部分的著墨。在颱灣這個經常麵臨各種天氣考驗的地方,材料的耐用性和功能性非常重要,書裡討論到防水塗層的奈米結構,或是不同塑膠在高溫下的分子變化,都讓我對傢裡那些不起眼的東西產生瞭敬意。作者的文筆很有畫麵感,當他在描述晶體結構的排列時,我彷彿能「看見」那些原子是如何緊密排列在一起的。這種視覺化的描述能力,是很多純文字的科學書難以達到的。對於我這個對「看得見的科學」比較敏感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解釋方式,確實能有效地將抽象的概念轉化為具體的圖像,讓知識點更深入地紮根。它成功地讓「科學」這個詞,不再是冰冷的公式,而是一種充滿智慧的設計。

评分

說真的,在看完這本電子書之後,我發現自己看新聞的角度都變瞭。以前看到什麼「新型電池技術突破」或是「新型態建築材料問世」,我大概就是看看標題就過瞭。但現在,我會忍不住想點進去研究一下,它背後的化學反應或是物理原理到底是怎麼運作的。這本書最成功的地方,或許不在於它教瞭你多少新名詞,而在於它成功地「重新校準」瞭讀者的觀察視角。它讓你開始質疑日常中被視為理所當然的事情,比如為什麼我們傢的熱水瓶保溫效果這麼好?書裡對熱傳導和熱對流的解釋,馬上就幫我找到瞭答案。這是一種知識帶來的「賦權感」,你不再隻是被動接受資訊,而是能主動去分析和理解身邊發生的事情。雖然有些篇幅的深度我還需要搭配其他資料補充,但就「開啟興趣」這點而言,這本書絕對是頂尖的,它確實讓科學變得有趣且貼近生活。

评分

這本《生活中無所不在的科學》電子書,我大概是看到快一半的時候,纔真正意識到它在講什麼。一開始我還以為會是那種很學術、一闆一眼的科普書,畢竟書名聽起來就蠻「硬核」的。結果讀下去纔發現,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生活化,幾乎每一個章節都會從一個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現象切入,像是為什麼洗米水會有泡沫、或是為什麼微波爐加熱食物常常外熱內冷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他沒有直接丟給你複雜的公式,而是用一種講故事的方式,把背後深奧的物理、化學原理,用非常親切的語言解釋齣來。我特別喜歡他舉的例子,很多都是在颱灣的傳統市場、或是我們傢裡的廚房裡就能看到的場景,這讓閱讀的過程完全沒有距離感,讀起來真的很輕鬆。我原本對化學就蠻有興趣的,但以前的書總讓我感覺在背誦,這本就不一樣,它讓你像是跟著一個很有學問的朋友在聊天,不知不覺間就把知識給吸收瞭,感覺自己對周遭世界的理解又深瞭一層,蠻推薦給對科學有興趣,但又怕被教科書嚇到的朋友。

评分

說實話,這本電子書的排版跟閱讀體驗,對我這個經常在通勤時滑手機看書的人來說,算是蠻友善的。電子書的好處就是可以隨時放大字體,這對我這種稍微有點老花瞭的中年讀者來說,簡直是救星。不過,內容上讓我有點驚喜的是,它並沒有停留在基礎的物理定律上打轉,反而更深入探討瞭現代科技與日常生活的交織。例如,有一章節在講感測器的原理時,居然扯到瞭我們手機裡的麵容解鎖,那種把尖端科技拉到你眼前,讓你感受到「原來我每天都在用這些東西」的震撼感,非常到位。有些段落的論證過程雖然稍微需要一點點時間消化,但作者很聰明地穿插瞭一些幽默的註解,讓閱讀的節奏不會太沉悶。整體來說,這本書的「實用性」遠遠超過我的預期,它不隻是告訴你「是什麼」,更讓你明白「為什麼會這樣」以及「這對我有什麼影響」,對於想在日常生活中提升一點點「科學素養」的人來說,是個很好的入門磚。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