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路:社會企業的10堂課 (電子書)

開路:社會企業的10堂課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社企流
图书标签:
  • 社会企业
  • 创业
  • 商业模式
  • 创新
  • 社会影响
  • 可持续发展
  • 电子书
  • 台湾
  • 开路
  • 实践经验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創業者如何從理想到實踐,開拓未來活路?
支持者如何以專業和資源,打造支援網絡?
消費者如何用良知與行動,改寫明日之路?

  社企流自成立起,一路伴隨台灣社會企業的發展進程:從概念倡導、創業管理、政府與企業支持,到最近的政策討論和治理責信——我們發現台灣的社企發展不只需要回顧,更需要記錄和傳承。社企流將數年來的深刻觀察濃縮為「社會企業的十堂課」,邀請社會企業的關注者、消費者、創/從業者、投資者等共襄盛舉,不僅反思台灣社會企業的發展歷程,也一同展望、開拓未來的道路。

  社會企業的十堂課,由初衷到藍圖,由理想到行動,看見台灣社企發展的篳路藍縷。不唱夢想成真的高調,也不高舉社企是唯一解方,而是真實地告訴每位逐夢/築夢者,每次創業都危險。這十堂課緊追台灣社企發展脈絡、掌握國際社企大勢,廣納資訊與個案,且深得其情,才能精煉出這十顆社企功力大補丸。讓前人走過的腳印,都成為後繼者前行的引路地圖。

聯合推薦(按姓氏筆劃排列)

  方新舟/誠致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朱永光/美商中經合集團董事總經理
  李吉仁/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教授
  陳一強/活水社企投資開發共同創辦人
  陳東升/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陳聖凱/以立國際服務創辦人
  馮 燕/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鄭志凱/活水社企投資開發共同創辦人
  鄭涵睿/綠藤生機共同創辦人
  顏漏有/AAMA台北搖籃計劃共同創辦人
《無畏前行:組織變革與領導力重塑的實踐指南》 簡介: 在瞬息萬變的當代商業與社會環境中,組織的適應性與領導者的前瞻性,成為決定其存續與發展的關鍵要素。本書旨在提供一套全面、深入且極具實操性的指南,探討組織如何有效地應對內外部衝擊、實現根本性的變革,並在變革的過程中,系統性地培養與重塑新時代所需的領導力。我們將超越傳統的管理學框架,深入探討在複雜系統中,如何建立韌性、激發創新,並將願景轉化為可持續的行動。 第一部分:洞察變局——複雜性時代的組織診斷 本部分聚焦於理解當前組織所處的環境特點——高度互聯、快速迭代與充滿不確定性(VUCA)。我們將從宏觀層面拆解驅動變革的核心力量,並提供一套實用的診斷工具,幫助決策者準確定位組織的內在瓶頸與外部威脅。 第一章:解構VUCA:從單純預測到適應性規劃 傳統的線性規劃在面對黑天鵝事件和結構性轉變時顯得蒼白無力。本章首先定義了「複雜性」(Complexity)在組織運行中的體現,區分了「混亂」(Chaos)與「複雜」(Complicated)的區別。重點探討如何建立「情境感知能力」(Situational Awareness),即組織對環境信號的捕獲、解讀與快速反應機制。我們將引入「感知-決定-行動」(OODA Loop)模型,並探討其在組織層面的應用,強調從「僵硬的戰略」轉向「動態的路線圖」。 第二章:組織體質的健康度檢測:隱性摩擦力的識別 許多變革失敗並非源於戰略錯誤,而是組織內部的結構性摩擦。本章提供一套多維度的健康度評估框架,不僅關注財務指標,更深入探討文化阻力、溝通斷層、決策瓶頸及資源分配的失衡。我們將探討如何利用「網路分析」來繪製組織的實際溝通與影響力地圖,揭示那些隱藏在組織架構圖之外的「影子系統」(Shadow Systems),這些系統往往決定了變革推動的實際速度與阻力。 第三章:文化密碼與價值觀錨定 組織文化是變革的土壤。本章深入剖析了「可量化文化」(Measurable Culture)的概念,探討如何將抽象的價值觀轉化為日常可觀察、可衡量的工作行為。我們將分析高績效團隊與低績效團隊在「心理安全感」(Psychological Safety)上的根本差異,並提供具體的引導技巧,以建立一個鼓勵實驗、容忍建設性失敗的文化基調,為後續的轉型奠定信任基礎。 第二部分:驅動變革——系統性轉型的藍圖設計 有了清晰的診斷,本部分將聚焦於如何設計一個可執行、可持續的變革藍圖。這不僅是戰術層面的調整,更是戰略層面的重塑,強調跨職能協作與迭代推進。 第四章:雙速組織的架構設計:保護核心與培育未來 面對必須在維持現有業務的同時探索新機會的雙重壓力,本章探討「雙速組織」(Ambidexterity)的實踐模式。我們將詳細闡述如何區分「運營效率」(Exploitation)與「探索創新」(Exploration)的資源配置與管理模式。內容涵蓋如何創建「隔離但連接」(Isolated yet Connected)的創新單元,確保它們既能免受現有流程的拖累,又能及時將成功模式反饋整合回核心業務。 第五章:流程再造的「解構-重組」法 傳統的流程優化往往僅限於「修補」。本章引入了「解構與重組」(Deconstruction and Reassembly)的思維,鼓勵領導者在面對核心流程時,先徹底質疑其存在的必要性(解構),再根據新的戰略目標和技術可能,以模塊化的方式重新搭建(重組)。重點分析如何利用數位化工具,實現「無摩擦工作流」,將人工干預點降至最低,從而極大地提高響應速度和質量一致性。 第六章:數據驅動的決策機制構建 變革需要明確的指標來校準方向。本章提供了一套從戰略目標層層分解到個人行動的「指標體系構建」(Metric Hierarchy)。我們將區分「滯後指標」(Lagging Indicators)與「領先指標」(Leading Indicators),並強調在變革初期,領先指標的重要性,因為它們能預測未來成功或失敗的趨勢。同時,探討如何建立自動化的數據儀表板,使變革進展對所有利益相關者保持透明性。 第三部分:重塑領導力——在不確定性中引領前行 變革的成敗最終取決於領導者的能力與心態。本部分將領導力視為一種動態的技能組合,強調「服務型領導」(Servant Leadership)與「變革倡導者」(Change Agent)角色的融合。 第七章:從控制者到催化劑:領導角色的轉變 高效的變革領導者必須放棄對細節的微觀管理,轉向提供清晰的願景、確保資源到位並清除障礙。本章探討「賦權」(Empowerment)的真正含義——不僅是授予權力,更是傳遞決策的責任與必要的上下文信息。我們將深入分析如何通過「教練式引導」(Coaching Mentality)來提升團隊的自主決策能力,從而使領導者能夠專注於更高層次的戰略協調。 第八章:溝通的藝術:建立變革的敘事與共鳴 在變革過程中,溝通不再是簡單的信息傳遞,而是「敘事建構」(Narrative Building)。本章側重於如何有效地講述「為什麼變」的故事,以及「將來會更好」的願景。內容包括如何識別並應對不同群體的「變革疲勞」(Change Fatigue)與抵觸情緒,並提出「多層級、多頻率」的溝通矩陣,確保信息傳遞的深度與廣度都能滿足組織需求。 第九章:韌性培養:領導者與團隊的抗壓訓練 變革必然伴隨壓力與挫折。本章專注於組織韌性(Organizational Resilience)的建立。這包括心理學層面的「應對機制」訓練,以及流程層面的「備援與快速恢復能力」(Failover Capabilities)。我們將討論如何建立「學習型復盤機制」(After-Action Reviews),將失敗視為寶貴的數據輸入,而非問責的理由,從而在挫折中加速迭代。 第十章:變革的制度化與可持續性 真正的成功不在於單一的變革項目,而在於將變革能力內化為組織的常態。本章探討如何將新的工作方式、決策流程和文化標準,通過培訓、激勵機制與正式的治理結構加以固化,確保變革成果不會隨著領導者更迭而消退。重點討論「變革領導力的繼承」與「持續改進的文化閉環」。 --- 《無畏前行:組織變革與領導力重塑的實踐指南》為那些渴望在不確定性中開闢道路、將組織推向更高績效水平的決策者、高階管理者和人力資源專才,提供了從戰略思想到戰術執行的全方位工具箱。本書旨在啟發讀者,讓他們理解變革不是一個終點,而是一種持續的、有意識的組織生命狀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社企流


  社企流(www.seinsights.asia)於2012年由林以涵、陳玟成、金靖恩等創立,為華文界第一個社會企業資訊平台,透過三大業務——「線上網站」分享社會創新資訊、「線下活動」促進實體交流與資源串連、「iLab育成計畫」支持初創階段之社會企業—推廣、連結並支持社會創業(Social Entrepreneurship),成為打造美好世界的行動引擎,期望每個人都可以透過知識、交流、與行動的累積,用創新思維和興業精神創造社會正向改變。

  製作人
  金靖恩/林以涵/陳玟成

  寫手群
  林以涵/林冠吟/金靖恩
  陳怡臻/陳玟成/陳莉雅
  黃重豪/龍映涵/顏湘霖

  研究員
  翁珮禎/章廷文/蔡潔凡/藍怡雯

图书目录

推薦序一:改變社會的正面力量 星展銀行(台灣)總經理 陳亮丞
推薦序二:社企創業的引路地圖 聯合報系願景工程執行長 羅國俊

第1堂課:從零到一
第2堂課:毋忘初衷
第3堂課:受益者優先
第4堂課:影響力評估
第5堂課:失敗研究所
第6堂課:與企業共創
第7堂課:改變加速器
第8堂課:政府來相挺
第9堂課:人生轉運站
第10堂課:良知消費

附錄:社企大調查
附錄一:你所知道的社會企業
附錄二:社企產業調查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0849677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4.3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一

改變社會的正面力量
陳亮丞/星展銀行(台灣)總經理


  社會企業改變了傳統的商業模式,創造全新的可能。星展銀行深信社會企業的存在,是驅動社會改變的正面力量,讓我們一起攜手為社會點亮夢想星光,實踐美好未來。

  「社會企業」是以商業手法解決社會或環境問題的營利機構,自給自足,永續經營,在賺錢的同時還可以做好事,做好事再賺更多錢!星展銀行自二○一○年開始就把將「扶持社會企業」作為我們的公益主軸,成為台灣最早投入推廣社企領域的企業之一,我們想做的不僅是單純提供金錢贊助,而是以實際行動提供各式資源,支持社會企業成長,藉由陪伴而孕育出一股能改變社會的力量。

  然而,當時「社會企業」的概念在台灣仍不被大眾所熟悉,於是我們從多方面開始著手,首先是透過各式傳播,倡導什麼是社會企業,讓大家認識進而支持社會企業;同時,利用銀行的核心職能,首創「社會企業專屬帳戶」,提供社會企業最缺乏的財務資源與諮詢輔導,育成社會企業。第三,則是將扶持社企的想法融入於星展企業文化及員工的生活中,鼓勵員工參與社會企業的志工服務計畫,並採購社企服務與商品,去年我們就有近一千位的星展台灣員工參與社企的志工活動,成果斐然,我真是感到非常驕傲!

  一路走來,我看到許多社企夥伴從一個「想讓社會變得更好」的單純想法開始萌芽,逐步找尋出可行的商業模式,克服種種困難與挑戰,度過創業維艱的草創初期,直到營運成熟穩定步上軌道,甚至走出台灣,逐漸開拓國際市場;我在銀行業超過三十年,多年來與客戶互動往來的過程中,我體悟到台灣人最大的優勢就是我們的善良與韌性,而這股強大的力量,在社會企業的夥伴們身上更是充分體現。每個社企夥伴的歷程,都是一個個說不完的精彩故事,他們的毅力與勇氣,更是令我欽佩。

  近來,我們看見愈來愈多企業紛紛投入推動社會企業的領域,政府也在二○一四年底推動「社會企業行動方案」,象徵台灣的社會企業發展,邁入更成熟的下一階段。在這個關鍵的時刻,很開心這些寶貴的實務經驗可以集結成冊,與更多人分享,透過「社會企業的10堂課」,除了讓更多的人更深入地認識社會企業,也期望每一個懷抱夢想,想改變社會、默默努力的社會企業,都能擁有發光發亮的舞台,請大家跟星展一起支持社會企業,讓我們一起努力朝建構更美好且共融的台灣社會邁進!

推薦序二

社企創業的引路地圖
羅國俊/聯合報系願景工程執行長


  二○一二年,第一個中文社企資訊交流平台「社企流」正式上線。創辦者林以涵、陳玟成等年輕世代,許下這樣的願景:累積本土的社企智慧,讓台灣社企與全球網絡串連起來。

  這是台灣年輕世代投入社企的寫照。即使「口袋裡除了勇氣之外,什麼都沒有」,擇定自己熱情所在,相信行動就能改變。

  聯合報系「願景工程」也因緣際會與社企流成為一路走來的好夥伴。願景工程是聯合報六十週年社慶時,董事長王文杉對台灣許下「努力讓台灣更好」的承諾而成立的。六十六歲的聯合報系與五歲的社企流,是社企路上的忘年之交。

  願景工程啟動初始,就推出「發現台灣社會企業」系列報導,引介剛萌芽的社企理念與令人耳目一新的諸多新創社企,「社企流」即是其一。我們以媒體角色擴散社企的理念,引領風潮;五年來,也以實際的合作行動,與各界力量一同打造台灣社企生態系,包括「台灣社企大調查」、引介「B型企業(B corp)」認證、促成政府宣布「社企元年」、推出「社會企業行動方案」、研修「公司法」等等具體改變。

  書寫與記錄,是願景工程與社企流的諸多交集之一。去年,願景工程與社企流合作出版了《讓改變成真:台灣社會創新關鍵報告》,扣緊當前台灣最急迫且艱巨的「銀髮、食農、城鄉」三大議題、記述二十四個社會創新組織如何為三大難題提出行動方案。

  今年,願景工程與社企流,加上星展銀行,共同企劃出版《開路:社會企業的10堂課》,刻劃出台灣社會企業一路行來的軌跡。

  這十堂課,由初衷到藍圖,由理想到行動,看見台灣社企發展的篳路藍縷。不唱夢想成真的高調,也不高舉社企是唯一解方,而是真實地告訴每個逐夢/築夢者,每次創業都危險。

  所以,書中會有苦澀警世的「失敗研究所」(第五堂課),老實點出,「其實,九九%的社企創業都會失敗」,失敗者最常見的誤區之一是「誤把社企當慈善」;也提醒你,別忘了投身社企的初衷,是「受益者優先」(第三堂課),別為了獲利而忘了本心;每一個決策,每一項計畫,都該有具說服力的「影響力評估」(第四堂課),一步就該有一腳印。

  每一堂課,言之有物,有理論、有案例、有方法。若非深耕、接地氣,是無法如此見樹又見林的。這十堂課緊追台灣社企發展脈絡、掌握國際社企大勢,廣納資訊與個案,且深得其情,才能精煉出這十顆社企功力大補丸。讓前人走過的腳印,都成為後繼者前行的引路地圖。

  獻給每一位努力改變現況、讓台灣更好的同行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说真的,现在市面上的创业书籍,很多都写得像成功学,看完让人热血沸腾,但一回到现实就马上冷掉。我比较偏爱那种敢于揭露挫折、直指问题的书籍。这本《開路:社會企業的10堂課》,光看书名,我猜它应该不会避谈那些「黑暗面」。社会企业这个领域,常常被贴上很多理想化的标签,好像只要有爱心,事情就会自动解决。但实际上,从找地点的租金、和供应商议价、到处理员工的劳资问题,每一步都跟一般企业没什么两样,甚至因为要兼顾公益,限制更多。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个资深前辈,很实在地坐在我旁边,跟我聊聊那些他们是如何用创新的商业模式来解决社会问题的,而不是一味地歌颂美好愿景。特别是「10堂课」这个设定,如果能把每一堂课都用一个具体的案例支撑起来,让我们看到台湾本土的社企是如何过关斩将,那就太棒了。例如,如何巧妙地利用政府标案的空档,发展出自己的现金流业务?这种具体的战术分享,远比空泛的理论更有价值。我对于那种「如何让捐款人变成长期支持者」的章节尤其期待,毕竟,真正的永续,是建立在稳定的商业基础上的。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就很有意思,「開路」两个字,感觉充满了行动力,好像在说,社会企业这条路不好走,但我们就是要杀出一条血路来。我最近刚好在关注一些社会企业的发展趋势,市面上很多书不是讲得很理论,就是偏向商业操作,缺乏那种落地、实战的感觉。我期待这本书能更贴近台湾的在地经验,毕竟社会企业要成功,不只是引进国外的模式,更要能结合我们台湾的文化脉络和社会需求。如果它能真正剖析在台湾经营社会企业时,会遇到的那些卡关的地方,比如募资、政府关系、人才招募,然后用「10堂课」这种结构来梳理出清晰的脉络,那对很多想要投入这个领域的新手,或者已经在努力但感到迷惘的经营者来说,绝对是一剂强心针。我特别好奇,这「10堂课」里有没有涵盖到如何平衡社会使命和财务永续的终极难题?毕竟,如果一直烧钱,使命再伟大也无法长久。希望这本书不只是纸上谈兵,而是真的能提供一套可以立刻上手、少走冤枉路的实战心法。它的目标读者群应该很广,不限于创办人,连对社会创新有兴趣的大学生,或是想转型的大企业主管,都会想翻阅看看吧。

评分

老实说,我对社会企业这个领域的研究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市面上很多关于CSR(企业社会责任)和ESG(环境、社会及治理)的书籍我都有涉猎。但很多书的视角还是从大公司的角度出发,教大公司如何「回馈」社会,而不是教导像我们这样白手起家的中小型社会企业,如何「扎根」并「成长」。所以,这本《開路:社會企業的10堂課》,如果能把焦点放在“小而美”的社企,如何在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况下,打出高效率的组合拳,那对我来说,简直是量身打造。我尤其关注「财务模型」的设计。社会企业常常陷入“服务越多,亏损越大”的悖论。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如何剖析几种不同的收入结构,例如,如何设计出一种产品,让其利润可以稳定地补贴到社会服务中去?这中间的比例分配、风险评估,想必就是那几堂“硬核”的课程吧。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台湾本土的案例,说明他们是如何在微观层面解决这些财务难题的,我一定会把它当成工具书来反复研读,而不是一次看完就束之高阁。

评分

我最近在思考,社会企业到底要如何才能真正“出圈”,不再只是依附在特定赞助者或政府资源下生存?所以,这本《開路》对我来说,是一个绝佳的观察窗口。我很好奇,作者所谓的「開路」,究竟是指在政策上的突破,还是在市场定位上的创新?如果它能深入探讨社企在品牌塑造上的挑战,那绝对会是一大亮点。毕竟,在竞争激烈的消费市场里,一个产品或服务,就算带着崇高的使命,如果没有好的包装和行销,消费者也很难买单。很多社企的营销常常显得过于说教,让人敬而远之。我期待这本书能教导我们如何用更精致、更贴近现代人生活美学的方式,去推广我们的产品和服务,让支持社会企业成为一种时尚,而不是一种「责任」。如果能看到如何利用数字工具、社群媒体,甚至最新的体验设计理念,来优化顾客的购买旅程,那就更贴近我心中的「开路」精神了。毕竟,真正的开路,是让大众自然而然地愿意走进来,而不是我们费力地把他们拉进来。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很直接,给人一种“实用指南”的预期,而不是那种读完让人精神上得到抚慰,但行动上毫无助益的读物。我最关心的,是关于“跨界合作”的部分。社会问题往往是复杂的,单靠一个社企的力量是解决不了的。他们需要与政府、其他非营利组织,甚至与竞争对手进行某种程度的协作。这种合作关系往往充满了政治角力、信任建立和资源分配的难题。我希望这「10堂课」里,能有一堂课是专门讲“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利益相关者联盟”的。如何在合作中保持自己的核心价值不被稀释?如何确保合作的效益能够公平地分配到所有参与者身上?这比单纯的募资技巧要来得高阶。如果作者能分享一些处理“信任危机”或“合作破局”的经验谈,那这本书的价值就提升到“战略思维”的层面了。我期待它能提供的是一套组织韧性的建立方法,让社企在台湾这个变动快速的环境中,不仅能开路,还能在开出的路上持续稳健前行,成为真正的社会基础设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