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史上的365天:鞦捲 (電子書)

科學史上的365天:鞦捲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魏鳳文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一天一故事,你也能環遊科學史|

鳥是不是恐龍演化來的?
「對數」發明的過程是什麼?
希格斯玻色子是怎麼找到的?
為什麼古人這麼害怕「梅毒」?

 ◎潛伏在監獄與軍營的惡魔:斑疹傷寒
  
15777月,一個名叫羅蘭德的犯人受審,看熱鬧的群眾把審判大廳擠得水洩不通;後來,羅蘭德沒有被判死刑,可是看熱鬧的人卻遭瞭殃,很多人陸續得病,身上齣現紅色的斑疹,共有300人陸續死去……
  而1812年,拿破崙攻打莫斯科期間,也是因為十幾萬士兵死於同樣的病癥,迫使拿破崙不得不放棄拿下俄羅斯……
  這種怪病究竟是透過什麼途徑傳播的?為什麼在監獄或兵營裡傳染最快、死亡率也最高?

 ◎宇宙學傢與物理學傢的世紀口水戰:黑洞資訊悖論
  
1981年,兩名科學傢對霍金的「黑洞理論」提齣質疑:按照物理學理論,「資訊」不可能真正地消失,隻是一時難以發現而已;而如果霍金的黑洞理論成立,由於資訊喪失,原因和結果之間將被阻斷,這就是後來所說的「黑洞資訊悖論」。
  從此以後,物理學界截然劃分成瞭兩個陣營,一邊代錶粒子物理學派,認為霍金就是錯的物理「資訊」絕對不可能丟失;而另一方以霍金為首,代錶宇宙學,認為無論顛覆性有多大,物理學該改寫就必須改寫
……

 ◎令數學高手又愛又恨、三百多年無解的世紀難題:費馬大定理
  
1601年,費馬齣生於法國,職業是律師,後來成為當地的司法大員,而他同時也醉心於數學,在數論、幾何和數學分析方麵都有所建樹。
 而有一天,費馬看到瞭畢氏定理之後,他把這個定理稍加改造,即用
n次方代替平方,他想,能不能找到一個不是0的自然數,它的n次方等於另外兩個自然數n次方的和呢?
  費馬在他的書頁上留下瞭這樣幾個字,「當
n大於2時,這是不可能的,於此,我確信發現瞭一個美妙的證法,可惜這裡的空白太小,寫不下瞭。」
  就這樣,費馬把這個謎留給瞭後人;
358年後,纔被一位英國數學天纔解開……

 ★本書特色
  本書將近現代科技重大發明、發現、重要事件、著名人物和有影響力的科學故事,以獨特的
365天的編排方式展示,力求完整地呈現齣每一個科學事件的精彩瞬間,感受科學上的探索和發明的意義和價值。書中內容不拘體係,不按學科,混閤瞭數學、物理、天文、生物、環境、醫學、航空航太、地質地理、動物植物、電腦和網路、工程災難及少量的高技術企業產品,連貫閱讀可以觸發聯想,大大豐富瞭閱讀的趣味。

著者信息

魏鳳文,曾齣版《廣義相對論基礎》、《二十世紀物理學史》與《仰望量子眾星》等著作。
武軼,曾參與編撰百科全書科技部分的內容。

圖書目錄

前言
2008年7月1日 火星「探水」
1615年7月2日 奇妙的對數
1977年7月3日 核磁共振成像技術
2012年7月4日 等待瞭48年的希格斯玻色子
1687年7月5日 自然科學史上的世紀偉人──牛頓
1577年7月6日 「黑色審訊」──斑疹傷寒的故事
1966年7月7日 光纖通訊之父──高錕
2011年7月8日 太空梭悲喜30年
2009年7月9日 「冷凍方舟」計畫
1856年7月10日 創造二十世紀的人──特斯拉
1997年7月11日 人類的胞兄弟──尼安德塔人
1913年7月12日 原子理論的創建──波耳
1956年7月13日 達特茅斯大會──人工智慧工程
2004年7月14日 「黑洞大戰」──霍金
1943年7月15日 洛杉磯大霧的啟示
1969年7月16日 人類首次登月
1990年7月17日 邁嚮新世紀的腦科學──「腦十年」工程
1968年7月18日 「一粒沙,芯世界」──Intel公司
1994年7月19日 彗星撞擊木星奇觀
1956年7月20日 微中子之謎
1974年7月21日 極端條件的生命研究
2013年7月22日 從神話到現實──量子資訊隔空傳送
1999年7月23日 搜尋暗物質和黑洞的「錢德拉」
1912年7月24日 備受爭議的「優生學」
1978年7月25日 首例試管嬰兒
1958年7月26日 太空百慕達──範艾倫輻射帶
1964年7月27日 「CP」對稱破壞的發現
2011年7月28日 反質子的發現
1925年7月29日 矩陣力學的誕生──海森堡
1959年7月30日 商用積體電路之父──諾伊斯
2014年7月31日 鳥可能是恐龍演化來的
1977年8月1日 螞蟻人生──威爾遜
1932年8月2日 正電子的發現
1805年8月3日 四元數的誕生
1968年8月4日 神奇的托卡馬剋
2011年8月5日 「細胞修理工」
1945年8月6日 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
1979年8月7日 施樂帕剋傳奇
1900年8月8日 無冕數學之王──希爾伯特
1945年8月9日 曼哈頓計畫
1955年8月10日 一個不應遺忘的名字──湯飛凡
1979年8月11日 方正人生──王選的選擇
1908年8月12日 福特T型車
1960年8月13日 深海探幽
2005年8月14日 轉瞭三百多年的「牛頓桶」
1952年8月15日 格萊塞與他的氣泡室
2006年8月16日 SARS十五年祭
2017年8月17日 一場壯觀的時空漣漪──第五次重力波來襲
1938年8月18日 電子顯微鏡問世
1964年8月19日 同步通訊衛星之父──羅森
1991年8月20日 反混沌說──考夫曼
1914年8月21日 不幸中的萬幸──弗倫德裏剋
2015年8月22日 太空深處的「漂流者」──「先鋒者」和「旅行者」
2003年8月23日 太空中的「紅外眼」
2006年8月24日 冥王星被降為「矮行星」
2016年8月25日 目標比鄰星b──「突破攝星計畫」
1743年8月26日 近代化學之父──拉瓦錫
2001年8月27日 碳奈米碳管分子電腦
1980年8月28日 獨一無二的比爾蓋茲
1927年8月29日 消失的剋洛維斯文化
1968年8月30日 大陸闆塊結構說
1909年8月31日 戰勝梅毒──歐立希
1838年9月1日 近代地質學之父──賴爾
1969年9月2日 阿帕傳奇
1864年9月3日 炸藥之父──諾貝爾
1952年9月4日 「科學救星」沙剋
1860年9月5日 分子論的創建──亞佛加厥
1983年9月6日 當代科幻之王──艾西莫夫
1998年9月7日 全球最大的資料庫──Google崛起
2011年9月8日 由金屬構造生命──無機生命研究
1985年9月9日 奇異的量子點
1923年9月10日 波粒二象性的發現
1939年9月11日 直升機之父──西科斯基
1958年9月12日 基爾比與他的積體電路
1985年9月13日 首例微創手術
2015年9月14日 跨越百年的夢想成真──重力波探測
1830年9月15日 蒸汽機車之父──史蒂文森
2012年9月16日 「百年星艦計畫」──反物質動力飛船
1994年9月17日 從「生態球」到「生物圈2號」
2014年9月18日 探索暗物質──「科學沙皇」丁肇中
1994年9月19日 揭開費馬大定理之謎
1905年9月20日 野生鳥類之友──「奧杜邦」的世界
1970年9月21日 幹細胞移植
1791年9月22日 電磁學之父──法拉第
1846年9月23日 天文學小數字中的驚人發現
1956年9月24日 深海探奇──庫斯托
1905年9月25日 狹義相對論的誕生
1972年9月26日 警世之作──成長的極限
1962年9月27日 寂靜的春天
1928年9月28日 青黴素問世
2009年9月29日 奈米科學──一把雙刃劍
2011年9月30日 超級電腦模擬「虛擬宇宙」
英文索引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中文索引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V
W
X
Y
Z
編後記

圖書序言

前言

  人類科學發展逾韆年,成果蔚為壯觀。如果把這些科學成果寫成歷史,即使僅寫成編年史,也將是一部極其厚重的大書。本書選擇瞭另外一種方式,即以時間為序,精選齣
365樁科學案例,其中有重要的發明、發現與科技成果約270件;科學世紀偉人、科技領域開拓者、學科創建者、課題領銜人與發明傢190餘位;重大科技事件、重要科學組織和著名的科學探索計畫130餘項。希望這些案例,能展現人類在近現代科學發展中的雄心壯誌與成果。

  在創造與發明中,科學人不僅常艱難地跋涉於一般人跡罕至的學科蠻荒之地,也常徘徊於學科發展中的睏惑時刻。在學科的交叉與滲透間,在觀念的爭辯與撞擊中,在意識調節與重組的整閤裡,他們推動著科學的進程。其間有天纔的展現,有靈感的召喚,有好奇心和想像力的驅使,有科學的激情與長期的堅守,有清晰而嚴密的思維,也有敢於創新,甚至敢於做「顛覆性」創新的勇敢精神。成功與失敗、輝煌與挫摺共同凝結齣一顆顆善果,成為長存於天下,永世不滅的科學精華。

  首先,本書涉及的學科各異,資訊龐雜,讀起來可能並不輕鬆,加之各自獨立,內容跳躍,可能使閱讀不得要領,但隻要你靜下心來仔細品味就會發現,其中心思想是非常簡單的,這就是發現和創新。其次,本書展現瞭科學的發展與人類社會的變革,展現瞭人類意識的進化,代錶瞭人類精神的最高境界。它們以這種境界引導著人們在科學世界中徜徉,在開闊眼界的同時,使人們對自然乃至宇宙有更深刻的理解,因而將改變人們觀察自身和世界的角度與方式,改變著人類的生活和生產方式,影響著社會發展的進程與走嚮,從而改變著整個世界。

  品讀《科學史上的
365天》,你一定會為這365天所發生的事件所觸動。天體的誕生與演化;地球生命的齣現、生物的進化與發展;生命的誕生、成長、衰老與死亡;資訊與網路技術的萌生與壯大;自然的變革與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在災害與災變麵前人類所麵臨的挑戰;為獲得真理,科學人的奉獻,科學人之間的爭論與激辯,等等,這些事件都曾經使並正在使我們這個世界瞬息萬變。麵對這些變革,除瞭驚訝與敬佩之外,我們還應對這些事件的發生與發展做更深入的思考,從中悟齣發人深省的事物。在深悟中,你會發現,每一次科學之聲的鳴響都使你如同置身在一個自然與社會的大舞颱,去聆聽一部交響樂。在這部宏大樂麯的混響中,既有簡單性與複雜性間的溝通與對話,又有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因素彼此間的呼應,在令人迴味無窮的逶迤混響中,將你的思想帶入一個通天永恆、大徹大悟的佳境。

  《科學史上的
365天》是發明與發現的讚歌,它讚頌萬物的生機,慶幸地球生命的存在,更讚頌那些對人類社會進步作齣不懈努力、付齣畢生精力的大師級人物。在這個世界上,他們絕不是僅有的天纔,也絕不是僅有的智者;他們有哲人般的智慧與達觀,堅定的信仰與淡泊精神,有失敗與挫摺衷長期的堅守與纍積,有災難麵前的堅韌與不屈,這些使他們成為學科發展中具有裏程碑式意義的開創性人物,成為人類科學史發展長河中的佼佼者。

  本書是為喜愛科學知識的讀者,特別是為想要認真閱讀的人而撰寫的。現代人常有一種感覺,認為聽廣播或看電視在收效上強於閱讀,或者認為前者的功能更為強大。這種想法有其部分道理,因為「傾聽」和「閱讀」也是重要的學習方式,尤其是在大數據的聯網時代,在人們謀求高效率與快速發展的時候,似乎「傾聽」的學習方式更為快捷。然而,也正是在這個時候,「閱讀」這種學習方式纔更能展現齣特殊性。作為學習方式,「閱讀」和「傾聽」是有差異的,其差異在於思考的方式與深度有所不同。「閱讀」是一種複雜的腦力勞動,閱讀時的思考是主動的,在遇到不全懂或不瞭解之處時,恰是透過思考提升自己,尤其那些已經不在學校學習的人。這時,需要閱讀者運用心智反覆咀嚼,從朦朧不懂的思考中,在去偽存真的提煉中,透過「閱讀」來提升自己,甚至透過「閱讀」獲得自我發現而實現超越。

  一部好書,能增長見識,擴展視野,激發思考,拓寬思路,提高品味,甚至影響到人的一生。但是,寫齣一部好書,讓所有人都感興趣,特別是涉及眾多科技領域的書,卻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本書努力把震撼人心的激情傳遞給讀者,但在撰寫科技事件時,避免不瞭一些背景知識和專有名詞,在必要處,雖然做瞭簡要的說明,以使讀者在閱讀本書時毋須特別深的專業知識,也不需要特殊的數學知識,盡量注意瞭「適應性」與「可讀性」,但水準和篇幅所限一定難盡如人意。但這一障礙並非不可剋服,紙媒恰恰給予瞭閱讀者深入思考的空間與時間,這是與「傾聽學習」相比,「閱讀學習」的最大優勢。

  
16世紀法國大思想傢濛田曾經說:「初學者的無知在於未學,而學者的無知則在於學後。」這裡的所謂「學後」,我們體會即指學習中的思考與自我發現。隻有經過思考,所學纔會有收穫。閱讀中的思考是主動的,而不是被動的,閱讀中經過思考獲得的東西是經過自己的努力所得,而不是經過他人包裝或咀嚼過的東西。任何有效的閱讀都需要思考的活力,閱讀越是主動,收穫也就越大,探索的活力也就越強,這是一個不斷正反饋的過程,而不斷正反饋的過程恰是「閱讀學習」的強項。

  衷心希望本書的讀者能從「閱讀學習」中獲得更大的迴報。正像愛因斯坦所說:「在書中找齣可以把自己引嚮深處的東西。」在走嚮深處的過程中,追隨科學精神的召喚,開啟和充實自己關於物質、生命、自然、社會乃至宇宙的思考,參悟人生,參悟宇宙,使身心得到淨化,充實著自己的能量,從而走嚮正悟與正覺。

  為便於閱讀,本書按照時間順序分編成春、夏、鞦、鼕捲。在成書之際,感謝我的老同學、好朋友和我的兒女,他們為編寫本書提供瞭有力的支持和非常寶貴的建議。

  最後,祝願雲集瞭偉大發明和天纔智者「點化」的本書,早日在你的心靈深處開啟科學的悟性。

作者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