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科學大哉問 (電子書)

生活科學大哉問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蔡婷硃
圖書標籤:
  • 生活科學
  • 科普知識
  • 趣味科學
  • 科學探索
  • 生物學
  • 化學
  • 物理學
  • 健康養生
  • 大眾科學
  • 電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2020年「全國學校圖書館協議會」選定圖書!★
  大人的一日三時科學讀本!
  從早晨起床到夜晚入睡,科學的不思議無處不在


  科學隻不過是少數人略懂略懂的高冷知識?
  其實你身邊「到處都很科學」!!

  ・通勤族每天上下班或上學搭乘捷運或火車,一定會經過的「驗票閘門」
  ・用手機打電話,即使彼此距離遙遠,也能清楚聽到對方的聲音
  ・大多數的病毒是奈米級的大小,為什麼不織布口罩卻能有效隔絕流感與新冠病毒?

  本書是由理科講師、科學啟濛作傢,以及日本科普雜誌《Rika Tan》總編輯率領團隊編著,從近在身旁的科學&科技著手,選輯53則有趣又實用的生活現象,為所有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的大人與小孩解答科技背後的原理與機製。

  【早上會遇見的科學】
  ‧「隻要一個按鈕,他會沖去你所有煩憂」,馬桶是運用什麼原理沖掉尿尿與便便?
  ‧隻要對著手機講:「嘿Siri,今天天氣如何?」就能立即獲得天氣資訊,簡直就像貼身管傢。但你是否想過,這些智慧型語音助理是如何聽懂我們所說的語言呢?

  【中午會遇見的科學】
  ‧你有沒有想過,假設電梯忽然墜落,隻要在落地的前一刻人體是在空中,理應就不會受到強烈撞擊而死掉。可是人有辦法辦到嗎?
  ‧中午齣外買便當,日正當頭幾乎睜不開眼睛,這時你發現同事戴的全視線鏡片會自動變色來濾光。這種號稱智慧型的鏡片,究竟具備什麼樣的感應功能?

  【晚上會遇見的科學】
  ‧廚房傢電百百種,你是否使用過「蒸氣水波烤爐」這種新型烤箱呢?傳統烤箱都是透過電熱管加熱溫度,那麼水波爐難道是加熱水來「烤」東西?
  ‧睡前一杯酒能助眠?可酒不也會造成情緒亢奮、隔天宿醉頭痛嗎?到底酒精會對我們身體起到什麼化學變化?

  【還有其他近在身邊的科學!】
  ‧「洗澡水請勿超過45度,以免燙傷」,可是為什麼我們卻能待在高達90度的三溫暖房,而不用擔心被燙傷?
  ‧NASA曾經在太空船進行「屁」的研究。試想像太空人身處在國際太空站裡,由於大氣壓力相比平地要來得低,那麼太空人會變得更容易放屁嗎?

  打開天靈蓋,準備接收宇宙電波,用科學來一場腦內大實驗!
  讓我們以一天為週期,揭曉早・午・晚發生在日常周遭的科學祕密!

本書特色

  ◎日本教育專傢、科普雜誌總編輯・左捲健男的全新力作!從每日接觸的科技齣發,帶領大人小孩一同貼近日常的科學不思議。

  ◎全書分為早上・中午・晚上三大篇章,以時間為脈絡,探索一天24小時所能邂逅的43則科學祕辛,再加上10個近在身邊的有趣理科現象!

  ◎每一則科普知識皆以專欄呈現,搭配豐富圖解,看圖就能讀懂奧妙難解的自然現象!
 
《光影之間:現代攝影的藝術與技法》 一、 引言:捕捉瞬間的永恒 攝影,作為一種將光影凝固為永恒的藝術形式,自誕生之初便承載著記錄曆史、錶達情感、探索美學的多重使命。本書《光影之間:現代攝影的藝術與技法》,旨在為所有對攝影懷有熱情,無論是初學者還是尋求突破的資深愛好者,提供一套係統、深入且富有啓發性的知識體係。我們相信,優秀的攝影作品並非僅僅依賴昂貴的設備,更源於對光綫、構圖、瞬間以及背後故事的深刻理解與精確把握。 本書將帶領讀者穿越漫長的攝影史,聚焦於20世紀至今,攝影技術如何與藝術思潮相互激蕩,最終塑造齣我們今天所見的多元化視覺景觀。我們不僅關注“如何按下快門”,更深入探討“為何要按下快門”,以及如何通過鏡頭語言,清晰、有力地傳達創作者的內心世界。 二、 攝影基礎:從暗箱到數字傳感器 理解技術是通往藝術的基石。本書的第一部分將紮實地梳理攝影技術的演進脈絡及其核心原理。 2.1 光的本質與光學基礎: 深入解析光綫的性質,包括其波粒二象性在攝影中的體現。重點講解鏡頭的工作原理,如何通過不同的鏡片組閤(如凸透鏡、凹透鏡)校正像差(如色差、球差),確保成像的清晰度與色彩的真實性。 2.2 相機的構造與演變: 從早期的銀版照相法到現代的全畫幅、中畫幅乃至微單係統,我們詳細對比不同相機類型的優缺點。詳細解讀焦平麵快門、鏡間快門的工作機製及其對運動捕捉的影響。同時,對測光係統(TTL、點測光、矩陣測光)的原理進行剖析,指導讀者如何建立精確的曝光判斷。 2.3 曝光三角精解: 光圈、快門速度和感光度(ISO)三者間的動態平衡是曝光控製的核心。本書不僅提供基礎定義,更側重於實際場景的應用:如何利用大光圈創造淺景深以突齣主體,如何使用慢門捕捉水流的絲滑或星軌的軌跡,以及如何在弱光環境下平衡噪點與細節的取捨。 2.4 膠片時代的遺韻與數字時代的革新: 盡管數字攝影占據主流,但膠片的顆粒感、色彩寬容度和獨特的衝洗過程依然是許多攝影師追求的“質感”。本章將對比分析膠片與數字傳感器在動態範圍、色彩深度上的差異,並詳細介紹RAW格式的優勢、色彩空間(sRGB, Adobe RGB, ProPhoto RGB)的選擇與管理。 三、 視覺語言的構建:構圖與美學原理 技術為工具,構圖即是運用工具的“語法”。本部分緻力於提升讀者的審美能力和畫麵組織能力。 3.1 經典構圖法則的解構與重塑: 徹底講解三分法、黃金分割、引導綫、對稱與平衡等經典規則。關鍵在於引導讀者理解這些法則背後的視覺心理學原理,而非僵硬地套用。 3.2 景深、視角與透視的魔力: 景深對畫麵敘事的影響遠超我們想象。我們分析廣角鏡頭(誇張空間感)和長焦鏡頭(壓縮空間感)在人像和風光攝影中的應用策略。探討不同視點(俯視、仰視、平視)如何改變主體與環境的關係,賦予作品不同的情緒色彩。 3.3 色彩理論在攝影中的應用: 從色彩心理學角度切入,解析互補色、鄰近色在增強視覺衝擊力或營造和諧氛圍中的作用。指導讀者如何通過白平衡的設定(冷暖調性)或後期調色,統一畫麵的情感基調。 3.4 紋理、形狀與圖案的捕捉: 優秀的畫麵往往擁有豐富的層次感。本章著重訓練讀者觀察事物的細節,如何利用光影的對比來凸顯材質的紋理,並有效組織畫麵中的幾何形狀與重復圖案。 四、 探索攝影的多元領域與風格 攝影術的應用領域極其廣泛,不同題材對技術和審美提齣瞭獨特的挑戰。 4.1 人物肖像的深度挖掘: 肖像攝影不僅是記錄麵容,更是捕捉靈魂的嘗試。我們將詳細討論布光技巧(倫勃朗光、蝴蝶光、裂縫光等),如何與被攝者建立信任,以及通過姿勢引導來展現人物的性格特質。 4.2 風光與建築的宏大敘事: 風光攝影強調環境的氛圍感和細節的精確度。內容涵蓋全景拼接技術、中灰漸變濾鏡的使用,以及如何利用“黃金時刻”與“藍色時刻”的光綫特性來描繪大地的壯闊。建築攝影則側重於綫條的純淨和結構的張力。 4.3 紀實與新聞攝影的倫理邊界: 探討紀實攝影的核心——真實性與客觀性。分析如何使用抓拍技巧捕捉決定性瞬間,同時深入討論在尊重倫理的前提下,如何平衡視覺衝擊力與對被攝者的保護。 4.4 創意與抽象攝影的突破: 鼓勵讀者打破常規,探索多重曝光、微距攝影(探索肉眼不可見的微觀世界),以及通過慢速快門或主體移動産生的運動模糊效果,實現超越現實的視覺錶達。 五、 後期製作:數碼暗房的藝術 後期處理不再是簡單的“美化”,而是完成創作不可或缺的第二步。 5.1 工作流程的建立: 從文件管理、色彩校準顯示器到非破壞性編輯的理念,建立一套高效且專業的後期工作流程。 5.2 核心軟件功能精講: 詳細講解主流圖像處理軟件(如Lightroom與Photoshop)中關鍵工具的使用邏輯,包括局部調整、濛版技術、頻率分離(用於精修膚質)、高動態範圍(HDR)的閤成與降噪處理。 5.3 影調與色彩的精細雕琢: 深入探討麯綫(Curves)工具在精確控製亮度和對比度上的強大威力。講解如何通過HSL/色彩平衡工具對特定顔色進行乾預,以達到預設的情緒氛圍,避免畫麵色彩的扁平化。 六、 結語:建立你獨特的視覺宣言 攝影的終極目標,是形成屬於自己的、無法被復製的視覺風格。本書的最後一部分將引導讀者進行自我反思:你的作品想說什麼?你的美學傾嚮是什麼?我們鼓勵持續的實踐、批判性地觀摩大師作品,並勇敢地走齣舒適區,將技術、審美與個人經曆熔鑄一爐,最終形成清晰而有力量的“視覺宣言”。 本書提供的不隻是技巧手冊,更是一張通往廣闊攝影世界的地圖,邀請每一位讀者,拿起相機,用光綫與自己對話。

著者信息

編者簡介

左捲健男


  1949年齣生於栃木縣,韆葉大學教育學士、東京學藝大學研究所碩士(研究領域為物理化學、科學教育)。在國中與高中任教26年後,於京都工藝纖維大學入學中心擔任教授,2004年起轉任同誌社女子大學教授,自2008年起任職法政大學教授,同時身兼國、高中理科教科書編輯委員。著有《趣味物理研究所》(楓葉社)、《有趣到睡不著的化學》、《有趣到睡不著的自然科學》(快樂文化)、《圖解看不見的鄰居,微生物》(十力文化)等多本編著書籍。

譯者簡介

蔡婷硃


  東海大學日文係畢。譯作範疇多元,近期譯有《虎皮鸚鵡飼育指南》、《可愛兔兔的幸福飼育教本》、《小老百姓的戰場行動守則》、《日本JR鐵道車輛全圖鑑》等書。

圖書目錄

◎前言

▍第1章 早上~中午會遇見的「科學」
Q-01鬧鐘為什麼能在固定時間響起?精準報時的「電波錶」
Q-02隻要一個按鈕,就能沖走你所有煩憂。「沖水馬桶」所運用的虹吸原理
Q-03毋需火烤與水煮的懶人傢電,「微波爐」是如何從食物內部加熱?
Q-04來一碗看得見的熱對流實驗!「味噌湯」冷卻後的六角形沉澱
Q-05沖一杯迎接早晨的濃醇香,用科學方法完美萃取「咖啡」的精華
Q-06「嗨Siri,今天天氣如何?」「智慧型手機」為什麼聽懂人說話?
Q-07阻隔流感、新冠肺炎的簡易防護罩「口罩」,如何阻擋奈米級的病毒?
Q-08從水龍頭喝水不會傷身嗎?日本可直接生飲「自來水」的祕密
Q-09寒流來襲就靠這件!不會發熱卻能保暖的「發熱衣」
Q-10通勤族每日必經的打卡點,有效疏解人潮的「自動驗票閘門」
Q-11分秒必爭的龐大通勤網,日本鐵道如何排齣密集「運行班錶」?
Q-12雙胞胎能夠解鎖彼此的手機嗎?「人臉辨識」的四方框鎖定辨識技術
❖Fake 1投入學校教育及環保活動的「EM菌」

▍第2章 中午~傍晚會遇見的「科學」
Q-13劃過藍天的白色軌跡,在天上翱翔的機器巨鳥「飛機」
Q-14濃霧中緊急迫降隻是電影效果?引導客機盲降的「ILS係統」
Q-15手機裡的聲音不是你的聲音?無限接近本人的「語音編碼算法」
Q-16利用光實現超高速傳輸效率,在傢就能飆網的「光纖」技術
Q-17從此擺脫線的束縛!移動順暢又能精準點選的「無線滑鼠」
Q-18使用後完全不留痕跡,隨貼隨撕的筆記幫手「便利貼」
Q-19隻要輕輕一擦就能輕鬆塗改,「擦擦筆」的墨水究竟跑去哪裡?
Q-20不用手動按鈕也會自動沖水?「男用小便鬥」的發展演進史
Q-21昏暗會議室裡的那道光!「雷射筆」的光究竟屬於哪種光?
Q-22中午頂著豔陽也不必擔心!陽光下就自動變色的「智慧調光鏡片」
Q-23「瀝青馬路」每逢夏天就熔化?晴朗大熱天的積水錯覺
Q-24個人特徵全都數位化保存!「生物辨識技術」真的安全嗎?
Q-25紅綠燈也要講求愈輕愈薄!日本街頭日益普及的「薄型號誌燈」
Q-26為什麼矗立市中心的高樓大廈,「玻璃帷幕」能像鏡子般反射藍天?
Q-27無法輕易擊破的車輛玻璃,汽車「前擋玻璃」所隱藏的祕密
Q-28冷氣機同時身兼暖氣功能,「空調」裡的熱泵是什麼?
Q-29「電梯」突然直直下墜時,如果在墜地瞬間跳起就可以活命?
❖Fake 2牛奶和乳製品有害腸道?眾說紛紜的「牛奶有害論」

▍第3章 夜晚~睡前會遇見的「科學」
Q-30造成隔天宿醉的元兇,「酒精」對身體的影響究竟為何?
Q-31參加演唱會絕對不可少!隻要摺彎就能發亮的「螢光棒」
Q-32喝瞭就能快速提神,「能量飲料」是如何煉成的?
Q-33夏季夜空綻放的火光秀,繽紛「煙火」如何產生五顏六色?
Q-34老派愛好還是內行專傢,「黑膠唱片」的音質果真比CD好?
Q-35為什麼戰鬥機不能使用汽油?來認識安全性更高的「煤油」
Q-36 3D建模的基本圖形,所有「多麵體」都能以三角形錶現?
Q-37追劇、購物、滑動態,為什麼「手機」用久會發燙?
Q-38投手的緻勝武器之一,關鍵時刻魔力轉彎的「變化球」
Q-39夜晚的聽力比較好?「聲音」在晚上能傳遠的物理機製
Q-40微波爐的超進化,廚房神助手「水波爐」的烹飪原理
Q-41滿月夜晚的神祕訪客,為什麼「月亮」會跟著我們走?
Q-42不必開燈也能確認時間,黑暗中也能發光的「時鐘盤麵」
Q-43一天當中的最冷時段,為什麼晴朗之夜的清晨會特別冷?
❖Fake 3利用天然物質找迴身體自癒力,高度稀釋的「順勢療法」真的有效嗎?

▍第4章 還有這些!就在你我身邊的「科學」
Q-44手機、筆電與平闆都少不瞭它,備受關注的「鋰離子電池」
Q-45從賽車到太空梭的萬用材料,揭露「碳纖維」輕量又強韌的祕密
Q-46熱水超過45度就會燙傷,「三溫暖」高達90度卻毫髮無傷?
Q-47哪種清潔劑能分解自然界微生物?「肥皂」還是「閤成洗劑」?
Q-48放屁竟能引發火災?探索「屁」成分中的易燃氣
Q-49疫情下的科普新知,「PCR檢測」究竟是檢測什麼?
Q-50迴收傢電也能煉成金,垃圾場的再生資源「都市礦山」
Q-51高空飛航的化學反應,「氧氣麵罩」如何提供活命空氣?
Q-52校園與社會秩序的隱憂,為什麼「興奮劑」會令人成癮?
Q-53從雲層通往地錶的電子通道,「雷電」為什麼會呈現階梯狀?
❖Fake 4微波爐會「釋放輻射」汙染食物?用科學破解廚房迷思!
❖Fake 5標榜「去除體內活性氧」,掀起養生風潮的氫水
❖Fake 6貼身穿戴就能消除疲勞?「能量手環」打響的廣告奇蹟

◎尾聲
◎主要參考文獻
◎索引
◎執筆者(依照日文五十音)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3703495
  • EISBN:9789863703730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3.8MB

圖書試讀

前言

  本書是為瞭下麵這幾類讀者所撰寫。

  ‧不太懂科學,但對科學有興趣的人。
  ‧想要透過輕鬆方式去理解身邊發生的自然現象、常遇見的情況或是使用產品的原理結構!
  ‧想要連同圖說部分全盤瞭解、認同書中內容!

  從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覺,我們的生活充滿各種科技,所以纔能如此便利舒適。不過,在享受這些科技成果的同時,我們幾乎不瞭解「裡頭長怎樣」、「究竟是如何運作」,也就是這其中過程完全處於黑箱狀態。

  即便不知道這些黑箱化事物的原理或機製也沒差,因為大多數的產品隻要會按「開」和「關」就好。

  但是,如果能夠稍微想一下「為什麼會這樣?是怎樣的原理和結構?」,有點興趣或關注的話,生活可是會變得更有趣、更有價值呢。

  其實,我們每天的日常生活裡處處藏著「科學」。而且,科學不隻藏在受科技所賜的便利產品中。

  你我「活著」的過程中,像是走路等各種行動、會遇到的自然現象裡也都藏著科學。

  隻要刻意用「科學之眼」去觀察,就能發現我們從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覺的生活其實充滿各式各樣的科學。

  本書希望能跟讀者們解說,這些科學究竟離我們有多近。

  首先,我先試著列齣主題,沒想到數量隨隨便便就破百,接著我挑選齣其中的53項主題,並請執筆成員們「盡可能用簡單易懂的方式,搭配一半文字、一半圖片的方式來說明」。

  本書的編著者左捲健男,也就是我本人身兼雜誌《Rika Tan(理科探險)》的總編輯。負責執筆的全是充滿熱忱的Rika Tan雜誌委員,包含我在內,有國中理化老師、高中理化老師、大學科學係教職員、物理學傢、地球科學係翻譯傢、科學傢暨IT議題自由撰稿人,來自不同專門領域共計14人。

  Rika Tan雜誌委員們以「觀察、瞭解、玩樂 科學!」為口號,共同企劃、編輯以喜歡理科(科學)的大人為對象的雜誌作為科學交流。本書同為科學交流的一環,目的在於「以更簡單易懂的方式傳遞科學」。

  執筆成員們透過群組交流意見,最後完成瞭本書,努力地撰寫齣更正確、更淺顯易懂的內容,希望各位在閱讀之後都會認為「值得一讀!」。期待每個主題都能為讀者們帶來許多的「原來如此!」。

  最後,要特別感謝為本書描繪漂亮插畫的伊藤ハムスター小姐,以及麵對多位執筆成員還能迅速應對,讓本書得以順利問世的SB Creative株式會社Visual書籍編輯部的石井顯一先生。

用戶評價

评分

我得說,這本電子書在內容的深度與廣度之間找到瞭絕佳的平衡點。很多市麵上的科普書,要嘛就是太過淺薄,蜻蜓點水幾筆就帶過;要嘛就是深奧到非相關科係背景的人根本無法閱讀。但《生活科學大哉問》厲害的地方就在於,它能夠在你感到「啊,這好像有點難」的時候,立刻提供一個貼近生活的類比或是實驗,讓你能夠紮穩腳跟再往上爬。舉例來說,當它在解釋流體力學的某些概念時,竟然用我們在煮湯時觀察到的漩渦來做比喻,這個畫麵感十足,讓我瞬間就理解瞭那個抽象的原理。我個人覺得,對於想重新接觸科學、或是想為傢中小朋友儲備一些基礎科學常識的父母來說,這本書簡直是首選。它就像一位非常耐心的老師,隨時準備好解答你腦中那些看似簡單卻又難以啟齒的「為什麼」。

评分

說真的,這本《生活科學大哉問 (電子書)》最讓我驚豔的是它打破瞭我對「科學」的刻闆印象。以前總覺得科學書就是要硬梆梆地啃理論,但這本書完全顛覆瞭這個想法。它的內容涵蓋範圍超乎想像的廣泛,從最基礎的物理現象,到一些比較深入的生物學知識,甚至是現代社會裡經常被討論的健康迷思,都有所著墨。我記得有一段在講述我們味覺感知的極限,作者居然能把那個複雜的神經傳導過程,用類似偵探解謎的方式呈現齣來,讓人忍不住一直往下翻,想知道真相到底是什麼。這種敘事手法讓原本可能枯燥的知識點變得生動有趣,我甚至在通勤的捷運上,忍不住跟旁邊的同事分享瞭書裡的一個小知識點,結果引起瞭一小段關於生活常識的熱烈討論。這本書的價值不隻在於提供資訊,更在於激發我們去思考「為什麼會這樣」的好奇心。

评分

從實用性的角度來看,《生活科學大哉問 (電子書)》對我日常決策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過去我會憑著直覺或是聽來的片麵資訊去做判斷,但讀完書裡關於食品保存、消毒殺菌那幾個章節後,我對傢裡清潔用品的使用方式,以及採購食物的標準都做齣瞭調整。書中提到的很多生活小撇步,其實背後都有紮實的科學依據,而不是空穴來風的偏方。我特別欣賞作者對於那些廣為流傳的「偽科學」的闢謠方式,他們不是直接否定,而是循循善誘地指齣邏輯上的謬誤和實驗上的不足,讓人信服。這種理性溝通的方式,讓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知識書,更像是一本提升生活品質和辨識資訊真偽的工具書。我已經開始期待它後續是否會有關於進階主題的續集瞭。

评分

這本《生活科學大哉問 (電子書)》的封麵設計真的挺吸引人的,簡潔中帶著一種對知識的好奇感。剛點開來看,首先注意到它的編排方式很流暢,電子書的排版在手機上閱讀起來不會有那種卡卡的感覺,這一點對於我們這種習慣隨時隨地看書的讀者來說非常重要。書中提到的許多日常現象,像是為什麼夏天吃冰塊會覺得特別涼爽,或者是一些關於睡眠質量的迷思,作者都用非常白話的方式去解釋背後的科學原理。我特別喜歡它不會過度使用艱澀的學術術語,而是用生活化的例子來舉例,讓人很容易就能跟上思緒。比如說,當他們討論到光閤作用時,不是直接丟齣複雜的化學式,而是會從我們每天看到的植物生長變化切入,讓人恍然大悟原來科學就在我們身邊。總體來說,這本書在提升閱讀體驗這部分做得相當齣色,讓人願意一口氣讀完不少章節,不會有「為瞭讀完而讀」的壓力感。

评分

整體閱讀體驗上,我必須特別稱讚這本電子書在「可搜尋性」上的優點。因為是電子書格式,當我想快速迴顧某一特定主題,例如關於光線摺射的那個段落時,隻需輸入關鍵字,就能在幾秒內定位到準確頁麵,這對於我這種偶爾需要快速查閱資料的讀者來說,實在是太方便瞭。內容的編排也很有層次感,它不像傳統教科書那樣按照固定的學科劃分,而是更像一場知識的漫遊。你可能前一頁還在討論天文學的星體運行,下一頁就跳到瞭人類大腦的記憶機製,這種跳躍感反而激發瞭跨領域思考的火花。這本書成功地將科學的邊界模糊化,讓我意識到萬事萬物都是相互聯繫的,它成功地將「科學」這個詞,從學術殿堂中解放齣來,拉到瞭我們的客廳、廚房和陽颱上。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