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史上的365天:夏卷 (電子書)

科學史上的365天:夏卷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魏鳳文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天一故事,你也能環遊科學史|

藍色發光二極體為什麼「難產」?
美國二戰中研發出什麼「最強編碼」,日軍花了三週也破解不了?
圖靈測試中的小男孩「尤金」,聰明到讓你分不清人類跟機器!

 ◤俄羅斯有「真假公主」,法國也有「真假王子」
  兩個世紀以來,法國盛傳一個故事:據說當年在法國大革命被斬首、法王路易十六的兒子路易十七,在大革命中逃過一劫;但同時在巴黎教堂中,又保存著一顆聲稱是皇太子的「防腐心臟」。
  為了解開這個謎團,科學家對這顆心臟做
DNA親子鑒定。為了準確起見,他們選擇了法國之外的兩個不同地域的實驗室,連同王后瑪麗和她的兩個姊妹的頭髮一起……

 ◤這種鳥類曾經成千上億,卻在十幾年內滅絕殆盡……
  旅鴿,又名候鴿,曾經是世界上最常見的一種鳥類。北美大陸的旅鴿曾多達50億隻,但而歐洲人來到北美後,旅鴿很快就成為人們盤中的美食。人們坐著火車、騎著駿馬追趕著鴿群,旅鴿數量急速下降。  
  
1900322日,一位14歲的少年打下一隻野生旅鴿,自此以後,人們再也沒有看到野生的旅鴿……

 ◤聞風喪膽的「西班牙大流感」竟不是起源於西班牙?
  「西班牙大流感」的名稱來源,是因為西班牙受災最嚴重;但實際上,最初發病地並非西班牙,而究竟起源地在哪裡,較多的說法指向了美國。
  
19183月,美國堪薩斯州的一個步兵營的炊事員在起床後感到喉嚨痛,低燒;次日,全營522名士兵全部病倒。一週內,全美各州兵營都出現同樣的病例。而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美軍的轉移,這場流感開始席捲歐亞。到了1918年秋季,全世界已有10億人被感染,死亡人數4000多萬人……

 ◤半導體界的神諭:驚人的「摩爾定律」
  
1965年,Intel執行長摩爾發了一篇論文,指出微處理器晶片的電路密度,以及它潛在的計算能力,每隔一年將翻上一倍,這就是在資訊技術界聞名的「摩爾定律」的雛形。
  
1971年,Intel推出首款電腦晶片,只包含2300個電晶體;1989年推出的486晶片中含有120萬個電晶體;到了2006年,Intel推出了奈米晶片,其內置電晶體竟然成長到8.2億個,時間跟空間雙雙印證了摩爾定律。
  可是發展到最後,絕緣層的厚度竟然只剩
1.2奈米,使Intel工程師感嘆「真是一個原子也無法再縮減了」,難道摩爾定律的「魔力」就要在此終結了嗎?

 ★本書特色
  本書將近現代科技重大發明、發現、重要事件、著名人物和有影響力的科學故事,以獨特的
365天的編排方式展示,力求完整地呈現出每一個科學事件的精彩瞬間,感受科學上的探索和發明的意義和價值。書中內容不拘體系,不按學科,混合了數學、物理、天文、生物、環境、醫學、航空航太、地質地理、動物植物、電腦和網路、工程災難及少量的高技術企業產品,連貫閱讀可以觸發聯想,大大豐富了閱讀的趣味。

著者信息

魏鳳文,曾出版《廣義相對論基礎》、《二十世紀物理學史》與《仰望量子眾星》等著作。
武軼,曾參與編撰百科全書科技部分的內容。

图书目录

前言
1948年4月1日 大霹靂宇宙學的誕生
2013年4月2日 腦科學計畫
1914年4月3日 大自然的啟示──活性汙泥汙水處理
1969年4月4日 首例全人工心臟移植
1926年4月6日 摩根和他的「果蠅世界」
1912年4月7日 宇宙射線的發現
1911年4月8日 超導科學之父──昂內斯
2013年4月9日 從果凍到氣凝膠
2003年4月10日 解讀生命密碼──人類基因組計畫
2005年4月11日 菲爾茲獎的首位女數學家──米爾扎哈尼
1961年4月12日 永遠的英雄──加加林
1915年4月13日 大陸板塊漂移說──韋格納
1995年4月14日 「資深游俠」──「時代的先知」凱利
2001年4月15日 劉徽──中國古代數學的奠基人
1896年4月16日 大自然的警告──全球暖化
2014年4月17日 地球的「表兄弟」──「克卜勒-186f」
1955年4月18日 巨星隕落──愛因斯坦辭世
1965年4月19日 驚人的摩爾定律
2000年4月20日 真假皇太子之謎
2015年4月21日 太陽系外行星探索
1927年4月22日 測不準原理的誕生
2009年4月23日 大數據時代的「尤里卡」
1990年4月24日 人類的「千里眼」──哈伯太空望遠鏡
1954年4月25日 實用太陽能電池問世
1935年4月26日 對稱與守恆──諾特定理
1982年4月27日 擒住單一原子的掃描穿隧顯微鏡
1903年4月28日 「巴甫洛夫很忙……」
1980年4月29日 超越黑洞──霍金的宇宙
1777年4月30日 數學王子──高斯
1935年5月1日 卡皮察和他的「克里姆林宮書籤」
1998年5月2日 「畫蛇添足」的宇宙常數Λ
1888年5月3日 液晶的發現
2011年5月4日 廣義相對論的驗證──重力探測器B
1703年5月5日 0和1──二進位
1953年5月6日 二十年磨一劍──人工心肺機
1881年5月7日 微生物學之父──巴斯德
1994年5月8日 超光速太空飛行器設想──「曲速引擎」
1967年5月9日 冠狀動脈搭橋術開創者──法瓦洛羅
2004年5月10日 標示生命的條碼
1947年5月11日 旅鴿的哀鳴
1941年5月12日 現代電腦之父──楚澤
1926年5月13日 法蘭西斯大壩之災
1973年5月14日 在太空飛行的實驗室
1953年5月15日 生命的「原始湯」
2014年5月16日 「貓捉老鼠」的「羅塞塔」
1796年5月17日 免疫學之父──詹納
1618年5月18日 長存於世的豐碑──克卜勒三定律
1891年5月19日 西伯利亞大鐵路
1977年5月20日 數位照相機之父──塞尚
2010年5月21日 凡特及其「合成生命」──辛西婭
1973年5月22日 創始乙太網──梅特卡爾夫
1959年5月23日 《夢遊者》──改變對宇宙看法的人
1931年5月24日 宇宙大霹靂理論之父──勒梅特
1935年5月25日 動物行為之謎
1967年5月26日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發現
2014年5月27日 神祕的GoogleX實驗室
2008年5月28日 「貴州天眼」──中國大型電波望遠鏡
1919年5月29日 愛因斯坦的「光線稱重實驗」
1832年5月30日 數學奇星──伽羅瓦
1665年5月31日 曠世工程──百年微積分
1878年6月1日 泰橋之災
1875年6月2日 電話發明者──貝爾
1991年6月3日 與「火神」共舞──卡蒂亞與莫里斯
2014年6月4日 從「風語者」到「密碼龐克」
2011年6月5日 人工反氫原子
2014年6月6日 反氘核的發現
2014年6月7日 圖靈測試──「小男孩」尤金
1962年6月8日 約瑟夫森和穿隧效應
2010年6月9日 天下一家親──人類起源研究
2005年6月10日 雄心勃勃的「藍腦計畫」
2012年6月11日 「天空之眼」──歐洲天體望遠鏡
1716年6月12日 顯微鏡之父──雷文霍克
1892年6月13日 指紋識別技術
1822年6月14日 電腦之父──巴貝奇
2006年6月15日 藍色發光二極體艱難出世
2012年6月16日 「神舟」與「天宮一號」成功連接
2013年6月17日 中國超級電腦五連冠──「天河二號」
1972年6月18日 太空梭──「哥倫比亞號」
1741年6月19日 數學偉人──歐拉
2016年6月20日 「神威·太湖之光」
2012年6月21日 解讀360萬年的北極「天書」
1982年6月22日 神祕的「量子纏結」──貝爾與阿斯佩
1912年6月23日 人工智慧之父──艾倫·圖靈
1639年6月24日 一枝「思考的蘆葦」──帕斯卡
1918年6月25日 西班牙大流感
1974年6月26日 橫掃世界的條碼
1992年6月27日 神經醫學科普之王──薩克斯
1974年6月28日 氯氟烴全面遭禁
1941年6月29日 對有機生命體情有獨鍾──麥克林托克
2013年6月30日 抗擊愛滋病第一人──何大一
英文索引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中文索引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V
W
X
Y
Z
編後記

图书序言

前言

  人類科學發展逾千年,成果蔚為壯觀。如果把這些科學成果寫成歷史,即使僅寫成編年史,也將是一部極其厚重的大書。本書選擇了另外一種方式,即以時間為序,精選出
365樁科學案例,其中有重要的發明、發現與科技成果約270件;科學世紀偉人、科技領域開拓者、學科創建者、課題領銜人與發明家190餘位;重大科技事件、重要科學組織和著名的科學探索計畫130餘項。希望這些案例,能展現人類在近現代科學發展中的雄心壯志與成果。

  在創造與發明中,科學人不僅常艱難地跋涉於一般人跡罕至的學科蠻荒之地,也常徘徊於學科發展中的困惑時刻。在學科的交叉與滲透間,在觀念的爭辯與撞擊中,在意識調節與重組的整合裡,他們推動著科學的進程。其間有天才的展現,有靈感的召喚,有好奇心和想像力的驅使,有科學的激情與長期的堅守,有清晰而嚴密的思維,也有敢於創新,甚至敢於做「顛覆性」創新的勇敢精神。成功與失敗、輝煌與挫折共同凝結出一顆顆善果,成為長存於天下,永世不滅的科學精華。

  首先,本書涉及的學科各異,資訊龐雜,讀起來可能並不輕鬆,加之各自獨立,內容跳躍,可能使閱讀不得要領,但只要你靜下心來仔細品味就會發現,其中心思想是非常簡單的,這就是發現和創新。其次,本書展現了科學的發展與人類社會的變革,展現了人類意識的進化,代表了人類精神的最高境界。它們以這種境界引導著人們在科學世界中徜徉,在開闊眼界的同時,使人們對自然乃至宇宙有更深刻的理解,因而將改變人們觀察自身和世界的角度與方式,改變著人類的生活和生產方式,影響著社會發展的進程與走向,從而改變著整個世界。

  品讀《科學史上的
365天》,你一定會為這365天所發生的事件所觸動。天體的誕生與演化;地球生命的出現、生物的進化與發展;生命的誕生、成長、衰老與死亡;資訊與網路技術的萌生與壯大;自然的變革與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在災害與災變面前人類所面臨的挑戰;為獲得真理,科學人的奉獻,科學人之間的爭論與激辯,等等,這些事件都曾經使並正在使我們這個世界瞬息萬變。面對這些變革,除了驚訝與敬佩之外,我們還應對這些事件的發生與發展做更深入的思考,從中悟出發人深省的事物。在深悟中,你會發現,每一次科學之聲的鳴響都使你如同置身在一個自然與社會的大舞台,去聆聽一部交響樂。在這部宏大樂曲的混響中,既有簡單性與複雜性間的溝通與對話,又有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因素彼此間的呼應,在令人回味無窮的逶迤混響中,將你的思想帶入一個通天永恆、大徹大悟的佳境。

  《科學史上的
365天》是發明與發現的讚歌,它讚頌萬物的生機,慶幸地球生命的存在,更讚頌那些對人類社會進步作出不懈努力、付出畢生精力的大師級人物。在這個世界上,他們絕不是僅有的天才,也絕不是僅有的智者;他們有哲人般的智慧與達觀,堅定的信仰與淡泊精神,有失敗與挫折衷長期的堅守與累積,有災難面前的堅韌與不屈,這些使他們成為學科發展中具有里程碑式意義的開創性人物,成為人類科學史發展長河中的佼佼者。

  本書是為喜愛科學知識的讀者,特別是為想要認真閱讀的人而撰寫的。現代人常有一種感覺,認為聽廣播或看電視在收效上強於閱讀,或者認為前者的功能更為強大。這種想法有其部分道理,因為「傾聽」和「閱讀」也是重要的學習方式,尤其是在大數據的聯網時代,在人們謀求高效率與快速發展的時候,似乎「傾聽」的學習方式更為快捷。然而,也正是在這個時候,「閱讀」這種學習方式才更能展現出特殊性。作為學習方式,「閱讀」和「傾聽」是有差異的,其差異在於思考的方式與深度有所不同。「閱讀」是一種複雜的腦力勞動,閱讀時的思考是主動的,在遇到不全懂或不了解之處時,恰是透過思考提升自己,尤其那些已經不在學校學習的人。這時,需要閱讀者運用心智反覆咀嚼,從朦朧不懂的思考中,在去偽存真的提煉中,透過「閱讀」來提升自己,甚至透過「閱讀」獲得自我發現而實現超越。

  一部好書,能增長見識,擴展視野,激發思考,拓寬思路,提高品味,甚至影響到人的一生。但是,寫出一部好書,讓所有人都感興趣,特別是涉及眾多科技領域的書,卻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本書努力把震撼人心的激情傳遞給讀者,但在撰寫科技事件時,避免不了一些背景知識和專有名詞,在必要處,雖然做了簡要的說明,以使讀者在閱讀本書時毋須特別深的專業知識,也不需要特殊的數學知識,盡量注意了「適應性」與「可讀性」,但水準和篇幅所限一定難盡如人意。但這一障礙並非不可克服,紙媒恰恰給予了閱讀者深入思考的空間與時間,這是與「傾聽學習」相比,「閱讀學習」的最大優勢。

  
16世紀法國大思想家蒙田曾經說:「初學者的無知在於未學,而學者的無知則在於學後。」這裡的所謂「學後」,我們體會即指學習中的思考與自我發現。只有經過思考,所學才會有收穫。閱讀中的思考是主動的,而不是被動的,閱讀中經過思考獲得的東西是經過自己的努力所得,而不是經過他人包裝或咀嚼過的東西。任何有效的閱讀都需要思考的活力,閱讀越是主動,收穫也就越大,探索的活力也就越強,這是一個不斷正反饋的過程,而不斷正反饋的過程恰是「閱讀學習」的強項。

  衷心希望本書的讀者能從「閱讀學習」中獲得更大的回報。正像愛因斯坦所說:「在書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向深處的東西。」在走向深處的過程中,追隨科學精神的召喚,開啟和充實自己關於物質、生命、自然、社會乃至宇宙的思考,參悟人生,參悟宇宙,使身心得到淨化,充實著自己的能量,從而走向正悟與正覺。

  為便於閱讀,本書按照時間順序分編成春、夏、秋、冬卷。在成書之際,感謝我的老同學、好朋友和我的兒女,他們為編寫本書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非常寶貴的建議。

  最後,祝願雲集了偉大發明和天才智者「點化」的本書,早日在你的心靈深處開啟科學的悟性。

作者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