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山一樣思考 (電子書)

像山一樣思考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約翰.席德
图书标签:
  • 自我提升
  • 思维模式
  • 成功学
  • 个人成长
  • 人生哲学
  • 积极心理学
  • 影响力
  • 目标设定
  • 领导力
  • 习惯养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人類啊!我是山,我要給你們深深的平安。
只要你們需要力量,需要堅定,都歡迎你們前來。

  你是否覺得生活庸庸碌碌,不知為何而忙?
  你是否早已對周遭的人事物,失去熱忱?
  你問了許多人、上過許多課、鬱鬱度過一些日子或許也傷過一些人的心,
  不斷追尋這一切所為何來的解答。或許——

  答案就在你自己。一個與萬物同心的自己。

  ★ 重現「眾生大會」30年經典,暢銷翻譯15國語言
  ★ 收錄精緻森林繪圖,值得反覆捧讀的療癒之書
  ★ 燙銀書衣,如夏日夜空的熠熠繁星;鑲嵌英文書名,讓思想紋理織入大地。

  《像山一樣思考》是一場場眾生與天地的對話練習,由世界知名推動深層生態學的環境運動人士、哲學家、詩人、作家,透過散文、詩作與論述的形式,以吶喊、冥想與想像,喚醒人類具有愛自己、愛其他生物與自然的能力,帶我們拋開舊意識,展開全新世界觀。

  雖然大多數的人能理解到「人與自然不可分割」這件事,卻少有人真正經驗到那親密的連結。當我們能同理地球的遭遇,以她的痛苦為我們的痛苦,視她的命運為我們的命運,我們的思維就會重新變得透徹清晰,並能重新找到感動和委身。

  書中栩栩如生的塔斯馬尼亞森林繪圖,引領讀者走進森林密徑,與大地親密的連結;穿插於書中的冥想練習,提供讀者習作與植物、動物、岩石與山的對話,透過眾生大會的儀式,理解地球上眾生萬物的遭遇並感同身受,並進一步為保護生態大我而採取行動。

  《像山一樣思考》收錄了許多文章、冥想、詩文、引導式想像、工作坊紀錄,幫助我們想起與自然的深層連結,重新發現親密和扶持的重要,並決定行動的優先順序。

  與山回聲與鳥同鳴
  天與地即是我心中的曼陀羅
  樹與花原是我身體的一部分
  雙手展開就長出森林

  讓哲學家、詩人、作家、環境運動者,
  帶你走進眾生大會的現場,體驗與萬物一體的全新本我!

誠摯推薦——

  林益仁|台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所長
  陳俊霖|荒野保護協會副理事長
沉寂的低语:历史深处的群像与迷雾 一卷关于时间、权力与记忆的宏大叙事,深入探究那些被遗忘的微小个体,如何在历史洪流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 本书并非对特定事件的教科书式梳理,而是一次深入人类文明肌理的考古之旅。它摒弃了宏大叙事中常见的英雄主义滤镜,转而聚焦于那些构成历史基石的“沉默的大多数”——那些在战火硝烟中求生的人们,在宫廷阴影下小心翼翼周旋的仆役,以及那些默默耕耘、鲜少留下文字记录的工匠和农夫。作者以近乎病态的细致,从浩如烟海的档案、晦涩难解的地方志、甚至民间口述的残片中,重构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图景。 第一部:尘封的档案与未被铭记的日常 全书的开篇,如同一场漫长而寂静的数字挖掘。作者首先引入了一个核心的观察视角:历史的重量,往往体现在最不被关注的角落。 一、微观视角的权力透视: 考察了中世纪晚期,一个偏远市镇的税收记录如何折射出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之间的微妙拉锯。通过对每一笔“盐税”或“磨坊使用费”的追踪,我们得以窥见,看似坚不可摧的封建体系,其运转的每一次松动,都源于底层民众对生活成本的无声抵抗。书中详尽分析了一份残缺的“欠款清单”,其中涉及的农户债务、牲畜抵押,生动描绘了饥荒时期,个体命运被经济指标无情碾压的现实。这不是关于国王的法令,而是关于一个家庭在冬天来临时,是卖掉唯一的犁,还是让老人在寒冷中瑟瑟发抖的选择。 二、物质生活的细微考证: 作者将笔触伸向了日常的器物。对某个特定时期出土的陶器碎片、纺织品残渣的成分分析,揭示了不同阶层的生活质量差异。例如,通过对不同墓葬中陶土含铁量的对比,推断出贵族日常使用的餐具与平民盛放食物的容器在“精细度”上的巨大鸿沟。这些物质证据,比任何宣言都更具说服力,它们沉默地证明了阶级固化的残酷性。 三、书信与私语的解析: 在浩瀚的官方文书中,作者敏锐地捕捉到了那些“不合时宜”的私人信件。这些信件——无论是士兵写给远方妻子的、还是商人与代理人之间的秘密往来——往往因为内容琐碎或不涉要事,得以幸存。然而,正是这些琐碎,构筑了那个时代最真实的氛围。书中精选了几封信件进行深入解读,其中一封信中反复出现的对“雨水”的担忧,作者将其解读为对收成和生计的深层焦虑,超越了天气本身。 第二部:记忆的扭曲与修辞的迷宫 第二部分将焦点转向了“如何被记录”以及“如何被遗忘”的过程。作者探讨了官方叙事如何系统性地抹去异见者和失败者的存在,以及记忆本身作为一种政治工具的运作机制。 一、颂词与档案的悖论: 探讨了赞美诗、纪念碑铭文与实际历史记录之间的巨大落差。在一个朝代更迭频繁的地区,作者对比了新旧政权为美化自身统治而进行的文献篡改。通过交叉比对不同时期对同一位地方官员的评价,揭示了“忠诚”是如何随着权力中心的转移而迅速变色的。令人不安的是,作者指出,有时官方的“修正”,并非完全的谎言,而是对事实进行了精心的“选择性遗忘”。 二、边缘群体的失声: 集中研究了在社会转型期,那些因语言不通、地域隔绝或身份卑微而未能留下文字记录的群体。书中尝试通过法律条文中的“禁止事项”来反推这些群体的活动空间与社会禁忌。例如,对某一时期禁止民间举行“非官方祭祀”的法令的分析,侧面还原了那些被官方历史定性为“迷信”的民间信仰体系的庞大影响力。 三、空间叙事的力量: 历史不仅仅是时间的线性展开,更是空间的构建。作者对比了不同历史时期对同一座城市的描述——从早期的军事要塞、到中期的商业中心,再到后期的宗教圣地。这种空间身份的转换,并非自然发生,而是权力精英刻意为之的“地理重塑”。书中对城市中心广场的几次改造进行细致复原,展示了如何通过建筑的更迭,来强化特定的历史记忆和意识形态。 第三部:个体韧性与无声的抵抗 在宏大叙事与个体悲剧的交织中,本书的第三部分试图探寻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韧性,以及那些无法被记录却真实存在的“非暴力抵抗”。 一、习惯的力量: 许多抵抗并非激烈的反抗,而是日常习惯的坚守。作者分析了在严酷的徭役制度下,农民如何通过“故意拖延”、“低效劳动”或“集体性的遗忘”来消耗统治者的耐心和资源。这是一种精妙的、近乎于“技术性失误”的防御机制,它要求参与者之间高度的默契,却又完美地避开了法律惩戒的锋芒。 二、情感的避难所: 探讨了家庭、邻里关系以及非正式的互助网络,如何在官方制度崩溃或失灵时,成为维持社会运转的最后防线。书中描绘了在瘟疫肆虐的年代,教会或行会内部的互助小组如何超越了冷漠的官方救援,提供了实际的帮助,同时也塑造了超越国家意识形态的早期社群认同。 三、被截断的传承: 最后的章节,转向了知识与技艺的非正式传递。许多重要的手工艺、草药知识或特定行业的秘密,从未被书写下来,而是通过口传心授代代相传。当这些传承人逝去时,随之消散的,是人类解决特定问题的智慧结晶。作者通过对几位末代工匠的口述记录的碎片化整理,表达了对这种“沉默的灭绝”的深深忧虑,这种失落远比一座图书馆的焚毁更难察觉,也更难挽回。 结论: 《沉寂的低语》最终指向一个发人深省的结论:历史的真相,并非是一条清晰的河流,而是无数涓涓细流汇聚的泥泞三角洲。要真正理解过去,我们必须愿意俯下身去倾听那些微弱、破碎,甚至充满矛盾的低语,因为它们构成了时间最真实的底色。这本书是对所有热衷于表面光鲜历史叙事者的挑战,它要求读者以耐心和谦卑,重新审视我们所熟知的“过去”。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約翰.席德 (John Seed)


  澳洲著名環保運動家,他所創辦的「雨林資訊中心」( Rainforest Information Centre) 成功地促使南威爾斯的副熱帶雨林得以保留,繼而發起美國雨林行動網路 (Rainforest Action Network, RAN) ,在南美洲、亞洲和太平洋,開創許多保護雨林計畫。席德是推動「深層生態學」的代表人物,並於2011年來台主持「眾生大會工作坊」。

喬安娜.梅西 (Joanna Macy)

  梅西博士為美國環保學者及運動人士,研究領域包含佛教與深層生態學,在數十年的學術研究工作與環保社會運動交互參與中,她發展出一套關於個人與社會改變的理論架構,並持續不輟帶領包括「重新連結的相關工作」等環保相關工作坊。

佩德.福連明 (Pat Fleming)

  興趣包括研究、栽植、醫藥植物的寫作和諮商。許多年來,她已開設不少與關懷地球相關的課程、訓練和活動,其中包括深層生態學活動、有機種植和生物動力農法(biodynamic growing),以及醫藥植物的栽植和使用。她也是位詩人,出版過三冊《曠野詩集》(Moor Poets),並成立詩社,推廣創意寫作。

阿恩.奈斯 (Arne Naess, 1912-2009)

  著名挪威哲學家,深層生態學的創始人,為二十世紀的環境保護運動中,最重要的知識界代表人物。他以瑞秋.卡森1962年的著作《寂靜的春天》為深層生態學的重要發展基礎,並融合甘地的非暴力抗爭與生態學觀點,建立環境運動的「直接行動」準則。

譯者簡介   

黃懿翎


  中興外文與靜宜生態所畢,譯有《女性主義與基督教要點指南》,現任專職翻譯。

图书目录

讚美_愛的神靈
祈禱_我們祈求蓋婭,祢靈的同在
導讀_從內心深處去聆聽地球的哭泣

第一篇_大我實現:存在於世的生態進路
第二篇_喔!迷人的岩石阿!
第三篇_超越人類中心主義
第四篇_蓋婭的冥想
第五篇_重拾演化的記憶
第六篇_旅鴿
第七篇_與蓋婭同在
第八篇_西雅圖酋長的演講
第九篇_動物寓言故事
第十篇_眾生大議會
第十一篇_英雄們,行動吧!因納斯的見證
第十二篇_危難眾生之伽佗頌歌
第十三篇_眾生大議會工作坊綱領

後記  眾生大會在台灣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9114820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有
  • 檔案大小:3.8MB

图书试读

前往山高水深之處

林益仁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所長


  《像山一樣思考》,這是一本書嗎? 我問了一下自己。這本「書」,對我而言一直都不是文字而已,她更像是危機時代許多深切關懷匯聚在一起,是在全球各地彼此相連接的生態行動。這本選輯作者非常多元,有的是詩人,有的是哲學家,有的是藝術家,有的是宗教家,甚至有原住民領袖。然而,有意思的是,他們都不約而同地表達出對自然關愛的熱情與行動。在這些文字裡,充滿了安靜的沈思、虔誠的禱告、深情的祝福,但也有社會抗爭的熱切情懷,它們不拘形式地帶著讀者,前往更深的思考而去。

  2010年夏天,我受邀參加第二屆澳洲荒野律法與地土法理學國際會議(Second Australian Conference on Wild Law and Earth Jurisprudence)。在主題演說時,同行的友人,知名的澳洲人類學者黛博拉.羅斯(Deborah Bird Rose)在我身旁輕輕告訴我,應該找機會認識一下這位主題演說者,約翰.席德(John Seed)。此時,我的腦海中浮出一些模糊的印象,似乎就在撰寫博士論文時,我在文獻回顧生態哲學的閱讀中,看過這個人名。當時,他就在我的眼前,而且用一種非傳統的方式「宣讀」著他的「論文」。

  其實,他是拿著一把吉他,吟唱著他所寫的生態詩篇。印象中,是一首相當長的詩篇,大意是從亙古的宇宙生成起點,一直到多樣生命演化的繽紛過程。吟唱中,他反省了人的位置以及與自然彼此的相依關係。後來,我們在大會安排的行程中同車去「善登點原住民營帳使館」(the Sandon Point Aboriginal Tent Embassy)。終於,我逮到機會跟他聊聊。相談甚歡,我開口邀請他來台灣,他也爽快地一口就答應了!2011年,他依約來到台灣,我們去了莫拉克災區的高樹與魯凱族的阿禮部落、美濃、佛教弘誓學院以及新竹尖石的泰雅族部落。在尖石,他還參與了部落反高台水庫的運動,分享了當年他與現在澳洲綠黨主席鮑伯.布朗(Bob Brown)一起在塔斯馬尼雅反水庫的經驗。

  約翰.席德,跟佛教生態學者喬安娜.梅西(Joanna Macy), 藥草詩人佩德.福連明(Pat Fleming), 以及深層生態學的開創者,挪威哲學家阿恩.奈斯(Arne Naess)一起,是這本選輯的主要編者與作者。 事實上,編者們一致同意,他們都受到主編之一的挪威哲學家阿恩.奈斯的深層生態學思想影響很大。而書名「像山一樣思考」的靈感,則是來自有「美國生態保育之父」美譽的奧爾多.理奧帕德(Aldo Leopold)在《沙郡年紀》一書中的同名文章。

  阿恩.奈斯在1973年於他所創辦的跨領域哲學期刊「探索」(Inquiry)中寫了一篇文章,批判僅靠科學技術來解決環境污染的問題,是一種「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淺碟生態思維。他認為真正的生態危機起於,人類凡事以人為中心(Anthropocentrism)的主宰性思維。於是,他提倡人們對於「我」(self)的概念,應從 「小我」(ego)的範疇,延伸到「生態我」(eco-self)的認識,亦即更深刻地體認「個別的自我」都是涵融於「生態我」裡面關係互依的某部分,所以在這種認識下每個「個別的自我」,都應該被平等地對待。更重要的是,這些「個別的自我」其實不僅是人類而已,更包括了多樣的生命(眾生)與大地。

  阿恩.奈斯的深層生態思想促動了長期投入佛教研究與環境運動的喬安娜.梅西,事實上以「生態我」作為自我實現的最高境界的深層生態思想,跟佛教思想對於「無我」以及緣起的根本教理,確實有許多可以關聯與對話的地方。無怪乎,喬安娜.梅西會受到影響,同時與其夫婿法蘭西斯.梅西(Francis Underhill Macy)一起創辦了「深層生態學中心」(Institute for Deep Ecology)。

  其實,深層生態學吸引了許多宗教實踐者與研究者的注意,主要是它特別凸顯了生態思想中有關於靈性的探討。老實說,這是一般生態科學避而不談的議題。此外,雖然有不少深層生態學的支持者對於同樣是世界性宗教的基督教有相當程度的不滿,但例如湯瑪斯.貝瑞(Thomas Berry)與馬修.福克斯(Matthew Fox)等從天主教會出身的學者與神職人員,或甚至美國環境倫理學之父福爾摩斯.羅斯頓三世(Holmes Rolston III),也是基督教改革宗的牧師,都對深層生態學的生態中心論點大加支持,也認為深層生態學的哲理與基督教思想傳統有不少可以對話與相通之處。

  然而,在不同的信仰與文化體系中,最與深層生態學可以對話的可說是原住民的文化與生態智慧。主要是,因為它們同時都分享了整體論(holism)的宇宙觀。阿恩.奈斯在提出這些生態哲學主張時,特別強調這種哲學主張並非一種新的宗教信仰,反之,他非常期待這種主張可以跟不同的宗教進行思想上的對話與融滲。

  佩德.福連明的參與,是本書的另一個重點,她是詩人,但也擅長從傳統醫藥,認為其中蘊含了的使用調節身心健康與療癒的生態思考。整體而言,深層生態學的精神所體現的無非是深入到一種人的身、心、靈不同層面全方位的療癒過程。它不像物質科學,只看到物質面的研發與進步;也不像社會科學,只關注在社會結構的分析、改造以及人類關係的互動,它要提出的是找出對於人們的身心與外在環境如何和諧互動的方式視野與態度。在很大的意義上,深層生態學是從生態的角度探討整體健康的議題,這個視野絕對是呼應聯合國衛生組織對於健康的定義,也是生態醫學此一新興學術領域的重點。

  此外,佩德.福連明也配合喬安娜.梅西與約翰.席德發展一個叫做「眾生議會」(Council of All Beings)的生態心理學工作坊。在工作坊中,他們廣泛地運用心理諮商的方法,開發人們在面對生態破壞與社會衝突中所產生的沮喪與失望時,是如何透過與大自然的連結與感知,提昇人們在身、心、靈與外在生活環境統合的能力。

  本書的所有章節,幾乎可以說是為召開一次「眾生議會」的準備工作,提供必要的閱讀文字。更有意義的是,這些文字的寫成,真正的目的並非是為了一個工作坊的手冊,它其實是累積了這些各個領域的生態關懷者長時間的實踐與行動所結晶出來的思想,說來彌足珍貴。其中,本「書」作者還包括流傳許久的「西雅圖酋長的話」以及獲得普立茲獎的詩人作家葛瑞.史奈德(Gary Snyder)的文字。誠如前揭所言,這些都是生態行動的具體心得。

  最後,我要講的是,在2011年約翰.席德首次來台期間,我們車行在台灣的山林之間時,我曾經問過他的一個問題。即,對個人身、心、靈狀態與生態關係和諧的追求以及環境運動的抗爭與實踐,是否有衝突?

  在台灣,這似乎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態關懷路線。他沈思了一下,回答說:「沒有。反而,這兩種方式應是互補的。」他繼續說:「有人認為深層生態學提倡者,僅是關切心靈層面的個人修行者。其實不然,他們也參與對於不公平社會結構的抗爭。但越是參與抗爭,就越是需要面對個人與集體面對衝突所產生的情緒起伏、以及憤怒與反擊等激動的內在心理的變化調適。」

  這番話對照我自己過去的經驗,以及這本選輯中作者們的分享,我相信約翰.席德講的是正確的。而我更認為作者們所發展的生態心理學與深層生態學工作坊,正是目前台灣的生態運動所需要的重要一塊。我們在台北醫學大學的醫學人文研究所,也已啟動從生態醫學的角度朝向這個當代與全球的重要課題,積極思索如何參與的有效途徑。

用户评价

评分

說到閱讀體驗,我必須提到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它不像一些學術著作那樣充滿了艱澀難懂的術語,讓人望之卻步;也沒有走上那種過度口語化、試圖討好大眾而顯得廉價的路線。它的文字風格是那種經過高度淬鍊的「知識分子語體」,精確、有力,但又帶著一種恰到好處的文學韻味。你會發現作者在用詞上極為講究,每一個詞彙的選擇似乎都是深思熟慮的結果,沒有一個贅字,也沒有任何為了湊字數而有的空泛論述。讀起來的感覺,就像是在品嚐一杯經過長時間慢火熬煮的濃縮咖啡,口感醇厚,尾韻悠長。尤其是在處理一些比較抽象的概念時,作者總能找到一個極其貼切的比喻或典故來支撐,讓那些原本飄忽不定的想法,瞬間變得具體可感,這點對於我們這些追求思維清晰的讀者來說,是極大的享受。

评分

這本書的論述結構安排得相當有條理,雖然電子書的格式有時候會讓人少了翻閱紙本書那種觸摸和實體翻頁的儀式感,但它的內容組織卻成功地彌補了這一點。它沒有採用那種單線敘事的方式,而是透過多個層面、甚至有點像「多維度」的切入點來探討同一個核心概念,這讓讀者在理解上不會感到單一或枯燥。舉例來說,它在闡述某個觀點時,可能會先用一個歷史案例來鋪陳,緊接著就跳轉到現代商業的困境進行對照分析,最後再收攏到哲學層面的反思。這種跳躍式的邏輯銜接,要求讀者必須全程保持專注,但回報卻是極為豐富的,因為它強迫你跳脫既有的思維框架,用更廣闊的視野去看待問題的本質。這種編排方式,對於習慣了線性閱讀的人來說,或許需要一點適應期,但一旦進入那個節奏,便會發現作者的用心良苦,實在是太高明了。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很有意思,用了一種比較沉穩的色調,給人一種紮實、有深度的感覺,這在眾多標榜快速、淺碟的出版品中,顯得格外引人注目。我特別喜歡它在字體選擇上的用心,標題的排版透露出一種內斂的力量感,讓人忍不住想翻開內頁,看看裡面到底藏了什麼「硬底子」的內容。光是從外觀的質感來看,就已經先贏了一半,它成功地營造出一種「慢讀、精思」的氛圍,而不是那種一目十行、看完就忘的快餐書。說真的,現在太多書光是為了搶市佔率而把封面搞得花俏,反而失了該有的沉穩。這本在視覺上給我的第一印象,是那種可以放在書架上長久把玩、隨時都能獲得啟發的類型。它不像某些暢銷書那樣急著用誇張的標語吸睛,而是用一種更接近藝術品的姿態,安靜地等待對的讀者出現,這點我非常欣賞。光是這第一印象,就讓我對內容充滿了期待,希望它能真正對得起這份精緻的包裝。

评分

我最近在整理書櫃的時候,無意間發現這本電子書,老實說,光是它的書名,就讓我停下了手上所有事情。你知道嗎?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的大腦每天都在被各種碎片化的訊息轟炸,很容易就變得淺薄、浮躁,思考的深度被壓縮到只剩下標題的長度。而「像山一樣思考」這個標語,簡直像是一劑強心針,直指我們當代人最缺乏的核心能力——深度、穩定和長遠的視野。它不是在教你什麼快速成功學,也不是給你什麼立竿見影的技巧,而是訴求一種根本的思維模式轉變,那種需要時間沉澱、經歷風霜才能養成的格局。閱讀這本書的過程,我感覺自己就像是在進行一場精神上的登山,每爬升一層,視野就開闊一分,那些原本糾結不清的小事,在更高的角度來看,就顯得微不足道了。這種由內而外的震撼感,遠勝過任何膚淺的勵志口號。

评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最大影響,並不是學到了某個特定技能,而是它「重塑」了我處理資訊的內建程序。在這之前,我可能更傾向於尋找「捷徑」和「快速解答」,遇到複雜問題時容易產生畏難情緒。但讀完之後,我發現自己看待問題的切入點產生了微妙的變化,我不再急著給出結論,而是會先試著去「建立框架」,就像蓋房子前必須先穩固地基一樣。我開始習慣性地去追溯現象背後的根本原因,而不是只停留在表面的症狀處理。這種「從上而下」的思考路徑,讓我對許多長期困擾我的議題,突然有了豁然開朗的感覺。它提供給我的,是一種面對未知、面對複雜挑戰時,內心可以依賴的「精神錨點」,讓你在面對人生的起伏跌宕時,能夠站得更穩,看得更遠,這份價值,是任何一時的熱門話題都無法取代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