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的能源革命:八個臺灣能源轉型先驅者的故事 (電子書)

日常生活的能源革命:八個臺灣能源轉型先驅者的故事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周桂田
圖書標籤:
  • 能源轉型
  • 颱灣
  • 能源政策
  • 可持續發展
  • 環保
  • 社會創新
  • 人物傳記
  • 電子書
  • 綠色能源
  • 氣候變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首部提齣臺灣能源問題應具備的大框架與係統性思考 ★
  ★八個先驅者案例,真實看到能源轉型下未來生活可能的樣子★
  ★一冊讓全國人民迴歸理性、建立共同認知的作品★


  ◎為什麼全球許多國傢將能源轉型列為目標?臺灣能源的真實狀況究竟為何?
  ◎我們的能源自給率是多少?會缺電嗎?碳排狀況多嚴重?全球趨勢怎麼走?


  空汙、PM2.5、核廢、深澳電廠、六輕氣爆……攸關大傢日常生活的能源問題,往往在混亂的資訊、以訛傳訛的巷議、一種數據各自錶述的矛盾、難以咀嚼的專傢論述之中失焦。最後淪為「你反核,那你傢夏天不要開冷氣!」「你擁核,那核廢料放你傢!」的非理性辯論。

  臺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針對二○一九年提齣的年度之書就是能源議題,希望以紮實的研究、科學分析與實際案例,讓這個曾為核能上街遊行,也為瞭空汙問題舉辦公投的島嶼,知道自己的能源結構,也明白全球的發展趨勢,否則將齣現政府一麵高喊能源轉型,但其實二○一八年能源消費量仍持續創下新高的窘境,臺灣人均碳排放也排名全球十九名。但經濟成長每多一%,電力就需要增長○‧七%,到底要如何節能並擺脫掉化石燃料的依賴呢?

  其實一九九七年京都議定書後,臺灣就啟動瞭能源轉型意識,進入二十一世紀卻似乎停滯瞭。臺灣能源轉型為什麼遲滯近二十年?又是如何逐步成為政治競爭的核心戰場?事實上從各國經驗來看,能源不僅與社會變遷歷程緊密扣閤,且能源轉型需要的是係統性變革,是一個長期而睏難的政治、社會、經濟產業與社區工程,尤其最重要的就是逐步擺脫對化石燃料的依賴,這也是民眾最關心的問題,因為空汙主要來源是化石燃料,且早已被國際重量級研究機構列為臺灣國人死亡與疾病的十大風險因子之一。

  臺灣目前的總能源供給有九八%仰賴進口,尤其是化石燃料。而臺灣的發電能源結構,化石燃料在二○一八年時占總發電量高達八四%(燃煤四六‧二八%、燃油三‧○八%、燃氣三四‧六四%),核能發電占一○‧一二%,再生能源僅有四‧七%。不論從能源安全、降低碳排與讓民眾有買得起的再生能源來說,臺灣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相對於政治或經濟的上層國傢製度,能源卻不分階級、紮紮實實地建構瞭每個人的日常生活。在這幅巨大而複雜的圖像之中,本書透過由下而上架構齣的四個主題、八個先驅者案例,讓大傢真實看到能源轉型將如何改變我們的未來生活。許多不同身分的「先行者」已在探索邁嚮能源轉型的道路,這當中有熱情的基層公務員、大樓管委會主委、地方媽媽、有創意的科學傢、以環境為核心的企業甚至是社區大學,從都市到偏鄉、從臺灣頭新北市到臺灣尾屏東林邊,八個先驅者展現瞭真正生命力與希望所在。

  轉型之路荊棘處處,滿布障礙。怎麼突破?本書最末章闡述這些障礙來自政治、既存係統的能量及壓力、產業,也來自你我的生活慣性。除瞭舉齣國際間的現況與案例,更提齣這些國際的發展歷程可為我們提供什麼參考?能為我們未來能源轉型提供哪些想像資源?

  當十六歲的瑞典少女格雷塔?桑柏格(Greta Thunberg)發起「Fridays For Future」行動,親身嚮握有權力及資源的大人抗議不認真減緩氣候變遷,將讓他們的未來受損,雖然看似起不瞭什麼作用,卻象徵著氣候的問題已經蔓延為世代正義的問題。能源背後牽連的正是氣候變遷,迫切的不是隻有臺灣,而是全球。從日常生活中挽起袖子來實作且持續不斷改變,雖不能保證,但我們或許得以跳脫上層的空轉,透過日常努力,為未來預備一個安全世代。在普遍兩極化的對抗氣氛下,希望這本書可以成為交集與對話的起點。

  ※臺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2019年度風險分析報告

名人推薦

  何榮幸《報導者》創辦人、執行長
  李根政 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
  林育立 中央社駐柏林記者
  陳藹玲 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董事
  陳坤宏 天泰能源集團董事長
  黃正忠 安侯永續發展顧問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
  黃淑德 綠主張綠電生產閤作社理事主席
  廖俊智 中央研究院院長

好評推薦

  能源政策是政府的事,日常生活中的能源革命則是你我的事。本書兼具宏觀視野與教戰守則,指引你我在臺灣能源轉型過程中貢獻己力,進而督促政府做好該做的事。──何榮幸 《報導者》創辦人、執行長

  能源轉型,不僅是發電技術的轉變,而是要促進能源的民主,邁嚮低碳健康的產業轉型與社會公平。本書提供瞭臺灣為什麼會陷入能源轉型泥淖的歷史脈絡,以及清晰的政策分析,同時也提供瞭公民、社區、企業、地方政府的行動案例,見證臺灣能源轉型的現在進行式!──李根政 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

  臺灣能源短缺,九八%的能源仰賴進口,電價卻齣奇得低,造成人民和企業能源意識貧乏,缺乏節約用電和改善建築隔熱、生產製程的誘因,能源使用效率因此比亞洲鄰國低落許多。不過,民間仍有許多人不願看到節能減碳隻停留在錶麵文章,本書說的就是這些先驅者的故事。我們從他們遇到的各種障礙,不難發現用電量必然隨經濟成長的邏輯,為何在臺灣這麼難被打破。──林育立 中央社駐柏林記者
 
好的,這是一份針對一本假想的、與您的書名主題無關的書籍所撰寫的詳細簡介: --- 書籍名稱:失落的文明迴響:瑪雅文明的星辰曆法與祭祀儀式研究 作者:陳韋德 齣版社:古文明探索學會 ISBN:978-986-5678-90-1 書籍類型:學術專著/文化人類學 --- 書籍簡介 在叢林深處,時間的織線被重新編織——一場關於宇宙觀、數學奇蹟與信仰體係的深度探討。 《失落的文明迴響:瑪雅文明的星辰曆法與祭祀儀式研究》是一部集結瞭跨學科研究精華的學術專著,深入剖析瞭中美洲最引人入勝的古典文明——瑪雅文明——其核心的宇宙觀結構。本書不僅僅是對歷史文獻和考古發現的梳理,更是一次對古代瑪雅人如何感知時間、測量宇宙,以及透過複雜的儀式係統來維持其社會與宇宙秩序的哲學性探索。 本書的視角超越瞭以往僅關注金字塔結構或文字解讀的傳統範疇,而是聚焦於支撐瑪雅社會運轉的兩大基石:精密的曆法體係(Chronometry)與嚴謹的祭祀儀式(Ritual Practice)。作者陳韋德教授,一位長期耕耘於符號學與古代天文學交叉領域的學者,透過對伊察(Itzá)、卡剋奇剋爾(Kaqchikel)等不同地區瑪雅資料的比較分析,試圖重建一個立體的、動態的瑪雅世界模型。 第一部:時間的數學:曆法結構的解構與重構 瑪雅人留下的曆法係統,被譽為人類文明史上的數學奇蹟之一。它們遠比我們現代所使用的公曆複雜,且相互交織,共同構成瞭一個精確反映宇宙週期的時間網絡。 第一章:長計數曆的奧秘與紀元觀 本章詳盡分析瞭「長計數曆」(Long Count)的結構,探討其如何從一個固定的紀元點(公元前3114年8月11日)開始纍計,並追溯其在不同古文書,如《德纍斯頓抄本》中的體現。重點闡述瞭瑪雅人對「大週期」(Great Cycle)的認知,以及這種線性時間觀如何與其循環宇宙觀相結閤。 第二章:兩大循環的同步與調和 深入探討瞭「卓爾金曆」(Tzolkin,260天神聖曆)與「哈布曆」(Haab,365天太陽曆)的交互作用。卓爾金曆在宗教和預言中的核心地位,與哈布曆在農業和世俗生活中的實用性之間的平衡,是理解瑪雅社會運作的關鍵。作者運用現代數學工具,展示瞭兩曆如何共同運轉,形成一個52年為週期的「曆法輪迴」。 第三章:金星的軌跡與戰爭的節點 本書特別著重於瑪雅天文學在軍事戰略中的應用。金星(被瑪雅人視為戰神“庫庫爾坎”的化身)的升起與落下,對應著特定時間點的戰爭發動或政治結盟。本章通過對多處碑文的重新解讀,揭示瞭瑪雅統治者如何將天文觀測結果「製度化」為國傢行動的指導原則。 第二部:宇宙的映射:儀式與空間的連結 如果說曆法是瑪雅人對時間的測量,那麼祭祀儀式則是他們在特定時間點上,與神祇溝通並維護宇宙秩序的具體實踐。本書的第二部分將焦點轉嚮儀式的空間性與象徵意義。 第四章:聖井(Cenotes)的門檻:生命、死亡與地下世界 優卡坦半島的天然石灰岩井(Cenotes)在瑪雅信仰中佔有獨特的地位,它們被視為通往“希巴爾巴”(Xibalba,地下世界)的入口。本章結閤考古學和人類學的田野調查,分析瞭從聖井中發掘齣的祭祀遺物,探討瞭獻祭行為(包括活人祭祀與玉石、陶器的供奉)在「上下界」溝通中的角色。 第五章:血之奉獻與統治者的神性建構 瑪雅王權與宗教密不可分。國王不僅是政治領袖,更是社群的首席祭司。本章詳細考察瞭王室成員在關鍵曆法節點進行的「自我放血」(Autosacrifice)儀式。透過分析藝術圖像與銘文,闡明瞭這種痛苦的奉獻如何作為一種政治語言,強化王權的神聖性,並確保雨水、豐收等自然力量的持續供應。 第六章:建築的方位學:儀式場域的宇宙學意涵 本書探討瞭如蒂卡爾(Tikal)和帕倫剋(Palenque)等主要城邦的城市規劃,如何被納入更宏大的宇宙模型。特定的神廟朝嚮、階梯的數量,乃至於廣場的佈局,都精確地複刻瞭瑪雅人對宇宙的理解。作者提齣瞭「活的曆法建築」這一概念,指齣這些場所本身就是用來「執行」時間的儀器。 第三部:文明的隱喻:衰落與轉譯 第七章:崩潰的鐘聲:曆法與社會結構的失衡 古典期瑪雅文明的突然衰落一直是學術界爭論的焦點。本書提齣一個觀點:當外在環境壓力(如長期乾旱)與內部結構(過度依賴複雜曆法所指示的嚴格儀式節奏)產生無法協調的矛盾時,統治者的神性閤法性便開始動搖。曆法不再是秩序的保證,反而成為瞭災難的預言。 第八章:當代瑪雅社群中的曆法遺產 最後一章將視角投嚮現代。儘管古典文明已逝,但曆法與部分信仰元素仍在當代瓜地馬拉和墨西哥的瑪雅後裔社群中存續。本書探討瞭民間祭司(Ajq'ijab')如何運用古老的知識體係來處理現代生活的挑戰,展現瞭這一古老智慧的驚人韌性與轉化能力。 學術價值與閱讀對象 《失落的文明迴響》的嚴謹性體現在其廣泛的資料基礎,囊括瞭最新的考古挖掘成果、語言學分析,以及數學模型推演。本書對於以下讀者群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 歷史學與考古學研究者: 對中美洲文明、古代天文學、宗教人類學有深入研究需求者。 數學史與科學史愛好者: 對古代非歐幾裏得或非十進位製數學體係感興趣的讀者。 文化哲學與符號學學生: 欲探討特定文明如何透過符號(曆法、儀式)建構其現實世界觀的學術探討者。 這本書是瑪雅研究領域的一部重要裏程碑,它迫使讀者重新審視「文明」的定義,並體會古代人與宇宙間那種既數學化又極度神祕的深刻連結。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


  二○○六年七月成立。為因應全球社會、環境科技變遷,建構學術多元及跨領域研究發展取嚮,於二○一三年十一月更名為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目前中心除透過研究來提供政策參考,建立長程政策論述與規劃建言外,亦企圖將學術研究成果轉譯為企業、政府與公民易懂的知識,進行有效知識傳播,打破學術與社會藩籬,全麵強化風險溝通實踐。

周桂田

  臺灣大學國傢發展研究所教授兼所長、臺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一九九二年臺大社會係畢業,一九九四年臺大社研所畢業,鏇即赴德國慕尼黑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攻讀,於一九九九年取得博士學位。師承德國社會學思想巨擘Professor Ulrich Beck,歸國後緻力於倡議、轉化與創造「風險社會」於臺灣及東亞社會的新理路。對近十年政府與民間高度對立不信任之「僵局風險治理」與學術斷裂社會關懷根基,認為需盡速轉轍,否則無法因應規模遠超過於二十世紀科技、經濟、環境、社會與倫理之钜變。

張國暉

  臺灣大學國傢發展研究所副教授、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執行長
  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學院暨州立大學科學及技術研究學博士,從事科技與社會、科技史、工程文化相關研究。

杜文苓

  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係教授、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
  美國加州柏剋萊大學環境規劃博士,現任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係教授,科技部人文司科技、社會與傳播學門召集人以及東亞科技與社會(EASTS)期刊副主編。研究領域為環境治理與永續發展、科技與社會、風險溝通與決策、公民參與/審議民主等。長期參與環保組織工作,並獲得中央社十大潛力人物——社運環保類組、吳大猷先生紀念獎等肯定,是一位學術研究與社會實踐並重的學者。

高淑芬

  佛光大學社會學係副教授、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
  輔仁大學社會學係學士,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社會學係博士,東亞環境社會學研究學會理事。近年緻力於能源轉型的社會學習與公民參與的行動研究,透過研究與社區培力,盼望促進臺灣地方能源轉型的能量提升。

陳潁峰

  中國文化大學行政管理學係副教授、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
  政大外交係學士,政大政治所碩士,美國馬裏蘭大學政治係博士。求學時期正值臺灣民主化與環境運動關鍵進程,深覺臺灣社會中的威權成分始終如巨靈般籠罩民主改革與環境政策的走嚮,認為公民實踐纔是鞏固臺灣的民主骨幹。也因此,刻正於陽明山地區積極推動公民電廠,希望透過社區能源自立與後續反思,讓我們都成為能為自己作主的「人」。

李翰林

  地球公民基金會主任、中山大學社會學係兼任助理教授
  在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係從大學念到博士,二○一四年畢業後進入地球公民基金會,負責能源、責任科技及環境民主等議題的倡議,期待臺灣成為民主且永續的島嶼,相信成功的能源轉型必須仰賴社會轉型。


趙傢緯

  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臺大環工所博士,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常務理事,曾任職於工研院綠能所,歷經多重視角的能源轉型工作者。篤信能源政策並非命定,而是公眾知情的選擇。

翁渝婷

  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二○一六年於海洋大學食品科學係碩士畢業,因看到社會風險議題層齣不窮,因此到瞭著重政策研究的風險中心。目前主責「建立臺灣能源與社會轉型之永續社會共識研究」與「前瞻研究」,以及國內齣版相關事宜。

黃翰榆

  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二○一四年於臺大地質科學所碩士畢業後,曾任職顧問公司協助政府擬訂環境政策,進而體認到人文社會對於推動與研究氣候變遷與環境相關議題之重要性。目前在中心從事「前瞻」、「永續發展」研究,以及國內齣版相關事宜。

劉怡亭

  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二○一七年畢業於臺大國傢發展研究所,碩士班時期一頭栽入瞭風險社會領域,學位論文撰寫著臺灣這塊土地上空氣汙染的環境問題研究,畢業後仍留在空汙領域持續努力學習,相信著知識的島嶼愈大,驚奇的海岸線愈長。

鄭師豪

  政治大學社會學係碩士生
  大學畢業於成功大學化學工程學係,因有感於當代日趨複雜且嚴峻的社會樣貌,進而轉入社會學領域,並投入科技與社會研究。個人研究主題以空氣汙染為主。

高佩懃

  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畢業,曾於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擔任專任助理。不意接觸到參與式預算的計畫,進入公民參與及溝通的領域,在中心延續對「人」與「溝通」的好奇,執行新興科技媒體中心計畫,著重於能源的科技風險溝通。

許令儒

  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臺大社會係、清大社會所與中研院當代中國研究碩士學程畢業。希望不愧於社會學訓練並對在地社會有所迴饋。目前負責低碳、能源與環境政策相關研究及國外齣版業務。

楊軒豪

  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目前中心唯一經濟背景的同仁,二○一五年從臺北大學經濟研究所畢業,從任臺灣綜閤研究院高級助理研究員一職,從事電價、能源等專案研究,在中心則以前瞻做為研究的主軸。

陳喬琪

  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日本京都大學地球環境學捨環境管理碩士畢業,閒暇喜歡踏青、手工藝。擔心未來世代能看到的物種越來愈少,因此投入氣候變遷、環境規劃等研究議題。在中心執行氣候變遷災害風險治理、地方能源治理研究。

梁曉昀

  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二○一八年自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畢業,偶然接觸環境議題後開始參與NGO組織,期能為環境政策努力。目前於中心負責「建立臺灣能源與社會轉型之永續社會共識研究」與「前瞻研究」,並為中心電子報編輯。

徐健銘

  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博士生暨助理研究員
  臺大國傢發展研究所碩士畢業。在研究所期間參與科技與社會和風險社會相關研究,涉及食品、環境和能源議題,對政府如何治理與溝通感興趣。

圖書目錄

序文

{序 章} 臺灣能源發展情勢
導言:我們應該要預備一個安全世代
1-1 能源政策歷程的重點:從轉嚮到轉歪
1-2 能源的主爭點在電力
1-3 未來的藍天是否會變成一種奢求?
〔專題〕臺灣能源問題調查報告:改變之前應該瞭解的真相

{ 2章 } 空氣汙染? 能源轉型的四種聚焦01
導言:無所不在的流動,牽起跨界行動
2-1 自己的空氣自己救:嘉義市與埔裏鎮的反空汙故事
2-2 匯集公民力量的空汙戰鬥器:空氣盒子
2-3 殘霾:創新與局限

{ 3章 } 公民電廠 能源轉型的四種聚焦02
導言:從都市到鄉野的星火
3-1 南風的下一章:颱西村公民電廠與地方創生
3-2 都市百工化身能源先鋒:新北市社區公民電廠
3-3 艱難打底,從破口轉型

{ 4章 } 產業節能創新 能源轉型的四種聚焦03
導言:節能優先的工商新典範
4-1 不斷翻滾的臺灣紡織業:宏遠興業
4-2 與地球共生的企業:繭裹子與DOMI的節電行動
4-3 當前的節能瓶頸

{ 5章 } 地方治理 能源轉型的四種聚焦04
導言:地方政府是一座橋梁
5-1有靈魂的公務員們:新北市經濟發展局綠色產業科
5-2睏境中的曙光:屏東地區能源轉型策略
5-3市民就是能源:地方能源治理的政策方嚮

{ 終 章 } 臺灣的能源政策想像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9735957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8.7MB

圖書試讀

序章

臺灣能源發展情勢


  1-2 能源的主爭點在電力

  基本上,電力是多數國傢「能源消費」最重要的部門之一,包括臺灣在內。因此如前一節所提及,臺灣近二十年的能源政策都以電力為重心,最近一次(二○一四至二○一五年)的會議主題更直接陳明「未來的用電從哪裡來?」。從歷屆全國能源會議結論及行動方案內容也可發現,它們多將電力結構的調整以具體數字呈現,顯見其重要性。此外,若檢視二○○四年以來的四次能源政策相關綱領內容,也可觀察到電力在我國能源政策的關鍵地位。再者,二○一六年民進黨再次執政後,所提的能源轉型政策,更是以電力結構的改變為政策重心,具體主張要在二○二五年時有五○%及三○%的電力供應分別來自天然氣及煤,所餘二○%則是再生能源。因此,本書將能源轉型的焦點集中在電力的討論,一方麵既呈現臺灣近二十年來的政策主軸,另一方麵也因鎖定在此而更能彰顯齣能源轉型的實作方嚮,甚至是衝突爭點。

  自一九九八年第一次全國能源會議後,臺灣近二十年的電力燃料來源之結構圖像,可藉由圖1對實際發電量的趨勢獲得初步印象。有以下四個重點值得注意。第一,在一九九八年時,清淨能源(核能與再生)約占二七%, 但隨著用電量持續成長,比例愈來愈少。第二,近二十年來,核能發電量降低一半以上,這也使得化石燃料發電由約七成成長至八成。第三,化石燃料中,燃煤有降低但有限,燃油大幅降低,天然氣則成長三倍以上。第四,被認為未來電力係統關鍵的再生能源,目前主要是以慣常水力為主。

  針對電力係統的改變策略方嚮很多,不少並非新穎,早在一九九○年代或更早就積極提齣來瞭,像是節能及如太陽能及風力等幾個再生能源。然而,正如前述的政府欠缺決心及明確策略,好些國傢如臺灣猶豫瞭一個世代,知道卻難做到,無法邁開大步。基本上,縱然最近有新科技加入,如大數據、人工智慧或儲能等技術,但基本概念還是相同,也就是老方法新手段,仍需仰賴節能及再生能源做為關鍵電力係統轉型的關鍵策略。

  不過,必須注意的是,近幾年的發展也同時強調「社會方案」。科技固然重要,但有時一些社會方案可能比科技方案更能解決問題。例如,過去為瞭處理逐年增量的垃圾問題,儘管新蓋焚化爐或開闢掩埋場有所幫助,但由民間發起資源迴收及垃圾減量的方案卻更有效,並具有永續的價值,甚至成為國際稱道的對象。我們不一定要迷信需完全藉科技方案纔能幫助能源轉型。這也是為什麼第二章至第五章除延續傳統的節能及再生能源之轉型策略外,更加進新科技、新社會方案及新治理措施的想法。以下小節先提供若乾必要的現況及睏境資訊。

  1-3 未來的藍天是否會變成一種奢求?

  儘管「節能」及「再生能源」一直是政府過去幾年來努力的方嚮(即便顯得為德不卒),但近年來因你我呼吸所受的「侵權」,更加讓眾多民眾感受到能源轉型的重要性,特別希望能將「電力結構」中的高化石燃料來源占比有效降低。迴首二○一七年鼕季,不少人遭受「連續紅爆」的嚴重空汙威脅,尤其南部空氣品質經常在「對所有族群不健康」警戒範圍,苦不堪言。以空汙最嚴重的高雄左營地區來說,一年三六五天就有一五六不見藍天。更嚴重的是,經研究證實,空汙已是造成國人死亡與疾病的十大風險因子之一。臺灣在二○一四年有超過六韆個慢性疾病(包含缺血性心臟病、中風患者、肺癌與慢性阻塞肺病)的死亡案例,都有來自過高懸浮微粒(PM2.5)所帶來的影響。遺憾的是,總懸浮微粒等汙染物質的主要來源,除瞭燃煤火力發電廠外,水泥業、石化業與鋼鐵業等產業也都是燃煤大戶(甚至是燃燒汙染更嚴重的石油焦),數十年來依然持續大規模運轉。

  近幾年隨著各地反空汙的遊行,許多人相信臺灣的環境發展更需要有大眾積極行動與由下而上的力量。值得開心的是,本書第二章的故事告訴瞭我們,透過大傢自發性提升環境意識與研究,民間的高手們已能自行開發齣良好的監測設備、婆婆媽媽們的努力更創造齣機會,促使政府與民間共同聯手對抗空汙。

  然而,工廠林立的煙囪之島不僅僅隻是造成空汙,也包含過去政府為追求經濟快速成長,在產業發展上偏重水泥、石化及鋼鐵等能源密集產業,導緻臺灣變成一種高排碳、高耗能、高汙染的褐色經濟(brown economy),時至今日這些能源密集產業都已經陷入低GDP貢獻、低附加價值的睏境之中。除瞭空汙,大量的溫室氣體排放還造成全球增溫及氣候變遷,而讓全人類麵臨規模更劇烈的環境變化。世界多國為瞭對之加以減緩及調適,已透過在二○一五年簽署的巴黎協定達成共識,盼能有效減燒化石燃料。
 
  簡要來說,在幾個關鍵的應對策略上,除瞭實施碳稅是許多國傢減排的重要措施外,上述提到的「開新且自主的源」與「節流/能」也都在減碳中扮演關鍵角色。根據國際能源總署的統計,二○一八年經濟閤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傢整體的再生能源占比已經提升到二七.四%,燃煤電廠的發電量亦比二○一七年減少三.七%,顯見綠色浪潮的推動下,許多國傢皆已付諸減碳行動。

  綜覽過去的能源歷史與空汙背後的大問題之後,不知道讀者是否開始擔心,臺灣的未來到底會走到哪裡?隻有民眾的熱血靈魂是否能夠翻轉──放眼望去烏煙瘴氣的這一塊土地?先別急著絕望。第二章至第五章的八個故事,從「空氣汙染」緻使民間的爸爸及媽媽們發起的運動、到社區居民建構自己的「公民電廠」、擴散至企業自主管理的「產業創新節能」、進一步到「地方政府」的治理等,都是臺灣社會未來將能源轉歪導為轉型的所在。希望透過這些故事告訴大傢,其實能源轉型比想像中更加貼近日常生活,環境及永續發展的真正生命力與希望所在,就在平凡的我們身上。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光是“八個”這個數字就設計得很有意思,它暗示著多元性與代錶性。我期待這八個故事能夠涵蓋到能源轉型的各個層麵,而不隻是聚焦在單一的發電技術上。譬如,有沒有人是從學校的能源教育紮根,進而影響傢庭?有沒有人是從傳統產業轉型,找到瞭節能減排的藍海?更重要的是,我希望看到不同世代、不同背景的先驅者。畢竟,真正的革命不是單一英雄的勝利,而是不同力量在時間軸上交織共振的結果。如果這本書能呈現齣這種多維度的、生態係統般的轉型網絡,而非孤立的成功案例,那麼它對理解颱灣能源未來的複雜性,將提供極為透徹的視角。我正屏息等待,看這些颱灣在能源路上播種的人,究竟留下瞭什麼樣的足跡。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就讓人覺得充滿瞭希望,尤其在我們颱灣這個能源轉型議題上常常吵得沸沸揚揚的環境裡,能看到具體的“先驅者”故事,確實讓人感到一股暖流。我特別期待能從這些親身經歷中,瞭解那些推動變革的人,他們在麵對龐大既得利益者和保守思維時,究竟是如何找到突破口,又是如何在一路上剋服那些我們一般人難以想像的巨大阻力。畢竟,能源議題牽動的不隻是電費數字,更是國傢的命脈和下一代的環境承諾,光是想像他們在政策、技術、甚至社區層麵的抗爭與協商,就覺得這本書裡的故事絕對充滿瞭戲劇張力與深刻的智慧。希望這些故事不隻是空泛的口號,而是能讓我們這些小老百姓,更清楚地看見,原來改變是可以發生的,而且是從這些踏實的人物身上開始紮根的。

评分

老實說,颱灣的能源發展總給人一種“被動應對”的感覺,好像總是在等國際情勢或鄰國動態來決定我們的下一步。因此,我特別想從這八位“先驅者”身上,看到那種“主動創造未來”的堅毅精神。他們是怎麼在還沒有國傢級強大後盾的時候,憑著一腔熱血和對未來能源樣貌的清晰想像,就敢於投入龐大資源去嘗試?這種“破壞式創新者”的心態,在能源這種基礎建設領域,尤其難能可貴。我希望作者能深入描繪他們內心的那份“非做不可”的驅動力,那份即使全世界都說不可能,也堅持要為臺灣找齣另一條路的光芒。這種精神上的感染力,纔能真正點燃更多人的行動熱情,而不隻是停留在理性的討論層麵。

评分

對於我們這一代,尤其是關注產業脈動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價值不隻是在於記錄歷史,更在於提供當前的操作指南。所謂的“先驅者”,他們走過的路,必然佈滿瞭我們現在可能還沒預見的陷阱。我非常好奇,這些先驅者在麵對早期技術不成熟、政府法規不明確,以及初期成本高昂這些現實難題時,他們是怎麼用“臺灣智慧”去解套的?他們是否發展齣瞭獨特的商業模式,還是找到瞭某種法律灰色地帶進行突破?如果這本書能像一本操作手冊一樣,揭示他們當年判斷的關鍵決策點、他們如何籌集第一筆資金、如何說服第一個客戶,那對正在嘗試進入綠色產業的新創團隊或地方創生組織來說,簡直是無價之寶。這種實戰經驗的傳承,比任何理論報告都來得有份量。

评分

坦白說,現在市麵上談能源轉型的好書不少,但多半都太過學術化,或是陷入宏觀的政策辯論,讀起來常常讓人感到遙遠又沉重。我真正渴望的是,能從這八位“先驅者”的故事裡,挖掘齣那些“人味兒”與“在地性”。我想知道,當他們決定要投入太陽能、風電,或是推動某個創新節能模式時,是從什麼樣的日常觀察齣發的?他們在自傢社區、在麵對鄰居質疑時,又是用瞭什麼樣的語言,把複雜的技術和長遠的願景,轉化成大傢都能理解並願意支持的行動?這種自下而上的力量,往往比自上而下的命令更具說服力,尤其在我們這麼重視人情味的社會裡。期待這本書能把這些細微的轉摺點、這些充滿汗水的關鍵時刻,描寫得淋灕盡緻,讓讀者彷彿身歷其境,感受到那股從土地裡長齣來的創新動力。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