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哥本哈根到巴黎 (電子書)

從哥本哈根到巴黎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松麗
图书标签:
  • 哥本哈根
  • 巴黎
  • 旅行
  • 电子书
  • 文学
  • 散文
  • 游记
  • 欧洲
  • 文化
  • 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從2009年的哥本哈根會議到2015年的巴黎會議,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合作一波三折,從「低谷」躍升至「波峰」,2020年後國際氣候制度框架終於塵埃落定。這六年時間不僅終結了原定2009年完成的「峇里路線圖」磋商,更成功地完成了2011年底啟動的「德班宣言」談判。本書以2009年到2015年的七次公約締約方大會為節點,深入探討了國際氣候制度變遷的驅動力、主要參與方的談判策略以及「德班談判」的關鍵綜合性問題,呈現了在大國引領下多邊機制發生變遷的漸進過程及其必然性。
  1950~1970年代初期,環境問題引發公眾廣泛討論。工業生產過程、產品及其廢棄物所導致的各種「公害」事件催生了一系列從國際倡議到國內政策的廣泛行動,但氣候變化仍然沒有得到廣泛認識。轉折出現在1970年代末。1979年,美國國家科學院發布了最早的氣候變化評估科學報告(Charney Report)。該報告指出了二氧化碳(CO2)濃度與19世紀以來氣候變化的直接關係,並預測「如果CO2濃度加倍的話,大氣溫度將上升3±1.5℃」。由於CO2濃度增加與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的直接關係,報告引起了廣泛關注。在這個報告推動下,第一次世界氣候大會於1979年11月在瑞士召開,氣候變化第一次作為一個受到國際社會關注的問題進入公眾視野。1985年,具有廣泛影響的奧地利菲拉赫(Villach)會議召開。1988年,由世界氣象組織(WMO)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共同建立的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標誌著公共領域開始自覺討論氣候變化問題。
  在隨後的多倫多氣候大會上,科學家們一致認為,地球氣候正在發生前所未有的迅速變化,這一變化主要是由於人類不斷擴大能源消費等活動造成的,世界經濟發展、人類健康將因之而受到重大威脅。會議呼籲各國立即透過政治行動來著手制訂保護大氣行動計劃。
  2009年12月7~18日,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召開公約第15次締約方大會(COP15,簡稱哥本哈根氣候大會)。這屆大會被廣泛認為是一次「失敗」的會議,國際社會的信心遭到打擊。而於2015年11月30日~12月12日在法國首都巴黎召開的第21次締約方大會(COP21,簡稱巴黎氣候大會)正相反,是一次受到交口稱讚的會議。從「失敗」到「成功」僅僅經歷了6年時間,其中完成「德班授權」用了4年。在這期間,國際社會付出了什麼樣的努力值得探究和回味。

漂泊者之歌:跨越大陆的情感与邂逅 一部关于在陌生的土地上寻找归属,在不期而遇的灵魂中探寻真实的史诗。 第一章:阴影下的序曲——遗失的港湾 故事始于一座被永恒的薄雾笼罩的北欧城市。主人公,一位名叫亚历山大(Alexander)的建筑师,正经历着人生中最为低谷的时期。他的事业如同被冰雪封存的港口,停滞不前;他与未婚妻的感情,也像那终日不见阳光的海面,逐渐失去了温度。 亚历山大继承了一份来自素未谋面的远房叔父留下的遗产——一栋位于异国他乡、充满历史气息的古老宅邸的钥匙。这份突如其来的“馈赠”,成了他逃离现状的唯一出口。他收拾起仅有的几件行囊,带着心中沉甸甸的失落与对未来的迷茫,登上了前往南方的列车。 他告别了哥本哈根特有的宁静与秩序,那里的每一块鹅卵石似乎都刻着他对过去的依恋。列车穿过丹麦平原,驶入德国的腹地,窗外的景色从低矮的木屋群,逐渐过渡为连绵起伏的丘陵与古老的森林。这不仅仅是地理上的位移,更是亚历山大试图将自己从既定的生活轨道中剥离的心理过程。 在漫长的旅途中,他开始重读叔父留下的唯一遗物——一本泛黄的日记。日记中记录的不是财富的分配清单,而是对生命、艺术和旅行的深刻感悟。叔父的笔触带着一种看透世事的洒脱,暗示着亚历山大的“遗产”远不止一栋房产,而是一段等待被解开的家族秘密,一个关于“自由选择”的哲学命题。 第二章:莱茵河畔的幽灵与新生的萌芽 亚历山大抵达的第一个重要中转站,是科隆。高耸入云的大教堂矗立在冰冷的雨水中,象征着千年不变的信仰与坚韧。然而,亚历山大并未久留。他被日记中提到的“莱茵河畔的蓝色火焰”所吸引,那是一个关于叔父年轻时未完成的艺术追求的隐喻。 在科隆的一间古老书店里,他邂逅了伊莎贝拉(Isabella)。她是一位研究早期欧洲宗教艺术的德语系学生,眼神中流淌着对失落历史的无限探求欲。伊莎贝拉的出现,如同冬日里突然升起的一炉炭火,驱散了亚历山大内心的寒意。 他们开始一起追寻叔父日记中提及的线索。这些线索将他们带到莱茵河畔一些被遗忘的小镇,探访那些蒙尘的壁画和雕塑。亚历山大发现,他对建筑的理解不再仅仅是结构与材料的结合,而是开始触及空间中蕴含的人类情感和历史重量。伊莎贝拉则从亚历山大的实际测绘中,找到了那些只存在于古籍中的建筑细节的印证。 他们的关系在共同的探索中迅速升温,但亚历山大内心深处仍有一道难以逾越的藩篱——他对前一段感情的责任感和对“逃离”行为本身的愧疚。伊莎贝拉深知他内心的挣扎,她从不强求,只是以一种旁观者的身份,默默地陪伴着他,她的智慧和淡然,使这段关系拥有了一种独特的、不被世俗定义的张力。 第三章:穿越阿尔卑斯的迷途与旧日恋情的重现 旅程继续向南,他们跨越了壮丽的阿尔卑斯山脉。火车在雪峰与深谷间穿梭,景色从北方的肃穆转变为南方的热情。亚历山大心中那团关于“归属”的迷雾,似乎也随着海拔的降低而逐渐消散。 然而,命运总是在关键时刻设置障碍。当他们到达瑞士边境的一个小镇时,亚历山大意外地遇到了他的前未婚妻——索菲亚(Sophia)。索菲亚为了挽回这段关系,追随他来到了欧洲大陆。 这次重逢是痛苦而充满张力的。索菲亚代表着亚历山大试图逃离的秩序、安稳和既定的未来。她看到了亚历山大与伊莎贝拉之间那种基于精神共鸣的亲密,感到自己被彻底取代。在一次雪夜的争执中,亚历山大终于坦诚了自己的心意:他无法再回到过去的生活,不是因为他不够爱索菲亚,而是因为他通过这段旅程,认识到了自己真正渴望的生活方式。 索菲亚最终选择了返回,带着心碎,但也带着一种解脱。这场情感的了断,让亚历山大背负了多年的包袱卸下,他终于可以真正地、毫无保留地向前看了。 第四章:普罗旺斯的阳光与最终的抉择 亚历山大与伊莎贝拉没有直接前往叔父留下的那栋宅邸所在的城市,而是选择了一条迂回的路线——深入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叔父的日记中,对普罗旺斯的描述充满了对光影和自然色彩的赞叹,他称那里是“灵魂可以自由呼吸的地方”。 在普罗旺斯干燥温暖的空气中,亚历山大感受到了久违的宁静。他开始用新的眼光审视自己的建筑设计图纸,将北方理性主义的严谨与南方自由奔放的线条融合。伊莎贝拉则沉浸在当地古罗马遗迹的研究中,两人在田野和古老的集市间,过着一种近乎田园牧歌式的简单生活。 伊莎贝拉终于问起亚历山大对未来的打算。她清晰地表明,她热爱研究和旅行,她不会为了任何人停留在一个地方。她尊重亚历山大的决定,但她无法成为他安顿下来的理由。 亚历山大明白了,他继承的“遗产”,核心不在于那栋宅邸,而在于叔父所传达的:真正的归属,不是找到一个固定的地点,而是找到一种与世界共处的方式。 终章:巴黎的灯光——重塑的建筑与未完的旅程 最终,亚历山大抵达了他的目的地——一座位于巴黎郊区、被法国梧桐环绕的老宅。这栋宅邸的结构已经老化,但其地基却异常坚实,仿佛在等待着一位真正懂得它价值的继承人。 在修复宅邸的过程中,亚历山大收到了伊莎贝拉的一封信。她已经启程前往希腊,继续她的艺术考古工作。信中,她没有提及爱情的未来,而是用充满哲理的语言写道:“你已经不再是从哥本哈根出发的那个迷失的人了。建筑的完成,不在于结构本身,而在于你如何用它去迎接下一场日出。” 亚历山大在巴黎的灯光下,决定将这栋宅邸改建成一个面向欧洲各地独立艺术家的短期驻留工作室。他不再将自己的生活锚定在某一个城市或某一个人身上,而是将自己的“港湾”变成了一个开放的节点。 他没有追随伊莎贝拉,而是选择了一种更贴合自己本性的生活——在稳定与漂泊之间,找到了一个属于他自己的平衡点。他学会了欣赏旅途中的每一次邂逅,理解了那些萍水相逢的灵魂如何如同光束,暂时照亮前路。 《漂泊者之歌》并非一个关于“找到家”的故事,而是一个关于“学会建造家”的故事。亚历山大最终的归属,是他对自由的接纳,以及他对生命中所有美丽而短暂的相遇所给予的尊重。他的旅程结束了,但更广阔的世界,才刚刚向他敞开。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 EISBN:9789576819551
  • 規格:普通級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1.4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從文學技法的角度來看,作者的文字功力是毋庸置疑的。他非常擅長使用隱喻和意象來串聯兩個截然不同的城市。例如,他可能用某種丹麥特有的冷色調光線來對比巴黎午後溫暖而略帶塵埃的金色陽光,這種視覺上的對照不斷在讀者腦海中上演,形成了一種持續的張力。更難得的是,他並沒有把這次旅程塑造成一場單向的文化輸出或比較,而是呈現了一種「對話」的狀態。他似乎在問:當極簡主義遭遇了過度的浪漫,世界的平衡點會在哪裡?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像是完成了一次心靈的伸展運動,思緒被拉得很長,但也因此變得更加柔軟和包容。這不是一本讓人讀完就合上的書,它會在你腦中持續發酵,讓你回味起那些未曾到訪過的街道,以及那些文字中隱含的文化密碼。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實在是太吸睛了,那種淡淡的復古感配上簡潔的字體,讓人一看就知道裡面裝的絕對不是什麼沉悶的學術論文。我一開始還擔心,這種跨國的旅行紀錄是不是會充斥著無聊的景點清單,結果翻開第一頁就完全被作者的文字魅力抓住了。他描述從北歐到法蘭西的轉變,不只是地理上的移動,更像是心境上的層層疊疊。特別是描述在哥本哈根感受到的那種北歐冷冽而有條理的生活哲學,和抵達巴黎後,那種隨性又充滿藝術氣息的氛圍碰撞出來的火花,描寫得淋漓盡致。作者似乎很擅長捕捉那些轉瞬即逝的細節,比如清晨的街道光影,或是咖啡館裡人們交談的音調,這些都不是一般觀光客會注意到的,這讓整本書讀起來,像是在看一部精心剪輯的獨立電影,充滿了生活感和美學層次。我特別喜歡他穿插的一些個人哲思,讓這趟旅程不只是一次移動,更像是一場內在的探索。

评分

這本書最讓我驚豔的是,它成功地避開了所有旅遊指南會犯的通病:流於表面和刻板印象。作者顯然花了很多時間融入當地生活,而不是走馬看花。例如,他對於哥本哈根自行車文化的觀察,不只是描述了多少人騎車,而是深入探討了這種交通方式如何塑造了城市居民的社交距離和時間觀念。同樣地,當他談到巴黎時,他並沒有過分渲染艾菲爾鐵塔或羅浮宮的光芒,反而更專注於那些隱藏在巷弄間的手工藝店,以及不同年齡層的巴黎人在特定時段會聚集的場所。這種「在地人視角」的書寫,讓整本書的深度遠遠超過一般旅遊文學。我會推薦給那些厭倦了制式化行程,渴望真正理解一個地方的靈魂和脈動的讀者。它提醒了我們,旅行的價值不在於去了哪裡,而在於你用什麼樣的心態去觀察和感受。

评分

說真的,我對這類型的遊記一向抱持著謹慎的態度,因為很多作者的筆觸過於矯揉造作,反而讓旅途的真實感蕩然無存。然而,這本《從哥本哈根到巴黎》卻展現了一種難得的真誠。作者的自我剖析非常到位,他沒有將自己塑造成一個無所不知的旅者,反而坦率地揭露了自己在文化衝擊下的困惑、迷惘,甚至是偶爾的疏離感。正是這些「不完美」的時刻,讓這本書顯得無比立體。他對當地語言的零星記錄,以及對食物、氣味這些最基礎的感官體驗的捕捉,都非常細膩入微,讓人感覺像是在一旁看著他生活,而不是看著他記錄。整體而言,這是一部具有高度個人風格的旅行文學作品,它成功地將地理上的移動,轉化為一種對生活本質的追問,閱讀體驗非常充實且令人滿足。

评分

坦白說,當我看到「電子書」這個標籤時,心裡其實有點失落,畢竟這種需要細細品味的文字,我總覺得紙本書的觸感和墨香更能承載其重量。但嘗試了電子版後,發現排版和字體選擇相當人性化,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也不容易疲勞,這點倒是出乎意料的加分。不過,撇開載體不談,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掌握得極為精妙。它不是那種急於將讀者帶往目的地的趕路記,而是像一場悠閒的慢火細燉。作者在描述丹麥的設計哲學時,那種對「少即是多」的堅持,似乎也潛移默化地影響了整本書的結構,文字簡潔有力,卻蘊含深意。反觀描寫法國的部分,筆觸就變得更為豐沛、更具感官刺激,色彩和氣味彷彿要從螢幕裡溢出來。這種對比強烈的筆法,成功地營造了一種強烈的地域差異感,讓我這個只能在鍵盤前想像的讀者,也彷彿經歷了一次徹底的文化洗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