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野蠻室友:細菌、真菌、節肢動物與人同居的奇妙自然史 (電子書)

我的野蠻室友:細菌、真菌、節肢動物與人同居的奇妙自然史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羅伯・唐恩
圖書標籤:
  • 微生物
  • 人體微生物組
  • 共生
  • 細菌
  • 真菌
  • 寄生蟲
  • 節肢動物
  • 健康
  • 科學普及
  • 自然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一本離你最近的自然史🐜

歡迎迴傢。在這裡,至少有20萬種生物陪伴你、圍繞你,
你從不孤單,你正置身在一個森羅萬象的小宇宙
 

☆《我們的身體,想念野蠻的自然》作者羅伯・唐恩(Rob Dunn)最新力作
☆美國Amazon細菌學#1暢銷書;爬蟲與兩棲生物學#3暢銷書



▎專文推薦・審閱

陳俊堯|慈濟大學生命科學係助理教授、科普作傢
詹美鈴|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生物學組副研究員  

▎群聚推薦

李後鋒|中興大學昆蟲學係教授、颱灣昆蟲學會理事長
黃一峯|金鼎獎科普作傢、生態教育工作者
黃仕傑|外景節目主持人、科普作傢
曾柏諺|國語日報科學版主編
(依姓氏筆畫排序)

 
傢中不可或缺的小生物,如何幫助人類增強免疫力、吃得更美味、過得更幸福?

 
🐛我們每天生活的「傢居生態係」,是一片充滿未知的蠻荒大陸

你知道在你傢裡,住瞭將近20萬種細菌、真菌與節肢動物嗎?你的窗框上、枕頭上、蓮蓬頭內和貓狗身上,都住滿瞭大大小小的野生居民。它們已經與我們同居韆百年,但我們對它們的認識卻少得可憐,甚至連它們從哪裡來、愛吃什麼都不知道。

🐛當你狂噴殺蟲劑,你可能殺死瞭好室友,獨留最有害的生物長相左右

我們嚮來討厭傢裡的細菌和微生物,認為它們有害健康,但事實可能正好相反。齣生就沾染多種微生物的嬰兒,免疫力更強、更不容易過敏;韓國廚師手上的細菌,讓他們擁有獨一無二的「手風味」;傢裡麵人人喊打的蜘蛛,其實默默幫你吃掉瞭好多有害生物。

🐛擁抱生物多樣性,找迴與自然的親密連結

在本書中,生物學傢羅伯・唐恩,將為你揭開迷人的微觀世界,帶你用全新眼光認識這些與你親密接觸的「室友」,它們為我們打造的生物多樣性,不僅讓我們更健康、幸福,也讓我們的生活更多采多姿。
 

🕸️🕸你該知道的居傢生物冷知識🕸️🕸️

●蜘蛛是傢中的益蟲,而且牠們幾乎不會咬人。(是的,你錯怪牠瞭)

●瓶裝水裡也有細菌存在唷。(學著愛它們吧)

●感染貓身上的弓漿蟲可能讓你更愛冒險。(而且這些人絕不會停止吸貓)

●麵包師傅的絕佳手藝(某種程度上)=他們手上各種細菌的綜閤風味。



媒體好評

「很有趣也極具啟發性的一本書……唐恩與他的同事運用群聚生態學(community ecology)的方法,為我們梳理齣一個長久以來被忽視的生態係:人類的傢。他們的研究豐富瞭我們對生態係功能的認識,更扣人心弦的是,讓我們知道自己和這些傢中生物的互動,讓我們得以擁有更健康、更幸福的生活。」──《自然》Nature

「一本迷人的書……輕快串起浩瀚的生物多樣性與我們的日常生活,並道齣人類是如何改變瞭整個生態係──常常是越改越糟。」──《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

「妙語如珠、旁徵博引……很難不被羅伯・唐恩的文筆吸引,透過他一一細數,我們不得不驚嘆於自己傢中這個生物小宇宙的豐富!」──紐約時報書評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如果你是個蟲子迷,你一定會愛死這本書!在裡麵你會看到钜細靡遺、成韆上萬的節肢動物和微生物,而且就跟你住在同一個傢裡!」──《Bustle》雜誌

「引人入勝……從羅伯・唐恩的眼睛看齣去,房間都不是房間瞭,變成各式各樣可以去探索的棲地,同時,也完全刷新瞭很多人對害蟲防治的觀念。」──科學新聞Science News
 

《古籍中的隱秘世界:宋代文人的日常、信仰與知識體係》 內容簡介 本書旨在深入探討宋代文人階層的日常生活、精神世界以及其所依託的知識體係,並試圖透過對傳世古籍的細緻梳理與解讀,勾勒齣一幅立體而多維的歷史圖景。我們將摒棄傳統史學中僅關注政治與文學成就的單一視角,轉而聚焦於文人於書齋之外、於日常瑣碎中如何構建其身份認同與世界觀。 第一部分:書齋之外的煙火氣——宋代文人的物質生活與社交網絡 宋代文人雖以清高自許,然其生存實況卻與當時的社會經濟環境密不可分。本部分將考究文人的日常飲食、服飾、居室陳設,以及他們如何參與商業活動(如刻書、字畫買賣、田產經營),以此揭示知識精英群體在社會結構中的真實位置。 一、衣食住行中的審美取嚮與階級區隔: 宋代的物質文化發展至一個高峰,文人的生活美學成為後世模仿的對象。我們將細讀《東京夢華錄》、《夢粱錄》等文獻中關於酒肆茶樓、服飾色彩與材質的描寫。例如,文人對「點茶」儀式的執著,不僅是技藝的追求,更是一種社交符碼與身份的標誌。分析當時對「素雅」的推崇,如何與士大夫階層對理學精神的內化相結閤,並探討這種美學如何區隔於新興的市民階層。 二、交遊與圈層文化:士大夫的「朋友圈」 宋代文人的社交活動極為頻繁,從州府間的公務往來,到私密的雅集唱和,構成瞭複雜的社會網絡。重點將放在對「唱和詩」、「金石拓片交換」、「書畫題跋」等行為的分析上。這些活動不僅是文娛消遣,更是維護政治聯盟、確立學術地位的重要手段。我們將透過考察如蘇軾、歐陽修、米芾等人的書信往來,重構他們在不同地域、不同時期的人際關係網,探討其中隱含的政治庇護與學術傳承。 三、田園隱逸與塵世羈絆的辯證: 儘管宋代文人常以「歸隱田園」為人生理想,但現實中多數人難以完全脫離官場與經濟壓力。本章將比較「真隱」與「假隱」的差異,分析文人在麵對官職起伏時,如何運用詩詞與書畫來調適心態,以及他們在鄉裏間如何扮演地方精英的角色,處理與農民、胥吏的關係。 第二部分:超越現實的信仰與心靈寄託——宋代文人的宗教觀與世界模型 宋代是思想轉型期,儒學復興、佛學鼎盛與道教的世俗化交織在一起,共同塑造瞭文人的精神風景。本書將專注於文人如何調和這些看似矛盾的信仰體係。 一、儒學復興下的倫理重塑與「格物緻知」的實踐: 宋儒學說深刻影響瞭文人的行為準則。我們將探討「理」的概念如何在文人的日常決策中體現,特別是他們對「仁義」在處理傢庭矛盾、朋友諍諫中的應用。更進一步,將考察以瀋括、蘇頌為代錶的科學傢群體,如何將理學思辨轉化為對自然現象的實證研究,體現「格物」精神在不同領域的滲透。 二、佛、道思想對生死觀與文學創作的影響: 宋代文人普遍對禪宗抱有濃厚興趣,禪宗的「空」、「無」思想如何滲透到他們的詩詞意境中,形成一種清寂的審美。同時,道教的煉丹、養生思想在文人中年後期的關注度顯著提高。我們將比對文人對「輪迴轉世」的討論與對「立德立言」的追求,分析這種信仰的互補性,以及它如何幫助文人應對官場的險惡與生命的無常。 三、夢境、占蔔與超自然體驗的記錄: 宋代文人對夢境的記載異常豐富,這些記載不僅是文學素材,更是他們探索潛意識與解讀天意的窗口。本書將整理並分析特定文人(如歐陽修、蘇軾)的夢錄,探討其中常見的意象(如水患、飛翔、故人重逢),並將其置於當時流行的星象占蔔體係中進行解讀,以呈現一種「非理性」但卻具有內在邏輯的世界觀。 第三部分:知識的生產與傳播——宋代文人的學術實踐 宋代是中國齣版業和學術研究空前繁榮的時代,文人不再隻是知識的接受者,更是積極的生產者和傳播者。 一、刻書業的興盛與學術共同體的形成: 從官府主持的「校正宋本」到民間書坊的大量印行,書籍成為宋代最主要的媒介。本部分將聚焦於刻書的技術發展(如活字印刷的早期應用),以及刻書過程如何塑造瞭學術觀點的傳播與爭議。我們將研究不同版本之間的校勘異同,理解宋代學者如何透過文本比對來確立「正統」知識。 二、學術論辯的形態:從沙場點兵到書信往返: 宋代學術論爭往往是公開且激烈的,涉及的範圍極廣,包括史學觀點(如對唐末五代史的評價)、理學的細微分歧等。我們將考察這些論辯是如何從朝堂轉移到私人信函中,並最終以著作或詩集的序跋形式流傳下來。探討文人如何運用「譏諷」與「推崇」的文學手段,在論辯中維護自身學術聲譽。 三、博物學的勃興與知識的邊界拓展: 宋代文人的興趣不再僅限於經典詮釋。對自然萬物的觀察與記錄大量湧現,如對古器物學、植物學、地理學的興趣。以《營造法式》對建築的精確記錄,以及對各地風土人情的採集,展現瞭文人試圖將知識體係從倫理道德拓展到具體物質世界的努力。這部分將分析,這種博物學的興起,是否是宋代社會由內嚮外探索、力求在亂世中尋求秩序感的體現。 結論:歷史的微觀與宏觀交織 本書最終試圖證明,宋代文人的「野蠻」或「精緻」,並非單一的文化標籤,而是他們在複雜的社會結構、動盪的信仰環境中,為自我定位所採取的多元化生存策略。透過對這些古籍中隱秘細節的重構,我們得以更貼近彼時文人的心跳與呼吸,理解他們如何將個人的精神追求,融入到大時代的知識洪流之中。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羅伯・唐恩Rob Dunn
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生物學係教授,也是科普作傢。首部著作《眾生萬物》(Every Living Thing)即榮獲美國國傢戶外圖書獎(National Outdoor Book Award)。曾為《國傢地理雜誌》(National Geographic)、《科學美國人》(Scientific American)、《BBC野生動物雜誌》(BBC Wildlife)、《自然史雜誌》(Natural History)等撰文逾八十篇。
2014年齣版《我們的身體,想念野蠻的自然》(The Wild Life of Our Bodies: Predators, Parasites, and Partners That Shape Who We Are Today,商周齣版),榮獲Booklist Online、PopScienceBooks評選為2011年Top 10健康類書籍、Top 5最佳生物類書籍。
唐恩現與妻子居於北卡州羅利(Raleigh)市,育有二子,以及數韆種野生動植物。


譯者簡介

方慧詩
高中到吳聲海老師實驗室遊玩後,便以颱大生科當作第一誌願,動物學碩士畢業後進博物館工作。現職國立臺灣博物館研究助理與ICOM NATHIST秘書,同時攻讀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博士班。常在都市叢林裡迴想夏夜日月潭旁此起彼落而絢爛的蛙鳴。

饒益品
在花蓮的山與海之間長大、颱大生科係畢業;目前居住於法國圖魯茲,在獲得碩士學位後繼續攻讀博士班,研究森林動態。終日盯著電腦螢幕但心中還是嚮往山林,著迷於生物的多樣性以及語言的多樣性。

圖書目錄


各方讚譽
專文推薦:塞滿對這世界好奇心的一本書,新課綱教學的最佳示範  陳俊堯
專文推薦:認識我們最親密的陌生室友們  詹美鈴
前言:室內人
01 奇觀
02 地下室裡的溫泉
03 直視黑暗中的生物
04 無菌也是病
05 沐浴在盎然生機中
06 欣欣嚮榮的麻煩
07 生態學傢都得瞭遠視
08 竈馬對我們有什麼用
09 蟑螂的問題其實在我們身上
10 看看貓拖迴來瞭什麼
11 在嬰兒體膚種下生物多樣性
12 生物多樣性的滋味
誌謝
註釋
翻譯名詞對照錶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4778997
  • 規格:普通級
  • 齣版地:颱灣
  • 適讀年齡:0歲~99歲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6.6MB

圖書試讀

▎塞滿對這世界好奇心的一本書,新課綱教學的最佳示範
慈濟大學生命科學係助理教授、科普作傢  陳俊堯

口袋的故事,都是東試西闖纍積來的

羅伯・唐恩是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生命科學係的教授。他的一生不但沒有科科(編按:請搜尋「選擇生科,一生科科」),而且充滿瞭故事。他的研究守備範圍從農田、種子、螞蟻到細菌,他說服社會大眾幫忙,以廣邀民眾參與科學的方式,調查人類傢裡的昆蟲和肚臍裡的微生物。他也是暢銷科普作傢,書裡裝滿瞭有趣的故事。到底多有趣,你讀下去就知道。

讀唐恩教授的書,就像跟著一位古靈精怪的導遊去旅行。前一段你還在博物館看百年前古老的顯微鏡,下一段就身處哥斯大黎加的熱帶雨林觀察白蟻和黑暗中的動物,翻幾頁又跑到瞭溫泉區探險,再往下讀居然還上瞭太空。一個又一個精采故事輪流上場,真想請他講慢一點啦來不及聽瞭!不過,這看似隨意的快速跳轉,其實是有目標地在追尋答案。看唐恩教授把不同麵嚮、差異很大資料放在一起比較解讀,整理齣脈絡,讀著讀著,突然謎底就齣現在眼前。我想這是本書最讓人覺得過癮的地方。

在準備這本書時,唐恩教授顯然讀瞭很多文獻,份量大到可以把碩士班學生壓成一隻扁蟲。然而,這麼大量的知識,最終都化為一個個探險故事,讀下來有一口氣追完一部劇的暢快。而且這是部職人劇,我在裡麵看到熟悉的專業身影:生態學傢在野地追蹤生物,昆蟲學傢趴在地上收集樣本,各個生物領域的科學傢一絲一縷拉齣證據,在一片混沌中把路認齣。你完全能感受到生物學傢那股急切尋找答案的熱情。

這個對任何想法都保有好奇,東試西闖努力把答案找齣來的精神,不就正是現在新課綱探究實作想要帶給學生的能力嗎?這本書,給瞭最好的示範。

你傢是個動物園,但你從來沒注意

人類科技不斷進步,但新技術通常帶著人們上天下海越走越遠,反倒忘瞭低頭看看自己身邊的世界。你曾經注意過傢裡有什麼生物嗎?你的傢裡除瞭自以為是主人的人類之外,可能還住瞭貓和狗和鸚鵡和熱帶魚?哦,可能還打過蚊子和蟑螂,就這樣瞭。你應該有這樣的經驗:坐在沙發上看見小蟲飛過,長年練就的防蚊反射馬上啟動,想都沒想就一巴掌打下去,這纔發現它長得跟蚊子不太一樣。誤殺瞭一隻無辜的蟲哪,但你一點也沒放在心上,因為你連它叫什麼名字都不知道。絕大部分的人,從來沒有花時間認識這些跟我們一起生活的生物,這些有自己獨特生活方式的野生室友。

唐恩教授認真想知道人類傢庭裡還住瞭誰。他帶著一群研究人員(以及捧著書跟著的我們)在人傢傢裡四處翻找,發現人類住傢比野生動物園還熱鬧。他們請來頂尖專傢辨認這些小蟲,找齣瞭它們的名字。他們發現原來有些昆蟲早已演化齣適閤「傢居」的特性。顯然已經和人類同居瞭好多世代,但人類完全沒注意它們。

光是認識這些小生物還不夠。這些在我們傢裡努力生活的小生物,有它們走跳江湖的真本事。唐恩教授慢慢瞭解它們的生活方式,找齣它們的特性,最後更運用這些特性轉換的知識,來改進人類生活。臉書社團「路上觀察學院」裡,常有朋友用不一樣的角度解讀路上拍到的照片,造成的反差齣奇有趣。唐恩教授自稱會在走路上班時一路注意各種生物,不斷思考它們可能帶來的靈感。這正是把「換角度看世界」的技能用在科學上。你是不是該觀察一下自己傢裡的動物園瞭?

微生物與我們密不可分,甚至美食也不能少瞭它們

光是這些小動物就已經夠多瞭,如果再考量微生物,這世界的複雜程度就還要再翻個幾倍。顯微鏡的發明讓人類看到微生物,發現瞭肉眼看不見的新世界。高通量 DNA 定序技術的發明讓科學傢可以幫微生物點名,並驚訝地發現它們高到爆錶的多樣性。動物、植物和所有物件上都鋪著一層微生物,而學界纔剛開始幫它們的組成建檔,而且大多隻有單一時間的記錄,還不能掌握它們那像股票般,隨時間上上下下的數量變動。

這些小傢夥四處傳遞,就跟武漢肺炎疫情前的國際航線一樣頻繁,隨時把你當成一個國傢進進齣齣。貓身上的微生物可以趁你吸貓時移民到你身上,住膩水管的小細菌可以一放手就跟著水流進到你的水杯裡。要是你生病吃瞭藥,某種長期守護你的細菌就被賜死從此消失。我們身上和身邊的微生物持續在改變,這些小傢夥貼著我們生活,剛剛那一分鐘裡它分泌瞭某種分子,或許騙到我們的神經細胞,讓我們做齣一些超齣自由意誌的事。或者,如果沒有它貼在我們的腸壁細胞上,我們也可能做齣可怕的蠢事來。某種程度上,你是被細菌操作的人偶。

但先別害怕,在書的最後,唐恩教授給瞭我們一個美味的結尾。他提到這本書的靈感很大部分是在「餐桌」上得到的。食物在人類文明中有著無法撼動的重要地位,每個民族對吃什麼、怎麼吃,都有一套自己的想法。而這個對吃的執著,讓食物裡的微生物代代相傳,成為這個民族的印記。比如說,不同人製作的韓式泡菜,會有個人化的「手風味」,你一定要看看唐恩教授怎麼從微生物學的角度來看這件事!讀完最後一章,你一定會忍不住到廚房找找食物,也忍不住開始找找跟你住在一起的室友們。


▎認識我們最親密的陌生室友們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生物學組副研究員 詹美鈴

自從開始研究嚙蟲(書蝨)以來,我經常收到民眾害蟲諮詢信件,看到許多人的無助以及對居傢節肢動物的恐懼與誤解,也發現我們對這些「蟲室友」的瞭解與相關研究的貧瘠,以緻常無法提供有效且精準的解決方式。因此,我決定投入居傢節肢動物領域,期待 透過知識推廣與研究,來改變民眾對待蟲室友的態度,並努力找齣居傢生物與環境的關聯 性,提供諮詢民眾更多參考資訊。

就在此時,我開始注意到本書作者羅伯・唐恩,他是居傢生物研究的翹楚,我非常欣 賞他對生物的熱愛、令人驚奇的瘋狂想法、純熟的說故事能力,還有卓越的研究成果,在科博館推齣的「我傢蟲住民」特展中,部分內容就參酌瞭他的研究。他總能深入淺齣將艱深的研究轉化為平易近人、甚至有趣搞笑的內容,讓讀者拍案叫絕或豁然開朗,而這本書也一如往常一樣精采。
 居傢節肢動物的存在是正常而非異常
 

居傢節肢動物的研究與推廣,看似簡單卻相當不易。對大多數人而言,這些傢中生物既微小又醜陋。喜歡待在傢裡的人,通常不希望有蟲室友們的陪伴,想盡辦法將牠們除之而後快;而喜歡大自然的人,則寧願跋山涉水享受自然之美,再欣賞所謂的「野生生物」。想像一下,若有人說:「我在玉山看到颱灣黑熊在覓食」,聽起來一定遠比「我在傢裡捉到一隻沒看過的蒼蠅」令人感到興奮吧?誠如作者提到:「生態學傢與演化生物學傢對野 外珍稀動物的瞭解,往往更勝於人類居住空間中的生物。」這從國內外的自然史博物館標本蒐藏中也能看齣,印象中,科博館的美洲傢蠊標本在我進行居傢節肢動物調查之前,應該不到二十隻吧!

一個傢就是一個浩瀚的小宇宙,根據唐恩的估計,他們在住傢中已發現近二十萬種生物,包括近四分之三的細菌、近四分之一的真菌和少數其他動物,就連熱水器和蓮蓬頭內都生機盎然。在此當中,除極少數生物是病原體外,其餘物種大多對人類無害或有益。與此呼應,我們最近也研究瞭遭蟲蛀的古書,蛀書中可見到蛀食書本的檔案竊蠹蟲、寄生於竊蠹幼蟲的新種蓬萊頭甲蟻形蜂、於蛀洞中取食黴菌的書蝨和蟎,還有捕食這些蟲子 的卵蛛,一本書儼然就是一個豐富的生態係。

2016年,唐恩研究團隊針對五十個傢庭進行節肢動物相調查,結果顯示平均每個傢庭可採到近百種節肢動物,其中四十九個傢庭都有嚙蟲存在。嚙蟲對大多數人來說非常陌生,而唐恩及我們的調查結果相當一緻,嚙蟲幾乎存在於每個傢庭中,足以讓我用來說服那些因嚙蟲而焦慮的民眾理解:傢中有牠齣現是很平常的現象。但接下來,就須更進一 步知道傢裡究竟有哪些種類的嚙蟲,還有牠們為什麼會齣現,纔能精確迴覆民眾問題。此 一案例也說明瞭我們對於大多數的親密室友們仍相當陌生。

 重新思考健康與理想的傢居環境
 

和唐恩一樣,在推廣過程中大傢最常問:「我要如何消滅牠們?」人們常會責怪傢中蟲子為何總是殺不完,其實傢中生物和居住者一舉一動極度相關,如傢的位置、建材、隔間、裝潢、通風情形、儲存物品、生活習慣等都會影響居傢生物種類與數量。以養貓為例, 貓本身、貓食、貓砂、貓玩具等與飼主習慣都可能帶來多樣的細菌、真菌和節肢動物等。 養狗則又是另一個世界瞭,書中提到一位實驗室學生負責整理狗身上和體內的生物清單, 花瞭好幾年仍尚未整理完畢。但難道養寵物就不好嗎?飼養寵物固然可能造成居住者過敏,或攜帶寄生蟲,但寵物能為人帶來愉悅感,且帶進來的微生物有助增加室內微生物多樣性, 也可能利於居住者免疫力的提升,因此利弊各見。

究竟什麼樣的環境纔適閤人居住?本書提到一個相當重要的觀念:當傢裡生物多樣性 高時,有害生物難以在其間找到棲身之地,而居住者也因有機會接觸多樣微生物,而讓身 體免疫係統能正常運作,有助身體健康。當我們使用化學藥劑消滅居傢生物時,會讓傢中 生物多樣性降低,反而有助於快速演化的病原菌或害蟲留下來。我不禁想起過去許多嚮我諮詢的民眾,他們深受傢中蟲子所苦,一次又一次過度清理自己的傢,不停使用藥劑殺蟲除菌……。此刻,我很想告訴他們:他們的舉動反而讓傢裡變得更不健康瞭。

多年前我在澳門,看見大樓內的歐洲街頭造景,綿延的天空與船河、船、商店及河岸相互輝映,美不勝收。但是我心中不禁也想:人類喜歡在室內呈現室外的景色,固然反映 瞭對大自然的渴望,但卻又不斷將室外變成室內,且這種反自然作為至今仍在持續上演。 可是,如同室內生物多樣性對於居住者非常重要,野外環境的多樣性也同樣重要,一旦多樣性降低,外來種就有機可乘,人類也終將自食惡果。

要擁抱傢裡的蟲及微生物不是件容易的事,如果我說蟑螂和老鷹都是生命、都該被尊重,大多數人大概都會嗤之以鼻。因此唐恩希望讀者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他提到泡菜、 啤酒、麵包和起司等美味食物,與救人無數的抗生素,都要拜微生物所賜;細菌能種植至嬰兒身上而讓韆名嬰兒免於受病菌感染。從仿生科技角度來思考,蟑螂的結構啟發瞭小型救難機器人的發明,蚊子口器則是微型針頭的靈感來源。莎士比亞說:「事物本身沒有好壞之分,是人類的思想決定瞭它的價值。」書中也請大傢思考:「目前還無記錄顯示蟑螂 會傳播什麼疾病,但人類卻時時刻刻因彼此接觸而傳染各種疾病。」究竟誰比較可怕呢?
 在颱灣探索傢中的生物多樣性
 

為瞭讓民眾接受傢中生物,唐恩透過詳盡的研究與調查,結閤民眾參與科學取得大量 數據,產生豐碩研究成果,再透過撰寫書籍與文章吸引注目,本書就是唐恩帶領大傢初探傢中奧祕的最經典案例。在颱灣,我則透過科技部計畫有限經費,一點一滴建置網站、辦 理研習營、到校服務、特展、校園巡迴展到書籍的齣版等,再推齣「用傢中蟲住民健檢你 的傢」和「傢是生命科學研究的起點」概念,讓民眾知道蟲室友們除瞭能成為環境指標, 讓我們瞭解傢中環境狀況外,牠們也是值得探索的對象。

我希望大傢能逐步從接受、探索,到願意參與調查傢中生物並提供樣本,大傢齊心完成傢中生物的拼圖。唐恩和我的目標,都是希望讓大眾理解傢裡充滿瞭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我們從來沒有獨自一人在傢過,而這些親密的陌生室友們正等待我們一步步去認識與探究 牠們,與牠們為伍而非為敵。

用戶評價

评分

說真的,現在市麵上很多科普書都寫得太學術化瞭,讀起來像是在啃石頭。但這本書的名字和定位,讓我嗅到瞭一絲與眾不同的氣息——它強調的是“同居”和“奇妙自然史”,這暗示著一種非常親近的敘事角度。我非常期待作者在描述“真菌”的部分。真菌的世界簡直就是科幻小說裏的素材,從麵包上的黴斑到深山裏那些會發光的菌類,它們的生命力和生存策略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強悍”。颱灣濕熱的氣候,也讓真菌和細菌的活動更加頻繁,很多傢庭主婦每天都在跟這些微生物打遊擊戰。這本書如果能解釋一些常見的居傢黴菌問題背後的科學原理,甚至提供一些基於生態學的、更可持續的除黴方法,那簡直是太實用瞭。我希望能讀到一些關於“微生物群落”的有趣案例,比如,我們的腸道菌群如何影響我們的情緒和食欲,這已經是熱門話題瞭,但如果能把它跟我們傢裏的環境微生物聯係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生活微生態圈”,那就太精彩瞭。我希望這本書讀起來是那種一邊冒冷汗(因為發現自己生活環境太“熱鬧”瞭),一邊又忍不住想知道更多細節的閱讀體驗。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真的很有意思,有一種對現有生活秩序的顛覆感。我猜想,作者在寫作過程中,一定下瞭很多功夫去搜集那些不為人知的人類與微生物/節肢動物“接觸史”。我特彆想知道,在人類文明發展的早期,我們是如何與這些室友建立起最初的“契約”的?例如,人類最早馴化動植物,是不是也伴隨著某些特定細菌或真菌的“共進化”?這本書如果能觸及到曆史和人類學的層麵,那就更上一層樓瞭。我希望看到一些跨學科的論述,比如,為什麼某些文化對昆蟲的態度非常正麵,而另一些文化卻極度排斥?這背後有沒有微生物群落的差異在起作用?對我來說,一本好的科普書,不應該隻是告訴我們“是什麼”,更應該迴答“為什麼會這樣”。如果這本書能引導我跳齣“人類至上”的狹隘視角,去理解我們不過是地球這艘大船上,一個比較吵鬧的乘客,與其他數不清的生命體共享著有限的資源和空間,那這本書的價值就不可估量瞭。我期待它能帶來一種謙卑的、對自然萬物的敬畏之心。

评分

這本書的名字聽起來就超有梗的!《我的野蠻室友》欸,光是這個標題就能把我拉進一個充滿好奇心的世界。我猜這本書絕對不隻是講一般大傢生活周遭那些「吵鬧」的室友,它後麵綴著的「細菌、真菌、節肢動物與人同居的奇妙自然史」,簡直像是在預告一場微觀宇宙的大冒險。老實說,我以前對這些小生物的印象,大多停留在教科書上那些扁平的圖鑒,要不就是看到蜘蛛會忍不住尖叫的本能反應。但這本書的切入點很新穎,它把我們和這些看似不相乾的生命體放在同一個屋簷下討論,這不就是在說,我們根本就是活在一個超級復雜的「共生聚落」裏嗎?我超期待作者是如何把冷硬的科學知識,用一種非常生活化、甚至帶點幽默感的方式給包裝起來。特彆是「野蠻」這個詞,到底是指那些我們看不見的微生物在暗中搞鬼,還是指那些偶爾闖入我們生活的昆蟲大軍?如果作者能用生動的筆觸描繪齣,這些微小的生命如何影響我們的健康、食物的保存,甚至是我們的心理狀態,那這本書的價值就遠超一般科普讀物瞭。我希望它讀起來不要像在背誦科學報告,而是像在聽一個經驗老到的博物學傢,在你傢客廳裏娓娓道來那些你從未察覺的鄰居故事。這種打破界限的敘事方式,真的讓人忍不住想翻開第一頁,看看我的「野蠻室友」到底藏在哪裏。

评分

我最近對那些「看不見卻又無所不在」的主題特彆著迷,這本書的副標題精準地戳中瞭我的興奮點。想象一下,你每天呼吸的空氣、你正在喝的水、甚至你皮膚上的油脂,都有一整個生態係統在裏麵運作,這簡直比任何好萊塢大片都要震撼人心!我特彆好奇作者是如何處理「節肢動物」這個部分的。你知道的,在颱灣,夏天一到,小強、蚊子、甚至是莫名其妙齣現在浴室裏的蛾,都是我們生活中的常客。這本書如果能提供一些既科學又實用的「共存哲學」,而不是一味地鼓吹殺戮,那我會給它一個大大的贊。比如,它們的存在對整個環境循環到底扮演瞭什麼不可替代的角色?如果隻是科普它們的結構和生活習性,那還算基礎款,我更期待看到更深層的思考,例如,人類的衛生習慣是如何無意中改變瞭這些室友的演化路徑?或者,我們如何能更智慧地與這些“鄰居”共享我們的居住空間?我希望作者的文字充滿瞭一種近乎哲學的反思,提醒我們,我們所謂的“乾淨整潔”,其實隻是人類中心主義的一種傲慢投射。如果這本書能讓我下次看到一隻蜘蛛時,不會馬上拿起拖鞋,而是先思考一下它今天的“值勤”任務,那它就成功地改變瞭我看待世界的方式。

评分

我一看到“自然史”這三個字,就本能地聯想到那種宏大敘事下的微觀視角。這本書的妙處可能在於,它把實驗室裏原本隔離的生物學概念,直接拉到瞭我們日常生活的客廳、廚房和浴室裏進行驗證。我很好奇作者在處理“細菌”這個部分時,會不會涉及到一些關於超級細菌或是抗生素耐藥性的討論。畢竟,這些無形的威脅,纔是我們現代生活中最大的“野蠻室友”。但光是講恐怖故事可不夠,我更想看到科學的浪漫。比如,某些細菌是如何幫助我們分解有機物,讓我們的花園保持生機?或者,某些特定的微生物群落是如何在我們的老房子裏建立起一套穩定而古老的平衡係統?我希望作者能夠平衡“警惕”與“欣賞”這兩種態度。很多時候我們對細菌的恐懼是基於媒體的誇大,這本書如果能提供一個更冷靜、更科學的視角,告訴我們哪些是需要提防的“不速之客”,哪些則是默默奉獻的“無名英雄”,那對於建立一個健康的居傢環境認知是非常有幫助的。這種由內而外的科學啓濛,比任何清潔用品廣告都來得有效。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