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新詮 (電子書)

孫子兵法新詮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吳瓊
图书标签:
  • 孫子兵法
  • 兵法
  • 軍事
  • 策略
  • 古典
  • 電子書
  • 歷史
  • 中國歷史
  • 領導力
  • 戰略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武器是戰爭的重要因素,但決定因素是人不是物

世界上最早的戰爭和策略名著之理論真相
引用《孫子兵法》13篇原文,加以述評,最後整理內容提要
國家策略╳軍事策略╳戰術

行「詭道」,搞欺騙才能取得勝利?
「廟算」時,必須多算而不能少算?
國君手中的「寶」,間諜還分五類?

▎孫子的戰爭觀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以上這段話就是孫子的戰爭觀,孫子回答了「什麼是戰爭?」的問題,說明了戰爭和一個國家、民族、軍隊之生死存亡的利害關係,從而,表達了高度重視戰爭問題的思想。

▎霸王之兵
成就「霸王之兵」和實現稱霸偉業的4項條件

►偵察活動
必須重視使用間諜的偵察活動,全面地了解清楚所有其他國家的全部情況。

►強大實力
必須高度重視發展壯大本國的國力、軍力問題,必須憑藉、依靠本國強大的實力,實現稱王稱霸的偉業;而且,對付敵國必須使用多種鬥爭手段,主要又是使用戰爭暴力和軍事威嚇的兩種手段,即如果「不戰而屈之兵」那種理想不能實現的話,就要堅決地使用暴力決戰的手段解決問題。

►非常規手段
一旦確定必須用軍事暴力的手段解決問題,實現在天下稱王稱霸的最高理想,那麼,一定要採取非常規的手段和「愚兵之術」,逼迫本國將士們拚死作戰,以取勝於敵。

►作戰策略
必須與敵人巧戰,而不是硬碰硬,也就是說統兵之將在戰爭中必須講究作戰的戰略,行「詭道」,搞欺騙,還要善於集中優勢兵力,「先奪其所愛」,解決戰爭中的主要矛盾,以便最後「打垮敵人」。

本書特色:本書簡明扼要地介紹了《孫子兵法》的學術地位和特點,系統而精練地評述了《孫子兵法》十三篇中所包含的豐富、深刻內容,認為一部《孫子兵法》是由「國家策略」,即國君的「大戰爭」指導藝術;「軍事策略」,即統兵之將的作戰指導藝術和「戰術專題」三大部分組成的,從而揭示了這部世界上最早產生的戰爭和策略名著的理論真相,適合對策略問題和軍事理論感興趣的讀者閱讀。

希望讀者閱讀了這本《孫子兵法新詮》之後,
能夠對《孫子兵法》有一個全新的認識和更加深刻的理解!

史海拾遗:穿越时空的思想回响 一部关于古老智慧与现代应用的宏大叙事 在这部厚重的历史画卷中,我们不再聚焦于那部著名的兵学经典,而是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文明图景,探寻那些与《孙子兵法》并行、却又独立闪耀的古代思想遗产。本书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丰富的知识网络,展现先秦至魏晋时期,中国思想界在治理、哲学、文化传承等多个维度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第一部分:治世之道的多元探索 古代哲人对“如何构建一个稳定、繁荣的社会”抱持着永恒的探求。本书深入剖析了与兵家思想并驾齐驱的显学——儒家在国家治理上的精微之处。我们细致梳理了孔孟荀三家在“仁政”、“德治”与“礼法”上的辩证关系,探讨了如何将抽象的道德原则转化为可操作的政治实践。重点解析了《管子》中关于经济调控、国家财政与市场干预的早期思想,揭示了古代中国对资源分配与社会公平的深刻洞察。 不同于战场的速决战术,本卷着重展示了法家思想在制度构建上的冷峻与高效。我们不局限于商鞅的严苛,而是追溯了其思想源头,研究了韩非子如何集百家之长,构建出一套严密的君主集权与法律约束体系。这部分内容将聚焦于古代官僚体系的建立、选拔标准(如察举制的前身)以及如何通过“循吏”与“循规”来维系庞大帝国的运转。 此外,对道家在政治哲学中的“无为而治”进行了重新阐释。我们探讨了老庄思想如何影响了汉初的黄老之学,以及这种“清静休养”的治国方略在特定历史时期(如文景之治)所展现出的巨大生命力。这并非消极避世,而是一种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尊重与顺应。 第二部分:超越经验的思辨之维 在治理国家的同时,古代的智者也从未停下对“世界本源”与“知识边界”的探索。本书辟出专章,详尽考察了名家(逻辑学派)的贡献。惠施和公孙龙那些看似奇诡的命题——“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白马非马”——并非文字游戏,而是对逻辑推理、概念界定与认识论的早期尝试。我们将分析名家如何通过严密的辩论训练,影响了后世的经学研究与行政公文的撰写规范。 紧接着,我们转向探讨墨家。墨子的“兼爱”、“非攻”不仅是道德主张,更是对社会资源的效用最大化思考的体现。本卷重点分析了墨家在军事工程(防御战术、器械制造)上的先进技术,以及他们严密的组织纪律和带有强烈精英色彩的社会实践,这构成了一种与儒家截然不同的社会理想形态。 第三部分:文学与艺术的早期形态 思想的光芒也投射到了美学领域。本部分聚焦于先秦至魏晋时期文学艺术的萌芽与发展,探讨其与哲学思想的交织。 我们细致解读了《诗经》与《楚辞》的艺术手法,分析了它们如何反映了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人民的情感结构与宇宙观。特别是《楚辞》中那种浪漫主义、神话色彩的叙事方式,如何为后世的浪漫主义文学提供了最初的源头。 更进一步,本书考察了魏晋风度的兴起。面对王朝更迭带来的时代焦虑,文人名士群体如何通过玄学(对《老子》、《庄子》和《易经》的阐释)来安顿心灵。王弼、何晏等人的“名教与自然”之辩,探讨的不仅是社会规范与个体自由的关系,也是一种在动荡时局中寻求精神独立与人格完善的艺术实践。我们还将审视书法、绘画等新兴艺术形式,如何开始脱离单纯的实用功能,转向对“气韵生动”、“神形兼备”的内在精神追求,为后世的中国美学确立了核心范畴。 第四部分:知识的记录与传承 任何思想的流传,都离不开知识载体的进步。本书最后一部分将视角转向古代的文献整理与传播技术。我们回顾了简牍、竹帛到纸张的演变过程,分析了这一技术变革对知识普及的深远影响。同时,我们审视了史官制度的完善,如《春秋》的撰写规范如何确立了中国历史叙事的严谨基调,以及早期典籍(如《周礼》、《仪礼》)的编纂过程,展示了古代知识分子群体在维护文化连续性方面所付出的巨大努力。 结语:跨越千年的对话 本书旨在构建一个多维度的古代思想地图,其中充满了流派间的碰撞、融合与继承。它向我们展示,古代中国在处理治理、逻辑、审美与生存哲学等核心议题时,拥有远超我们想象的丰富性与复杂性。阅读本书,就如同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从历史的深处汲取智慧,以更开阔的视野审视今日的挑战。它不是一部兵书的注脚,而是中华文明宏大精神殿堂的全面导览。

著者信息

吳瓊,著有《世紀老人的話 張岱年卷》、《〈戰爭論〉研究》、《〈戰爭論〉詮釋》、《統帥的藝術:策略──克勞塞維茨〈戰爭論〉十講》、《西方策略與〈孫子兵法〉──中西策略理論的比較研究》等。

图书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孫子兵法》前四篇 ──國家策略:國君的「大戰爭」指導藝術
 第一篇《計》 孫子的戰爭觀和「國家策略」觀
 第二篇《作戰》 孫子論戰爭與國家經濟、政治、民生的關係
 第三篇《謀攻》 孫子的「大進攻」理論
 第四篇《形》 孫子的「大防禦」理論
第二章 《孫子兵法》中四篇 ──軍事戰略:統兵之將的作戰指導藝術
 第五篇《勢》 怎樣在戰爭中造「勢」,用「勢」,以強擊弱
 第六篇《虛實》 如何在戰爭中處理好「虛實」關係,以「實」擊「虛」
 第七篇《軍爭》 行軍、作戰切勿片面地求「直」、求「快」,必須尊重客觀規律
 第八篇《九變》 作戰必須靈活機動,攻敵顧我
第三章 《孫子兵法》後五篇 ──戰術專題:行軍、駐軍、治軍、作戰和偵察敵情的方法
 第九篇《行軍》 行軍、駐軍、治軍和觀察判斷敵情的方法
 第十篇《地形》 在不同地形條件下的作戰指導規律和治軍規律
 第十一篇《九地》 軍隊由本國進入敵國途中的作戰、治軍原則
 第十二篇《火攻》 用火器進攻敵軍的方法
第十三篇《用間》 使用間諜,全面掌握敵情的方法
後記

图书序言

  • EISBN:9786267139295
  • 規格:普通級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0MB

图书试读

前言
  《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兵家和兵學的代表作,也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它的學術地位,可以說,它不僅是中國歷史上,也是世界歷史上一部產生最早、整體品質最好、地位最高的戰爭和策略理論經典著作。
  《孫子兵法》產生於中國從奴隸制社會向封建社會大變革的春秋末期至戰國初期,其作者孫子原名孫武,是春秋末期人,他生活的時代大約與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相當。據司馬遷《史記》記載,西元前512年,孫子經伍子胥的引見,見到吳國的國君闔閭,吳王闔閭見到孫子所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子之十三篇,吾已盡觀之矣。」當時,孔子約40歲,而孫子約30歲。在孫子以前,中國只存在一些內容零零星星的軍典和兵法片段,而《孫子兵法》則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產生的一部內容豐富、思想深刻、成理論體系的兵法專著。
  自《孫子兵法》產生以後,兩千多年來,因為戰爭連綿不斷,中國又湧現出幾千種兵書,而所有新出現的兵書的整體品質都沒有超過《孫子兵法》,兵學家們都把《孫子兵法》視為中國兵學的鼻祖。例如,《四庫全書總目》稱:「武書為百代談兵之祖。」而從在中國歷史上所造成的實際作用看,從春秋戰國起,一直到近現代,《孫子兵法》對中國歷代的戰爭指導、對軍事思想和策略思想的流傳和發展,甚至對中國人特有的一些思維方法、行為方式和價值觀,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和一定的正面作用。
  例如,在春秋末期,吳王闔閭拜孫子為將軍,孫子就憑藉他在《孫子兵法》裡闡述的戰爭和策略理論,曾經輔佐吳王在中國稱霸,「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後來,吳國發生內亂,吳國換了國君,夫差登上王位,孫子不得志,退隱了。《孫子兵法》也被吳王夫差鎖入金匱石室裡,祕藏起來。但是,到了戰國時期,《孫子兵法》又衝出金匱石室,在中國得到廣泛流傳,在透過兼併戰爭統一中國的過程中發揮出重大的作用。以後,西漢王朝曾經對《孫子兵法》進行了三次大規模的整理;三國時期的曹操親自整理《孫子兵法》十三篇,給其加序、加注;到了宋代,從宋神宗開始,在全國興辦武學,以《武經七書》試士,《孫子兵法》被列於《武經七書》之首,《武經七書》取得了與儒家「四書五經」同等重要的地位。一直到中國的近現代,為了抗擊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許多文人志士試圖從《孫子兵法》中尋找救國圖強的良策……。
  長期以來,學術界所公認的世界戰爭和策略理論名著有三部:第一部是產生於中國奴隸制社會向封建社會變革時期的《孫子兵法》;第二部是產生於歐洲由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轉變時期的德國近代軍事學家克勞塞維茲撰寫的《戰爭論》;第三部是產生於兩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英國策略學家李德哈特撰寫的《策略論》。把《孫子兵法》與《戰爭論》、《策略論》相比較,《孫子兵法》也是整體品質最好、學術地位最高的。
  美國的策略學家約翰·柯林斯在《大策略》一書中說:「孫子是古代第一個形成策略思想的偉大人物。他……寫成了最早的名著《孫子兵法》。孫子十三篇可與歷代名著包括二千二百年後克勞塞維茲的著作媲美。今天沒有一個人對策略的相互關係,應考慮的問題和所受到的限制比他有更深刻的認識。他的大部分觀點在我們的當前環境中仍然具有和當時同樣重大的意義。」
  美國前國務卿亨利·季辛吉在《論中國》中評論《孫子兵法》說:「中國是實力政策的出色實踐者,其策略思想與西方流行的策略與外交政策截然不同……西方傳統推崇決戰決勝,強調英雄壯舉,而中國的理念強調巧用計謀及迂迴策略,耐心積累相對優勢」,「孫子與西方策略學家的根本區別在於孫子強調心理和政治因素,而不是只談軍事」,「最理想的情況是指揮官擁有絕對優勢,從而完全可以避免交戰。其次是深思熟慮,並在後勤、外交和心理上做了充分準備後,給敵人致命一擊」。「即使在今天,《孫子兵法》一書讀起來依然沒有絲毫過時感,令人頗感孫子思想之深邃。孫子為此躋身世界最傑出的策略思想家行列。」
  當代策略學家熊光楷在《國際形勢與安全策略》一書中,更加具體地分析了《孫子兵法》的策略思想與《戰爭論》、《策略論》的區別,他說:
  「世界上最早對綜合國家安全策略進行全面闡述者,全世界公認是兩千四百多年前中國著名策略思想家孫子。《孫子兵法》固然主要論及軍事策略問題,但其內容遠遠超出了這一範圍,可以說是世界最古老的國家安全策略。《孫子兵法》開篇就寫道:『兵者,國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從一定意義上講,這個『兵』字就是國家安全策略概念。《孫子兵法》還提出:『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孫子兵法》出現後兩千多年,西方所推崇的克勞塞維茲的《戰爭論》才問世。《戰爭論》主要涉及軍事策略問題,其範圍比《孫子兵法》要窄。……現代國家安全策略概念是西方國家最早提出並取得了較快的發展。1929年,英國人李德哈特提出了『大策略』(Grand Strategy)。『大策略』已經超出了軍事策略的範疇,擴展到了政治和經濟等諸多方面,使現代國家安全策略思想具有了更新和更加豐富的內容。」
  在具體研讀《孫子兵法》的內容之前,讀者有必要首先了解一下《孫子兵法》的整體特點。
  由於《孫子兵法》在歷史上產生的年代很早,又受到中國古代傳統文化和華夏民族特有的思維方式的影響,它有三個方面突出的特點:
  第一,《孫子兵法》「文略而意深」,「捨事而言理」,是一部策略哲學和軍事哲學著作。
  從語言文字的表達形式和思想內容的關係看,《孫子兵法》的特點是「少而精」,或者說,它有「言簡意賅」、「言簡意豐」的特點。中國宋代《孫子兵法》的研究者梅堯臣在《孫子兵法注》中說,《孫子兵法》「其文略而意深」。《孫子兵法》全書雖然文字少,只有6000字左右,篇幅也不長,只有十三篇,但是,它所包含的內容卻很豐富,理論很深刻,涉及很多有關戰爭和策略的基本問題。例如,戰爭的本質、規律、指導規律;戰爭的目的、手段、方法、策略和策略;「大戰爭」、「大策略」、「軍事策略」、「作戰策略」、「戰術」;戰爭與國家經濟、政治、民生的關係;戰爭所特有的矛盾和運動形式「進攻」及「防禦」;指導整個戰爭的國君和在戰爭時期戰場上指揮軍隊作戰的統兵之將的關係;統兵之將應該具備的政治、軍事素養和思想方法修養;戰爭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在戰爭中既要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又要尊重客觀規律;用「文」「武」兩手治理軍隊;行軍、駐軍、在戰爭中觀察敵情的方法;在不同地形條件下應該使用的不同作戰方法;在本國國內、在國外、進入敵國之後的不同作戰方法和注意事項;在戰鬥、戰役中使用火器進攻敵軍的方法;使用間諜、特別是使用「國家策略」大間謀,全面掌握敵情的方法,等等。
  總而言之,《孫子兵法》是一部把非常豐富而深刻的戰爭和策略理論高度地「濃縮」起來的戰爭哲學和軍事哲學著作。這部著作的內容可謂包羅萬象,幾乎囊括了有關戰爭和策略的方方面面問題,可是,文字又不多,篇幅不長,而哲理性很強,理論思維相當深刻,而且,《孫子兵法》還有「捨事而言理」的特點,它在論述戰爭和策略問題時,只講理論,並不涉及具體的戰史、戰例。
  第二,《孫子兵法》的另一個特點是重「方法」而輕「本體」,這部中國古代兵書實際上是由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戰爭指導規律組成的。
  從戰爭和策略理論的重點和性質上看,《孫子兵法》實際上是由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戰爭指導規律組成的,這些戰爭指導規律很便於在戰爭中實際應用。整個一部《孫子兵法》並不是側重講「什麼是戰爭?」、「什麼是策略?」、「什麼是戰術?」,即不是著重回答「What?」,也就是什麼是戰爭和策略的「本體論」問題;而是著重講「How?」,即「如何進行戰爭?」、「如何制定策略和實施策略?」、「如何使用戰術?」的戰爭和策略、作戰的方法論問題。《孫子兵法》的研究者金典戎說得很對,他說:孫子「十三篇,是一部如何應用原則的書,所以對原理的部分,非常簡略。」另一位《孫子兵法》的研究者林夏說得也很對,他說:「外國的兵學是以探究兵學乃至兵術的學理為重心,其應用是適切於一般學理的理解;中國兵學是以應用為主,指示若干的原則或方法以教示其應用的極致。外國的兵學是以論理的推論以達到條理的結論,中國兵學是以直觀立刻掌握住事實的本體。兩者一般的差別,完全是由於東西兩洋哲學的不同點而起的現象。總之,兵學是求應用之妙,而不拘形式的推理。這點是兵學獨有的特色。」
  總之,《孫子兵法》是對中國古代戰爭和策略經驗的直接概括和總結,又由於受到中國古代傳統文化和哲學思維方式的影響,其基本內容是許多戰爭指導規律和方法論的集合,便於在戰爭中實際運用。
  第三,《孫子兵法》既重視戰爭和策略的整體連繫,其思維方式和理論又欠分析,缺少嚴格的邏輯推理,有一定的理論模糊性,整個一部《孫子兵法》大體上是由「國家策略」、「軍事策略」和「戰術」三大部分理論組成的。
  從哲學和思維方式的角度考察,《孫子兵法》還處於樸素的唯物主義和原始的辯證法階段,其中許多概念、範疇和原理既有重視構成戰爭和策略的整體性、綜合性、連繫性、辯證性、開放性的優點,同時,又有理論欠分析、缺少嚴格的邏輯推理、模糊性、混沌性、比喻性、猜測性,有「象數推理」的缺點──這是因為,《孫子兵法》中的策略哲學和軍事哲學還處於直觀的唯物主義認識論階段,也和中國古人講究「天人合一」,重視事物的整體連繫的思維方法有關。
  例如,《孫子兵法》中的「兵」字,就是一個含義模糊、混沌、有整體性、多義性、開放性的大範疇、大概念。「兵」在《孫子兵法》裡可以指兵器、武器、武裝(weapon),又可以指士兵、軍人、軍隊、軍事(soldier, soldiery, military affairs),既可以指戰爭(war)甚至大戰爭(grand war),還可以指「兵法」即西方人所說的「戰爭藝術」(art of war)和「大策略」(grand strategy)……像《孫子兵法》中第一篇《計》裡所說的「兵者,國之大事」的「兵」,指的就是「戰爭」;可是,在同一篇裡所說的「兵者,詭道」的「兵」,指的就是「兵法」,也就是西方人所說的「戰爭藝術」。《孫子兵法》中這種關鍵性的概念、範疇和原理比較模糊、混沌,具有整體性、多義性的情形,造成了研究《孫子兵法》的人不少困難,也是使歷代《孫子兵法》的研究者產生種種學術上意見分歧的重要原因之一。
  再者,與一些概念、範疇和原理具有整體性、模糊性的特點有關係,《孫子兵法》由於產生的年代很早,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它對一些戰爭原理和戰爭指導規律還無法作出科學的解釋和說明,所以,只能借助一些自然現象做比喻,進行所謂的「象數推理」。例如,孫子在《孫子兵法》的第六篇《虛實》裡說「夫兵形像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他還在第五篇《勢》中說「任勢者,其轉木石」,等等。在這兩段話裡,孫子的本意是想用「虛」、「實」,說明統兵之將在同敵人作戰時,必須集中兵力,以自己一方強大的「實有」兵力,去攻擊敵人的「虛弱」兵力,而不可以在自己兵力「虛弱」的情況下去攻擊敵人,就像「水」總是「避高而趨下」那樣;同時,孫子又用「任勢」,來說明統兵之將必須把自己已有的兵力,與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結合起來,像「轉木石」那樣主動而靈活地對付敵人,最後戰勝敵人。可是,因為在孫子所處的那個歷史時代,軍事學術界還沒有形成「集中兵力」和「發揮主觀能動性」這樣的科學概念,所以,孫子只能借助「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和「轉木石」作類比,用「象數推理」來表述有關的作戰方法和戰爭指導規律。
  以上這種既有整體性、關聯性、辯證性,同時又有模糊性、混沌性、比喻性的現象,不但表現在《孫子兵法》裡的一些重要的概念、範疇和原理之中,例如「兵」、「戰」、「形勢」、「奇正」、「虛實」等,而且,也表現在《孫子兵法》全書的理論體系之中。幾千年來,學術界對於《孫子兵法》中究竟存在不存在有一個理論體系,以及有一個什麼樣的理論體系問題一直有爭議,有很大的意見分歧,這是一個重大的研究課題,這個課題實際上關係到能不能夠洞察到《孫子兵法》本身的戰爭和策略理論的真相。本人經過多年的研究、考慮,認為在《孫子兵法》中,確實存在有一個理論體系,那就是沿著從戰爭的「全局」到「局部」,從策略的較高層次到較低的層次,從抽象到具體,在《孫子兵法》中,大體上可以劃分出「國家策略」、「軍事策略」和「戰術」這樣的三大部分內容(我在下面還會具體論述),可是,我認為這種劃分也僅僅是「大體上」而已,這種劃分並不是絕對嚴格的,因為在這三部分內容之間還有一定的內容和邏輯方面的交叉和重複。
  而且,就是在《孫子兵法》十三篇中的每一篇裡,一些概念、原理也有整體性、關聯性,同時又有模糊性、開放性的特點。換言之,《孫子兵法》十三篇中的每一篇都有一個主題和中心思想,但是,我們可以發現,每一篇所論述的內容,並不完全受這一篇的主題和中心思想的限制,有時,在這一篇裡往往會出現另一篇的主題裡所要論述的內容。例如,孫子在《孫子兵法》的第三篇《謀攻》中,本來論述的主題是用智謀進行「進攻」,特別是必須對敵國進行「國家策略」性質的「全爭」問題,可是,他在這一篇《謀攻》中的最後一段話裡,又論述了「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的問題──這種情形,就像在一章交響樂中,突然之間又出現了另一章交響樂的內容,出現了一支「插曲」,似乎與這一章交響樂的主題無關;然而,我們如果能夠靜下心來,反覆地思索一番,就可以省悟到,這支「插曲」又不僅僅是一支純粹的「插曲」,而是在整體上和這一章交響樂所要表達的主題和中心思想有內在的連繫。
  總之,既有「整體性」、「關聯性」同時又有理論「模糊性」、「混沌性」的特點,不僅表現在《孫子兵法》的一些重要的概念、範疇、原理裡,也表現在《孫子兵法》十三篇的全書之中和每一篇之中。《孫子兵法》是一個重整體關聯,又有一定的理論模糊性,系統性的、有血有肉的戰爭和策略理論體系。
  《孫子兵法》在中國傳統文化和世界戰爭和策略理論發展史上的顯赫、重要地位,以及它的「文略而意深」、重方法而輕本體、具有整體性又具有理論模糊性的特點,要求我們在閱讀這部中國古代著名的兵書時,既要非常仔細、認真,切不可以漫不經心、粗心大意、囫圇吞棗,而要多動腦筋,深入、準確地思考孫子在每一篇、每一段話中所闡述的深刻內容,同時,在閱讀時,又要注意《孫子兵法》十三篇篇與篇之間在內容上的邏輯連繫,要在閱讀時,時時考慮到《孫子兵法》的內容整體,進行綜合分析,全面地掌握住《孫子兵法》的精神實質。
  為有助於讀者全面、深入而準確地了解這部兵書的戰爭和策略理論的真相,我撰寫的這本《孫子兵法新詮》所引用的《孫子兵法》十三篇的原文,均以曹操等人注、楊丙安校理、中華書局2012年出版的《十一家注孫子》為底本;把整部《孫子兵法》的內容從邏輯上劃分為「國家策略」、「軍事策略」和「戰術」三大部分。我講解《孫子兵法》的具體方法是,從《孫子兵法》的第一篇到第十三篇,每一篇首先分段引述《孫子兵法》中的「原文」──然後,加以「述評」──最後,再歸納每一篇的「內容提要」。
  希望讀者閱讀了這本《孫子兵法新詮》之後,能夠對《孫子兵法》有一個全新的認識和更加深刻的理解。
吳瓊

用户评价

评分

對於我們這些在台灣社會中摸爬滾打的上班族來說,很多時候最大的敵人不是外部競爭者,而是內部的資源限制和混亂的決策過程。這本《孫子兵法新詮》對這方面的探討,給了我極大的啟發。作者在「地形篇」的講解,我認為是全書最貼近現代管理的章節之一。他將「地形」具體化為組織的架構、流程的順暢度,以及資訊的流動性。如果你的「地形」不好,再好的「將領」(領導者)也難以發揮,這個觀點非常實在。讀完後,我開始重新審視我們部門的工作流程,發現許多瓶頸竟然源於我們對「環境」的認知不足,而非單純的能力問題。這電子書的另一點優勢是,我可以輕鬆地在不同章節間跳躍參考,例如當我遇到決策困境時,可以立刻對照「用間篇」和「謀攻篇」,快速建立起決策的參照系,這種即時的知識檢索能力,是傳統閱讀無法比擬的,讓兵法的應用變得更即時、更具操作性,非常推薦給所有在生活中尋求策略指引的朋友們。

评分

說實話,過去翻閱過幾本號稱「白話版」的《孫子兵法》,常常覺得它們為了追求「簡單易懂」而犧牲了原著的深度和韻味,讀完後總覺得少了點什麼,像是吃了沒味道的白米飯。但這本《孫子兵法新詮》卻找到了絕佳的平衡點。它既保留了孫武思想的宏大架構和哲學思辨,同時又用現代的語彙和案例進行解釋,完全沒有那種翻譯腔或生硬的說教感。尤其在闡述「形與勢」的辯證關係時,作者的論述層次非常高,他把「形」比喻為現有的資源和結構,「勢」則像是能量的積蓄與爆發點的掌握。這種洞察力,讓我對很多過去感到困惑的歷史戰役有了全新的理解。電子書的優勢在於,當我讀到一個比較難懂的詞彙或典故時,可以馬上點擊搜尋或查詢註釋,不像紙本書需要翻閱厚厚的附錄,大大提升了閱讀的連貫性和效率。這本書真正做到了讓傳統智慧「活」過來,而不是被束之高閣。

评分

這本《孫子兵法新詮(電子書)》,我最近剛看完,說真的,對於一個在台灣土生土長,從小就接觸各種兵家思想的讀者來說,原著的艱澀總讓人望而卻步。但這本「新詮」的版本,真的有讓我眼睛一亮。它不是那種生硬地把古文翻譯成白話文了事,而是作者很巧妙地將每一個章節的精髓,結合到現代商業競爭、甚至是職場人際關係上,那個「活學活用」的感覺非常強烈。特別是它在解釋「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時,不只是談軍事上的情報搜集,而是延伸到市場調查、競爭對手分析,甚至是你自己的能力盤點。我看的時候,常常會停下來,思考一下自己手邊正在進行的專案,對照書裡的論述,確實能找到很多過去忽略的盲點。而且,電子書的格式排版也很舒服,重點資訊可以用螢光筆標註,隨時可以搜尋,比厚重的一本書方便太多了,對於常在通勤或咖啡廳閱讀的我來說,便利性大加分。它真正做到了讓古老的智慧在數位時代重新煥發光彩,不是故作高深,而是實實在在地提供解決問題的思維框架。

评分

說實話,我對「兵法」這類主題一向是抱持著既好奇又有點保留的態度。畢竟,台灣社會這麼強調「和為貴」,過度強調競爭和謀略,有時候會讓人覺得有點功利主義。然而,這本《孫子兵法新詮》給我的觀感卻很不一樣,它展現出來的是一種更高層次的戰略思維,著重於「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境界。書中對「虛實」的闡述尤其精闢,它教導的不是如何硬碰硬去打一場消耗戰,而是如何透過佈局,讓對手自己陷入困境,或者乾脆讓我們根本不需要直接對抗。這對我這種習慣於在複雜的組織結構中尋求突破的人來說,簡直是醍醐灌頂。作者的文筆非常穩健,不像某些暢銷書那樣浮誇,而是帶著一種學者特有的嚴謹性,但又不失親和力,讀起來很扎實,知識密度很高,需要慢慢咀嚼。我特別喜歡它在每個篇章後面附帶的「現代啟示錄」部分,讓讀者能立刻將抽象的概念連結到日常生活中的具體情境,這種設計非常貼心,讓這部經典不再只是供人膜拜的古董,而是變成了一本實用的操作手冊。

评分

這電子書的閱讀體驗,絕對是它的一大亮點。作為一個對排版細節很挑剔的讀者,我得說,這「新詮」的版本在視覺上處理得相當到位。你知道的,有些電子書一轉換格式就亂七八糟,但這本排版乾淨俐落,字體選用適中,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不太容易疲勞。內容上,它處理「兵者詭道也」時,並沒有把它導向負面的心機戰術,反而是強調資訊的不對稱與預期管理。這讓讀者能以更正向的角度去理解「謀略」——它是一種對局勢的精準預判和控制,而不是單純的欺騙。我特別欣賞作者在解釋「軍爭」時,那種對時間成本的計算,這在現今講求「快狠準」的商業環境中,簡直是黃金法則。它不是教你怎麼贏,而是教你怎麼「在正確的時間以最低的代價贏」,這種成本效益的考量,讓這本書的實用價值遠遠超過了一般的勵志書籍,值得反覆翻閱。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