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老虎郵:百年前臺灣民主國發行郵票的故事 (電子書)

臺灣老虎郵:百年前臺灣民主國發行郵票的故事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明亮
圖書標籤:
  • 臺灣歷史
  • 臺灣民主國
  • 郵票
  • 集郵
  • 臺灣文化
  • 百年歷史
  • 電子書
  • 史料
  • 臺灣獨立
  • 郵政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一枚獨虎票流浪到邁阿密,
  一瞬間觸發瞭一名年輕科學傢迢遙的追索。

  一九六六年,李明亮在美國邁阿密的一傢集郵店看見獨虎票,他驚訝地盯著票麵上「臺灣民主國」幾個大字,心想自己讀漏瞭歷史課本的哪一章?

  之後李明亮在邁阿密大學攻讀分子生物學,一邊研究人體的遺傳與變異,一邊探索獨虎票的遺傳與變異,他花瞭三十年追尋這段曾經遺失的臺灣歷史。

  獨虎票,老虎郵,臺灣I LOVE YOU,這些歷史課本沒寫的精采故事,讀起來令人又驚又喜,福爾摩沙臺灣,的確是太有趣啦。

  一八九五年,立誌抵抗日軍佔領的臺灣民主國為瞭要籌措軍餉,開始發行郵票。郵票中央印有一隻老虎,起初這隻老虎被當成鬆鼠,後來有人覺得那應該是一隻兇猛的龍,但居然也有人看成蝴蝶、一隻抽筋的小貓,或是一隻不快樂的阿富汗貓,算是上上個世紀的「一虎各錶」吧。

  這套郵票在一八九五年夏天的福爾摩沙登場,卻也在夏天快結束時,隨著臺灣民主國下颱一鞠躬而消失。一百多年後,這套郵票已然是集郵市場上的搶手貨。李明亮醫師在年輕時無意中發現瞭這些與臺灣歷史息息相關的郵票,他耗費數十年心力研究、保存這些臺灣歷史上的寶貝,他知道,越瞭解這套獨虎票的故事,就越瞭解我們臺灣這座島嶼的身世……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臺灣老虎郵:百年前臺灣民主國發行郵票的故事 (電子書)》以外的,詳細的圖書簡介,旨在描繪另一部可能探討颱灣曆史、文化、政治或郵政領域的書籍的內容,字數大約1500字。 --- 書名: 《霧鎖南洋:日治時期颱灣移民的奮鬥與記憶》 作者: 王明德 齣版社: 颱灣曆史文獻齣版社 齣版年份: 2023年 書籍類型: 曆史研究 / 社會文化研究 --- 圖書簡介:霧鎖南洋:日治時期颱灣移民的奮鬥與記憶 本書深入剖析瞭1895年至1945年間,颱灣社會在麵臨日本殖民統治與全球化浪潮雙重壓力下,所發生的規模宏大且影響深遠的“南進”移民運動。作者王明德教授,憑藉其在颱灣史、社會人類學領域數十年的研究積纍,首次將颱灣移民群體在東南亞(特彆是南洋群島,如菲律賓、馬來亞、荷屬東印度等地)的足跡,置於宏大的殖民經濟與地緣政治背景下進行係統梳理和細緻解讀。 一、 研究背景與核心議題 日治時期的颱灣,不僅是日本帝國的“模範殖民地”,更是其嚮外擴張的跳闆。在殖民政府的推行下,一方麵,大量颱灣人被鼓勵或被迫嚮外遷移,成為帝國資源掠奪鏈條中的一環;另一方麵,這些移民在異域文化和嚴酷的生存環境中,形成瞭獨特的社會結構與身份認同。 本書的核心議題在於探究:在喪失主體性的殖民框架下,颱灣移民如何維持其文化韌性?他們的經濟活動如何塑造瞭當地的社會生態?以及,他們的記憶與敘事如何形塑瞭今日颱灣人對“南洋”的復雜情感? 作者明確指齣,以往對日治時期颱灣史的研究多集中於島內政治反抗或經濟開發,而對“島外經驗”的關注則相對薄弱。《霧鎖南洋》正是試圖填補這一空白,將颱灣人的“離散”經驗提升到與“本土”經驗同等重要的曆史地位。 二、 內容架構與章節詳解 全書共分為六個主要部分,層層遞進,從宏觀的政策引導到微觀的個體故事,構建瞭一個立體的移民圖景: 第一部:殖民地的“推力”與“拉力”——移民的宏觀動因 本部分著重分析瞭促使颱灣人移民南洋的結構性因素。殖民政府的土地政策導緻的小農經濟危機是主要的“推力”。同時,日本在南洋地區進行的資源開發(如橡膠、锡礦)對勞動力産生瞭巨大的“拉力”。作者詳細比對瞭不同時期(早期(1900-1915)、中期(1916-1930)、後期(1931-1941))的移民配額與主要目的地,揭示瞭颱灣總督府在人力調配中的精密計算。 第二部:勞動的地景——南洋經濟活動的麵貌 本書通過詳實的統計數據和殖民地報告,勾勒齣颱灣人在南洋從事的職業結構。他們不僅是低階的勞動力,也湧現齣精明的商人、技術人員乃至小規模的莊園主。特彆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對颱灣人如何在菲律賓的煙草種植業和馬來亞的锡礦開采中,與當地華人、馬來人及歐洲殖民者形成復雜的競爭與閤作關係,進行瞭細緻的社會經濟分析。這一部分挑戰瞭過去將颱灣移民簡單歸類為“被壓迫者”的單一敘事。 第三部:文化的遷徙與重構——身份的漂泊 這是本書最具社會學深度的篇章。作者考察瞭移民社區內語言、宗教、習俗的變遷。在語言上,國語(日語)的強製推行與地方方言(颱語、客傢話)的維係,在異域如何産生新的混閤形態。在宗教信仰方麵,傳統民間信仰的傳播與在地宗教的融閤,構建瞭移民群體精神上的“安全島”。更重要的是,作者探討瞭第二代、第三代移民在“我是誰”的身份認同危機中,如何在颱灣本土意識的遙遠迴響與南洋在地化的生活之間尋找平衡。 第四部:女性的能見度與隱形貢獻 本書單獨闢齣一章,聚焦於日治時期隨同或獨自前往南洋的颱灣女性。她們的經驗往往被主流曆史敘事所忽略。作者通過口述史料,描繪瞭這些女性在傢庭維持、商業輔助乃至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的關鍵角色。無論是作為礦工的妻子、商人的幫手,還是在殖民地醫院服務的護士,她們的韌性構成瞭移民社會穩定的基石。 第五部:戰爭的陰影與命運的轉嚮(1941-1945) 太平洋戰爭爆發,徹底改變瞭颱灣移民的命運。本章重點分析瞭在南洋的颱灣人,如何從殖民體係的“輔助者”瞬間淪為同仇敵愾的對象,或是被捲入更殘酷的軍事衝突中。戰後,這批“迴不去的故鄉人”麵臨的遣返、安置與身份重估問題,構成瞭颱灣戰後曆史中一段被遺忘的插麯。 第六部:記憶的迴歸與曆史的迴響 在戰後,南洋移民的經驗在颱灣本土敘事中長期處於邊緣化。本部分考察瞭當代颱灣社會對這段曆史的重新發現與重構。作者分析瞭近年來興起的“南洋熱”背後的文化心理需求,以及這些曆史經驗對當代颱灣“新南嚮政策”的潛在啓示。 三、 史料基礎與研究方法 《霧鎖南洋》的顯著特點在於其跨學科的研究方法。作者不僅紮根於颱灣總督府檔案、日本內地檔案(如《南洋事情報告》),更重要的是,他深入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地,收集瞭大量的口述曆史(Oral History)。本書收錄瞭數十位南洋歸來者及其後代的訪談記錄,這些第一手的個人敘事,為冰冷的官方數據注入瞭鮮活的情感與復雜的張力。 四、 結語:重塑颱灣的離散地圖 《霧鎖南洋:日治時期颱灣移民的奮鬥與記憶》不僅是一部關於移民史的專著,更是一部關於“颱灣人”身份邊界如何被不斷拓展與定義的曆史書。它提醒我們,理解19世紀末至20世紀中葉的颱灣,必須跳齣島嶼的地理限製,去認識那些在霧鎖南洋中,用汗水與記憶雕刻齣另一片天地的先民。這本書為研究颱灣與東南亞的復雜關係,提供瞭堅實而富有洞察力的理論框架與無可替代的史料基礎。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明亮/原著


  1936年生於臺南。臺灣大學醫學係畢業,美國邁阿密大學生物化學及分子生物學博士,歷任美國邁阿密大學助理教授、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醫院研究員、美國新澤西州立醫牙科大學醫學院小兒科教授及遺傳醫學科主任。1992年應邀迴臺籌建慈濟醫學院,1994年齣任創校校長;2000年至2002年間擔任行政院衛生署長;SARS疫情期間擔任行政院SARS防治及紓睏委員會副召集人。著有《臺灣民主國郵史及郵票》、《輕舟已過萬重山:四分之三世紀的生命與思想》等。

王威智/編撰

  1970年生。臺灣大學中文係畢業,東華大學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碩士。喜歡棒球和籃球,和小朋友比起來可說打得不錯。喜讀地圖(有等高線的那種),幻想走在每天一定看見的臺灣脊梁之上。曾獲時報文學獎、梁實鞦文學獎、聯閤報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1995年主編《臺灣民主國郵史及郵票》(獨虎,1995);著有散文集《我的不肖老父》(東村,2012)、《製圖師的預言:十六世紀以來關於花蓮的想像》(蔚藍,2014)及繪本故事《兩個鼻孔一起minasi》(文化資產局,2017)等。
 

圖書目錄

故事開始之前 
臺灣郵政.一八九五以前
一八九五.五.二十五 
為什麼印郵票? 
文獻裡的獨虎票 
尋找麥嘉林 
禮密臣與《臺灣島》 
一隻虎的設計 
獨虎票何時發行?數量多少? 
一次搞懂獨虎票版本 
第Ⅳ版應該存在嗎? 
小圓郵戳與大圓郵戳 
預知偽票記事 
獨虎郵政終麯 
 
附錄 
一、泰晤士報︵The Times, London︶報導臺灣獨立 
二、〈臺灣民主國獨立宣言〉
三、〈臺民布告〉
四、臺灣民主國重要歷史及郵政事件
五、《香港曰報》有關臺灣民主國報導一覽 
六、禮密臣,刊於《香港日報》,一八九五年十月三十曰
七、禮密臣,刊於《香港日報》,一八九五年十一月二十三曰
八、禮密臣,香港版獨虎票郵摺
九、禮密臣,神戶版獨虎票郵摺
十、英國駐安平領事鬍力穡呈駐北京公使歐維訥報告書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9656931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9.5MB

圖書試讀

作者序

  故事開始之前


  本書的前身是《臺灣民主國郵史及郵票》。

  一九九五年,《臺灣民主國郵史及郵票》問世,作者李明亮先生於自序錶明,挑在臺灣民主國一百週年齣版是一項刻意的安排,對他有特別的意義,因為他成長於臺灣民主國崛起鏇而滅亡之地,臺南府。

  近二十年後,李先生在自傳《輕舟已過萬重山》寫道「一生比較值得留下的書」有兩本,《臺灣民主國郵史及郵票》是其中之一。

  流浪邁阿密

  引爆故事的是一枚流落異鄉的郵票。

  一九六六年夏天,李明亮飛往美國邁阿密深造,某日走進街上郵店,瞥見一套郵票,郵票上印著「臺灣民主國」,這幾個不是難字,湊在一起卻令他感到疑惑而陌生。

  儘管一腹狐疑,李明亮仍齣手買下。對於發行這套郵票的國傢,他一點印象也沒有,迴想中學和大學的歷史課程,記不起臺灣有這麼一個共和國,也想不起哪一本郵票目錄曾收錄這套郵票。

  這是一次偶然的機遇,卻促使李明亮展開遍及全球的文獻搜索。一九六六年起,李明亮設法與世界各地的圖書館取得連繫。在普林斯頓大學圖書館,李明亮看到甲午戰後協助中國與日本談判的美國領事約翰.福斯特(John  W.  Foster)的手稿,那些泛黃易碎的破舊紙張把歷史活生生的帶迴眼前,讓一個幾十年後來自臺灣的年輕人心生難以付諸紙筆的感觸。

  這一項追索持續瞭三十年。在漫長的歷程中,李明亮盡可能以照相的方式攝取圖片,有計畫地收集零零碎碎的文獻,與許多研究獨虎票的專傢交換意見,拜訪集郵傢,親見貴重的收藏。善意來自各方,其中最令人敬佩的是臺中烏日的陳鄭添瑞醫師,大方且無私的齣藉珍稀的臺灣民主國郵票,無條件無限期供李明亮研究。

  臺灣民主國郵票印行的數量與日期一直缺乏可考的官方記錄,文獻上充斥各種臆測及假設性的推論,李明亮「希望能將其中許多空白補起來,以釐清曖昧不明的說法」,以接近歷史的原貌。懷著這樣的期許,李明亮在一九九○年代初完成瞭《臺灣民主國郵史及郵票》英文初稿。

  《臺灣民主國郵史》寫什麼?

  《臺灣民主國郵史及郵票》可大別為三個部分。

  首先是文獻迴顧,包括臺灣民主國的簡史、臺灣民主國郵政事務創辦人麥嘉林(C.  A.  McAllum)在臺灣的服務歷程—由於資料闕稀以至於顯得疏簡,而且帶有推測性質,此外還有一篇首任美國駐臺領事禮密臣(James W. Davidson)的傳略。

  其次,李明亮深入探討郵票的發行日期、數量、設計、版本、紙質、顏料、郵戳、實寄封……,並細究版本,包括每一個版本的特徵與問世背景。

  在長達三十年的探索歷程裡,李明亮徹底展現科學傢本色,儘管不是狂熱的郵票迷,也不是搜奇納珍的收藏傢,卻以最認真的集郵傢也想不到的科學研究方法,試圖揭開獨虎票的身世。他使用精度一微米(10-6M)的測微器測量紙張厚薄;他把獨虎票送進巨大的PIXE分析器,利用質子撞擊引齣X光以分析紙張和顏料的化學組成(部分珍貴的郵票因此受到損傷),藉此界定個別版本的特性,同時辨識真偽;他利用顯微鏡令紙張纖維和顏料顆粒原形畢露;他大量羅列反覆比較郵戳、郵資、實寄封,放膽推論在獨虎票的時代終結以前偽票即已誕生,而精心假造的實寄封比比皆是。一切費心實驗分析的結果都以科學研究的嚴謹精彩地呈現在第三部分,那些化學元素的組成分析圖整齊排列在書頁上,默默訴說當代先進科技如何介入歷史的追尋,從而激發絢麗的火花。

  還有附錄,李明亮蒐集難得一見的文獻,包括臺灣民主國建國兩天後躍上倫敦《泰晤士報》(The  Times)的報導、兩篇臺灣民主國覆亡一個月內刊登於《香港日報》(Hong  Kong  Daily  Press,今已停刊)的文章、兩本著名的獨虎票小郵冊、一九七二年從德文譯迴中文的〈獨立宣言〉,以及安平領事鬍力穡(Richard W. Hurst)對臺灣民主國結束過程的描述。

  兩個核心人物

  臺灣民主國隻發行過一套郵票,至少正式發行兩個版次,一般認為發行三或四版。這套郵票在臺灣稱為「獨虎票」,國外通常稱為「一八九五年的臺灣黑旗票」(Black  Flag  Issue),儘管郵票上沒有黑旗的字樣或圖樣,而是緣自當時臺灣民主國在臺南(聽起來像中華民國在臺北)的實際領導人黑旗將軍劉永福。

  獨虎票是本書的主角,而創造獨虎票的關鍵人物是麥嘉林,當年他隻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英籍海關小職員。戰爭開始不久,臺灣民主國的銀糧即耗用殆盡,滿清大員如張之洞等允諾秘密資助,後來證實他們的承諾比泡沫還脆弱。為瞭籌足軍款銀糧,劉永福的幕僚想盡辦法,其中吳質卿在八月上旬一個或許十分晴朗美好的上午踏進安平海關(即臺南海關),嚮被迫留守的麥嘉林徵詢意見。

  我們很有理由相信吳質卿是在萬念俱灰之下拖著腳步跨進海關大門,在空蕩蕩的海關房捨見到麥嘉林。一八九五年的麥嘉林極可能還是一個不滿二十五歲的年輕人,而一個生於鹹豐末年在官場飽經歷練的中國幕僚其世故老練絲毫毋須置疑,會嚮一個外國小夥子徵詢如何籌錢打仗嗎?至少不太可能正經嚴肅地請教,何況在此數天前劉永福纔受到吳質卿的鼓動,決定設立官銀票局。吳質卿嚮一個無關的局外人吐苦水的成分居多,或許基於禮貌,麥嘉林纔隨口提起郵票。

  麥嘉林究竟基於什麼理由提議發行郵票,或許是一道無解的謎,但他後來確實成為臺灣民主國郵政的主事者,郵局就設在他正職所在的安平海關。此時的麥嘉林是海關代理主管,日常起居生活不是在海關,就是在稅務司公館。據考證,海關位於安平舊港南岸與東岸交會處,已不復存,原址今為國立臺南高級海事水產職業學校;而稅務司公館一度是臺南市立永漢民藝館,如今是「熱蘭遮城博物館」所在地。

  無論發行郵票的臺灣民主國還是承辦業務的安平海關,似乎都沒有留下可靠的文書紀錄,所幸戰地記者禮密臣在某種程度上彌補瞭這個缺憾。當時禮密臣年僅二十三歲,韆裏迢迢越洋趕到臺灣,站在明顯親日的立場全程目睹臺灣的不安、反抗與屈從。接下來幾個月,獨虎票登場。在比臺灣民主國更短命的安平海關郵政史中,禮密臣扮演的無疑是一個戲分吃重的配角。一九○三年,禮密臣齣版《臺灣島的過去與現在》(The  Island  of  Formosa,  Past  and  Present),一部極具份量的臺灣專著,也是多年後李書及本書提到相關的歷史時間與地點時重要的依據。

  關於本書

  一九九五年,筆者有幸參與《臺灣民主國郵史及郵票》的編輯工作。二十年後,筆者嚮李明亮先生徵詢是否可能以原書為基礎改編重新齣版,讓更多人認識那一個混亂時代的另一個麵嚮。

  在書信往返中,李先生展現瞭一名前行者無比的氣度及一位長者的溫暖與謙遜。他說:「臺灣民主國那一段歷史不是任何人的專利,我很高興有人有興趣寫它。尤其是麥嘉林這個人,我曾想盡辦法尋找他的後代,但一直沒有找到。如果新書中提到我的書的部分,你們可以說這是引用某某人的書作,這樣就夠瞭。」

  今《臺灣民主國郵史及郵票》得以另一個麵貌再度麵世,一方麵重新編敘獨虎票的故事,一方麵步踵前輩的足跡,繼續鑽尋文獻,試圖深掘麥嘉林在遠東的行止經歷。這或許是嚮李先生緻敬並緻謝的最佳方式瞭。

  在此必須說明,李氏原書提及外籍人士,名氏往往直採音譯,然而曾任職大清海關和駐清領事館的外國人各自擁有正式漢名。筆者透過網路檢索哈佛大學圖書館數位化的《新關題名錄》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人名權威檢索係統」,並查閱《清季中外使領年錶》與《近代來華外國人名辭典》等書,為李書提及的外籍使館及海關人員迴復官方登載的漢名,藉此盡可能貼近歷史。於是,臺灣民主國時期英國駐安平領事Richard W. Hurst,李書作「賀斯特」,改為「鬍力穡」;同時期安平(臺南)海關主管William F. Spinney,李書作「司畢尼」,改為「司必立」;其他於前述文獻留有紀錄者均循此原則更改,不一一列舉。
唯一的例外是James Wheeler Davidson,也就是禮密臣,李氏原書裡的戴維遜。

  一八九五年Davidson從日本轉進臺灣,時任臺灣巡撫的唐景崧發予護照,上載漢名為「德衛生」。一九○四年,北京美國公使館應Davidson之請將其官方漢名改為「達飛聲」,稍後中國外務部接獲通知,「達飛聲」於是成為Davidson在官方文獻裡的正式漢名。

  不過,「禮密臣」這個譯名似乎纔更能顯齣Davidson與臺灣關係匪淺。一八九六年,大稻埕23富商李春生與Davidson同訪日本,後來李氏在《東遊六十四日隨筆》一書以臺灣通行的閩南語發音稱Davidson為「禮密臣」(Lé-bit-sîn)。直到一九○三年Davidson離開臺灣,滯臺前後九年,其間親見乙未戰事,初任美國駐淡水領事代辦,後任駐淡水領事,目睹世紀之交動盪的臺灣,撰寫《臺灣島》。這段期間的Davidson是一個以Lé-bit-sîn之名深涉臺灣歷史的美國人,儘管其人立場一嚮親日。是以本書在此不採「德衛生」或「達飛聲」,並暫請原書《臺灣民主國郵史及郵票》的「戴維遜」退場,讓「禮密臣」登颱。

  此外,李氏原著註解钜細靡遺,本書為利於閱讀而適度刪修,部分則代之以更新的資訊,如引用之書籍版本。又原書參考書目羅列連頁,本書未予保留,如需深入追索,查閱原書是最佳也是必要的途徑。

  後來

  一枚獨虎票流浪到邁阿密,一瞬間觸發瞭一名年輕科學傢迢遙的追索。

  二○一七年十月,一個日頭西斜清風吹拂的午後,李明亮一度陷入久遠的迴憶,他說,半世紀前那一枚不可思議的獨虎票,其實是一枚第iii版偽票。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關於「老虎郵」的書籍,它挑選的角度非常刁鑽,卻也極具深度。一般歷史書或許會輕描淡寫地帶過郵政係統的建立,但將其提升到「國傢象徵」的高度來探討,就非同凡響瞭。我個人認為,郵票的發行,其實是國傢權力有效運作的體現之一。它需要建立一套係統、確保郵件能夠被流通、需要印製、需要規章製度。這本書如果能將郵票的發行,放在當時臺灣的基礎建設和社會管理體係中去考察,那我們就能更清楚地看到,這個短命的政權,在試圖建立一個「正常國傢」的過程中,具體做瞭哪些努力,又遭遇瞭哪些現實的阻礙。這是一種由小見大的絕佳範例,能讓我們不再隻停留在口號式的歷史記憶上,而是去探究其實際運行的層麵。

评分

這本《臺灣老虎郵:百年前臺灣民主國發行郵票的故事》光是書名就已經讓人浮現齣許多歷史場景瞭,尤其是那個「老虎郵」的稱呼,多麼生動又充滿瞭歲月的痕跡。身為一個關心臺灣歷史的讀者,我對這個時代的物件特別感興趣。郵票不隻是用來寄信的憑證,它們更像是那個時代的縮影,承載著政權更迭的痕跡與庶民生活的點滴。光是想像那郵票上的圖案、印刷的技術,就能感受到百年前工藝的精細與不易。這本書,我相信不隻會帶我們迴到那個「臺灣民主國」短暫卻關鍵的歷史時刻,更能讓我們從一個極小的載體——郵票上,去窺探整個時代的脈動。這種由微觀進入宏觀的視角,往往比單純的政治史論述來得更貼近人心,更能讓人體會到歷史的溫度。我非常期待能透過這本書,重新認識臺灣在近代國際舞臺上那段充滿挑戰與奮鬥的開端。

评分

對於我這種對文物和印刷史有點癡迷的人來說,郵票的材質、紙張的選用、油墨的顯色,都是值得玩味的細節。百年前的印刷技術和臺灣當時的工業水準,是個很有趣的對照組。這本書如果能提供足夠的技術細節,像是印版是如何製作的?是否使用瞭當時最新的技術?或者說,有沒有因為材料短缺而齣現的特殊變體版?這些技術層麵的討論,往往能讓歷史變得更立體、更具體。畢竟,一個政權的穩定性,有時也反映在它發行物件的工藝標準上。我期望這不隻是一本歷史書,更是一本能讓集郵傢和文獻研究者都能感到滿足的專業論述,用工藝的眼光,重新解構歷史事件的物質基礎。

评分

老實說,每一次接觸到早期臺灣民主國的題材,都會讓我對「臺灣人」這個身份產生更深層次的認同感。那個時代的許多人物,他們所做的決定,影響瞭後續數十年的走嚮。那些發行的郵票,或許當時隻是一樁例行公事,但在時光淘洗後,反而成為最堅韌的歷史見證者。我希望這本書能成功地捕捉到那種「開拓者」的氣息,不隻是冷冰冰的檔案整理,而是能讓讀者感受到,當時的人們在麵對列強環伺的壓力下,所展現齣的那種胼手胝足、為自己土地立下標記的決心。如果能將這些郵票背後,設計者或經手人的故事挖掘齣來,哪怕隻是一些隻字片語,相信都能為這段艱辛的歷史增添無比的溫度和人性光輝,讓這段歷史真正「活」過來。

评分

說實在話,當我看到「臺灣民主國」這幾個字,心中總會湧起一股複雜的情緒。那個時期,臺灣在歷史的夾縫中掙紮求存,發行自己的郵票,某種程度上可以視為一種主權意識的展現,儘管時間短暫,但其象徵意義非凡。這本書如果能深入探討這些郵票的設計理念,背後代錶的政治訊號,那絕對是極具價值的。我希望它能細膩地描繪齣,當時的官員和設計者,是如何在有限的資源和緊迫的時空下,試圖透過這些方寸小紙片,嚮內凝聚民心,嚮外宣告立場。這種「在夾縫中求生存,還要展現氣魄」的精神,正是臺灣人特有的韌性。閱讀的過程中,我希望能感受到那種夾雜著理想主義與現實考量的矛盾氛圍,並從這些塵封的郵票裡,找到屬於那個時代的熱血與堅持。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