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中琉關係論集 (電子書)

明清中琉關係論集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陳捷先
圖書標籤:
  • 明清史
  • 琉球史
  • 中琉關係
  • 曆史學
  • 電子書
  • 學術研究
  • 文化交流
  • 政治史
  • 東亞史
  • 海洋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國際知名清史大傢陳捷先研究之大作
  ★集結作者過去對於中流關係史事的研究,深入淺齣的帶你瞭解中國和琉球的外交歷史    
                   
  位於日本最南端的沖繩,曾是一個獨立的「琉球王國」。
  作為明清時期中國的藩屬國,琉球與中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長久以來,我們對於中琉關係的認識大多止於「琉球是中國的藩屬」,
  究竟琉球歷史還有那些精彩之處?
  中國對琉球的食衣住行造成那些深遠影響?
  琉球使節來到中國又有什麼樣的行程與活動?
  讓我們透過明清史大傢陳捷先教授的文字,
  一同探索中琉之間關係的發展,
  進而深入認識這個與臺灣相距不遠的鄰居。
 
《明清之際中日文化交流史論》 本書聚焦於明代中葉至清代中後期,探討中國與日本之間在思想、藝術、宗教及社會層麵的復雜互動與文化流變。 本書以精湛的史學考證和深入的文本分析為基礎,旨在勾勒齣這一關鍵曆史時期,兩個東亞鄰國如何在政治格局變動、商業貿易往來和知識分子群體中,進行持續而微妙的文化滲透與相互影響。研究視野超越瞭傳統的“朝貢”或“戰爭”敘事,深入挖掘瞭民間層麵、學界內部以及藝術創作中的交流脈絡。 第一部分:思想的跨海傳播與本土化 本部分著重考察明清時期,中國儒傢思想、宋明理學,乃至晚明興起的“心學”如何傳入日本,並在日本知識界激起怎樣的反響與改造。 儒學經典在江戶時代的再闡釋: 詳細梳理《四書五經》在日本不同學派(如硃子學派的林傢與伊藤仁齋的古學派)中的注釋差異與思想側重。重點分析日本學者如何利用本土語境,對程硃理學中的“天理”觀與“格物緻知”進行重新詮釋,以服務於德川幕府的政治秩序建構。 陽明學的生命力與爭議: 探討王陽明學說在日本傳播的麯摺曆程。不僅關注其在初期受到的熱烈追捧,更深入剖析其“知行閤一”思想對日本武士階層,尤其是西南雄藩(如薩摩藩、長州藩)的政治實踐産生瞭何種潛移默化的影響,以及後期官方對心學的壓製與地下流傳的現象。 晚明士人交遊與思想碰撞: 依據使節往來、商貿記錄和私人書信,重構明末清初,部分中國遺民(如東林黨人或抗清誌士)與日本文人之間零星的交往片段。這些交流往往發生在非官方層麵,卻成為某些激進思想得以保留和傳播的“安全港”。重點分析例如“反清復明”思想與日本某些保守或親明的政治勢力的暗中聯係。 第二部分:宗教信仰與民間信仰的交融 文化交流不僅限於精英階層,宗教與民間信仰的互動同樣是理解明清關係的關鍵維度。 佛教禪宗的深化與地域化: 考察明代禪宗對日本曹洞宗與臨濟宗的影響是否在清代依然持續。對比兩地在禪堂儀軌、公案使用上的異同。探討中國沿海地區的媽祖信仰與日本航海貿易的關聯,媽祖如何從一個地方神祇,逐漸滲透到日本長崎等地的華商聚居區,並被部分日本人接受。 道教符號與民間習俗的滲透: 選取道教的符籙、齋醮儀式以及一些長壽、驅邪的觀念符號,分析它們如何通過中日間的海上貿易與民間接觸,進入日本的世俗生活,尤其是在日本的鄉土信仰體係中留下的微弱印記。 第三部分:藝術風格的相互啓發與物化傳播 本部分將聚焦於視覺藝術、工藝美術和文學體裁,探討物質文化流動對雙方美學觀念的影響。 瓷器:流動的審美標準: 詳細分析明代中晚期景德鎮瓷器(如青花、五彩)如何被日本市場大量接收、模仿並最終影響到日本本土的製瓷業(如肥前燒)。重點研究日本“藉用”中國紋飾與造型後,如何加入“和風”元素,形成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工藝品。 繪畫流派的參照與藉鑒: 考察清代中期,日本畫傢如圓山四條派的代錶人物在學習中國南宗山水畫、文人畫時,所采取的具體方法。分析他們如何吸收中國筆墨技法,同時融入對日本自然景觀的獨特觀察,形成一種“摺衷”的畫風。 文學體裁的互動: 分析中國小說(如《水滸傳》、《三國演義》)在日本的翻譯、改編與普及情況。探討這些敘事模式如何反過來刺激日本本土的講談、淨琉璃等說唱文學的敘事技巧和人物塑造。 第四部分:商業往來中的文化中介 明清時期,貿易活動是文化交流最直接的載體。本書將“商人”視為重要的文化中介。 長崎會館與文化信息的集散: 以長崎的華人會館為中心,分析這些社群在維護華人文化認同的同時,也扮演瞭信息傳遞站的角色。他們如何收集中國的最新政治動態、學術風嚮,並將其以書信或口頭形式傳迴國內。 物産背後的文化意涵: 不僅關注茶葉、絲綢等大宗商品的貿易,更細緻考察如文房四寶、印章、中式傢具等“文化商品”的流通。這些物品在日本被視為身份和品味的象徵,其使用方式也反映瞭日本士人對中國生活方式的嚮往與重塑。 本書通過跨學科的視角,力求重建明清中日關係中被忽視的文化對話層麵,揭示兩個古老文明在曆史轉摺期相互依存、彼此塑造的復雜圖景。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捷先(1932~2019)

  
  江蘇江都人,1932年生,1956年畢業於臺灣大學歷史係,1959年獲臺大歷史研究所碩士,後應邀赴美加入美國哈佛大學訪問學人計畫研究,返臺後歷任臺大歷史係主任、歷史研究所所長等職,持續著述不輟。
  
  為國際間享負盛名的學者,精通滿文,對清史文獻檔案瞭如指掌,在清代史、檔案學與滿族研究領域中成就斐然。1980年應聘為美國麻州大學客座教授;1990年榮獲韓國圓光大學名譽博士學位;長期指導國立故宮博物院的清史齣版與研究方嚮,並主導國際學會有「中國域外漢籍國際學術會議」、「亞洲族譜學術研討會」等等,培育眾多的中外年輕學者,並帶動國內外的學術研究風氣。退休後移居加拿大,現為臺灣大學名譽教授。
  
  教授著作等身,除百餘篇的中英文論文外,清史領域著有《清史雜筆》、《努爾哈齊寫真》、《康熙寫真》、《雍正寫真》、《乾隆寫真》、《明清史》、《透視康熙》、《滿清之晨——探看皇朝興起前後》、《青齣於藍:一窺雍正帝王術;滿族與檔案學類有》、《以史為鑑—漫談明清史事》;滿族與檔案學類有《滿洲叢考》、《清代臺灣方誌研究》、《東亞古方誌探論》、Manchu Archival Materials、The Manchu Palace Memorials 、《族譜學論集》等書。
 

圖書目錄

前言
壹、明清中琉封貢關係源流略考
貳、明清時代華人對中國文化東被琉球的貢獻──以食衣住行等事為論述中心
參、康熙皇帝對中琉關係延續與加強的貢獻
肆、清代琉使在華行程與活動略考
伍、東亞文化圈的形成與發展──以琉球王室漢化為約論中心
陸、琉球王位繼承略考
柒、談清代成書的幾種琉球方誌
捌、琉球久米係族譜研究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1466378
  • EISBN:9789571468594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3MB

圖書試讀



  中琉關係可謂源遠流長,中國隋唐時期雙方就有瞭交往接觸。降至西元十四世紀七十年代,明初洪武年間,中琉官方建立瞭正式的外交關係,此後五百年中,雖因政局變動,彼此仍維持封貢關係,大傢誠信相處,一片和諧,堪稱世界邦交史上的一個好典範。兩國官私書檔中留下不少實狀記錄,至今讀來,仍教人欽羨神往。

  我對中琉關係史事極有興趣,過去寫過一些文章,現在把它們集印成書,內容大別有兩類:一是談中國明清時期與琉球的封貢關係,包括明初封貢製度的建立,清代雙方關係的加強以及琉人朝貢入京的實況行程等等。二是明清時期中華文化輸入琉球及其所生的影響,包括物質與精神方麵的,如中國衣、食、住、行、樂、育東傳琉球的情形,琉球王室若乾行政製度因受中國影響而發生的變革或創新以及中國特有文化產物《方誌》與《族譜》在琉球的生根、茁壯等事實。直到今天,我們在琉球似乎還能看到中華文化的身影,當年影響之深,由此可見一斑。

  這本小書今天能夠問市,我得感謝三民書局董事長劉振強先生的厚愛,因為他能幫助我齣版。赤嶺守、陳龍貴、洪麗萍三位先生的細心校對以及內子侯友蘭女士的多方協助,也是我應該緻上謝忱的。

  至此書中的論點,可能有不盡理想的,尚請方傢君子們賜以指正。
 
謹識於加拿大溫哥華傍釋樓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關於明清時期中琉關係的論文集,光是書名就讓人感受到一股濃厚的學術氣息。我特別關注歷史文獻的整理與詮釋,因此對這類專門探討特定歷史時期的外交、文化交流的著作抱持高度期待。優秀的歷史研究,不僅是將史料簡單羅列,更在於學者如何從繁複的史料中抽絲剝繭,勾勒齣當時錯綜複雜的權力結構與文化互動的樣貌。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些新的視角,例如,以往我們談論琉球時,常聚焦於其作為薩摩藩與明清朝貢體係之間的「緩衝地帶」角色,但更深層次的文化認同與地方精英的自主性,是否能從這些論文中得到更細膩的描繪?特別是涉及海禁政策的鬆弛與緊繃,如何形塑瞭雙邊貿易的實質樣貌,這遠比官方文書上簽署的條文來得生動。如果書中能有對比分析,例如將中琉關係置於更廣闊的東亞海域網絡中考察,或許能讓讀者對這個特定歷史場域的理解更為立體。畢竟,歷史研究的價值,就在於不斷挑戰既有的框架,呈現齣更貼近真實的複雜性。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選題,讓我聯想到近來對於「小國」在國際關係中能動性的討論。明清時期的琉球,無疑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它如何在強權夾縫中,透過朝貢體係這個「儀式性」的框架,來確保自身的生存與一定的政治空間?這需要極高的外交智慧與對國際潛規則的掌握。我非常好奇,在這些專論中,是否有新的史料被發掘齣來,用以佐證琉球官員在與明清使節周鏇時的實際操作細節。例如,在贈禮的規格、儀式的遵循程度上,是否存在「陽奉陰違」或「過度錶現」的現象,以期達到某種政治目的?如果能從具體的「儀式外交」層麵,探討琉球如何利用朝貢體係的規範性語言,來強化自身的閤法性與國際地位,那無疑是極具洞見的分析。這種對微觀操作層麵的關注,往往能揭示宏大敘事背後被忽略的細節。

评分

從排版和電子書的流暢度來看,這本學術論集似乎是經過精心製作的。雖然內容纔是王道,但如果閱讀體驗不佳,對於長篇的史學著作來說,確實是個不小的門檻。中琉關係的研究,常常牽涉到大量的漢字文獻,對於我們習慣瞭現代白話文的讀者來說,如何將古典文獻中的語境準確地傳達齣來,是衡量論文質量的關鍵指標之一。我比較期待的是,學者們在引用材料時,能否提供足夠的背景解釋,避免讓對該領域涉獵不深的讀者感到吃力。例如,琉球的「三司官」製度,其在朝貢體係中扮演的角色,與其在內政上的實權,兩者之間的微妙平衡,如果能在具體的案例中被細緻地剖析齣來,那將是極大的加分項。總之,一本好的歷史論文集,必須在嚴謹的考證與清晰的闡釋之間找到完美的平衡點。

评分

說實在的,關注明清時期的中琉關係,很大程度上也是在關心東亞地緣政治在那個時期的微妙平衡。琉球王國的獨立性,在不同時期受到來自中國的「天朝上國」壓力與日本薩摩藩的實質控製之間的拉扯,是個極具張力的歷史課題。我希望這本集結瞭多位學者心血的論文,能夠從不同的切麵來迴應這個核心問題。比如,在十七世紀後期,隨著清朝確立統治,琉球的「兩屬」狀態是如何被重新定義與鞏固的?這不僅是外交上的安排,更涉及到琉球自身的身份認同。如果書中能有對比分析琉球內部士族對於「事大」(事奉明清)與「變通」(應對日本)的策略分歧,那將使我們對琉球的歷史主體性有更深入的理解,而不是僅僅將其視為一個被動的客體。歷史的複雜性往往藏在這些內部觀點的對話之中。

评分

讀史讀久瞭,有時候會覺得某些既有的敘事好像變成瞭一種框架,很難跳脫齣來。這本電子書的齣現,讓我有機會接觸到不同學者的觀點,這點非常吸引人。我個人對明代中後期的海外貿易管理特別感興趣,那時候海盜問題嚴重,朝廷的政策搖擺不定,對於琉球這樣一個依賴朝貢體係卻又不得不參與民間貿易的實體來說,其應對策略必然充滿瞭技巧與權變。我希望這本論文集裡能有針對性的探討,比方說,清初的「更番」製度對琉球王室的影響,以及琉球派往中國的留學生,他們帶迴來的知識和技術,對琉球自身的發展,究竟是助力還是某種程度上的製約。如果能有對比清代與明代在處理琉球事務上的政策差異,那將更有助於理解歷史的演變邏輯。畢竟,不同的時代背景,會賦予同一種關係不同的內涵與操作空間。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