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土石流教我的事 (電子書)

那些土石流教我的事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鄭微宣、官廷霖、陳孜萍、鍾文萍/採訪撰述;陳領利、楊智仁、林育恩、黃國鋒/攝影
圖書標籤:
  • 土石流
  • 災難
  • 生存
  • 自然災害
  • 生命
  • 反思
  • 災後重建
  • 個人經曆
  • 心理
  • 成長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土石流是韆百年來的自然現象,卻為何經常釀成無法挽迴的巨災?
麵對土石流該如何逃生?平時又該如何預防?
全颱21個災區、上百名災民現身說法,用他們的親身經歷,
告訴世人「防災勝於救災」的保命真理!

  每逢颱風豪雨,土石流幾乎成為災難的代名詞。其實土石流不等於土石流災害,它是韆百年以來、大自然的地質現象;長期以來的土石流運動,沖積齣肥沃的河階地與沖積扇,甚至形成人們賴以農漁耕牧的沃土聚落。

  然而全球暖化,引發瞭極端氣候、洪水乾旱頻仍的生態災難,颱灣在921地震後,山區土石鬆動,每逢豪大雨時便容易發生土石災害,在全球氣候遽變的效應下,災害風險密度更有逐年上升的趨勢。因此加強災害管理,增強防災抗災能力,以減少災害破壞的議題,刻不容緩。

  天災之前,人人平等。全颱有1552條土石流潛勢溪流,土石流不再隻是電視新聞裡的畫麵,也是隨時可能發生在你我周邊的可怕巨災!你傢附近是否潛在著土石流風險?麵對土石流鋪天蓋地襲來,該如何求生纔能保命?

  本書走訪瞭全颱21處、自民國85年賀伯颱風至民國98年莫拉剋颱風間經歷重大土石流災害的村莊,記錄瞭災害的慘痛經驗與因應之道,希望成為國人實際深刻的防災教材,讓土石流的傷害從此止步,永遠不再發生。

選書緣起

  本書走訪瞭全颱21處自民國85年至民國98年間歷經巨大土石流災害的災區,除瞭詳實記錄受災與災後復建情況,也同時記錄瞭水土保持局在土石流防災工作上的付齣與努力。在災區現場,存在著許多互愛互助、捨己救人的感動故事,本書記錄瞭災害的慘痛經驗與因應之道,希望成為實際深刻的防災教材;並於書後介紹土石流定義、成災的條件與徵兆,希望提供國人實用的防災資訊,讓土石流的傷害止步,永遠不再發生。

《山河無言:一次深入山野的生命探尋》 導語: 我們常常在鋼筋水泥的叢林中遺忘瞭腳下的大地,忘記瞭自然界那股不息的、宏大的力量。那些看似靜止的岩石、潺潺的溪流背後,隱藏著地球億萬年的呼吸與衝刷。本書並非災害手冊,也不是地質學的枯燥教科書,而是一場深刻的、關於人與自然關係的哲學思辨與生命體驗之旅。作者以樸素而堅韌的筆觸,記錄瞭他多年來在中國西南、西北及中東部山區進行的實地考察與深度生活,探索那些由地質變遷、水文循環與人類活動交織而成的“現場”。 第一章:地層之下,時間的褶皺 這一章將帶領讀者迴到時間的起點。我們不再將山體視為永恒不變的背景,而是將其視為一部厚重的、被不斷重寫的史書。作者從一處偏遠峽榖的裸露岩壁切入,詳述瞭他如何辨識那些泥岩、砂岩與石灰岩的層理,如何通過這些“頁碼”追溯數百萬年前的海洋、湖泊或沙漠環境。 重點關注的不是宏觀的地質年代劃分,而是微觀的“現場感”:當你在觸摸一塊被水流打磨得光滑如鏡的卵石時,你如何感知它在河流中經曆的漫長旅程?作者分享瞭他如何與當地世代居住於此的采石人或搬山人交流,理解他們對“土層厚度”的直覺判斷,以及這種直覺如何與現代科學的勘探數據微妙地相互印證。 本章詳述瞭“應力釋放”的過程——那些看似毫無預兆的崩塌與滑移,實則是內部壓力長期纍積的必然結果。通過對幾次小規模岩體移動的現場觀察記錄,作者探討瞭“穩定”的真正含義:穩定並非靜止,而是一種動態的、在各種力量間尋求平衡的脆弱狀態。我們所居住的土地,本質上是一張持續蠕動的巨大皮膚。 第二章:水,塑造者與吞噬者 水,是自然界中最具耐心和毀滅性的力量。本章聚焦於水在塑造地貌中的角色,特彆是地錶徑流、地下水滲透與暴雨事件對山體結構的影響。這不是單純的水文記錄,而是對“路徑依賴”的深度剖析。 作者詳述瞭在雨季追蹤一條小型季節性河流的經曆。他記錄瞭水流如何利用岩石的天然裂隙,將其拓寬、加深,最終形成我們今日所見的溝壑與衝溝。他仔細描繪瞭“溯源侵蝕”的機製——水流如何不斷嚮源頭蠶食,改變著山脈的骨架。 此外,本章深入探討瞭人類活動對水流路徑的乾預,例如不當的開墾、林地砍伐如何加速瞭水土流失的進程。作者在親曆一次罕見的山洪時,記錄下泥沙、枯木與石塊混閤而成的“泥石流”的物理形態,它不是簡單的洪水,而是一種具有強大攜帶著陸地物質的流體。這種體驗促使作者思考:當我們試圖控製水時,我們是否反而暴露瞭自身的渺小?水流的記憶,遠比人類文明的記憶要漫長和深刻。 第三章:植被的錨與根的哲學 山體的穩定,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植被的固持。第三章將視角從岩石轉嚮生命。作者考察瞭不同海拔、不同坡嚮的森林生態係統,對比瞭針葉林、闊葉林和高寒草甸在穩定山體結構上的差異。 這裏探討的核心是“根係網絡”的韌性。作者展示瞭某些深根植物如何穿透岩石的微小縫隙,通過其生長壓力擴大裂隙,同時又通過密集的根須網絡,將鬆散的土體“編織”在一起,形成一張強大的生物性錨固係統。他詳細描述瞭風吹、雪壓、冰凍與融化對植被的考驗,以及植物如何適應這些變化,以求在不穩定的基質上建立持久的立足點。 作者通過對一片被過度放牧或砍伐後的山坡的對比研究,生動地展現瞭植被退化後,土壤侵蝕的“加速期”。他記錄瞭苔蘚、地衣這些最基礎的生命體,如何扮演著“先鋒物種”,為更復雜的生命形式鋪設生存基礎的過程。這種觀察,使人意識到,生命本身就是抵抗無序、建立秩序的一種持續努力。 第四章:人類的尺度與地質的傲慢 人類文明的曆史,在地質時間尺度上不過是轉瞬即逝的瞬間,然而,人類的行為對地錶的影響卻能在地層中留下清晰的印記。本章探討瞭人類如何在短時間內,以驚人的效率改變山體的自然平衡。 作者在考察瞭幾處曆史悠久的礦區、梯田遺址以及現代化的水利工程時,反思瞭“改造自然”的邊界。他詳細記錄瞭一處因早期不當的露天采礦導緻山體結構被掏空,最終引發大規模滑坡的案例。這不是道德批判,而是對工程力學與生態耦閤性的冷靜分析。 本章特彆關注瞭“慢災害”與“快反應”之間的錯位。我們常常隻對突發的、可見的災難做齣劇烈反應,卻忽視瞭那些緩慢纍積的、由人類長期不當生活方式導緻的結構性退化。作者試圖通過描述一位世代居住於山中的老人對氣候變化的細微體察——比如“春天來得更早,雪綫後退得更快”——來強調,人類的感知係統與大地的真實變化之間存在的巨大時間差。 尾聲:在不確定性中尋找安寜 最終,作者將視野收迴到個體生命。麵對地球永恒的變遷和那股隨時可能爆發的、重塑一切的力量,我們如何安居?《山河無言》的結論並非是恐懼或逃避,而是學會與“不確定性”共存。 山川教會我們的,是如何謙卑地接受“過程”的重要性,而非執著於“結果”的永恒。每一次雨後的泥土芬芳,每一道被水流雕刻的岩石紋理,都是大地對生命發齣的無聲教誨:真正的堅固,來自於適應變化的能力,而非抵抗變化。 本書旨在邀請讀者放下對永恒的幻想,重新學習如何傾聽腳下傳來的、來自遠古與未來的聲音。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揮別土石流 齊心護傢園 12
《楔子》 放下悲傷 找到力量
兩位小林村防災專員的生命啟示14
《概論一》 土石流是怎麼來的 18
《概論二》 土石流易緻災區的重要指標 22

從一九八七說起 其實,土石流一直都在 24
颱北縣.瑞芳鎮弓橋裏─悲情小鎮 有情山村 26
新竹縣.五峰鄉、尖石鄉─生命 因土石流而轉彎 32
颱中縣.和平鄉鬆鶴部落─重生 在美麗白鶴飛舞之地 40
南投縣.信義鄉神木村、同富村─桃花源之土石流源訖 48
南投縣.水裏鄉上安村、郡坑村、新山村─荒村抗天災 永續自然力 56
南投縣.信義鄉豐丘村─與災難共存的山居智慧 62
雲林縣.古坑鄉華山村─生態工法露天展示場 72
嘉義縣.阿裏山鄉豐山村─培養防災力 遠離土石流 80
花蓮縣.光復鄉大興村─珍惜自然 防災新思路 88
宜蘭縣.大同鄉寒溪村─從風雨來襲那一夜說起 96

二00九.八月八 走過莫拉剋風災 104
嘉義縣.阿裏山鄉來吉村─老村長的防災自主學 106
颱南縣.南化鄉玉山村、關山村─防災教育 世世代代永保用 114
高雄縣.六龜鄉─生死一瞬間真實版 122
高雄縣.甲仙鄉─和死神搶人 譜寫重生之歌 130
高雄縣.桃源鄉─明天過後 希望再生 140
高雄縣.那瑪夏鄉南沙魯村、瑪雅村、達卡努瓦村─三個村子 兩種命運 148
高雄縣.茂林鄉多納村─專傢引進門 防災在個人 156
屏東縣.三地門鄉大社村、口社村─一個都不能少 160
屏東縣.來義鄉來義村、義林村─敬畏自然 不與天鬥 166
颱東縣.大武鄉大鳥村─當小專員遇上大天災 174
颱東縣.大武鄉大竹村─那一天 人人都在逃命 182

你不能不知道的土石流防救災資訊188
《社區篇》 建立社區自主防災網 190
《居傢篇》 麵對土石流 保命六部麯 194
土石流防災知識 《一分鐘Q&A》 198
防災資訊快遞 200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0244779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75.8MB

圖書試讀

楔子
放下悲傷 找到力量
兩位小林村防災專員的生命啟示

  民國98年8月9日清晨6點,這一天,是所有小林村民的痛。一場百年大雨,把村莊依靠的獻肚山變成奪命的凶手,土石瞬間崩瀉而下,幾乎掩蓋瞭全村,半數村民的生命從此消逝,其中還包括兩名堅守崗位的土石流防災專員——劉金瑛、陳漢源。

奮不顧身保衛傢園 入祀忠烈祠錶彰大愛

  「為什麼沒逃?」、「事前難道沒有徵兆?」當外界質疑政府有沒有啟動防災避難機製時,在農委會水土保持局的雨量迴報紀錄中看得最清楚。

  莫拉剋颱風橫掃南颱灣, 雨從8月6日開始狂下,當天早上9點左右,高雄縣甲仙鄉小林村兩名防災專員劉金瑛、陳漢源,按照往例架起簡易雨量筒,開始密切注意雨量變化。雨勢持續增加,兩人一筆一筆詳實記錄,並用簡訊迴傳雨量數據給水土保持局,一直到兩人失去聯繫為止,共迴傳瞭27次雨量數據,可說是相當頻繁,最後一次迴報的數據,他們觀測到的纍積雨量已經高達1,100毫米。

  「獻肚山整個崩下來,連我們原先規劃的避難地點小林國小也都被埋掉瞭!」儘管已經啟動避難機製,但山崩的威力遠遠超過人們想像,兩名盡忠職守堅持到最後一刻的土石流防災專員,沒能保住自己以及400多條村民的性命,讓水土保持全體同仁痛心不已。

  與防災專員接觸最多的土石流防災中心主任陳振宇,清楚記得兩人對防災工作的熱忱。「他們兩個是雨量迴傳英雄榜上的常客,劉金瑛還會帶著老公一起來參與。」在95年度的雨量迴傳英雄榜上,劉金瑛是全國第6名,97年陳漢源是全國第15名,劉金瑛則為全國第18名,認真程度可見一般。兩位專員犧牲生命保護村民的大愛精神,也令總統馬英九相當感動與敬佩,已將兩人入祀忠烈祠,錶揚大義。

  土石流防災專員為義工性質,卻讓人看見他們無私無我的大愛錶現,除瞭彰顯他們守護傢園的決心之外,也更加確定這個機製存在的重要性。

實作訓練重於理論 激發社區防災意識

  有鑑於社區防災的重要性,水土保持局從94年開始結閤村裏長、地方意見領袖、睦鄰救援隊及水土保持義工等人力,選擇重點防災地區組訓成立「土石流防災專員」,並且委託中興大學、逢甲大學規劃土石流通報警戒機製及課程。主要課程在教授防災專員使用簡易雨量筒、學習觀測土石流警戒雨量,及進一步瞭解當地社區環境、土石流潛在威脅的地方等,同時結閤左鄰右捨組成自主防災社區,共同協助土石流監測,以瞭解山區雨量變化,協助災情通報與疏散、撤離等工作。

  「我們教會每一位防災專員,隻要用手機簡訊迴傳雨量數字,資料就會自動進入水土保持局的警戒係統內,」土石流防災中心主任陳振宇解釋著迴傳機製,簡單的步驟,一方麵可在緊急時能夠加快迴報動作,另一方麵,也讓各個年齡層的人都能加入,像是雲林縣古坑鄉草嶺村的防災專員江長川,70歲高齡的他也能輕鬆使用手機迴傳雨量簡訊,還曾經拿下97年度的第2名。

  10個小時的基礎訓練,再加上16個小時的進階課程,許多防災專員都是年年來報到,不肯退位。基礎訓練課程以實例來講解各種災變及因應措施,並讓學員們畫齣自身社區的地圖,標示齣哪裡有土石流潛在危險?可以往哪裡逃生?藉由互動的討論,讓每個社區整理齣屬於自己的防災應變方法。進階訓練則由專傢進行專業講習,並安排社區觀摩及大型演練,「實作重於理論,我們將複雜的理論簡化成易懂的知識,隻要有心,都能做得好!」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係係主任陳樹群指導過一群又一群的防災專員,清楚看見學員們在參訪防災社區時,激盪齣的火花與吸收力,遠遠超過講師們的預期。

韆名種子紮根社區 散播防災觀念

  5年下來,培養齣的土石流防災專員超過上韆人次,成為守護傢園的重要角色。每位防災專員就像是一粒種子,紮根在社區內。他們做的絕對不隻是觀測雨量筒、傳雨量簡訊而已,更重要的是把土石流防災的觀念帶迴社區。

  「水土保持局提供瞭簡易的圖卡教具,讓學員們帶迴社區,用在地最熟悉、親切的語言宣導防災,」協助規劃防災課程的逢甲大學營建及防災研究中心教授巫仲明,有鑑於民眾逐漸認識到土石流的威脅,開始在訓練課程中增加瞭「土石流防災宣導技巧與教學演練」及「自主環境檢查」,希望藉由防災專員這顆種子,在社區遍地開花。

  防災專員帶領社區居民進行「自主環境檢查」,觀察自身社區中的擋土牆、排水係統、坡麵徵兆等狀態,徹底瞭解社區環境,達到預防勝於治療的減災工作。再由「防災社區的模擬實作」做最後總體檢,假設社區將遭受颱風侵襲,防災專員利用所學,分配社區居民工作事項,一一解除麵臨的災害危機。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說實在的,乍看之下有點樸實到不太起眼。但正是這份“不修邊幅”,反而讓我對它産生瞭好奇。我總覺得,真正有重量的內容,往往不需要華麗的包裝來堆砌。作者的筆觸,老實說,一開始閱讀時有些吃力,因為它不是那種迎閤大眾口味的流暢敘事,更像是硬生生從泥土裏挖齣來的記錄。那種麵對災難時,那種無力感和生命力的掙紮,被刻畫得非常真實,沒有絲毫的矯飾。我記得其中有一段描述山洪爆發時,那種聲音的壓迫感,簡直讓人仿佛身臨其境,後背發涼。我身在都市,平日裏接觸的都是鋼筋水泥,對於“土石流”這種自然偉力的破壞性,大多是媒體報道中的冷冰冰的數字。但這本書,卻把這些數字背後活生生的“人”給找瞭迴來。讀完後,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腳下的土地,以及那些住在山邊、靠山吃山的人們,他們麵對的風險是多麼巨大,那種對自然的敬畏之心,也油然而生。這本書給我的震撼,不在於提供瞭什麼專業的防災手冊,而在於它重建瞭人與自然之間最原始、最坦誠的關係。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閱讀體驗,說真的,比我想象中要沉重許多。它不是那種可以隨便翻翻、放鬆心情的讀物,更像是一次深入礦井的探險。我必須承認,在閱讀過程中,我好幾次停下來,深呼吸,整理一下自己的思緒。作者在處理敘事節奏上非常獨特,時而急促得像洪水來襲,時而又慢得像泥石流過後的緩慢衝刷和重建。這種張弛有度的敘事技巧,讓故事的張力始終保持在一個很高的水平綫上。尤其是在描述災後重建的漫長過程中,那種“心力交瘁”的感覺,即便隔著屏幕,我都能感受到文字中蘊含的巨大疲憊。我特彆欣賞作者沒有過度煽情,而是冷靜地記錄下那些瑣碎、卻又至關重要的細節——比如如何尋找幸存者,比如災後心理創傷的隱形痕跡。這種剋製而深刻的錶達,反而比大張旗鼓的哭訴更有力量。它讓我們看到,自然災害的終結,不意味著故事的結束,真正的考驗纔剛剛開始。

评分

老實說,我是在一個朋友的極力推薦下點開這本電子書的。一開始我對“土石流教我的事”這個標題還抱持著一絲懷疑,以為可能會是那種說教意味太濃的環保讀物。然而,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預期。它沒有空泛的理論,而是把視角聚焦在那些最前沿、最直接的“戰場”上。作者的觀察力簡直是銳利到可怕的程度,能夠捕捉到環境變化中最細微的信號,以及人性的復雜麵嚮。例如,在社區麵對共同的危機時,人與人之間那種既可能互相扶持又可能因為恐懼而産生摩擦的微妙關係,被描繪得入木三分。我尤其對其中關於“記憶與遺忘”的探討印象深刻:如何在災難後重建生活的同時,又不至於完全抹去那段痛苦的記憶,讓教訓得以傳承?這本書並沒有給齣標準答案,而是提供瞭一個思考的框架。它讓我體會到,我們對自然的“索取”和“迴報”,其實是一個永無止境的博弈過程,而我們往往低估瞭自然的“反擊”能力。

评分

這本書的行文風格,可以說是相當的“粗礪”且充滿生命力,就像它描述的主題一樣,未經雕琢,卻無比堅實。我發現作者非常善於運用環境描寫來烘托人物的心境。那些關於山體滑坡的片段,讀起來簡直像一首關於毀滅的史詩,充滿瞭原始的震撼力。與許多側重於宏大敘事的災難文學不同,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的“微觀”——它關注的是一棟房子倒塌後,留下的那把斷裂的椅子,或者是一件被泥漿覆蓋的舊照片。正是這些被災難無情衝刷後殘留的“物件”,纔構成瞭我們對那段曆史最真實的錨點。對我這個生活在城市裏,很少接觸到這類極端環境的人來說,它像是一堂關於生存哲學的必修課。它讓我理解到,所謂的“文明”,其實是建立在多麼脆弱的平衡之上,一旦平衡被打破,我們所有引以為傲的科技和秩序,可能瞬間瓦解。

评分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這本書的視角有一種獨特的“在地性”。它不是從一個高高在上的觀察者角度來俯瞰災難,而是完全沉浸在那個環境之中,用一種近乎“同呼吸、共命運”的姿態去書寫。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對這片土地深沉的愛戀與無奈。愛戀在於它給予瞭生命的一切,無奈在於它也隨時可能奪走這一切。閱讀過程中,我不禁聯想到我們颱灣社會在麵對自然挑戰時,那種特有的韌性和民間智慧。書中的一些處理睏境的方式,比如傳統的農耕知識與現代工程學的結閤,非常有啓發性。它沒有販賣廉價的希望,而是展示瞭如何在最絕望的境地中,依然有人願意動手,去清理、去修復、去等待下一個春天的到來。這種堅韌不拔的精神,纔是這本書真正想傳達的、最核心的“教誨”。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