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葉知茶:茶文化簡史 (電子書)

一葉知茶:茶文化簡史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吳曉力
图书标签:
  • 茶文化
  • 茶叶
  • 中国茶
  • 茶史
  • 文化史
  • 历史
  • 饮茶
  • 电子书
  • 科普
  • 休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對於東方人,尤其是華人來說
茶是能與「水、空氣、陽光、養分」並列的「第五生存要素」
茶究竟是如何從一片平凡的葉子,變成貴族奢侈品
最後走進千家萬戶,乃至風靡全球?
 
  ◎史上最奢華的茶葉:宋代「龍團鳳餅」
  在宋代,「龍團鳳餅」是北苑貢茶的統稱,是皇家專享的御茶,不僅採用鮮嫩茶芽精心壓製而成,還在茶餅表面印有精美的龍鳳紋飾,有的甚至還有純金鏤刻的金花點綴,被視為中國古代茶餅生產的最高成就。
 
  「龍團鳳餅」到底多貴重呢?歐陽脩曾記載宋仁宗時「小龍鳳團」茶餅的價格,是每片黃金二兩,且一餅難求;而宋徽宗時期的 「新龍團勝雪」市價,大約為每片銅錢四十貫,相當於黃金四兩。無怪乎,當時有「皇帝一盅茶,丞相一年糧」之說!
 
  ◎古裝劇出鏡率超高的「雨前龍井」的「雨前」是什麼?
  龍井茶扁平挺秀,葉底細嫩,芽葉成朵,翠綠微黃,以「色綠、香鬱、味醇、形美」四絕著稱。
 
  優質龍井茶,通常以清明前採製的為最好,稱為「明前茶」;穀雨前採製的稍遜,稱為「雨前茶」;而穀雨之後的就非上品了。元人虞集曾有「烹煎黃金芽,不取穀雨後」之語。
 
  ◎英國人愛茶成癡,愛它就要偷渡它!
  為了保護茶葉的祕密,清政府嚴格規定了外國人不得進入茶葉產區;而為了將茶籽帶回英國,英國植物學家福瓊冒險換上中式服裝、剃光了頭髮,再戴上了一條假辮子,假扮成了一名滿清官員,開始了偷渡茶葉的華麗計畫! 
 
  ◎個性十足的清朝皇室,喝茶也要精緻大氣!
  縱觀清代的統治者,好茶者不在少數。相傳,孝莊太后晚年節儉,飲食上唯一需要特殊開支的就是飲茶一項,尤其是她喜歡的倉溪茶與伯元茶,有時月消耗量達二斤八兩;康熙皇帝南巡太湖時,為碧螺春賜名並題贊詩一首,傳為美談;浮誇到不行的乾隆帝,也是知名的飲茶發燒友;光緒帝「晨興,必盡一巨甌,雨腳雲花,最工選擇」;慈禧太后愛飲花茶,並且每天飲茶三遍,雷打不動!
 
  ★君不可一日無茶,不只喝茶,還要當一名茶專家!
  本書從茶樹溯源開始,娓娓道出中國從漢代以來千年的喝茶史,並探究了茶文化在世界各地的源起與發展,文筆生動流暢,內容翔實飽滿,讓所有「茶癡」讀者在獲得新知的同時,也能充分享受到閱讀的樂趣!
《墨香流转:汉字演变与审美》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探讨了汉字的起源、演变脉络及其在中国文化审美中的核心地位。从甲骨文的契刻之美,到金文的庄重浑厚,再至篆书的规整典雅,隶书的蚕头燕尾,楷书的法度森严,以及行书、草书的恣意挥洒,系统梳理了汉字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形态特征、书写工具的革新如何影响其视觉风格,以及书法艺术如何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符号。全书结合大量珍贵墨迹拓片和实物图像,剖析了“结构之美”、“笔势之妙”和“意境之蕴”,旨在揭示汉字作为表意符号的内在逻辑,以及其在文学、哲学、艺术领域所承载的深厚文化意涵。 第一章:文字的曙光——汉字的肇始与早期形态 本章追溯汉字诞生的神秘历史。探讨陶符、岩画等前文字符号的意义,重点解析甲骨文的发现及其对商代社会、宗教、占卜活动的记录价值。分析甲骨文的线条特征——瘦硬、峭拔、契刻感强,以及其象形基础如何构建了汉字的初始世界观。随后,引入金文(钟鼎文)的出现,阐述青铜铸造技术对文字形态的影响,金文如何从早期的粗犷走向周代的规整,字形结构开始稳定化。通过对这些早期书体的深入考察,读者可以理解汉字从具象符号向抽象表意系统过渡的关键节点。 第二章:规范的形成与书体的确立——从小篆到隶变 秦始皇统一六国,推行“书同文”政策,李斯主持的小篆成为国家标准字体。本章详细阐述小篆的匀称、圆润、线条化处理,它标志着汉字第一次大规模的标准化。然而,面对日常书写的需求,线条的复杂性成为桎梏。 隶书的诞生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性变革,通常被称为“隶变”。本章着重分析隶书如何将圆转的线条变为方折的笔画,彻底摆脱了象形的束缚,奠定了现代汉字“方块字”的基本格局。尤其关注隶书中的“蚕头燕尾”等标志性笔法,探讨它如何服务于竹简书写效率的提升,并形成了朴拙而庄重的审美趣味。 第三章:楷书的典范与书法的成熟——笔法的精微与法度的构建 楷书,又称真书、正书,是汉字发展中“定型”的阶段,成为后世学习和规范的基础。本章深入剖析楷书的结构——点、横、竖、撇、捺等基本笔画的精确书写规范。通过分析钟繇、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历代楷书大家的作品,探讨不同风格流派的形成基础,如欧体的险劲、颜体的丰腴、柳体的骨力。理解楷书不仅仅是一种字体,更是一种体现儒家“中和”之美的结构哲学。 第四章:行云流水——行书的实用性与艺术性交织 行书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兼具易识性与艺术表现力,是日常书写中最常用、也最富于变化的书体。本章探讨行书如何通过“连带”和“简化”来提升书写速度,同时又不失笔画的清晰度。我们将品读王羲之《兰亭集序》中“遒劲而不失飘逸”的艺术成就,分析其如何在中锋行笔与侧锋侧入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点。行书的欣赏,在于其一气呵成的动态美和转折处的微妙变化。 第五章:草书的解放——线条的舞蹈与书法的抒情 草书,作为汉字艺术表现的极致,是书写者情感的直接流露。本章区分为章草、今草(大草)和狂草。章草继承了隶书的笔意,连带稀疏;而今草则彻底解放了笔势,线条的起承转合如行云流水,极具音乐感。本章重点研究张旭、怀素等“颠张醉素”如何将狂草推向极致,探讨其在结构上的大胆取舍、笔画的夸张与连绵,以及这种“无法之法”所体现的道家哲学思想和文人精神的自由追求。 第六章:形、势、意——汉字美学的核心要素 本章从理论高度,系统阐述汉字书法的美学构成要素。 形(结构美): 探讨方块字内部的疏密、欹侧、开合、呼应关系,如同建筑学的空间布局。 势(动感美): 分析笔法中的“提按顿挫”,线条的轻重缓急,以及由此产生的气韵流动和节奏感。 意(神韵之美): 论述书法作品如何反映书写者的学养、性情与时代精神,从汉字中读出作者的心迹与意境。 第七章:工具的革新与书法的传承 本章关注影响汉字形态和书写实践的物质载体。从早期的刀刻、竹简,到蔡伦改进的纸张,再到毛笔的材质变化(狼毫、羊毫、兼毫),详细论述工具的演进如何直接塑造了文字的视觉效果。例如,宣纸的洇墨特性如何促成了草书的淋漓酣畅,以及不同笔锋如何影响线条的“润”与“枯”。最后,探讨在印刷技术和数字化时代,传统汉字书写艺术面临的挑战与当代复兴的努力。 结语:方块字中的中华文明 汉字,不仅是记录语言的工具,更是中华文明的活化石。它以二维空间承载着三千多年的历史信息,其演变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审美意识和哲学思考的演进史。本书希望带领读者穿越时空,以敬畏之心去欣赏和理解这独一无二的文字体系所蕴含的无穷魅力与文化深度。

著者信息

編者簡介
 
吳曉力
 
  茶葉博物館館長,文博研究員,兼任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古陶瓷學會理事,吳覺農茶學思想研究會副理事長,碩士生專業導師。
 
  吳館長歷史系出身,自幼喜歡研讀歷史文化書籍,在工作後用自己的專業能力與熱情,推動著茶文化的發展。

图书目录

第一篇 茶史溯源 
第一章 孕育發軔的早期茶
第一節 茶樹的故鄉在中國──野生大茶樹記
第二節 神奇的水晶肚──茶最初的發現及使用
第三節 茶的最先種植者
第四節 愛喝茶的古巴蜀人
第五節 三國就有的「以茶代酒」
第六節 以茶養廉──陸納杖侄的故事
第七節 有趣的茶字及茶別名
 
第二章 法相初具的唐代茶
第一節 唐代的禪茶與貢茶
第二節 「茶聖」陸羽與《茶經》
第三節 法門寺的茶具
第四節 敦煌遺書《茶酒論》
第五節 盧仝與〈七碗茶詩〉
第六節 文成公主與茶
第七節 唐茶東渡
 
第三章 繁榮興盛的宋代茶
第一節 宋人的遊戲──鬥茶
第二節 寫茶書的皇帝
第三節 宋代的貢茶──龍團鳳餅
第四節 點茶神器──黑釉盞
第五節 宋代文人與茶
第六節 徑山茶宴與日本茶道
第七節 榷茶制度與茶馬古道
 
第四章 承上啟下的元代茶
 
第五章 返樸歸真的明代茶
第一節 「廢團改散」的朱元璋
第二節 山水田園文士茶
第三節 供春壺的故事與傳世紫砂
第四節 中國瓷都景德鎮
第五節 鄭和與青花瓷茶具
 
第六章 走向世俗的清代茶
第一節 君不可一日無茶──清宮廷茶事
第二節 茶館小社會
第三節 趣話茶莊、茶號
第四節 鴉片戰爭與茶葉貿易
第五節 「哥德堡」號商船與中國茶
第六節 神奇的盤腸壺
第七節 當代「茶聖」吳覺農的故事
 
第二篇 茶事茶萃 
第一章 茶樹大家庭──茶樹品種及分類
 
第二章 茶樹的一生

第三章 從茶園到茶杯──六大茶類加工

第四章 茶藝初探
第一節 綠茶茶藝──西湖龍井茶藝
第二節 紅茶茶藝──祁門紅茶茶藝
第三節 烏龍茶茶藝──安溪鐵觀音茶藝

第五章 茶與健康

第六章 茶的用處真不少
 
第三篇 繽紛茶俗 
第一章 各具特色的民族茶
第一節 藏族酥油茶
第二節 白族三道茶
第三節 土家族擂茶
第四節 侗族打油茶
第五節 傣族竹筒茶
第六節 苗族蟲屎茶
第七節 回族蓋碗茶
 
第二章 多姿多彩的世界茶
第一節 華茶遠播
第二節 茶葉大盜
第三節 韓國飲茶面面觀
第四節 探秘日本茶道
第五節 茶迷貴婦人──英國下午茶
第六節 綠茶也香甜──摩洛哥茶飲
第七節 北地風情──俄羅斯茶
第八節 有趣的印度拉茶
第九節 美國冰茶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164966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41.1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