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台灣發展潛艦的過去、現在和未來:1960至2020年 (電子書)

解析台灣發展潛艦的過去、現在和未來:1960至2020年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志鵬
图书标签:
  • 台湾
  • 潜舰
  • 国防
  • 军事
  • 造船
  • 海军
  • 历史
  • 战略
  • 安全
  • 未来科技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研究盡可能搜集國內外公開相關的文獻與資料,依據作者本身的軍事專業素養,加以研讀和分析,以求得客觀的結果。
◎當代台灣政府自製潛艦的計畫是否可行?作者從最基本的潛艦專業,務實地先詮釋台灣未來潛艦的作戰需求,進而探討台灣現行推動自製潛艦政策以及防務財力能否支持等所存在的相關問題,最後提出較可行的方向和政策建議。

建立足夠數量的潛艦艦隊,自1960年至今,近60年以來,向來是台灣夢寐以求重要的建軍規劃。但在近20年,台灣內部的藍綠政黨爭鬥、美中關係的變化、中國經濟崛起,以及國際潛艦製造生產國不願出售給台灣的情勢下,台灣海軍至今仍無法如願建立足夠數量的潛艦艦隊。
2014年3月台灣民進黨提出「第五號防衛藍皮書」《2025年中國對台軍事威脅評估》,由民進黨前主席蘇貞昌於序言中,直接提出「二階段潛艦建造」的構想。2014年9月則由主席蔡英文簽署公佈「第七號防衛藍皮書」《振興台灣核心軍事產業》,目標為研製6艘以上1500噸級新型潛艦。2016 年1月16日蔡英文當選,5月20日就任之後,隨即積極開始推動「自製潛艦」計畫。
台船公司於2016 年8 月正式成立「台灣潛艦發展中心」,似乎執政的民進黨政府真的開始了「自製潛艦」的第一步。不過實際上,這樣重大的建軍政策仍然存在非常多的問題和風險。
作者歷練潛艦十餘年,本書主要將針對台灣自1949 年開始擬定建造潛艦艦隊的思維為和構想,經過至今近70 年的演變,其中的戰略和戰術思維,建購過程所面臨的問題,以及向美國提出軍售採購與協助的要求和結果。並針對2017年民進黨政府現行自製潛艦的計畫作為,做一個通盤性的研究分析,並進一步評估未來對兩岸軍事態勢可能的實質效益和影響。
揭示海洋强权兴衰:一部宏大叙事下的全球海军战略变迁史 本书聚焦于二战后至冷战终结及后冷战时代,全球主要海军强权在战略转型、技术革新与地缘政治博弈中所经历的深刻变革。它摒弃了局限于单一国家或特定武器平台的狭隘视角,转而以跨国、跨区域的宏大叙事,深入剖析了海洋力量结构重塑的历史逻辑与内在驱动力。 第一部分:冷战的阴影与核威慑的诞生(1945-1970s) 本部分回溯了二战的直接遗产——美国海军的绝对主导地位,以及苏联在面对这一挑战时采取的“不对称反击”战略。重点探讨了航空母舰战斗群(Carrier Battle Group, CVBG)的成熟与理论化,它如何成为美国全球力量投射(Power Projection)的核心支柱。同时,书中详细描绘了潜艇在核时代地位的飞跃。弹道导弹核潜艇(SSBN)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海战的定义,更重塑了全球战略威慑的基石——“二次核反击能力”。 书中细致对比了美苏两国在潜艇技术路线上的分歧与竞争。美国侧重于噪音抑制、声呐技术和深度优化,致力于打造“猎杀者”形象;而苏联则倾向于巨型化、高航速和强大的火力配置,追求“不沉的堡垒”概念。通过对“大西洋战役”潜在可能性的分析,本书揭示了在这段时期,海军力量的部署逻辑如何完全服务于美苏两大阵营之间的陆地冲突威慑。 第二部分:技术加速与区域制衡的崛起(1970s-1990s) 随着电子技术和信息时代的初步来临,海军战略进入了一个“技术加速期”。本书深入分析了“水下信息战”概念的萌芽,特别是被动式声呐阵列的部署如何提高反潜战的复杂性,以及主动声呐在不同海域环境下的效能局限。 一个关键的章节聚焦于第三梯队海军强权(如英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的战略调整。面对巨额预算压力和日益专业化的军事需求,这些国家被迫在“蓝水”能力(远洋投射)与“绿水”能力(区域防御和沿岸控制)之间做出艰难抉择。例如,法国的“凯旋级”和英国的“前卫级”SSBN项目,体现了在保持独立核威慑的同时,如何通过先进的常规潜艇(如攻击型核潜艇SSN)来维持在特定海域的制海权。日本海上自卫队(JMSDF)在反潜战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被视为在安全同盟框架下,最大限度发挥技术优势的典范。 此外,本书对海湾战争的经验进行了深度剖析,强调了精确制导武器和空中优势对海面舰艇作战模式的永久性改变。然而,精确制导武器对水下平台(潜艇)的威胁增大,也刺激了潜艇隐身技术和信息战能力的进一步投入。 第三部分:全球化挑战与非对称威胁的抬头(1990s-2010s) 冷战结束后,海军面临的首要挑战是“和平红利”的诱惑与地区冲突风险的并存。本书探讨了美国海军“9·11”事件后的战略重心转移——从大规模舰队对决转向反恐、人道主义干预和海盗遏制。航母编队的灵活性和全球快速反应能力在此期间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展示。 与此同时,小型、廉价且高机动性的反舰武器系统(如巡航导弹、饱和攻击战术)在一些新兴区域强权中开始发展,构成了对传统大型水面舰艇的“区域拒止/反介入”(A2/AD)挑战。本书详尽比较了不同国家在应对A2/AD威胁时的策略差异:一方寻求通过提高舰艇的远程打击能力和电子战能力来“穿透”防御圈;另一方则更加侧重于发展隐形技术和分布式作战体系,以分散风险。 关于潜艇: 在这一阶段,潜艇的“隐身优势”被重新放大。由于其在敏感海域执行侦察、情报收集和特种作战方面的独特价值,即使是常规动力潜艇(SSK)也因其极低的噪音特征和高部署灵活性,重新成为许多中等海军强国优先发展的平台。书中分析了AIP(不依赖空气推进)技术在常规潜艇上的应用如何模糊了常规与核动力潜艇在续航力上的界限,显著提升了区域性海上力量的持久作战能力。 第四部分:大国竞争再现与未来航运安全(2010s-2020) 进入二十一世纪第二个十年,全球海洋战略环境再次趋向紧张。本书重点分析了新兴海洋大国在构建“远洋海军”方面的投入与战略意图。这不仅包括舰队规模的扩张,更体现在对关键技术领域的全面追赶与突破,例如高超音速武器、无人水下航行器(UUVs)的实战化应用,以及水下通信与感知网络的构建。 本书对未来趋势的洞察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分布式杀伤力: 探讨海军平台如何从传统的集中式编队,转向由大量小型、自主或半自主平台构成的分散式网络,以应对饱和攻击。 2. 极地航道与资源竞争: 分析随着气候变化对北极航道影响的加剧,各国在冰区破冰能力和极地军事部署方面的布局变化。 3. 信息主导的海洋博弈: 强调了网络空间对海上指挥控制系统(C2)的渗透风险,以及建立可靠的抗网络攻击能力成为未来海军生存的关键。 总结: 本书不仅是一部海军技术史,更是一部关于地缘政治、经济依赖与国家安全哲学的演变史。它通过对过去七十年全球主要力量的海上战略进行系统梳理,为理解当前复杂的海洋安全格局提供了必要的历史深度和广阔的战略视野。阅读本书,读者将获得一个理解全球贸易命脉、国际秩序维护与未来军事冲突形态的全新框架。

著者信息

王志鵬 1989年自中華民國海軍軍官學校正期78年班畢業,歷練潛艦十餘年,擁有水下航行5,525小時經驗,曾任潛艦兵器長、作戰長、輪機長與潛艦訓練中心教官。 2001年派任海軍總司令部計畫署計研組中校計畫官,負責海軍新一代潛艦籌獲業務;2004年派任國防部戰略規劃司戰略研析處中校計畫官,負責「中國潛艦發展及軍事戰略戰術運用」、「國防與外交兩部會交流事務」、「美(日)、中、台三邊關係發展」相關研究;2006年派任國防部戰略規劃司建軍規劃處上校計畫督導官,負責督導「海軍軍事投資建案計畫及三大軍購案中P-3C反潛機及柴電潛艦」業務;2007年5月1日自國防部退役。 2010年獲國立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碩士,現為北京大學國際關係研究所博士候選人。主要研究領域包括:潛艦戰略與戰術、台灣國防政策、中國海權發展、西太平洋區域安全等。相關著作、研究與評析約四百餘篇,刊登於國、內外各期刊、報章媒體(網路)和雜誌。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4376124
  • 規格:普通級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19.4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閱讀這類型的書籍,最怕的就是淪為枯燥的技術文件堆砌,或是過於空泛的政治口號。我更關心的是,作者如何透過紮實的史料考證,勾勒出從上世紀六○年代開始,台灣在潛艦技術上的「學徒期」——那些從美歐購艦、技術轉移的過程中,我們付出了多少代價,又學到了哪些無法被取代的know-how。特別是那些關於零組件國產化、人才培育的曲折歷程,我相信其中必然充滿了無數次失敗與堅持。畢竟,潛艦是海軍的「戰略之矛」,它的研製過程,不只是工程學的挑戰,更是國家意志的展現。如果這本書能細膩地描繪出那些早期工程師們,在物資匱乏的年代,如何發揮無比的創意與韌性,我相信它就不只是一本軍事史書,而是一部台灣的工業精神史。我希望能從中讀出那種「不計代價也要掌握關鍵技術」的決心,這對我們現在推動國防自主的決心,無疑是一種強心針。

评分

這本厚重的電子書,如果能成功串聯起過去的教訓與未來的藍圖,那它就具備了劃時代的意義。對於「未來」的展望,我認為必須是審慎樂觀且務實的。隨著科技的快速迭代,未來潛艦的發展必然是無人化、靜音化與資訊整合化的戰場。台灣在這方面,能否跳脫傳統思維,找到屬於自己的「不對稱戰力」突圍點,是所有關心國防的朋友最期待看到的。例如,在聲學隱身技術、水下無人載具協同作戰,或是資訊戰整合方面,我們是否能投入資源,走出一條不同於傳統大國的創新路徑?這本書的結論,不應該只是停留在「我們造了多少艘潛艦」,而應該是「我們如何利用潛艦,在這片複雜的西太平洋上,確保我們能持續存在下去」。期待看到作者對此提出深具洞見的戰略預測。

评分

從當代讀者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現在」部分尤其引人注目。台灣當前的潛艦國造(IDS)計畫,無疑是國際間高度關注的焦點,它牽涉到供應鏈管理、技術自主的複雜性,以及隨之而來的地緣政治風險。我希望作者能夠客觀地分析,面對來自特定鄰國的強烈反對與國際市場的壓力,台灣的決策者是如何權衡利弊的。更重要的是,我想知道,在資訊相對不透明的狀況下,國人普遍對國造潛艦的信心度如何波動,以及這種信心是如何被具體的工程進度所影響的。如果書中能提供一些結構性的分析,比如對比韓國、日本等國的發展模式,並結合台灣獨特的政治環境進行剖析,那將會非常有價值。畢竟,這不只是造出一艘船,而是要向世界證明台灣具備獨立思考與自我防衛的能力,這種象徵意義,遠超過其戰術價值。

评分

總體而言,這本電子書的問世,對於打破社會對潛艦議題的神秘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許多國防議題往往被簡化成口號,讓民眾難以產生真正的理解和支持。透過這樣一本涵蓋近六十年發展歷程的深度作品,我們可以更立體地看到,台灣在海洋戰略上的思維是如何演變的。我特別看重作者在敘事手法上的鋪陳,希望它不是冷冰冰的歷史陳述,而是充滿了人性的掙扎與時代的縮影。從早年向盟國求援的卑微,到今日自信推動國造的自豪,這中間的心理轉變,才是最值得深思的部分。如果能將潛艦發展與台灣整體國際處境、經濟實力掛鉤來分析,讓一般讀者也能明白,國防自主背後牽動著的是整個社會的資源配置與價值選擇,那麼這本書的價值就遠遠超出了軍事範疇,成為了一部探討台灣韌性的社會學著作。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封面設計簡直讓人耳目一新,色彩搭配充滿了歷史的厚重感與未來的科技感,特別是那種略帶褪色的復古照片與線條分明的潛艇設計圖交織在一起的視覺效果,馬上就激起了我身為一個關心台灣命運的在地讀者,對於這塊土地上所有戰略選擇的好奇心。光是從封面排版就能感受到作者在處理這個敏感且專業的議題時,所下的苦心——他們試圖在嚴肅的軍事技術探討與台灣社會大眾普遍關心的國防自主性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我常常在想,這麼多年來,我們的海軍究竟付出了多少努力,在面對來自國際政治的巨大壓力與內部資源的限制下,如何一步步摸索出屬於自己的道路。這本書的命名,精確地捕捉了這個時間軸的關鍵性,從冷戰初期的萌芽到今日的國際角力,每一個階段的轉折都牽動著整個國家的神經。我期待它能深入挖掘那些塵封的檔案,告訴我們決策背後的真實考量,而不僅僅是表面的新聞稿。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