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西藏:13年導遊找到祝福生命的力量 (電子書)

走入西藏:13年導遊找到祝福生命的力量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茂榮、陳卓君
图书标签:
  • 西藏
  • 旅行
  • 导游
  • 个人成长
  • 心灵治愈
  • 祝福
  • 电子书
  • 人生感悟
  • 信仰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13年生命體驗X入藏深遊70+
沈文程、李欣頻、旅遊達人李啟端名人推薦
世界的屋脊,香格里拉的入口

  從文化、歷史、政治或地理不同觀點來看,西藏,都具有屬於她的獨特地位,而我們又認識她多少呢?

  李茂榮,或者是發現者旅行社總經理、西藏旅遊專業領隊,用他進出西藏70餘次的心靈感動,讓他告訴你為什麼:我們,一輩子一定要去一次西藏!

  一杯茶、一個乞丐,一個孩子
  這個時代最需要的心靈之地,
  在這裡,學會分享,懂得幸福。

  用「心」到達一個你從未看過的西藏!

  許多人知道西藏的美,聽過關於西藏的神祕軼事,但是有多少人能像進入西藏超過七十次、足跡踏遍整個藏區的領隊,與當地藏民如同胞、家人一般地互動,看到更多元的西藏風土民情?透過一位具有十三年西藏經驗領隊的眼光,從一杯茶、一個乞丐,甚至是一位孩子,你都可以感受到最真摯動人的人性光輝,領略到生命中最單純的快樂與知足。

作者簡介

李茂榮

  出生於台灣,擁有十三年西藏專業領隊經驗,足跡踏遍整個藏區,舉手投足間常被誤認為藏胞,對西藏的風土民情,尤其後藏阿里地區環線等行程瞭若指掌,熟知高原反應緊急應變措施,為台灣首屈一指的西藏旅遊專家。在二十一年的旅遊職涯中,專注開發特殊旅遊行程,例如首創「到西藏過藏曆年」的行程;在民國100年帶領全世界第一個到珠峰大本營前跨年的旅行團。曾帶領台灣多個旅遊節目前往各地拍攝,為台灣唯一兩度獲得觀光局所頒發的「優良觀光從業人員」獎項的旅遊從業人員。現為「發現者旅行社」負責人,為深耕西藏旅遊,目前也轉投資拉薩市的「天樹花園酒店」與「天上西藏旅行社」。最新旅遊訊息都在travel104.myweb.hinet.net/

陳卓君

  喜愛寫作,擅長以文字表達理性思考下的易感纖細,曾擔任雜誌記者、特約撰述、外電編譯。取得美國丹佛大學企業管理碩士後,曾在不同城市工作、流浪,終於在西藏為漂泊的心找到安適的家,繼續為喜愛冒險、旅行的雙腳開闢新的可能,嘗試以攝影找尋另一種看世界的方式。譯有《把利潤變現金,這樣做就對了!》、《當老闆也可以睡好覺--公司經營零風險的146個秘方》(臉譜出版)。目前擔任行銷相關工作。更多分享在部落格ccchenbook.pixnet.net/blog

穿越时空的旅人:一部关于寻找失落文明与现代心灵对话的史诗 引言:未知的召唤 这本书并非带领读者领略耳熟能详的风景,也无关乎当代都市的喧嚣与浮华。它是一部关于深潜的记录,一次对人类文明发源地——那片被时间遗忘的,充满神秘色彩的广袤土地——的追溯。作者,一位不满足于既有地图标识的地理学家与考古学家,带着一封泛黄的古老信件和一颗渴望触碰“本真”的心,踏上了一条通往“沙海迷城”的危险旅程。 “沙海迷城”,一个在所有官方记录中都被标记为“虚构”或“已湮灭”的古代王国,它被认为掌握了某种超越我们时代理解的能量运用和哲学体系。本书记录的,正是这次历时八年的探险,其间遇到的挑战远超想象,但所获得的发现,足以颠覆我们对历史的认知。 第一部:地图上的留白与精神的罗盘 探险始于对零散历史残片的搜集。作者首先在北京、巴黎和开罗的古籍档案中,发现了关于“亚特兰提斯后裔”在东方建立的文明的蛛丝马迹。这些线索将目标锁定在了撒哈拉沙漠腹地一处被称为“寂静之眼”的区域。 章节亮点: 尘封的文字: 详细描述了作者如何解读一种结合了古苏美尔楔形文字与某种未被命名的星象符号的文字系统。这部分内容如同智力上的攀岩,充满了学术的严谨与破译的兴奋。 穿越风暴的启示: 首次进入沙漠腹地时遭遇的极端沙尘暴,不仅是自然力量的展现,更是对探险队精神意志的考验。在几乎绝望之际,对古代天文图的重构,竟奇迹般地指引了正确的方向。 第二部:遗迹的低语与技术的残响 经过数月的艰苦跋涉,探险队终于在“寂静之眼”的核心地带,发现了被流沙掩埋的“沙海迷城”的边缘结构。这不是一座宏伟的宫殿,而更像是一个巨大的、有机的生命体,其建筑材料和结构逻辑完全脱离了我们所知的土木工程范畴。 深入探索: 无源之光: 迷城内部的能源系统令人震惊。没有燃烧的痕迹,没有可见的电线,只有一种温和、持续的光芒,照亮了错综复杂的通道。作者推测这可能是一种对地磁场或宇宙背景辐射的直接捕获技术。 思维的镜厅: 城中最令人不安的发现是一个被称为“共鸣室”的巨大圆形空间。进入者会体验到强烈的感官叠加,仿佛能听到远古居民的思绪片段。这些片段涉及对时间、物质和存在的深刻哲学思辨,对现代物理学提出了尖锐的挑战。 生态的奇迹: 尽管身处极度干旱的沙漠之下,城内仍维持着一个微型的、自洽的生态系统,其中包含着前所未见的动植物群落。作者对这些生物的基因结构进行了初步分析,暗示着一种与外界隔绝的、纯净的进化路径。 第三部:哲学的交锋与现代的焦虑 随着对“沙海迷城”的了解加深,作者开始意识到,这个文明的毁灭并非源于外敌入侵或资源枯竭,而是某种内在的、对知识的过度追求所致。 核心冲突: 平衡的失调: 迷城留下的铭文揭示,该文明在掌握了操控现实结构的能力后,逐渐失去了对“人性”的锚定。他们追求绝对的效率和知识的纯粹性,最终导致了自我隔离和精神上的崩溃。 “完美”的代价: 探险队发现了大量记录着哲学家们在达到“知识顶峰”后,选择自我放逐或意识上传的痕迹。这引发了关于技术发展与人性保留的深刻辩论。我们追求的进步,是否正在以牺牲某种核心价值为代价? 归途的抉择: 面对如此颠覆性的发现,作者团队内部产生了巨大的分歧。是保留证据,向世界公布,冒着引发全球范围的知识恐慌和技术滥用的风险?还是遵从古老文明的警告,将“寂静之眼”重新封存? 结语:重塑锚点 在经历了沙漠的考验、知识的冲击和道德的困境后,作者最终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本书的最后几章,详细阐述了他们如何小心翼翼地撤离,如何确保关键的、可能被误用或滥用的技术信息被“安全地遗忘”。 本书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复刻那个失落的文明,而是为了提供一个反思的棱镜。它以极具代入感的叙事风格,将历史、考古、哲学与现代科技的伦理困境编织在一起,邀请读者去思考:在追求无限知识的道路上,我们是否正在遗忘生命中最根本、最朴素的祝福与力量? 这是一部献给所有对未知世界怀有敬畏之心、对人类自身命运深思熟虑的探险家、学者和梦想家的作品。它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关于如何更审慎地“走入”我们自己生活的旅程的起点。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推薦序 西藏帶他「步步高升」        李啟端
推薦序 沒去西藏之前,千萬不能死!  李欣頻
自序 西藏,化解我心中的恨

【上篇  西藏,心靈的故鄉】
人生轉折─從一幅唐卡說起
一支冰棒
尼洋河上的月光
敬你一杯茶
一個都不能少
流浪漢的三個響頭
富有的乞丐母子
不要對賜我們一口飯的人批評
逃學的小學生
別毀了我父親一生的功課
再好的美景,都會過去
倪敏然來了這裡,就不會自殺

【下篇  不一樣的西藏,正確的玩法】
布達拉宮臨別一眼
擦澡不等於洗澡
不要拔藏刀
不用挑水了
請別帶他上車
強龍不壓地頭蛇
撰稿後記:我的心靈啟蒙課 / 陳卓君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1208633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1.6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1

西藏帶他「步步高升」

  他不是作家,但是當他告訴我他即將出書,希望我幫他寫序時,我一點都不訝異。因為沒有人比他更有資格寫西藏了!他是「發現者旅行社」的創辦人李茂榮,也是我的電腦老師。

  是他送了我第一台電腦、是他教會了我用電腦

  回憶八年前他帶我去西藏回來,說要送我回淡水,車子一進淡水,他悶聲不響地就開到一家電腦公司,買了台電腦說要送我。當時是有點強迫中獎的感覺,但真的很感動,因為一路上他不停地說服我:「什麼時代了?一個寫作的人不會電腦!」我說我排斥所有機器的東西,我喜歡爬格子的感覺!他不死心地說:「等把妳教會了,妳就知道它有多好用,多省時省力又便捷。」

  當時他只是一家不算有名的旅行社的靠行經理,實際上屬於他的只有他們夫妻兩個人。他是那麼忙,每天卻不定時地在電話中幫我進行電腦教學,不用說他教得辛苦,我學得淚汪汪,有幾度都想放棄了。有句老話說「七十歲學吹鼓手」,我何苦這麼累?但一想到他如此用心良苦,我能辜負人家一番好意嗎?而且他下這賭注顯然是惜才,別無所求,只希望我學會後除了方便自己寫稿,能更順利地完成環遊世界的夢想之外,也能打一些世界各地的資訊給他。當時我只走了不到九十個國家,尚未開始自助、進入蠻荒。

  幾天後,他覺得電話教學,教與學雙方都很吃力,他換了個方式,讓我每天上午去他公司上半天班。我很準時,每天由淡水去南京東路,他在他們夫妻中間給我安排了一個座位,我幫他打字,一有問題馬上問,實地演習、兩面夾攻,果然效果神速,才一個禮拜,他就說我畢業了,下禮拜可以在家工作了。

  如此積極,便是他成功的元素!心中有了目標就毫不猶疑地去做,一旦做了就只許成功不許失敗。

  說來,他的為人是謙虛溫和的,個性卻十分執著倔強,對老闆也一樣絕不逢迎,他認為對的事絕不低頭。這種個性,註定了他必須自己創業。沒多久,我就聽夫人說他們離開了那家公司,我當時很為他擔心,他禁得起這樣的挫敗嗎?然而,過一陣子他就來電說自己組了家公司。

  在「發現者」誕生的開幕茶會上,沈文程也特地來捧場。我看到他租了一間好大的辦公室,隔開的座位怕不只二十個,心想他真有野心,才起步呢,哪來那麼多職員!

  那是五年前,正值旅行業一家家倒閉。但是,他不但屹立不搖,還越做越大,原本的空位全填滿了人,而他旗下包攬的人才很多曾經是響噹噹的旅遊界翹楚,曾經都是號令職員的領導人物!

  是受愛戴的領隊、是窩心的醫生

  當時行走世界十五年的我,總是那麼隨心所欲,唯獨一心想征服那塊「高高在上」的世界屋脊─西藏,卻始終跨不出腳步,原因便是對高山症的恐懼!西藏因為地勢太高,海拔平均都在四千公尺以上,所以氣壓低、空氣含氧量比平地少三○%,絕大多數人初到此地,都會有不同程度的高山反應。

  有一天我無意間看到一個新疆絲路的行程,內容十分吸引我,便撥了電話過去,短短不到十分鐘的談話,我就決定報名參加了。這在一個走了近百國,對行程要求向來嚴苛的我來說,如此匆促決定還是頭一遭。主要是負責人讓我感覺踏實可靠,在他平易又充滿自信的談話中,我聽出了誠懇,感覺出了熱忱,尤其是他對我提出的重點或細節,都不厭其煩地給了我滿意的回答……。我與李茂榮的緣份,就從這裡開始。

  出發那天,該旅行社同時有兩個團搭同一班機到香港轉機,他是西藏團的領隊,在櫃檯辦 check in時,我看到一群絲路團員圍住他抱怨:「早知道不是你帶團,我們就不報名了!」他笑著安撫大家:「一樣一樣,劉小姐是我帶出來的領隊,很優秀的。」一位團員對我說:很多人都指定要他帶,他經常忙得分身乏術。我當時想:「他究竟是怎樣一個人?為何大家這麼信賴他?」我很快就得到了答案。

  我因前一晚朋友餞行,吃日本料理,今早天沒亮就被肚子鬧醒,而且鬧得很凶,心想:「完了!出國最怕就是拉肚子,這一路可有罪受了!」

  吃了保濟丸一點都沒用,在香港機場買了特效藥也止不住。想不到他不是我的領隊,卻細心地注意到我一直在跑廁所,於是叫我過去坐下,自己就蹲在我面前,開始幫我指壓穴道,捏手掐腳的,二十分鐘下來我痛得哇哇叫,他自己也滿頭大汗。我想起了他給我們的手冊上,一條條注意事項裡就涵蓋許多醫療常識,原來他對醫學也頗有研究。上飛機時,他仍一路注意著我是否有任何不適,如此細心負責的經理還真少見。兩個團在成都分道揚鑣,到了烏魯木齊又接到他的電話,還是關心我是否好了,真的覺得很窩心。

  他圓了我攀上世界屋脊的夢,幫我登上旅行生涯的顛峰

  第二年七月,發現他又要走西藏,早聽說他們公司最拿手的行程就是西藏,而他又是帶西藏團頻率最高的領隊。在意外頻傳的當時,他總能快快樂樂地帶團出去,平平安安的帶團回來。當他知道我的工作(也是樂趣)是探索世界、寫旅遊報導,卻從沒到過西藏,就很替我著急,說什麼也不讓我有所遺憾。他說西藏那種大山大水的宏偉景觀,全世界都找不到,而這塊佛教聖地的特殊人文與建築,更值得我一個以旅遊為業的人去探索,他說:「妳一定要親自去體會一趟,否則我敢說妳會遺憾終生!當然,也確實有人出了些意外」。他說他剛帶回的那一團裡,就有位女老師一到拉薩就昏迷了,是他將她從生死邊緣拉了回來!

  經過女老師的事件後,一般人也許就再也不敢帶西藏團了。但他卻越挫越奮,他說有了這次經驗後,他更不怕帶西藏團了,因為他有把握如何教客人預防高山症,如何去處理、急救一個即將倒下的高山症病人!「我有信心帶妳去,就有信心帶妳回來。」他說。人不能因噎廢食,聽他一番話,給我的效用是:就算此行是條不歸路,也值得一走;縱使賠上性命,也值得去冒險!我終於克服了心理障礙,踏出了一直沒有勇氣跨出的腳步!

  在我從世界之顛回來後,接下來的一次是他帶沈文程的外景隊,結果一位導播也差點命喪高原,全靠他急救得當才能有足夠時間送回成都治療,挽回一命!

  這之後他走得更密集了,我打電話去十次中有八次都說他帶團去西藏未回。有一回我問他:「你走西藏像走家裡廚房,還有好幾個春節都在西藏過,你不累不膩呀?」他笑著回答:「可能我上輩子就是西藏兒女吧!」想來,他已經愛上西藏了吧!有幾次他將一支十六天的團送上飛機後,自己就留在拉薩等著接下一團的人!所以他在世界屋脊經常一待就是整整一個月,一連照顧兩個團,顯然他不僅有一顆堅毅溫柔的人,還有一身超人的體力呢!

  我叫他拿破崙,想送他一座凱旋門

  英雄不怕出身低,在聊天中,他常不避諱地說起自己年輕時什麼工作都做過,有一次他還說起前一段失敗的婚姻,那是他生命中的痛,這段黑暗歲月幾乎讓他一蹶不振!幸運的是上天給了他的第二段婚姻,還幫他找來了一位體恤他、讓他無後顧之憂的好牽手。

  因為他不屈不撓的毅力、因為他勇往直前無所畏懼的勇氣,因為他能吃苦耐勞,遇挫敗仍屹立不倒,我叫他拿破崙。拿破崙的字典裡沒有「失敗」這兩個字,而他的字典裡則沒有「做不到」這個詞。他對這個稱呼的反應是:「我有那麼矮、那麼醜嗎?」

  雖然「發現者」創辦至今才五年,一九九四年和二○一○年他本人就兩度榮獲觀光局評定為優良觀光從業人員;而二○○六年和二○一○年又兩度獲得北市旅遊業職業工會二星陽光獎章,這一個個的榮耀絕不是偶然,我去幫他拍照時真的是與有榮焉!

  他是從西藏起家的,如今也是因西藏而「步步高升」。雖然現在他的出團目標已經擴展遍及五大洲,甚至觸角也已遠及衣索匹亞等地區。他這個打不倒的巨人,自信心更茁壯了!祝福他能為台灣旅行業創造一座光輝的凱旋門!

李啟端

推薦序2

沒去西藏之前,千萬不能死!

  我在二○○二年第一次到西藏,事隔八年後,二○一○年夏天再度去了西藏,跟的是李茂榮的團。這兩次西藏之旅,我都是全團第一個有高原反應的,也是全團使用氧氣筒最頻繁的一位,但我至今仍然想再去西藏。因為人到了西藏,無瑕純淨的山、天、湖,以及純真的藏民、讓人心生虔敬的廟宇……,才發覺此生若沒來就等於白活了。而西藏極艱苦的旅程,也正考驗著我們的心性,有修行的人修到什麼境界,只要來到西藏就見真章了!

  所以當朋友問我西藏值不值得去時,我都會說:「沒去之前不能死,去了之後就不想死!」如果《西藏生死書》是每個人必讀的心靈聖典,那麼李茂榮的這本書就是每個人必看的《西藏生命書》!

  第二次跟李茂榮的團收穫特別大。他沿途不僅很細心地照顧每個團員的生活起居,也同等心地對待工作人員,讓我覺得他就是一個活在人間的修行人,我從他身上學會許多做人的道理與慈悲之心。最大的收穫,還包括他沿途跟我們說的小故事,這些不是旅行社的「罐頭故事」,全部都是他親身經歷、親身感動的第一線生命體驗 ─我們在短短十多天的旅程中,他跟我們分享了十多年的西藏體悟,讓我彷彿也瞬間學會了十多年的生命智慧,真的不虛此行。

  回台灣後,對李茂榮的故事還念念不忘,覺得如果沒有跟大家分享就太可惜了,於是促成這本書在馬可孛羅文化出版,並內舉不避親地推薦了自己的表妹卓君來撰寫,謝謝郭總編輯玉成此事,主編維珍願意承擔瑣碎的編輯彙整工作,讓這些動人的篇章,特別是:〈一支冰棒〉、〈一個都不能少〉、〈不要對賜我們一口飯的人批評〉……這幾個當初讓我流淚,事後影響我一生的故事,得以在讀者面前呈現。

  所有去過西藏的人,一定要看這本《走入西藏—十三年導遊找到祝福生命的力量》,你可以透過本書,把西藏的生命深度納入你的視覺中,讓記憶中的西藏更鮮活!沒去過西藏的人,更是非看這本書不可,你必須讓這些發生在西藏的真實故事,在你的心裡灌溉出沃土,將來到了西藏之後,所有動人的天、山、湖、人之美,才能在你已有的沃土中,茂長出動心的西藏生命風景!

廣告作家、創意人∕李欣頻

作者序

西藏,化解我心中的恨

  會走入旅遊業,會走入西藏,沒有冠冕堂皇的理由,全因走投無路,全因心中的一把怨恨之火。

  失望、怨恨、窮困讓我走入旅遊業

  十八歲時投入軍旅生活,卻因為不懂得逢迎拍馬而失去進修的機會,讓我對國家心灰意冷而決定退伍。之後,因為沒有一技之長,開始我長達四年的飄浪生活;做房屋仲介卻因為放不下身段,半年一間房屋都沒賣出而作罷;好不容易擺地攤賺錢,卻被人舉發取締;到車場當學徒,卻被警察陷害,成了扯老闆後腿的告密者,而被迫離開車廠。最後走投無路只能轉去開計程車,沒事就上街頭跟著遊行抗議、丟石頭,發洩我對於政府的失望、對國家的憎恨。

  當時已經三十二歲的我一心只想離開讓我失望的台灣,想到旅行社說不定是移民國外的跳板,於是就這樣誤打誤撞踏入了旅遊業,一待至今就是二十一年。我從旅行社外務做起,抱著破釜沉舟的決心,每天下班趕到學校進修、憑著兩週內背完整本中國旅遊景點簡介的毅力,從跑腿外務轉為設計旅遊行程的線控,之後成為絲路旅遊行程的專家。

  在這段時間,我歷經了失婚、舉債、且幾乎身無分文的日子,住在只能擺下床和桌子的洗衣店倉庫。每天晚上回家路過小吃攤,只敢點兩塊豆乾、海帶和一小杯五塊錢的米酒,慢慢耗到攤子打烊才回家。

  原以為人生可以就此順遂,但人要是倒楣,連喝水都會塞牙縫。原本在絲路旅遊市場建立的六年口碑,卻因為競爭對手的出現,三個月內讓我的生意一落千丈,對手一夕之間成了絲路專家,而我們卻成了什麼都不是的狗屎。

  走進西藏,讓我放下心中包袱

  走投無路的我,只能開發更新的旅遊市場。西藏,成了我唯一的選擇。

  一九九八年,我第一次帶團進西藏,當時的生活條件都很差,沿路上看到滿街的乞丐。從退伍以來心裡一直埋著許多憤恨不平的我心想,這裡還有這麼多人生活得這麼辛苦,我還要怨恨什麼?比起這些乞丐,生活算不錯的我們還有什麼好求的?路上多少人是挑著水或重擔長途跋涉走到拉薩,為什麼我們在心境上不能「走過去」?難道不能念頭一轉,繼續過我們的生活?到了西藏,我明白自己應該要往前看,不要留在過去總覺得不公平、被陷害的情結裡。

  心中的恨與不滿一直到帶西藏團的第三年,第一次走進了後藏,看到了阿里的大山大水,我才真的開始放下心中的包袱。

  那次行程路況很差,路上布滿石頭、高低不平的沙土,遇雨車子容易打滑,所以還特地安排一部大卡車載著帳篷、睡袋、睡墊和廚房裡的鍋碗瓢盤,隨時準備就地紮營、找水煮飯。

  就因為路程辛苦,才讓我覺得阿里的美尤其難得。到了藍得不像話的瑪旁雍措,看著湖旁的納木那尼神山和岡仁波齊神山襯著藍天,久久不捨離去。看著美景,我深深覺得,要不是那段不公平的遭遇,讓我決心想要離開台灣,我就不可能踏入旅遊業;沒有遇到窮困的時刻,我就不可能把握機會去開發特殊旅遊行程;沒有絲路行程的大起大落,我更不可能走進西藏、享受阿里的美景;要不是因為之前屢屢出現的人生絕路,逼得我不得不轉向,讓我最後只能走入西藏,我可能這輩子就此與西藏、阿里的一切美景無緣了。要不是因為前面二十多年所遭遇過的艱辛,我又怎能體會阿里這般的美景是如此美好?

  我這才明白,西藏阿里是老天爺給我的方向,祂希望我能放下過去,心中才有空間填放其他美好的事物,才能走出美好的旅程。常有團員說我很幸福,因為我比一般人有更多的機會去體驗西藏的美。也因為前面這些不只是挫折,也是考驗,讓現在的我比起任何人,都更能享受這般美景。

  十三年西藏行寫出人生故事

  擔任西藏專業領隊長達十三年的我,比起一般旅人,我有更多與當地藏族互動的機會,發生了許多發人深省的小故事,在物質條件如此貧瘠的西藏,從一杯茶、一個乞丐、甚至是一個孩子,你都可以感受到最真摯動人的人性光輝,領略到生命中最單純的快樂與知足。或是從我、來自不同背景的團員與當地藏人之間的互動中,你能看到因為文化差異而出現的爆笑對話、生死交關的感人時刻、苦盡甘來的大徹大悟,或是捐助當地偏遠小學、醫院、寺廟的點點滴滴。藉由領隊、團員和當地藏人三者間,交織出一個你從沒聽過、看過的西藏。

  進出西藏已經超過七十次的我,足跡踏遍整個藏區,不僅讓我舉手投足間與道地藏人無異,加上幾句口音無異的藏語問候語彙,還常被誤認為是藏族同胞。豐富的帶團經驗不僅讓我對各地藏區的風土民情、行程景點瞭如指掌,對當地節慶、習俗、歷史典故也能如數家珍,熟知如何處理高原反應與旅遊緊急應變措施。透過本書,我詳細地介紹西藏風土民情與旅遊注意事項,希望能藉此導正錯誤的觀念,讓對西藏旅遊有興趣的人,都能夠無後顧之憂地去享受這一生一定要體驗一次的第三極地之旅。

  我始終認為,不要讓自己成為一個沒有故事的人。我用了十三年的時間寫下了屬於自己與西藏之間的故事,希望透過這本書,讓不管是否到過西藏的你,都能有相同的啟發、感動。也希望讀完本書的你,都能寫出屬於你自己的人生故事。

(李茂榮口述∕陳卓君撰述)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这个人啊,对涉及宗教或信仰的书籍总是抱持着一份审慎的态度。我担心作者会不小心落入“心灵鸡汤”的俗套,把西藏的宗教文化当成一种装饰背景来烘托自己的心灵成长。我更希望看到一种更像人类学观察者的冷静与尊重。比如,作者是如何处理他在接待那些带着朝圣心态的游客时,自己的内心活动?他有没有被游客的虔诚所感染,从而对自己的“世俗”身份产生怀疑?或者,他又是如何巧妙地平衡作为一名商业服务者(导游)与一个精神探索者之间的身份认同?我很想知道,在那些高海拔、空气稀薄的环境下,人的思维会变得更简单还是更复杂?如果这本书能细腻地描绘出这种身份的拉扯和融合,展现出台湾人在面对宏大文化背景时的适应与坚持,那将是非常有价值的。这本书不该只是关于西藏,更应该是一种关于“如何成为一个好的中间人”的教科书。

评分

购买一本电子书,对我来说,最看重的是排版和阅读的流畅性,毕竟通勤时间有限,我需要的是一个能快速“载入”故事的介面。从书名来看,它聚焦于“祝福生命的力量”,这让我联想到一些非常具体的问题:在这么高压、高风险的环境下工作,作者是如何进行情绪管理的?是靠什么样的方法来“重启”自己的?是冥想?是和家人的联系?还是仅仅靠对下一批团员的责任感?我希望作者能更深入地探讨“持续工作”与“内在平衡”之间的矛盾与调和。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心理调适技巧,哪怕只是作者无意中形成的工作习惯,都比空泛的哲学思考更有实用价值。我希望读完后,能带着一种“即使我的工作环境和西藏差远了,但那种在重复中找到意义的方法论,是可以在我的生活中应用的”这种收获感。这才是真正实用的生命智慧。

评分

最近阅读的几本游记,总让我觉得少了点“脚踏实地”的感觉,好像作者只是一个过客,在别人的故事上涂抹自己的想象。而“13年”这个数字,让我觉得这本书可能具有一种时间沉淀下来的重量感。我比较好奇的是,作者如何保持对同一片土地长久的、不变的好奇心?西藏每年都在变化,游客的期待也在变化,作者自身的“心境”也在变化,那么,他是如何平衡这些动态变量,来维持自己的专业性和情感投入的呢?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重复”的力量。第一次去珠峰,是震撼;第十次去,可能就是麻木;但第第一百次,如果作者还能从中找到新的视角或感动,那才是真正的功力。我期待的,是这种日复一日的“陪伴”所带来的洞察力,它或许比一次性的朝圣之旅更为深刻。这本书若能成功,一定是提供了一种看待“日常即修行”的全新视角,而不是仅仅贩卖一种异域情调。

评分

说实话,我比较挑剔阅读体验,尤其对于这种偏向“生命历程”的书籍,最怕的就是矫揉造作的叙事腔调。我更喜欢那种直白、近乎口语化的记录,带着一点点台湾人特有的那种幽默感和务实精神去面对异域的艰辛。我希望作者在描述那些艰险旅途时,不要总是堆砌辞藻去渲染“神圣”或“不可思议”,而是描述一下,如何在零下二十度的帐篷里,为了抢到一块稍微暖和点的石头而与同行的人斗智斗勇,或者,是如何用最有限的物资,在没有信号的山谷里,解决一个突发状况。这些“烟火气”才是构成真实人生的基石。如果能穿插一些和当地人之间因为语言不通或者习惯差异而产生的可爱误会,那更是锦上添花。我尤其关注“祝福生命的力量”这个副标题,这不应该是一个空泛的口号,而应该是在无数次高山反应、语言不通、甚至是迷路之后,作者靠什么信念支撑下来的具体案例。我想看到的是,这份力量是如何在日常的磨损中被锻造出来的,而不是凭空出现的奇迹。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那种带着岁月痕迹的纸张质感,还有那抹深沉的蓝,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目光。我总觉得,一个人的生命经验,尤其是在一个如此独特且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摸爬滚打十几年,绝对是值得细细品味的。我不是那种一头热就买书的冲动型读者,我会在网路上搜寻各种资讯,看看有没有人提到这本书的“气味”。我期待的不是那些旅游手册里千篇一律的风景介绍,而是那种深入骨髓的感悟,是高原上那些无声的、只有亲历者才能捕捉到的光影变化。我希望作者能把那些日复一日面对的挑战,那些或许曾经让人感到孤独无助的时刻,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地展现出来。尤其是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个人都在追逐效率和即时满足,能够有一个人愿意花十三年的时间,去“走入”一个地方,这本身就是一种反向的力量。我最期待的是,他如何消化那些文化冲击,如何将他人的信仰和生活方式内化成自己的养分,而不是用一种高高在上的视角去评判。如果这本书能让我感觉到,即便是最平凡的导游工作,也能成为通往内在丰盛的阶梯,那它就已经值回票价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