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中琉關係論集 (電子書)

明清中琉關係論集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捷先
图书标签:
  • 明清史
  • 琉球史
  • 中琉关系
  • 历史学
  • 电子书
  • 学术研究
  • 文化交流
  • 政治史
  • 东亚史
  • 海洋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國際知名清史大家陳捷先研究之大作
  ★集結作者過去對於中流關係史事的研究,深入淺出的帶你了解中國和琉球的外交歷史    
                   
  位於日本最南端的沖繩,曾是一個獨立的「琉球王國」。
  作為明清時期中國的藩屬國,琉球與中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長久以來,我們對於中琉關係的認識大多止於「琉球是中國的藩屬」,
  究竟琉球歷史還有那些精彩之處?
  中國對琉球的食衣住行造成那些深遠影響?
  琉球使節來到中國又有什麼樣的行程與活動?
  讓我們透過明清史大家陳捷先教授的文字,
  一同探索中琉之間關係的發展,
  進而深入認識這個與臺灣相距不遠的鄰居。
 
《明清之际中日文化交流史论》 本书聚焦于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后期,探讨中国与日本之间在思想、艺术、宗教及社会层面的复杂互动与文化流变。 本书以精湛的史学考证和深入的文本分析为基础,旨在勾勒出这一关键历史时期,两个东亚邻国如何在政治格局变动、商业贸易往来和知识分子群体中,进行持续而微妙的文化渗透与相互影响。研究视野超越了传统的“朝贡”或“战争”叙事,深入挖掘了民间层面、学界内部以及艺术创作中的交流脉络。 第一部分:思想的跨海传播与本土化 本部分着重考察明清时期,中国儒家思想、宋明理学,乃至晚明兴起的“心学”如何传入日本,并在日本知识界激起怎样的反响与改造。 儒学经典在江户时代的再阐释: 详细梳理《四书五经》在日本不同学派(如朱子学派的林家与伊藤仁斋的古学派)中的注释差异与思想侧重。重点分析日本学者如何利用本土语境,对程朱理学中的“天理”观与“格物致知”进行重新诠释,以服务于德川幕府的政治秩序建构。 阳明学的生命力与争议: 探讨王阳明学说在日本传播的曲折历程。不仅关注其在初期受到的热烈追捧,更深入剖析其“知行合一”思想对日本武士阶层,尤其是西南雄藩(如萨摩藩、长州藩)的政治实践产生了何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及后期官方对心学的压制与地下流传的现象。 晚明士人交游与思想碰撞: 依据使节往来、商贸记录和私人书信,重构明末清初,部分中国遗民(如东林党人或抗清志士)与日本文人之间零星的交往片段。这些交流往往发生在非官方层面,却成为某些激进思想得以保留和传播的“安全港”。重点分析例如“反清复明”思想与日本某些保守或亲明的政治势力的暗中联系。 第二部分:宗教信仰与民间信仰的交融 文化交流不仅限于精英阶层,宗教与民间信仰的互动同样是理解明清关系的关键维度。 佛教禅宗的深化与地域化: 考察明代禅宗对日本曹洞宗与临济宗的影响是否在清代依然持续。对比两地在禅堂仪轨、公案使用上的异同。探讨中国沿海地区的妈祖信仰与日本航海贸易的关联,妈祖如何从一个地方神祇,逐渐渗透到日本长崎等地的华商聚居区,并被部分日本人接受。 道教符号与民间习俗的渗透: 选取道教的符箓、斋醮仪式以及一些长寿、驱邪的观念符号,分析它们如何通过中日间的海上贸易与民间接触,进入日本的世俗生活,尤其是在日本的乡土信仰体系中留下的微弱印记。 第三部分:艺术风格的相互启发与物化传播 本部分将聚焦于视觉艺术、工艺美术和文学体裁,探讨物质文化流动对双方美学观念的影响。 瓷器:流动的审美标准: 详细分析明代中晚期景德镇瓷器(如青花、五彩)如何被日本市场大量接收、模仿并最终影响到日本本土的制瓷业(如肥前烧)。重点研究日本“借用”中国纹饰与造型后,如何加入“和风”元素,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工艺品。 绘画流派的参照与借鉴: 考察清代中期,日本画家如圆山四条派的代表人物在学习中国南宗山水画、文人画时,所采取的具体方法。分析他们如何吸收中国笔墨技法,同时融入对日本自然景观的独特观察,形成一种“折衷”的画风。 文学体裁的互动: 分析中国小说(如《水浒传》、《三国演义》)在日本的翻译、改编与普及情况。探讨这些叙事模式如何反过来刺激日本本土的讲谈、净琉璃等说唱文学的叙事技巧和人物塑造。 第四部分:商业往来中的文化中介 明清时期,贸易活动是文化交流最直接的载体。本书将“商人”视为重要的文化中介。 长崎会馆与文化信息的集散: 以长崎的华人会馆为中心,分析这些社群在维护华人文化认同的同时,也扮演了信息传递站的角色。他们如何收集中国的最新政治动态、学术风向,并将其以书信或口头形式传回国内。 物产背后的文化意涵: 不仅关注茶叶、丝绸等大宗商品的贸易,更细致考察如文房四宝、印章、中式家具等“文化商品”的流通。这些物品在日本被视为身份和品味的象征,其使用方式也反映了日本士人对中国生活方式的向往与重塑。 本书通过跨学科的视角,力求重建明清中日关系中被忽视的文化对话层面,揭示两个古老文明在历史转折期相互依存、彼此塑造的复杂图景。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捷先(1932~2019)

  
  江蘇江都人,1932年生,1956年畢業於臺灣大學歷史系,1959年獲臺大歷史研究所碩士,後應邀赴美加入美國哈佛大學訪問學人計畫研究,返臺後歷任臺大歷史系主任、歷史研究所所長等職,持續著述不輟。
  
  為國際間享負盛名的學者,精通滿文,對清史文獻檔案瞭如指掌,在清代史、檔案學與滿族研究領域中成就斐然。1980年應聘為美國麻州大學客座教授;1990年榮獲韓國圓光大學名譽博士學位;長期指導國立故宮博物院的清史出版與研究方向,並主導國際學會有「中國域外漢籍國際學術會議」、「亞洲族譜學術研討會」等等,培育眾多的中外年輕學者,並帶動國內外的學術研究風氣。退休後移居加拿大,現為臺灣大學名譽教授。
  
  教授著作等身,除百餘篇的中英文論文外,清史領域著有《清史雜筆》、《努爾哈齊寫真》、《康熙寫真》、《雍正寫真》、《乾隆寫真》、《明清史》、《透視康熙》、《滿清之晨——探看皇朝興起前後》、《青出於藍:一窺雍正帝王術;滿族與檔案學類有》、《以史為鑑—漫談明清史事》;滿族與檔案學類有《滿洲叢考》、《清代臺灣方志研究》、《東亞古方志探論》、Manchu Archival Materials、The Manchu Palace Memorials 、《族譜學論集》等書。
 

图书目录

前言
壹、明清中琉封貢關係源流略考
貳、明清時代華人對中國文化東被琉球的貢獻──以食衣住行等事為論述中心
參、康熙皇帝對中琉關係延續與加強的貢獻
肆、清代琉使在華行程與活動略考
伍、東亞文化圈的形成與發展──以琉球王室漢化為約論中心
陸、琉球王位繼承略考
柒、談清代成書的幾種琉球方志
捌、琉球久米系族譜研究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1466378
  • EISBN:9789571468594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3MB

图书试读



  中琉關係可謂源遠流長,中國隋唐時期雙方就有了交往接觸。降至西元十四世紀七十年代,明初洪武年間,中琉官方建立了正式的外交關係,此後五百年中,雖因政局變動,彼此仍維持封貢關係,大家誠信相處,一片和諧,堪稱世界邦交史上的一個好典範。兩國官私書檔中留下不少實狀記錄,至今讀來,仍教人欽羨神往。

  我對中琉關係史事極有興趣,過去寫過一些文章,現在把它們集印成書,內容大別有兩類:一是談中國明清時期與琉球的封貢關係,包括明初封貢制度的建立,清代雙方關係的加強以及琉人朝貢入京的實況行程等等。二是明清時期中華文化輸入琉球及其所生的影響,包括物質與精神方面的,如中國衣、食、住、行、樂、育東傳琉球的情形,琉球王室若干行政制度因受中國影響而發生的變革或創新以及中國特有文化產物《方志》與《族譜》在琉球的生根、茁壯等事實。直到今天,我們在琉球似乎還能看到中華文化的身影,當年影響之深,由此可見一斑。

  這本小書今天能夠問市,我得感謝三民書局董事長劉振強先生的厚愛,因為他能幫助我出版。赤嶺守、陳龍貴、洪麗萍三位先生的細心校對以及內子侯友蘭女士的多方協助,也是我應該致上謝忱的。

  至此書中的論點,可能有不盡理想的,尚請方家君子們賜以指正。
 
謹識於加拿大溫哥華傍釋樓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選題,讓我聯想到近來對於「小國」在國際關係中能動性的討論。明清時期的琉球,無疑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它如何在強權夾縫中,透過朝貢體系這個「儀式性」的框架,來確保自身的生存與一定的政治空間?這需要極高的外交智慧與對國際潛規則的掌握。我非常好奇,在這些專論中,是否有新的史料被發掘出來,用以佐證琉球官員在與明清使節周旋時的實際操作細節。例如,在贈禮的規格、儀式的遵循程度上,是否存在「陽奉陰違」或「過度表現」的現象,以期達到某種政治目的?如果能從具體的「儀式外交」層面,探討琉球如何利用朝貢體系的規範性語言,來強化自身的合法性與國際地位,那無疑是極具洞見的分析。這種對微觀操作層面的關注,往往能揭示宏大敘事背後被忽略的細節。

评分

從排版和電子書的流暢度來看,這本學術論集似乎是經過精心製作的。雖然內容才是王道,但如果閱讀體驗不佳,對於長篇的史學著作來說,確實是個不小的門檻。中琉關係的研究,常常牽涉到大量的漢字文獻,對於我們習慣了現代白話文的讀者來說,如何將古典文獻中的語境準確地傳達出來,是衡量論文質量的關鍵指標之一。我比較期待的是,學者們在引用材料時,能否提供足夠的背景解釋,避免讓對該領域涉獵不深的讀者感到吃力。例如,琉球的「三司官」制度,其在朝貢體系中扮演的角色,與其在內政上的實權,兩者之間的微妙平衡,如果能在具體的案例中被細緻地剖析出來,那將是極大的加分項。總之,一本好的歷史論文集,必須在嚴謹的考證與清晰的闡釋之間找到完美的平衡點。

评分

說實在的,關注明清時期的中琉關係,很大程度上也是在關心東亞地緣政治在那個時期的微妙平衡。琉球王國的獨立性,在不同時期受到來自中國的「天朝上國」壓力與日本薩摩藩的實質控制之間的拉扯,是個極具張力的歷史課題。我希望這本集結了多位學者心血的論文,能夠從不同的切面來回應這個核心問題。比如,在十七世紀後期,隨著清朝確立統治,琉球的「兩屬」狀態是如何被重新定義與鞏固的?這不僅是外交上的安排,更涉及到琉球自身的身份認同。如果書中能有對比分析琉球內部士族對於「事大」(事奉明清)與「變通」(應對日本)的策略分歧,那將使我們對琉球的歷史主體性有更深入的理解,而不是僅僅將其視為一個被動的客體。歷史的複雜性往往藏在這些內部觀點的對話之中。

评分

這本關於明清時期中琉關係的論文集,光是書名就讓人感受到一股濃厚的學術氣息。我特別關注歷史文獻的整理與詮釋,因此對這類專門探討特定歷史時期的外交、文化交流的著作抱持高度期待。優秀的歷史研究,不僅是將史料簡單羅列,更在於學者如何從繁複的史料中抽絲剝繭,勾勒出當時錯綜複雜的權力結構與文化互動的樣貌。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些新的視角,例如,以往我們談論琉球時,常聚焦於其作為薩摩藩與明清朝貢體系之間的「緩衝地帶」角色,但更深層次的文化認同與地方精英的自主性,是否能從這些論文中得到更細膩的描繪?特別是涉及海禁政策的鬆弛與緊繃,如何形塑了雙邊貿易的實質樣貌,這遠比官方文書上簽署的條文來得生動。如果書中能有對比分析,例如將中琉關係置於更廣闊的東亞海域網絡中考察,或許能讓讀者對這個特定歷史場域的理解更為立體。畢竟,歷史研究的價值,就在於不斷挑戰既有的框架,呈現出更貼近真實的複雜性。

评分

讀史讀久了,有時候會覺得某些既有的敘事好像變成了一種框架,很難跳脫出來。這本電子書的出現,讓我有機會接觸到不同學者的觀點,這點非常吸引人。我個人對明代中後期的海外貿易管理特別感興趣,那時候海盜問題嚴重,朝廷的政策搖擺不定,對於琉球這樣一個依賴朝貢體系卻又不得不參與民間貿易的實體來說,其應對策略必然充滿了技巧與權變。我希望這本論文集裡能有針對性的探討,比方說,清初的「更番」制度對琉球王室的影響,以及琉球派往中國的留學生,他們帶回來的知識和技術,對琉球自身的發展,究竟是助力還是某種程度上的制約。如果能有對比清代與明代在處理琉球事務上的政策差異,那將更有助於理解歷史的演變邏輯。畢竟,不同的時代背景,會賦予同一種關係不同的內涵與操作空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