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還能回到從前嗎?:認識日本.回望中國.正視當下 (電子書)

「我們」還能回到從前嗎?:認識日本.回望中國.正視當下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科
图书标签:
  • 日本
  • 中国
  • 历史
  • 文化
  • 社会
  • 回忆
  • 反思
  • 亚洲
  • 当代
  •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泰戈爾說過:「當黎明仍然是一片黑暗之時,信仰就是那只感覺到光明而開始歌唱的鳥。」(Faith is the bird that feels the light and sings when the dawn is still dark。)作為一種個人的生命體驗,信仰是一種心靈之光,也是讓人度過任何艱難的精神慰藉。如果我們都像明朝的哲學家王陽明那樣信仰普通人的良知,那麽自由和尊嚴就離我們不遠了。
 
我希望,朱科先生的這本書,在那些機智風趣的隨興嘲諷中,或在略為辛辣尖銳的直言批評中,或在風和日麗的精美描述中,不僅會給讀者提供一種輕松的娛樂,更在字裡行間讓世人看到未來一代青年知識人身影中所閃爍出來的一線心靈之光:畢竟未來世界將是屬於他們的。
 ——旅美學者 傅鏗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主题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尽,不涉及您提到的那本书籍。 --- 《失落的文明的迴響:從美索不達米亞到安第斯山脈的古代工程奇蹟》 ISBN: 978-1-234567-89-0 作者: 艾倫·馬歇爾 (Alan Marshall) 頁數: 680 頁 尺寸: 160mm x 240mm 裝幀: 精裝附獨立地圖集 簡介: 人類文明的歷史,是一部由智慧、勞動與對未知世界的探索所構築的宏大敘事。然而,在我們今天所認知的歷史框架之外,存在著無數令人屏息的古代工程壯舉,它們不僅挑戰了我們對古代技術水平的固有認知,更深刻地揭示了不同地理環境下,人類社會如何發展出驚人的組織能力與科學理解。 《失落的文明的迴響》是一部深入探討全球數個關鍵古代文明工程成就的權威性著作。本書作者,資深考古學家與古建築工程專家艾倫·馬歇爾博士,耗費二十年時間,走訪了從中東的兩河流域到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脈,從尼羅河谷的邊緣地帶到印度河流域的隱藏遺址,試圖拼湊出那些被時間塵埃掩蓋的技術藍圖與社會結構。 本書的結構嚴謹,分為五個核心部分,每一部分都聚焦於一個地理與文化群體,並配以大量由作者親自繪製的結構剖面圖、衛星熱成像分析圖以及出土文物的細緻拓印。 第一部分:泥板與神廟——美索不達米亞的灌溉哲學 本部分細緻考察了蘇美爾、阿卡德及巴比倫文明在兩河流域所建立的複雜灌溉網絡。馬歇爾博士不僅分析了現存的運河系統遺址,更深入探討了控制水流所需的數學模型與行政管理體系。他提出了關於「齊古拉塔」(Ziggurat)結構穩定性的新理論,認為其設計中融合了對土壤液化現象的早期認識。此外,書中還收錄了對現存楔形文字泥板中關於水利工程合約和勞工分配記錄的全新翻譯與解讀,揭示了一個高度官僚化且極度依賴水資源分配的社會體系。 第二部分:石塊的語言——古埃及金字塔與採石藝術 埃及的宏偉建築群一直是人類想像力的焦點。本書不再著重於傳統的「如何建造」的爭議,而是轉向「如何規劃與運輸」。作者利用現代雷射掃描技術對吉薩高原周邊的採石場進行了三維重建,推導出當時用於移動巨石塊的滑輪與槓桿系統效率的極限值。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書中對拉美西斯時代神廟基礎的沉降分析,揭示了古埃及工程師如何利用地下水位變化來調節石塊的最終定位,這在當時的工程學中是一個極為先進的實踐。 第三部分:高空與深谷——安第斯山脈的垂直工程學 印加帝國的成就體現在其對極端地形的掌握。本部分重點分析了馬丘比丘、奧揚泰坦波等地的階梯式梯田與基礎工程。馬歇爾博士提出了「地震惰性結構」的觀點,認為印加人對花崗岩塊的切割精度並非單純的工藝追求,而是為了在多次地震中實現「結構自穩定性」。書中詳盡比較了印加道路系統(Qhapaq Ñan)的排水設計與羅馬道路的差異,凸顯了適應高海拔多變氣候的獨特智慧。 第四部分:水的奇蹟——羅馬渡槽的材料科學與水力學 羅馬帝國的工程學以其堅固耐用著稱。本書透過對龐特迪加爾(Pont du Gard)等著名渡槽的化學分析,深入探討了古羅馬「火山灰混凝土」(Pozzolana concrete)的配方秘密。作者指出,羅馬人對不同火山灰來源的微觀結構差異有著精確的經驗性知識,這使得他們的結構物能在惡劣環境下抵抗鹽水與酸雨的侵蝕長達兩千年。此外,書中也分析了引水渠的坡度計算,展示了他們在無電子設備輔助下如何精確控制數十公里長距離的水流速度。 第五部分:未竟的篇章——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城市規劃與水資源管理 針對哈拉帕與摩亨佐達羅等古城,本書的貢獻在於對其複雜的城市下水道和公共浴場系統的重新審視。不同於尼羅河或兩河流域的集中式灌溉,印度河流域文明似乎建立了一種強調個人衛生與分散式水資源處理的城市模型。作者基於最新的地質勘探數據,重建了這些城市在約西元前1900年可能面臨的特大洪水事件,並推測這是導致其規劃體系崩潰的關鍵因素。 本書的獨特價值: 《失落的文明的迴響》不僅是一本關於「過去」的書,更是一部啟發「未來」的指南。它超越了單純的歷史描述,運用跨學科的研究方法——結合考古學、材料科學、流體力學與社會人類學——來還原這些偉大文明的工程決策過程。通過對這些失落智慧的深度挖掘,讀者將能更深刻地理解人類面對自然環境的挑戰時,所展現出的無限創造力與韌性。這本書適合所有對古代科技史、土木工程學、以及全球文明比較感興趣的讀者。 --- (總字數:約1550字)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自序
 
 
◆第一輯:哈日反日不如知日
日本,這麼近那麼遠
神道,掛在門前的沙丁魚頭
可愛的「牛鬼蛇神」
理解日本,山本七平的問和答
佩裡來航,侵略者何以成為英雄?
「我們」還能回到從前嗎?
「支那」的愛恨情仇
當內山完造成為鄔其山
歷史課本之外的田中角榮
中日相互理解還有多遠?
閒聊近代日本語
日語和漢語的「默認值」
日本語的「真面目」
日本對中國的「另類自豪」
「中國」侵略過日本嗎?
如果沒有學過歷史,你幾乎要被他說服了
日本的「東張西望」
中國人的「兩張面孔」
當「日流」遭遇「華流」
如何識別一個日本人?
 
 
◆第二輯:鄉愁中國
如何「陌生化」中國?
中國夢,民國夢?
少年民國
鄉愁臺灣
鄉愁,美麗的誤會
神的傳說
大俠們的「長衫」
進擊的作家
理論的「迴旋鏢」
閱讀無意義,那就寫作吧
被淡忘的花園口
美的殺傷力
勿使後人復哀後人
 
 
◆第三輯:高牆與雞蛋之間
高牆、雞蛋和母雞
讀《燃燈者》
觀點的自我修正就是「打臉」?
最下者與民爭
法律必然帶來正義嗎?
老鼠哲學
知識的傀儡
香港,書天堂
《鴉片戰爭》中的香港
白晝將盡,暮年不再燃燒咆哮
法中合拍片,你的節操掉了!
原來女神只存在於硬碟
枕邊書
生而有債
 
 
代後記:若能如此,夫復何求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9841009
  • 規格:普通級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7MB

图书试读

記得多年前,我在北京採訪某個著名的會議,在非常認真地忙完手頭工作後,花了一整天看了陳浩民、馬浚偉主演的TVB劇《天機算》。港劇嘛,情節老套,特效粗劣,演技根本談不上,打發時間的話勉強過得去。整部劇以神書《推背圖》為噱頭,稱得到此書並加以破解,就可預見未來就能得天下。於是,為了爭奪此書,正邪兩派展開對決。
  自古以來,權力高度集中的王朝,都奉行密室政治,皇帝一個人或者再加上幾個心腹,腦門一拍就決定了下一任統治者。而且只要翻一翻史書就會知道,「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都只是些場面話,說給天真無邪的儒生們聽的。在朝者從此榮華富貴還是淪為階下囚,仿佛咫尺之間。零和遊戲式的博弈,不殺個你死我活,就難以甘休。
  因為不公開不透明,政權發生更替,變數太大。人們在心理上迫切需要克服恐慌,需要一種可以消除未來不確定性的確定的東西。於是,《推背圖》這樣的玄之又玄的「神書」就應運而生。據當今的某位「算師」說,這部由唐初司天監李淳風與術數大師袁天罡合著的書,自唐代起,將中國及世界局勢,一一預言出來。這其中不僅包括武則天當政、趙匡胤登基,甚至還有臺灣領導人的名字。你說神不神?
  可是,只用在網上查一查,就知道這本「神書」是在民國時期成書。對前朝的「推算」大約是事後諸葛亮,對今世的「預言」也免不了「算師」為謀生計的穿鑿附會。大家從小都是少先隊員,接受的是歷史唯物主義教育,胸前的紅領巾都告訴你政權是「革命先烈用鮮血換來的」。不過,當你離開了被意識形態左右的「純良」的學校環境,走入複雜而險惡的叢林社會,殘酷的現實說不定真的會讓你相信,一本小人書就能決定一個人、一個時代的命運。
  確定與不確定,這是一個問題。
  在這樣一個國家,這樣一個時代,生活中能夠把握的確定的東西,實在太少了。幾年前,微博還是社會輿論的重要空間,現在成了娛樂明星、「正能量」異常擁擠的地方。幾年前,「中國模式」還是大國崛起的一個神話,PM2.5還是美帝精心設計的一個「陰謀」。現在呢,中國進入「新常態」後又進入「新時代」,PM2.5成為考核政績的重要指標。
  外界處在不停變化之中,個人也是如此。儘管有那麼多的事情難以確定,我仍然非常確定地持守住內心,保持謹慎樂觀,保持相信,這個國家、這個社會能夠更好。引用一句我在第一本書後記裡的話:「反歸各自內心,追根溯源,問問人格構成的最基本要素是哪些,自己的真實信仰便漸漸浮現——愛、智慧、自由、自律、正直、與人為善。」
  關於這本書,同樣有著很多的確定與不確定。

2015年,我的第一本書《請把美獻給世界的荒涼》出版後,我就著手開始這本書的寫作。這本書的第一輯「哈日反日不如知日」,就是在那一年寫的。現在回想起來,那的確是一場異常孤獨但又令人興奮的知識探險。
  有評論者說中國是個複雜的國度。其實,中國的鄰國日本又何嘗不是?而且,對於不少國人來說,日本的複雜不僅在於其與中國因歷史問題產生的民族情感方面,更在於其與中國文化的若即若離,看似真切卻又無比陌生。我出生的上世紀80年代,中日兩國交好,日本的大量文藝作品湧入中國。高倉健的硬漢電影、山口百惠與三浦友和因戲結緣、宮崎駿的動畫電影以及《鐵臂阿童木》《聰明的一休》《聖鬥士星矢》《蠟筆小新》《七龍珠》等動畫片,成為不少中國人的童年回憶。但是,隨著閱歷的增長,我越來越發現,這個鄰國有那麼多的歷史問題和讓人瞠目結舌的社會問題。這種前後對比產生的複雜性,驅使著我去瞭解這個國家和他們的深層文化。
  本書的第二輯,便是我在第一輯的基礎上,重新建構自己對中國和中華文化的認知。也就是,在認識鄰國日本的同時,回望中國。
  本書第三輯的寫作,其實是由村上春樹在耶路撒冷文學獎授獎儀式上的演講引發。第三輯的篇名就借用了演講的題目「高牆與雞蛋」。村上春樹在演講中說「假如這裡有堅固的高牆和撞牆破碎的雞蛋,我總是站在雞蛋一邊。是的,無論高牆多麼正確和雞蛋多麼錯誤,我也還是站在雞蛋一邊」。他用「高牆與雞蛋」的比喻,表達了自己對弱者的無條件同情。我覺得,村上的這種對待文學和現實衝突的態度,在某種程度上激發了多數世界主義者與和平主義者的共鳴。因此,第三輯的內容其實是前兩輯的延伸與昇華。
  為什麼說這本書有著很多的確定與不確定。確定的就是我對這三輯內容的說明,不確定的則是內容的增刪和出版時間。2015年我著手寫第一輯,一年後基本上完成第二輯,第三輯的寫作又花了一年多。之後,便是將原稿發給多位老師請求指教,並一遍遍對全書內容不斷的修改、完善。全書雖然只有11萬多字,但我卻用了4年多的時間。直到2019年6月,增刪八稿之後,我覺得應該可以拿出來讓更多人看一看了。
  至於出版時間,我自然不能確定,但也不心急,至少不用找《推背圖》,不用找「算師」了。
 
2019年夏
寫於湖北襄陽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挺有意思的,用了一種比較樸實的色調,給人一種沉靜思考的感覺,雖然我還沒仔細讀內容,但光是看到「我們」還能回到從前嗎?這幾個字,就覺得很有感觸,好像觸碰到了一些台灣人心中難以言喻的集體記憶或情感連結。台灣社會現在對於「從前」的定義其實很複雜,它可以指日治時期,也可以指威權年代,更可以是某種理想化的過去。這本書的名字,很有企圖心地想在「日本」和「中國」這兩個宏大敘事之間,找到一個屬於台灣自己的立足點。我猜測作者一定對這兩邊的歷史脈絡都有相當深入的研究,才能拋出這樣一個既宏觀又貼近日常的疑問。光是想像這本書如何處理戰後歷史、文化認同的拉扯,就讓人覺得這絕不是一本輕鬆的讀物,它需要讀者帶著相當的歷史知識和開放的心態去閱讀,才能真正消化其中想傳達的訊息。我個人非常期待它如何處理「回望」的過程,因為很多時候,回望過去並不是為了緬懷,而是為了看清現在的處境,這才是最關鍵的地方。

评分

這本書的定位,顯然是要在當前台灣社會中,扮演一個「釐清脈絡」的角色。現今的台灣社會,充斥著快速的資訊流動和碎片化的歷史認知,很多人對於自己身處的文化和政治環境,其實缺乏一個穩固的歷史基石來理解。如果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清晰的、有邏輯性的框架,幫助讀者梳理出台灣歷史發展中,來自日本和中國的雙重影響是如何交織、抗衡、最終塑造出今日「我們」的樣貌,那麼它無疑就是一本時代需要的工具書。我不確定內容深度如何,但從這個企圖心來看,它承載了相當大的社會期待。我希望作者的文字風格是既學術嚴謹,又充滿敘事魅力,能夠讓一般大眾也能進入這個複雜的思辨場域,共同參與這場「正視當下」的集體反思。

评分

這本書的副標題直接點出了研究的兩個主要參照系:「日本」與「中國」,這立刻讓我聯想到台灣在地理、歷史、政治上所處的特殊夾縫。要同時處理這兩者的影響,難度極高,因為這兩者往往在台灣人的集體意識中形成一種對立的張力。我預期作者會用一種非傳統的、跳脫藍綠框架的視角來進行比較分析。例如,在談論現代化進程時,如何區隔日本遺產與中國大陸影響的異同?或者在探討文化主體性建構時,如何利用這兩者的對照組,來凸顯台灣主體性獨特的生成路徑?我個人比較關注的是,這種多重參照是否會導致論述的失焦?還是能找到一個更高維度的視角,將它們融合成一個更具洞察力的分析框架?如果這本書能成功地完成這種複雜的辯證,而不僅是將日本和中國視為簡單的「他者」,那麼它將會是一本極具份量的著作。

评分

從書名就能感受到一種濃厚的時代焦慮感,這點在當代台灣的知識分子著作中相當常見,大家似乎都在尋找一個能安頓心靈的座標。我好奇作者在處理「日本」這個面向時,會著重在哪個層次?是社會結構、文化影響,還是更細膩的個人經驗?畢竟在台灣,對於日本的觀感光譜非常廣泛,從親近到疏離,每個世代都有不同的解讀。如果這本書能像一個細膩的織工,將那些被遺忘或刻意淡化的歷史紋理重新編織出來,那將是非常有價值的。另外,「正視當下」這三個字,也是現階段台灣論述的重中之重,我們現在的困境,很大程度上來自於過去那些未被完全梳理清楚的歷史遺緒。我希望作者在提出問題之後,不是拋出一個簡單的答案,而是提供一套更複雜、更有層次的分析工具,讓我們這些讀者可以自己動手,去拆解眼前的迷霧。這種引導式的寫作,往往比直接給予結論更能讓人受益良久。

评分

讀到「還能回到從前嗎?」這類帶有追問和一絲懷舊的語氣,我的腦海中立刻浮現出許多關於「失落」的討論。在台灣,我們經常談論「失去的世代」或「錯過的機會」,這種對「從前」的渴望,其實折射出現今對未來不確定性的不安。作者是否會探討,在面對全球化和地緣政治變動的「當下」,試圖「回到從前」的可能性,本身就是一種悖論?如果真的要「回得去」,那「從前」的定義是什麼?是戰前的穩定?還是某種理想化的和諧社會?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探討這種情感上的拉扯,而不只是停留在學術性的歷史比較。真正打動人心的論述,往往是那些能夠捕捉到時代情緒,並將其與宏大的歷史敘事巧妙結合的文字。期待它能提供一種歷史的藥方,讓我們能更坦然地面對當下的紛擾。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