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寂靜 (電子書)

搶救寂靜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范欽慧
图书标签:
  • 科幻
  • 未来
  • 反乌托邦
  • 电子书
  • 小说
  • 悬疑
  • 科技
  • 社会
  • 心理
  • 冒险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台灣第一本 書+CD 探討聲音的自然書寫
透過聆聽,療癒人心、療癒大地,改變世界

  「寂靜」,算不算一種聲音?如果有一天,「寂靜」像是瀕臨絕種的動物一樣,變成了珍稀的存在,你可以想像會如何嗎?

  范欽慧,在自然中聆聽記錄了17年的野地錄音師,她的腦海中有一張屬於台灣的聲音地圖。她知道在什麼季節,或什麼樣的海拔高度會聆聽到哪些動物的聲音。在自然中,她感受到靜謐和諧的美好,但也意識到有多少聲音,在我們無感無知的狀況下已成絕響。

  為搶救「寂靜」,多年來她走遍台灣,在各地錄下自然天籟,並一一造訪從各種領域探索自然聲景(natural soundscape)的科學家、藝術家、田野工作者,為聲景的變化與消失留下第一手見證。這趟尋聲之旅不只在台灣,還走向國際;不只在陸地上,甚至海平面下都有她的追尋。

  這是一本具有國際視野,結合自然文學、科學報導,及充滿夢想的作品。不僅敘述了26個為「寂靜」努力的故事,為了讓讀者更能進入故事中的聲音風景,特別設計了27則線上聲音注釋,由作者親自錄音、旁白。此外,書末並附珍貴記錄的12段自然聲景原音CD,邀請讀者一起踏上這趟聆聽「寂靜」的旅程!

本書特色

  ★特殊議題!搶救寂靜背後消逝的自然
  以故事性手法呈現作者十七年來探索聲音的旅程。

  ★特殊形式!1本書、26個故事、27則聲音注釋+1片CD、12段珍貴台灣原音聲景
  除書中文本外,另收錄27則由作者錄音、旁白的聲音注釋,並附一張珍貴記錄的12段自然聲景原音CD,整體包裝由入圍葛萊美設計獎的鄭司維、黃慧甄操刀設計。

專文推薦:

  李志銘(作家,《尋聲記》《單聲道》作者)
  戈登.漢普頓 Gordon Hempton(聲音生態學家,《一平方英寸的寂靜》作者)
  誠摯推薦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不包含《搶救寂靜 (電子書)》内容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力求自然流畅。 --- 图书名称: 《迷雾彼岸的航程:19世纪欧洲工业革命与社会转型研究》 作者: 艾略特·维克多 (Elliott Victor) 出版社: 普罗米修斯之光出版社 装帧: 精装/平装(视具体版本) --- 迷雾彼岸的航程:19世纪欧洲工业革命与社会转型研究 本书导言:蒸汽、钢铁与人类命运的交织 19世纪,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无可比拟的转折点。它以蒸汽机的轰鸣和工厂的烟囱为标志,彻底颠覆了延续千年的农业社会结构,将欧洲乃至全世界推入了一个以效率、速度和物质积累为核心的全新时代——工业革命。然而,这场波澜壮阔的变革并非只有进步的赞歌。它如同一把双刃剑,在创造了空前财富和科技奇迹的同时,也撕裂了旧有的社会肌理,制造了新的阶级鸿沟、城市贫困和精神危机。 《迷雾彼岸的航程》并非一部单纯的技术发展史,它是一部深刻剖析工业化浪潮下,欧洲社会结构、思想文化和普通人生存状态的社会史著作。作者艾略特·维克多,凭借其深厚的历史学功底和细致入微的田野考察资料,带领读者穿越浓密的工业雾霭,直抵变革的核心,探寻那些被高速发展所掩盖的、关于人性与尊严的永恒议题。 第一部分:机械的黎明与旧世界的崩塌 (1800-1840) 本部分聚焦于工业革命的早期阶段,特别是英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崛起过程。我们详细考察了纺织业、煤炭开采和早期铁路建设如何重塑了地理概念和时间观念。 1. 能源的革命:从水力到蒸汽的飞跃 深入分析了瓦特改良蒸汽机如何成为驱动工业化的核心动力。本书不仅描述了技术的进步,更着重探讨了这种能源范式的转变对能源获取、资源布局以及全球贸易网络产生的基础性影响。我们考察了兰开夏郡等地,如何从宁静的乡村迅速转变为烟雾缭绕的工业中心。 2. 城市化的暗流:新城市的面貌 工业革命催生了爆炸性的城市增长,曼彻斯特、利物浦、伯明翰等城市人口激增。本章通过对当时市政记录、私人信件和早期社会调查报告的梳理,描绘了早期工业城市生活的真实面貌:从拥挤不堪的工棚区到缺乏基本卫生设施的贫民窟。我们详细对比了富裕工厂主与赤贫工人群体在居住环境、医疗条件和寿命预期上的巨大差异。 3. 劳动力的重塑:工人的诞生与异化 传统手工业者如何被工厂制度吸纳或淘汰?本书详细记录了“圈地运动”对农村劳动力的释放,以及他们进入工厂后所面临的纪律化、重复性劳动。特别关注了女性和童工在纺织厂和矿井中的极端工作条件,这是理解19世纪社会矛盾的基石。 第二部分:意识形态的激荡与阶级冲突的显现 (1840-1870) 随着工业化的深入,社会内部的矛盾愈发尖锐,催生了一系列新的政治哲学和社会运动。本部分着重探讨了应对工业化弊病的思想回应。 4. 自由放任的辩护与批判 详细梳理了亚当·斯密思想在工业资本主义初期的应用及其衍生的经济学派。同时,本书将重点置于早期社会主义思想的兴起,特别是欧文、圣西门等空想社会主义者如何试图以道德和理性重建工业秩序,以及这些思想如何在工人运动中生根发芽。 5. 宪章运动与工人阶级的政治觉醒 英国宪章运动(Chartism)是工人阶级第一次大规模、有组织的政治诉求。本章分析了“人民宪章”的六大诉求,不仅仅是争取选举权,更是对财富分配不公和议会代表性缺失的直接挑战。通过对各地请愿书和工会记录的分析,本书揭示了工人阶级从“被管理者”向“政治行动者”转型的复杂心理过程。 6. 贫困的科学化:早期社会调查的意义 我们审视了像弗雷德里克·恩格斯在曼彻斯特的观察,以及后来的官方贫困委员会报告。这些报告不仅是社会学研究的先声,更是政治辩论的有力武器,它们将“贫困”从道德问题转化为需要系统性解决的社会工程问题。 第三部分:帝国的扩张与技术的新浪潮 (1870-1900)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带来了钢铁、电力和化学工业的飞速发展,这不仅改变了生产方式,也加剧了国家间的竞争和全球资源的争夺。 7. 钢铁巨兽与电气时代的曙光 本部分探讨了贝塞麦转炉炼钢技术如何使铁路网络得以空前扩展,以及爱迪生、特斯拉等人的发明如何开始渗透到城市生活的基础设施中。这种技术迭代对传统手工业者造成了更猛烈的冲击,并催生了垄断资本的出现。 8. “光荣的孤立”与欧洲的政治平衡 工业力量的增强直接转化为了军事和外交实力。本书将工业产能与帝国主义扩张紧密联系起来,分析了欧洲列强如何为了争夺原材料、倾销产品和建立战略基地,将工业革命的成果转化为全球殖民体系的驱动力。 9. 新的中产阶级与消费文化的萌芽 工业革命的受益者并非只有资本家。管理阶层、工程师、专业技术人员和白领职员构成了新的中产阶级。本章描述了他们如何在新兴的百货商店、郊区住宅和休闲活动中,构建出区别于贵族和工人的独特生活方式,以及这种生活方式如何预示了20世纪的消费社会。 结语:遗产与回响 《迷雾彼岸的航程》最终总结了19世纪工业革命留下的复杂遗产。它是一场不可逆转的“进步”,但其代价是巨大的。我们无法否认它带来的物质富裕和科学飞跃,但历史的沉思要求我们直面那些被高速运转的机器所碾压的生命。作者认为,19世纪遗留下的社会张力——资本与劳动的关系、技术进步的伦理边界、城市化带来的异化感——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的世界。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记录了“发生了什么”,更深入地探讨了“这意味着什么”,为现代读者理解当代社会结构和全球化挑战,提供了一面历史的透镜。这是一部为严肃的历史爱好者、社会学研究者以及所有对现代世界起源感兴趣的读者量身打造的深度力作。 --- 读者反馈摘录: “维克多教授的叙述极具画面感,他成功地将冰冷的经济数据与个体悲欢交织在一起,读来令人震撼。”——《伦敦历史评论》 “本书最令人称道之处在于其对意识形态冲突的平衡处理,既不过分美化资本家,也不将工人简单符号化。”——《欧洲思想史学报》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范欽慧


  自然作家、廣播電視節目製作主持人、紀錄片編導、田野錄音師。因為喜歡傾聽鳥鳴而走進自然,長期用聲音記錄台灣、並致力發展土地的聽音美學。

  政大新聞學系學士、美國雪城大學廣播電視電影系碩士。於1997年起在教育廣播電台製作主持「自然筆記」節目迄今,曾獲五座廣播金鐘獎及多次入圍。同時擔任大愛電視「愛悅讀」節目主持人,並於2015年創立「台灣聲景協會」。

  著有《跟著節氣去旅行》《搶救寂靜》等七本創作。文字作品曾獲林榮三文學獎、陽明海運海洋文學獎、永續台灣報導獎、入圍金鼎獎、卓越新聞獎等。

  目前跟先生與兩位女兒居住在台北。

图书目录

紙本書_搶救寂靜目錄

【自序】
一場不可思議的旅程

【推薦序】
聆聽寂靜之聲  戈登.漢普頓(Gordon Hempton)
用聲音喚醒我們的靈魂  李志銘

【線上聲音注釋】

壹〈傾聽之路〉
   消失中的聲景
   一平方英寸的旅程
   砂石車聲中的天籟
   守護那被遺忘的存在
   變遷中的城市聲景
   黑膠中的田野聲景

貳〈越境尋聲〉
   月夜、古城、鐘聲
   海島迷歌
   南極物語
   大和音之景
   傾聽大地耳語
   風中絮語

參〈動物之歌〉
   追尋如歌的行板
   聲色「蟲」生
   解碼啁啾鳥語
   深海探聲
   鯨豚縱歌

肆〈繽紛耳界〉
   傾聽的藝術力
   聲音的裁縫師
   音樂夢工廠
   有歌自山來
   冉起一朵清靜
   自然聲景的療癒密碼

伍〈寂靜山徑〉
   「蛻變」聲起
   寂靜的共鳴
   無量之網
   
【後語】
重回十八歲的湖畔

CD_聆聽寂靜目錄

1.城市聲景──台北市大安區聲景
2.田園印象──宜蘭三星鄉聲景
3.幽林獨白──宜蘭福山 大彎嘴畫眉
4.晨光對歌──屏東山區 小彎嘴畫眉
5.寂靜山徑──太平山山徑 棕面鶯、小翼鶇、藪鳥
6.水塘小調──太平山雨後聲景
7.聲動野地──台東山區暗夜 山羌
8.翠微森聲──東眼山 獼猴與繡眼畫眉
9.大地呢喃──墾丁秋日雨後森林 蟋蟀
10.月夜祕語──屏東山區靜夜 貓頭鷹
11.荒地琴韻──烏來山區 螽蟴與面天樹蛙
12.水畔合唱──貢寮水梯田春日夜晚 中國樹蟾、 白頜樹蛙、黃嘴角鴞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3276081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75.8MB

图书试读

自序

一場不可思議的旅程


  十七年,代表了什麼意義?除了可以唸完四次大學之外,就我所知,還有一種蟬,牠會在地底下蟄 伏十七年後才出土羽化,完成生命的使命。我的蛻變也在十七年之後,那是我走進大自然錄音的資歷。重點是,我從來沒想過,自己在野地聆聽了十七年的聲音後, 會因為一顆石頭,走上一段不可思議的神祕旅程。

  石頭,大自然中最具「寂靜」象徵的代表。石頭本無語,卻可以跟小溪、海浪,激盪出不同 的旋律。我側耳傾聽,想了解這到底是什麼樣的召喚?這是一顆來自台灣東部,發源於中央山脈的石頭,就這樣無聲無息地走入我的生命,卻帶著我去聆聽,不僅是 外在環境,還有我自己內在的聲音。最初,它被我寄去美國,跟另一位自然野地錄音師見了面,展開它的神奇旅程,兩個月之後,這顆台灣的許願石又寄回到我的手 上,並陪著我去了日本、去了義大利,最後我決定帶它去宜蘭的太平山上,並為「寂靜」而發聲。一路走來,我相遇無數,總覺得自己何德何能經歷這一切,彷彿過 去生命所有階段的累積,都因為這趟旅程而有了全新的意義。

  我從小喜歡音樂,喜歡聲音,後來成了廣播電台的主持人,並不是因為我喜歡說 話,反而是喜歡聆聽。我熱愛去野外採集聲音,並且熱切地想把這些材料跟聽眾分享,於是開闢了一個台灣少數以田野錄音為特色的廣播節目。這些聲音的灌注與洗 禮,給了我非常多的靈感與創意,似乎在心靈深處有種能量逐漸被啟動,我寫作、拍片,帶著孩子家人去實踐我的生活美學……,但是我知道骨子裡,我仍然是那個 喜歡聆聽的錄音師,在歌韻繽紛的山徑上,隨著萬物聲息擺盪起舞。

  記得大概十年前,我曾經做了一個關於人類學的夢,當時我以「自然聲 音」與「情緒分析」,甚至「人觀」,作為我的研究主題。我想了解在野地聆聽這些聲響是否是一種「儀式行為」?人類會因此產生什麼樣的經驗與反應?什麼樣的 人格特質與條件,會讓人願意向這樣的聲音靠近?……這些都寫在我的「研究計畫書」中,但是後來我並沒有走上學術研究之路,這些問題也被擱置在我心中,沉寂 多年從未被解答。

  這麼多年以聲音的角度來關心環境,關心土地,我聽到了太多讓人鼓舞的動人故事,但也聽到了太多的無奈與憤怒,似乎各 種與環境相關的問題,不論是汙染、棲地破壞、生態浩劫、黑心食品……,一切亂源都脫離不了「人心」。「心」病了,大地終究要面臨一連串因為人心無法克制的 貪婪、欲望、宰制……所帶來的惡果。除了在廣播中大聲疾呼之外,我也一直思考自己究竟能做些什麼。

  近年,各種關於「療癒」的資訊紛紛 出現,我察覺到,原來環境教育真正的精神,正是一套關於療癒的學問。投身環教工作多年,我深切體會到,那些大自然的聲音曾經「療癒」了我,讓我有更強烈的 正向意念去改變,去行動。這趟旅程,正是一趟受到「療癒」所啟動的實踐,也是一種緣分俱足下的轉換,最初也許是因為噪音,也許是因為悅音,或是心中各種聲 音激盪的迴響,總之,我可以靜下心去整理自己生命的各種軌跡,解讀其中的訊息。然後告訴自己,勇敢的去做夢吧,相信這些聲音,相信自己,努力用這些聲音去 療癒人,療癒土地。

  問題是,這些「療癒之聲」跟「寂靜」又有什麼關係?其實,我想要追求的「寂靜」,並非無聲,而是生命的本然,在美 國錄音師戈登.漢普頓(Gordon Hempton)的定義中,「寂靜」就像是瀕臨絕種的動物一樣,需要更多的保護,這樣的「寂靜」跟環境變遷有關,特別針對自然中的荒野聲響。另一種「寂 靜」的層次,與哲學有關。人要追求真正的「寂靜」,並非一定要到遙遠的森林深處才能獲得。我的尋聲行腳,正是被這種充滿禪意的境界所觸動,而開始去尋找各 種不同聆聽的角度,同時也走向國際,去跟這個不再「寂靜」的世界對話,不論是陸地上,甚至海平面下,人類製造的聲響充斥了整個空間,每個人似乎都成為噪音 的受害者。從一種長期被宰制的狀態中,許多聲音的先知者已經逐漸覺醒,他們開始為聲音尋找定位,包括如何促進更友善人類與生態的聲音環境,如何用聲音創造 更多人文與藝術的觀點,如何透過聲音去參與改變世界,種種的論述,被放在一個稱為「聲景」(soundscape)的範疇中,在世界各地聲波傳揚。

  身為聲音的記錄者,我也希望透過這些年的經歷與體會,建構出一套所謂的「觀音學」,也就是攸關如何去「觀察」聲音、「觀賞」聲音以及「關心」聲音的學問。當然,正如這名稱所具有的象徵意涵,它是帶著一種對生命的慈悲與宗教情懷的信念。

   這本書只是一個起點,就像是許多電影所標示的「首部曲」。它交代了故事的緣起,以及最初的行動。這幾年台灣流行「地景」寫作,這種藉由移動到特定空間所 展開的旅行文學,縱使可以穿越時空來抒發所思所聞,仍然以「看見」為目標。但是除了視覺之外,我也在嘗試一種關於「聲景」書寫的可能,邀請讀者更深度的聆 聽,並發展自己的感官之旅以及聽音美學。

  幾個月來,我持續在太平山上徘徊行走,經常思考的是:「山引我進來,而我又要為山帶來什麼 呢?」正如有「美國生態保育之父」美譽的李奧波(Aldo Leopold)在《沙郡年記》中所說:「休閒娛樂的發展不是要建造通往美麗鄉野的道路,而是要為依然可厭的人類心智培養感受力。」或許,我真正的目的, 是希望這些來自山林的歌聲,能打動那些泅泳在城市牢籠中的人們,有機會修復自己的感官,懂得藉由欣賞這樣的旋律,讓自己「心中一片靜好」,並願意支持保護 自然聲景的相關政策,讓世世代代都能聆聽到那最初的美麗。(以上為部分摘文)

推薦序

聆聽寂靜之聲/戈登.漢普頓


   靜是有聲音的。在美國西北部一個崎嶇多山角落、我家附近奧林匹克國家公園內的霍河雨林裡,寂靜迴響著。在這裡,世界上最高的生物──美國西川雲衫、花旗 松、美西側柏──超過一百公尺,如拔地而起的高塔,提供羅斯福麋和北方斑點鴞遮蔽之處,是美國大陸最不受噪音汙染的地方。在這裡住得越久,我就越懂得靜 默,越容易聽到寂靜的真實聲音。

  在霍河雨林一天無語的徒步行山,我僅僅只是注視著,其實是「傾聽」著自然和鳴中各種最細微的聲音,總 是能讓我充飽能量滿載而歸,更能應付現代生活的種種挑戰──嘈雜的交通、智慧型手機、忙碌的工作與家庭生活。寂靜,並非如某些人認為的是一種奢侈,而是一 種基本需求,一如維持健康需要的營養食物與乾淨飲水。

  有趟到霍河雨林的徒步之行,特別值得一書,當時我手裡有顆輕巧的石頭。有位自稱 「從世界的另一端」來的女性,寫了一封電子郵件給我。她叫Laila Fan(即本書作者范欽慧),是一位電視主持人,跟我一樣喜歡錄製各種自然的聲音。我們先是針對傾聽交換了一些想法,接著我邀請她寄顆石頭讓我放在「一平 方英寸的寂靜」之地上。我記得當我放下石頭時心想,「真的,沒有不可能的事。」隔年,當我帶回這顆石頭時,我寫信給Laila,「寂靜將會回家。」

  然後,這顆許願石經歷了到義大利與日本的奇妙旅程,教導孩子們聆聽的重要性,並喚醒人們重視寂靜蘊含的訊息:萬事萬物皆有可能。從《搶救寂靜》一書中,我們也許第一次聽見了寂靜的迴響。(以上為部分摘文)

推薦序

用聲音喚醒我們的靈魂/李志銘


   從十多年前迄今為止,為了踏查她所熱愛的自然聲景,追尋理想中寤寐以求的「寂靜山徑」,欽慧不惜上山下海,走遍島內山川野地,如是邂逅了蘭嶼的角鴞、富 里森林的朱鸝和獼猴、知本夜晚的山羌與飛鼠、太平山翠峰湖畔的蟲鳴鳥語,乃至東台灣海岸線黑潮洋流底下的鯨豚之聲,上窮碧落天涯海角,甚至不斷學習精進自 己的田野錄音技術與器材,只祈盼能更準確細膩地捕捉牠們的聲音足跡。

  欽慧始終相信,懂得聆聽這樣的聲音,自己靈魂的某個部分也會被喚醒。她認為聲音世界之所以迷人,並不止於聽得見,還要能聽得深。

   對我而言,經常出入山林之間、總是帶著錄音機四處浪跡田野的欽慧,早已是不折不扣的「聲景人類學家」了!但她自身所展現的熱情與格局卻遠遠不止於此,除 了盡情揮灑個人的志趣與專業之外,欽慧也開始思考另一種新的可能,讓她透過組織一群熱心關注聲音議題的同好,共同提出更多的倡議,引導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 人,能從聲音的角度來關心環境、改變我們自己,並且構築一套新的思維與哲學。

  於是乎,今年(2015)三月「台灣聲景協會」乃宣告正式成立。無獨有偶,撫讀這本幾乎同步問世的《搶救寂靜》,當可視為欽慧長年探尋、追索各地聲音秘境沿途走來的心路歷程,毋寧更為台灣未來跨領域的本土聲景研究敲開了一扇窗。(以上為部分摘文)

後語

重回十八歲的湖畔


   我看著照片中的自己,一頭有如野地荒原中的雜草。那是聯考剛完,要求媽媽帶我去美容院,把原本的學生頭燙捲了,還刻意剪了瀏海的模樣,這是我面對長期壓 抑下的唯一反抗,但是那頭毛髮一向彆扭,更禁不起連日爬山的摧殘……,那一高一低捲起的褲管,正散著全身蒸騰的熱氣,配著橘色登山包、黃色尼龍帽子,我全 身狼狽卻一臉傻笑地站在翠峰湖畔。那年,我十八歲。

  我才剛走過一段青澀困頓的歲月,卻踏上了這趟高山縱走的旅程。一如早期探險家的行徑,翻山越嶺而來,就是為了這場相遇。那靈氣縹緲的湖水,完全潤澤了我枯涸的靈魂。當時的我,並不知道這裡檜木的精彩,也尚未領略寬尾鳳蝶的魅力,但是我清楚記得當時心中的虔誠與感動。

  或許每位自然的修行者,都會遇到一個屬於自己的教堂,在那裡獲得啟發、感召、靈動、沉澱,進而被改變,一如梭羅的華爾騰湖。

  幾年前,因為要執行林務局的專案,我來到翠峰湖畔錄音。後來又受到戈登.漢普頓的影響,重回這裡尋找寂靜。一切的機緣,一切的牽連,就這樣周而復始地來到湖畔……,在霧起霧散之間細細聆聽,那所有走過的歡愉與靜謐。

   我希望有一天,翠峰湖的環湖步道能成為台灣第一個「寂靜山徑」,來到這裡的遊客都能盡量降低自己的音量,把「聆聽」當作走訪這條步道應該具備的修為。而 附近所有人為的噪音都應該被監控與管理,管理單位可以採取柔性的方式,教育遊客尊重這裡的自然聲景,學習安安靜靜去欣賞這些自然音律,懂得安靜,才能感受 更多的細緻,也才能更貼近自己。

  至於步道中的奧陶紀苔原,我希望能成為台灣版的「一平方英寸的寂靜」,跟美國霍河雨林的「一平方英寸的寂靜」結盟成姐妹地。來到這裡需要禁語,讓這裡成為聆聽的聖殿,讓遊客體驗什麼是「全台灣最安靜的地方」,並接受這份寂靜所帶來的療癒力量。

   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太過浪漫,但是我對這樣的願景,始終懷抱著信念,而且我感受到,有越來越多的力量匯集而來,正默默在背後成就一切。或許正如孟子所 言:「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人生必須懂得明心見性,一切盡心,才能善盡天命。而我的傻氣天真,似乎是上天賜給我的禮物,由此心念闖蕩人生蹊徑, 總有貴人扶持指點,回眸間,才懂得那曾經發生的一切,蘊藏著多少的祝福與美意,我深深感謝。

  記得有一次,大概清晨五點多來到奧陶紀苔 原錄音,整個森林似乎尚未甦醒,我坐在昏暗的林層底下,就在半睡半醒間,居然是被耳機傳來的鳥音喚醒……,當然,這不是一個無聲的世界,而是一種寂靜的狀 態。或許錄音教會我如何等待,也形成某種端詳生命的態度。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道展人生,靜是智慧核心,從初始、演繹、成熟 到育成,湖畔如我,也歷經寒暑。從有到無,從無到有,虛實中,有所承擔,有所領悟……,無論故事的腳本為何,我願意用素樸的心走此一回。

  生命回歸,一切的答案,原來都在寂靜中。

用户评价

评分

對於習慣了快節奏影視娛樂的現代人來說,這本書的文字密度或許會讓人有點卻步。它不迎合大眾口味,少了許多戲劇性的轉折和誇張的衝突,更多的是一種內斂而持續的張力。作者的筆調極度克制,彷彿一位技藝精湛的工匠,每一句話都像是經過千錘百鍊才擺放上去的。這種克制,反而讓某些關鍵的情緒爆發點顯得更加震撼人心。我必須承認,有些章節我需要反覆閱讀兩三遍,才能真正掌握其背後的深意,這對我的閱讀習慣來說,其實是一種挑戰,但也是一種樂趣。它迫使我跳脫出習慣性的快速掃描模式,重新學會如何「慢讀」。特別是那些關於人際關係中的疏離與連結的描寫,非常細膩,絲絲入扣地刻畫出人與人之間那層既親密又遙遠的薄膜。讀完後,我感覺自己的同理心被磨練得更銳利了一些,對於那些隱藏在日常對話背後的真正意圖,似乎有了更敏銳的捕捉能力。這本書就像是一副老式的高級眼鏡,初戴或許不適應,但一旦習慣,眼前的世界就會變得異常清晰。

评分

不得不提,這本書的排版和裝幀設計簡直是藝術品等級。即便是在電子書版本中,字體的選用、行距的寬窄,都經過了極為審慎的考量,讀起來毫無壓迫感,反而有一種在舒適的閱讀空間中漫遊的感覺。我尤其欣賞作者在章節轉換時所採用的視覺停頓設計,那種留白的處理,不是文字的缺失,而是一種有意識的「留白呼吸」。這讓讀者在面對稍嫌複雜的論述後,能夠有一個喘息和整理思緒的空間。不同於市面上許多電子書為了追求跨平台適應性而犧牲了美感,這本書的數位呈現,完美地傳達了紙本書應有的沉靜氣質。它讓我深刻體會到,好的內容,配上優質的載體,能夠將閱讀體驗提升到另一個層次。這本書不僅是思想的饗宴,更是視覺和觸覺(在想像中)的享受,證明了在數位時代,對細節的堅持依然是區分平庸與卓越的關鍵所在。

评分

這是一部需要時間來消化的作品,絕對不是那種在你通勤時能隨意翻閱的「快餐文學」。它的深度和廣度,要求讀者必須投入相當的專注力。我將它放在書架上最顯眼的位置,不是為了炫耀,而是提醒自己,有些深刻的見解是經不起隨意對待的。書中探討的許多議題,其實都與我們身處的這個社會的「躁動不安」形成鮮明對比。作者用一種近乎學術的嚴謹,卻又包裹著溫暖的敘事外衣,探討了如何在這個喧囂的世界中,保持內在的定力與清醒。我個人認為,對於那些正在經歷人生重要轉折點,正在尋求內在錨點的朋友來說,這本書會像是一位沉穩的智者在身邊低語。它不會給你廉價的安慰劑,而是給你一副能看清迷霧的望遠鏡。讀完後,我對自己未來幾年的規劃有了一些新的、更堅實的思考方向,這份收穫,遠遠超過了閱讀本身帶來的樂趣。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說真的,一開始吸引我的不是那些嘩眾取寵的視覺元素,而是那份沉穩的留白感。拿在手上,那種厚實又帶點微微霧面的觸感,讓人感覺到作者對內容的用心。閱讀的過程就像是緩慢地走進一條佈滿苔蘚的小徑,每一步都需要專注,但也因此更能細細品味周遭的風景。作者的敘事節奏掌握得非常精妙,時而像急流般直奔主題,時而又像午後的暖陽,讓人不自覺地放慢呼吸。尤其是在描寫那些細微的情感轉折時,那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韻味,讓讀者不需要過多解釋就能心領神會。我特別喜歡作者在處理人物內心掙扎時所使用的譬喻,那種貼近生活卻又充滿詩意的表達方式,讓原本可能顯得沉重的議題,多了一份輕盈的希望感。整本書讀下來,不會讓人有那種「為了寫而寫」的空虛感,反而是一種滿載而歸的充實,彷彿作者是帶著我們,一同經歷了一場漫長卻又值得的旅程。這種紮實的閱讀體驗,在現今這個追求快速吸收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讓我忍不住想推薦給那些真正懂得細嚼慢嚥的愛書人。

评分

坦白講,我對這類主題的書籍通常抱持著一種「姑且一試」的心態,畢竟市面上太多標榜深度卻內容空泛的作品。然而,這本作品真正厲害的地方,在於它巧妙地避開了那些老生常談的哲學陷阱。作者並沒有試圖給出一個標準答案,而是拋出了一系列極具挑戰性的問題,將讀者推到一個需要自我對話的邊緣。書中的論證結構,層層遞進,邏輯鏈條堅固得像一座古老的橋樑,每一步的推導都顯得無可辯駁,但同時又保留了足夠的彈性,允許讀者從不同的角度去解讀。有一段關於「時間的感知與記憶的重塑」的論述,簡直讓我拍案叫絕,它精準地捕捉到我們在回憶往事時那種既真實又虛幻的矛盾狀態。這不是那種讀完後會讓人立刻想發朋友圈炫耀「我讀了很厲害的書」的作品,而是那種需要你默默闔上書頁,靜坐半晌,讓書中的思想在你腦中持續發酵的類型。它的價值不在於瞬間的震撼,而在於長久的餘韻,那種潛移默化中改變你觀看世界視角的力量,才是真正強大之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