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道:明清旅遊文化 (電子書)

游道:明清旅遊文化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巫仁恕、狄雅斯
图书标签:
  • 明清史
  • 旅游文化
  • 游记
  • 文化史
  • 社会生活
  • 风俗习惯
  • 电子书
  • 历史
  • 文学
  • 明清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旅行團包套的「套裝旅遊」,你以為是現代的產物嗎?其實早在明清時期,中國已有各式各樣的旅遊活動,而且旅遊設施逐漸走向商品化,比起同時期的西方有過之而無不及。無論是美酒佳餚、游船肩輿、旅遊導覽、遊伴相隨,皆讓旅途可以更舒適、更盡興。士大夫更是明清旅遊文化興盛的一大推手,旅遊也成為明清士大夫文化的重要一環。大家耳熟能詳的徐霞客,以長程的冒險旅行著名,然而,這樣的「壯遊」並非當時士大夫旅遊文化的主流。從大量的日記、遊記中,可以觀察到他們頻繁地出遊,大多是距離不遠的「淺遊」,而且具有休閒娛樂及社交功能。明清士大夫所撰寫的遊記,看似文學作品,實則背後反映了士大夫的身分焦慮感。遊記文體在書寫上的變化,涉及到士大夫試圖與其他人的旅遊活動作區分的策略轉變。到了晚清,曾與西方接觸的中國人所留下來的旅行記錄,更有助於我們理解當時中國人對西方人的看法與態度。

作者簡介

巫仁恕

  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學士,臺灣大學歷史學碩士、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專長領域是明清城市史與明清社會文化史,主要研究成果集中在明清城市群眾集體抗議、明清物質文化與消費文化。著有專書《奢侈的女人---明清時期江南婦女的消費文化》(2005)與《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2007)。

狄雅斯 Imma Di Biase

  義大利威尼斯Ca’ Foscari大學漢學系東方語言研究博士,博士論文主題是關於明清時期旅行者的研究。2002年在澳洲墨爾本斯溫伯恩大學擔任客員研究員,主要研究澳洲華人移民。其著作有論文〈征服新金山〉,以及專書《易經:中國人的代碼》(2005)與《中國靈魂》(2007)。目前正在墨爾本大學撰寫另一本博士論文,她嘗試以心理學家容格的理論,來探討有關中國人的「情緒」(emotion )。

《行者无疆:晚明至清初的旅行见闻与文化变迁》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考察了明清易代之际,即明朝晚期至清朝初期的历史语境下,中国社会内部以及与外部世界之间发生的剧烈变化,并通过对当时旅行、游记、地方志以及私人信札等一手资料的细致梳理,重构了那个动荡而又充满活力的时代图景。本书并非聚焦于单一的文化现象或某位特定的旅行家,而是试图描绘一幅宏大而又细腻的社会变迁图谱,探讨在国家、社会结构面临重塑时,个体“行走”经验所折射出的时代精神与文化心态的复杂演变。 第一部分:乱世中的“在路上”——危机、逃亡与重构 明清鼎革之际,天下纷争,战乱频仍,这种大环境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出行动机与体验。《行者无疆》首先聚焦于战乱背景下的“非自愿性旅行”。大量流民、溃兵、士绅阶层以及官员的迁徙,构成了当时社会流动的主旋律。我们将分析这些旅行者如何记录他们的见闻——饥荒、瘟疫、异族入侵(满清入关)、以及对故土的留恋与绝望。这些记录往往是破碎而充满情感张力的,它们揭示了传统儒家安土重迁观念在极端压力下的瓦解,以及人们在废墟上寻求新秩序的艰辛努力。 重点探讨的议题包括: 安全与路线选择: 探讨在交通不畅、盗匪横行的时代,旅行者如何选择路线,以及安全考量如何渗透到对地理环境的描述中。例如,对山川险阻的描述不再仅仅是文学化的修辞,而是实际的生存指南。 身份的流动与重塑: 考察士人、商人、僧侣等不同身份群体在逃亡或迁移过程中,其社会地位和自我认同如何受到冲击和重新定义。部分流亡士人对故土的缅怀,也成为日后“遗民文化”的重要思想资源。 信息传播的渠道: 在信息传递受阻的时代,旅行扮演了信息中转站的角色。本书将分析通过口耳相传、沿途客栈、驿站及民间书信往来,知识、谣言以及政权更迭的消息是如何在不同区域间扩散和被接受的。 第二部分:商业复苏与经济地理的重塑 尽管政治动荡,但明清之际的商品经济并未完全停滞,部分地区甚至在战乱的间隙中展现出惊人的恢复力。本书的第二部分将目光转向那些以经济目的为驱动的旅行者——商人、手工业者以及漕运人员。他们的“行走”不再仅仅是为了逃难,而是为了追逐利润和市场需求。 我们将详细考察: 大运河与海运的复苏: 分析在清朝统治初期,漕运体系的重建对南北物资流通的重要性,以及海禁政策的松弛与收紧对沿海贸易路线的影响。旅行者的记录为我们提供了关于特定商品(如盐、茶、丝绸)流向的宝贵线索。 区域专业化的强化: 通过地方志和商业契约的侧面印证,研究当时不同省份在粮食、矿产、手工业品方面的专业分工如何通过长途贩运得以实现。例如,徽商、晋商等商帮活动区域的扩展与他们对沿途基础设施的依赖性。 客栈与市集的生态: 客栈不再仅仅是休息之所,更是信息、资金和货物交换的重要节点。本书将重构这些商业基础设施的社会生态,揭示不同阶层人群在这些公共空间中的互动模式。 第三部分:宗教、信仰与精神的朝圣之旅 动荡的时代往往伴随着信仰的复苏与精神寄托的寻求。《行者无疆》的第三部分关注那些以宗教或哲学探索为目的的旅行。佛教、道教的高僧大德,以及儒家学者在“学问之道”上的求索,构成了此阶段精神层面的流动。 名山大川的朝圣热潮: 考察当时佛教寺院的复兴情况,以及朝圣者(包括普通信众和高级僧侣)对著名佛教圣地(如五台山、峨眉山)的访问。这些游记记录了寺庙在乱世中如何通过积累信众和接受施舍来维持自身的独立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难民的庇护所。 儒学与“理学”的地域传播: 清初,许多遗民学者开始将学术研究的重心从政治抗争转向内部的修身养性和经典诠释。本书分析了这些学者在不同书院、名师居所间的游历,考察知识是如何在地理上传播和固化的。 跨文化的接触与记录: 随着清朝对边疆的管控加强,以及西方传教士活动的持续,旅行也带来了更多关于边疆民族(如蒙古、西藏)和异域文化的信息。这些记录往往带有强烈的文化优越感和观察者的视角,但对我们理解当时的“世界观”至关重要。 第四部分:技术、媒介与旅行叙事的演变 本书最后一部分将分析记录技术和传播媒介的进步对旅行文化的影响。明清之际,印刷技术的发展使得游记、地方志的普及成为可能,从而改变了知识的生产和消费方式。 地图学的进步与旅行的视野: 考察清初官方和民间地图测绘的进展,以及这些新地图如何改变了人们对国土的认知,影响了商业和军事上的规划。 图像的介入: 探讨版画、风俗画等视觉媒介在记录旅行见闻中的作用。与纯文字叙事相比,图像是如何简化、美化或扭曲实际的旅行体验的? “雅游”与“俗游”的界限: 随着社会分化,旅行的目的性也日益明确。本书将对比文人雅士追求山水意境的“雅游”,与普通百姓为了生计、婚丧嫁娶等日常目的进行的“俗游”,分析这两种形态的旅行如何在材料中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共同构建了明清社会的面貌。 结语:行走的历史回响 《行者无疆》旨在揭示,在传统意义上的“太平盛世”叙事之外,明清易代之际的“行走”活动,是社会结构调整、文化心态转型以及个体生存挣扎的生动体现。通过对这些流动的记录的挖掘,我们得以理解一个古老帝国在剧变面前,是如何通过无数次个体旅程,完成了向新时代的艰难过渡。这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从“移动”的角度理解历史纵深的方法论。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1453095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5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翻開這本書,最讓我驚豔的是它如何將「文化」與「遊歷」這兩個看似獨立的元素,巧妙地編織在一起。不同於一般只記錄景點的旅遊指南,這本書更像是一部深度的人文考察報告,但說教感卻出奇地低,反而充滿了探索的樂趣。我特別欣賞作者在探討宗教信仰與旅程之間的關係時所展現的廣度與深度。你知道嗎,在那個通訊不便的年代,一次遠行往往不只是地理上的移動,更是心靈層面的洗滌與昇華。書中對於朝聖之旅、名勝古蹟的朝拜文化有詳盡的論述,光是讀到描寫那些古道、寺廟的文字,我就能感受到那種莊嚴與虔誠,彷彿身歷其境地聞到了香火的味道。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情感的喚醒,它讓我重新審視「旅行」的意義,不再只是打卡留念,而是尋求生命中某些更本質的連結。

评分

这本《游道:明清旅遊文化(電子書)》光是書名就夠吸引人了,尤其對我這種熱愛台灣歷史、對傳統文化有濃厚興趣的讀者來說,簡直是挖到寶了。我從來沒想過,原來古代的旅行文化可以有這麼多有趣又深刻的層面。閱讀的過程中,我感覺自己彷彿搭上了一台時光機,穿梭回那個充滿詩情畫意的明清時代。書中對於當時文人墨客的行旅方式、他們在路上的見聞與心境轉折的描寫,都細緻入微,讓人不禁聯想到自己過去幾次在國內外旅行的經驗,但那種純粹的、帶有使命感的探索,在現代似乎已經越來越難尋覓了。作者的筆觸很細膩,總能抓住那些被歷史洪流沖刷掉的細節,像是旅途中的食宿安排、沿途的風景描繪,甚至是當時交通工具的限制如何形塑了旅行者的心境,這些都能讓人產生強烈的共鳴,並且激發起對過往那段生活方式的好奇心。

评分

坦白講,要不是這本書,我可能永遠不會注意到,原來古代的「遊記」本身就是一種文學類型,它有它獨特的敘事規範和美學標準。作者在引用大量古典文獻時,處理得非常高明,既保持了原文的韻味,又用現代的語言進行了解釋,讓像我這樣對古典文學不甚精通的讀者也能輕鬆領會其中精髓。整本書讀起來的感覺,像是一位博學多聞的長輩,帶著你走過古老的街道,細細講解牆上的斑駁和路邊的石碑,充滿了溫情和知性魅力。它不僅僅是關於「去哪裡玩」的書,更是關於「如何看待世界、如何記錄生命」的寶貴教材。讀完後,我立刻決定要重新規劃下一次的旅行,希望能帶著一點點古人的「遊道」精神上路。

评分

這本書的內容編排非常有層次感,結構嚴謹得像一座精緻的園林,引人入勝卻不失章法。我特別喜歡它對不同社會階層旅行者的區分描寫。像是官員的公差、商賈的貿易之行、以及一般百姓的還鄉或朝聖,每種身份的旅途都有其獨特的限制、目的與觀察視角。這種細緻的社會觀察,讓整個明清的旅遊圖景變得立體而飽滿。舉例來說,對於當時驛站和客棧的描述,不僅僅是場所的介紹,更反映了當時的社會制度與階級劃分,這對於理解那個時代的社會脈絡非常有幫助。我讀的時候,常常會停下來,對照現在的休息站或飯店,那種對比感特別強烈,也更凸顯了歷史的演變之奇妙。

评分

老實說,一開始對「電子書」的形式有點保留,畢竟傳統的紙本書拿在手上那種翻閱的觸感,是無法取代的。但是,這本《游道》的排版與設計卻相當出色,即便是電子版,閱讀體驗依然順暢,資料的引用和圖文的搭配也處理得當,讓複雜的歷史資訊變得易於消化。最讓我感到新奇的是,它似乎還隱含了一種「反思」的視角。在描述明清時期人們如何看待他們所處的世界時,我們也不禁會反觀今日的我們,我們的世界變大了,科技進步了,但我們是否也因此失去了某些寶貴的東西?書中探討的那些關於「在路上」的哲學思辨,非常發人深省。它讓我開始思考,在現代社會中,當我們隨時可以透過網路看到世界任何一個角落時,我們「真正」去旅行的動力和深度,是否也被稀釋了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