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物魅影——瞭解日常生活中的有毒物質(改版) (電子書)

毒物魅影——瞭解日常生活中的有毒物質(改版)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約翰.亭布瑞
图书标签:
  • 毒物学
  • 健康
  • 安全
  • 家居
  • 环境
  • 化学
  • 中毒
  • 预防
  • 日常生活
  •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化學物無所不在,毒蹤到底身藏何處?
  一則則毒物新聞每天輪番上演,你是否正為「毒物恐懼症」所苦?

  也許你從來不知道蘋果籽裡含有氫化物!
  不瞭解過動兒為什麼和日常用品中的化學物有關?
  也許你有疑問天然的是不是最好、有機食品是否真的健康?
  也很好奇偵探小說中下毒者的毒物玄機!

  毒物學家約翰.廷布瑞從食品添加物、家庭用品、殺蟲劑、謀殺毒物、職業災害到恐怖攻擊,從不同層面一一探索化學物的毒物知識。它探索了促使化學製品產生毒素的原因,不同的狀況和劑量如何讓原本具有療效的藥物瞬間變成致命殺手,讓我們看到並非每一種人工製品都有危險性,也並非天然物就絕對安全。千面人毒蠻牛保力達B事件,造成1人死4人重傷,使大眾陷入氰化物中毒的恐慌中,但蘋果籽裡其實就含有氫化物,為何吃了卻不會致死?真正的關鍵就在於暴露氰化物的量、接觸方式及接觸時間長短!
 
  作者強調毒物是自然界的一部份,唯有瞭解它的科學屬性,我們才可能評估出它的真實風險,才能正確判讀專家學者對於毒物新聞的看法與解釋,真正化險為夷地與毒物和睦共處。「瞭解」,便是最佳的解毒良方!

作者簡介

約翰.亭布瑞(John Timbrell)

  倫敦國王學院藥學系的生化毒物學教授。他擁有三十多年的毒物學教學經驗,發表過一百三十餘篇文章及研究論文;著作包括《毒物學入門》(Introduction to Toxicology)及《生物化學毒物學原理》(Principles of Biochemical Toxicology),這兩本專業用書已普及各個國家,廣為世界各地教授及學生使用。

譯者簡介

莊勝雄

  文化大學英文系畢,台灣省屏東縣人,現服務於報社編輯組,主要譯作有:《時間萬歲》(天下文化)、《致癌基因之謎》(商周)、《分子博覽會》(商周)、《100件人人都該會的事》(大雅)等。

危险的邻居:现代生活中的隐形威胁 图书名称:危险的邻居:现代生活中的隐形威胁 (精装版) 作者: 艾莉森·维斯特伍德 译者: 张伟 译 出版社: 环球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年10月 --- 内容简介 我们生活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科技的进步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也悄然在我们身边布下了一张由看不见的化学物质构成的巨网。这些物质渗透到我们呼吸的空气、食用的食物、使用的清洁剂乃至我们居住的房屋结构中。它们并非总以剧毒的姿态出现,更多时候,它们以低剂量、慢性累积的方式,潜伏在日常生活中,成为“危险的邻居”,对我们的健康构成持续的、隐形的威胁。《危险的邻居:现代生活中的隐形威胁》正是这样一部深入剖析我们周围环境中潜在有害物质的权威著作。 本书的作者艾莉森·维斯特伍德,一位在环境毒理学领域深耕三十年的资深科学家,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清晰易懂的叙事风格,带领读者揭开现代工业社会下隐藏的健康陷阱。这本书并非是一本恐吓读者的“毒物指南”,而是一本面向现代家庭和关注自身健康的公民的实用工具书,旨在普及科学知识,提升公众的风险感知能力,并提供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 第一部分:看不见的室内空气——家庭环境的化学污染 现代家庭是人们停留时间最长的场所,但其室内空气质量往往比室外更令人担忧。本书开篇即聚焦于我们赖以生存的“家”。 章节一: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幽灵。 从新家具散发出的甲醛到地毯、油漆和清洁剂中的苯、甲苯等,VOCs是室内空气污染的主力军。作者详细阐述了这些物质的来源、在人体内的代谢途径,以及长期低剂量暴露如何影响呼吸系统功能,尤其对儿童和哮喘患者的危害。书中还包含了一份详尽的“居家VOCs地图”,指导读者如何识别家中高风险区域,如新装修的房间和封闭的储藏室。 章节二:塑料的遗产:塑化剂与内分泌干扰物。 聚氯乙烯(PVC)制品、食品包装、化妆品中的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是内分泌系统的“捣乱分子”。维斯特伍德博士用大量案例说明了这些物质如何模仿或阻碍人体天然激素的作用,并探讨了它们与生育能力下降、代谢紊乱之间可能存在的关联。书中对比了不同材质容器的安全性,帮助消费者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章节三:建筑的“隐疾”:石棉、氡气与霉菌毒素。 针对老旧建筑的潜在威胁,本书深入分析了石棉的纤维结构及其致癌机理。同时,氡气——一种无色无味的放射性气体,从土壤和建筑材料中释放出来,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肺癌的第二大诱因。作者不仅解释了氡气的来源和检测方法,还提供了有效的室内通风与屏蔽技术。此外,潮湿环境中滋生的霉菌及其产生的致命性真菌毒素,也被纳入重点讨论范围,并指导读者如何进行专业的除湿和霉菌清理。 第二部分:食物链中的微粒——从农田到餐桌的隐忧 食品安全是公众最关心的议题之一。本书将目光投向了我们日常摄入的食物,重点关注那些不易被察觉的化学残留和添加剂。 章节四:农药残留的“剂量游戏”。 尽管监管严格,但有机磷、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在果蔬、谷物上的残留依然是持久的争议点。作者摒弃了“谈农药色变”的极端观点,而是引入了“风险评估”的科学概念,解释了“每日允许摄入量(ADI)”的设定依据,并指导读者如何通过清洗、去皮等简单方法有效降低风险,同时也强调了支持可持续农业实践的重要性。 章节五:重金属的生物放大作用。 铅、汞、镉等重金属的污染源复杂,包括受污染的水源、工业排放和某些传统食品(如某些海产品)。本书详细解释了重金属在食物链中逐级累积的“生物放大”过程,并特别关注了汞在大型掠食性鱼类体内的富集问题,为孕妇和儿童的饮食提供了具体的安全指南。 章节六:食品添加剂的辩证法。 从防腐剂、色素到增味剂,现代食品工业依赖于各类化学添加剂以确保食品的保质期和口感。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平衡的视角,区分哪些添加剂是安全且必要的,哪些可能引发过敏或累积性健康问题。书中特别引入了“可接受每日摄入量(ADI)”的计算逻辑,让读者能够理解标签上那些看似复杂的化学名称背后的安全标准。 第三部分:个人护理与消费品的“面子工程” 我们每天使用的化妆品、洗涤剂和个人护理产品,构成了与皮肤和身体接触最密切的化学环境。 章节七:化妆品中的“隐形配方师”。 防腐剂(如对羟基苯甲酸酯)、防晒剂(如氧苯酮)以及某些表面活性剂,虽然提升了产品的性能,但也可能带来皮肤刺激甚至更深层次的健康风险。作者详细解读了复杂的产品成分表,揭示了哪些成分是目前科学界关注的焦点,并提供了选择“清洁美妆”产品的实用标准。 章节八:洗涤与清洁的权衡。 从洗衣粉中的磷酸盐到消毒剂中的季铵盐,家用清洁产品是高效的去污帮手,但其排放物和残留物对水环境和家庭成员的呼吸道健康不容忽视。本书强调了选择生物可降解配方和适度使用强力化学制剂的重要性,并推广了基于天然物质的简易清洁方案。 结论:构建低风险的生活方式 《危险的邻居》的最终目标是赋权于读者。维斯特伍德博士坚信,科学的认知是最好的防御。本书的最后部分提供了一个综合性的行动框架:如何通过“源头控制”(选择原始材料)、“通风改善”(优化室内环境)和“信息解码”(理解标签和报告)来积极管理风险。 这本书适合所有关心家庭健康、追求高品质生活、并希望从被动接受风险转向主动管理风险的现代人。它不是一本关于恐慌的读物,而是一份关于科学、审慎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宣言。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够更清晰地洞察日常生活中的化学迷雾,与那些“危险的邻居”和平共处,或更有效地将其拒之门外。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專文推薦〉 似是而非的中毒觀念∕方震中醫師
〈專文推薦〉 正確面對生活中的毒物∕吳明玲醫師
前言
第一章 毒物——老玩意,新科學
第二章 化學物和身體的戰爭
第三章 沒有安全的藥,只有安全的服藥
第四章 可怕的殺蟲劑!
第五章 是誰殺了貓?——環境裡的污染物
第六章 天生殺手——上帝設計的有毒化學物
第七章 瘋狂帽商與令人不悅的粉刺——工業化學物
第八章 廚房、車庫與庭院中的毒物
第九章 拉斯普丁的復仇——殺人的化學物
第十章 薑傑克和西班牙毒油——有毒食物和污染物
第十一章 奶油黃與謝勒綠——食品添加劑的夢魘
第十二章 危險的行業?——化學物風險評估
專有名詞&計量單位
參考書目&延伸閱讀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1246598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5.9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1

似是而非的中毒觀念 方震中醫師

  現今工業社會的日常生活中,大家常接觸各式各樣化學物質,從報章雜誌及各類媒體得知各種與中毒相關的問題,例如:蔬果的農藥殘留、不沾鍋的鐵弗龍、工業污染、吸毒病患等等。再到書店中,有關於環境污染、各種化學物質毒性、生機排毒飲食的書觸目可見。

  但是,討論「毒物學」的科普作品十分稀少,大家少有機會以科學方法來認識中毒問題。影響所及,不僅限於一般大眾,甚至許多高級知識份子,常對於中毒有似是而非的觀念。各類媒體上,偶有未能符合科學方法的中毒研究或見解,常引起軒然大波。商周出版翻譯出版倫敦國王學院生化毒物學教授約翰.亭布瑞(John Timbrell)所執筆的《毒物魅影》(The Poison Paradox)科普讀物,正是提供我們以科學的方法來瞭解中毒的好書。

  本書探索「毒物學」的各種領域,包括各種藥物中毒、天然動植物毒素、重金屬、農藥、工業化學物、環境污染等等。娓娓道來許多歷史上有名的中毒故事以提高讀者的興趣,並利用實例一再解釋這本書的基本主旨,即是巴拉塞爾士所說:「所有物質都是毒物,沒有一種不是毒物;只要劑量正確,就可以把毒物變成仙丹。」這是毒物學的基本原理。換言之,物質不是重點,劑量才是。 我常以水做為例子,大家都知道多喝水有助健康,而鮮少知悉「水中毒」這個病名。醫師在臨床上會碰到因心理因素不斷自覺口渴的病人,在短時間內喝下大量的水,以致於腎臟無法排出過多的水而產生身體滲透壓下降,造成腦水腫甚至死亡,這就是「水中毒」。這個例子清楚說明了沒有什麼物質是無毒的。

  人工合成化學物經常被媒體形容成是危險和有毒的,一般大眾現在對所有化學物都抱著相當懷疑的態度。本書另一個想要破解的迷思:天然即是安全的,人工合成就是有毒的。例如在第十章中提到對食物造成的污染,有的是天然造成的,有的是人為造成,天然毒素和人工合成化學品一樣會造成了人們的傷亡。 又如在第六章中提到各形各色自然界的有毒動植物,許多對人類都有致命危險,它們毒性並不亞於人工合成化學品。雖然化學物可能會對人類和其他生物構成危險,但在現今社會中不可能不使用化學物,化學物有用和有益的效應,為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之一。因此如何瞭解各種化學物的黑暗面,評估出它的真實風險,十分重要。 本書的最後一章即是介紹以科學的方法來評估化學物的風險,並使讀者瞭解,化學物帶來的好處也應該一併考慮於風險之中。一般大眾讀後當能理解如何以正確的態度面對無所不在的化學物。

  毒物學並非一門基礎科學,如有化學及生物學兩方面的基本知識,較能一窺奧妙,因此毒物學的科普讀物並不容易執筆。本書自然希望深入淺出地介紹毒物學,但有部分內容對於一般讀者可能較為艱澀。建議一般讀者略過作者述說毒物造成中毒作用的細節,先閱讀各種物質造成人體傷害方面的案例故事。另一方面,因為作者對學理的敘述詳盡,此書的內容對於有相關學識基礎讀者,則能對毒物學有登堂入室的瞭解。 作者旁徵博引從古至今各種和中毒有關的歷史故事、研究案例、爭議論述等十分豐富,雖說此書為科普讀物,其實專門研究毒物學的學者或醫師,從本書中亦能受益良多。

(本文作者為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
台灣大學醫學院急診醫學科臨床助理教授)

推薦序2

正確面對生活中的毒物 吳明玲醫師

  作為臨床毒物科醫師,經常面對來自各方的詢問,某種化學物質的毒性為何?該怎麼診斷、治療或預防?作為一個消費者,每天從不同的媒體新聞,經常看到各種有關生活中毒物的相關報導,如重金屬、農藥、有機溶劑、食品防腐劑、漂白劑、抗生素、染料、戴奧辛、電磁波、輻射線、核能等。有些報導過於聳動,常引起消費者不必要的恐慌。有些報導因為毒物性質的複雜,也不能在短短篇幅中說明清楚,讀者可能會低估某毒物的影響。

  越來越多人提出懷疑,我們的空氣、飲水、食物是否安全?如何能生活在無污染的環境?如何排毒、解毒?在新聞媒體報導下,民眾常發生恐慌,不知如何面對生活中的毒物。現代人的壽命及健康比古人好得多,然而也確實有許多新的文明病與環境病產生。

  化學物質是一體兩面,有其用處,也有其毒性。如何正確使用,而避免毒性;需要有良好的公共衛生政策、管理制度以及全民的參與。毒物學的知識,通常較為艱深,民眾並不容易瞭解。這本書深入淺出的介紹許多種化學物質的小故事,協助讀者了解化學物質,說明化學物質的好處以及其對生物體健康的可能危害,避免不必要的「毒物恐懼症」。從這本書中我們了解「風險評估」的重要性,每個化學物質都應有其身分證,說明其特性及毒性。面對生活中的毒物,應配合風險評估的資訊來決定對策。

  國內有關風險評估的資訊仍然有限,從這本書可以獲得一部份資訊。未來希望能有更多人的參與,提供更多客觀的、科學性的資訊,讓我們瞭解如何面對生活中的毒物,健康生活。

(本文作者為臺北榮民總醫院臨床毒物科主治醫師)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對書籍的「實用性」有很高的要求,我買書不是為了收藏,而是為了「使用」。因此,我特別關注《毒物魅影》在處理複雜資訊時的邏輯結構。如果它只是單純地列舉上百種化學物質的毒性數據,那對一般讀者來說,讀起來會非常枯燥且難以吸收。我期待它能採用一種「情境式」的編排方式。例如,設立幾個章節,分別針對「廚房的毒物陷阱」、「浴室的清潔死角」、「戶外的休閒風險」等主題來展開。這樣,當我準備去採購新的沐浴用品時,就能直接翻到相關章節,快速對照書中的建議,判斷哪個成分應該避開。另外,關於台灣特有的通路,像是傳統市場的生鮮處理、或是特定的中藥材(這在台灣很常見),書中若能有針對性的探討,那就更貼心了。總之,我希望這本書讀完後,我不是帶著更深的恐懼感,而是帶著一套清晰、有條理的「風險評估工具箱」,能夠在日常的消費決策中,做出更明智、更安心的選擇。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給人一種既神秘又專業的感覺,那種深沉的色調,似乎在暗示我們日常生活中那些不為人知的風險。我個人的關注點比較偏向居家環境的安全。畢竟,我們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待在室內,而室內空氣品質的可怕程度,有時候比戶外還糟。我記得有一次在裝潢新家時,光是油漆的味道就讓我頭痛了好幾天,雖然店家保證是低甲醛的環保漆,但心裡難免會嘀咕,那些揮發性的有機化合物(VOCs)真的完全消失了嗎?或者,像是我們用來擦地板的清潔劑,那些強效的去污力背後,究竟犧牲了多少我們皮膚的健康?我希望這本「改版」後的寶典,能針對台灣的氣候特性,特別去探討黴菌毒素的問題,這在潮濕的台灣是個大魔王,它可能潛伏在浴室的矽利康、廚房的角落,影響呼吸道健康。另外,關於塑膠製品的微粒污染,也是我很想了解的。從保鮮膜到塑膠餐具,我們幾乎無時無刻不在接觸塑膠。書裡若能深入淺出地分析不同編號的塑膠在加熱或酸鹼環境下的釋出風險,並提供日常生活中判斷和替換的實用知識,那就太棒了。總之,我期待它能成為我家庭主婦(或主夫)的「毒物掃描儀」,幫我把家裡的潛在危機一一揪出來。

评分

從書名「魅影」這個詞來看,我猜測作者試圖描繪的,是一種無聲無息、難以察覺的威脅。這讓我聯想到慢性中毒的議題,這比急性中毒可怕多了,因為它是在你不知不覺中慢慢侵蝕你的健康,等到發現時可能已經太遲了。我尤其關心的是,台灣的國民飲食習慣中,有哪些比較容易讓我們暴露在長期的低劑量毒素之中?例如,常吃的加工肉品、為了追求色澤好看的食品添加物、或者是在夜市小吃中為了保鮮或調味而使用的不明化學物。我希望能看到一些關於「代謝」和「解毒」機制的簡單說明。知道毒素從哪裡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們的身體如何應對這些挑戰?有沒有哪些天然的食物或簡單的生活習慣,可以幫助我們強化自身的排毒能力,而不是光靠恐懼去迴避所有東西?畢竟,完全杜絕所有「毒物」在現代社會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如果這本書能夠平衡「風險揭露」與「強化自身防禦力」這兩個面向,提供一套更積極、更正向的健康管理哲學,那它就超越了一本單純的科普書,而成為一本實用的生活指南了。

评分

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毒物魅影——瞭解日常生活中的有毒物質(改版)》,我馬上就被吸引住了,因為身為一個在台灣生活、每天都在接觸各種包裝食品、清潔劑、甚至裝潢材料的消費者,心裡總是有點毛毛的。尤其現在食安問題層出不窮,新聞天天報這個東西有添加物、那個東西有農藥殘留,老實說,光是去超市採買日常用品,都像在走一場驚心動魄的闖關遊戲。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像一位經驗老到的嚮導,帶領我們穿過那些密密麻麻的化學名稱和複雜的法規標示,用最貼近生活、最白話的方式,把那些潛藏在我們呼吸、飲食、皮膚接觸裡面的「毒物」給揪出來。我希望它不只是告訴我們「有毒」,更重要的是,要提供具體的、在台灣環境下可操作的「避毒」指南。比方說,像是台灣夏天濕熱,很多家庭會使用哪些除濕劑或殺蟲劑?這些產品的成分在台灣的標準下是否真的安全?如果不是,有沒有更安全的替代品?或是,針對我們常吃的檳榔、手搖飲裡可能含有的重金屬,書裡能不能提供一些日常檢測或飲食搭配的建議?說真的,現在資訊爆炸,網路上的說法更是五花八門,真假難辨,所以一本經過專業整理、並且是「改版」的書籍,代表內容經過了最新的校訂,這點對我來說非常重要,我非常期待能夠透過這本書,真正安心地過日子。

评分

這本書是「改版」,這點讓我非常好奇它相較於舊版增添了哪些「新料」。在台灣,法規推陳出新,像是環境荷爾蒙(內分泌干擾物)的研究在這幾年更是突飛猛進。我希望新版能涵蓋近五年來,台灣衛福部或環保署新列管或關注的化學物質。舉例來說,過去幾年大家對 PFAS(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質)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它被譽為「永久化學品」,從不沾鍋塗層到防水衣物都可能含有。我想知道,在台灣的自來水、土壤或某些特定產品中,這類新興污染物的情況如何?此外,針對學齡兒童的保護,也是我非常在意的部分。小朋友的身體發育未完全,對環境毒素的抵抗力較弱。書中是否能針對幼兒園、學校的環境安全,提供家長可以檢視的重點清單?例如,玩具材質的選擇、消毒水的正確使用方式,這些都是我們天天都在面對的實際操作問題。一本好的改版,就是要能跟上時代的腳步,提供最新、最貼近當前社會脈動的知識,而不是停留在幾年前的舊資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