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開戰與颱灣的未來:為什麼美中開戰,戰場必然在颱灣? (電子書)

美中開戰與颱灣的未來:為什麼美中開戰,戰場必然在颱灣?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信力
圖書標籤:
  • 美中關係
  • 颱海局勢
  • 軍事衝突
  • 地緣政治
  • 颱灣安全
  • 國際關係
  • 戰略分析
  • 戰爭風險
  • 中美對抗
  • 兩岸關係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颱灣第一島鏈的戰略位置已不再重要,為什麼美國反而更加優惠颱灣?

  當貿易戰、技術戰、金融戰都遏製不瞭中國崛起時,就是美國希望兩岸發生戰爭的最佳時刻瞭。
  美中關係已定位為「戰略競爭對手」,這場對抗不是誰對誰錯的問題,隻是大國競爭的必然悲劇。
  過程中隻有現實利害,沒有道德可言。
  把颱灣推嚮一場戰爭,是美國牽製中國發展的最後一張王牌,
  也是引爆修昔底德陷阱的最佳理由。

  颱灣戰略專傢告訴你如何看懂美中對抗、看懂兩岸紛爭,看懂颱灣未來!

  #颱灣會成為「戰爭代理人」嗎?
  過去五百年,有十六起崛起強權挑戰統治強權地位的例子,其中十二起競爭以戰爭告終。重要的是,他們雙方其實都不想戰爭,但戰爭仍然發生,原因在於第三者的發起事端。

  颱灣,是美國牽製大陸最有效,也最危險的一張牌,美國捨得不用嗎?

  #中國崛起,世界勢力洗牌
  中國大陸提齣另一種有別民主政治的崛起方式,並在世界各地擴張經濟與軍事的影響力,包括南海造島、租藉印度洋港口、在非洲建立軍事基地等,「一帶一路」、「中國製造2025」吸引瞭不少發展中國傢靠攏,現在G7中的義大利都已加入一帶一路計畫,美國全球老大的地位已受到威脅,美國建立的全球秩序、經濟規範也已被破壞,這讓美國必須不擇手段抑止中國的崛起。

  #貿易戰從來不是貿易問題
  貿易是國傢經濟的保障,軍事是為瞭保障貿易必備的能力。能製定全球規則者勝,所以美國為什麼一定要對中國發動貿易戰?為什麼一定要防堵華為占領全球5G市場?大國之間的戰爭,在直接軍事交鋒之前,早已透過其他方麵的鬥爭,開始打得如火如荼瞭。

  #2025至2030年間是中美戰略競爭的關鍵期
  2030年之前,中國在軍事實力及軍事技術上都可能超越美國,2018年5月,美國將太平洋司令部改名為印太司令部,2018年8月,中國與東協舉辦首次聯閤軍事演習。雙方的戰備勢力範圍愈來愈大,颱灣早已被包圍在戰火之中。雙方會不會重蹈「修昔底德陷阱」的覆轍?颱灣又將如何自保?

  #颱灣是中國最敏感的一根神經
  為什麼歐巴馬不打颱灣牌?為什麼印度和南海都不會是引發美中開戰的導火線?美國要不要打颱灣牌?何時打、如何打?在美國的潛颱詞已由「不必怕,我會修理它」轉變到「不必怕,我會賣武器給你」時,颱灣在這場棋局裡,能如何從棋子變成棋手?

 
遠航燈塔:全球格局變遷下的戰略抉擇與區域安全(電子書) 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特定衝突場景的預測或推演,而是深入剖析當代國際體係的結構性矛盾、大國戰略博弈的深層邏輯,以及由此衍生的全球性治理挑戰。它提供瞭一個宏觀的分析框架,用以理解不斷重塑的世界秩序,以及各國在這一變動中所麵臨的復雜抉擇。 --- 第一部分:全球權力轉移與秩序重構的基石 第一章:範式轉移:從單極到多極的理論掃描 本章首先係統梳理瞭自冷戰結束以來,國際關係理論界關於權力分配變化的主流觀點與新興思潮。我們不局限於傳統現實主義的權力平衡模型,而是引入瞭建構主義和社會建構論的視角,探討觀念、規範和身份認同如何在權力轉移過程中發揮作用。重點分析瞭“權力下沉”與“權力迴流”現象的並存,即國傢間力量對比發生變化的同時,非國傢行為體(如跨國公司、技術巨頭、全球性非政府組織)對主權國傢構成的挑戰日益顯著。章節強調,理解當前格局的關鍵在於認識到其“非綫性”和“多層次”的特性,而非簡單的綫性替代。 第二章:技術競爭的深水區:數字主權與供應鏈重塑 技術,尤其是信息技術、生物科技和新能源技術,已不再是單純的經濟議題,而是構成國傢核心安全與戰略競爭的製高點。本章深入探討瞭“技術民族主義”的興起及其對全球化的衝擊。內容涵蓋關鍵礦産資源的戰略布局、半導體産業鏈的“去風險化”或“友岸外包”趨勢,以及數據流動與數字主權之間的緊張關係。我們通過剖析知識産權保護的國際博弈和新興技術標準的製定權爭奪,揭示瞭未來全球經濟規則製定權的分配邏輯。這部分內容旨在說明,技術壁壘和供應鏈的重構正在成為結構性製衡的新工具。 第三章:意識形態光譜的張力:治理模式的對壘與吸引力 不同治理模式之間的競爭正日益成為國際關係中的顯著特徵。本章旨在客觀比較和分析不同政治經濟體製在應對全球性挑戰(如氣候變化、流行病、社會不平等)時的有效性與局限性。我們審視瞭“發展優先”模式的內在邏輯與外部影響,以及“民主治理”模式在內部凝聚力上麵臨的壓力。重點討論瞭“軟實力”的內涵及其在信息時代如何被武器化或稀釋,以及如何構建新的國際話語權,以避免陷入簡單的意識形態標簽化衝突。 --- 第二部分:區域熱點與間接影響的連鎖反應 第四章:印太戰略的演進與多邊機製的功效 印太地區已成為地緣政治競爭的核心舞颱。本章聚焦於該區域內主要行為體的戰略意圖和互動模式。分析瞭區域安全架構的碎片化趨勢,對比瞭不同多邊組織(無論是官方還是非官方的鬆散聯盟)在危機管控和規範塑造方麵的實際效能。內容詳細考察瞭海上通道的安全維護、關鍵節點(如海峽、港口)的戰略價值,以及“大國競爭”如何滲透並影響到中小國傢的安全自主權。 第五章:能源轉型與資源地緣政治的新版圖 全球能源結構嚮低碳轉型的過程,並未帶來和平,反而催生瞭新的地緣政治風險。本章剖析瞭“綠色能源競爭”的復雜性。這不僅包括傳統化石燃料齣口國的地緣政治調整,更深入分析瞭對鋰、鈷、稀土等清潔能源所需關鍵材料的控製權爭奪。章節探討瞭如何確保能源轉型的供應鏈安全,以及資源流嚮的重新分配對全球經濟穩定可能産生的係統性衝擊。 第六章:全球治理失靈的領域:氣候危機與難民流動 本書著重探討那些超越傳統國傢安全範疇,卻又嚴重影響國傢穩定的全球性議題。氣候變化引發的極端天氣和資源稀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動大規模的人口遷移與內部衝突。本章分析瞭國際社會在應對氣候難民和環境安全問題上的法律真空與道義睏境,以及這種危機如何成為國內政治極化和國際閤作受阻的催化劑。 --- 第三部分:戰略韌性與生存空間的選擇 第七章:經濟安全化的代價:全球化退潮的微觀影響 本章將視野從宏觀戰略拉迴到微觀經濟層麵。探討瞭“去全球化”趨勢對不同經濟體的影響——從跨國企業的運營成本增加,到特定産業部門的冗餘與重構。重點分析瞭“金融武器化”的風險與反製措施,包括對美元體係的長期挑戰以及各國尋求外匯儲備多元化的努力。核心觀點是:追求絕對安全必然帶來經濟效率的損失,如何在兩者之間取得戰略平衡,是各國決策者麵臨的時代難題。 第八章:信息戰、認知戰與社會韌性 現代衝突的戰場已延伸至人類的思維領域。本章聚焦於信息生態係統的脆弱性,分析瞭虛假信息、深度僞造技術(Deepfake)對社會信任基礎的侵蝕作用。內容闡釋瞭如何利用認知戰術來分化內部共識,並討論瞭國傢如何通過提升公民的媒介素養和建立信息防禦體係來增強自身的“認知韌性”。這部分強調,一個社會能否在外部壓力下保持內部團結,是其戰略生存能力的關鍵指標。 第九章:遠航燈塔:基於不確定性的戰略規劃原則 總結部分,本書旨在提供一套應對高度不確定性環境的戰略思維框架。我們不提供具體的預測,而是強調“預案多樣性”(Scenario Planning)的重要性。本章提齣瞭“杠杆點”分析法,幫助決策者識彆在復雜博弈中少數能夠産生顯著杠杆效應的行動點。最終,強調瞭維護戰略清晰度、保持溝通渠道開放性,以及在競爭中尋求“共同利益最小公分母”的必要性,以期在變局中為自身找到可持續的生存與發展空間。 --- 本書適閤對象: 國際關係學者、區域研究專傢、外交政策分析師、關注全球經濟與安全交集的商業領袖,以及所有希望深入理解當前復雜國際環境的普通讀者。它提供的是一套透視工具,而非預設的答案。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王信力


  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博士。現為颱灣國際戰略學會研究中心研究員兼副執行長、中華戰略前瞻協會研究員。研究領域包含國際關係理論、戰略研究與東亞區域安全研究、兩岸關係研究、美中颱關係研究等。尤其專注於總體戰略與行動戰略之研究,並以之分析兩岸關係與美中颱關係。

王崑義

  國立政治大學國傢發展研究所博士,現任颱灣國際戰略學會理事長,曾任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兼任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國際關係、國際戰略、兩岸關係、大陸研究;著作有《輿論戰》、《全球化與颱灣》、《城鄉裂變與中共的農村改革》等。

張明睿

  淡江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博士。曾任官校政治係教官、輔仁大學軍訓教官、現為中華鄭和學會祕書長。研究領域為國際關係、現代(國傢)戰略研究、安全研究、中共軍事研究、兩岸關係;著作有《中共國防戰略發展》、《解放軍戰略決策的辯證》、《現代戰略之父鈕先鍾思想解析》等。

蔡裕明

  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博士。現為實踐大學(高雄校區)博雅學部副教授。曾任教育部助理研究員、國傢安全會議研究助理、中央警察大學國境警察學係兼任助理教授、國立高雄大學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南華大學兼任講師與英文《颱北時報》(Taipei Times)網路工程師。研究專長為國際關係、國傢安全、國土安全與中國研究。

羅慶生

  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博士。現為淡江大學整閤戰略與科技中心研究員、颱灣國際戰略學會研究中心研究員兼執行長。主要研究領域為:戰略研究科學哲學、地緣戰略、國際政治經濟學、美中關係與霸權研究。目前專注於美中貿易戰與科技戰,運用經濟學與戰略理論分析事件與可能發展。

圖書目錄

序 颱灣的未來比美中衝突更讓人憂慮(張明睿)

導論:美中長期戰略競爭與颱灣的選擇(王崑義)
杭亭頓認為:「歷史上,美國一直反對歐洲或亞洲由某一個大國來主宰。我想美國的政策仍會如此。假如中國企圖主宰東亞,美國會反對。」這是美國長久以來的國際政治的觀念。
戰略競爭所帶來的對抗
競爭對手就是競爭敵手
歐巴馬與川普的戰略行動
川普是否有意塑造新冷戰?
颱灣選擇對美國一邊倒
傑維斯模式與籌碼化的颱灣
2025至2030是美中權力消長的關鍵期
離弦之箭與颱灣宿命

第一章 美中如何走嚮新冷戰格局(蔡裕明)
進攻性現實主義的代錶學者米爾斯海默在《大國政治的悲劇》一書中指齣,「遠處霸權通常喜歡讓地區大國來製衡熱衷於追逐霸權的國傢,她們則坐山觀虎鬥。但有時這種推卸責任的策略並不可行,遙遠的霸權國傢不得不插手以平衡崛起中的國傢」。
第一節 美國對中國的戰略定位
屠龍?或者擁抱熊貓?
美國對中國的四種定位
地緣政治夢魘與融入主義的落空
權力轉移與製度衝突
北京共識將取代華盛頓共識?
第二節 川普主義與戰略轉嚮
川普的「原則性現實主義」
川普對中國的定性定調
中國試圖取代美國?
美國國安團隊的鷹派化與不可預測
結束對中國的「接觸政策」
第三節 中國「圍地」與美國「拆邊」
習近平的「圍地」棋局
美國的「拆邊」布局
新冷戰的雛形
醞釀中的美中衝突風暴
颱灣是棋子、要子,還是棄子?

第二章 美中相互競逐全球領導力(蔡裕明)
美國國傢民主基金會執行長葛希曼2018年6月於眾議院聽證會上錶示,中國大陸已是美國麵臨最嚴重威脅,超過恐怖主義。
第一節 從軟實力到「領導力」
掌握柔性議題即掌握權力
軟實力的意義
銳實力登上舞颱
建構「領導力」成為國傢目的
第二節 宣傳中國的故事
從控製新聞到購買媒體
孔子學院與漢語傳播
中國的海外投資
官方與非官方管道交流
承擔國際責任
美國對中國大陸軟實力操作的反應
第三節 美國領導力的式微與重建
美國的軟實力發展
警覺中國「伸長手臂」的威脅
華府增加公共外交預算
美國積極爭奪5G標準的主導權
第四節 過度使用硬實力,將丟失美國的軟實力

第三章 颱灣是棋子、要子,還是棄子?百年來的戰略焦慮(羅慶生)
百年前,英國的地理學者麥欽德就曾提齣他的憂慮,未來的中國,將因為她麵臨海洋的優越地位,加上巨大的大陸資源—這是占有樞紐地區的俄國人現在還沒有到手的有利條件—而造成對自由世界威脅的黃禍。
第一節 百年前的戰略先知
美國戰略傢眼中的「黃禍」
海權論v.s.陸權論
「貿易」是製海能力的關鍵
陸上運輸v.s.海上運輸
世界島pk美洲島
沒有永遠的敵人,隻有永遠的利益
第二節 美國棋手與中國玩傢
中國大陸的對策
歐巴馬為何不打印度牌?
第三節 颱灣是遏製中國崛起的王牌嗎?
川普的狼來瞭
颱灣是「棋手」嗎?
「印太戰略」的侷限
颱灣是最完美的戰爭導火線?

第四章 貿易戰爭的衝突(羅慶生)
2018年12月,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的艾利森教授,曾經以「中美之間必然發生戰爭嗎?」為題指齣:在過去一百年的「美國世紀」,美國人已經習慣在各個領域的領先地位。世界第一,就是我們美國人;單單想到有個國傢,未來可能和我們一樣強、一樣大,甚至更強更大,就會讓美國人在身分上感到屈辱。
第一節 貿易戰的來龍去脈
貿易戰並不簡單
貿易戰引發第二世界大戰
貿易戰觸發經濟大蕭條
日本「失落的二十年」
「廣場協議」與日本的泡沫經濟
升息戳破經濟泡沫
明斯基時刻
第二節 中國大陸崛起的威脅
從「山寨大國」到「科技立國」
科研經費大躍進
美國人的憂慮
「中國製造2025」與5G標準
美國在5G競賽中落後
第三節 虛擬的戰爭
從「貿易戰」蔓延到「科技戰」
全力阻止中國產業升級
「貿易戰」讓中國傷痕纍纍
中國潛在的金融危機
用經濟成長來消化房地產泡沫
中國大陸的「新結構主義」經濟學
川普與美國的衝突
兩個美國政府?
經濟冷戰
孟晚舟事件
資安疑雲的美中鬥法
颱灣成為風暴中心?
美國利益不等於颱灣利益

第五章 軍事決定論(張明睿)
一位受訪的美軍將領錶示:「最好的武器需要最好的敵人,現在中國就是美國最好的敵人。」
第一節 美中颱三方,誰最想要一場戰爭?
一場代理人的消耗戰爭
不戰而屈人之兵
戰爭的兩個前提
「主勝」與「將勝」的不同
令人睏惑的民調
願為颱獨而戰的11%
美國與急獨者的颱海戰爭夢
第二節 中美軍事技術的競爭
新技術戰爭時代的降臨
中美的軍工建製
中美智能化戰爭技術的競爭
中國對智能化軍事的追趕
第三節 不再太平的颱灣海峽
中國對美國的「抵銷戰略」
中國的「殺手鐧」
美國需要絕對優勢的軍力
中國是美國最好的敵人
颱灣願意成為一張戰爭牌嗎?
豬羊變色的兩岸兵力
純粹防禦的刺蝟戰略
2020解放軍奪島作戰計畫
攻颱336小時與72小時的爭論
心理裂解下的虛幻武力

結論:美中戰略競爭下的颱灣(王信力)
大國之間的戰火,有時是由小國盟友點燃的。不隻是雅典與斯巴達之間的戰爭是如此,第一次大戰何嘗不是因為小國之間的衝突,最終將歐洲各大國捲入戰火之中。歷史雖然難以重演,但悲劇卻似乎一再被愚昧人類複製。

颱灣有「戰略耐心」與「戰略定力」嗎?
建構「新冷戰」
中國「必須是」美國的「敵人」
決戰點在2025至2030年
自我實現預言
「最高政策」決定戰爭與和平
美中開打,颱灣怎麼辦?
修昔底德陷阱的真相
兩岸關係的轉摺
大陸對兩岸關係的焦慮
習近平是蔡英文的最佳助選員
樂觀的颱獨幻想
颱灣是棋子還是棋手?
颱灣會是美中衝突的引爆點嗎?
正在失去「行動自由」的颱灣
包著糖衣的毒藥
小國大戰略——颱灣最好的選擇
記取歷史的教訓
不一定要「美國優先」
設法拆除戰爭引信
中立與彈性纔是安康之道
颱灣最好的選擇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8567191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8MB

圖書試讀



颱灣的未來比美中衝突更讓人憂慮


  2017年,美國軍方提齣「整體政府」(whole government)的概念,意義在於重返冷戰時的「戰略中心主義」的運作方式,也就是各部門的政策應滿足「國傢戰略」目標需求,進行力量的整閤與協調。

  過去歐巴馬的政策,著眼於經濟,以復甦國內經濟為要務,而在對外關係上,則以「多邊經濟」協定(TPP)、聯盟關係重塑,以及安全議題升級等目標,作為操作的重點。這樣以經濟政策為優先的主張,如今被川普政府視為徹底失敗的政策。

  2017年起,俄羅斯、中國被美國視為「戰略競爭對手」,有三項重大的行動排齣時間錶:一是常規戰爭取代反恐戰爭,因而必須大幅提高軍事預算,並組建「印太戰略」聯盟體係;二是對中國大陸發動關稅、科技、匯率、經濟主權等製裁手段;三是強化颱灣作為抵銷中國大陸實力的地位。

  這三件大事,構成美國對「中國崛起」的「整體政府」行動。
  這樣的發展趨勢,正如「修昔底德陷阱」論者格雷厄姆‧艾利森( Graham Allison)的評斷:中美戰略基礎的確已經瓦解瞭。

  中國大陸的量體與發展,具有挑戰美國地位的潛力,而美國的戰略中心主義主要是以「能力」作為競爭思考的基礎,而非對手具體做瞭什麼傷害我方的事情。2000年時,中國大陸GDP進入1兆美元總量,當年小布希政府便將中國視為「戰略競爭對手」,說的通俗一點,便是視中國為具有「威脅能力」的假想敵。

  但受到911恐怖攻擊事件影響,美國將戰略目標轉嚮「全球反恐」。在「全球反恐戰略」的需要下,美國轉化瞭對中國「戰略競爭」的態度,但仍無法掩飾美國對中國的「疑慮」,這讓中國大陸有所警覺,於是更大幅度增加投入軍事發展。

  2010年,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歐巴馬政府一方麵要處理國內金融危機所產生的經濟睏局,同時也針對中國的崛起,喊齣「亞洲戰略再平衡」的口號。2016年,南海國際仲裁結果的宣布,雙方較量達到高潮,卻因美國少瞭軍事權力的支撐,反而弱化瞭美國在亞洲同盟眼中的地位。

  美國進行「亞洲戰略再平衡」的乏力,引起美國戰略學者的不滿,於是,在2018年年初,美國學界、政界、業界興起對中國的政策大辯論,認為未來五年內是抑製「中國崛起」的關鍵時期。2019年3月27日,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在國會的聽證會上錶明,必須確保中國和俄羅斯不能獲得戰略優勢。其中,中國的排名超越瞭俄羅斯,成為「頭號」假想敵。

  中美之間的戰略衝突,來自於四個命題:一是2010年美國推動的亞洲戰略再平衡;二是2013年大陸推行「一帶一路」的經濟全球化戰略;三是2018年美中經濟戰的開打;四是2017年後美中的軍備競賽。

  亞洲戰略再平衡的命題,如今已經轉變為印太戰略。此領域的衝突,已由東海、颱海、南海,進入南太平洋的鏈接;權力抗衡已由第一島鏈,嚮東擴大到第二、三島鏈領域,進入美澳傳統戰略控製區。

  一帶一路的經濟戰略,如今已吸引瞭七大工業國傢中的義大利,打破瞭G7聯盟的態度。此戰略嚮東拓展,進入南太平洋島國,引起美、澳警惕,同時讓美國憂慮此戰略對關島、夏威夷的影響。

  中美的貿易戰,經過一年的交鋒,如今已經明朗。美國的訴求,遠遠超過關稅與貿易逆差,還包括瞭技術移轉、智慧財產權保護、金融匯率與經濟結構調整等。2019年4月3日,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至美展開第九輪磋商,進一步討論「協議文本」,若無意外,2019年下半年應有一個結果。

  軍備競賽部分。從中美經費投入觀察,美軍2019年的預算為7,160億,2020年預計將投入7,500億。相較於歐巴馬時期,預算高齣韆億之多,約占美國GDP的4%。從中國方麵來看,2019年預算為1,776億美元,相較前一年增長7.5%,約占GDP1.5%。從軍費投入來看,美軍顯然十分焦慮;而從中國的國防開支來看,卻難以評斷是否進入軍備競賽。不過,從造艦速度來看,中國四年下水艦隻約為中等國傢艦艇總數量,確實令人驚訝。

  從上麵四個命題分析,貿易戰似乎已接近尾聲,而「一帶一路」發展,也突破瞭工業國傢的抵製。另外兩個命題,則屬於地緣戰略議題,美國正努力透過聯盟關係,希望有效遏製中國。所以,未來地緣戰略的摩擦,不但會持續,甚至還會加劇進行。

  中美之間最敏感的地緣槓桿,莫過於「作為戰略資源與工具的颱灣牌」。歐巴馬卸任前,簽署瞭2017年財年「國防授權法案」,首度將「颱美軍事交流」列入法條,啟動瞭「颱灣牌」的操作。之後的2018財年法案,進一步強調「軍艦相互停泊對方港口與防禦閤作」。到瞭2019財年法案,更是直接提齣「協助颱灣發展不對稱作戰能力,維持颱灣充分的防衛能力」。而美國的外交事務部門,也通過國會運作成立瞭「颱灣旅行法」與「亞洲再保證倡議法」。

  美國為瞭能掌握「一中政策」的詮釋權,不但「立法明誌」,同時展現瞭具體的行動。例如在軍事上,售颱F16V戰機、神盾係統戰艦、M1A2戰車、協助潛艇製造、完善C4ISR係統等等。其次,美國也派齣伯剋級戰艦、B52轟炸機,自由航行於颱灣海峽、南海水域。在外交上,則成立美颱印太戰略諮詢會議,並將颱灣納入印太戰略體係,又促使南太平洋島國論壇「平等承認大陸與颱灣地位」等。

  除此之外,2019年初,美國更是直接介入兩岸關係。如蓬佩奧指齣,「美國正利用各種工具來阻止外交孤立颱灣」。印太司令戴維森(Philip Davidson)也宣稱,「習近平的一國兩製方案,不能反映雙方的意願」。而美國的在颱協會也證實,早於2005年,美國陸戰隊便已進駐該單位。這些動作已經貼近瞭「主權」的底線,必然會引起中國大陸的反製。

  確實,這三年來,颱灣戰略地位是升高瞭,但這卻是在美國「戰略需求托舉」下形成的。從根本上說,颱灣正在進入美國戰略謀劃圈,這既不是搭便車,更不是相互依賴,而是完全戰略依賴。

  雖然美國這三年的對颱政策有所活化,但美國仍有底線思考。例如軍售F16V全新戰機,是實實在在「四代半」空優機,但隻與中國大陸的J10C性能相當,技術水準並無超越。其次,美國與颱灣成立「印太戰略」的諮詢會議,也未逾矩一中範疇。而蓬佩奧所稱維護「颱灣國際地位」,乃是指南太平洋島國與颱灣現存的建交國。美國雖然介入颱海關係,但底線仍是存在,颱灣必須認清細微處的政治意義。

  2019年3月31日,颱灣的媒體以顯著的標題報導:「共軍兩架殲11型戰機,於上午11時許越過海峽中線,進入海峽西南空域。」這是一個警訊。大陸智庫學者劉國琛錶示,「所謂海峽中線是個偽命題」。又說,「美國軍艦今年已經三次通過颱灣海峽,大陸方麵做齣應有的反應,一點兒也不奇怪。」颱灣當政者急著與美國戰略同步,並想乘勢謀求「颱灣獨立」,結果恐怕是將「衝突戰火」引到自傢門上。

  颱灣對美國一廂情願的戰略依賴,既失去戰略耐心與定力,也失去理性判斷能力。中美衝突,美國目的乃在「抑製中國大陸發展速度」,以及「維繫美國霸權」。颱灣急於獨立的心態,及美國也樂於視颱灣為槓桿,禍引「颱海」。因為這一來可以阻止中國大陸在南太平洋島國的經營;其次,若衝突升高,還可拖住大陸的經濟發展,使之進入戰爭的消耗狀態。因此,颱灣必須拾迴戰略自主,轉變「脫中入美」的依賴戰略,並避免在美中對抗中引火上身。

  颱灣在戰略選擇上,首先要重視兩岸「和平發展」的大背景。事實上,「維持兩岸現狀」,指的便是目前「颱海和平」的狀態。其次,颱灣仍有三個方案可以選擇:一是「和平協定製度競爭」,二是「可取信的中立政策」,三是「平衡性的對外關係」。

  和平協定是將兩岸和平發展確立下來,進行全麵交流,形成兩岸製度競爭的良性循環。「可取信的中立政策」有別於獨派提齣的「和平中立邁嚮獨立」的主張。「平衡外交」則可摒除一邊倒嚮美國的依賴戰略,避免戰爭,更要防杜「戰爭代理人」陷阱的齣現,讓颱灣安全與經濟發展得以兼籌並顧。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