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史上的365天:夏捲 (電子書)

科學史上的365天:夏捲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魏鳳文
圖書標籤:
  • 科學史
  • 科學普及
  • 曆史
  • 文化
  • 電子書
  • 夏捲
  • 科普
  • 知識
  • 閱讀
  • 學習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一天一故事,你也能環遊科學史|

藍色發光二極體為什麼「難產」?
美國二戰中研發齣什麼「最強編碼」,日軍花瞭三週也破解不瞭?
圖靈測試中的小男孩「尤金」,聰明到讓你分不清人類跟機器!

 ◤俄羅斯有「真假公主」,法國也有「真假王子」
  兩個世紀以來,法國盛傳一個故事:據說當年在法國大革命被斬首、法王路易十六的兒子路易十七,在大革命中逃過一劫;但同時在巴黎教堂中,又保存著一顆聲稱是皇太子的「防腐心臟」。
  為瞭解開這個謎團,科學傢對這顆心臟做
DNA親子鑒定。為瞭準確起見,他們選擇瞭法國之外的兩個不同地域的實驗室,連同王後瑪麗和她的兩個姊妹的頭髮一起……

 ◤這種鳥類曾經成韆上億,卻在十幾年內滅絕殆盡……
  旅鴿,又名候鴿,曾經是世界上最常見的一種鳥類。北美大陸的旅鴿曾多達50億隻,但而歐洲人來到北美後,旅鴿很快就成為人們盤中的美食。人們坐著火車、騎著駿馬追趕著鴿群,旅鴿數量急速下降。  
  
1900322日,一位14歲的少年打下一隻野生旅鴿,自此以後,人們再也沒有看到野生的旅鴿……

 ◤聞風喪膽的「西班牙大流感」竟不是起源於西班牙?
  「西班牙大流感」的名稱來源,是因為西班牙受災最嚴重;但實際上,最初發病地並非西班牙,而究竟起源地在哪裡,較多的說法指嚮瞭美國。
  
19183月,美國堪薩斯州的一個步兵營的炊事員在起床後感到喉嚨痛,低燒;次日,全營522名士兵全部病倒。一週內,全美各州兵營都齣現同樣的病例。而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美軍的轉移,這場流感開始席捲歐亞。到瞭1918年鞦季,全世界已有10億人被感染,死亡人數4000多萬人……

 ◤半導體界的神諭:驚人的「摩爾定律」
  
1965年,Intel執行長摩爾發瞭一篇論文,指齣微處理器晶片的電路密度,以及它潛在的計算能力,每隔一年將翻上一倍,這就是在資訊技術界聞名的「摩爾定律」的雛形。
  
1971年,Intel推齣首款電腦晶片,隻包含2300個電晶體;1989年推齣的486晶片中含有120萬個電晶體;到瞭2006年,Intel推齣瞭奈米晶片,其內置電晶體竟然成長到8.2億個,時間跟空間雙雙印證瞭摩爾定律。
  可是發展到最後,絕緣層的厚度竟然隻剩
1.2奈米,使Intel工程師感嘆「真是一個原子也無法再縮減瞭」,難道摩爾定律的「魔力」就要在此終結瞭嗎?

 ★本書特色
  本書將近現代科技重大發明、發現、重要事件、著名人物和有影響力的科學故事,以獨特的
365天的編排方式展示,力求完整地呈現齣每一個科學事件的精彩瞬間,感受科學上的探索和發明的意義和價值。書中內容不拘體係,不按學科,混閤瞭數學、物理、天文、生物、環境、醫學、航空航太、地質地理、動物植物、電腦和網路、工程災難及少量的高技術企業產品,連貫閱讀可以觸發聯想,大大豐富瞭閱讀的趣味。

好的,以下是一本名為《科學史上的365天:夏捲》的電子書的詳細圖書簡介,內容聚焦於科學史上的夏季主題,但不包含您提到的那本書的具體內容。 --- 圖書簡介:《科學史上的365天:夏捲》 探索盛夏的科學奧秘:從古希臘的星象觀測到現代基因編輯的突破,一場橫跨時空的夏日智慧之旅。 序言:烈日下的智慧火花 當白晝拉長,陽光灑滿大地,人類文明的探索之光也隨之達到瞭頂峰。盛夏,不僅僅是氣候的更迭,更是許多關鍵科學發現和理論誕生的季節。本書《科學史上的365天:夏捲》帶您穿越時空,聚焦於那些在炎熱季節裏取得突破的科學瞬間。我們摒棄瞭宏大的敘事框架,轉而深入那些看似尋常卻至關重要的“夏日節點”,揭示科學如何在酷暑中萌芽、成長與迸發。 本書將聚焦於曆史上的六月、七月和八月,精選瞭這一時期內具有裏程碑意義的事件、人物的重大發現,以及那些影響深遠的實驗。我們力求以細膩的筆觸,還原曆史現場,讓讀者感受到科學傢們在汗水與靈感交織中的心路曆程。 第一部分:六月——理性與啓濛的初夏迴響 六月,標誌著北半球的夏至,光照最盛之時,也是許多理論開始定型、初步成果顯現的時期。 1. 伽利略與望遠鏡的改良(1609年): 在那個星空依然充滿神秘色彩的年代,意大利的伽利略·伽利雷在盛夏時節,持續改進著他所掌握的摺射望遠鏡技術。他不僅僅是簡單地組裝透鏡,更是在反復的觀測中,逐漸理解瞭光學原理。本書將詳述伽利略如何利用這個初夏的窗口期,將望遠鏡的放大倍數提升到足以清晰觀測月球錶麵的程度。我們將探討,正是這種夏日的持續工作,為他接下來的天體觀測奠定瞭基礎,並最終導緻瞭對“日心說”的強力支持。六月的微風中,他第一次窺見瞭宇宙的真實麵貌。 2. 達爾文的博物學探險(1830年代): 查爾斯·達爾文的生命在於行走與觀察。在南美洲的航行中,每年的六月往往是登陸和深入內陸考察的關鍵時期。我們聚焦於他在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一次重要的化石發掘工作。在酷熱中,他如何識彆齣巨型地懶(Megatherium)的遺骸,並開始思考物種間的親緣關係?這一時期的筆記和信件揭示瞭自然選擇理論最初的萌芽——一個在炎炎夏日下,關於時間深度和生命演變的深刻思考。 3. 弗萊明與青黴素的意外發現前夜(1928年): 雖然青黴素的經典發現通常定格在九月,但亞曆山大·弗萊明在六月和七月的實驗室狀態至關重要。本書將迴顧他在細菌培養皿上的細緻工作,探討夏日的高溫和濕度如何無意中創造瞭有利於黴菌生長的環境,為他最終在八月或九月發現“抑製物”埋下瞭環境伏筆。我們關注的是準備工作——那些被忽視的、在初夏進行的常規實驗流程。 第二部分:七月——高産與爆發的仲夏熱潮 七月,是自然界最為繁茂,也是科學研究中常常迎來關鍵突破的時期。高溫激發瞭人們的創造力,也帶來瞭實驗中的挑戰。 1. 牛頓的“奇跡年”與流體力學(1666年): 盡管牛頓的“奇跡年”通常被認為是他避居伍爾索普莊園期間,但七月正值他理論構建的高峰期。拋開蘋果的傳說,我們深入研究牛頓在七月如何係統地發展他的微積分基礎。特彆是在流體運動方麵的初步思考,如何與他隨後對光學的深入研究交織在一起?七月的長日,為他提供瞭足夠的獨處時間,來構建一套描述自然界運動規律的全新數學工具。 2. 麥剋斯韋與電磁場的統一(1860年代中期): 詹姆斯·剋拉剋·麥剋斯韋在七月完成瞭對電磁學方程組的幾次關鍵迭代。在劍橋的夏日裏,他不是在享受假期,而是在用嚴謹的數學語言將法拉第的電磁感應現象與安培的電流定律整閤起來。本書細緻描繪瞭麥剋斯韋如何通過一個關鍵的數學項(位移電流),在炎熱中完成瞭對電磁波存在的預言,這是現代物理學的基石之一。 3. 孟德爾的豌豆收獲與數據統計(1860年代初): 格雷戈爾·孟德爾的遺傳學實驗,需要漫長而細緻的觀察。七月,往往是他的第一代或第二代雜交豌豆成熟、可以進行精確統計收獲的時刻。我們側重於孟德爾如何在這種田園的夏日環境中,一絲不苟地記錄下顯性和隱性性狀的比例。正是七月對第一批數據的整理,使得他堅信自己發現瞭決定性狀的“因子”(基因)。 第三部分:八月——收官與理論的最終定稿 八月,暑氣未消,卻是許多科學傢選擇完成年度報告、撰寫關鍵論文的“收尾月”。 1. 居裏夫人的鐳元素分離工作(1898年): 在巴黎郊外簡陋的棚屋實驗室裏,瑪麗·居裏和皮埃爾·居裏在炎熱的八月,繼續進行著對瀝青鈾礦殘渣的艱苦提純工作。八月的持續高溫使他們的工作環境如同蒸籠,但他們對微小劑量的輻射異常的敏感和專注,促使他們堅持不懈。本書將重點描述他們在八月底或九月初,終於分離齣極少量的高純度放射性物質——鐳,並最終在化學分析中確認瞭新元素的獨立存在。這種在極端環境下對純粹科學的追求,令人動容。 2. 普朗剋與黑體輻射的麯綫修正(1899-1900年): 馬剋斯·普朗剋在世紀之交對能量輻射的研究達到瞭白熱化。八月是許多物理學傢迴到學術界,準備鞦季學期報告的關鍵時間。普朗剋在這一時期,不斷修正他針對黑體輻射譜的理論模型。我們追蹤他如何從經典物理學的預測(瑞利-金斯定律)與實驗數據的巨大偏差中,被迫引入“能量量子化”這一革命性的假設。八月的冥思苦想,最終導緻瞭量子力學的曙光。 3. 沃森與剋裏剋對DNA結構的最後確認(1953年): 盡管雙螺鏇結構的“Eureka”時刻可能發生在二月或三月,但五月和六月的工作是模型搭建和最終驗證。到瞭七月和八月,沃森和剋裏剋在劍橋的實驗室裏,正在進行細緻的核對工作,特彆是利用關鍵的X射綫衍射圖譜(如富蘭剋林和威爾金斯的成果)。八月,他們完成瞭對堿基配對的最終確認,並開始著手撰寫那篇著名的、裏程碑式的短文。盛夏的寜靜,見證瞭生命奧秘的破解。 結語:永恒的夏日探索 《科學史上的365天:夏捲》通過聚焦於科學曆程中那些“熱烈”的月份,為我們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來審視科學史。這些故事不僅關於發現本身,更關於發現發生的環境、時間與心境。它提醒我們,無論是古老的星象觀測,還是現代的分子生物學,智慧的火花往往在最意想不到的季節,被最堅韌的探索精神所點燃。翻開本書,與曆史上的偉大學者們一同,在夏日的陽光下,重溫那些永恒的科學瞬間。

著者信息

魏鳳文,曾齣版《廣義相對論基礎》、《二十世紀物理學史》與《仰望量子眾星》等著作。
武軼,曾參與編撰百科全書科技部分的內容。

圖書目錄

前言
1948年4月1日 大霹靂宇宙學的誕生
2013年4月2日 腦科學計畫
1914年4月3日 大自然的啟示──活性汙泥汙水處理
1969年4月4日 首例全人工心臟移植
1926年4月6日 摩根和他的「果蠅世界」
1912年4月7日 宇宙射線的發現
1911年4月8日 超導科學之父──昂內斯
2013年4月9日 從果凍到氣凝膠
2003年4月10日 解讀生命密碼──人類基因組計畫
2005年4月11日 菲爾茲獎的首位女數學傢──米爾紮哈尼
1961年4月12日 永遠的英雄──加加林
1915年4月13日 大陸闆塊漂移說──韋格納
1995年4月14日 「資深遊俠」──「時代的先知」凱利
2001年4月15日 劉徽──中國古代數學的奠基人
1896年4月16日 大自然的警告──全球暖化
2014年4月17日 地球的「錶兄弟」──「剋蔔勒-186f」
1955年4月18日 巨星隕落──愛因斯坦辭世
1965年4月19日 驚人的摩爾定律
2000年4月20日 真假皇太子之謎
2015年4月21日 太陽係外行星探索
1927年4月22日 測不準原理的誕生
2009年4月23日 大數據時代的「尤裏卡」
1990年4月24日 人類的「韆裏眼」──哈伯太空望遠鏡
1954年4月25日 實用太陽能電池問世
1935年4月26日 對稱與守恆──諾特定理
1982年4月27日 擒住單一原子的掃描穿隧顯微鏡
1903年4月28日 「巴甫洛夫很忙……」
1980年4月29日 超越黑洞──霍金的宇宙
1777年4月30日 數學王子──高斯
1935年5月1日 卡皮察和他的「剋裏姆林宮書籤」
1998年5月2日 「畫蛇添足」的宇宙常數Λ
1888年5月3日 液晶的發現
2011年5月4日 廣義相對論的驗證──重力探測器B
1703年5月5日 0和1──二進位
1953年5月6日 二十年磨一劍──人工心肺機
1881年5月7日 微生物學之父──巴斯德
1994年5月8日 超光速太空飛行器設想──「麯速引擎」
1967年5月9日 冠狀動脈搭橋術開創者──法瓦洛羅
2004年5月10日 標示生命的條碼
1947年5月11日 旅鴿的哀鳴
1941年5月12日 現代電腦之父──楚澤
1926年5月13日 法蘭西斯大壩之災
1973年5月14日 在太空飛行的實驗室
1953年5月15日 生命的「原始湯」
2014年5月16日 「貓捉老鼠」的「羅塞塔」
1796年5月17日 免疫學之父──詹納
1618年5月18日 長存於世的豐碑──剋蔔勒三定律
1891年5月19日 西伯利亞大鐵路
1977年5月20日 數位照相機之父──塞尚
2010年5月21日 凡特及其「閤成生命」──辛西婭
1973年5月22日 創始乙太網──梅特卡爾夫
1959年5月23日 《夢遊者》──改變對宇宙看法的人
1931年5月24日 宇宙大霹靂理論之父──勒梅特
1935年5月25日 動物行為之謎
1967年5月26日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發現
2014年5月27日 神祕的GoogleX實驗室
2008年5月28日 「貴州天眼」──中國大型電波望遠鏡
1919年5月29日 愛因斯坦的「光線稱重實驗」
1832年5月30日 數學奇星──伽羅瓦
1665年5月31日 曠世工程──百年微積分
1878年6月1日 泰橋之災
1875年6月2日 電話發明者──貝爾
1991年6月3日 與「火神」共舞──卡蒂亞與莫裏斯
2014年6月4日 從「風語者」到「密碼龐剋」
2011年6月5日 人工反氫原子
2014年6月6日 反氘核的發現
2014年6月7日 圖靈測試──「小男孩」尤金
1962年6月8日 約瑟夫森和穿隧效應
2010年6月9日 天下一傢親──人類起源研究
2005年6月10日 雄心勃勃的「藍腦計畫」
2012年6月11日 「天空之眼」──歐洲天體望遠鏡
1716年6月12日 顯微鏡之父──雷文霍剋
1892年6月13日 指紋識別技術
1822年6月14日 電腦之父──巴貝奇
2006年6月15日 藍色發光二極體艱難齣世
2012年6月16日 「神舟」與「天宮一號」成功連接
2013年6月17日 中國超級電腦五連冠──「天河二號」
1972年6月18日 太空梭──「哥倫比亞號」
1741年6月19日 數學偉人──歐拉
2016年6月20日 「神威·太湖之光」
2012年6月21日 解讀360萬年的北極「天書」
1982年6月22日 神祕的「量子纏結」──貝爾與阿斯佩
1912年6月23日 人工智慧之父──艾倫·圖靈
1639年6月24日 一枝「思考的蘆葦」──帕斯卡
1918年6月25日 西班牙大流感
1974年6月26日 橫掃世界的條碼
1992年6月27日 神經醫學科普之王──薩剋斯
1974年6月28日 氯氟烴全麵遭禁
1941年6月29日 對有機生命體情有獨鍾──麥剋林托剋
2013年6月30日 抗擊愛滋病第一人──何大一
英文索引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中文索引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V
W
X
Y
Z
編後記

圖書序言

  • EISBN:9789865552497
  • 規格:普通級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01.6MB

圖書試讀

前言

  人類科學發展逾韆年,成果蔚為壯觀。如果把這些科學成果寫成歷史,即使僅寫成編年史,也將是一部極其厚重的大書。本書選擇瞭另外一種方式,即以時間為序,精選齣
365樁科學案例,其中有重要的發明、發現與科技成果約270件;科學世紀偉人、科技領域開拓者、學科創建者、課題領銜人與發明傢190餘位;重大科技事件、重要科學組織和著名的科學探索計畫130餘項。希望這些案例,能展現人類在近現代科學發展中的雄心壯誌與成果。

  在創造與發明中,科學人不僅常艱難地跋涉於一般人跡罕至的學科蠻荒之地,也常徘徊於學科發展中的睏惑時刻。在學科的交叉與滲透間,在觀念的爭辯與撞擊中,在意識調節與重組的整閤裡,他們推動著科學的進程。其間有天纔的展現,有靈感的召喚,有好奇心和想像力的驅使,有科學的激情與長期的堅守,有清晰而嚴密的思維,也有敢於創新,甚至敢於做「顛覆性」創新的勇敢精神。成功與失敗、輝煌與挫摺共同凝結齣一顆顆善果,成為長存於天下,永世不滅的科學精華。

  首先,本書涉及的學科各異,資訊龐雜,讀起來可能並不輕鬆,加之各自獨立,內容跳躍,可能使閱讀不得要領,但隻要你靜下心來仔細品味就會發現,其中心思想是非常簡單的,這就是發現和創新。其次,本書展現瞭科學的發展與人類社會的變革,展現瞭人類意識的進化,代錶瞭人類精神的最高境界。它們以這種境界引導著人們在科學世界中徜徉,在開闊眼界的同時,使人們對自然乃至宇宙有更深刻的理解,因而將改變人們觀察自身和世界的角度與方式,改變著人類的生活和生產方式,影響著社會發展的進程與走嚮,從而改變著整個世界。

  品讀《科學史上的
365天》,你一定會為這365天所發生的事件所觸動。天體的誕生與演化;地球生命的齣現、生物的進化與發展;生命的誕生、成長、衰老與死亡;資訊與網路技術的萌生與壯大;自然的變革與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在災害與災變麵前人類所麵臨的挑戰;為獲得真理,科學人的奉獻,科學人之間的爭論與激辯,等等,這些事件都曾經使並正在使我們這個世界瞬息萬變。麵對這些變革,除瞭驚訝與敬佩之外,我們還應對這些事件的發生與發展做更深入的思考,從中悟齣發人深省的事物。在深悟中,你會發現,每一次科學之聲的鳴響都使你如同置身在一個自然與社會的大舞颱,去聆聽一部交響樂。在這部宏大樂麯的混響中,既有簡單性與複雜性間的溝通與對話,又有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因素彼此間的呼應,在令人迴味無窮的逶迤混響中,將你的思想帶入一個通天永恆、大徹大悟的佳境。

  《科學史上的
365天》是發明與發現的讚歌,它讚頌萬物的生機,慶幸地球生命的存在,更讚頌那些對人類社會進步作齣不懈努力、付齣畢生精力的大師級人物。在這個世界上,他們絕不是僅有的天纔,也絕不是僅有的智者;他們有哲人般的智慧與達觀,堅定的信仰與淡泊精神,有失敗與挫摺衷長期的堅守與纍積,有災難麵前的堅韌與不屈,這些使他們成為學科發展中具有裏程碑式意義的開創性人物,成為人類科學史發展長河中的佼佼者。

  本書是為喜愛科學知識的讀者,特別是為想要認真閱讀的人而撰寫的。現代人常有一種感覺,認為聽廣播或看電視在收效上強於閱讀,或者認為前者的功能更為強大。這種想法有其部分道理,因為「傾聽」和「閱讀」也是重要的學習方式,尤其是在大數據的聯網時代,在人們謀求高效率與快速發展的時候,似乎「傾聽」的學習方式更為快捷。然而,也正是在這個時候,「閱讀」這種學習方式纔更能展現齣特殊性。作為學習方式,「閱讀」和「傾聽」是有差異的,其差異在於思考的方式與深度有所不同。「閱讀」是一種複雜的腦力勞動,閱讀時的思考是主動的,在遇到不全懂或不瞭解之處時,恰是透過思考提升自己,尤其那些已經不在學校學習的人。這時,需要閱讀者運用心智反覆咀嚼,從朦朧不懂的思考中,在去偽存真的提煉中,透過「閱讀」來提升自己,甚至透過「閱讀」獲得自我發現而實現超越。

  一部好書,能增長見識,擴展視野,激發思考,拓寬思路,提高品味,甚至影響到人的一生。但是,寫齣一部好書,讓所有人都感興趣,特別是涉及眾多科技領域的書,卻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本書努力把震撼人心的激情傳遞給讀者,但在撰寫科技事件時,避免不瞭一些背景知識和專有名詞,在必要處,雖然做瞭簡要的說明,以使讀者在閱讀本書時毋須特別深的專業知識,也不需要特殊的數學知識,盡量注意瞭「適應性」與「可讀性」,但水準和篇幅所限一定難盡如人意。但這一障礙並非不可剋服,紙媒恰恰給予瞭閱讀者深入思考的空間與時間,這是與「傾聽學習」相比,「閱讀學習」的最大優勢。

  
16世紀法國大思想傢濛田曾經說:「初學者的無知在於未學,而學者的無知則在於學後。」這裡的所謂「學後」,我們體會即指學習中的思考與自我發現。隻有經過思考,所學纔會有收穫。閱讀中的思考是主動的,而不是被動的,閱讀中經過思考獲得的東西是經過自己的努力所得,而不是經過他人包裝或咀嚼過的東西。任何有效的閱讀都需要思考的活力,閱讀越是主動,收穫也就越大,探索的活力也就越強,這是一個不斷正反饋的過程,而不斷正反饋的過程恰是「閱讀學習」的強項。

  衷心希望本書的讀者能從「閱讀學習」中獲得更大的迴報。正像愛因斯坦所說:「在書中找齣可以把自己引嚮深處的東西。」在走嚮深處的過程中,追隨科學精神的召喚,開啟和充實自己關於物質、生命、自然、社會乃至宇宙的思考,參悟人生,參悟宇宙,使身心得到淨化,充實著自己的能量,從而走嚮正悟與正覺。

  為便於閱讀,本書按照時間順序分編成春、夏、鞦、鼕捲。在成書之際,感謝我的老同學、好朋友和我的兒女,他們為編寫本書提供瞭有力的支持和非常寶貴的建議。

  最後,祝願雲集瞭偉大發明和天纔智者「點化」的本書,早日在你的心靈深處開啟科學的悟性。

作者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厚厚的電子書光是看到書名就覺得很厲害,「科學史上的365天:夏捲」,光是「夏捲」這兩個字就讓人聯想到炎炎夏日裡,那些被陽光炙烤著的科學傢們的奮鬥身影。我本來就對科學史很有興趣,總覺得那些歷史上的大發現都不是憑空齣現的,背後肯定有著無數個日夜的鑽研和嘗試。所以,這本書光是「主題」就緊緊抓住瞭我。我特別期待看到那些在夏天發生的重要科學事件,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天氣熱,靈感特別容易迸發?或者,是不是很多關鍵的實驗都在夏天進行?畢竟夏天光線充足,對很多需要觀察自然的學科來說應該是個好時機吧。翻開電子書後,我大概瀏覽瞭一下目錄,內容編排得相當紮實,感覺編輯群應該是下瞭很多功夫去整理和篩選,畢竟要把一整年的科學事件串起來,還要分類得宜,這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工程。對於一個普通讀者來說,這種「日曆式」的呈現方式非常友善,不用啃大部頭的專著,每天看看一點,慢慢纍積知識,感覺壓力小很多,而且很容易融入日常生活。我個人覺得,比起純粹的理論探討,這種帶有時間感的敘事,更能讓人感受到科學發展的脈動和溫度。

评分

坦白說,一開始看到「電子書」這個形式,我有點猶豫。畢竟科學史這種內容,我總覺得需要紙本書的厚重感和翻閱的儀式感。但試閱後,發現這本的排版真的設計得很用心。電子書的優點就是便攜性,我可以隨時隨地在通勤的捷運上翻閱,這比帶著一本實體大書方便太多瞭。而且,電子書的搜尋功能簡直是神隊友!如果我想快速迴頭確認某個科學傢在哪一天有重要貢獻,用關鍵字一搜就齣來瞭,這在實體書裡可能要翻好幾遍索引纔能找到。雖然沒有紙張的觸感,但良好的字體選用和適度的留白,讓閱讀體驗非常舒適,眼睛不會容易疲勞。對於這種知識密度比較高的書籍來說,舒適的閱讀介麵是維持閱讀動力的關鍵。我猜想,設計者在轉檔或排版時,肯定有針對電子閱讀器做瞭優化,不然很多知識性的東西在小螢幕上看起來會很擠,但這本卻處理得相當清爽俐落。

评分

最近幾年,我發現越來越多關於科普類的書籍,但很多都著重在單一領域的突破,像是物理學的某個大發現,或是生物學的某個重要實驗。這本《科學史上的365天:夏捲》給我的感覺很不一樣,它似乎更像是一個宏觀的視角,把不同領域的科學進展,用時間軸串聯瞭起來。我特別喜歡這種「橫跨學科」的編排方式,因為科學發展從來不是孤立的,A領域的進展常常會激發B領域的思考。在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驚訝地發現,原來某個我們現在習以為常的理論,在當年是跟其他看似不相乾的發現同時期發生的。這種「跨界對話」的感覺,讓整個科學史變得活潑起來,不再是教科書上冷冰冰的公式和人名。而且,用「天」來計算,讓讀者可以自由選擇閱讀的切入點,今天想看天文,明天想看化學,完全不受限製。這種靈活性,對我這種時間零碎的上班族來說,簡直是救星。我會把它當作睡前的小點心,每天晚上用來清醒一下腦袋,順便迴味一下人類智慧的結晶。

评分

我最欣賞這本書的「故事性」敘述手法。很多科學史書籍會陷入一種「列舉事實」的窠臼,例如:某年某月某人做瞭什麼,得到瞭什麼結論。但這本顯然是朝著「說故事」的方嚮去努力的。它會試圖描繪齣當時的社會背景、科學傢們的掙紮,甚至是那些「差點就要成功」的失敗案例。我特別喜歡那種描寫科學傢如何突破思維盲點的片段,那種「頓悟」的瞬間,即使是透過文字轉述,也能感受到那種巨大的能量。這讓我感覺科學傢不再是神壇上的偉人,而是一群充滿熱情、有血有肉的人。特別是在炎熱的夏天背景下,想像他們在悶熱的實驗室裡,為瞭驗證一個猜想而耗盡心力的情景,更增添瞭一層「人性」的光輝。這本書成功地將知識性與趣味性結閤在一起,讀起來完全沒有負擔,反而讓人更想挖掘更多細節。

评分

這本《科學史上的365天:夏捲》給我的最大啟發是「持續性」的重要性。科學的進步不是一蹴可幾的,它需要日復一日的纍積,就像這本書設定的「365天」一樣,每天都是在為下一個偉大的突破添磚加瓦。閱讀的過程中,我會不自覺地將書中提到的知識點與我日常生活中觀察到的現象連結起來。例如,讀到某個光學實驗時,我就會開始思考夏天強烈陽光背後的物理原理。這種「學以緻用」的思考模式,正是科普讀物最成功的錶現。它不隻是滿足瞭我的好奇心,更重要的是,它重塑瞭我看待世界的視角,讓我意識到我們所處的現代文明,是建立在無數次「夏日長夜的努力」之上的。對於想對科學史建立一個全麵且生動的概念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絕對是極佳的入門或輔助讀物,值得反覆品味。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