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史上的365天:鞦捲 (電子書)

科學史上的365天:鞦捲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魏鳳文
圖書標籤:
  • 科學史
  • 科學普及
  • 曆史
  • 文化
  • 電子書
  • 鞦捲
  • 科普
  • 知識
  • 閱讀
  • 學習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一天一故事,你也能環遊科學史|

鳥是不是恐龍演化來的?
「對數」發明的過程是什麼?
希格斯玻色子是怎麼找到的?
為什麼古人這麼害怕「梅毒」?

 ◎潛伏在監獄與軍營的惡魔:斑疹傷寒
  
15777月,一個名叫羅蘭德的犯人受審,看熱鬧的群眾把審判大廳擠得水洩不通;後來,羅蘭德沒有被判死刑,可是看熱鬧的人卻遭瞭殃,很多人陸續得病,身上齣現紅色的斑疹,共有300人陸續死去……
  而1812年,拿破崙攻打莫斯科期間,也是因為十幾萬士兵死於同樣的病癥,迫使拿破崙不得不放棄拿下俄羅斯……
  這種怪病究竟是透過什麼途徑傳播的?為什麼在監獄或兵營裡傳染最快、死亡率也最高?

 ◎宇宙學傢與物理學傢的世紀口水戰:黑洞資訊悖論
  
1981年,兩名科學傢對霍金的「黑洞理論」提齣質疑:按照物理學理論,「資訊」不可能真正地消失,隻是一時難以發現而已;而如果霍金的黑洞理論成立,由於資訊喪失,原因和結果之間將被阻斷,這就是後來所說的「黑洞資訊悖論」。
  從此以後,物理學界截然劃分成瞭兩個陣營,一邊代錶粒子物理學派,認為霍金就是錯的物理「資訊」絕對不可能丟失;而另一方以霍金為首,代錶宇宙學,認為無論顛覆性有多大,物理學該改寫就必須改寫
……

 ◎令數學高手又愛又恨、三百多年無解的世紀難題:費馬大定理
  
1601年,費馬齣生於法國,職業是律師,後來成為當地的司法大員,而他同時也醉心於數學,在數論、幾何和數學分析方麵都有所建樹。
 而有一天,費馬看到瞭畢氏定理之後,他把這個定理稍加改造,即用
n次方代替平方,他想,能不能找到一個不是0的自然數,它的n次方等於另外兩個自然數n次方的和呢?
  費馬在他的書頁上留下瞭這樣幾個字,「當
n大於2時,這是不可能的,於此,我確信發現瞭一個美妙的證法,可惜這裡的空白太小,寫不下瞭。」
  就這樣,費馬把這個謎留給瞭後人;
358年後,纔被一位英國數學天纔解開……

 ★本書特色
  本書將近現代科技重大發明、發現、重要事件、著名人物和有影響力的科學故事,以獨特的
365天的編排方式展示,力求完整地呈現齣每一個科學事件的精彩瞬間,感受科學上的探索和發明的意義和價值。書中內容不拘體係,不按學科,混閤瞭數學、物理、天文、生物、環境、醫學、航空航太、地質地理、動物植物、電腦和網路、工程災難及少量的高技術企業產品,連貫閱讀可以觸發聯想,大大豐富瞭閱讀的趣味。

探尋古今智慧的奧秘:一部跨越時空的知識之旅 引言:文明的脈動與思想的火花 人類文明的長河中,知識的積纍與傳承構成瞭我們理解世界的基石。從遠古的星辰觀測到近代的量子糾纏,每一次重大的思想突破,都標誌著人類探索精神的飛躍。本書旨在為讀者呈現一幅宏大的知識畫捲,聚焦於那些定義瞭我們時代的關鍵時刻、塑造瞭現代思維的革命性理論,以及那些在歷史的迷霧中閃耀著不朽光芒的科學巨匠。我們將一同走進科學、哲學、藝術與社會變革交織的領域,感受思想的碰撞與創新的力量。 第一部分:哲學的基石與理性的曙光 文明的發展,始於對「我們是誰」與「世界為何如此」的追問。本部分將深入探討西方哲學的源頭,從古希臘的理性精神齣發,解析蘇格拉底式的詰問、柏拉圖的理念世界,以及亞裏士多德對邏輯與實證的奠基。 我們將迴溯至軸心時代,探討東方智慧——如儒傢的倫理建構與道傢的自然和諧觀——如何深刻地影響瞭不同地域的社會結構與精神追求。隨後,視線將轉嚮文藝復興的勃興,那是一場對人性的重新發現與對古典知識的熱烈復興。馬基雅維利的政治現實主義、伊拉斯謨的人文主義,共同為隨後的科學革命埋下瞭思想的種子。 洛剋、休謨的經驗主義與康德的批判哲學,構成瞭現代認識論的骨架。我們將詳細剖析「先天知識」與「後天經驗」的辯證關係,理解理性如何學會審視自身的邊界。黑格爾的辯證法,則為理解歷史的演進提供瞭一種動態的框架,預示著社會結構的持續變革。 第二部分:從鍊金術到化學革命的物質探索 物質世界是人類永恆的好奇對象。本書將細膩描繪人類對元素組成的探索歷程,這條道路充滿瞭誤解、堅持與柳暗花明的驚喜。 從古埃及的冶金術到中世紀的鍊金術,儘管充滿神秘主義色彩,卻孕育瞭早期的實驗方法。波義耳的齣現標誌著化學從哲學思辨轉嚮嚴謹的實證科學。我們將深入探討「質量守恆定律」的確立過程,以及拉瓦錫如何通過精確的稱量,徹底顛覆瞭燃素說的舊有體係,為化學的現代化奠定瞭不可動搖的基礎。 隨後,道爾頓的原子論將物質世界微觀化,引領我們進入一個全新的尺度。元素的週期性排列——門捷列夫的貢獻——不僅是對已知元素的整理,更是對未知世界的預言。我們將探討原子結構的早期模型,以及放射性現象的發現如何揭示瞭原子內部隱藏的巨大能量與複雜性,為後來的核物理學打開瞭大門。 第三部分:機械宇宙觀與物理學的黃金時代 伽利略的望遠鏡與實驗方法,是推翻托勒密宇宙模型的利劍。本書將詳細闡述他如何通過對落體運動的精確測量,確立瞭實驗物理學的典範。隨後,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如同一座豐碑,用萬有引力定律和三大運動定律,將天上與人間的運動統一於一套簡潔而普適的數學語言之下,構建瞭延續兩百多年的機械宇宙觀。 本書不會止步於牛頓體係,我們將隨後進入電磁學的輝煌篇章。法拉第的感應實驗、麥剋斯韋方程組的統一,不僅解釋瞭光是一種電磁波,更展示瞭自然界基本力的和諧統一性。這段歷史是人類智力在理解宏觀規律上達到的巔峰。 然而,光榮的機械體係也開始顯現裂痕。黑體輻射與邁剋爾遜-莫雷實驗,揭示瞭經典物理學的局限性。普朗剋的量子假設,如同投入平靜湖麵的一顆石子,激起瞭物理學的滔天巨浪。 第四部分:生命之謎的解碼與生物學的演進 生命科學的發展,同樣是一部充滿麯摺與發現的史詩。從亞裏士多德的自然發生說,到林奈的嚴謹分類學,人類嘗試為豐富多樣的生命建立秩序。 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是生物學史上最為深刻的轉摺點。我們將分析《物種起源》問世前後的社會反響,探討其如何挑戰瞭傳統的創世觀,並提供瞭一個統一的機製來解釋生命的多樣性與適應性。孟德爾的遺傳定律,雖然一度被世人忽視,卻為達爾文的進化論提供瞭缺失的機製——遺傳的穩定性與變異的來源。 二十世紀,分子生物學的崛起徹底改變瞭我們對生命的理解。從DNA雙螺鏇結構的精妙發現,到遺傳密碼的破譯,生命被還原為信息和化學反應的集閤。本書將著重分析這些發現對醫學、農業乃至倫理學帶來的深遠影響。 第五部分:工具與思想的交互:現代社會的塑造 知識的進步往往需要強有力的工具作為載體。本書將探討印刷術、望遠鏡、顯微鏡等關鍵發明的歷史地位,它們如何突破瞭人類感官的限製,並加速瞭知識的傳播與纍積。 同時,工業革命不僅是技術的革新,更是社會結構與人類時間觀念的重塑。蒸汽機的轟鳴,標誌著人類對自然能量的駕馭能力的飛躍,也帶來瞭新的社會矛盾與環境挑戰。 最後,我們將聚焦於信息時代的黎明。從圖靈的計算機理論到香農的信息論,人類開始係統地理解「信息」本身。這場信息革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構我們的交流方式、經濟模式乃至個體的認知體驗。 結語:麵嚮未知的探索者 本書試圖勾勒齣這樣一條線索:人類的求知欲,是如何驅動我們不斷突破已知的邊界。從對星空的敬畏,到對微觀粒子的操控,每一次成功的探索,都伴隨著對舊有範式的顛覆與對新知識體係的構建。我們迴顧過去的成就,不僅是為瞭讚頌前人的智慧,更是為瞭準備好迎接未來那些尚未被預見的挑戰與奧秘。這是一場永無止境的旅程,而我們,始終是這場宏大探險中的一員。

著者信息

魏鳳文,曾齣版《廣義相對論基礎》、《二十世紀物理學史》與《仰望量子眾星》等著作。
武軼,曾參與編撰百科全書科技部分的內容。

圖書目錄

前言
2008年7月1日 火星「探水」
1615年7月2日 奇妙的對數
1977年7月3日 核磁共振成像技術
2012年7月4日 等待瞭48年的希格斯玻色子
1687年7月5日 自然科學史上的世紀偉人──牛頓
1577年7月6日 「黑色審訊」──斑疹傷寒的故事
1966年7月7日 光纖通訊之父──高錕
2011年7月8日 太空梭悲喜30年
2009年7月9日 「冷凍方舟」計畫
1856年7月10日 創造二十世紀的人──特斯拉
1997年7月11日 人類的胞兄弟──尼安德塔人
1913年7月12日 原子理論的創建──波耳
1956年7月13日 達特茅斯大會──人工智慧工程
2004年7月14日 「黑洞大戰」──霍金
1943年7月15日 洛杉磯大霧的啟示
1969年7月16日 人類首次登月
1990年7月17日 邁嚮新世紀的腦科學──「腦十年」工程
1968年7月18日 「一粒沙,芯世界」──Intel公司
1994年7月19日 彗星撞擊木星奇觀
1956年7月20日 微中子之謎
1974年7月21日 極端條件的生命研究
2013年7月22日 從神話到現實──量子資訊隔空傳送
1999年7月23日 搜尋暗物質和黑洞的「錢德拉」
1912年7月24日 備受爭議的「優生學」
1978年7月25日 首例試管嬰兒
1958年7月26日 太空百慕達──範艾倫輻射帶
1964年7月27日 「CP」對稱破壞的發現
2011年7月28日 反質子的發現
1925年7月29日 矩陣力學的誕生──海森堡
1959年7月30日 商用積體電路之父──諾伊斯
2014年7月31日 鳥可能是恐龍演化來的
1977年8月1日 螞蟻人生──威爾遜
1932年8月2日 正電子的發現
1805年8月3日 四元數的誕生
1968年8月4日 神奇的托卡馬剋
2011年8月5日 「細胞修理工」
1945年8月6日 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
1979年8月7日 施樂帕剋傳奇
1900年8月8日 無冕數學之王──希爾伯特
1945年8月9日 曼哈頓計畫
1955年8月10日 一個不應遺忘的名字──湯飛凡
1979年8月11日 方正人生──王選的選擇
1908年8月12日 福特T型車
1960年8月13日 深海探幽
2005年8月14日 轉瞭三百多年的「牛頓桶」
1952年8月15日 格萊塞與他的氣泡室
2006年8月16日 SARS十五年祭
2017年8月17日 一場壯觀的時空漣漪──第五次重力波來襲
1938年8月18日 電子顯微鏡問世
1964年8月19日 同步通訊衛星之父──羅森
1991年8月20日 反混沌說──考夫曼
1914年8月21日 不幸中的萬幸──弗倫德裏剋
2015年8月22日 太空深處的「漂流者」──「先鋒者」和「旅行者」
2003年8月23日 太空中的「紅外眼」
2006年8月24日 冥王星被降為「矮行星」
2016年8月25日 目標比鄰星b──「突破攝星計畫」
1743年8月26日 近代化學之父──拉瓦錫
2001年8月27日 碳奈米碳管分子電腦
1980年8月28日 獨一無二的比爾蓋茲
1927年8月29日 消失的剋洛維斯文化
1968年8月30日 大陸闆塊結構說
1909年8月31日 戰勝梅毒──歐立希
1838年9月1日 近代地質學之父──賴爾
1969年9月2日 阿帕傳奇
1864年9月3日 炸藥之父──諾貝爾
1952年9月4日 「科學救星」沙剋
1860年9月5日 分子論的創建──亞佛加厥
1983年9月6日 當代科幻之王──艾西莫夫
1998年9月7日 全球最大的資料庫──Google崛起
2011年9月8日 由金屬構造生命──無機生命研究
1985年9月9日 奇異的量子點
1923年9月10日 波粒二象性的發現
1939年9月11日 直升機之父──西科斯基
1958年9月12日 基爾比與他的積體電路
1985年9月13日 首例微創手術
2015年9月14日 跨越百年的夢想成真──重力波探測
1830年9月15日 蒸汽機車之父──史蒂文森
2012年9月16日 「百年星艦計畫」──反物質動力飛船
1994年9月17日 從「生態球」到「生物圈2號」
2014年9月18日 探索暗物質──「科學沙皇」丁肇中
1994年9月19日 揭開費馬大定理之謎
1905年9月20日 野生鳥類之友──「奧杜邦」的世界
1970年9月21日 幹細胞移植
1791年9月22日 電磁學之父──法拉第
1846年9月23日 天文學小數字中的驚人發現
1956年9月24日 深海探奇──庫斯托
1905年9月25日 狹義相對論的誕生
1972年9月26日 警世之作──成長的極限
1962年9月27日 寂靜的春天
1928年9月28日 青黴素問世
2009年9月29日 奈米科學──一把雙刃劍
2011年9月30日 超級電腦模擬「虛擬宇宙」
英文索引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中文索引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V
W
X
Y
Z
編後記

圖書序言

  • EISBN:9789865552503
  • 規格:普通級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08.3MB

圖書試讀

前言

  人類科學發展逾韆年,成果蔚為壯觀。如果把這些科學成果寫成歷史,即使僅寫成編年史,也將是一部極其厚重的大書。本書選擇瞭另外一種方式,即以時間為序,精選齣
365樁科學案例,其中有重要的發明、發現與科技成果約270件;科學世紀偉人、科技領域開拓者、學科創建者、課題領銜人與發明傢190餘位;重大科技事件、重要科學組織和著名的科學探索計畫130餘項。希望這些案例,能展現人類在近現代科學發展中的雄心壯誌與成果。

  在創造與發明中,科學人不僅常艱難地跋涉於一般人跡罕至的學科蠻荒之地,也常徘徊於學科發展中的睏惑時刻。在學科的交叉與滲透間,在觀念的爭辯與撞擊中,在意識調節與重組的整閤裡,他們推動著科學的進程。其間有天纔的展現,有靈感的召喚,有好奇心和想像力的驅使,有科學的激情與長期的堅守,有清晰而嚴密的思維,也有敢於創新,甚至敢於做「顛覆性」創新的勇敢精神。成功與失敗、輝煌與挫摺共同凝結齣一顆顆善果,成為長存於天下,永世不滅的科學精華。

  首先,本書涉及的學科各異,資訊龐雜,讀起來可能並不輕鬆,加之各自獨立,內容跳躍,可能使閱讀不得要領,但隻要你靜下心來仔細品味就會發現,其中心思想是非常簡單的,這就是發現和創新。其次,本書展現瞭科學的發展與人類社會的變革,展現瞭人類意識的進化,代錶瞭人類精神的最高境界。它們以這種境界引導著人們在科學世界中徜徉,在開闊眼界的同時,使人們對自然乃至宇宙有更深刻的理解,因而將改變人們觀察自身和世界的角度與方式,改變著人類的生活和生產方式,影響著社會發展的進程與走嚮,從而改變著整個世界。

  品讀《科學史上的
365天》,你一定會為這365天所發生的事件所觸動。天體的誕生與演化;地球生命的齣現、生物的進化與發展;生命的誕生、成長、衰老與死亡;資訊與網路技術的萌生與壯大;自然的變革與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在災害與災變麵前人類所麵臨的挑戰;為獲得真理,科學人的奉獻,科學人之間的爭論與激辯,等等,這些事件都曾經使並正在使我們這個世界瞬息萬變。麵對這些變革,除瞭驚訝與敬佩之外,我們還應對這些事件的發生與發展做更深入的思考,從中悟齣發人深省的事物。在深悟中,你會發現,每一次科學之聲的鳴響都使你如同置身在一個自然與社會的大舞颱,去聆聽一部交響樂。在這部宏大樂麯的混響中,既有簡單性與複雜性間的溝通與對話,又有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因素彼此間的呼應,在令人迴味無窮的逶迤混響中,將你的思想帶入一個通天永恆、大徹大悟的佳境。

  《科學史上的
365天》是發明與發現的讚歌,它讚頌萬物的生機,慶幸地球生命的存在,更讚頌那些對人類社會進步作齣不懈努力、付齣畢生精力的大師級人物。在這個世界上,他們絕不是僅有的天纔,也絕不是僅有的智者;他們有哲人般的智慧與達觀,堅定的信仰與淡泊精神,有失敗與挫摺衷長期的堅守與纍積,有災難麵前的堅韌與不屈,這些使他們成為學科發展中具有裏程碑式意義的開創性人物,成為人類科學史發展長河中的佼佼者。

  本書是為喜愛科學知識的讀者,特別是為想要認真閱讀的人而撰寫的。現代人常有一種感覺,認為聽廣播或看電視在收效上強於閱讀,或者認為前者的功能更為強大。這種想法有其部分道理,因為「傾聽」和「閱讀」也是重要的學習方式,尤其是在大數據的聯網時代,在人們謀求高效率與快速發展的時候,似乎「傾聽」的學習方式更為快捷。然而,也正是在這個時候,「閱讀」這種學習方式纔更能展現齣特殊性。作為學習方式,「閱讀」和「傾聽」是有差異的,其差異在於思考的方式與深度有所不同。「閱讀」是一種複雜的腦力勞動,閱讀時的思考是主動的,在遇到不全懂或不瞭解之處時,恰是透過思考提升自己,尤其那些已經不在學校學習的人。這時,需要閱讀者運用心智反覆咀嚼,從朦朧不懂的思考中,在去偽存真的提煉中,透過「閱讀」來提升自己,甚至透過「閱讀」獲得自我發現而實現超越。

  一部好書,能增長見識,擴展視野,激發思考,拓寬思路,提高品味,甚至影響到人的一生。但是,寫齣一部好書,讓所有人都感興趣,特別是涉及眾多科技領域的書,卻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本書努力把震撼人心的激情傳遞給讀者,但在撰寫科技事件時,避免不瞭一些背景知識和專有名詞,在必要處,雖然做瞭簡要的說明,以使讀者在閱讀本書時毋須特別深的專業知識,也不需要特殊的數學知識,盡量注意瞭「適應性」與「可讀性」,但水準和篇幅所限一定難盡如人意。但這一障礙並非不可剋服,紙媒恰恰給予瞭閱讀者深入思考的空間與時間,這是與「傾聽學習」相比,「閱讀學習」的最大優勢。

  
16世紀法國大思想傢濛田曾經說:「初學者的無知在於未學,而學者的無知則在於學後。」這裡的所謂「學後」,我們體會即指學習中的思考與自我發現。隻有經過思考,所學纔會有收穫。閱讀中的思考是主動的,而不是被動的,閱讀中經過思考獲得的東西是經過自己的努力所得,而不是經過他人包裝或咀嚼過的東西。任何有效的閱讀都需要思考的活力,閱讀越是主動,收穫也就越大,探索的活力也就越強,這是一個不斷正反饋的過程,而不斷正反饋的過程恰是「閱讀學習」的強項。

  衷心希望本書的讀者能從「閱讀學習」中獲得更大的迴報。正像愛因斯坦所說:「在書中找齣可以把自己引嚮深處的東西。」在走嚮深處的過程中,追隨科學精神的召喚,開啟和充實自己關於物質、生命、自然、社會乃至宇宙的思考,參悟人生,參悟宇宙,使身心得到淨化,充實著自己的能量,從而走嚮正悟與正覺。

  為便於閱讀,本書按照時間順序分編成春、夏、鞦、鼕捲。在成書之際,感謝我的老同學、好朋友和我的兒女,他們為編寫本書提供瞭有力的支持和非常寶貴的建議。

  最後,祝願雲集瞭偉大發明和天纔智者「點化」的本書,早日在你的心靈深處開啟科學的悟性。

作者

用戶評價

评分

身為一個長期關注歷史脈絡的業餘愛好者,我對這類書籍最在意的,其實是「詮釋權」的問題。科學史常常被勝利者書寫,那些爭議、那些被掩蓋的錯誤,往往是更引人入勝的部分。我熱切期盼這本書能勇敢地觸及那些「爭議性」的事件——例如早期的偽科學邊界在哪裡?哪些被奉為圭臬的理論後來被證實是錯誤的,以及這些「錯誤」是如何推動瞭更深層的探索?如果作者隻是簡單地羅列事實,那跟維基百科的條目沒有太大區別。我需要的是一種引導,一種「為何如此」的追問。此外,如果書中有附帶一些珍貴的原始文獻圖片的掃描件,即使是電子版,那種歷史的厚重感也會立刻撲麵而來。我希望能感受到,每一個科學發現都不是一蹴可幾的,而是無數次嘗試、質疑、再嘗試的結果。總之,我期待的不隻是一本「知識書」,而是一本能夠引導我思考「知識是如何誕生的」的引路書。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得很有質感,那種略帶復古的印刷感,讓人聯想到早期科學文獻的氣味。雖然我還沒仔細翻閱內文,但光是從書名和裝幀來看,就覺得這是一本需要慢慢品味的厚實作品。我個人對科普類的書籍一直很有興趣,尤其喜歡這種「日曆」或「週曆」式的編排,它不像教科書那樣需要一口氣讀完,而是可以隨意翻開任何一天,接觸一段獨立而完整的知識點。這種閱讀方式特別適閤我這種生活步調比較零碎的人,通勤時、睡前片刻,都能輕鬆獲得一點新知。我特別期待它在呈現科學傢故事時,會不會帶有一點戲劇性的張力,畢竟科學史不隻是數據和公式,更是充滿瞭人類的掙紮、靈光一閃與堅持。希望作者在選材上能兼顧經典與冷門,不要老是圍繞著愛因斯坦或牛頓打轉,多挖掘一些被歷史遺忘的女性科學傢或非西方世界的貢獻,那樣的內容會更有價值。總之,光是看到這本書的實體,就讓人對接下來幾個月的閱讀時光充滿期待,感覺就像在整理一個私人博物館,每天都有新的展品等著被發現。

评分

說真的,我本來對「鞦捲」這個副標題有點疑惑,是說內容會比較沉穩嗎?還是說剛好對應到鞦天適閤思考的氛圍?翻開目錄(雖然我還沒細看具體條目),但感覺這種跨度一整年的書籍,挑戰性其實蠻高的,不隻要內容豐富,還要能保持長久的吸引力。我對歷史的認知是,它往往是螺鏇上升的,一個世紀的突破建立在前一個世紀的廢棄理論之上。所以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安排這365個點的先後順序?它是一條嚴謹的時間軸,還是像星圖一樣,將看似不相關的事件巧妙地串聯起來,形成一種「共時性」的理解?如果能透過這些片段,讓我看到不同領域的科學傢是如何互相啟發,那這本書的層次就不隻停留在單純的知識傳遞。我還在想,電子書的格式對於這種需要頻繁跳轉頁碼的書籍,會不會不太方便?相較於紙本書可以輕鬆地在兩頁之間做比較,電子閱讀器上的導航是否流暢,會是影響使用體驗的關鍵。不過,電子書的好處是方便攜帶,隨時都能掏齣來「補課」,這一點倒是蠻實用的。

评分

我通常不太會主動去買「捲」這種分冊的套書,因為總擔心中間的銜接性會齣問題,或者說,會不會有內容是需要前幾捲的基礎纔能理解的?但既然是「365天」的結構,或許每一天的條目都是相對獨立的。我對「鞦捲」的想像,可能和農業豐收有關,是不是說這個階段的科學進展特別豐碩,產齣瞭許多奠基性的成果?或者說,這些事件都發生在氣候轉涼、人們開始沉澱下來進行深入思考的季節?我更希望,這本書能幫我建立一個更宏觀的視角,去看待知識的纍積是如何跨越時間和地域的限製。例如,某個東方哲學的思維,是如何在幾百年後,以一種截然不同的數學形式在西方被重現齣來。這種跨文化、跨領域的對照,往往能激發齣意想不到的火花。如果電子書的註釋功能做得好的話,我就可以即時查閱那些陌生的術語或人名,這會大幅提升閱讀的效率和深度。

评分

最近的科普書常常趨嚮於「故事化」,用很華麗的語言包裝科學原理,但我更偏愛那種帶著點學術底蘊,但又平易近納的風格。我希望這本《科學史上的365天:鞦捲》在敘述上能保持一種冷靜而剋製的幽默感,不要過度煽情。科學的偉大,有時候就在於它的客觀性,所以文字的呈現方式,必須讓人感覺到作者對材料的尊重。我猜測,作者可能在選取「哪一天」作為標籤時花瞭不少心思,是忌日?是發明日?還是某次重要爭論的開端?如果這些日期的選擇本身就帶有某種隱喻,那閱讀起來就更有意思瞭。我個人特別關注物理學和化學的交叉點,希望能看到一些早期元素周期錶建構過程中的拉鋸戰,或者光譜學的發展如何徹底顛覆瞭牛頓的色彩理論。如果能透過這本書,讓我對「科學方法」本身產生更深的體悟,而不隻是記住幾個名字和日期,那這本書的價值就無可取代瞭。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