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三角習題:從美中台到紅藍綠,台灣前途的再思考 (電子書)

台灣的三角習題:從美中台到紅藍綠,台灣前途的再思考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蘇起
图书标签:
  • 台湾
  • 政治
  • 美中台关系
  • 两岸关系
  • 台湾未来
  • 红蓝对立
  • 三角关系
  • 政治分析
  • 时事评论
  •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美中台與紅藍綠的關係有如撞球,任何一顆球的滾動,都會在球檯上碰撞出難以預測的連鎖效應。

  「台灣的三角習題」是蘇起對台灣內部與外部情勢的觀察與解析,蘇起提出「大三角」(美中台)與「小三角」(紅藍綠)的分析架構,來概括台灣內外的政策環境。

  歷史證明,台灣雖小,卻是最可能引爆美中兩強交戰的導火線,這注定了台灣在國際局勢中的關鍵地位,但處境先天就十分困難,必須時時刻刻小心翼翼,否則代價必然巨大。而80年代黨禁解除後,國內政黨開始競合,也各自與北京互動,因此在美中台之下,又多了一組紅藍綠的三角關係。

  《台灣的三角習題:從美中台到紅藍綠,台灣前途的再思考》有談內政,如台灣的歷史地理、內部變化、選舉,美國及大陸內政;有談雙邊關係,如台灣的大陸政策、北京的對台政策,或兩岸關係、美台關係、美中關係等;亦涉及東亞情勢、大小三角的變化。透過蘇起深入淺出的評論,我們對於台灣的命運與前途,將會有更加清楚的體認。
 
《島嶼的十字路口:解析當代台灣的內外挑戰與未來抉擇》 一部深度剖析台灣在當前複雜地緣政治格局中,如何平衡內政改革與外部戰略定位的專著。本書聚焦於理解台灣社會內部的多元光譜,以及其在國際舞台上所面臨的關鍵抉擇,旨在提供一個清晰、無偏見的分析框架。 第一部:地緣政治的風暴眼——台灣與世界大國的角力 第一章:權力轉移下的台灣戰略定位 本章深入探討二十一世紀以來,全球權力結構從單極向多極轉移的趨勢,如何直接形塑了台灣的國際處境。我們檢視美國對印太戰略的調整,特別是其對「第一島鏈」的重新重視,如何讓台灣成為美中戰略競爭中最敏感的節點。分析將著重於美國「戰略模糊」政策的演變,及其對台灣內部安全預期產生的連鎖效應。 第二章:中國大陸的崛起與對台政策的再建構 解析中國大陸在經濟總量躍升後,其國家意志如何更堅定地投射於「民族復興」的宏大敘事中,以及「祖國統一」在當代中國政治光譜中的核心地位。本書將細緻梳理北京方面針對台灣採取的「胡蘿蔔加大棒」策略的變化,從經濟融合成效的邊際遞減,到軍事威懾力度的逐步升級。特別關注在「灰色地帶」衝突中,如何運用資訊戰和認知作戰,對台灣社會的穩定性構成挑戰。 第三章:區域夥伴的動態平衡:日本、韓國與東協的視角 台灣的安危從來不是孤立的議題。本章將考察周邊主要行為體,如日本和韓國,如何在維護自身國家利益與應對中美競爭之間尋找平衡點。對於日本而言,台灣海峽的穩定性直接關乎其西南諸島的安全;而韓國則面臨著在經濟上深度依賴中國、安全上依賴美國的兩難局面。此外,東協國家對台海局勢的謹慎態度,以及他們如何從中尋求發展機遇,也將被納入分析範圍。 第二部:內部光譜的解構——台灣社會的認同與政治分歧 第四章:身份認同的流變:從「國家定位」到「生活方式」的轉移 本章試圖量化和質化分析當代台灣社會在身份認同上的細微變化。我們不只關注傳統的「統獨」標籤,更著重於探討在世代差異、居住地差異(本省/外省/新住民)以及價值觀差異下,所形成的複雜認同光譜。分析顯示,越來越多的民眾將焦點從宏大的國家定位轉移到對自身生活品質、民主制度的維護以及社會公平正義的訴求上。 第五章:政治生態的極化與和解的難題 探討台灣成熟民主體制下的政治競爭現況。本書將運用選舉數據和民意調查分析,揭示藍綠陣營如何在重大議題上持續固化其支持基礎,以及這種極化現象對政策制定的效率和長期國家規劃的阻礙。深入剖析政黨輪替後,如何處理歷史遺緒與轉型正義的議題,以及這些議題如何被用作政治動員的工具,而非社會和解的契機。 第六章:經濟結構的轉型與社會公平的挑戰 台灣經濟長期以高科技產業為核心驅動力,本書將分析這種「利基型發展」的優勢與風險。特別是全球供應鏈重組對台灣產業的衝擊,以及如何應對青年世代在低薪、高房價、高工時壓力下的集體焦慮。探討政府在促進產業升級的同時,如何有效落實社會安全網的建構,縮小貧富差距,以鞏固民主的社會基礎。 第三部:未來路徑的再思考——韌性、戰略與永續發展 第七章:提升全民防衛韌性:安全概念的擴展 本書主張,台灣的安全不能僅依賴傳統軍事威懾。本章提出「整體國家韌性」的概念,涵蓋資訊安全、能源安全、關鍵基礎設施的防護,以及公民社會的心理準備。分析將側重於如何通過全民國防教育、後備動員體系的現代化,以及培養社會對抗認知作戰的免疫力,來建立一個更具彈性的防禦體系。 第八章:外交空間的拓展與「利基外交」的實踐 在全球戰略對峙的背景下,台灣如何尋求突破性的外交空間?本章檢視台灣在非傳統安全領域,如公共衛生、人道援助、氣候變遷等議題上的「利基外交」策略。分析台灣如何利用其在特定專業領域的優勢,深化與中小國家的實質合作關係,並在國際社會中爭取更具建設性的發聲權,而不僅是作為地緣政治的籌碼。 第九章:民主價值與制度自信的鞏固 面對外部壓力與內部雜音,台灣民主制度的自我優化成為關鍵。本章探討如何強化媒體識讀能力,保護言論自由的健康生態,並完善民主決策的透明度和公民參與度。最終,本書總結認為,台灣的未來不在於單純地「選邊站」,而在於堅定地深化其民主價值,將制度的優越性轉化為真正的國家競爭力與國際吸引力。 結論:在兩岸關係的迷霧中,尋找台灣的歷史定位與時代使命 本書的結論部分將整合前述的分析,強調台灣的未來抉擇需要極高的戰略智慧與內部的團結共識。它不是一本書寫「答案」的作品,而是一份引導讀者進行深入、多維度思考的工具書,旨在促使社會共同面對變局,審慎規劃下一階段的發展藍圖。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蘇起


  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畢業,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碩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博士及蘇聯研究碩士。

  在美期間曾在哈佛大學科學與國際事務研究所擔任一年研究工作,並任紐約《世界日報》編輯。返台後曾任新聞局局長、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家安全組召集人、行政院政務委員、總統府副祕書長、陸委會主委、政治大學教授、淡江大學教授、立法委員、國安會祕書長等職務。現為台北論壇基金會董事長。

  著有《危險邊緣:從「兩國論」到「一邊一國」》、《九二共識》、《中蘇共關係正常化之研究》、《七十年代的蘇聯對中共政策》、《兩岸波濤二十年紀實》等書,並翻譯出版《美國的新生》。
 

图书目录

自序
 
台灣內政
01 理性主義vs.民族主義
02 台灣可以不悲哀
03 台灣與中華民國合則兩利
04 當前台灣困境的根源
05 嘆台灣的兩岸精神病
06 實力乎?民意乎?
07 溫水煮青蛙的台灣
08 失衡的國安人事布局
09 從馬習會看台灣的「自虐」與「他虐」
10 跳脫「松鼠」的宿命
11 相互毀滅還是相忍為國
12 從「乎乾啦」到杯弓蛇影
13 台灣的共業
14 「不知不覺」的台灣
15 台灣需要再次脫胎換骨
16 台灣民主的反思
17 民國百年,「興利」元年
18 台灣的歷史與地理
19 總統直選制度對兩岸關係的影響
 
台灣選舉
01 台灣大選的外部因素
02 二○一九──高度風險的一年
03 假如「美國牌」加上「台灣牌」
04 台灣選舉的境外因素
 
台灣安全
01 台灣新風險──四海+四獨
02 像一九四九的二○一九
03 美國會來救嗎?(上)
04 美國會來救嗎?(下)
05 中共對台動武的可能性?(上)
06 中共對台動武的可能性?(下)
07 試擬台灣未來的可能劇本
08 惡化中的台灣安全環境
09 今年攸關台灣安全的三因素
10 台灣安全的新變數
 
兩岸關係
01 蔡總統扭曲的兩岸觀
02 民共為何沒有溝通?
03 當前兩岸僵局的癥結
04 兩岸五二○後的可能對撞
05 新政府的兩岸課題
06 進入「危機管理期」的兩岸關係
07 三贏的馬習會
08 台海可能進入「危機管理期」
09 一個中國──在一與二之間
10 流失中的兩岸政治基礎
11 冒險、妥協、善意──辜汪會談的時代啟示
12 主權問題的迷思
13 兩岸需要同情的相互理解
 
台灣的大陸政策
01 蔡總統新轉折的風險
02 鬥、拖、和,或「經美制台」
03 沒有馬英九的馬英九政策
04 希臘荒謬劇的啟示
05 台灣應清楚打出「和」的品牌
06 誤判的教訓不能重演
07 兩岸關係何去何從──鬥、拖、和
 
北京對台
01 北京如何評估台灣大選?
02 習近平新時代的對台政策
03 北京如何看台灣?
04 試析習近平的中國大陸
 
美國
01 當前美國的對台政策
02 美國怎麼了?
03 美國在衰落嗎?
04 黑天鵝亂飛的二○一七年
05 川蔡通話的多重影響
06 美國政策思維中的台灣
 
美中關係
01 美中──台灣該選邊嗎?
02 美中貿易戰的背後
03 美中「競爭」下的台灣
04 用撞球思維看美中關係
05 台灣與美中角力
 
大小三角
01 變了形的大小三角
02 台灣的前途誰決定?
03 從大小三角看「維持現狀」
04 台灣的大三角與小三角
 
東亞
01 北韓問題與台灣的關聯
02 以「智」處世的國家及領袖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0854343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9MB

图书试读

自序(節錄)

  筆者生於台灣,長於台灣,留學美國,再回到台灣工作至今。早年走過台灣貧困歲月時,絲毫不覺其苦。後來目睹它締造舉世豔羨的經濟奇蹟與民主典範,並分享了它的光榮與喜悅。最近二十年眼看它內部社會撕裂、經濟停滯、民主倒退,外部環境居然惡化到連「亡國感」都變成常見名詞時,內心直有無比的傷痛及不甘。

  幾年前決定提筆為文,就想把台灣的特殊經驗藉著每月一篇短文略作分析。筆者很早就觀察到台灣有個難解的美中台三角習題。從很多方面看,台灣小到根本不可能與美中兩強平起平坐,怎會並列成為三角?但歷史證明,台灣雖小,卻是最可能引爆兩強交戰的導火線,直接牽動它們最敏感的神經,所以台灣夠格與美中並列。只是這個三角習題也注定台灣的處境先天就十分困難,必須時時刻刻小心翼翼,否則代價必然巨大。八○年代黨禁解除後,國內政黨開始競合也各自與北京互動,因此又多了一組三角關係。筆者於是提出「大三角」(美中台)與「小三角」(紅藍綠)的分析架構來概括台灣內外的政策環境。

  筆者從事公職時還實際體會政策的三個面向:消息面、操作面,及基本面。一般人看到「消息面」,以為那就是影響決策最大的力量。「操作面」對媒體最有吸引力,拚命去挖掘,而大眾也很想偷窺。所以這兩方面的資訊在台灣民主化後,幾乎可以用「汗牛充棟」四個字來形容。

  不幸的是,個人認為最難看到的「基本面」其實才是政策背後最大最深刻的力量。正因它隱形、抽象、歷久不衰,不像「消息」或「操作」那樣具體、時生時滅,也不因任何領導人、政府或政黨的主觀意願而轉移。所以「基本面」最關鍵。只有越多人更深入理解基本面,台灣這個年輕的民主政體才可能在做重大決策時越接近理性,它的民主品質也才能提升。基於此信念,筆者乃不揣淺陋,試盡綿薄,藉每篇一千五百字的短文,從見報當時的主要新聞議題切入,但不聚焦該議題,而是專注剖析隱藏在它背後更深刻的「基本面」。

  基本面本質是宏觀而不是微觀的。它大概又分成橫切面及縱切面。橫切面指的是同一時段大三角與小三角的互動。如果用撞球檯做比方,美中台與紅藍綠各自的內政與彼此關係都分別是一個球。任何一個球的滾動都會在球檯上產生難以預測的連鎖效應。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說,現在談論台灣的未來,總讓人覺得像在玩一場機率極低的俄羅斯輪盤,每轉一次都充滿了不確定性。這本《台灣的三角習題》,光是從書名結構來看,就點明了這場遊戲的複雜性:美國、中國兩大外部變數,加上台灣內部的藍綠光譜,這三邊的互動關係,簡直就是一個無解的代數問題。我期盼作者能深入探討,在訊息戰日益白熱化的當下,這種「三角」的互動是如何扭曲了台灣社會的自我認知和決策過程的。我想知道,書中對於「解」的定義是什麼?它會不會提出一個看似完美,但實施起來卻極度困難的理想模型?或者,它會更務實地告訴我們,在現階段,我們必須接受並管理哪種程度的「不完美」和「妥協」?這類型的書籍,最怕的就是給出空泛的希望,我更希望看到冷靜、近乎殘酷的現實分析。

评分

說真的,現在市面上關於台灣前途的書籍,要不就是過度樂觀地強調我們的戰略價值,要不就是過度悲觀地渲染亡國的危機感。我希望能從這本《三角習題》中,找到一條相對中庸、但又充滿洞察力的「第三條路」。我期待它能像一把精準的手術刀,劃開那些被政治語言層層包裹的表象,直達核心的利益衝突點。特別是「紅藍綠」的糾葛,在不同的外部壓力下,它們的立場會如何互相影響、排擠或甚至意外地結合?這種動態的內政外交耦合關係,往往是決定台灣未來走向的隱形線索。如果作者能提供一些關於未來十年可能出現的「黑天鵝」或「灰犀牛」事件的預判,並讓我們知道台灣社會該如何提前佈局,那就真的是一本極具前瞻性的重量級作品了。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和主題聽起來就讓人心頭一緊,畢竟「三角習題」這個詞彙,在台灣這個地緣政治的十字路口上,簡直就是日常的寫照。我猜測作者肯定對台灣的國際處境有著深刻的觀察與獨到的見解,或許能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切入,剖析美中兩大強權拉扯下,台灣如何在夾縫中求生存、尋發展。我特別期待它能跳脫過去那些老生常談的論述,提供一些更具操作性或更貼近現實的思考框架。畢竟,我們需要的不是更多的口號,而是能讓我們更清楚看見未來路徑的分析。光是書名就已經夠嗆了,我希望能從中讀到一些能讓人晚上睡不著,但又不得不深思的內容,畢竟台灣的前途,哪容得下一絲馬虎?如果這本書能為我們梳理出一些錯綜複雜的關係,並且用一種不那麼「政治正確」的方式來呈現,那絕對是值得一讀的佳作。

评分

最近在社群媒體上看到不少人在討論台灣未來的方向,感覺大家焦慮感都很重,但討論來討論去,好像都繞不開那幾套固定的劇本。因此,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標題時,第一個念頭就是:總算有人願意把「紅藍綠」這三個在國內撕扯許久的力量,硬是拉到「美中」這個國際大棋盤上去重新檢視一番了。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平衡國內政治光譜與國際戰略佈局這兩把尺的。特別是「再思考」三個字,暗示著它可能挑戰了我們過去習以為常的認知,也許會對某些政治人物或特定群體的論述提出尖銳的反駁。這種勇於挑戰既有框架的寫作態度,在現今的出版市場中已經相當罕見了。希望它能提供更細膩的社會觀察,而不僅僅是宏觀的戰略推演,畢竟,最終影響台灣命運的,還是台灣人民的選擇與行動。

评分

我對這類探討地緣政治的著作,通常會特別關注其語言的精準度與論證的嚴謹性。尤其「美中台」這個經典三角,每個環節的力量平衡點都在不斷漂移,要準確捕捉當下的動態平衡點,對作者的功力是極大的考驗。我猜測,這本書或許會深入分析近幾年來,華府的政策轉向是如何微妙地牽動台灣內部政黨的論述基調,以及北京方面如何利用台灣內部的分歧來達成戰略目的。如果作者能巧妙地將這些複雜的國際角力,轉化成一般讀者也能理解的脈絡,而不只是堆砌學術名詞,那麼它的價值就不僅限於專業圈子。我比較感興趣的是,它如何看待台灣民間社會的「韌性」或「疲勞感」,畢竟,持續處於高壓狀態下,人民的心態變化,也是影響「習題」結果的關鍵變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