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經濟帶交通基礎設施規劃、投資及其經濟效應——基於中國西北內陸三省兩區的實證研究 (電子書)

絲綢之路經濟帶交通基礎設施規劃、投資及其經濟效應——基於中國西北內陸三省兩區的實證研究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阮青松
图书标签:
  • 丝绸之路经济带
  • 交通基础设施
  • 投资
  • 经济效应
  • 中国西北
  • 区域发展
  • 实证研究
  • 经济地理
  • 区域经济
  • 基础设施投资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在世界經濟復甦乏力、經濟增長極須新的動力的背景下提出的新型多邊合作機制,中國期待與沿線國家建立「命運共同體」和「利益共同體」,這將有助於打造新型的國際關係格局,順應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趨勢,有利於全球發展的再平衡和可持續。
就中國而言,「一帶一路」基礎設施的建設能夠直接提高中國西部地區的開放廣度,促使西北內陸地區向西、向南開放,從而促進中國全方位開放新格局的形成,並有效協調中國的區域經濟發展。
基於此背景,本課題聚焦「絲綢之路經濟帶交通基礎設施規劃、投資及其經濟效應研究」,並獲得了中央高校基本業務經費的支持。課題研究了西北內陸三省兩區(陜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十三五」期間的鐵路、公路建設規劃,計算了規劃方案的投資成本,定量分析了基礎設施建設對經濟增長和區域發展的拉動作用。課題的研究成果集合成專著出版。

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区域发展:聚焦西北内陆的宏观与微观视角 引言 交通基础设施是连接区域、促进经济活动与社会融合的血脉。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宏大叙事下,作为核心支撑区域之一的中国西北内陆,其交通网络的现代化与高效化,不仅关乎区域自身的经济腾飞,更对整个欧亚大陆的互联互通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本书聚焦于这一关键领域,旨在通过深入的实证分析与理论探讨,全面揭示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中国西北内陆三省(陕西、甘肃、青海)与两区(宁夏、新疆)交通基础设施的规划理念、投资驱动力、实施路径及其带来的复杂经济效应。 本书的研究范畴涵盖了公路、铁路、航空、管道与信息网络等多种交通方式,着重分析在国家战略导向下,这些基础设施的布局如何重塑区域的区位优势、优化资源配置,并最终影响区域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第一部分:理论基础与战略背景——构建区域交通发展分析框架 本部分首先梳理了现代交通经济学理论在区域发展研究中的应用,特别是关于基础设施投资乘数效应、集聚与分散力量的平衡机制,以及基础设施对全要素生产率(TFP)影响的文献综述。在此基础上,本书深入剖析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对中国西北内陆区域定位的战略重塑。 我们探讨了西北地区在国家整体发展格局中的历史角色转变,从过去的开放末梢转变为面向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的枢纽门户。这一转变对交通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满足内部通勤与物流需求,更需要具备国际通道的承载能力和标准兼容性。本部分为后续的实证分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政策背景基础。 第二部分:西北内陆交通基础设施的现状、规划逻辑与投资特征 本章详细描绘了三省两区当前交通基础设施的“家底”,包括现有路网密度、运输通道能力、瓶颈环节分析,以及主要枢纽节点的配置情况。我们着重分析了该地区交通规划所遵循的独特逻辑:即如何平衡“内通”与“外联”的需求。 规划逻辑: 深入解读国家及地方政府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顶层设计思路,特别是“主骨干、大通道、网格化”的构建原则。探讨如何通过交通网络的延伸,实现对欠发达地区的“接入”与“赋能”。 投资驱动力: 识别并量化了支撑西北交通建设的主要投资来源,包括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政策性金融机构(如国开行、进出口银行)的融资支持,以及吸引社会资本(PPP模式)的实践效果。分析了在资源禀赋差异下,各省区在交通投资方面的侧重点差异。 多式联运体系构建: 重点剖析了铁路与公路在构建高效多式联运体系中的协同作用,尤其是中欧班列的常态化运营对通道效率的要求,以及港口、口岸的协同发展战略。 第三部分:交通投资的经济效应实证研究——基于投入-产出与空间计量模型 这是本书的核心实证研究部分。我们构建了多层次的计量模型,以期精准量化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对区域经济产生的多维度影响。 直接与间接效应分析: 采用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在短期内对区域GDP、就业和相关产业(如建材、工程机械)的直接拉动效应,以及通过产业链传导产生的间接效应。 长期经济增长效应(TFP视角): 利用面板数据和固定效应模型,检验了交通基础设施存量和增量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TFP)的长期影响。研究发现,高等级公路和高密度铁路网络的改善,显著提升了要素的流动性与匹配效率,是区域TFP提升的关键驱动力之一。 空间溢出效应(空间计量): 鉴于交通网络的空间属性,本书引入空间杜宾模型(SDM)和空间误差模型(SEM),分析了某一省份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如何通过物理连接(通道)向邻近省份或走廊带传递经济增长的正面溢出效应。实证结果揭示了交通走廊沿线城市群的协同发展趋势。 贸易成本与区位优势重塑: 通过构建引力模型,量化了新建交通项目(如高速铁路和现代化口岸)对区域间以及区域与外部经济体之间的贸易成本(时间成本和货币成本)的降低幅度。研究表明,交通改善有效地“收缩”了地理距离,增强了西北地区在全球供应链中的竞争力。 第四部分:社会效益、环境影响与可持续发展路径 经济效益并非衡量基础设施建设的唯一标准。本部分扩展了研究视野,探讨了交通投资带来的社会公平与环境可持续性问题。 社会公平与包容性发展: 分析了交通基础设施延伸至偏远和民族地区后,对改善区域可达性、缩小城乡差距、促进人口流动与人力资本聚集的贡献。关注了建设过程中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融合策略。 环境影响评估: 评估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包括土地占用、能耗与碳排放。探讨了绿色交通规划(如电气化铁路推广、新能源物流车应用)在西北内陆实施的可行性与经济激励机制。 投融资模式的优化建议: 针对当前投资对地方财政的压力,提出了构建可持续的投融资体系的建议,包括差异化的特许经营权机制、建立面向国际通道的共建共享资金池,以及强化基础设施的资产运营能力。 结论与政策启示 本书总结了中国西北内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显著成效,即成功构建了以兰新通道、西成通道、中蒙新通道为核心的“一纵两横”国际运输网络骨架。然而,我们也指出了当前面临的挑战,包括“最后一公里”的衔接效率问题、通道的负荷能力与承载的国际标准不一、以及部分线路的经济可行性有待进一步市场化验证。 基于实证结果,本书为国家和地方决策者提供了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强调应从“网络化管理”转向“系统化运营”,强化通道的软实力建设(标准对接、通关便利化),并优化投资结构,以确保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能够真正实现区域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目标。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版權訊息
前 言
第1章 引言
1.1 「現代絲綢之路」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問題的緣由
1.2 研究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意義
1.2.1 理論意義
1.2.2 現實意義
1.3 篇章安排
1.3.1 研究思路
1.3.2 篇章結構
第2章 「絲綢之路」新舊解讀
2.1 引言
2.2 起源:古代絲綢之路
2.3 發展:現代絲綢之路
2.4 「現代絲綢之路」的提出背景
2.5 「現代絲綢之路」的本質
2.6 「現代絲綢之路」的重要基礎:交通基礎設施
2.7 本章小結
第3章 中國西北內陸三省兩區交通基礎設施現狀分析與綜合評價
3.1 引言
3.2 三省兩區交通基礎設施現狀
3.1.1 陜西
1.簡況
2.交通基礎設施
3.1.2 甘肅
1.簡況
2.交通基礎設施
3.1.3 青海
1.簡況
2.交通基礎設施
3.1.4 寧夏
1.簡況
2.交通基礎設施
3.1.5 新疆
1.簡況
2.交通基礎設施
3.3 三省兩區現有交通基礎設施評價
3.4 本章小結
第4章 中國西北內陸三省兩區交通基礎設施規劃目標
4.1 引言
4.2 三省兩區的規劃目標
4.2.1 陜西
4.2.2 甘肅
4.2.3 青海
4.2.4 寧夏
4.2.5 新疆
4.3 本章小結
第5章 中國西北內陸三省兩區交通基礎設施規劃
5.1 引言
5.2 影響交通基礎設施規劃的因素分析
5.2.1 社會經濟發展水平
5.2.2 交通運輸需求
1.產業結構及布局
2.人口及居民收入狀況
5.2.3 自然條件
1.地形地貌因素
2.資源因素
5.2.4 技術條件
5.2.5 建設資金及發展政策
5.2.6 環保問題
5.2.7 現有交通基礎設施
5.3 交通基礎設施規劃的方法及工具
5.3.1 交通基礎設施規劃的基本步驟
1.總體設計
2.數據調查
3.相關基本模型分析
4.分析預測
5.方案設計
6.方案評價
7.訊息反饋和修改
5.3.2 基於交通基礎設施規劃流程的具體方法和工具簡介
1.交通調查階段的主要方法和工具
2.交通需求預測階段的主要方法和工具
3.布局規劃階段的主要方法和工具
5.4 交通規劃方案評價
1.價值分析法
2.單純矩陣法
3.層次分析法
4.層次—關聯分析法
5.5 三省兩區現有公路與鐵路規劃方案及優化
5.5.1 三省兩區現有「十三五」交通規劃方案
5.5.2 三省兩區鐵路及公路規劃方案優化
1.三省兩區鐵路、公路規模需求預測
2.重要節點城市測算
3.主成分分析法基本原理
4.三省兩區城市節點重要度
5.三省兩區具體規劃方案
5.6 本章小結
第6章 交通基礎設施投資成本測算
6.1 引言
6.2 交通基礎設施成本測算方法及適用性分析
6.2.1 工程專案投資成本測算的基本內容
6.2.2 工程專案投資成本估算的基本方法
1.結構關係估算法
2.因果關係估算法
3.時間序列關係估算法
4.全生命週期綜合造價估算模型
5.模糊數學法
6.人工神經網路
6.3 三省兩區整體規劃方案投資成本測算
6.3.1 鐵路投資成本估算
1.迴歸分析
2.成本估算
6.3.2 公路投資成本估算
1.迴歸分析
2.成本估算
6.4 本章小結
第7章 交通基礎設施投資的經濟效應研究
7.1 引言
7.1.1 推動國家經濟的增長
7.1.2 促進中國區域間協調發展
7.1.3 加強國際間合作交流
7.2 相關的基礎理論
7.2.1 古典主義
7.2.2 凱因斯主義
7.2.3 發展經濟學
7.2.4 新經濟增長理論
7.2.5 新經濟地理學
7.3 交通基礎設施與經濟增長的互動機制
7.4 交通基礎設施投資的經濟效應研究
7.4.1 交通基礎設施與經濟增長的關係
1.文獻綜述
2.實證研究
7.4.2 交通基礎設施的空間溢出效應
1.文獻綜述
2.實證研究
7.4.3 交通基礎設施對產業聚集的影響
1.理論分析
2.文獻綜述
3.實證研究
7.4.4 交通基礎設施對區域貿易的影響
1.文獻綜述
2.實證研究
7.4.5 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對產業升級的影響
1.文獻綜述
2.實證研究
7.5 「十三五」期間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對西北內陸三省兩區的經濟效應分析
7.6 本章小結
第8章 結論與展望
8.1 研究結論
8.2 不足與展望
附錄A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內交通點重要度
附錄B 寧夏回族自治區內交通點重要度
附錄C 青海省內交通點重要度
附錄D 甘肅省內交通點重要度
附錄E 三省兩區內交通點重要度綜合分析
附錄F 2014—2016年國家發改委有關鐵路投資專案的審批文件
參考文獻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162214
  • EISBN:9789865162214
  • 規格:普通級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41.6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從讀者體驗的角度來看,一本好的學術專著,除了內容紮實外,排版和圖表的清晰度也是決定閱讀體驗的要素。鑑於這本書處理的是複雜的基礎設施網絡和大量的經濟數據,我非常希望它在視覺呈現上能有所優勢。例如,清晰的區域路網圖、不同時期的投資額折線圖,以及用熱力圖展示經濟增長差異的比較分析,都能極大地提升理解效率。如果內容能夠巧妙地平衡宏大的戰略敘事與微觀的實證細節,讓一位非專業的政策觀察者也能抓住重點,那它將是一本極具擴散潛力的研究成果。總之,這本書所承載的資訊量看來非常龐大,它不只是一本關於交通工程的書,更像是對中國大陸未來二十年內陸經濟發展藍圖的一次深度解剖,讓人充滿期待。

评分

說實在話,當我看到「中國西北內陸三省兩區」這個明確的地理範疇時,我的好奇心就被勾起來了。這範圍涵蓋了相當多樣化的地理和民族構成,從廣袤的沙漠到高原,不同區域的發展基礎和面臨的挑戰必然存在顯著差異。我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在這些異質性極高的區域中,找到共同的「交通基礎設施」敘事線索的?是高速公路網的密度?還是鐵路運力的提升?抑或是跨境口岸的效率優化?更重要的是,這種「規劃」與「投資」的決策背後,是否有展現出中央政策與地方實際需求的磨合過程?畢竟,從宏觀的國家戰略層面來看,規劃似乎總是滴水不漏,但一旦落實到具體的地級市或縣級層級,現實的土地徵用、資金調度,以及後續的營運維護,都可能產生巨大的「走樣」。我非常期待看到,在「經濟效應」這一環節,作者能提供一些量化的指標,例如人均GDP增長、產業鏈的轉移情況,或是物流成本的降低幅度,而非僅僅停留在宏觀的政策解讀上。

评分

坦白說,這類探討中國大陸內部經濟戰略的書籍,在台灣的書店裡並不常見,往往需要透過特定管道才能接觸到。這也凸顯了這本書潛在的重要性——它提供了一個從「內部視角」來審視這一龐大工程的機會。對於我們在台灣的企業或學界而言,理解「絲綢之路經濟帶」如何從概念走向具體執行,對於評估未來的區域供應鏈重組至關重要。如果西北內陸的交通基礎設施得到實質改善,意味著東南沿海與中亞、歐洲的貨物往來時間和成本將被重新計算。我想知道,書中是否有探討這種「時間空間壓縮」對傳統產業鏈佈局所帶來的結構性衝擊?例如,傳統上依賴海運的產業,是否會因為鐵路運輸的競爭力提升而開始將生產基地向內陸遷移?這種潛在的產業轉移趨勢,是我們必須提前佈局和研究的關鍵議題。

评分

身為一個對區域經濟學稍有涉獵的讀者,我對本書的結構和論證邏輯非常感興趣。這類探討大規模國家工程的學術著作,最怕的就是論述流於表面,變成對政策的粉飾太平。但這本書的副標題強調了「實證研究」,這在中國大陸的學術界通常意味著採用了較為嚴謹的計量經濟模型。我猜測,作者很可能運用了像是空間計量模型(Spatial Econometrics)或是差中差(Difference-in-Differences)的方法,來試圖隔離「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這個核心變量對「經濟效應」的純粹影響,排除掉其他如產業政策或資源稟賦的干擾。如果能成功的話,這本書的價值就不僅限於描述性的文獻,而是成為未來研究「基礎建設投資乘數效應」在特定地緣環境下的一個重要參考個案。我非常期盼能看到它在方法論上的創新,以及數據選取的細緻程度。

评分

這本書光看書名就讓人覺得內容相當硬核,對於我們在台灣關注兩岸經貿往來,特別是中國大陸的西部大開發戰略,這絕對是一本不能錯過的參考資料。雖然我還沒完全翻閱,但光是「絲綢之路經濟帶」這個主題,就已經涵蓋了地緣政治、區域發展與國際貿易的宏大敘事。我尤其期待它能深入剖析在「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如何透過交通基礎設施的建置,來重新定義其內陸腹地的經濟地位。我們在台灣媒體上看到的,多半是關於港口建設或海上絲路,對於內陸省份,像是甘肅、新疆這些過去被視為「邊疆」的地區,其基礎建設的投資規模和模式,以及這些投資究竟帶來了哪些實質的經濟效益,往往是個黑盒子。希望這本書能提供紮實的數據和案例,讓我們能從一個更務實、更貼近基層的視角,來理解這種國家級的區域整合工程,是如何一點一滴地改變這些地區的命運。特別是「實證研究」這幾個字,讓我對其學術嚴謹度抱持高度的信心,期待它能揭示一些不同於官方宣傳口徑的、更為真實的經濟圖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