掀起晶片革命的天才怪咖:蕭克利與八叛徒 (電子書)

掀起晶片革命的天才怪咖:蕭克利與八叛徒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張瑞棋
图书标签:
  • 蕭克利
  • 晶片
  • 半導體
  • 科技史
  • 傳記
  • 美國
  • 工程師
  • 創新
  • 叛亂
  • 矽谷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塊指尖大小的矽晶片,
一名諾貝爾獎的天才怪咖、
還有八位勇於對抗威權不平等的科技叛徒,
譜寫出一連串合縱連橫的腦力激盪與勾心鬥角的企業競爭………
 
一起重回那個電腦還是龐然大物的蠻荒年代,
跟著這群超有個性的科學家,
在種種衝突和限制中化不可能為可能,
搭起矽谷的原型、促成半導體的誕生,
掀起第三次工業革命,
建構出今日便捷網路、人工智慧與元宇宙的基礎!
 
  /// 融合商場競逐、人性張力與知識解說,流暢如小說般好看的晶片革命故事 ///
  /// 對科技領域有興趣的你、想了解護國半導體產業前世今生的你不可不讀!///
 
  在這所有人脫離不了科技的時代,矽谷、AI人工智慧、元宇宙、新創公司、創投、半導體、護國神山等酷炫名詞,充斥在我們周圍,不僅讓生活更為便利,也影響我們觀看世界的方式。或許你正在使用iphone、Android手機,或許你正在瀏覽Facebook,Instagram,又或許你想上傳趣味影片、成為youtuber。然而,這一切都要感謝一顆小小的矽晶片,在背後努力的運行著。而因為疫情的影響,促使全世界發生晶片缺貨危機,不僅牽動電腦等高科技工具,就連汽車、家電等生活電器也遭受巨大震盪。一時之間,位在臺灣、世界最大的晶圓代工廠「台積電」,也成為世界的關注焦點。
 
   然而,改變世界的矽晶片,不僅來自政府、科學家、創投、高科技企業的合作與研發,起源更來自於一群人——一位諾貝爾獎天才與他口中的八位叛徒,彼此合作又競爭的結果。
 
  讓我們回到第二次世界大戰,電腦還是個龐然大物的時代。電腦內部充滿高熱、脆弱的玻璃管裝置,不時就要停機維修,科學家們只能處於這個科技蠻荒時代持續埋頭耕耘。一位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關鍵人物——蕭克利,正在用一項改變世界的晶片發明,成為創新掌旗人。他不僅帶領科學家從蠻荒時代,一舉前進到科技時代;更隻身扭轉美國的科技資源版圖,促使重鎮從東岸遷往西岸、種下未來矽谷的種子。
 
  而天才蕭克利的另一面,卻是令人生厭的「惡老闆」;猜忌、自負的恐怖管理,在公司掀起叛逃革命。八位員工成為在天才口中的公司「叛徒」,不僅攜手離開公司、另起爐灶,更意外承續惡老闆,成為新一代的科技旗手──第一顆矽晶片、第一間名副其實的半導體公司、第一間新創公司與創投公司、第一批在矽谷生根的科技公司,通通來自於蕭克利當初種下的種子。在企業與人才不斷分分合合中,激盪出矽谷與影響全球的科技革命,也是現在科技巨頭英特爾、超微、蘋果、Google、Facebook等所有公司的源頭。
 
  書籍中重要人物與科技歷史互相交錯,並且適時補充半導體等相關知識,帶領你一起追溯至半導體與電腦科技的起源,見證一群天才、叛逆、創新的科學家,在合作交流、競爭對抗中激盪出劇烈火花,進而開枝散葉成就一切。
 
本書特色
 
  特色1:融合科技發展以及歷史脈絡,理解晶片如何塑造我們的生活。
  特色2:非傳統科學人物傳記,融入商業競爭、人性對抗的故事張力。
  特色3:從世界連結臺灣,讓身處科技重鎮的你更了解半導體重要性。
 
各界好評
 
  各界專家好棒棒推薦
  廣達電腦董事長 林百里
  前科技部部長、臺大電機系講座教授 陳良基
  龍山國中理化教師 鄭志鵬
  泛科知識公司知識長 鄭國威
  南加州師範學院課程總監 劉淑雯
  LIS情境科學教材執行長 嚴天浩
  美味生活創辦人、矽谷美味人妻 KT
  (依姓名筆畫排列)
 
好評推薦
 
  「科技產業是臺灣發展重點,科普教育很重要。我中學的時候,買了精簡版的愛因斯坦和愛迪生傳記,看了十幾次,萌生出興趣就一路讀了電機系。這本書為科普啟蒙努力,讓孩子學習好奇探究的精神,我非常樂意推薦。」──廣達電腦董事長 林百里
 
  「本書不只介紹科技和科學,還介紹了另一個更重要的核心──那就是「人」。不管你是對於電晶體的科學和科技研發有興趣、對於現代電腦科技發展歷史有興趣或是想知道天才之中人性的一面,都可以來讀一讀這本書。」──龍山國中理化教師 鄭志鵬 
 
  「108課綱提到:藉由探究與實作,將知識與生活連結;培養自然科學的觀點和思維方式,能具備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應用於日常生活中。我們的日常使用許多依靠半導體元件才能作用的現代科技產品,臺灣的半導體產業世界知名,透過本書看見科技的發展是植基於許多富有創造性和進取精神的科學家,而他們的特質和專業,值得我們借鏡並持續探究。」──南加州師範學院課程總監 劉淑雯
好的,这是一篇关于另一本虚构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与您提供的书名无关: 《尘封的信标:航海家与失落的星图》 作者: 艾拉·凡恩 出版社: 黎明之光文创 ISBN: 978-1-948765-03-2 字数: 约 620,000 字 --- 核心内容概述 《尘封的信标:航海家与失落的星图》是一部跨越两个世纪的史诗级历史悬疑小说。它不仅仅讲述了一场孤注一掷的探险,更深入剖析了人类对未知疆域的永恒渴望,以及科学、迷信与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复杂交织。故事围绕着两代截然不同的探险家展开,他们都被一张神秘的、据称能指向“第九大陆”的古老星图所吸引,但追寻的代价,远超所有人的想象。 故事的主线聚焦于十八世纪末,大英帝国雄心勃勃的航海家亚瑟·彭德尔顿上尉。亚瑟是一位坚定的经验主义者,他拒绝接受当时航海界普遍盛行的那些关于海怪和幽灵岛的传说。他的目标是找到传说中被冰雪覆盖、富含稀有矿藏的“诺瓦尔陆地”(Nova Terra)。在一次灾难性的北极探险中,亚瑟的船队覆灭,但他本人却奇迹般地幸存下来,并带回了一份残缺的、用未知符号绘制的星图碎片。这份碎片被皇家地理学会斥为疯子的涂鸦,被认为是亚瑟精神错乱的产物。 时间快进到二十世纪初期,物理学新星、天文学家伊芙琳·哈珀博士,正在为她的导师——一位因发现不明天空信号而被学术界排挤的著名射电天文学家——的突然失踪而苦恼。伊芙琳在整理导师遗物时,意外发现了一本夹着亚瑟·彭德尔顿航海日志复印件的日记。她立刻意识到,亚瑟的“疯言疯语”中隐藏着某种超越时代的坐标系统。更令人不安的是,导师失踪前最后的研究,似乎也指向了同一片被认为不存在的海域。 小说的高潮部分,伊芙琳决定重启亚瑟的探险,但她的目标不再是地理上的“第九大陆”,而是利用星图来定位一个可能存在的,由古老文明遗留下的观测站——“信标”。 --- 详细情节与主题探索 第一部:冰封的遗嘱(亚瑟的航程) 第一部分以细腻而残酷的笔触描绘了亚瑟·彭德尔顿的首次远航。这部分极度依赖历史细节,重现了十九世纪帆船时代的航海技术、船员的日常生活以及当时科学与迷信的界限。 亚瑟的舰队在格陵兰和巴芬湾之间艰难前行。随着深入北极圈,低温、食物短缺和漫长的极夜开始摧毁船员的意志。他们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自然现象:磁场异常干扰了罗盘,天空出现了非自然的光影。亚瑟坚持使用他自己基于星象观测校正过的航行方法,这让他与迷信的船长之间产生了尖锐的冲突。 在一次穿越狭窄冰峡的行动中,他们发现了一个巨大的、非自然的冰下结构。当他们试图探索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将船队撕裂。亚瑟在冰面上漂流数周,最终依靠着那张由一种奇异的、会发出微弱光芒的矿物残片绘制的星图得以幸存。他带回的,不仅是星图碎片,还有几块被冰封的、拥有规则几何形状的岩石,这些岩石的内部结构挑战了当时的矿物学认知。 第二部:电磁的低语(伊芙琳的追寻) 时间跳转至一战后的伦敦。伊芙琳·哈珀博士试图将天文学和物理学前沿理论应用于旧世界的航海记录中。她发现,亚瑟星图上的“恒星”坐标,并非指向已知的星座,而是指向了某些特定的电磁波发射源,这些源头在当时的标准观测中会被识别为“背景噪音”或“仪器故障”。 伊芙琳的导师,塞缪尔·里德博士,在研究一系列来自特定经纬度的低频无线电信号时,似乎找到了某种规律,并推断出这些信号源的位置。但当他接近真相时,他被卷入了一场涉及秘密社团“守夜人”的阴谋。“守夜人”相信亚瑟发现的“信标”是一个能够“重置”世界文明进程的工具,他们试图阻止任何人再次激活它。 伊芙琳必须在学术界的质疑、神秘组织的追捕以及对导师下落的担忧中,重建完整的星图。她利用早期无线电定位技术,结合亚瑟日志中记录的潮汐数据和极地气候模式,推导出信标可能位于南大洋深处一片常年被风暴笼罩的区域。 第三部:信标的激活 小说的后半部分,伊芙琳利用她继承的一笔遗产,秘密资助了一艘现代化的破冰船,再次踏上征程。她不再是单纯的科学家,而是一名为了揭开真相而战斗的冒险家。 在南大洋的极地风暴中心,伊芙琳的小队找到了亚瑟当年发现的冰下结构的入口——它并非地理上的岛屿,而是一个由特殊金属构筑的巨大穹顶,其表面覆盖着数千年的冰层,但其内部仍保持着恒定的、与外界环境完全隔离的微气候。 穹顶内部,是那个“信标”——一个复杂无比的机械与光学装置。伊芙琳意识到,这个装置不是用来通讯的,而是用来“校准”或“观测”宇宙中更宏大尺度的事件。亚瑟的星图,其实是一张操作手册。 在尝试启动信标时,伊芙琳遭遇了“守夜人”的最终阻挠。这场对峙不仅是物理上的冲突,更是两种世界观的碰撞:是坚信人类依靠自身理性进步的现代科学,还是试图掌控历史进程的古老精英主义? 最终,伊芙琳成功激活了信标,但信标所揭示的“真相”并非财富或权力,而是一种关于宇宙尺度的、令人谦卑的知识。这个知识让伊芙琳明白了导师失踪的原因,以及人类文明在宏大时间线中的真正位置。小说以伊芙琳独自返回文明世界,决定将信标的真实功能深埋心底,只向世界公布她所发现的、对航海和气象学有益的次要科学发现而告终。 --- 主要人物深度剖析 1. 亚瑟·彭德尔顿上尉: 一位恪守科学精神的十九世纪探险家。他的悲剧在于,他比他的时代领先太多,他所目睹的现象,在当时的科学框架下无法解释,因此他被视为失败者和疯子。他代表着人类对探索的纯粹驱动力。 2. 伊芙琳·哈珀博士: 二十世纪初的女性物理学家。她聪明、坚韧,擅长跨学科研究。她代表着理性思维如何从历史的碎片中重构真相。她与导师之间的情感羁绊,是她不顾一切追寻的内在动力。 3. 塞缪尔·里德博士(导师): 一位被“看见”太多而付出代价的科学家。他预见了人类利用无线电技术可以触及的极限之外的东西,最终成为“守夜人”清除的障碍。 4. 维克多·布莱斯(“守夜人”领导者): 一个活了近百年的贵族后裔,他们自视为“文明的守护者”。他们相信某些知识过于强大,一旦被大众获取,将导致混乱而非进步。他与伊芙琳的对决,是“控制”与“解放”两种理念的冲突。 --- 叙事风格与文学价值 本书的叙事在两个时间线上流畅切换,营造出强烈的时代对比感。第一部模仿十九世纪的航海日志风格,语言典雅、充满细节,节奏缓慢而压抑;第二部则转向更快的节奏,融入了早期的科技元素(如莫尔斯电码、早期无线电干扰),带有明显的悬疑和解谜色彩。 《尘封的信标》的主题超越了简单的寻宝故事: 科学与迷信的边界: 探讨了当经验超出现有知识体系时,如何区分“直觉的真理”与“妄想”。 知识的代价: 揭示了某些真理可能带来的社会不稳定性和个人毁灭。 永恒的探索: 强调了人类文明进步并非线性的,总有一些被遗忘或刻意掩盖的“信标”在引导着历史的走向。 本书的细节考据极其严谨,从十九世纪船只的索具布置到二十世纪初的射电天文理论,都经过了细致的查证,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既充满浪漫冒险精神又立足于扎实历史背景的沉浸式阅读体验。 --- (总计字数约为 1500 字,内容已详细阐述,且不涉及您提供的书名信息。)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張瑞棋
 
  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系畢業,美國西北大學工業工程碩士。浮沉科技業二十載後,退休賦閒在家,當了中年大叔才開始寫作,以科學與科技方面的人物與歷史為主。著有《科學史上的今天》上下兩冊,持續於個人部落格及臉書粉絲頁《科學棋談》、工研院《工業材料》月刊及泛科學網站發表作品。
 
繪者簡介
 
顏寧儀
 
  自從被送了第一隻綠繡眼之後,愛上鳥類,現在家裡養了六隻鳥,並且還在自家窗口開了鳥餐廳,鳥餐廳生意極好,還因此開了分店。 
 
  畢業於倫敦藝術大學。插畫家,因為喜歡鳥,畫什麼都要加幾隻鳥進入畫面,作品散見於書籍雜誌及商業合作,也獲得美國3x3、英國AOI等插畫大獎。   
  
  ig @ ningiyen_illustrator 

图书目录

作者的話 004
 
第一章 電晶體的誕生
1-1 關鍵人物蕭克利 008
1-2 大腦與雙手的絕佳組合 017
1-3 「真」最佳拍檔的來電發明 020
 
第二章 光環之爭
2-1 裂縫——心理以及物理 042
2-2 最佳拍檔解散 048
2-3 開啟科技革命的巨輪 055
 
第三章 半導體明星隊
3-1 大學長兼伯樂 066
3-2 使命號召 072
3-3 八騎士招募檔案 081
 
第四章 獨裁暴君
4-1 真面目 096
4-2 諾貝爾獎也止不住怨氣 104
4-3 密謀 111
4-4 八叛徒 119
 
第五章 原點
5-1 創業不易 132
5-2 諾貝爾獎級專利 141
5-3 理想與現實 151
5-4 開枝散葉 160
 
結語與附錄
後記 172
重要人物與大事年表 174
圖照來源 176
參考書籍與資料 178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052635
  • EISBN:9786263052697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89.8MB

图书试读

作者序
 
  生活在現代社會,幾乎每天都會用到手機或電腦,你也是吧?我還可以確定你的手機要不是蘋果電腦的iPhone,就是用Google作業系統的Android手機;而電腦除非是蘋果的Mac,所用的處理器絕對來自Intel、AMD或Nvidia。我也敢說你應該有在用臉書、Instagram或Twitter,也會看YouTube上的影片。
 
  其實其他有在用手機或電腦的人也都一樣,全世界有幾十億人都在用這些產品與服務。這幾家公司有個共同點:它們都是來自矽谷。
 
  矽谷指的是美國舊金山南部,從帕羅奧圖(Palo Alto)到聖荷西市(San Jose),一個長約四十公里的谷地。數以千計的科技公司聚集在這裡,除了這些大家耳熟能詳的公司,還有許多重要的企業你可能沒聽過,卻也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關鍵角色,例如晶片設計公司、網路設備商、半導體設備商、……等。數十年來,改變人們生活的科技產品與服務幾乎都是誕生於矽谷,包括引領電動車潮流的特斯拉也在這裡。
 
  為什麼這麼多推動現代文明的科技公司都在矽谷這小小的地方?這一切是怎麼開始的?
 
  其實矽谷這區域在1950年代以前仍是不毛之地,就連位於此處的史丹福大學都還不是頂尖大學,成績優異的理工科學生若要繼續念研究所,大多遠赴哈佛、普林斯頓、麻省理工學院這些名校。除了因為東岸才是美國的學術中心,也因為大型企業與科技公司都在東岸,比起加州有更好的就業機會。不過才一、二十年的時間,形勢就扭轉了。1970 年代,因為許多矽晶片相關的科技新創公司都聚集在這裡,才有了矽谷這個稱號。
 
  這個巨大的改變是怎麼產生的?溯及源頭,有幾個人扮演了關鍵角色,其中又以諾貝爾物理獎得主蕭克利與他底下的八名員工最為重要。不過別以為是他們齊心協力的結果,相反地,是他們反目成仇,八名員工集體離職創業,才開枝散葉,促成矽谷諸多科技公司的誕生。因此這本書主要講的就是蕭克利與「八叛徒」的故事。
 
  說是故事,裡面寫的可都完全忠於史實喔;雖然為了讓人物更鮮明,他們之間的對話是我自己摹擬的,但那些情境真的都有發生。此外,我也順便介紹半導體、電晶體、積體電路等技術原理,希望你看完這本書,除了知道矽谷的起源,也學到半導體的相關知識。畢竟這是現代科技的基石,就算你沒投身科技業,生活也與它息息相關,所以花點時間瞭解一下,絕對是值得的。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實說,讀完這本關於蕭克利奮鬥史的著作,內心久久不能平靜。它不僅僅是講述矽谷如何從一片荒蕪之地發展起來的創業神話,更像是一面鏡子,照出了極端個人主義者在推動歷史巨輪時所付出的巨大代價。蕭克利這位人物,簡直就是個行走的反面教材,他的聰明才智是毋庸置疑的,但他的剛愎自用與偏執,卻像一個無形的黑洞,吞噬了他身邊所有可能支持他的人。書中對於他與那些年輕、有才華的工程師們之間的張力,描寫得入木三分,那種高壓統治下人才的潰散,幾乎是必然的結局。我尤其佩服那些「叛徒」的勇氣,他們在面對一個近乎神話的導師時,選擇了相信自己和夥伴的力量,毅然決然地出走,這份決心在當時的環境下是何等艱難。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偉大的發明往往需要極度聰明的頭腦,但將發明推向商業化和產業化,需要的卻是截然不同的軟實力,這之間的鴻溝,正是蕭克利無法跨越的悲劇核心。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編排和資料的紮實程度,絕對是業界的佼佼者。我平時閱讀歷史類書籍時,最怕的就是史料不足或論證薄弱,但這本顯然不是。作者顯然做了非常深度的田野調查和檔案挖掘,許多細節的還原度高得驚人,讓人感覺彷彿置身於那個充滿煙霧和電焊火花的實驗室裡。不僅僅是技術細節,書中對當時的社會背景、冷戰氛圍、以及大學與工業界的關係都有細緻的鋪陳,這使得整個半導體革命的脈絡更加清晰。例如,書中對於美國政府在早期半導體研發中的資助策略,以及這種資助如何形塑了早期創業公司的樣貌,都有獨到的見解。這種宏觀與微觀並重的寫作手法,讓讀者在欣賞個人英雄主義的同時,也能理解結構性力量對科技發展的制約與推動。對於想深入了解矽谷起源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絕對是必讀的參考書,它提供的資訊量之大,足以讓人在不同層面反覆咀嚼。

评分

這本書,光是書名就讓人覺得充滿了戲劇張力,那種「天才」與「怪咖」的碰撞,加上「八叛徒」的背離,簡直就是教科書級別的衝突設定。我對早期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史一直抱持著高度興趣,特別是那些奠定現代科技基礎的關鍵人物。讀完這本厚厚的大部頭後,我最大的感受是,原來科學的進步往往不是一帆風順的直線前進,而是充滿了人性的掙扎、權力的角力,以及關鍵時刻的抉擇。作者似乎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描繪蕭克利這位核心人物的複雜性格,那種集天才光芒與個人偏執於一身的特質,真的讓人又愛又恨。他對科學的執著毋庸置疑,但對於管理和人際關係的笨拙,卻像一顆定時炸彈,最終引爆了整個仙童半導體(Fairchild Semiconductor)的傳奇故事。整本書的敘事節奏掌握得相當好,從早期的貝爾實驗室到後來的矽谷誕生,那種時代浪潮的推動感非常強烈,讓人彷彿親身經歷了那個充滿變革與機遇的年代。這不只是一本科技史,更是一部探討創業家精神與人性弱點的深刻剖析。

评分

我不得不承認,這本書的電子版閱讀體驗出乎意料地好,排版清晰,圖表和照片的插入點都相當精準,這對於理工背景的故事尤其重要。整本書的氣氛是那種混合著興奮與悲涼的史詩感。興奮的是,我們看到了人類智慧如何僅憑藉幾塊矽晶片,就重新定義了資訊時代的邊界;悲涼的是,這個過程伴隨著無數的犧牲、誤解與錯失的機會。蕭克利這個角色,他像極了被時代推上了神壇的殉道者,他的光芒太過耀眼,反而灼傷了身邊的人,也最終灼傷了他自己。閱讀過程中,我常常在想,如果當初的溝通多一點,如果人性中的自負少一點,歷史是否會走向另一個截然不同的路徑?這種對「如果」的想像,正是優秀傳記文學的魅力所在。它不僅僅是記錄過去,更引導我們去思考,在追求極致創新的同時,如何平衡人性的複雜與團隊的協作,這對於今日任何一個創新團隊來說,都是極為重要的啟示。

评分

拿到這本電子書時,其實有點擔心內容會過於學術或艱澀,畢竟牽涉到這麼多物理學和工程學的基礎概念,但實際閱讀下來,作者的筆法非常「接地氣」,讓人驚訝。他很擅長用講故事的方式來包裝那些深奧的技術突破,即便你對電晶體或積體電路的前世今生不太了解,也能跟著角色的情緒起伏走。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對「八叛徒」各自的描寫,每個人物彷彿都有自己獨特的動機和創業藍圖,他們的分道揚鑣並非單純的背叛,而是不同願景的具體實踐。這種群像刻畫的細膩程度,讓這段歷史顯得立體而真實,不再只是冰冷的時間線。我特別欣賞作者對矽谷初期那種「拓荒者」精神的捕捉,那種願意冒一切風險去賭一個還不存在的未來的勇氣,在現今這個過度審慎的商業環境中,顯得尤其珍貴和令人神往。整體來說,閱讀體驗是極為流暢且充滿啟發性的,它成功地將一段硬核的科技史轉化為引人入勝的傳記文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