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 (電子書)

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彭明輝
图书标签:
  • 糧食危機
  • 台灣
  • 食安
  • 農業
  • 經濟
  • 國際情勢
  • 地緣政治
  • 供應鏈
  • 永續發展
  • 公共政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台灣物產豐饒,農業技術傲視全球,糧食危機絕對不會燒到台灣來?
錯!
近七年來,台灣的綜合糧食自己率逐年下降,早就不能養活自己!

台灣外匯存底高,就算農產量不足,有錢還是買得到糧?
錯!
「有錢就買得到糧食」的市場機制只適用於糧食供應充足的時候,
一旦發生糧食危機,各國就會相繼禁止糧食出口。

  身在豐衣足食的台灣,我們大概無法想像什麼是糧食危機。走到街角的便利店、轉角的小吃攤,目不暇給的各式肉類與蔬菜,四季皆盛產的水果買都買不完。有錢也買不到食物?是天方夜譚吧。

  但是打開國際的大門,一月份糧價指數連續七個月漲破2008年最高點,聯合國呼籲各國需擬定政策以穩定糧價波動;玻利維亞因為糧價波動而發生示威、爆炸事件;巴西媒體說:「氣候問題和糧食價格讓埃及政變!」因為全球氣候異常、天災不斷,嚴重影響農業大國的糧食產量,導致糧食問題不斷升溫。但全球糧食問題對一個豐衣足食的島國來說,到底有什麼重要。

  本書作者開宗明義說道:「目糧食綜合自給率僅三二%的台灣隨時有斷糧風險,但各種棄農與離農的主張與作為卻持續不絕。」糧食問題和我們其實休戚與共。於是政府決定召開跨部會糧食安全小組,討論我們是否該恢復休耕田的生產,甚至增產。但事實上,長年的休耕政策早已使農民轉業、農機淘汰;休耕地長年缺乏管理,病蟲害無法在短期內控制;最嚴重的,因為休耕政策荒廢農村,使得農村文化消失、農耕技術斷層。政府還在猶豫,我們卻不能再等下去。

  作者從石油危機、水資源問題、氣候異常,談到自由貿易市場,更論及看似能解決石油問題的生質燃料,都是加速糧食危機的原因。台灣除了稻米,幾乎完全依賴進口糧食,更沒有本錢再忽視此一問題,亞洲國家如日本,早已將糧食綜合自給率從原本的四○%提高到四五%。台灣沒有漠視此一問題的本錢,與其等待政府發布政策,更該盡早了解糧食危機,立即有所作為。

本書特色

  關於「糧荒」這個全球矚目的焦點議題,市場上已有《糧食戰爭》討論全球的食物體系,有《糧食爭奪戰》分享日本的經驗及分析,但還沒有一本書就台灣目前的困境,提出完整且全面的說明,然而這個議題正在發燒,2008年在日本舉行的八大工業國家峰會(G8)聲明:油、糧價格高漲,嚴重挑戰全球經濟。尤其糧食價格大幅上漲,已成為威脅世界經濟穩定增長的最大風險之一。現代化社會中的農地消失、改種高經濟效益作物、氣候和環境變遷使得土壤貧瘠,過去三年來,全球糧食作物價格平均上漲83%,小麥價格更飆漲181%,米價漲幅達75%,而世界糧食儲備則日益減少,目前全球糧食儲備已降到1980年以來的最低水準。本書是喚醒社會大眾對於「台灣糧食問題」警覺的專書。任何一個意識到食物的價格上漲、通膨壓力的讀者,意識到已不能再忽視台灣離農離土問題的人,都能藉由本書獲得最全面的視野與了解。

作者簡介

彭明輝

  劍橋大學控制工程博士、清華大學動力機械系教授,〈十三年後我們吃什麼?〉一文作者。關注糧食與農村問題,長期以演講和寫作闡述農業對糧食安全與歷史、文化保存的多元價值,期望國人能跳出短視而狹隘的經濟視野,以免陷入糧食危機,斷喪台灣的歷史與文化。

糧食體系下的隱形變革:全球糧食安全與韌性建構 本書聚焦於當代全球糧食體系面臨的錯綜複雜的挑戰,從地緣政治的緊張局勢、氣候變遷的衝擊,到科技發展對生產模式的重塑,提供一幅全面且深入的圖景。它並非僅限於描述危機的表象,而是深入剖析支撐全球糧食供應的底層邏輯與結構性矛盾,旨在為政策制定者、產業參與者及關心永續發展的公眾提供有力的分析工具與前瞻性的視野。 --- 第一部:結構性脆弱:全球糧食體系的基石與裂痕 全球糧食體系,這一耗費數千年才建立起來的複雜網絡,在過去幾十年中展現了驚人的效率,支撐了數十億人口的生存。然而,正是這種高度的「效率」與「專業化」,隱藏著難以忽視的結構性脆弱。 一、全球化供應鏈的「單點故障」風險 本書首先探討了現代糧食貿易高度集中的問題。少數幾個「糧倉」國家,如烏克蘭、俄羅斯、美國和巴西,主導了全球小麥、玉米、大豆等主糧作物的出口。這種集中度在和平時期確保了價格穩定,但在突發事件面前,卻成了極易引發連鎖反應的「單點故障」(Single Point of Failure)。當黑海航道受阻、主要生產區遭遇乾旱或出口國實施禁令時,國際市場的價格波動不僅影響到依賴進口的國家,更可能在國內引發社會動盪。我們將細緻分析能源價格、化肥供應(特別是天然氣價格與磷酸鉀肥的來源國博弈)如何與糧食價格形成複雜的共振,加劇了發展中國家的糧食支付能力危機。 二、氣候變遷的非線性衝擊 氣候變遷已不再是遙遠的預測,而是正在發生的現實。本書以數據為依據,描繪了極端天氣事件對不同緯度和氣候帶的農業生產帶來的毀滅性影響。重點關注的議題包括: 1. 水資源的再分配與衝突: 探討大型灌溉系統面臨的地下水枯竭壓力,以及跨國河流(如尼羅河、湄公河)的水權爭議如何與糧食安全緊密綁定。 2. 作物適應性的極限: 分析傳統優良品種在氣溫升高、病蟲害擴散加速背景下的表現,以及耐熱、耐旱作物品種的研發進度與商業化推廣的瓶頸。 三、土地、勞動力與代際傳承的危機 農業勞動力的老化與流失是許多已開發國家與部分新興經濟體共同面臨的隱形危機。本書質疑了當前農業經濟模式中,利潤主要流向供應鏈前端與後端的分配不均現象,如何使得耕種者在經濟上難以為繼,進而加速了優良農田的荒蕪或轉型為休閒用途。同時,對土地所有權分散化與集約化農業之間的權衡進行了深入探討。 --- 第二部:科技重塑:生產效率與倫理邊界 科技被視為解決糧食問題的關鍵,但其應用也帶來了新的不平等與倫理挑戰。 一、精準農業的普及與數字鴻溝 精準農業(Precision Agriculture)——利用物聯網、大數據、衛星遙感技術優化投入——極大地提高了資源利用效率。然而,本書指出,這項技術的初期建置成本高昂,使得小型農戶難以進入,反而可能加劇大型企業與小農之間的生產效率差距,形成「數字農業鴻溝」。深入分析了數據所有權、數據隱私保護以及確保數據公平使用標準的必要性。 二、新興蛋白質來源的潛力與爭議 為了減輕傳統畜牧業對環境的壓力,替代性蛋白質(如細胞培養肉、昆蟲蛋白、植物基肉類)的發展勢頭強勁。本書客觀評估了這些新興食品技術在提高蛋白質供應韌性方面的潛力,同時也探討了公眾接受度、監管框架的建立、以及它們對傳統農業社區的衝擊。 三、基因編輯技術(CRISPR)的雙刃劍 基因編輯技術在加速作物育種上的突破性意義毋庸置疑。然而,圍繞其環境風險、潛在的生物多樣性影響,以及是否會加劇種子市場的寡頭壟斷,引發了激烈的全球辯論。本書力求在科學與監管之間尋求平衡點,探討如何建立一套負責任的創新框架。 --- 第三部:從「自給自足」到「體系韌性」的戰略轉移 面對日益增長的全球不確定性,國家與地區的糧食戰略必須從追求單純的「高產量」轉向構建全面的「系統韌性」(System Resilience)。 一、戰略儲備的現代化與透明度 傳統的糧食戰略儲備概念需要更新。本書建議,未來的儲備應考慮多樣化(不僅限於單一主糧,也包括種子、化肥、飼料)和可流動性。同時,強調對國家儲備數據的國際合作與透明度,避免引發不必要的市場恐慌性採購。 二、重建地方化與區域化的供應鏈 過度依賴長距離、高碳排的全球供應鏈,證明了其在危機下的脆弱性。本書倡導區域糧食圈的發展,鼓勵城市農業、垂直農場以及短鏈供應模式的發展,以減少運輸風險並增強城市對外部衝擊的緩衝能力。重點分析了區域間建立互補性生產基地的潛力,而非盲目追求完全的「自給自足」。 三、從糧食安全到營養安全 糧食危機的核心不只是「有沒有得吃」,更是「吃得對不對」。本書強調,必須將政策重心從卡路里數量轉向營養品質。探討了如何通過農業補貼結構的調整、推廣多樣化作物品種,來應對隱性飢餓(Micronutrient Deficiencies)問題,這在全球範圍內對公共衛生構成嚴峻挑戰。 四、全球治理的協調與國際法角色的強化 糧食問題的全球性需要全球協調。本書呼籲強化國際組織在協調糧食援助、監督關鍵資源(如化肥和種子)供應鏈穩定性方面的作用。同時,探討了如何將糧食安全條款更有效地納入國際貿易協定與地緣政治談判中,以確保人道主義通道的暢通。 總結而言,這是一部深入剖析當代糧食體系「失衡」與「重塑」進程的專著。它挑戰了過去數十年以效率為單一標準的農業發展觀,主張必須以「韌性」為核心目標,整合科技創新、環境永續與社會公平,構建一個更能抵禦未來衝擊的全球糧食體系。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1207032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9MB

图书试读

自序
十三年後我們吃什麼?

  十三年不是很久以後的歲月,那時候你我都還活著,但是整個世界卻可能已經徹底改觀:石油因為供不應求而價格高達每桶二○○美元,海運成本或許高到使越洋的糧食貿易從此斷絕,台灣可能會陷入有錢也買不到糧的危機。

  事實上,二○○八年春天石油價格達到每桶一二○美元時,台灣就暫停從美洲輸入玉米,改從中國大陸進口。

  目前台灣每年自己生產一二○萬公噸的米,進口一○○萬公噸的小麥、二四○萬公噸的大豆,和四五○至五○○萬公噸的玉米。如果我們仍舊延續現在的休耕與廢耕政策,當糧食無法進口,我們要吃什麼?

  假如我們所缺的八○○萬至八五○公噸糧食全部從中國大陸進口,台灣還能在政治上保有任何的自主性嗎?做為世界工廠的中國大陸,農地裡也匯聚著全球製造業的工業污染,從中國大陸進口的糧食,你能安心吃下肚嗎?

  假如我們不努力搶救台灣的農業,十三年後我們吃什麼?

  我們都知道地球是有限的,「未來」我們一定會面臨飲水不足、耕地不足、能源不足和一切有限資源的不足。但我們卻不知道那個「未來」就是「現在」,所有危機早已降臨。我們是溫水中的青蛙,水將煮沸卻還不知道。

  二○○八年春天的全球糧食危機發生後,為了了解它的始末、原因和對策,我開始研究國外相關學術文獻,卻發現促成那場危機的主要因素都沒有消失,局勢反而愈來愈嚴厲。

  為了解決這個危機,聯合國一群農業經濟學家建議擴大耕地、增加灌溉用水、加速基改作物的研發等,以便提高糧食增產速率,再創綠色奇蹟。

  但是這個增產計畫所需要的耕地與灌溉用水根本很難找到,連石油也已接近它的最高產能,難再增產,但需求卻加速增長而持續推升油價。油價高漲對糧價有兩個威脅:(一)國外機械化的糧食生產靠石油,肥料的製造靠石油,糧食的國際貿易與運輸也靠石油,油價漲一倍糧價就漲一倍。(二)油價只要高於每桶六十五美元,生質燃料就有利可圖,油價愈高生質燃料的需求就愈強勁,使得更多的穀物被燒掉,也使得全球可供貿易的糧食銳減,加深糧食危機。

  我們期待能源技術和基改作物的發展能及時解決我們的窘境。但是相關學術文獻卻顯示:我們消耗有形物資的速度遠超過科技發展的速度,在基改作物能耐旱、耐高溫、對人體無害且商業化量產之前,人類應該早已深陷糧荒之中。

  回首看台灣,難免哀傷:面對全球糧食、飲水與能源危機,台灣政府卻仍任農村凋蔽,並且持續發展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的產業。

從農村到都市,從英國到台灣

  我常被問到:工學院的教授為什麼願意花十幾年的時間研究農業問題,思考台灣農業的困境與出路?

  我在劍橋學的是最先進的工程理論,但是從來沒有忘記過自己出身的農村。跟劍橋的朋友描述過自己童年的家鄉,所有人都非常羨慕,想不出來世界上有哪個城市既靠山、又濱海,還有一條寬闊的溪水流淌過四季如春的市區。他們更難以想像:世上竟有一個地方稻穀可以三穫,也可以生產熱帶與溫帶的各種水果,好像完全不受緯度限制。

  農村是我永遠的故鄉,就像許多跟我一樣客居都市的二、三、四年級生一樣,我們在情感上的認同永遠屬於農村,而不是自己現在居住的都會。農村培育了我青春期各種的浪漫情感,使我愛上散文和詩詞,也使我在工學院求學時從來不曾中輟過手上的人文書籍。沒有農村,我就沒有辦法讓子女親自體會我心深處的情感。沒有農村,我們父子將有如陌路不能相知。

  但是看著劍橋每條小溪都清澈無染,到處綠意青蔥,難免有些悲哀??我離台赴英時,故鄉的溪流已滿是家庭廢水和工業污染。倫敦泰晤士河因經年整治而看到魚,舉國為此歡慶;我卻想起:英國工業革命時,為了經濟而犧牲農村與溪流,直到把賺來的錢悉數倒回溪流去整治,才重新挽救了英國人自豪的鄉村。台灣正在重複英國當年的無知,我們可曾真的從歷史學會過任何事?

  回國以後,被邀請去參觀當時農委會積極推動的「富麗農村」,在仿歐美而「畫虎不成反類犬」的「富麗農舍」旁,一個還沒上小學的男童硬要我去他的「停車位」停車,他那三、四歲的妹妹用粉筆在馬路上歪歪扭扭地畫了一個格子,然後伸手跟我強要了五十元。這景象嚇壞了我!農村還沒從觀光獲得實質的益處,純樸的童心卻早已成為祭品。我很難過,因為這不是我懷念的農村!與其要這樣的農村,我寧可它被工業和城市吞沒!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跟一位老農用閩南語閒聊。三分地的淨收入,一年有時候不到三萬元。我無知地問:「那麼辛苦,收入那麼少,為何不休耕?」他怨毒地盯著我:「你懂什麼!祖上留下來的地,能任它荒廢嗎?」

  他的眼神還記憶猶新,卻在美濃這個農業大鎮到處看到賣田的廣告。我十分震驚:這裡歷來富有且民風保守,怎麼肯賣祖田?然後,一個外籍新娘廣告迎目而來,鋪滿一棟長條屋的側牆。我納悶:在客家庄裡娶外籍新娘,新郎和新娘怎麼面對親族和鄰里的議論?許久後我才了解這些廣告的意義: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台灣農村的社經地位加速墜落,連一向富庶的美濃都開始看不到未來。

  政府總說台灣的農業沒有競爭力,但是留英的經驗告訴我:日本與歐洲要保留農村與農業絕不會比台灣更容易。於是,我開始研究日本與歐洲的農業政策、農業補貼,以及世界貿易組織的規範,也思索台灣的農業要如何走出困境。

  這些研究讓我相信:如果台灣的政府、農業團體和消費者以各自的作為去支持台灣農業,我們還來得及搶救台灣的農業與農村,但是再晚就不可能了!

從白米炸彈到消費者運動

  我常跟朋友說:如果我們這一代沒有機會挽救台灣,下一代將更沒有機會。二、三、四年級的這一代普遍還知道什麼叫農村,還有機會體認農村對台灣歷史記憶以及文化傳承的重要性。很多六、七年級從小在都市長大,沒有我們這一代的引導,恐怕很難體會農村在經濟價值之外的深刻意義。

  韓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時,一位國會議員在會場外的圍牆上自焚,因而喚起全國更強而有力的農業保護共識。但這未免太悲壯了。我們需要的不是一位英雄,而是一場消費者運動。

  二○○四年底楊儒門因為白米炸彈而入獄,我覺得他是為所有的台灣人入獄的。假如有更多的台灣人能了解農村與農業對我們的意義,而一起要求政府支持農業,或者以消費行動支持台灣農產品,他不需要入獄。

  一位務農的朋友驕傲地告訴我:我以務農為榮,因為我養活所有的人,讓他們不需要看醫生。我希望藉這本書向那些一生無言地付出的老農致謝。

  我想把這本書獻給楊儒門,和台灣所有即將覺醒的消費者。希望我們可以為子孫的未來一起努力,讓台灣因為我們而更美好。

推薦序

未來的糧食在哪裡?綠色陣線協會執行長  吳東傑

  《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是彭明輝老師的大作,非典型農學院學者的經典論述,也是知識份子對台灣農村、農業和農民的三農問題最真誠的呼喚。

  這幾年來,彭老師在農業議題的關注與用心,都讓許多人誤以為他是農經專家或鄉村社會學者。

  彭老師的邏輯和系統分析能力,以及對人文的關懷,早在台灣防堵SARS的時候,他的功力大家就見識到了。SARS期間,他和社區大學的朋友編輯、整理對應SARS的手冊,其專業的程度也為大家所折服。

  《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同樣展現了彭老師邏輯、系統分析的能耐。書裡引經據典,資料來源共有四五七筆;除了資料的翔實,更重要的是對於弱勢的關懷和全球趨勢的憂心。

  彭老師在書中喟嘆:「台灣是個只有今朝而沒有明日的社會。」

  七一七農民夜宿凱道時,彭老師在新竹的家中看電視,覺得電視的傳達是不夠的,就從新竹搭車北上到凱道現場,可見其赤子之心。

  認識彭老師,並不是因為他的動力機械學術專業,而是緣於「農地休耕」。

  一位大學教授願意關心社會已經相當不易,而挺身瞭解農業和關心農民且提出見解,更是難得。以生物觀點,彭老師應算是台灣社會的稀有物種。

  《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是他毫無私心的把研究結果和蒐集的資料整理成大家可看、可用的公共財。

  從農地休耕到WTO,彭老師一直呼籲台灣社會不要忽略WTO對台灣的影響。而WTO對很多人而言,只不過區區三個英文字母罷了。每當從嘉義市北港路往高速公路嘉義交流道時,就會經過一個以「WTO」為招牌的檳榔攤。心想檳榔西施和買檳榔的朋友,如何看待WTO?他們知道WTO對台灣未來的影響嗎?他們知道台灣加入WTO後,有一天美國西施也可以來台灣賣檳榔?

  二○一○年八月,杭士基(Noam Chomsky)首度從美國來台訪問。這位被譽為「二十世紀全球十位最偉大科學家之一」及「當代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公共知識份子,在中研院公開演講中直陳,「美國政府口口聲聲反對恐怖主義,但其實全球頭號恐怖主義國家就是美國,受美國制約的台灣則是幫凶之一。」

  而美國是怎樣看待台灣的?《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有段精簡的描述:

  從二○○七年的瘦肉精事件到二○○九年的美國牛事件,許多人對於美國官員蠻橫、霸道的嘴臉印象深刻,更無法忘記台灣政府發言人唯唯諾諾的神態。

  台灣跟美國的實質關係到底是什麼?次殖民地?還是外勞?

  台灣的農業,歷經以農養工的工業化,以及WTO後,農地和農民皆告減少,甚至有些農民即將成為「末代稻農」。

  海島型的台灣,四面環海,靠著賣力的加工和犧牲環境,累積而成出口導向的經貿實力。但也因此付出慘重的代價,譬如,糧食自給率只剩三二%,能源自給率更是微乎其微,只有三%。

  沒有稻米,可以進口麵粉;沒有能源,可以進口石化燃料;但是,如果有一天飛機、船隻沒有燃料可用時,或是油價高漲,台灣還要進口什麼?甚至要問:我們要吃什麼?

  生活在台灣的朋友,很難想像二○○八年的糧食危機。將近三、四十個地方、國家、地區,因為油價、糧價或是沒有糧食可吃而引起暴動。這當中,海地人逼不得已要吃泥餅。泥餅並不是餅乾,而是用泥土曬成餅狀。糧荒時,海地人就靠泥餅來維持他們的生活。

  眾所皆知的「飢餓三十」。是誰造成他們的飢餓?

  全世界的人口目前將近六十七億,有十億人口處在飢餓邊緣。

  如果台灣不進口百分之七十的糧食,而我們依然可以自給自足,相信全世界的飢餓人口就會減少一些。

  然而,糧食不僅是「吃飽未」,塞進嘴裡的東西,同時也成了啟動車子引擎的燃料,這就是生質能源。

  進入嘴巴的糧食,依照每個人的身體機能來運轉、消化。

  但未進入嘴巴的糧食,就複雜多了。糧食不僅是糧食,糧食也是政治。

  甚至糧食可成為控制政權的工具,如糧食援助。反全球化的健將,印度Vandana Shiva博士更直言:誰控制種子,誰就控制國家和人民。目前,十大種子公司控制了全球種子國際貿易額的六七%。其中美國孟山都(Momsanto) 併購多間大大小小的種子公司,二○○五年併購全球最大的蔬菜種子公司Seminis後,全球佔有率已達二三%。第二大種子公司美國杜邦(Dupont)則在一九九九年吃下全球最大的玉米種子公司Pioneer後,如今全球佔有率達十五%。第三大種子公司瑞士的Syngenta全球佔有率達9%。前三大種子公司就掌控了四七%,且這三家種子公司更擁有全球大多數的基改種子市場。

  彭老師書這本書即將完成付印之際,二○一一年三月,日本發生規模九級的大地震,連帶引發了海嘯,以及核能電廠輻射外洩。因核電廠輻射外洩必須遷離家園的環境難民,因海嘯而失去父母的海嘯孤兒……讓人再也分不清這是天災還是人禍。

  資本主義的擴張經濟主導下,金錢掛帥,還總以為科技萬能,人定勝天。但是極端氣候以及難以測料的天災地變,一夕之間讓人類似乎變得渺小與無能。

  日本這場地震,更引起台灣民眾的恐慌。潛意識裡,日本是個相當精明、善於管理的社會;但對於這次複合性的多重災難,卻顯得束手無策。

  當地震、颱風、海嘯和核電廠輻射外洩一起襲擊台灣時,我們該如何面對?

  毀滅性的天災還沒有發生在台灣,但賴以生存的糧食危機卻早已來敲門。

  十三年後,我們要吃什麼?是彭老師對於台灣糧食危機的衷心警告。

  糧食無國界,我們未來的糧食又在哪裡?

  縱然科技如何發達,奈米仍無法取代稻米。

  政治民主大家談很多,但是經濟民主呢?更何況生態民主?還有,我們經常忘了自問:活在台灣,快樂嗎?何嘗深思對勞工、土地、生態,甚至自己的剝削。越南新娘雖然遠嫁來台,但是越南在二○○九年HPI(快樂星球指數)是全球第五,亞洲第一。

  新竹竹東的二重埔,由於靠近新竹科學園區,政府當局極力的要徵收、重劃。試想:難道科技不能和農村為鄰嗎?農村,不但是城市的過往,而且還要餵養未來的城市。

  我們懷念農村,為的不是浮淺的「懷舊」,而是懷念一種人性中可貴的成分,以及有助於保留這成分的情境:包括大自然的情境、日常生活的節奏,以及人與人的互動模式。

  禮失求諸野,如果連「野」也沒了?

  近年來關注農村土地徵收及環境議題的詹順貴律師曾提起,有位農民感嘆說:什麼都可以進口,就是土地無法進口。

  是農民的無奈,也是最沉痛的指控與呼喊。

  寧可期待在野的天使,也不要執政的魔鬼。

 一本書並無法一舉解決年深歲遠、複雜萬端的問題,但《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不僅分析問題,還提出問題的對策,期待台灣的農產品能以台灣之名成為品牌(nation as a brand),尋找台灣的出路。

  正如羅馬俱樂部一九七二年所提出的《成長的極限》:

  「羅馬俱樂部主張:即使人類的智慧無窮,地球上的資源畢竟有限,如果持續漫無節制的經濟發展,人類將會在二十至五十年內耗盡地球上的非再生資源,此後就難以維繫今天的生活水準與人類的文明。

  羅馬俱樂部鑑於民主政治逐漸淪為跨國財團操縱的工具,而在決策上追逐短期利益,漠視長期的後遺症,他們決議從全球的長程發展的角度出發,集結跨領域的學術智慧,以便對全球目前的發展模式進行分析、預測與反省,以便對當前發展趨勢的潛在危險提出警告,並尋思更佳的替代方案。」

  《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並非關起門來看待台灣的問題,而是把台灣置放在全球化的位置來思考台灣的未來,並以寬廣的視野穿透時空,企圖擘畫永續台灣的可能。

  希望《糧食危機關鍵報告:台灣觀察》的關鍵數據和關鍵事實能召喚更多的熱情,如蚯蚓般耕耘、復育台灣和我們唯一的地球。

推薦序

人民得比政府有知有感 248農學市集創辦人  楊儒門

  二○○二年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時候,就聽到彭老師提到「十年之後,我們要吃什麼?」當時,不曉得有多少人關心這個問題,那時大家似乎都遺忘了我們其實生於農村的天性。最近這幾年,一系列的書籍討論糧食問題,從國際觀點出發的《糧食戰爭》,到日本丸紅經濟研究所所長寫的《糧食爭奪戰》,由日本的態度去看區域糧食問題。我的疑問是,那台灣呢?

  日據時代以來,台灣因為先民的努力拓墾、開發、辛勤的耕植,得以自主提供糧食。戰後,台灣走向了工業化、科技化,進入服務業時代。但這些資金從哪裡來?如何調整人力供需和水資源分配?所以那時有了「肥料換穀、隨賦徵購、田賦徵實」的政策,試想台灣在日據時期,都是用現金買肥料、繳租金,為什麼要在國民政府來台之後,轉變成「以物易物」的方式?那時候是農民以一比一等重的稻穀交換肥料,但明明稻穀值錢多了,那是什麼樣的情景呢?現在的術語稱那是「新剝削」,就是以政府的力量掠奪農業。

  當農業的產出被政府徵收,農民無法以種植過活,就只好出外就業,使得加工出口區和勞力密集的產業獲得充足的人力補給。我去拜訪田寮的產地,農友說這十年可用兩句話形容,那就是「孤掌難鳴」加上「孤枕難眠」。無論這一代的農友怎麼做,附近老一輩的人都不能認同;而附近人家只要有生養女兒,都不讓農友們接觸認識,怕嫁了之後要留在農村裡種田。

  老一輩常講兩個笑話,一是「庄腳的電火柱嘸生腳,不然早就走了了啊!」,二是「拿筆比拿鋤頭還重」。聽了實在令人難過。

  種植農作有許多必備要素,水資源是尤其重要的一環。而政府為了調配水資源,七十五年十月開始討論「稻米生產及稻田轉作計畫」,接續的是「水旱田利用調整計畫」,到民國一百年開始實施「稻田多元利用計畫」,在計畫的名稱裡都沒有看見「休耕」兩個字,其實執行的就是「休耕政策」。有多少人知道,水資源的利用必須根據法律的規定與限制。

  根據九十七年公佈的水利法規定,水權使用的順序是,(一)家用及公共給水,(二)農業用水,(三)水力用水,(四)工業用水,(五)水運,(六)其他用途。但這最後卻有但書:「前項順序,主管機關對於某一水道,或政府畫定之工業區,得酌量實際情形,報請中央主管機關核准變更之。」

  政府用政策讓農民慢慢離開家園、離開土地,並在同時大力宣傳「休耕補助」;而政府是如何協助和補貼農業,其實大家有目共睹,只是大夥兒都矇上雙眼,假裝看不見而已。

  現在因為國際上天災不斷、戰禍蔓延、氣候異常,使得作物歉收。油價上漲導致糧食被製成「生質石油和酒精」提供給車子使用,而大型糧商ADM、邦吉、嘉吉、路易達孚又從中作手,獲取不正的利益。基於以上種種因素,每年開春不管有沒有重大災害,糧食都會有一波重大炒作,導致全球糧價不斷上漲。

  那台灣要怎麼辦?是不是要等火上身,才能有所知覺呢?依據農委會「糧食平衡表」所述,台灣的糧食自主率不到三成,長期以來,台灣都是依靠糧食進口來撐起「人民的胃」。依據民國一百年「稻田多元化利用計畫」推行會議議程,台灣的休耕面積是二十七萬二千公頃。台灣的可耕作面積是八十萬公頃左右。就有超過三四%的休耕面積。

  承平時期,這可能是無所謂的事,但今日實屬多事之秋,這是不容刻緩的國家大事,只是政府和政客這時仍舊停留在討論要不要恢復休耕地,會不會太「不知不覺」了。

  我之前寫過這麼一段話,希望透過不厭其煩的重述與叮嚀,能讓更多消費者比政府更有所感:稻穀收成對農民來說是實質收入。但是種稻過程卻是嘉惠整個環境與人民,農民在稻田裡放水,於是田裡的水會下滲,此舉具有補充地下水的功能。再來水會蒸發,過程中會帶走熱量,進而調整「地區的微型氣候」。白話來說,就是大家會覺得住在田邊比城市要來得「氣候怡人」。據研究報告指出,「一甲的水田,在夏天等於六百台家用冷氣,一年可以省下約兩萬度的電。」而氣候愈來愈不穩定的今日,聖嬰或恩索現象可能增加「一次性大雨或是豪雨」的出現機會與頻率。就水田或是耕地來說,田埂區隔了各個區塊、使之獨立,就某種程度上,有「滯洪」的功能。最後,有水就有生物,若農友用正確的方式種植,將有助於維持「生物多樣性」。

  我們必須先有所感,才可能透過實際行動改變現況,共勉之。

推薦序

一起來關心吃飯大事 高雄縣旗美社區大學主任  張正揚

  歷史的演進,常常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巧合。千百年來,「食飽了沒?」一直是華人農村居民見面招呼時最常說的第一句話,很多人甚至將這樣的招呼方式帶到了城市,而變成一種不分地域的打招呼方式。這樣的招呼暗示著,在當時的背景下,吃飽是一件不容易達成的事,能夠吃飽自然是一件幸福的事。

  但歷史演進迄今,同樣話語背後的意涵,卻有了天大的變化。當年話語的脈絡來自生產技術低落的農業社會,多數時候的收成仰賴老天爺的賞賜;但如今邁入二十一世紀,生產技術大幅提升,但過度開發、過度仰賴人為技術操弄自然,卻將人類逼近如同千百年前飽食堪慮的威脅。彭明輝老師的《糧食危機關鍵報告》要透露的正是看似足食,背後卻暗藏糧食匱乏危機的不爭事實。

  彭老師任教於清華大學動力機械系,我大學念的也是機械系,但我們認識十多年來,頻繁的討論卻很少和機械領域有關。一方面是,我後來的工作和關注早已脫離機械領域;另方面則是,彭老師是位興趣廣泛而深刻、時刻緊追,甚至超前時事議題之人,這些關注,極大部份和我的工作和關注重疊。我們不討論機械,那談論什麼呢?

  最早的時候,在上個世紀末美濃反水庫運動時期,我們討論「水資源管理」;接著隨著社區營造和社區大學的推動和發展,我們討論「社區自主發展」;然後,作為一所農村型社大而關注各種對於農村發展的影響力量時,我們討論「世界貿易組織對台灣的衝擊」;最近幾年,當我們的關注更集中於台灣農村發展的可能性,討論議題更變成了「有機農業、城鄉交流與農村價值」。當中還有一段時間,台灣發生「SARS」疫情,彭老師因此撰寫了「SARS防治手冊」而深獲公衛界肯定。我們可以從以上多元的議題,窺見彭老師其興趣和專業的廣度,以及社會參與的深度。

  彭老師擅長從繁瑣的數據和現象中,在很短的時間內,分析並建立個別事件的聯繫,將原本可能深奧龐雜的事情,用平易的口語說出。二○○八年全球發生嚴重的糧價飆漲事件,引發了彭老師對此議題的關注和研究。不久之後,對於此議題,我們看到彭老師以極其憂慮的口吻大聲向社會提出看法。彭老師幾次報告時,我也在現場,於是我目睹了聆聽者往往在當下怔住,除了臉上浮現憂慮神色,根本無法立即反應。關於糧食問題的看法雖然分散而零星,但實則逐漸累積並擴大。在不遠的未來,供應台灣的糧食可能匱乏,而彭老師是少數對此提出嚴重警訊的人之一。如今,有愈來愈多消費大眾、學生團體,以及關心農業和農村等各類議題的非營利組織,邀請彭老師前往分享他對糧食議題的研究與發現。由於問題過於龐雜而嚴峻,知道的人似乎太少以致無法發展行動,因此需要以各種方式傳達這些重要訊息,遂興起寫書的念頭。《糧食危機關鍵報告》一書,就是其對糧食問題看法的完整版。

  《糧食危機關鍵報告》不僅相當程度爬梳現有的國內外資料,而且也將過往對於台灣農業和農村的思索,全部整合到書中。第一部「細說當前的糧食危機」,作者用五章的篇幅,分別闡述了糧食危機的各項原因與其發生過程,並上溯歷史,回顧人類史上,糧食和農業對於統治政權的重要性,以及農村是各國多麼重要的文化搖籃。第二部「不堪負荷的地球」,作者用另外六個章節,詳細分析在不遠的未來,人類就要被迫面對嚴峻的缺糧挑戰;這次挑戰,從土地、水源、氣候變遷、能源匱乏、新自由主義,乃至於個人消費習慣,都如何不利於糧食生產;而某些人寄予厚望的基因改造食物,其實不值得期待。第三部「永續的美麗島」中,作者用最後五章關注台灣,這個人口稠密,但有超過三分之二糧食依賴進口的亞熱帶小島國,在糧食供應上,如何較他國更脆弱,並就此提出他認為可能的因應作法,也以若干案例告訴大家,形勢雖然嚴峻,但是還沒有到絕望的地步。

  說真的,在台灣,我們不容易感受到缺糧的危機,除了鼓勵大吃特吃的價值觀,還有為數頗豐的過胖孩童,誰能將眼前的「足食」印象和「缺糧」聯想在一起?「糧食匱乏」似乎是距離我們非常遙遠的議題,這根本只會發生在某些容易發生暴動的國家;然而,上次糧荒因為發生時間短,又僥倖因為其他事件而未讓缺糧、搶糧事情進一步惡化,台灣幾乎沒有受到波及,雖然幸運,卻也因而失去了極好的關注與因應機會。發生於二○○八年的搶糧事件為期雖短且已落幕,事實上卻還未結束,更應該把它看成是大規模糧荒襲來的前哨。近來持續上漲的物價毋寧是提醒國人,這波糧食匱乏的力道正持續加強。

  不論是國際環境與趨勢,還是台灣糧食政策與做法,都讓我們沒有理由在這個議題上樂觀。這意味我們需要有所行動了。吃飯一向是大事,《糧食危機關鍵報告》提醒大家這等大事背後的深刻意義。如書中所言,假使十三年後我們就必須面臨「吃的困境」,那我們此刻可做些什麼呢?

  (本文作者是高雄市旗美社大主任)

推薦序

召喚行動的力量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助理教授、台灣農村陣線發言人  蔡培慧

  我一直期待這樣一本書,一本可以將台灣糧食議題超越農業範疇來談的書。

  《糧食危機關鍵報告》正有如此企圖。彭明輝教授拉開了一張地圖,這張地圖勾勒出國際貿易、地緣政治、石油危機、氣候變異、基因轉殖、健康風險、糧食供應、農耕體制之間互相連動的複雜關係。綜觀本書,你會看到鼓吹自由貿易的世界貿易組織並不在意公不公平,石油產出的高峰期即將到來、氣候變異所造成的暴雨烈日導致糧食減產、基因轉殖的健康風險被主導基改作物的跨國財團所掩蓋、台灣糧食自給率遠低於歐陸先進國家……。

  這幅末日圖像並非危言聳聽,二○○八年春天的世界糧食危機殷鑑不遠,它又在二○一○年底來襲,至今未見消退。糧食危機的原因複雜萬端,簡言之,為了因應石油短缺所發展出來的替代能源,也就是生質能,搶走了玉米、大豆。與此同時,極端氣候致使糧食大國澳洲、蘇俄歉收,原本就極不穩定的糧食供應更無法維持安全標準,若再加上各國限制出口、期貨市場炒作等人為干預,糧價一飛沖天。國際糧食市場波動,層層擴散,牽動每個人的神經。許多人轉而期待基因改造作物,不過當大自然無法自行切斷、連結的DNA,被科學家以人類的意志逕行轉殖之際,恐怕已將全人類帶入不確定的未來。更別提此波綠色革命的成果,技術與基改種子都以專利為名,掌握在孟山都等極少數壟斷集團手中。

  彭教授質疑這些現象之際,也慎重博覽國內外期刊,爬梳基因轉殖科技從創造、試驗、量產到上市,管制乏力與輕易鬆綁的驚人事實。基改作物本是為了解決第三世界國家的飢餓問題,如今卻搖身為各項食品,出現在已發開國家的超級市場。身在台灣,只要走進任一超市,隨意拿起豆類製品,翻閱說明標示,多半可以看到「含基改黃豆」等字樣,基因改造食品早己脫離創造它的遠大夢想,透過市場機制悄悄滲透到日常生活。如同彭明輝教授的提問:基因科技究竟是「糧食危機的救星或勒索者?」

  還記得二○○九年莫拉克颱風對南台灣造成的衝擊,這場巨變可說是極端氣候造成的典型災難,原本一年該落下的雨水,兩天內暴雨驟降橫生災難。人們總說節能減碳、環境保護是長遠的事、以後的事。然而,這些「長遠」、這些「以後」的反作用力卻已先一步到來。糧食危機,何嘗不是水煮青蛙臨近沸點的炙熱。全球化世界體系所形成的「遠端供應系統」,使人們遠離了真實的世界。當人們透過貨幣換取所需、當人們透過媒介理解世界,當人們處於相對豐厚的物質生活,人們很少去想像這一切從何而來?這一切透過什麼系統運作?也因此而經常身陷危機之中而渾然不覺。特別是全球化貿易之所以可行,在於其便宜的運輸,當石油愈來愈貴、「遠端供應」愈來愈不可行,人們首先想的是如何維持現存系統,因而替代能源成為不得不然的選擇,不管是生質能造成汽車與人搶糧,或是日本爆發的核能災難,在在告訴人們,盲目的追逐替代能源將永無寧日。問題非但無法解決還引爆另一個難題。糧食危機,人類無法超越的物理限制,逼使我們不得不追問,「需要」真的那麼多嗎?「欲望」真的永不滿足嗎?

  嚴肅說來,我們處在一個人們不太信任國家機制,卻最需要公共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個人認為,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在於它促使了讀者從「消費者」的單一身份,轉化為「公民參與者」。很多關於公共政策的書籍,讀完後總覺得「喔,我知道了,但然後呢?」。然而,這本報告的結尾並沒有給出一個一蹴可幾的魔法藥方,而是提供了一系列需要在社區、學校乃至家庭層面推動的微小改變。它讓我開始關注自家社區的里山環境,以及學校營養午餐的食材來源。這不再是遠在天邊的國家戰略,而是與我每天的早餐息息相關的議題。這種將宏大敘事落實到個人行動層面的能力,是它之所以能引起我深思的關鍵。它成功地讓「糧食安全」這個沉重的詞彙,變得可以被我們每一個台灣人去承擔和行動。

评分

不得不說,這本書的分析角度相當犀利,它巧妙地避開了那種充滿情緒化的批評,而是用一種近乎田野調查的嚴謹態度,去剖析了台灣糧食體系的「韌性」在哪裡。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儲備戰略的部分,書中揭露了一些公開資訊以外的細節,讓我意識到,過去我們對國家的應急準備,可能過於樂觀了。它不是在宣揚末日論,而是提供了一種「風險管理」的視角。這讓我想起前陣子缺蛋事件,那種瞬間的社會焦慮感,其實正是體系韌性不足的縮影。這本書提供了一個更深層次的視角,讓我們看到,所謂的危機,往往是結構性問題累積到臨界點時的爆發。它強迫讀者去思考,除了政府的作為,我們個人在消費選擇上,能做出哪些實質性的改變來共同建立一個更堅固的糧食防線。

评分

這本書的文字風格,讓我感覺像是在聽一位資深顧問在做年度簡報,邏輯清晰,層次分明,但又不失台灣在地情感的溫度。它把一些看似獨立的議題,像是水資源分配、能源政策與糧食生產之間的關聯性,串聯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我過去總覺得,缺水是水利會的事,缺電是台電的事,而農業是農業部的責任,分得很清楚。但這本書告訴我們,在極端氣候下,這些邊界正在模糊。當你看到作者詳細分析了特定作物在不同氣候情境下的產量變化曲線,那種科學數據帶來的震撼感,遠比單純的新聞報導來得有力。它不僅僅是「告訴你問題」,更在試圖引導你思考「如何整合解決方案」,這是我比較欣賞的地方,畢竟,解決方案比抱怨更值錢。

评分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我們對「在地生產」的理解實在太過單薄了。過去總覺得,只要超市貨架上堆滿了東西,就代表安全無虞,那是一種被過度包裝的虛假繁榮。這本書的切入點很獨到,它不像一般的經濟學著作那樣只談進口配額和國際貿易協定,而是真正深入到台灣的農村結構變遷。我尤其記得其中一段提到,許多青農面臨的困境,不只是技術問題,更是土地繼承和資本投入的兩難。這讓我聯想到我老家附近的農田,前幾年還好好的,現在很多都變成農舍預定地,那種土地價值扭曲的現象,才是對糧食供應鏈最根本的侵蝕。如果我們不重新定義「務農」的價值,光談糧食安全不過是空中樓閣,必須先有人願意且能夠永續地耕種才行。

评分

這本關於台灣糧食安全的書,光是書名就讓人心頭一緊,「糧食危機關鍵報告」聽起來就不是什麼輕鬆的讀物。我本來以為這種主題的書,內容大概就是充斥著枯燥的數據分析和政治口號,畢竟台灣的食品安全問題一直都是大家茶餘飯後的話題,但真正深入去了解,總覺得有些無力感。不過,當我翻開這本書的序言,作者那種急切又務實的語氣,立刻吸引了我。他不是在製造恐慌,而是像一位老農在跟你講述風土的變化,那種真誠讓人不得不認真看待。我一直在想,我們的生活看似穩定,但背後到底隱藏著多少不為人知的脆弱性?特別是面對全球氣候變遷和地緣政治的複雜局勢,台灣作為一個海島型經濟體,我們的糧食自給率究竟能撐多久?這本書似乎試圖將這些宏大的敘事,拉回到我們日常餐桌上的米飯和蔬菜,讓我開始重新審視「吃飽」這件看似理所當然的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