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群島自然考察記(下) (電子書)

馬來群島自然考察記(下)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亞爾佛德.羅素.華萊士
图书标签:
  • 博物学
  • 自然历史
  • 马来群岛
  • 旅行
  • 探险
  • 科学
  • 电子书
  • 历史
  • 地理
  • 动植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八五四年三月,英國博物學家華萊士離開英國前往馬來群島,目的是發掘並採集各種西方世界原來不曾知悉的動植物種,以做為私藏並供應複本給博物館與業餘收藏者。接下來,他在海島與海島之間流浪了八年,約旅行了一萬四千哩,共計六十至七十旅次,總共採集回十二萬餘件生物標本。這期間,「他見到了成千上萬歐洲不曾見過的物種,也敏感地體會到人種與文化上的差異與多元性,甚至預言了文明人對生態的浩劫;這趟旅程不僅讓他在病床上提出了石破天驚的演化論,也指出這些眾多島嶼的動植物分類其實有著亞洲與澳洲的隱形分界線,這都是華萊士令人稱道的學術成就。而記錄著這趟不平凡的旅行的,就是這部不朽的作品《馬來群島自然考察記:紅毛猩猩與天堂鳥之地》」。

  這本遊記完成於約一百五十年前,至今仍名列自然歷史經典作品之林。華萊士在本書中細心紀錄了馬來群島各島嶼尚未受騷擾的原始狀況,為無以計數的讀者呈現了一個全新的世界:有大花草科的巨花、「蝴蝶中的王子」大型綠翼鳥翅蝶、酷似人類的紅毛猩猩、絕美的天堂鳥、美得幾乎難分軒輊的各色昆蟲,還有風俗各異的島民和奇特的自然地理景觀。讀者可從書中字裡行間體會,華萊士這位博物學家在面對那麼多稀罕又美麗的物種時的無限熱情,分享他發現一處地點從未被人探索過且每天都有奇特與意外寶物出現的愉悅。

作者簡介

  亞爾佛德.羅素.華萊士(Alfred Russel Wallace, 1823-1913)英國博物學家,以和達爾文共同發表「物競天擇」理論馳名。一八四八至一八五二年,他和英國自然學者亨利.貝茲(Henry Walter Bates)同赴南美亞馬遜流域蒐集標本,卻在歸途中發生船難而丟失大部分採集品。一八五四年三月,他再轉赴馬來群島,用八年時間遊歷馬來群島無數島嶼,共採集回十二萬餘件生物標本。這些收集提供了豐富的研究材料,令他發展出物競天擇理論,更讓他對該地動物地理發展出一項基本理論--馬來半島的動物區可劃分為兩部分,東為印度馬來區,西為澳洲馬來區--而這理論至今仍為科學界所接受,為紀念他,科學界將劃分這兩區的界線稱為「華萊士線」。

  他的著作很多,包括《亞馬遜河與尼格羅河之旅》(Travels on the Amazon and Rio Negro, 1853)、《馬來群島自然考察記》(Malay Archipelago , 1869)、《物競天擇理論相關文章》(Contributions to the Theory of Natural Selection, 1870)、《動物的地理分布》(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Animals, 1876)、《人在宇宙的地位》( Man’s Place in the Universe, 1903)等等。

婆羅洲的呼喚:熱帶雨林深處的探險與觀察 作者: 艾德華·哈特維格 (Edward Hartwig) 譯者: 林婉婷 出版社: 寰宇博物學會 出版日期: 2023年11月 --- 導言:跨越赤道的學術遠征 《婆羅洲的呼喚:熱帶雨林深處的探險與觀察》並非一部純粹的博物學記錄,而是一部融合了嚴謹科學觀察、驚險實地考察與深刻人文反思的史詩級著作。本書記錄了博物學家艾德華·哈特維格博士及其探險隊於二十世紀初,深入婆羅洲(今加里曼丹島及周邊地區)腹地進行長達三年的野外研究的歷程。 在那個全球地理學和生物學仍充滿未知領域的時代,婆羅洲,這片被濃密、原始雨林覆蓋的土地,被視為地球上最後的自然奇觀之一。本書的寫作目的,是向學術界和公眾呈現這片「失落世界」的生態多樣性、地質構造,以及與之共存的獨特原住民文化。 全書結構嚴謹,分為三個主要部分:地質與水文的基礎考察、動植物區系的系統記錄,以及對當地社會與環境互動的民族誌學觀察。 --- 第一部:紅土與洪流——地質構造與水文系統的探索 本書的第一部分,著重於探討婆羅洲島體自身的「骨架」與「血脈」。哈特維格博士團隊意識到,要理解島上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必須先掌握其賴以生存的物理基礎。 氣候的壓力與變遷 考察隊首先面對的是熱帶雨林獨有的極端氣候。書中詳細描述了季風系統如何塑造了當地的降雨模式,從常年不斷的細雨到突如其來的暴雨,每場降水對河流系統和土壤的侵蝕都產生了巨大影響。哈特維格運用了當時最先進的氣象儀器,記錄了數百個日夜的溫度、濕度與氣壓數據,這些數據至今仍是研究該地區微氣候變化的重要參考。 婆羅洲的基岩:砂岩、石灰岩與泥炭沼澤 考察隊深入內陸山區,專門勘察了婆羅洲中部的山脈地帶。他們發現了廣泛分布的白堊紀和第三紀的沉積岩層,特別是那些暴露於水蝕作用下的石灰岩喀斯特地貌。書中配有數十張手繪剖面圖,精確描繪了如「姆魯山國家公園」前身地貌的複雜洞穴系統的早期探測記錄。 引人入勝的是對泥炭沼澤(Peat Swamp Forest)的描述。這種沼澤地帶的土壤極度酸化,富含有機質卻營養貧乏,形成了與高地雨林截然不同的生態系統。作者細緻地分析了泥炭的形成過程,以及沼澤水體中溶解的單寧酸如何將河流染成深褐色,即「黑水河」。這部分的描述,體現了地質學家對沉積學的深刻理解。 漂流與探源:河流系統的測繪 婆羅洲的水系是其生命線。探險隊的很大一部分工作是沿著卡普阿斯河(Kapuas River)及其主要支流進行航行與測繪。書中記錄了他們如何利用簡易工具,在原始叢林中穿越狹窄的支流,繪製出未被歐洲人精確標註的河道。對河道坡度的測量,揭示了河流的侵蝕與沉積的動態平衡,也為後續的生物棲地研究奠定了基礎。 --- 第二部:生命之網的編織——動植物區系的田野觀察 如果說第一部分是描述婆羅洲的「舞台」,那麼第二部分則是對舞台上上演的「生命戲劇」的全面記錄。這部分內容以嚴謹的分類學方法為骨架,穿插著探險家對於奇異生命的驚嘆。 植物群落的垂直結構解析 哈特維格博士對婆羅洲的植物生態學有著獨到的見解。他詳細闡述了熱帶雨林從林冠層(Canopy)、中層(Understory)到林下層(Forest Floor)的垂直分層現象。書中收錄了大量關於附生植物(Epiphytes)的記錄,特別是那些在樹冠層高度競爭生存的蘭科植物和苔蘚。 他花費數月時間,對特定的樹種進行標記與追蹤,觀察它們的開花、結果週期與動物傳播者的關係。其中,關於「壘峰樹」(Emergent Trees)的描寫尤其精彩,這些樹木傲視群林,成為熱帶鳥類的重要制高點。 獸類的隱秘世界:哺乳動物與靈長類 在動物學記錄中,哺乳動物的研究無疑是最引人注目的部分。當時對於亞洲巨型動物的認知仍然有限,哈特維格的團隊記錄了包括亞洲象(雖然數量稀少)、雲豹以及幾種犀牛的間接證據。 然而,本書的亮點在於對靈長類動物的觀察。他們首次對幾種長鼻猴(Proboscis Monkeys)的群體行為進行了初步的田野觀察,描述了其獨特的鼻部結構在求偶和交流中的作用。同時,對紅毛猩猩(Orangutan)的習性描繪,不再是單純的標本記錄,而是基於長時間觀察得出的行為學見解,例如它們使用樹枝作為工具的初步記錄。 昆蟲學的寶庫:奇特的形態與驚人的適應 對於昆蟲,哈特維格展現了超越時代的細緻。他描述了多種葉蜂和蠓的擬態現象,稱讚自然界在「偽裝藝術」上的爐火純青。書中配有精美的細節插畫,描繪了竹節蟲(Stick Insects)如何完美融入環境,以及色彩斑斕的蝴蝶幼蟲如何利用鮮豔的警告色來嚇阻捕食者。這部分內容對後來的昆蟲形態學研究產生了深遠影響。 --- 第三部:人與林——民族誌的溫柔筆觸 哈特維格深知,研究婆羅洲的自然,無法繞開居住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民。本書的第三部分,以極大的尊重和好奇心,記錄了與達雅克(Dayak)各部落的接觸與學習。 叢林智慧:工具、醫藥與生計 考察隊在與當地部落建立信任的過程中,學習了他們數千年積累的叢林生存智慧。書中詳細描述了原住民如何利用植物知識來製作吹箭(Sumpit)、編織耐用的工具,以及如何辨識出具有藥用價值的樹皮和根莖。這種知識的傳承,被哈特維格視為與西方科學同等重要的「活體百科全書」。 社會結構與宇宙觀 作者描述了部落的傳統居住模式,例如長屋(Longhouse)的建築結構如何反映了社會的集體生活方式。他試圖理解他們的宇宙觀——那些關於山靈、河神和森林守護者的信仰體系。哈特維格避免了當時常見的「野蠻人」標籤,而是將其視為一套與當地環境高度契合的、複雜的文化適應機制。他記錄了部落的儀式和口述歷史,試圖從中尋找自然崇拜與生態保護之間的微妙聯繫。 挑戰與反思:人為影響的初探 在旅程的尾聲,哈特維格也敏銳地捕捉到了早期的人為干擾跡象。雖然當時大規模的工業開發尚未開始,但他已觀察到某些地區因遷徙耕作(Shifting Cultivation)而導致的森林退化跡象,以及對稀有動物的過度獵捕。他對此發出了沉重的警示,呼籲未來的研究者和殖民管理者必須考慮到,人類活動對這片脆弱生態系統的潛在長遠影響。 --- 結語:未竟的探索與永恆的敬畏 《婆羅洲的呼喚》不僅是一份科學報告,它更是一部關於探險精神的頌歌。哈特維格以清晰的文字、細膩的觀察,為讀者構築了一個既充滿危險又無比迷人的熱帶世界。本書最終定格在考察隊帶著滿載的標本和筆記,踏上歸途的時刻,留下的是對婆羅洲生態無限可能性的深刻敬畏,以及對那些仍未被現代科學完全揭示的自然奧秘的無盡遐想。它是一部獻給所有熱愛未知、嚮往原始之地的旅行家與科學家的不朽經典。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7890382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8.2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對東南亞的生物多樣性抱持著一種近乎著迷的態度。台灣的生態雖然也豐富,但南洋群島那種極端的地理隔離和快速演化出來的特有種,簡直是生物學的奇蹟寶庫。這本書的名字暗示了它涵蓋的地理範圍極廣,從婆羅洲到蘇拉威西,從蘭嶼到巴布亞一帶,每個島嶼都是一個獨立的小宇宙。我很好奇,當年那位考察者是如何在如此艱困的環境下,克服瘧疾、熱帶疾病以及交通不便的障礙,完成系統性的採集和紀錄的?這不僅僅是科學紀錄,更是一部充滿勇氣與毅力的個人史詩。我猜測書中一定會提到很多關於氣候、土壤,以及當地原住民與自然共存的智慧。如果能藉由這本書,對這些島嶼的古老生態系統有一個全面的鳥瞰,對我理解全球生物地理學的脈絡,絕對會有極大的幫助。光是這個宏大的主題,就讓我感到無比振奮。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實在是太有意思了,那種泛黃的紙張質感,配上一些手繪風格的插畫,立刻就讓人有種穿越時空的感覺,好像真的能聞到圖書館裡舊書特有的那股霉味和紙張的香氣。我特別喜歡封面上那隻不知道是鳥還是獸的生物,牠的線條有點粗獷,但眼神卻非常專注,讓我想起小時候看過的那些探險故事。雖然我還沒開始看內容,但單憑這個封面,我就覺得作者對自然生態的觀察一定非常細膩。而且,這個標題本身就帶著一股濃厚的懷舊氣息,讓人不禁好奇,在那個沒有高科技儀器的年代,探險家們是如何在熱帶雨林裡穿梭,記錄下那些珍貴的物種資料的。我猜想,這本書的內文排版應該也會延續這種復古的風格,也許會穿插一些當時的照片或是手寫筆記的影印件,這對我這種喜歡歷史文獻的人來說,簡直是無價之寶。光是想像要翻開這本書,進入那個充滿未知與驚奇的南洋群島世界,我就已經迫不及待了,這本書的「外觀」成功地勾起了我對知識探索的原始渴望,光是這一點,就已經值回票價了。

评分

這本《馬來群島自然考察記(下)》的出版,對於推廣生態保育的觀念,或許也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儘管這本書記錄的是過去的景象,但了解一個地方曾經擁有的豐富性,才能更深刻體會到現代環境變遷的急迫性。如果作者記錄的某些物種,在現今已經滅絕或瀕危,那麼這本書就成為了一份珍貴的「遺失的檔案」。我希望能看到,在現今的電子書版本中,出版商是否加入了現代理論的註解,例如,對照當年的描述,比對現今該物種的保育狀況,這樣能讓這本經典著作不僅僅是緬懷過去,更能對當下的保育行動提供借鏡與警示。畢竟,知識的傳承,不只是複述歷史,更要啟發未來。如果它能激發下一代對自然科學的興趣,並理解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那麼這本「下冊」的重量,將會遠超乎我們想像。

评分

從文學角度來看,一本好的自然觀察日誌,絕不只是科學數據的堆砌,它更是一種「書寫在異鄉的孤獨感」。我想像作者在潮濕悶熱的夜晚,對著煤油燈,在滿是蚊蟲的營地裡,努力辨識著白天採集到的樣本,然後用顫抖的筆尖記錄下他所見證的一切。這種第一手的、未經後世美化的真實記錄,往往比任何教科書都來得震撼人心。我希望書中能多一些關於作者心境的描寫,例如他對未知物種的好奇、面對原始叢林的恐懼,或是找到稀有標本時的狂喜。如果作者的文字功力夠深厚,這些記錄就不單是學術文本,更能成為流傳後世的冒險文學。這種融合了科學的嚴謹與人文的浪漫的作品,是我在書架上最珍貴的收藏類型。期待這本書能帶來那種穿越時空的對話感,讓我能和百年前的探險家進行一場心靈的交流。

评分

閱讀體驗上,電子書的載體其實挺方便的,特別是對於這種需要隨時查閱圖鑑式資料的書籍。我常在咖啡廳或公園裡看書,一個輕薄的平板就能帶著走,不用擔心厚重的實體書佔空間。不過,電子書的優點往往也伴隨著一些小缺憾,像是我特別希望能有那種「翻書」的觸感和聲音,你知道嗎?那種指尖劃過紙張、書頁輕輕折起的沙沙聲,是閱讀過程中一種無可替代的儀式感。對於一本可能包含大量物種描述、地理測繪的學術性考察記錄來說,電子書的搜尋功能肯定是無敵方便的,這一點我非常肯定。但我也在想,如果書裡有豐富的版面設計,像是特殊的圖表或是大開本的生態插畫,在小螢幕上閱讀時會不會有所犧牲?希望排版設計師在轉製的過程中,有充分考慮到這一點,畢竟,自然考察記的魅力,很大一部分就在於那些視覺震撼的細節呈現。總之,便利性無庸置疑,但期待它在數位呈現上能盡力彌補實體書的溫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