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爾摩沙地形誌:北臺灣 (電子書)

福爾摩沙地形誌:北臺灣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楊貴三
图书标签:
  • 臺灣地理
  • 福爾摩沙
  • 地形誌
  • 北臺灣
  • 電子書
  • 地理學
  • 臺灣歷史
  • 地圖學
  • 自然地理
  • 文化景觀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臺灣面積雖小,但各種地形均具備且相當精彩
 
  早在十六世紀大海行時代,福爾摩沙臺灣地形之美,已名聞遐邇。綜觀臺灣地形的豐富性,分以南北探查,北臺灣共計25區:
 
  1.北海岸西段:火山的遺物∕2.北海岸東段:海嘯來過嗎?∕3.東北角海岸:海上工藝師∕4.基隆火山群:從黃金礦場到緩慢山城∕5.大屯火山群:崇岡湧沸泉、丹山草欲燃∕6.五指山山脈:科學與風水∕7.基隆河:流路之謎∕8.南港山、伏獅山兩山脈:把水平變歪斜∕9.臺北盆地:從神啟到科學∕10.新店溪:誤闖水的地盤∕11.大漢溪:搶水大戲∕12.山子腳、清水坑兩山塊:層階地形、通谷、襲奪∕13.林口臺地:狂風、飛霧下的古新店溪扇洲遺跡∕14.桃園臺地:旱地-祈雨、埤塘、大圳∕15.竹東丘陵:土地的古老意志∕16.苗栗丘陵:矮山迷宮∕17.大安溪:歌唱自然與人文共生的溪流∕18.后里臺地:被斷層與河階撕裂之地∕19.大甲溪:乘著魔毯飛天的河流∕20.雪山山脈北段:逃離與寄情的地理∕21.宜蘭平原:吳沙的抉擇∕22.蘭陽溪:線與面的地理組合∕23.中央山脈北段:邊坡潛移-未被人類馴服的大自然課題∕24.蘇花海岸:虛線的空白地理∕25.立霧溪:橫過古老-鋸切峽谷的壯麗與隱憂
 
  本書前後歷經5年撰寫,初以《臺灣全志•地形篇》為本,攜帶地圖、相機、空拍機等工具,進行田野踏查、增補、修改。同時參考多種文獻,除了核查富田芳郎、林朝棨、石再添等前人研究的成果外,多有新的發現,期能說明各地形區的地形特徵、成因與演育等,瞭解其來龍去脈。因此,本書可當作認識臺灣這塊土地以及知性之旅的參考,擴增地理科普知識視野。
 
本書特色
 
  1.有別於台灣地理教科書或學術書之靜態地貌介紹,本書以實地考察的方式進行地形、地景的現地踏查,並考掘地形地貌古今變遷,以空拍輔助,圖文呈現各類型的地形,並以人類所見所得的視角呈現觀察所得,讓地理知識不枯燥,適合一般無科普基礎的讀者,也適合各級老師教學,以及準備升學的一般生。
 
  2.面對氣候劇烈變遷,屬海島地形的台灣,更能強烈感受氣候所帶給在地的影響,斷層、土石流、地層下陷、水災等,地形地貌的改變也相對快速,在在影響民生,若能從地形變遷的角度認識這塊土地,不論防災、開發與建設,思慮及政策就能更周延,也因此,對台灣地形現實現地的了解,就極具重要性。
好的,以下是关于一本名为《福爾摩沙地形誌:北臺灣 (電子書)》的图书内容简介,该简介将详细描述一个假设的、不包含《福爾摩沙地形誌:北臺灣 (電子書)》内容的、关于南臺灣地形的著作。 書名:福爾摩沙地形誌:南臺灣的形塑與變遷:從熱帶季風到珊瑚礁的地理史詩 作者: [虛構作者姓名,例如:陳志明 博士] 出版日期: [虛構日期,例如:2024年春季] 書籍類型: 地理學、地質學、區域研究、環境科學 頁數(估): 約 850 頁(含全彩圖版與索引) 裝幀形式: 豪華精裝/數位電子書(含互動式地圖集) --- 內容簡介: 《福爾摩沙地形誌:南臺灣的形塑與變遷》是一部深入剖析臺灣最南端廣袤土地地質結構、氣候影響、水文系統演化及其人類活動足跡的百科全書式著作。本書聚焦於屏東平原、恆春半島、玉山山脈南段、以及延伸至臺灣海峽與太平洋交界處的複雜地貌,旨在揭示這片熱帶與副熱帶交匯地帶,如何歷經數百萬年的板塊運動、沉積作用、風化侵蝕,最終形成今日我們所見的壯闊景觀。 本書的結構嚴謹,邏輯清晰,分為五大核心部分,層層遞進地勾勒出南臺灣地形變遷的宏大敘事。 第一部:南臺灣地質構造的基礎藍圖(The Tectonic Foundation) 本章節回溯至數千萬年前,探討南臺灣板塊構造的基石。詳細分析了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的擠壓、碰撞與走滑作用如何雕刻出南臺灣的主要地理骨架。 恆春半島的特殊性: 深入探討恆春半島作為「臺灣島最年輕的地質單元」的獨特抬升機制。特別著重於墾丁地區複雜的珊瑚礁石灰岩地層,解釋了其隆起速度遠超臺灣其他地區的原因。 古山脈的沉寂與新生: 比較南段中央山脈(如北大武山系)與北部山脈在構造史上的差異。分析大規模的逆衝斷層系統,及其如何影響該區域的地震活動與溫泉分佈。 構造沉降盆地: 詳述屏東平原的形成過程。該平原不僅是沉積物堆積的結果,更是板塊作用下相對沉陷的低地,解釋了其土壤肥沃度和地下水文的關聯。 第二部:水文系統與沖積扇的藝術(Fluvial Dynamics and Alluvial Fans) 南臺灣河流系統的特性受強烈的熱帶季風氣候與陡峭山坡的雙重影響。本部分細緻描繪了河流如何成為雕刻地形的主力。 主要水系分析: 專門針對高屏溪( বৃহত্তম河流系統)、東港溪、林邊溪等進行水理學分析,探討其流量的季節性劇烈變化(豐水期的洪峰與枯水期的潺潺細流)。 扇狀地的精細測繪: 屏東平原的廣闊沖積扇是南臺灣地貌的標誌。本書運用現代遙感技術與古水文學方法,重建了數個主要沖積扇的擴展歷史,分析其分枝與合流的模式,並探討這些地貌特徵對早期聚落選址的決定性影響。 地下水與喀斯特地形的交會: 深入探討在恆春半島的石灰岩區,地表水如何滲入地下形成廣闊的喀斯特洞穴系統、落水洞(Sinkholes)及地下河。並將此地質現象與地表植被、水資源保育相結合進行探討。 第三部:氣候地貌學的熱帶印記(The Tropical Climate Imprint) 南臺灣的氣候條件,尤其是高溫、高濕度與颱風侵襲,形塑了獨特的風化與侵蝕景觀。 熱帶風化作用的極致表現: 描述在赤鐵礦與高嶺土主導下的化學風化如何迅速分解基岩,形成深厚、富含鐵質的紅土層(Laterite)。並分析這種土壤在坡地穩定性上的影響。 颱風與極端降雨的衝擊: 颱風是南臺灣最劇烈的地形改造事件。本書統計了過去數十年間重大颱風對山坡失穩(如大規模崩塌與土石流)的影響,並建立了預警模型,探討人為開發如何加劇了這些自然災害的頻率與強度。 海岸線的動態平衡: 屏東海岸線面臨著珊瑚礁上升、沉積物供應(主要來自河流)與海平面變化的複雜互動。分析了枋寮至佳冬一帶的海岸侵蝕與淤積現象,並研究了後灣與龍磐公園等地的海蝕地形(如海蝕溝、海蝕柱)的生成速率。 第四部:人為干預與地景的重塑(Anthropogenic Landscapes) 人類文明在南臺灣數千年的活動,留下了深刻的地貌痕跡,本書將從地理學角度審視這些改變。 農業改造與灌溉系統: 詳述清代至日治時期大型水利工程(如曹公圳、隘寮溪引水)如何改變河道路徑與沖積平原的濕地分佈,從而實現大規模水稻種植。 礦業遺址與地表破壞: 雖然北部煤礦業較盛,但南臺灣的石灰石開採(恆春)與砂石業對局部地形的改變同樣顯著。探討了礦區復墾的地理挑戰與生態恢復進程。 交通廊道的切割: 分析現代化的高速公路、鐵路建設(如南迴線)如何「切割」連續的山脈與水文網絡,並研究工程對地質構造帶的潛在風險影響。 第五部:南臺灣的極端地貌:山與海的邊界(The Edges of the South) 最後一部分將焦點投向南臺灣地理邊緣最具代表性的景觀。 玉山南麓的冰河殘跡(爭議性分析): 儘管南臺灣普遍被認為不適合冰川作用,但本書將根據最新的古氣候學證據,重審玉山山脈高海拔地區是否存在過山谷冰斗或冰磧物的細微遺跡,並提供詳細的岩石學佐證。 熱帶海岸的生物地理學: 從地形學延伸至生物群落的棲地分析,探討珊瑚礁平台、紅樹林生態系(如佳樂水、林邊濕地)與乾燥季風林如何依賴特定的地質基質與水文條件生存。 面向未來的地景風險評估: 總結全球暖化對南臺灣的複合型衝擊——海平面上升對低窪屏東平原的威脅,以及氣候變遷導致的極端天氣對坡地穩定的長期影響。 本書特色: 豐富的視覺資料庫: 包含超過 300 張高解析度衛星影像、地質剖面圖、古地理復原圖及實地拍攝的彩色照片。 跨學科整合: 成功地將地質學、水文學、氣候學與人文地理學知識融會貫通,提供一個多維度的地形理解框架。 前沿研究導向: 引用了最新的 GPS 測量數據和無人機(UAV)光學測繪成果,確保地貌數據的時效性與精確性。 本書是地理學家、地質工程師、區域規劃人員,以及所有對臺灣南部壯麗山海景觀抱持深厚興趣的讀者不可或缺的參考巨著。它不僅是一部地形誌,更是一部關於南臺灣土地性格與命運的深刻剖析。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楊貴三
 
  臺中市人,中國文化大學地學博士,彰化師大地理系退休教授。研究專長:地形學、氣候學、地理實察、地方誌編撰等。主要著作:《臺灣活斷層之地形學研究》、《臺灣全志‧地形篇》、《重修臺灣省通志‧氣候篇》、《續修臺北市志‧自然環境篇》、《彰化縣志‧自然地理篇》、《續修南投縣志‧自然地理篇》等。
 
葉志杰
 
  屏東東港人,社團法人臺灣人地關係協會理事長,專事寫作,致力於歷史地理學、人地學、地形學,區域地理學(方志學),著有《聽看東港》(野人出版社)、《林口鄉志》、《萬巒鄉志》、《太麻里鄉志》、《左鎮鄉志》、《長濱鄉志》、《觀音鄉志》、《林邊鄉志續編》等書。
 
  Email:ccyech@gmail.com

图书目录

[作者序]
人人都該在腳下土地遊蕩
 
總論
1 ∕ 地形基本概念
2 ∕ 臺灣島的位置 
3 ∕ 臺灣地形概說
 
北海岸西段──火山的遺物
1 ∕ 弧形海岸與大屯火山群的關係
2 ∕ 怎麼區別海階與火成階地?
3 ∕ 風稜石:以風打磨堅石
4 ∕ 海蝕門:用浪打穿石山
5 ∕ 老梅石槽到底是藻礁、灘岩或砂岩?
6 ∕ 黑與白:磁鐵沙、貝殼沙
7 ∕ 青山瀑布:看見火山熔岩的流動
 
北海岸東段──海嘯來過嗎?
1 ∕ 金山沙灘:金山老街利用沙丘擋風
2 ∕ 金山岬:燭臺雙嶼是海蝕殘餘
3 ∕ 國聖沙灘:為何海岬、谷灣交替出現? 
4 ∕ 野柳岬:女王4,000 歲了
5 ∕ 翡翠沙灘:想想沙子從哪來?
6 ∕ 外木山海岸:清法戰爭下的砲臺地理學
7 ∕ 基隆港:海淹山谷成良港
8 ∕ 和平島地區:海蝕地形的野外教室
 
東北角海岸──海上工藝師
1 ∕ 灣岬相間、濱臺發達、離水地形
2 ∕ 八斗子岬:八斗夕照、海貝化石富集層 
3 ∕ 深澳灣岸 
4 ∕ 濂洞灣東側岬角 
5 ∕ 南雅霜淇淋奇岩 
6 ∕ 鼻頭角的海蝕典型 
7 ∕ 龍洞岬:海蝕洞、地塹與斷層擦痕 
8 ∕ 突堤毀了和美金沙灣 
9 ∕ 福隆灣的沙嘴會擺動 
10 ∕ 三貂角:極東村落馬崗的防浪牆
11 ∕ 礁溪海岸的蝴蝶紋濱臺、萊萊鼻的侵入玄武岩岩脈
 
基隆火山群──從黃金礦場到緩慢山城
1 ∕ 採金:殖民時代的利慾薰心
2 ∕ 九份、金瓜石憑什麼?
3 ∕ 地質成因與年代
4 ∕ 火成岩體與礦床
5 ∕ 火山群附屬地景:黃金瀑布和陰陽海
6 ∕ 歷史迷霧下的不同姿態
7 ∕ 地形造就的兩樣情 
8 ∕ 油毛氈:伏服風、水之下的九份、金瓜石民居 
9 ∕ 延續故事不能只靠人文想像
 
大屯火山群──崇岡湧沸泉、丹山草欲燃
1 ∕ 臺北有活火山嗎?
2 ∕ 大油坑底下有岩漿庫
3 ∕ 大屯火山群還會噴發?
4 ∕ 郁永河筆下的臺北後山 
5 ∕ 火山體:金字塔、反經石、火口湖、穹丘 
6 ∕ 熔岩階地與河川襲奪
7 ∕ 火山窪地:竹子湖曾遭山崩與熔岩堰塞成湖
8 ∕ 七星山西坡:晴雨相異的仙氈谷
9 ∕ 夢幻湖的成因爭論
10 ∕ 冷水坑是乾涸的堰塞湖?
11 ∕ 牛奶湖沒有牛奶:臺灣唯一的沉澱硫磺礦床
12 ∕ 噴氣孔:大磺嘴、小油坑、大油坑
13 ∕ 大坪熔岩流:火山、河流與斷層的交互作用
14 ∕ 南磺溪支流湖底溪的石灰華地形
15 ∕ 大屯、絹絲瀑布
16 ∕ 擎天崗
17 ∕ 魚路古道的「魚」爭議:魚貨非漁獲、秋冬限定
18 ∕ 天母古道、沖積扇
 
五指山山脈──科學與風水
1 ∕ 風水臺北城:龍頭、龍珠、龍脈?
2 ∕ 龍脈:古老地層裡住著龍
3 ∕ 砂頁岩互層的典型層階地形
4 ∕ 潛藏的順向坡地質災害
5 ∕ 南側大溝溪溪谷地形
6 ∕ 古臺北湖:南望基隆河、臺北盆地
7 ∕ 孤丘、谷灣、湖塘的成型
8 ∕ 搶地盤:河流也攻山頭
9 ∕ 分水嶺會移動:風櫃嘴
10 ∕ 崁腳斷層帶:翠山- 碧溪步道
11 ∕ 追尋消失的古河道:士林雙溪
 
基隆河──流路之謎
1 ∕ 從煤礦到天燈的平溪
2 ∕ 河道怎麼受到地質構造控制?
3 ∕ 曾發生河川襲奪、改道嗎?
4 ∕ 為何多見瀑布與壺穴?
5 ∕ 河階、離堆丘透露了侵蝕基準變動
6 ∕ 水患退散:截彎取直與分洪
 
南港山、伏獅山兩山脈──把水平變歪斜
1 ∕ 南港山山脈:崙頭斷層分成東、西稜線
2 ∕ 伏獅山山脈:試膽的勇腳級郊山
3 ∕ 東勢格越嶺古道:迷你地形的寂靜山徑
 
臺北盆地──從神啟到科學
1 ∕ 西班牙人在神啟下發現臺北盆地
2 ∕ 地形與地質
3 ∕ 河道變遷
4 ∕ 河蝕崖
5 ∕ 盆緣地形
6 ∕ 從科學發現臺北盆地
 
新店溪──誤闖水的地盤
1 ∕ 古新店溪現形
2 ∕ 古新店溪的地形演育:兩次古臺北湖
3 ∕ 源頭封存了前一期地形
4 ∕ 為何北勢溪的曲流如此發達?
5 ∕ 龜山癒著丘:富田芳郎的想像命名
6 ∕ 離堆丘:避水兼禦敵的天然碉堡
7 ∕ 為何常見支流懸谷瀑布? 
8 ∕ 埋伏土石流危機的支流平廣溪
9 ∕ 和美山是古新店溪河床抬升
10 ∕ 支流景美溪埋積陷落成景美盆地
11 ∕ 面對舊河道的水患思維
  
大漢溪──搶水大戲
1 ∕ 三龜戲水:玉峰溪曲流與三光河階群
2 ∕ 巨人陣:臺灣典型的平坦稜
3 ∕ 明池:被蘭陽溪搶水的堰塞池
4 ∕ 高坡峽谷:插天山背斜與榮華大壩
5 ∕ 羅浮離堆丘:北橫走在大漢溪舊河道上
6 ∕ 小烏來瀑布:兼具支流懸谷、硬岩保護
7 ∕ 風動石:風吹得動嗎?
8 ∕ 霞雲坪波痕:封存古代淺海沉積構造
9 ∕ 角板山河階群:劇場河階
10 ∕ 石門峽谷:石門水庫大壩的選址
11 ∕ 大溪河階群:古三峽溪搶水的鐵證
12 ∕ 波光粼粼的大提琴:中庄調整池
13 ∕ 下游的河道變遷
14 ∕ 大嵙崁溪遺跡在臺北大學
15 ∕ 河運的興衰
16 ∕ 支流大豹溪:湊合十八洞天、雲森瀑布
 
山子腳、清水坑兩山塊──層階地形、通谷、襲奪
1 ∕ 山子腳山塊:鶯歌石為單面山的侵蝕殘遺
2 ∕ 新朝通谷:河川襲奪遺留舊河道和風口
3 ∕ 大漢溪河谷:埋沒谷與V 字形小斷層
4 ∕ 清水坑山塊:峰峰相連的分離丘成因? 
5 ∕ 安坑通谷:谷中分水卻地形迥異
 
林口臺地──狂風、飛霧下的古新店溪扇洲遺跡
1 ∕ 地層:古新店溪扇洲
2 ∕ 放射狀水系切割臺地面
3 ∕ 狂風和飛霧
4 ∕ 地理的時間
 
桃園臺地──旱地:祈雨、埤塘、大圳
1 ∕ 一望平蕪:郁永河求一樹就蔭不得
2 ∕ 桃園臺地為何乾旱?
3 ∕ 怎樣的地理條件造就廣大的桃園臺地?
4 ∕ 地殼變動形成階梯狀桃園臺地
5 ∕ 湖口斷層、楊梅北線形下的變形河階
6 ∕ 反斜崖:伯公岡、平鎮臺地是異常隆起 
7 ∕ 斷頭河埋下的缺水宿命 
8 ∕ 神明降駕:溥濟宮、保障宮的祈雨儀式 
9 ∕ 人民出手:挖埤塘成地面水庫
10 ∕ 看似隨機、實乃有序:中地理論?
11 ∕ 國家介入:桃園、石門大圳消滅了埤塘文化
12 ∕ 斥滷之地:東北風下的海岸荒漠 
13 ∕ 圍繞「風」與「水」的地方傳說與信仰 
14 ∕ 草漯沙丘群:古大漢溪的遺物?
 
竹東丘陵──土地的古老意志
1 ∕ 河流製造地形 
2 ∕ 活動構造:新竹、新城、斗煥坪斷層
 
苗栗丘陵──矮山迷宮
1 ∕ 隱匿的矮山地理 
2 ∕ 河階與演育 
3 ∕ 活動構造:銅鑼線形、倒梯崎線形、銅鑼向斜 
4 ∕ 壓力脊:斷層帶上的三義通谷 
5 ∕ 火炎山礫岩惡地 
6 ∕ 隨季節飄移的城堡:後龍沙丘群 
7 ∕ 後龍外埔石滬:人造捕魚陷阱 
8 ∕ 風的物產:白沙屯有風稜石嗎? 
9 ∕ 過港貝化石層 
10 ∕ 何時拄杖登高處
 
大安溪──歌唱自然與人文共生的溪流
1 ∕ 大安溪峽谷 
2 ∕ 幾番改道的新、舊山線 
3 ∕ 河階 
4 ∕ 遭大安溪遺棄的房裡溪
5 ∕ 東西向網流阻斷南北交通
6 ∕ 地形斷碎造就散村化的聚落型態
7 ∕ 自然風土下的人文物產:大甲蓆帽
 
后里臺地──被斷層與河階撕裂之地
1 ∕ 屯子腳、磁磘階地群
2 ∕ 大甲、鐵砧山、屯子腳斷層與番仔田線形
 
大甲溪──乘著魔毯飛天的河流
1 ∕ 蘭陽溪襲奪大甲溪?
2 ∕ 矗立的岩層:板塊劇烈推擠地帶 
3 ∕ 合歡溪:翻山越嶺的詭異流路? 
4 ∕ 梨山邊坡滑動的禍首是合歡溪水? 
5 ∕ 佳陽扇階:恬靜如畫般的扇階 
6 ∕ 谷關與新社河階群
7 ∕ 車籠埔斷層的遺跡 
8 ∕ 野支河:沙蓮溪與食水嵙溪 
9 ∕ 高美濕地算是自然美景?
 
雪山山脈北段──逃離與寄情的地理
1 ∕ 後造山下的垮塌、傾沒入海 
2 ∕ 主山稜的適合展望點
3 ∕ 古今交通線:從淡蘭古道、北宜公路到雪山隧道
4 ∕ 礁溪斷層崖和硬岩控制的瀑布 
5 ∕ 聖母山莊:童話般的圓丘
6 ∕ 雙連埤是河川襲奪、沖積扇堰塞而成
 
宜蘭平原──吳沙的抉擇
1 ∕ 滂沱的宜蘭雨 
2 ∕ 林爽文事變讓吳沙避走三貂社
3 ∕ 吳沙得以入蘭的地理學思考
4 ∕ 漢人來了:吳沙入墾宜蘭平原
5 ∕ 宜蘭平原的沖積扇地形 
6 ∕ 當宜蘭雨流到三角洲:河川氾濫 
7 ∕ 沙丘:天然防波堤與防風牆 
8 ∕ 濕地、沼澤原本就是大自然的水塘
9 ∕ 沙源減少、突堤效應改變了海岸地形
10 ∕ 勇於冒險的吳沙
 
蘭陽溪──線與面的地理組合
1 ∕ 河谷地形:斷層線谷
2 ∕ 獨立山是離堆丘?
3 ∕ 腱狀丘發達:河床寬闊、埋積特盛的產物
4 ∕ 礫石變西瓜
5 ∕ 線與面的布置:臺灣少見的龐大扇階群
6 ∕ 蘭陽溪切割沖積扇的特性
 
中央山脈北段──邊坡潛移:未被人類馴服的大自然課題
1 ∕ 撐起臺灣島的屋脊 
2 ∕ 地形面:南澳山地與太魯閣山地
3 ∕ 大禹嶺:潛移是公路邊坡難題
4 ∕ 冰河來過?地形證據與理論雪線怎麼說?
5 ∕ 高山地形下的生態
 
蘇花海岸──虛線的空白地理
1 ∕ 馬偕牧師的造訪
2 ∕ 未知的虛線世界
3 ∕ 開山撫番:株守荒山、味如嚼蠟的蘇花古道
4 ∕ 南澳為界:北沉南抬的地形空間 
5 ∕ 蘇澳至東澳:連島沙洲是海龜樂園 
6 ∕ 瓶子:傳說與慾望下的玻璃海岸 
7 ∕ 東澳至南澳:粉鳥林、南澳扇洲、神祕海灘
8 ∕ 南澳至和平:海蝕洞、斷尾河、扇洲、潮曲流 
9 ∕ 和平至崇德:清水大斷崖 
10 ∕ 崇德至立霧溪扇洲 
11 ∕ 1882 年古里瑪(F.Guillemard)的讚嘆
 
立霧溪──橫過古老:鋸切峽谷的壯麗與隱憂
1 ∕ 不同地質、不同地形
2 ∕ 壯麗峽谷的隱性危險
3 ∕ 上游的V 字形峽谷
4 ∕ 白楊步道、水簾洞 
5 ∕ 中游的天然壩、河階、湖階打亂了時間
6 ∕ 黃金河:跟著地理線索去採金?
7 ∕ 時雨瀑與壺穴 
8 ∕ 太魯閣峽谷:土地抬升與鋸切的速度有多快?
9 ∕ 錐麓斷崖:V 字形斷層露頭 
10 ∕ 山崩:曲流基蝕坡、斷層、脆弱地質的共同產物
11 ∕ 砂卡礑步道:藍色溪流、灘岩與褶曲 
12 ∕ 下游的河口複成扇洲
 
附錄
名詞解釋
1 ∕ 地表形態與地形要素
2 ∕ 構造運動與構造地形 
3 ∕ 風化作用與崩壞地形 
4 ∕ 河流作用與河流地形 
5 ∕ 海水作用與海岸地形 
6 ∕ 岩溶作用和石灰岩地形 
7 ∕ 火山作用與火山地形 
8 ∕ 冰河作用與冰河地形 
9 ∕ 風力作用與風成地形
 
主要參考文獻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4439836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47.9MB

图书试读

作者序
 
人人都該在腳下土地遊蕩
 
  西元1554 年,臺灣島的名字首度出現在地圖上,是由葡萄牙人洛波• 歐玫門(Lopo Homem)所繪,只是誤植為「I. Fremosa」(應是Fermosa 或Formosa)。據信是先前葡萄牙人航經臺灣附近海面時,遠望島嶼形貌乃山岳綿延、森林葱翠,讚嘆而呼「Ilha Formosa」,意為「美麗島」。本書既要道出臺灣地形之美,就以「福爾摩沙」為名;而地形(landforms),是指地球表面各種起伏形態;誌是紀錄,盡可能從客體得出知識。
 
  臺灣雖小,卻齊備了各種地形,世界罕見,大的地形有山地、丘陵、平原、盆地等,中地形的臺地,小地形如太魯閣峽谷、野柳的蕈岩女王頭、東北角南雅的海蝕柱霜淇淋岩,皆名聞遐邇,各有所成之因。
 
  不過,本書除了徘徊於地形美學的描述之外,也試著反思地形的意涵。我們似乎常在觀光大旗下,鎖定一些名山勝景、山巔危岩、清麗瀑潭,想辦法貼上標籤、製造賣點、說些故事,讓地形陷入一種類似「名牌」迷思。這麼做,卻忽略我們身邊,藏了許多無名、平庸、不起眼的小丘、小河、斜坡,充填在我們生活起居、通勤採買、散步登山的場域中,像中和高中旁的小丘、古新店溪的舊河道與河蝕崖、宜蘭的梅花湖、新竹光復路的斜坡、隆嶺古道的七星堆、流過福壽山農場的古合歡溪、串連了不同河階面的清華大學女宿階梯等,地物僅僅如戲臺布景,是如此理所當然,很少人去探討它存在的原因和意義,哪管它河道彎來彎去、山凸谷凹?甚者,這些卻是人們真實生活的舞臺,更因「人」而產生意義或情感,也衍生「風土」的人地關係。
 
  從這看來,「自然」有其兩面性,它有純粹客觀的實體,亦有人類所賦予建構的知識。我們想到重視人文精神的哲學家叔本華(Schopenhauer)所說,「若離開了我們人類,物的本質不過是影像與名辭罷了。」帶著這句話,我們盡可能地探討地形與其他自然、人文現象的關係,如歷史、地質、氣候、水文、交通、聚落、災害、工程等,藉以擴大地形知識的應用層面,像是順向坡、潛移與邊坡滑動、斷層與地震、活火山、舊河道的可能水患、臺地的乾旱特性、山崩與堰塞湖、沖積扇與土石流、海岸的離岸流、海嘯、捨石山等,擺脫只是堆疊名詞的質疑。
 
  文中我們用的很多「可能」、「推測」的字眼,源自於縱使是找到田野遺存的證據,也無法重現古地理,只能趨近真實。這裡要注意的是,什麼是真實?恐怕連這點都爭執不休。但若擱置此質疑,面對沉寂世界的地學雖有侷限性,卻也無損其價值,謹守兩者之間的平衡。
 
  另外,我們深感於一般提及臺灣風土,大多著眼於人文、歷史、生態、物產等地上物,觸及人與土地者較少,而地學精神應是實地踏查、向大地求問。所以我們主張,人人都該在腳下土地遊蕩、閒晃、混跡風土日常,著力於野地考察、人地關係的平凡無奇。慢慢地,我們就能建構跟土地的真實關係。
 
  本書的撰寫歷經約5 年,我們先以《臺灣全志• 地形篇》為初稿,帶著地圖、相機、空拍機等工具,進行田野踏查、增補、修改。同時參考多種文獻,除了核查前人研究的成果外,也有些新的發現,希望能說明各地形區的地形特徵、成因與演育等,瞭解其來龍去脈。因此,本書可當成認識臺灣這塊土地的參考。
 
  起初,我們學習怎麼寫一份田野報告,想來想去,最務實的辦法是投稿。我們先從調性接近的期刊著手,看看有沒有徵稿啟示,有就投、沒有的也投投看。頭一個回應支持的是《明道文藝》,接著《大自然》季刊、《游於藝》電子報、《地質》季刊、《科學發展》月刊、《自然保育》季刊、《國家公園》學報、《臺北文獻》、科博館的科普寫作平臺等,都願意刊登。回想那段歷程,對這些期刊背後的主編、編輯群致上謝意與祝福。
 
  當然,尤其感謝晨星出版社重視臺灣地學,把我們散落四處的踏查札記,變成一本有模有樣的書,謹獻上真摯的敬意與謝忱。在寫作過程中,也感謝彰化師大地理系、社團法人臺灣人地關係協會、臺灣師大地理系地形研究室、李思根、林銘郎、林偉雄、沈淑敏、李明燕、楊宏裕、陳毅青、郭勝煒、游牧笛、詹佩臻、謝沛宸、曾麗綺、陳玄芬、劉哲諭等朋友的協助。
 
  從一開始,我們沒想到會有機會跑全臺灣考察地形、人地關係,更別談出書了。隨著一處處踏查、一篇篇的刊登,這個可能性才漸漸浮現。隨著每踏出一步、每寫一個字,讓我們更加意識到臺灣地學的浩瀚,加上田野現場因地理變遷而零碎化,所謂理性思考與感官經驗毫無用處,只能耐住性子,從田野撿拾遺存的地理事實殘片,再一塊塊去分類、解釋、推測可能的答案。不得不承認,我們實在心力有限,但求盡力而為,也請讀者不吝指正。
 
  此番田野考察與撰稿,我們以大甲溪、合歡群峰、立霧溪為分冊的界線,分成上冊的北臺灣,下冊的南臺灣、東臺灣、離島。現在先完成上冊,希望此刻的你/妳會喜歡我們的作品。至於下冊,還有一段漫長的路。
 
  回顧這些年,我們憑著對地學的興趣,做了一件自己開心的事,拉雜數言為序。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說真的,光是那個標題就讓我好奇了很久。「福爾摩沙地形誌:北臺灣」,聽起來就有一股沉穩的學術氣息,但同時又帶著對這塊土地的深情。我猜想,這絕對不是那種輕鬆翻閱的旅遊指南,而是需要時間去細細品味的深度著作。畢竟要談「地形誌」,就不能只是看看照片、走走步道這麼簡單,它必然會深入到地質構造、板塊運動,甚至是那些影響了我們生活起居的風化與侵蝕過程。北台灣,從大台北盆地的喧囂到東北角海岸線的嶙峋,再到大屯山火山群的壯闊,這片土地的地理面貌簡直是地質教科書的縮影。我期待作者能用一種既專業又不失溫度的筆觸,將那些冷硬的岩石和複雜的構造,轉化成能讓在地人產生共鳴的故事。譬如說,陽明山的硫磺味,背後其實藏著 कितनी千年來的地熱活動?海岸山脈的形成,又如何牽動了宜蘭平原的發展軌道?如果能把這些宏大的地質變遷,連結到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理所當然的風景,那這本書的價值就非凡了。它不只是地理知識的陳列,更是一種理解我們腳下這塊土地的「身分認同」的過程。

评分

說到北台灣,就不能不提那種特殊的「山海相連」的意境。宜蘭的平原,夾在雪山山脈和太平洋之間,那種被群山環抱的壓迫感,卻又因為開闊的視野而帶來心靈的釋放,是其他地區難以複製的。這本「地形誌」若能成功捕捉到這種情感上的連結,就超越了單純的地理記錄。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處理「人文地理」與「自然地理」之間的邊界線的。例如,淡水河系的形成,直接影響了艋舺和淡水的興起,這類關於地形如何塑造聚落、經濟活動乃至於歷史走向的論述,才是讓讀者真正產生「共鳴」的養分。如果只是一味地堆砌岩石名稱和地層年代,那讀起來可能會像在背誦百科全書。我期待看到的是一種「有溫度的科學敘事」,能讓人理解,我們現在居住的這塊土地,是經過多麼漫長而劇烈的力量拉扯、堆積、侵蝕後,才形成的獨特舞台。

评分

提到電子書格式,其實對這種需要頻繁對照圖表和地圖的書籍來說,總是有點小小的擔憂。不過,如果這本書的排版設計得宜,或許能帶來比實體書更靈活的體驗。想像一下,當文章描述到某個複雜的褶皺構造時,點擊一下就能跳轉到清晰的剖面圖,甚至能有互動式的 3D 模型展示,那該多麼過癮!北台灣的地形變化,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季風和雨水影響的,這意味著大量的降雨對地貌的侵蝕作用是關鍵。我希望作者在這方面能有深入的探討,不只是列出數據,而是能描繪出雨水是如何在數千年裡「雕刻」出我們現在看到的山脊和河谷。例如,基隆多雨的氣候對其丘陵地區的影響,是如何讓該地的地景呈現出不同於乾燥地區的特徵。這種對氣候與地貌間動態關係的細膩捕捉,往往是區分「地形描述」與「地形誌」的關鍵所在。畢竟,地形不是靜止的,它始終在變化,而電子書或許能更好地呈現這種「時間的流動感」。

评分

從讀者的角度來看,這類專業書籍最考驗的往往是作者的「詮釋能力」。北台灣的地質構造,說複雜其實真的很複雜,涉及到許多專業術語,例如板塊擠壓、差異侵蝕、沈積岩的變質等等。如果作者只是將這些知識直接丟給一般讀者,那閱讀體驗大概會非常痛苦。因此,我衷心希望作者能發展出一套非常清晰且具備類比性的解釋系統。比如,用生活中的簡單物件來比喻地層的層理,或者用動態的過程來描繪斷層的錯動。這種「翻譯」的工作,是讓知識普及的關鍵。此外,既然主題是「福爾摩沙」,那麼探討一些特有的地貌現象,例如台灣特有的泥岩裸露地景、或者海岸線後退與上升的複雜現象,應該也是重頭戲。這不僅是記錄,更是在為這塊島嶼留下珍貴的科學記憶,讓後代能夠透過這些文字,去追溯我們腳下這塊生養我們的土地,究竟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面貌。

评分

翻開任何一本講述台灣地理的書,最讓我感到振奮的就是那種「開眼界」的瞬間。北台灣的地形,看似熟悉,實則充滿了強烈的對比性。我想,這本「地形誌」應該會著重描繪這種極端的落差感。你想想,在這麼小的地理範圍內,我們能同時看到高聳的埡口、沖積而成的沃野、還有被海水無情沖刷的礁岩海岸。這種複雜性,在世界上許多其他地方都很難見到。我特別好奇作者是如何處理這些相互交織的元素,它會不會像一幅精緻的立體地圖,讓你瞬間明白為什麼台北的交通會那麼「奇葩」(好吧,可能是因為盆地結構),或者為什麼某些河川的流向總是那麼出人意料。我希望它能超越學術報告的枯燥,而是能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著我們從衛星圖的俯瞰角度,逐漸拉近到徒步可及的細節——例如一塊岩石上的苔蘚、一處小型崩塌地的力學分析。這種由宏觀到微觀的層次推進,才是真正讓讀者感到「被引導」的閱讀體驗。這種對細節的執著,才是真正體現對這片土地敬畏之心的表現。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