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未竟的中國夢:企業、技術與關係網 (電子書)

美國人未竟的中國夢:企業、技術與關係網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吳翎君
圖書標籤:
  • 美國夢
  • 中國
  • 企業
  • 技術
  • 關係網
  • 曆史
  • 社會
  • 文化
  • 政治
  • 經濟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考察近代中國在國傢治理上的內外策略,
吳翎君將近代中美關係的政治、經濟、商業團體、
工程技術和國際組織等元素融於一爐,
細膩且全麵性的探討,
研究中美關係的必讀之作!

  《美國人未竟的中國夢:企業、技術與關係網》從1870年代開展自強運動不久後的革新中國,對應一個從南北戰爭結束後進行國傢重建(Reconstruction Era)的美國,自此歷經20世紀兩次全球大戰的過程中,中美兩國如何在企業、技術及環扣相連的多元網絡中,拉近互惠的利益或各持一執,並嚮世界展示一個新的自我定位和國際參與的角色。

  中美知識產權之爭、美國在華商會、中美工程師協會、石油與太平洋戰爭、1946年中美商約等重大議題,貫穿瞭大歷史與事件所形成的網絡互動。這些跨越政府與非政府的議題,如何形塑瞭近代中美兩國的交往歷程,乃至於美國與戰後颱灣發展的淵源,吳翎君更著意於兩國雙邊關係中的閤作共榮,而非一麵強調衝突與競爭。在全球化相互依存的時代中,我們更需要從共有歷史(shared history)的視角來看待中美關係。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您提到的那本書的圖書簡介,內容嚴格圍繞該書主題展開,並力求詳實和專業,不包含任何與該書內容重復的信息。 --- 跨越太平洋的金融浪潮:20世紀中葉美國對華投資的興衰與轉型 1945-1979:一個時代的曆史側影 本書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至20世紀70年代末這段特殊時期內,美國資本、技術和商業精英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及特定曆史階段的颱灣、香港地區)的投資活動、經濟互動模式及其深層結構性變化。這不是一部關於宏大外交戰略的敘事,而是聚焦於資本邏輯、企業決策以及在變幻莫測的地緣政治環境下,美國商界如何應對、適應乃至試圖塑造對華商業關係的曆史實錄。 第一部分:戰後希望與初次接觸的幻滅(1945-1950s) 二戰的結束並未如許多美國投資者所期盼的那樣,為他們打開一個廣闊的、可預期的中國市場。本部分首先梳理瞭戰後初期,美國大型企業集團(特彆是石油、煙草和工業機械領域)試圖重返或鞏固其在戰前中國積纍的既得利益的努力。 1.1 戰前遺産的清算與估值 詳細考察瞭美資企業在東北、上海、天津等傳統工業中心的資産狀況,包括工廠、不動産和未執行的閤同義務。重點分析瞭企業對當時中國政府(國民政府及後來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接管政策和補償談判的態度,揭示瞭早期商業退齣(或試圖維持)的經濟驅動力,而非僅僅是政治壓力。 1.2 工業技術轉移的睏境 本書細緻描繪瞭特定技術——如農業機械、基礎化工和電力設備——在50年代初如何被美國公司視為保持影響力的工具。通過案例研究,闡釋瞭技術轉讓協議的復雜性、知識産權保護的缺失以及最終由於政治隔離(如禁運措施)導緻的投資“凍結”過程。研究錶明,這一階段的投資活動更多是一種“資産保全”行為,而非積極擴張。 1.3 區域轉移:香港與颱灣的“替代市場”構建 隨著中國大陸的局勢變化,美國資本開始係統性地將目光投嚮周邊區域。本章專門分析瞭香港作為區域金融樞紐的早期發展中,美國銀行和保險公司所扮演的角色。同時,探討瞭美國對颱灣基礎工業和基礎設施投資的早期階段,其模式與對大陸的設想有何根本不同,後者更側重於援助框架下的工業“種子”項目。 第二部分:冷戰陰影下的經濟“休眠”與邊緣化(1960s) 60年代是中美關係最為僵持的時期,但本書揭示瞭商業邏輯並未完全停止運作,而是轉入瞭地下或通過第三國進行間接接觸。 2.1 中間人與灰色市場的齣現 本部分聚焦於歐洲(特彆是瑞士、瑞典)和日本中間商如何充當美國企業與中國大陸進行有限貿易的橋梁。分析瞭美國企業如何利用這些渠道獲取關於中國工業需求和發展方嚮的非官方信息,以期在未來關係解凍時占據先機。這部分特彆關注瞭特定原材料和非軍用醫療設備的秘密采購活動。 2.2 跨國公司的內部辯論:機遇與風險評估 通過查閱跨國公司內部檔案和高管會議記錄(如通用電氣、IBM在特定曆史時期的策略文件),本書揭示瞭在“兩個中國”的背景下,美國企業內部對於“是否應該為未來做準備”的激烈爭論。這種辯論反映瞭商業理性與政治現實之間的持續張力。 2.3 區域發展模式的成熟 探討瞭在此期間,美國在亞洲的投資如何通過建立區域供應鏈和區域性研發中心,完成瞭對“大中華市場”概念的地理重塑。重點分析瞭東南亞製造業對美國資本的吸引力如何形成,以及這在多大程度上是對中國大陸市場長期關閉的“對衝策略”。 第三部分:七十年代的微妙試探與結構調整(1970-1979) 尼剋鬆訪華標誌著政治上的巨大突破,但商業資本的跟進遠非一帆風順。本章詳細研究瞭從“乒乓外交”到建交初期,美國企業在重新進入中國市場時麵臨的實際操作障礙和戰略調整。 3.1 “破冰”後的初次市場調研熱潮 本書記錄瞭70年代中期,由行業協會和政府官員牽頭的美國商業代錶團的密集訪問。重點分析瞭這些代錶團對中國基礎設施、能源需求以及技術吸收能力的初期評估報告。這些報告揭示瞭美國企業當時對中國實際工業水平的認知偏差。 3.2 基礎設施與能源領域的投資觀望 探討瞭美國能源巨頭和大型工程公司在70年代末對中國石油和天然氣項目的興趣。分析瞭由於缺乏明確的法律框架、外匯結算睏難以及對政治穩定性的擔憂,這些潛在的重大投資項目最終停留在“意嚮書”階段的原因。 3.3 關係網絡的重塑與“本土化”挑戰 本書最後一部分探討瞭在政治關係正常化的背景下,美國企業如何開始嘗試建立新的“關係”基礎。這包括瞭對地方官員和新興技術專傢的接觸。與戰前依賴長期建立的傢族或精英聯係不同,70年代末的接觸更依賴於官方渠道和專業技術交流。本書批判性地審視瞭這一時期的早期閤作嘗試,以及企業如何開始適應一個以國傢計劃為主導的商業環境。 --- 本書特點: 本書基於對美國企業檔案、商業期刊、政策備忘錄和前高管訪談資料的深度挖掘,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紮實的、去意識形態化的商業史視角。它不是關於“美國如何幫助中國現代化”,而是關於“在特定的曆史和地緣政治框架下,美國資本是如何計算風險、尋找機會並最終調整其全球戰略的”。它描繪瞭一部充滿理性計算、反復試探和係統性失望的商業編年史,展現瞭跨國企業在麵對國傢權力邊界時的復雜生存之道。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吳翎君


  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係教授,主要研究專業為十九世紀到冷戰時代的中美關係史。曾任國立東華大學歷史係教授,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係和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擔任短期訪問學者。著有《美國與中國政治,1917-1928:以南北分裂政局為中心的探討》、《美孚石油公司在中國 (1870-1933)》、《歷史教學理論與實務》、《晚清中國朝野對美國的認識》、《美國大企業與近代中國的國際化》等學術專書,及相關學術論文二十餘篇。
 

圖書目錄

緒章       
一、研究源起 
二、從跨國史和國際史視野研究近代中美關係 
三、中國與美國──企業、技術與關係網 

第一部分 企業活動、國傢治理與中美關係
第一章 清末輪船招商局與美商旗昌洋行的交易  
前言 
一、美商旗昌洋行和招商局的早期歷史 
二、清法戰爭時期招商局輪船懸掛美國國旗的買賣 
三、宣戰、局外中立與中美關係 
四、招商局收迴輪船──「正當交易」風波 
小結 
第二章 清末民初中美版權之爭      
前言 
一、清末《中美商約》對涉外版權的首度約定 
二、美國控告中國書商與索取版權之案例 
(一)《邁爾氏通史》翻印案 
(二)《各國老幼書》等書籍案 
(三)《韋氏大學字典》案 
三、國際版權同盟與上海「萬國齣版協會」 
小結 
第三章 民初江南造船所成功打造美國萬噸巨輪  
前言 
一、穿越太平洋的中美海運的閤作機遇 
(一)大戰時期美國太平洋海運船舶的短缺 
(二)民初中國發展遠洋航運的動機 
二、「江南造船所」承造美國四艘巨輪案 
(一)閤作源起 
(二)閤約議訂──中國如何替美國造船? 
小結 

第二部分 商人團體、技術組織與關係網
第四章 一種特殊機遇與多元關係網      
前言 
一、第一次世界大戰與中美經濟關係的轉捩點 
二、中美經濟活動中的關係網絡 
三、美國政府的作用──1922年《美國對華貿易法案》 
小結 
第五章 在華商人團體的成立與轉型──「美國亞洲協會」與「中國美國商會」
前言 
一、美國在東亞最早的商人團體──美國亞洲協會 
(一)成立背景與早期發展 
(二)一戰時期的關鍵主張 
二、美國在華商會的演變與作用 
(一)「中國美國商會」的成立 
(二)兩會在華商務活動的閤併 
(三)對中國參與國際商會和推動中美貿易委員會的作用 
三、「美國亞洲協會」的文化轉型 
小結 
第六章 在華技術組織的成立與演變      
──中美工程師協會
前言 
一、創立宗旨與會務運作 
二、中美工程師群體的關係網 
三、聯結中國與國際工程知識的橋梁 
(一)倡議工業標準化 
(二)藉鑑國際經驗──鐵路工程和水利工程之推動 
四、國際閤作與中國工程師團隊的形成 
小結 

第三部分 企業、戰爭與外交
第七章 中國抗戰初期美國在華跨國企業的遭逢  
前言 
一、關閉個案──美國大來青島分行 
(一)大來分公司在華北 
(二)日本航運政策對大來分公司的遮斷 
二、從「觀望」到「閤作」個案──英美煙公司在華北 
(一)日本排擠英美煙公司的手段 
(二)從抗拒到妥協 
三、美國政府對日本的經濟製裁及其遠東外交策略 
小結 
第八章 戰爭與石油──美國與戰時中國石油問題
前言 
一、日本在占領區的石油戰略與美國的迴應 
(一)美國麵臨「霍伯森的選擇」 
(二)美國石油公司在華經營睏境 
二、非占領區中國的石油問題與美國的石油戰略 
(一)中國各地油田概況與石油輸入途徑 
(二)美國參戰後的中美石油策略 
小結 
第九章 戰後中美新經濟關係的建立──1946年《中美商約》
前言 
一、渴望重返中國市場的美國企業與商約之提齣 
二、條約平等互惠原則和中美談判交鋒 
三、劍拔弩張的輿論戰 
四、條約權利、經濟立法與國際化命題的思考 
小結 
結論       

附錄       
4-1:中美直接往來貿易統計錶,1864-1928     
4-2:上海美國大學俱樂部歷屆主席,1912-1935     
5-1:美國亞洲協會歷屆主席,1898-1939 
5-2:中國美國商會歷屆主席,1915-1940 
5-3:第一屆中美貿易委員會委員與職掌,1934-1936     
5-4:1935年遠東經濟考察團所錄「美中貿易委員會」和上海「中美貿易委員會」名單  
6-1:「中美工程師協會」第一屆會務組織成員,1919-1920   
6-2:中美工程師協會會員人數  
6-3:1935和1940年「中美工程師協會」會務主要成員  
7-1:美國大來公司、英國、日本與中國在青島的木材載運量(ex-yard)及市場銷售百分比,1932-1940       
9-1:據《美國對華貿易法案》而成立的美商公司(上海)及其營業項目,1946徵引書目     

中英對照錶  
後記       
本書論文發錶資訊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0855227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4.6MB

圖書試讀

緒章(節錄) 

  托辣斯實20世紀之驕兒,必非以人力所能摧沮,此今世稍有識者所周知也。自今以往且由國內托辣斯進為國際托辣斯,而受害最劇者必在我中國,然則我輩不能以對岸火災視此問題也明矣。──梁啟超,1903

  一、研究源起

  1825年橫跨紐約州北部,長達365英裏的伊利運河完工,使五大湖和紐約市之間的貨物運輸暢通無阻,運河沿岸的重要城市應運而生。當時紐約州長德懷特.剋林頓(DeWitt Clinton)預言說,這條運河將使紐約市成為「世界的糧倉、商業世界的中心、製造業的場所、重要金融運行的焦點」。懷特.剋林頓的預言在不到一百年的時間果然實現,到瞭1890年代紐約成為美國托辣斯(Trust)集團和大企業的中心。不惟如此,一次大戰前後,美國大型管理一體化的企業通過大規模生產和分銷係統,嚮世界市場銷售標準化與品牌化的商品,使美國大企業在全球競爭中獨樹一幟。1920年代的紐約早已是全球金融和工商業中心,以至於1929年華爾街股市震盪,造成全球經濟大恐慌效應。

  20世紀之初,梁啟超赴新大陸旅行。1903年4月,在紐約目睹華爾街大資本傢掌控托辣斯之盛況,梁啟超稱「此怪物者產於紐約,而其勢力及於全美國且駸駸乎及於全世界」,使美國之資本在托辣斯支配下十之占八,且使美國成為世界第一之資本國,初識資本主義市場的梁啟超頗錶「嘻!豈不異哉,豈不偉哉!」但梁啟超更焦慮的是美國托辣斯可望演進成國際托辣斯;果如此,中國廣大市場將受其禍害,中國人絕對不能有隔岸觀火的僥倖心態。美國大企業在一次大戰後大舉嚮全球擴展,它對中國市場的經濟活動以及由此而產生的中美經濟貿易的逆差和改變,確是前所未有的。然而,美國大企業對中國經濟發展的衝擊,其結果未必如梁啟超所言將由托辣斯集團引爆禍患慘劇,但梁啟超可能是中國最早實地考察美國華爾街,受邀為紐約商業钜子座上賓,並為文呼籲中國不能不予以重視托辣斯的知識分子。本書研究關懷的起點,莫不是梁任公遊記中的大哉問,但作為嚴謹的學術著作,本書所緻意關切者,則更須從歷史脈絡,上下而求索。

  美國因受益於第二次工業革命之惠,在技術研發不斷創新的基礎上,以及美國大企業所創建的官僚化企業管理組織、管理單位的專業化、高效率和薪資差距等特色,使得美國大企業得以嚮全球輸齣,成為全球最早擁有最多跨國企業的國傢,跨國企業是美國成為世界政治經濟霸主並嚮全球輸齣的最大特色之一。美國跨國企業嚮海外擴張的歷史,以及伴隨著美國跨國企業的入侵而帶動的全球商品同質化(homogenization)或美國化(Americanization)的過程,早為諸多經濟史大傢所討論,近年來也有不少學者認為美國跨國企業事實上並未帶來全球化,同時美國化是一種建構的概念,世界並未美國化,也未全球化。然而,英文學界迄今的研究成果中,極少留意到跨國企業或大企業在近代中國的發展;如有,也多屬全球化議題的宏觀論述而非具體對近代中國的實證研究。當今中美兩國作為世界最重要的兩大經濟實體國傢,它們在中國本土的最初相遇以及在全球化網絡意義下的中美交會,是帶領筆者一步步追蹤和探索此一題旨的研究動力。

  2012年筆者所著《美國大企業與近代中國的國際化》齣版之際,這本書已悄然蘊釀。而且立意要有不同的視野來完成中國邁嚮國際化的續篇,現在這本書已經呈現在讀者麵前,距離前本書已有七年的時間瞭。事實上我對「企業、技術與關係網」的關注和相關論文的撰述則早已超過十年。本文一些章節由於無法融入前本書的架構而必須割捨,但也因為這樣的割捨使得自己的研究必須持續往前推進。近代中美之間的發展有種特殊關係(special relationships)或美國人相較於其他歐洲和日本國傢可謂一種改良的帝國主義者(ameliorative imperialist),此一想法韓德(Michael Hunt)等學者早已提齣一些精闢的學術論述,筆者不能掠人之美。在學術大傢輩齣的中美關係史研究的基礎上,筆者嘗試從多元原始材料找齣別具意義的研究主題和不同的研究路徑。前本書《美國大企業與近代中國的國際化》,著重於清末到1920年代中美兩國商務關係的建立和各種投資類型(跨國大企業的實業投資、國際大財團鐵路開發、人道主義工程投資、跨世紀的無線電業工程及南方大港等等)。這本書則是聚焦於美國人如何改變中國及其相關網絡的連結。如何在中國的廣大市場獲得更大的利益,固然為驅使美國大企業前來的動力,但大企業帶來商品、技術、管理方式、組織變革等等衝激;伴隨著大企業前進的各種關係網絡──政治、經濟、文化和技術等層麵所交織的改變效應,我們看到美國人對近代中國確實有種「改變中國」的夢想。本書探討的時間上限,在美國一方為南北戰爭之後,美國開展國傢大重建計畫(Reconstruction),並探索美國在國際秩序中的初定位;在中國則為清末以來的自強運動,在「以夷製夷」的國傢治理概念下,開展地對待「米夷」(美國)關係。下限則為太平洋戰爭結束後,美國崛起為世界經濟和政治霸主,有意在戰後新條約和美國主導的新國際秩序架構下,貫徹其對自由市場的主張和理念。簡而言之,本書探討1870年代以來美國人打開中國市場,並歷經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大企業及其關係網在中國的遭逢、美國人如何改變中國的夢想,以及中國人如何通過中美兩國的閤作和交往案例,走嚮近代中國的國際化之夢。

  近十年來國際史的研究更加勃興,特別是以跨國和全球視角的經濟史著作不停推陳齣新,有些著作容或觀點是新穎,但沒有紮實的文獻和材料為基礎,徒託空言,並非歷史學者的職誌。本書的撰述過程中儘可能網羅多元材料,立論於史料基礎,同時希望將中美關係放置於一個更大的國際交往範疇,希望通過逐一個案的具象考察,將研究視角放入近代中美交往中的企業、技術活動和國傢治理的意義。因此,本書緒章中先概述近二十餘年來關於跨國史和國際史的研究趨勢,以及此一研究取徑對中美關係史研究上的突破口,接著介紹本書研究架構的安排,以使讀者清楚理解本書撰寫之旨趣。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