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知,是最好的安排:勇闖以色列 (電子書)

未知,是最好的安排:勇闖以色列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俞安
图书标签:
  • 以色列
  • 旅行
  • 游记
  • 电子书
  • 冒险
  • 文化
  • 历史
  • 中东
  • 个人经历
  • 纪实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創世記12:1
 
  ★厚臉皮、勇敢、不會不好意思,這就是以色列的虎刺巴精神!
  ★老師叫我作業不要做完,甚至還要求我作弊?以色列跳脫框架的思考模式!
  ★沒有固定的吃飯時間,還常常齋戒,以色列又隨興又嚴格的飲食習慣!
  ★贖罪日、住棚節、安息日、光明節、逾越節、普珥節,在以色列體驗猶太傳統節日!
  ★哭牆、聖殿山、錫安之友博物館、巴勒斯坦,真切體會以色列的多重宗教與文化!
  ★希伯來文、阿拉伯文、意第緒語、英法俄德語,離散與回歸的歷史打造一民族多語言的以色列!
  ★「他們有槍我們有花!」戰亂下的樂觀、豁達,懂猶太人之前要先懂戰爭!
 
  22歲的台灣女孩Ann以國際交換學生的身分,隻身前往陌生又神祕的國度以色列。一年的停留,她像當地人一樣生活、像觀光客一樣發現。
 
  最初,她根本不了解這個國家、手邊有的資訊也很少,只是一心堅定「要去以色列」。
  而今,她走進了以色列的曠野,走進了猶太民族的生活;透過這本書,她要把自己對以色列的愛,原原本本地分享給你。
 
本書特色
 
  ★台灣女孩的以色列觀察記,用台灣人的視角,說以色列的故事給你聽!
  ★以色列傳統與現代、戰爭與和平的交融生活全體驗!
  ★如果說這是一本旅遊指南,它指向的不是地理上的以色列,而是心之所往!
 
專序推薦
 
  以色列駐台代表 柯思畢 Omer Caspi
  逐夢有限公司創辦人 林雨夢
  雄獅集團前總經理 裴信祐
 
真情好評
 
  全球熱門語言交流app HelloTalk
  百萬部落客 以色列美角
  以色列旅人/創業家 波阿斯
  知名美食攝影旅遊記者 姚舜
  知名旅遊節目主持人 郭彥均
  金馬影后/北藝大副教授 陳湘琪
好的,以下是一本不包含您提及书目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力求自然: --- 《时间的囚徒与星尘的挽歌:一卷关于失落文明的考古学探秘》 作者: 艾萨克·文森特 (Isaac Vincent) 出版社: 宏宇文化 页数: 680 页 装帧: 精装,附赠全彩考古发掘图谱与古地图集 出版日期: 2024 年 10 月 --- 简介: 在人类文明的浩瀚编年史中,总有一些篇章被时间无情地抹去,只留下迷雾中依稀可辨的轮廓。本书并非一部通史,而是一次深入地质深处的探险,一次追逐那些被主流历史叙事遗漏的、关于“伟大失落”的考古学冥想。 《时间的囚徒与星尘的挽歌》将读者带离已知的历史舞台,潜入地球上那些被遗忘的角落: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深处被浓雾常年笼罩的“沉默之城”——卡拉穆亚(Kalamuya),到中亚干燥荒凉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那里沙丘下掩埋着一个被誉为“丝绸之路的遗失心脏”的帝国遗址。 作者艾萨克·文森特,一位在国际考古学界享有盛誉的独立学者,穷尽二十余年光阴,将他亲身参与或主导的数项重大考古发现串联起来,构成了一幅关于人类文明兴衰的宏大图景。他挑战的不仅是地质年代的界限,更是我们对“进步”与“衰落”的固有认知。 第一部:沉寂的钟摆——卡拉穆亚的悖论 本书伊始,文森特将焦点投向了秘鲁北部海岸高海拔地区新发现的卡拉穆亚文明。这个文明的测年结果令人震惊——其鼎盛时期早于印加帝国数千年,但其技术成就却展现出远超预期的复杂性。卡拉穆亚人似乎掌握了精密的声学工程和水利系统,他们的城市布局与星象周期完美契合。然而,在一次突如其来的全球性气候剧变中,整个文明在不到三代人的时间内彻底消亡,城市被泥石流掩埋,所有的知识记录仿佛被刻意销毁。 文森特详细描述了团队如何克服极端环境的挑战,如何运用最新的激光雷达(LiDAR)技术穿透密林,如何从破碎的陶片和腐蚀的石碑上,重建卡拉穆亚人的宗教信仰和日常生活。他特别关注了那些无法用传统方式解释的“能源残留物”——在某些核心建筑地基处发现的、性质不明的结晶矿物质,它们似乎暗示着一种我们尚未理解的能源利用方式。 第二部:塔克拉玛干的低语——丝绸的阴影 故事随后转移至亚洲腹地。塔克拉玛干沙漠,被称为“死亡之海”,却孕育了数个文明的交汇点。文森特聚焦于对“罗布那”古城的重建工作。罗布那并非一个简单的贸易中转站,而更像是一个知识的熔炉,连接着古希腊的哲学思想与东方炼金术的神秘传统。 令人不安的是,罗布那的衰亡并非源于战乱或环境恶化,而是呈现出一种近乎“集体失语”的迹象。考古证据表明,在城市被风沙吞噬前,居民似乎在进行一场大规模、但未完成的“撤离”行动。大量的工具、生活用品被整齐地放置,但没有任何战斗的痕迹。文森特在深入地下墓葬群的章节中,揭示了一系列记载着“星辰方向指引”的卷轴,这些卷轴的文本风格,与后世一些被视为“异端”的神秘学文献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第三部:追溯“星尘”的线索——跨文明的联系与预言 全书的高潮部分,文森特整合了来自两大遗址的发现,提出了一个大胆的理论:卡拉穆亚和罗布那的兴衰,可能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受到一个更古老、更隐秘的“全球知识网络”的影响。 他引入了“星尘理论”——这并非指真正的宇宙尘埃,而是指代那些掌握了天文、数学和某种基础物理知识的精英阶层。这些人似乎在预见文明的终结时,采取了不同的应对策略:卡拉穆亚人选择“固守知识”,试图等待危机过去;而罗布那人则选择了“知识迁移”,试图将核心信息散布到不同的文化节点中,以求在未来某个时刻被“重新激活”。 书中配有大量精美的文物照片和现场测绘图,尤其是对罗布那出土的“十二边形星盘”的详细分析,该星盘的刻度指向了文森特认为的未来某个特定日期。 深度与反思 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考古发现的震撼性,更在于其哲学层面的思辨。文森特带领我们反思:我们所珍视的“现代文明”,是否只是对更早、更深刻的知识的拙劣模仿?当我们审视这些失落的文明时,我们真正面对的,是历史的无常,还是人类文明自身走向周而复始的宿命? 《时间的囚徒与星尘的挽歌》是一部写给历史爱好者、考古学痴迷者以及所有对人类未来抱有深切关切的读者的鸿篇巨制。它将激发你对脚下大地的敬畏,以及对头顶星空的无限遐想。这是一次关于失落的颂歌,更是一次对人类智慧潜能的警醒。 --- 推荐语: “文森特以学者的严谨和探险家的激情,为我们重塑了历史的边缘地带。读完此书,你会发现,我们所知的‘过去’,不过是冰山一角。” —— 彼得·哈里斯 (Dr. Peter Harris),剑桥大学古代史学系主任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俞安Ann
 
  Ani Ann品牌創辦人/設計師/部落客/演講者/藝術策展人
  2019年畢業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劇場設計系,主修舞台設計。
  2017-2018年至以色列耶路撒冷貝札雷藝術設計學院(Bezalel Academy of Arts and Design, Jerusalem)影像動畫學系,交換學生一年。
 
  背著相機,一個人去以色列各個角落旅行/感受/記錄/學習。
  用心體會,以真誠交流,我視這裡為「家」,他們待我如「家人」。
  致力成為以色列與東亞的橋樑,透過藝術的方式。

图书目录

【前言】
 
推薦序
推薦短語
未知,是最好的安排:勇闖以色列
地名╱特殊名詞介紹
但是妳現在在以色列啊,妳必須有虎刺巴精神!
 
【Part1.荊棘叢中開出花】
Chapter 1 8323公里外的溫暖

一位暖老師,一個暖故事
紙條女孩Nadia
Neta老師屋頂上的工作室
遇到天使不然我應該會乾死在沙漠
她一個人在這個國家
三日導遊
為了幫母親代購,遊了半圈以色列
猶太朋友親手織 Kippah送我
在貝札雷藝術學院的最後一天
以色列租房坎坷談(上)
以色列租房坎坷談(下)
 
Chapter 2 教育‧思維

妳怎麼這麼有禮貌?!
用陪伴與以色列小孩相處
"IT'S ABOUT MOVEMENT!"
雕塑老師:「我要求每個同學都作弊!」
第一學期的期末素描作業
100分?
猶太人的生意頭腦──非關金錢的交易
妳是我們的家人啊!
文化差異──我們真的沒有禮貌
 
Chapter 3 砂礫‧滿足
你們有固定的吃飯時間嗎?
令人欣慰的街頭塗鴉──一切都好
我不想成為這些東西的奴隸
你享受生命嗎?
他們有槍,但我們有花
妳知道的,每個人都會死
當彌賽亞來的時候
處變不驚的以色列人
複雜環境下的簡單生活
每件事情的發生都有它的意義,只是我們當下不了解而已
火箭之前,你才知道什麼是當下
 
【Part2.曠野裡聽見話語】
Chapter 4 堅韌‧傳承

贖罪日
和當地人一起澈底體驗贖罪日
住棚節
安息日
光明節
光明節陀螺、錢幣
光明節甜甜圈
光明節的第八天,一起點滿最後一根蠟燭
我的朋友又不吃不喝了?!
耶路撒冷的聖誕節一定很盛大吧?
連嚴肅猶太人都瘋狂的普珥節
逾越節──我去別人家一起團圓?
陣亡將士紀念日──哭牆
陣亡將士紀念日──赫茨爾山
以色列獨立紀念日
耶路撒冷日
十二月的海法
2019 十二月再度拜訪海法
 
Chapter 5 邂逅‧擁抱
首先,我們一樣都是人
聖誕教堂
哭牆,令人哭泣的地方
聖殿山
目睹清理哭牆紙條
耶路撒冷瞪羚谷
阿卡小趣事
錫安之友博物館
臨時起意,沒帶護照就去拉馬拉!?
以色列講英文通嗎?
第一次在以色列剪髮
在以色列看的第一齣戲──無言的馬克白
當我在公車上醒來,竟然……!!
千萬不要去這間餐廳
從此以後我殺起價來毫不客氣
以色列到底安不安全?
身上唯一的金融卡不見了
當一個外國人在齋戒月碰上安息日
路人動不動就對我比這個手勢,是在罵我嗎?
我曾經在這裡,跑完那段路
在以色列哭笑不得的觀影經驗
每次互動都讓我更加確定──沒有愛錯,以色列
這一幕,我想幫她留下來
 
【Part3.明年耶路撒冷見】
Chapter 6 反思‧想念
我之所以愛以色列
像當地人一樣生活,像觀光客一樣發現
我想念他們,即使我們不認識
「我們必須繼續做猶太人,我們也願意繼續做猶太人」
當你有了一位以色列朋友,心就會像被懸在空中
求你們平安
安息日街頭走秀
一切都是預備好的吧──台南妥拉藝術展策展人
不被當作是客人的那刻起,就感受到家了
我們都知道有些事正在發生!
對耶路撒冷的感覺
 
【Part4.攝影作品】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4454174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80.6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1
 
眼見為憑 Seeing is Believing
柯思畢(以色列駐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代表)
 
  我很榮幸也很高興被邀請為Ann的新書《未知,是最好的安排:勇闖以色列》寫推薦序。
 
  我與Ann的第一次見面是在2019年8月的藝術展覽開幕式,當時我才剛抵達台灣不久,而眼前這位年輕女孩對以色列及以色列人的愛與熱情令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深信「眼見為憑」這句話!唯有親自拜訪、並在當地生活一段時間,才能深入理解該地人文,貼近當地思維。
 
  而Ann正是如此!
 
  她在以色列待了很長的時間,並不只是像個觀光客走馬看花,而是將她在這裡所體驗的每一天成為豐富的閱歷、結交以色列朋友,並順利地融入當地人的生活,成為我們的一份子。
 
  Ann充分地體驗了以色列,並在她的書中生動地描述了她的奇妙旅程。她曾經也和許多其他台灣人一樣,對以色列並不了解,所見所聞多來自媒體報導。但如今Ann將一篇篇親歷的生活小故事分享給讀者,透過一位台灣女孩的視角,讀者能更容易理解以色列真實的面貌(包括人們的生活、思維、相處模式、文化習俗等等)。
 
  Ann踏上了亞洲大陸的另一端,記錄下自己與這個「陌生」國家的文化、人民、食物、風景的邂逅;沒有刻意的目標,她只是讓自己盡可能地吸收,而擺在您面前的書便是一切經歷的美好果實。我認為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書中出現的攝影作品。Ann是位有天賦的攝影師,她透過鏡頭捕捉了以色列各種獨特的面貌,而這些照片更是昇華了閱讀體驗,能讓讀者在閱讀Ann的故事時彷彿也與她一起經歷了一趟以色列之旅。
 
  以色列和台灣有許多相似的地方,卻也有很多獨特之處。在Ann豐富有趣的寫作風格下,以色列的本質將被更加真實地呈現在讀者眼前。
 
  我將Ann的新書《未知,是最好的安排:勇闖以色列》視為一份公開邀請,邀請所有人親自體驗以色列。我希望它將鼓勵許多台灣人迫不及待收拾行囊,來到以色列拜訪我們。
 
  我邀請您們來享受令人驚嘆的以色列-揉合熱情好客的人民、歷史、文化和自然美景的地方-親自體驗Ann在書中紀錄的美好。
 
推薦序2
 
愛上迷樣的以色列
裴信祐(雄獅集團前總經理)
 
  這是一本很生活的故事書,非常好看,看了會著迷,值得一讀再讀。
  這是一本豐富的以色列人物誌,有深度哲理的猶太人生活雜記、猶太節慶總攬與紀實、猶太家庭與課堂裡學校教育的剪影、與傳統市集與沙漠冒險的趣事。
 
  這也是一本攝影集與素描冊,有震懾人心的鏡頭,有用簡單線條勾勒出的臉龐,親切動人。
  如果你想認識以色列的人物,書中活生生地寫了拍了,看了就很愛很想跟他們成為朋友。
  如果你想知道以色列的節慶,書中完整地為你呈現了,且有節慶活動的鮮活照片與現場實景。
  如果你想了解以色列老師的教學理念與技巧,以色列教育的哲理,你會驚喜。
  如果你想體會以色列家庭為何維繫得如此緊密長久,你就不能不看好幾篇精彩的猶太家庭接待Ann的零距離側影。
  如果你想欣賞以色列人物與生活場景的照片,那,你更不能錯過本書的攝影集。
  又或,如果你只是想看一本書,那麼,這是一本讓你著迷的故事書。
 
  作者Ann是主修舞台設計的北藝大學生,2016年跟著牧師的團去以色列,就愛上了以色列,開始學希伯來文,也因此,在老師推薦下,2017年10月參加了交換學生計劃到以色列貝札雷Bezalel藝術學院一年,2018年7月回台後,因思念以色列,2018年11月又去了以色列一個月,2019年11月再度踏上以色列國度兩個月,以一個年紀輕輕的交換學生身份,勇闖以色列。
 
  雖然時間短暫,但是,Ann用親身經歷,用珍惜的心,以筆以相機以素描抓住每一個稍縱即逝的場景與人物,記錄了珍貴的霎那永恆;然而,更可貴的是,作者年紀輕輕,卻能以超乎想像的成熟思維,藝術人的敏銳細緻觀察,勇闖以色列大街小巷的冒險精神,取得第一手資訊,作為舞台劇與歷史書的原創素材,再以舞台劇編撰的素養與技巧,巧妙地結構出成這本書。想像中,似乎是,Ann在闖蕩以色列時,心中早已有了藍圖,依著藍圖尋尋覓覓了寶貴的素材;然而,書中許多故事卻又充滿了「即興」與「驚喜」,所以,看起來卻又不是完全依著藍圖去闖的。那麼,到底是先有劇本再蒐集素材,還是有了素材,因而構思了劇本呢?真是個謎;或許,就是作者Ann說的「未知,是最好的安排」吧。
 
  又或許,作者心中有定見,又能用khutzpah精神,勇闖以色列,反覆辯證累積互補,這就將不可知未知的世界,精煉了成了如此深入淺出的劇作。
 
  是哪一種?很想知道各位看官的讀後心得。
 
  這本書的好看,在於它是一幕幕生活舞台劇,看了第一幕之後,就迫不及待要看下一幕,看完了一幕之後,好奇地想看同主題的下一幕,殊不知,作者已經戲劇性地轉到新的場幕,留下略有悵然卻充滿好奇的觀眾一絲絲自由想像的空白;此時,新場幕的精彩故事即刻抓住了心思意念,隨即展開一齣齣新戲,讓人迷入了作者鋪陳的猶太人物、歷史、市井生活、學校生活、節慶生活,並且,自然地帶出了獨特而美好的猶太民族的信仰與生活哲理。
 
  這齣劇本共有3場,6幕,83個故事。場景遍及以色列聖城歷史大街小巷著名景點、學校、猶太家庭、市集;人物極其豐富,角色超俗獨特,由教師、宗教人、同學、路人、作者Ann聯合演出。
 
  第一場主題是:「荊棘叢中開出花」。用〈8323公里外的溫暖〉、〈教育與思維〉、〈砂礫與滿足〉,三幕劇帶出以色列的人物、教育、思想輪廓。
 
  第二場主題是:「曠野裡聽見話語」。用〈堅韌與傳承〉來彙編傳統的節慶,尋找猶太文化根源,用〈邂逅與擁抱〉來記錄節慶中有血有肉的人味,以及「根」之所在。
 
  第三場主題是:「明年耶路撒冷見」。用〈反思與想念〉,道出了作者愛上以色列後的文化衝擊、反省、對照,以及迷戀那為之生為之死的價值「根」的錯綜複雜,為持續探索啟動了新的旅程。
 
  其中,第一幕〈8323公里外的溫暖〉,一口氣帶出了好幾位令人愛不釋手的人物,就已深深啟發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看完全劇。
 
  在這幕序曲裡,有充滿智慧熱愛學生有教學熱誠的暖老師Neta,看見新同學Ann走進教室來上第一堂課,就用溫暖又實在的言語問候:「welcome! 我猜你應該需要翻譯!」立即有五位學生舉手要幫忙,這些自然的舉動,釋放了Ann不安的心,展開一學期的學習,課堂上精彩的師生對話,是藝術學的圭臬。在學期結束後,Neta老師親邀Ann到特拉維夫她珍愛的居家studio,在她的畫室單獨給Ann上了一堂生命交流課程。離別時,那句 "of course I'll miss you too! You are part of my life now!" 更是刻骨銘心,讓我激盪不已,相信也在Ann的心靈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典範,在人生的歲月裡,有一天為人師,也當如此款待學生,成為學生的終身朋友,教導學生,給予學生持續的啟發與幫助。
 
  還有初次上課就幫Ann記筆記的暖同學Nadia,書中精彩的描述:下課時,我正整理包包準備走出教室,迎面走來一位濃眉大眼的女同學,她遞給我兩張紙,說道:「這是我幫妳記的英文筆記,希望對妳有幫助!」輔以Ann素描的Nadia濃眉大眼臉龐,讓我看見在第一堂課,為一位陌生的同學默默地將希伯來問翻譯成英文筆記的Nadia,是如此真實地存在。
 
  還有猶太年輕媽媽Saray用她所有的來款待素昧平生的外國女孩,有路旁的市井小民,外表獨特內情的宗教人,有沙漠困境中即時主動幫助的天使……。每一位人物都是Ann在以色列的貴人,栩栩如生,讀著文字看著照片,彷如我也身歷其境,感受了他們那發自真情的待人處事風範,那麼自然地把Ann當作真朋友,毫無顧忌毫無保留,任性揮灑在一位他鄉的孤獨小女孩身上,無疑,這是令人著迷令人感動的。
 
  其他的場次與幕劇,有猶太家庭的生活,有猶太節慶的全覽與寫真,有藝術教室課堂上的經典對話,有旅遊冒險奇遇,有平常市井生活的點滴,我若一一介紹,將會是一本厚厚的新書了,不再敘述,就留待閱眾自己觀賞體會了。
 
  我跟Ann只有一面之緣,是在2019年台以商會的以色列文化推廣會上認識的,印象中,Ann是瘦弱女子,炯炯深邃的眼神卻令人印象深刻。她跟我提過曾參與交換學生計畫去以色列,卻沒想到在2020年的此刻,全世界都陷入COVID-19的驚慌時,Ann突然給我一個簡短的line,請我這素昧平生的長者寫序,讓我受寵若驚。算算,我們足足相差了45歲,我只去了一次以色列,我又何德能為她寫序呢?仔細思量Ann找我的原因,或許是,雖然只有一次的見面,但她觀察到我會希伯來文,還在商會裡唱了兩首希伯來歌,她那好奇與敏銳的觀察特質被觸碰了,留下了我這個人物的印象,並且,很大膽地勇闖我的line,冒險地邀請我。因著這份心思,我在兩個禮拜的拾穗日子裡,反覆讀了每一篇文章,遨遊在Ann所創造的劇裡,非常享受,並將我的感受用line跟Ann分享,Ann也感到欣慰,並一直說,等到編輯把她的照片整理後給我,我看了會更有體會,很顯然,她非常珍惜照片與文字結合的魅力。果不其然,在看了照片之後,文字劇中的場景與人物,跳出來了,角色鮮明了,故事更精彩地呈現了。
 
  這段因緣際會,也勾起我的一小段以色列記憶。個人在2011年造訪以色列短短幾天,回台後,就不顧一切邀我的老伴一起去學希伯來文,並寫了一篇〈迷 • 以色列〉的文字,作為愛上以色列的典藏。讀了Ann這本書,竟然發現我們雖是不同年齡,在不同時空,觸碰了以色列,卻都充滿了「迷」心緒的演變。初期是「迷惑」,不解在很不平安的環境中,以色列人為何口口聲聲說Shalom,互道平安?為何猶太民族在數千年的離散歲月裡,傳承延續了猶太民族的文化,有深而堅韌的根?但是隨著更多接觸以色列的語言,人,與各層生活的點滴,那迷惑,很自然地轉成「著迷」了。
 
  很感恩有如此福氣寫序,此時,COVID-19仍肆虐全球,影響生活,不知明日將如何。也讓人類深沈地檢視與反省,赫然驚覺沒有善盡上帝把創造的美好世界交給我們管理的神聖責任,反倒因為我們的無限貪婪,無盡地搶奪了世界的美好,破壞了永續生態,造成大自然的反撲,用病毒用各種災害來示警。面對未知的未來,讀了Ann的這劇本式的故事書,看著張張震懾人心的攝影作品,不禁要說:是的,未知,是最好的安排。讓我們謙卑地回到上帝起初創造的美好,回到那美好的「根」源,一起用勇闖以色列的精神,勇闖世界。讓美好的事情發生,讓something is happening的美好,不只發生在耶路撒冷,也成就在有你有我走過的腳蹤上,在台灣,在這世界的每一角落,在每一個珍貴的生命裡。
 
推薦序3
 
8323公里外的家鄉
林雨夢(逐夢有限公司 創辦人兼執行長)
 
  第一次和Ann見面是在一家名叫Toasteria的以色列餐廳,由於我們對以色列的情感,早已是臉書上的好友,對於身為台灣媳婦的我,Ann的照片一直是我一解思鄉之情的良方。她在以色列拍的照片與影片,場景不一定是熱門景點,沒有觀光客的絢爛浮誇,但就是我認識的以色列,那個我從小到大成長的地方。我們在以色列餐廳的地中海音樂中,像老友般,聊了一下午的以色列。除了第一眼看到她那份似曾相識的親切外,這個靦腆台灣女孩對以色列的了解,也讓我大開了眼界。
 
  這些年來一直在台灣與以色列這個領域努力的我們,Ann也一直沒有缺席,她透過影音、攝影與設計,將她認識的以色列用最生動與寫實的方式呈現,其實Ann的故事是一個勇於走出舒適圈的台灣女孩的冒險故事,聖經中神告訴亞伯拉罕,你要離開你的本地本家,往我應許你的方向前去。就在這樣的熱忱下,三年前,Ann到了以色列,開始了她在以色列的求學與文化體驗。
 
  Ann這本書寫成的此時,正是全球疫情肆虐的時代,在世界交流一切看似靜止的此時,也是一個人最適合去感受自己內心的同時。我們是否因為每天的日常工作,忘卻了自己愛探索與冒險的本心,我們是否因為每天重複的生活,以為這個世界就是我們看到的那麼大。我們刻版印象的以為本應如此的決定,是否還有其他的可能?在8323公里外的以色列,Ann的書給了我們一個可以一窺神秘國度的眼界,書中帶領你踏上探險旅行。
 
  在我們相識的最初,Ann告訴我她要寫一本書,寫一本以色列的書。她的自信讓我相信,有朝一日,她一定會夢想成真。而她的夢想成真也會鼓勵更多人的夢想成真,現在你也可以和我一樣,跟著Ann的腳步,隨著Ann的鏡頭,走過這個台灣女孩的冒險之旅,也希望當你隨著這本書走到Ann冒險的終點,也是你自己那本書冒險的起點。更希望你能透過這本書,了解我那深愛的故鄉──以色列。
 
  Shalom。
 
作者序
 
未知,是最好的安排:勇闖以色列
 
  2016年9月,是我第一次跟團去以色列旅遊。拿到報名表的那一刻,還完全不清楚以色列是怎麼一回事。如同大部分台灣人一樣,腦中浮現的是盡是中東、戰亂、聖地、沙漠⋯⋯一定很危險吧!然而基於好奇心我還是想去看看,硬著頭皮博得媽媽好不容易的首肯。短短12天的旅程,使我對這個國家深深著迷,第一次踏上遙遠的中東國家,心裡卻不感到緊張害怕;聽不懂語言、看不懂路標,竟絲毫不曾著急徬徨。踩在這想都沒想過的土地上,取而代之的是說不上來的踏實與安心,彷彿被深深地環抱著,一個陌生的國度,讓我有了「家」的歸屬感。
 
  回到台灣後,似乎已有某部分與以色列連結,好像有一部份的自己仍留在以色列,總感覺與以色列的關係並非僅此而已;她並不只是我所旅遊的國家之一,我很想念以色列,我想更認識這個國家,我想深入了解她的文化,甚至,我想「回去」以色列──這是其他造訪過的國家不曾給過我的感受。當時已經大四的我,壓根兒沒想過要出國當交換學生,卻在系上老師陳湘琪老師的介紹下,得知北藝大在以色列有姐妹校,因此於2017年便二話不說去申請交換。我很清楚知道自己並非為了當交換學生,才選以色列;而是因為「以色列」,才去交換。
 
  《未知,是最好的安排:勇闖以色列》這個書名的概念取自於創世記12:1「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出發去以色列交換前,神對亞伯拉罕說的這句話反覆出現在我耳邊(當時神要亞伯拉罕離開他原本所住的地方,往神要指示他的地方去;亞伯拉罕根本不知道要去哪裡,卻還是憑著信心勇敢地去了,最後神帶領他到迦南地──以色列,並成為歷史歷代以色列人的始祖)。這與我當時出發前的心境不謀而合,不到一年的時間,從完全不認識以色列,到即將獨自在那裡留學生活,一切發生得很快,我其實還沒弄明白自己為什麼要去、根本不算了解這個國家、有的資訊也不多,從來不曾離開家到他鄉獨自生活,然而我心裡唯一很確定的是「去以色列」。
 
  書中的篇章集結了我在旅途中發生的故事,透過與當地人相處而學習到的文化與思維;甚至也有許多故事在發生的當下不曉得為什麼,卻在事後回頭看才明白。我想像來自東方的我走入一片曠野,看到漂泊的猶太民族(不論是亞伯拉罕從示劍走到迦南、以色列人從埃及走回耶路撒冷或是二戰後顛沛流離的猶太人),我加入他們的行列,參與他們的生活,記錄下所見所聞。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行文风格,读起来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时代回响感”。它不是那种轻飘飘的,只关注当下流行的事物,而是似乎将千年的时间维度都拉入了叙事之中。作者对于文本细节的考据和铺陈,透露出一种近乎偏执的认真劲儿。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文化冲突和身份认同时所展现出的那种不动声色的力量。他没有使用宏大的口号,而是通过人物的对话、眼神的交汇,甚至是建筑的裂缝中,来揭示那些深刻的、结构性的议题。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叙事力量,远比直白的陈述要震撼人心。对我这个长期生活在相对稳定社会环境中的台湾读者来说,阅读这本书,就像是进行了一次关于人类韧性与脆弱性的深度田野调查。它让我跳脱出自己熟悉的语境,去思考“根基”和“流离”的本质。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停留在提供信息层面,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自身在面对全球化和历史遗留问题时的复杂心态。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节奏感极强,读起来有一种非常流畅的律动,仿佛作者在用文字谱写一首长篇的赋。起承转合之间,充满了音乐般的美感和变化。有时候它会突然慢下来,聚焦于一个极其微小的物体或情绪的波动,让你屏住呼吸仔细品味;有时候又会猛地加速,将你带入一场快速的场景切换或思想的飞跃。这种节奏的操控,充分显示了作者对语言驾驭的纯熟。我发现,即便是那些描绘冲突和紧张局势的段落,其文字本身也保持着一种惊人的美学高度,这让阅读过程成为一种矛盾的享受——既被内容震撼,又被表达方式折服。而且,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一些当地的母语词汇(尽管有注释),但那种音韵上的陌生感,反而更加强了异域的氛围,让人在探索意义的同时,也在享受声音的质感。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多维度的,它需要你的眼睛、你的理智,甚至你的耳朵一起参与其中。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的文字张力简直是爆炸性的,它用一种近乎诗意的、却又带着冷峻写实主义的笔调,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充满矛盾与张力的世界。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像被裹挟进了一股强大的情感洪流,时而感到振奋,时而又被沉重的历史感压得喘不过气。作者在处理那些敏感的、具有强烈历史烙印的场景时,展现出惊人的克制与深刻的洞察力。他不是一味地歌颂或批判,而是在两者之间找到了一条微妙的平衡线,用近乎人类学家的严谨去观察,又用艺术家的敏感去捕捉。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极具巧思,它不是线性叙事,而是像碎片化的记忆和感官体验交织在一起,读者需要主动去拼凑出完整的图景,这种“参与感”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对于那些期待轻松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或许会带来一定的门槛,但对于愿意投入心神去挖掘文字背后深意的读者,它无疑是一场酣畅淋漓的智力与情感的盛宴。它让我重新审视了“理解”一个地方的真正含义,那绝不仅仅是地理上的抵达。

评分

这是一本需要细嚼慢咽、反复回味的佳作,绝非一次性消费的读物。它最令人称道之处,在于其深刻的内省维度。作者似乎在每到一个地方,都不仅仅是在观察外部世界,更是在不断地质问和重塑自己内在的坐标系。读到后来,我已经分不清哪些是“客观事实”的记录,哪些是作者主观心境的投射,但这种模糊性正是其高明之处。它提醒我们,所有我们声称“理解”的外部世界,都不可避免地被我们自身的经验滤镜所扭曲。尤其让我共鸣的是,书中对于“选择”和“责任”的探讨。在面临重大抉择时,个体如何在这种宏大历史背景下找到自己的立足点,并为之负责?作者通过自身的经历,给出了一个极具思辨性的回答,那就是接纳“未知”本身就是一种主动的选择。这本书对于那些正处在人生重要十字路口的读者来说,或许会提供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励志文学的、更贴近现实的勇气和清醒。它教会我们,最好的安排,可能就是坦然面对每一个充满变数的明天。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角度非常独特,完全颠覆了我对于旅行文学的传统认知。作者似乎不仅仅是在记录行程,更像是在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对话。从文字的细微之处,我能感受到那种在异域文化冲击下,内心不断碰撞、自我怀疑又重新整合的过程。特别是在描述那些看似寻常的市井生活场景时,笔触细腻得让人几乎能闻到当地的香料味,感受到阳光的温度。这种身临其境的代入感,是许多旅行作家难以企及的高度。他没有回避旅途中的困顿与迷茫,反而将这些真实的情绪坦诚地展现出来,这让作为读者的我,在面对自己生活中的“未知”时,也获得了一种奇异的释然。与其说这是一本关于特定地理位置的游记,不如说它是一本关于“如何与不确定性共处”的哲学书。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总能从最不起眼的细节中捕捉到宏大的命题,比如在描述一个古老的市场摊位时,他引申出了对历史变迁和人类集体记忆的思考。这种由小见大的叙事技巧,让整本书的层次感极为丰富,绝非走马观花的观光记录可以比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