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啊!師父 (電子書)

鬼啊!師父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郭箏
图书标签:
  • 奇幻
  • 武俠
  • 修真
  • 搞笑
  • 師徒
  • 輕小說
  • 異世界
  • 中國風
  • 電子書
  • 網路小說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最讓人念念不忘的、傳說中的歷史武俠經典,嶄新面貌出版問世。
  ★知名繪師葉長青封面繪圖,跨世代細膩筆觸詮釋。
  ★明末黃土高原上的怪誕喜劇,教人拍案叫絕的後現代寓言。
 
  ▍盜墓都是情非得己,
  ▍要怪,只能怪這狗啃的時代,狗啃的朝廷!


  明末崇禎年代,連年乾旱、饑荒、蝗災、瘟疫,民不聊生,流寇並起。「闖王」李自成尤其稱霸一方,與官軍對峙相殺。

  為從軍令上繳敵人屍體,以示戰果,分屬兩陣營麾下的兵卒姜小牙與李滾,只得在塵沙漫天的陝北黃土高原上、一座座還鬆垮垮的新埋墳堆間,刨墓掘屍,甚而求助於「天下第一修屍匠」,進行不可告人的移花接木。
 
  ▍人有人權,鬼也該當有鬼權。
  ▍兩個無名小卒與兩縷飄盪幽魂,從相殺到相愛。


  慘遭盜屍的俠客:「風劍」燕雲煙與「雨劍」蕭湘嵐,生前彼此廝殺了三十三晝夜,死後因屍身殘缺,無法投胎,唯有齊返陽世,尋仇解冤。兩縷傲世鬼魂,竟而與命如螻蟻的姜小牙、李滾,衍出一段難以盡述的愛怨與恩仇。

  世道殘酷,時局險惡,「什麼官兵強盜,還不是一樣的貨!」人亦因此被迫淪為一隻隻的獸,而原本不聞鬼聲的耳朵,竟開始聽見無數冤魂的厲嚎……
 
  ▍小說,不只是虛擬故事。
  ▍除了稗官野史,歷史還可能有另一種寫法。


  郭箏:「我真的是想餵給讀者一顆包著糖衣的毒藥。」

  繼《大話山海經》系列小說後,郭箏經典作品最新版本,糅合歷史、武俠、鬼怪與鄉野傳說的長篇小說。

  以幽默且充滿機鋒的敘事語言、荒謬怪誕的故事情節,刻劃那殘虐不仁的時代,探觸人性內層。明末的態勢,李自成、曹變蛟、劉宗敏等歷史人物的性格作風,更是歷歷在目,與快意恩仇的武俠江湖,演成虛實交錯的寓言世界。

  閱讀此作,宛如看了一冊另類新編的歷史故事,聽了一齣離奇的鄉野傳說。
 
  書中佳句妙喻
  ✽今天的歷史學者,只剩下唯一的一件工程能夠媲美司馬遷,那就是徹底完成一部「鬼史」。

  ✽自從當了鬼之後,才知人類這種東西有多麼醜惡。牛頭、馬面反而好得多,最起碼說一不二。

  ✽官軍、流寇在黃土高原上的廝殺,已進行到第十三個年頭,若以人類最愛幹的事情來做比喻,就如同一男一女在床上激烈纏綿了十三年之後,您能想像那張床變成了何等模樣嗎?

  ✽只有兩種哺乳類動物能夠蹺起腳尿尿,人和狗。只有兩種生物能夠把花草尿死,人和貓。只有兩種雜食性野獸能夠把自己的尿喝下去,人和豬。由此可見,人類的低賤達到何種程度。

  ✽活人的特徵是:不但記憶極差,而且永遠不會學乖。幾天前明明就在這裡跌了個頭破血流,等傷養好了,就忘記了痛,又蹶著屁股趕來同一個地方摔跤。

  ✽就算你武功蓋世,也還是要用錢。有武功並不能保證你會發財,除非你去偷去搶。就算你真的去偷去搶,也不能保證你會發財。因為天下人有百分之九十九比你更窮,而那百分之一比你有錢的王八蛋,一個個都裝得像乞丐。
 
名家推薦

  王盛弘(作家)
  沈  默(武俠小說作家、評論家)
  陳芳明(作家、政大台文所講座教授)
  盧郁佳(作家)
  謝金魚(歷史作家)
  ──膽氣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序)
 
好評推薦

  在科舉腐儒群中,狂戰士郭箏特立獨行。筆下驃悍起來如火山爆發,狂氣無人能及。因他眼中所見的殺伐,比別人更殘酷無情。《鬼啊!師父》是個三層透雕的象牙球,第一層是後文明荒原上的狂野夢幻,殘虐、怪誕的恐怖喜劇。第二層是經由藝術轉化、重新塑形而成的歷史小說。第三層是介入此時此地的政治批判。寫明末是鏡中花、水中月,二十世紀末的台北政壇才是真花、實月。──盧郁佳(作家)
 
  郭箏老師雖說家學淵源深厚,但寫起故事那三八兮兮的勁,簡直要把所有名門正派氣得嘔出三升黑血、倒地不起。我從來沒想過,有人可以把武俠小說寫得那麼像荒謬喜劇。……故事完整、情節緊湊、人物鮮活,兩縷生前張狂的無主孤魂跟兩個命如螻蟻的菜雞小兵,在明末清初的陝西高原上,竟然意外地捲入時代洪流,這本是悲劇設定卻硬生生寫成了黑色喜劇。我看過這麼多的武俠小說,卻沒有一本如《鬼啊!師父》一樣能令我念念不忘。——謝金魚(歷史作家)
 
  《鬼啊!師父》的虛無與荒謬,更勝前兩部作品(《少林英雄傳》、《龍虎山水寨》)。與鬼怪生活的元素,讓故事更有爆發力,也讓一切變得更可笑,更後現代。——沈默(武俠小說作家、評論家)
 
《浮生一梦:宋代文人生活与情志探微》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宋代文人士大夫群体的精神世界、日常生活及其在社会结构中所扮演的复杂角色。通过对传世文献、诗词歌赋、笔记杂著以及考古发现的细致梳理与解读,我们试图勾勒出一幅立体而丰满的宋代文人画卷。不同于传统的“理学思辨”或“政治斗争”的单一叙事,本书将焦点置于文人如何在士农工商的社会张力中,寻求个体价值的实现与精神的栖居。 全书共分七个部分,层层递进,从宏观的时代背景切入,逐步深入到文人日常生活的微观层面,最终落脚于其思想情感的终极归宿。 第一章:靖康阴影下的时代底色:宋代士人的身份焦虑与文化自信的构建 宋代,一个在军事上时常受制于北方游牧民族,但在文化上却达到空前繁荣的时代。本章首先探讨“文治”高于“武功”的国策如何塑造了文人的主体地位。然而,这种地位的巩固伴随着巨大的时代压力——特别是“靖康之变”后,对于“如何为士”的集体追问。我们将考察士人阶层内部的流变,从北宋的“精英共治”到南宋的“相对保守”,分析他们如何通过对儒家经典的新诠释(如理学的兴起),来重塑自身的道德高地,以对抗外界的军事挫败感。重点分析苏轼、欧阳修等人在不同历史节点上,如何通过文学创作和政治实践,为后世文人确立了一种“以德载道,以文载道”的自我期许。 第二章:诗酒田园:文人雅集的社交网络与精神庇护所 文人生活并非总是围绕朝堂清议。本书将大量篇幅聚焦于宋代文人圈层内部的“雅集”文化。从西园雅集到湖畔联句,这些社交活动不仅仅是风雅的点缀,更是构建身份认同和政治联盟的重要场域。我们分析了茶道、点茶、插花、焚香等“清玩”如何成为文人筛选同道、表达隐晦政治态度的密码。通过分析米芾的《研史》、李清照的词作中对具体器物和场景的描绘,我们得以窥见,在官场失意之时,这些精心营造的私人空间如何成为抵御世俗侵蚀的精神堤坝。重点剖析了园林设计(如苏州拙政园的前身)如何成为文人“胸中丘壑”的物化体现。 第三章:笔墨的重量:书画艺术中的生命哲学 宋代是中国艺术史上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书画从单纯的技艺提升到形而上的哲学表达。本章深入探讨了文人画的兴起,尤其是“士人”对“匠人”的自觉区隔。我们以董源、巨然的“平远”山水为起点,考察他们如何运用笔墨的浓淡干湿来表达“意在笔先”的内在精神,而非仅是对自然景物的物理复制。特别是对“点苔”和“皴法”的详细分析,揭示了其中蕴含的道家“气韵生动”与儒家“中和之美”的辩证统一。书法方面,则着重分析了苏轼、黄庭坚的“尚意”书风如何体现了个体情感的自由舒展,反抗僵化的程式美。 第四章:衣食住行间的“雅”与“俗”:市井生活中的文人实践 文人并非活在象牙塔中。本书考察了宋代成熟的商业经济对文人生活的影响。一方面,文人开始利用自己的学识贩卖书画、撰写墓志铭以维持生计;另一方面,他们也需要与日益壮大的市民阶层进行互动。我们通过分析宋代风俗画(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局部细节)以及一些地方志,来重建文人在普通茶馆、酒肆中的形象。对比苏轼在黄州“东坡肉”的创新,与柳永词中对都市情景的描绘,展现了文人如何尝试在入世与出世之间找到一种可操作的生活方式。 第五章:情诗与闺阁:女性书写在文人社交中的边缘与核心 宋代女性,特别是士大夫家庭中的女性,其文化参与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本章不将女性视为文人创作的客体,而是作为一种文化参与者进行研究。通过分析朱淑真、李清照等人的作品,我们探讨了她们如何利用相对自由的文学形式,表达超越传统礼教框架下的个人情愫。同时,我们也会审视男性文人如何通过为女性立传、编辑闺秀文集,来构建一种理想化的“才女”形象,这种形象既是对其自身文学趣味的投射,也是对传统男性中心叙事的一种微妙修正。 第六章:异乡人的哲学:贬谪、流放与精神地理的重塑 “乌台诗案”是宋代文人政治生涯的缩影。本书将贬谪视为一种“负面仪式”,它强迫文人离开权力中心,进入广阔的民间与自然。重点分析苏轼在黄州、惠州、儋州的经历,如何促使他的哲学思想从政治批判转向了对个体生命本质的深刻关照。这种“被放逐”的经历,反而催生了大量关于“天人合一”、“安命乐天”的成熟思考,为后世士人提供了精神应对困境的范本。 第七章:典籍的传承与新知:宋代学术思想的传播机制 宋代刻印技术的成熟与商业化,极大地改变了知识的传播方式。本书最后考察了文人如何通过校勘古籍、编纂类书(如《太平广记》的继承者们),实现知识的固化与普及。同时,我们也讨论了理学(特别是程朱理学)在宋代中后期的确立过程,分析了其对后世文人道德规范、治学方法乃至人生观的深远影响。这种对“性理”的探讨,最终指向了文人对宇宙秩序和个体良知之间关系的终极追问。 本书价值: 本书超越了单纯的文学史叙述,试图从社会史、艺术史和思想史的交叉点上,重构宋代文人复杂而迷人的精神肖像。它将帮助读者理解,在一个充满政治动荡与文化繁荣的时代,知识分子群体是如何凭借其独特的文化资源,塑造了中华文明史上一个难以磨灭的黄金时代。全书文字力求兼具学者的严谨与叙述者的生动,力求还原历史的温度与细节。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郭箏


  本名陶德三,1955年生。現專事劇本與小說創作。

  1980、90年代活躍於文壇,曾獲洪醒夫小說獎。以筆名「應天魚」出版武俠小說《少林英雄傳》;以筆名「郭箏」出版短篇小說集《好個翹課天》、《上帝的骰子》,長篇歷史小說《如煙消逝的高祖皇帝》,武俠小說《鬼啊!師父》、《龍虎山水寨》,以及雜文《十大歷史謎團》等。

  劇本作品包括:《赤壁》、《挖洞人》、《去年冬天》、《國道封閉》與《彈子王》等。曾七次獲新聞局優良電影劇本獎,以及法國杜維爾亞洲國際影展最佳編劇獎。

  2018年起接連推出《大話山海經》奇幻武俠小說系列全七冊。2020重新出版經典作品《鬼啊!師父》與續作《劍鬼姜小牙》。

图书目录

鬼啊!師父
 
後記
推薦文 帝國淪亡前夕的骷髏舞會 盧郁佳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3288671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7MB

图书试读

推薦文

帝國淪亡前夕的骷髏舞會
盧郁佳

 
  在科舉腐儒群中,狂戰士郭箏特立獨行。筆下剽悍起來如火山爆發,狂氣無人能及。因他眼中所見的殺伐,比別人更殘酷無情。

  井上雄彥的漫畫《浪人劍客》中,一群嘍囉舉刀砍殺劍聖宮本武藏。四面八方劍如雨下,他高度集中,背後刀鋒劃過空氣的每一微聲,來人的呼吸、動向,他都明察秋毫。但砍殺了一陣子,他發現被人劃傷,動作變遲鈍,刀變得沉墜。他累了,還是殺不完。砍完第一圈的人,第二、三圈又迎上來乘機收割,人海戰術不需要武藝超群,光靠死士把他體力耗盡就能殺了他。也許他真會死在這裡。在他眼中,周圍每個人都有臉、有表情,透露不同的驚恐與算計,不同的人生。那些嘍囉當中沒有白皙秀雅的貴族青年,而是高顴骨尖嘴猴腮、黝黑營養不良的貧農子弟,讀者得知這些命篩選過了。因為上面的人揮手說聲「這個不要了」他們才會被丟進戰陣中當砲灰。為什麼當死士,為什麼不逃?讀者也不知道。但是看到嘍囉持刀的手在抖,讀者知道他知道死亡逼近了。於是也沒有疑問。這是現實,充滿限制,逃不過摩擦力。
 
  ● 殘酷-麻木

  而武俠小說往往摩擦係數小,殺人已無死亡的重量,比的是招式、詭計的創新,死亡只是數字:因為一人一役殺了三六五人,所以江湖排名第一。女俠向徒弟訴說事蹟:被我殺掉的男人,沒有八百,也有七百九。像玩家在螢幕上看到自己最新的積分排名,起初會慶祝晉升,愈到後來愈麻木。

  解除死亡的禁忌與憂傷,能夠解放極大的能量,平空拓開零摩擦力的飛行宇宙、可供自由遊戲的精神空間。郭箏的《鬼啊!師父》是個三層透雕的象牙球,第一層是後文明荒原上的狂野夢幻,殘虐、怪誕的恐怖喜劇。一開篇,就打破禁忌、挖墳偷屍。明末陝北黃土高原上,內戰七年,田園不毛,牲畜全滅。流寇要士兵上繳官軍的腦袋證明殺敵立功,官軍則要士兵繳流寇的全屍。士兵起初殺農民充數,殺完了只好刨墳掘屍交差。

  匪夷所思的官僚主義,理所當然、麻木無感的服從,推動這齣傑出的黑色喜劇,將高塔層層遞進推向雲端:殺農民充數的殘酷,飛快被挖屍體蓋過。挖屍的悚慄,飛快被分屍蓋過。迅雷不及掩耳,又被屍體的官方處置蓋過。小說一連串的震撼彈,癱瘓了感官、情緒、道德判斷。

  筆法使人想起沈從文〈清鄉所見〉的紀實,沈寫道:「二天路程中我們部隊又死去了兩個,但到後我們卻一共殺了那地方人將近兩千。懷化小鎮上也殺了近七百人。」「人殺過後,大家欣賞一會兒,或用腳踢那死屍兩下,踹踹他的肚子,彷彿做完一件正經工作,有別的事情的,便散開做事去了。」身在其中無暇悲憫,悲憫只會導致崩潰自毀。

  讀者身不由己,被捲入角色司空見慣、無暇悲憫的戰亂地獄。所有恐怖,穿透與現實之間的薄膜,一進入《鬼啊!師父》的力場,瞬間變成庶民鬥嘴插科打諢、語言遊戲的狂歡。
 
  ● 對稱-中立

  本書的第二層,是經由藝術轉化、重新塑形而成的歷史小說。造形之功,不在雕琢人物,首在揮灑情節的流勢。兩派人馬瘋狂追逐,像蝴蝶鱗翅上的圖案一樣絢爛華美而左右對稱。電影《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用對稱的構圖拍攝人物行動,譬如雙方人馬在飯店天井之字形樓梯上下來回追逐,大遠景的鏡頭睥睨他們像兩組發條玩具鼠竄,尖銳表現出非人的機械刻板、渺小可笑。而原於一九九七年出版的《鬼啊!師父》將這高度控制發揮得淋漓盡致:一個官軍肥兵,一個流寇瘦兵。他們各自劫走的屍體,是聞名江湖的「風雨雙劍」一男一女。兩兵在各自陣營中,都遭受邪惡的上級嫉妒迫害。流寇、官軍的首腦,所獲評價不分軒輊。結尾的Boss戰,雙方主將勝敗的轉折相同。朝野雙方的階級金字塔,每一層都力求對稱。

  花盛和葉殘,名字是對稱的。燕雲煙和霍鷹,班鳩羅和霍鷹,兩組名字各自對稱,都跟鳥有關。李滾體胖似豬,姜小牙逃如脫兔,取名小牙是因為他像兔子一樣牙齒長得太大。這些鳥獸形象,都遙指人物在食物鏈上的階級位置。

  男女劍俠各自收兩兵為徒,後來發現不對,又對調過來。人只是零件,不好用就退換。情節設計如萬花筒,收放間圖案瞬息萬變。角色是萬花筒中的繽紛碎片,不但可以調換,而且隨時被精巧奪目的圖案所擺布。

  墳內屍體上的藏寶圖,又鏡像地指向遠方的祕密。

  書中沒有人是獨一無二,都可找到雙胞胎。饑民老糞團罵官軍腐敗,小兵姜小牙就目睹流寇腐敗。官軍李滾說:「什麼官兵強盜,還不是一樣的貨!」燕雲煙擔任御前侍衛總管、殉職後才醒覺朝廷腐敗,說:「只要牽涉到政權,就沒任何一方是好東西。」都是「垃圾不分藍綠」的千古迴音。小說結構對稱,是為傳達這一視同仁的絕望。

  本書的第三層,是介入此時此地的政治批判。寫明末是鏡中花、水中月,二十世紀末的台北政壇才是真花、實月。當年本書寫作之際,國民黨因李登輝繼任總統而鉅變。本書邀請讀者,將明末的風雨飄搖,放進國民黨內部的派系消長來看。明末昏君誤國,但流寇亦非聖人可勝任。官軍左都督曹變蛟在書中前後態度的轉變,說明覺醒並非迎新神、破舊神,等待新神周而復始宿命腐化;而是在一堆爛蘋果當中,挑一個稍微不爛的。拋棄造神的認同政治,走向容忍缺點、暫時授權,目的是改革。

  (以上節錄,全文請見本書)
 
  盧郁佳:曾任《自由時報》主編、台北之音電台主持人、《Premiere首映》雜誌總編輯、《明日報》主編、《蘋果日報》主編、金石堂書店行銷總監,現全職寫作。曾獲《聯合報》等文學獎,著有《帽田雪人》、《愛比死更冷》等書。

用户评价

评分

這幾年台灣的文創作品,在結合傳統元素上做得越來越有創意,不再是老套的「鬼影幢幢」,而是賦予了角色新的詮釋和動機。我特別欣賞那些能夠跳脫框架,用現代的視角去重新解構傳統「鬼」的概念的作品。如果這本書能做到這一點,讓「鬼」不單單是個嚇人的符號,而是具有複雜性或某種社會隱喻,那就太加分了。 換句話說,我希望看到的不只是一個個獨立的靈異事件,而是一個貫穿全書,能讓人讀完後還在回味的「哲學」思考。例如,探討人性在極端恐懼下的反應,或是關於「執念」的定義。這類型的書,往往能從書頁中跳脫出來,成為餐桌上可以跟朋友熱烈討論的話題,而不是看完就束之高閣的流水帳。

评分

說到電子書的閱讀體驗,我通常會比較在意排版和字體大小的調整功能。畢竟,如果排版太過擁擠或者字體調整不夠人性化,看久了眼睛真的會非常疲勞,特別是像我這種下班後才開始看書的「夜貓族」。希望這本電子書的製作品質有保障,讀起來不會卡卡的,而且頁面切換流暢。 另外,我也很好奇它在「聲音」上的想像空間有多大。雖然是純文字,但好的文字是有畫面感的,甚至能讓人「聽」到場景的聲音——風聲、腳步聲、或是某些特殊的聲響。如果作者的筆觸夠功力,光是文字就能勾勒出一個立體的聽覺世界,那閱讀的層次感馬上就提升了好幾個檔次。畢竟,看恐怖故事的樂趣,很大一部分來自於對未知的聲音的恐懼與好奇。

评分

哇,這本封面設計得真是讓人眼睛一亮!那種帶點復古又有點神秘的配色,讓人在一堆電子書裡頭很難不被它吸引。光是看到書名跟封面合在一起,腦海裡就自動跑出好幾個場景,感覺作者在選題上花了不少心思,不只是隨便拼湊個故事,而是真有那麼點「味道」。 記得有陣子特別愛看那種帶點奇幻色彩,但又貼近生活,有點類似於民間傳說改編的作品,這本的風格好像有那麼點意思。我常在想,台灣的在地故事,那種口耳相傳的鬼神傳說,如果能用現代的筆觸重新詮釋,會是什麼樣子?光是想像那個過程就覺得很過癮了。好的故事,其實不需要太過花俏的詞藻堆砌,關鍵在於能否抓住讀者的心,讓人在翻閱的過程中,感受到一種難以言喻的氛圍。希望這本書能帶來那種讓人欲罷不能、一口氣看完的感覺。

评分

最近剛追完幾本懸疑推理小說,老實說,雖然情節環環相扣很燒腦,但總覺得少了點「人情味」。我一直覺得,最吸引人的故事,往往是那些藏在細節裡的溫度,不管是親情、友情還是那種模糊不清的糾葛。如果這本書在描寫人物情感的層面能做得細膩一點,那就太棒了。畢竟,無論是多麼光怪陸離的奇幻情節,最終還是要落到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上。 我個人對那種主角必須在現實與虛幻之間掙扎,不斷自我懷疑的設定特別有感。那種內心的拉扯,比單純的鬼怪嚇人還來得深刻。如果作者能把角色的心境轉折描寫得絲絲入扣,讓讀者完全沉浸在他們的世界裡,跟著一起緊張、一起釋懷,那就成功一半了。期待這本書能帶來的不僅僅是感官上的刺激,更是心靈上的共鳴。

评分

坦白說,我對那種開頭就直接「嚇你一跳」的寫法有點免疫了。真正頂級的驚悚感,應該是像慢火燉煮一樣,從日常的細微處開始累積,讓你意識到「事情不太對勁」的那個過程。那種漸進式的恐懼,比突如其來的驚嚇要來得持久和深入骨髓。 我猜測這本書的作者應該很懂得掌握節奏感,知道何時該鋪陳背景,何時該收緊懸念。好的恐怖故事,最厲害的地方在於它會讓你懷疑自己是不是也正處在類似的環境中,產生一種「會不會我也是?」的代入感。如果這本書能成功地將讀者拉入那種揮之不去的陰影裡,讓我在睡前都還會忍不住回想書中的某個場景,那它絕對是一本值得推薦的佳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