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的救贖:科學家、農人、美食家如何攜手治療土壤、拯救地球 (電子書)

土壤的救贖:科學家、農人、美食家如何攜手治療土壤、拯救地球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克莉斯汀.歐森
图书标签:
  • 土壤健康
  • 再生农业
  • 可持续农业
  • 气候变化
  • 食物系统
  • 环境科学
  • 土壤修复
  • 有机农业
  • 生态农业
  • 环境保护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每個無法離開地球的生命都應該關心的事

  人類數千年來的農耕及畜牧,特別是現代的工業化農業,已經導致八成的土壤碳流失到大氣中,即使我們今天就停止使用化石燃料,地球仍會繼續暖化。而現在有許多人,越來越多的人,從科學家到碳農、碳牧人,從碳權交易巿場到環保團體,紛紛放下宿怨,共同走向同一個目標:把碳種回土壤裡,將大氣中的碳轉換成對土地、對所有地球生物都有利的土壤碳,而這還有可能扭轉全球暖化。同時還能賺到錢。

  這是全球的新發展,綠色新希望,碳農業。
  讓每個地球生命都獲利的偉大事業。


  身為農民的孫女、園藝狂的女兒,作者歐森對土壤議題情有獨鍾。某次和大廚的偶然談話把她領到一個十字路口上,從這個路口開始,科學、農業、食品以及環境保護終於走到同一條路上。她發現,我們的腳下就有一個龐大無比的微生物帝國,能將植物從大氣中吸收的二氧化碳轉換成生物生存所需的土壤碳。

  歐森介紹深具遠見的科學家、農民、美食家、牧場主人和庭園設計師,這些人的研究和工作都表明了,地球是可以治癒的,而且,一些看似棘手的問題,包括氣候變遷、空氣和水污染、食物品質,甚至肥胖,其實都可以用同一個方案來解決。

  奧爾森帶我們走上一趟迷人的旅程,去了解自然世界裡隱藏的生物動力。從北美、非洲到澳州,有最多人追隨的農牧先驅,有不收受企業贊助的土壤科學家,也有土地管理者和環保人士少見的攜手合作。種種引人入勝的真人真事及分析,激發大家重新思考自己腳下的土地藏有多大的潛力,我們都可以從中看出,面對最棘手的地球問題時,我們其實也可以有所作為。

  「世上只有一體的土壤、一體的植物、一體的動物,還有一體的人類,因此全球只有一個保育問題,也就是土地病理學。」

名人推薦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曹啟鴻
  土壤學教授/陳尊賢、許正一
  飲食界良心/麥可.波倫
  美食作家/麥可.魯曼
  環境議題作家/比爾.麥奇本  等代表推薦

得獎與推薦記錄    

  陳尊賢(國立臺灣大學農化系特聘教授):

  作者將其與各國之國際機構名人、大學教授、科學家、農民、美食家、牧場主人和庭園設計師等人之觀念,強調如何透過「永續土壤管理系統或技術」來達到保持土壤碳吸存與維持土壤生產力與人類健康的可能方法,見解獨到,是一本正確傳達土壤專業知識與推廣土壤科學教育的專書,讓人可以一口氣讀完,愛不釋手的好書。

  作者將其生活中與土壤接觸的疑慮、心得與感觸,利用很細膩的文筆寫出其發覺問題、思考與討論及得到結論的過程,令人欽佩。書中舉例說明如何透過與專家學者之接觸、討論與印證,最後得到自己的心得。此心得與聯合國未來人類要解決的問題一樣,即是發展「維持土壤的碳吸存或土壤碳庫」之永續土壤管理技術。

  作者文字間多處透露其深刻體會到土壤健康於農產品生產力、農產品健康安全、土壤生物族群活力與土壤養份釋放彼此間密不可分的相關性,我認為是這本書最想要傳達給讀者的心得。

  作者也無奈的指出,面對這些問題,各國政府及科學家要如何提出「永續土壤管理系統或技術」, 來維持土壤的健康?如何面對氣候變遷、土壤沙漠化、土壤沖蝕流失、土壤污染、人口急速增加等問題,作者認為都可以用同一個方案來解決,就是維持土壤碳吸存量、維持土壤生產力與人類健康的可能方法,我極表贊同,不要把農作物之作物殘渣帶走,或提出增加土壤碳吸存量之方法。

  聯合國於2014年宣佈2015年為國際土壤年,每年的12月5日為世界土壤日,就是深刻體會並呼籲世界各國要保護土壤資源,提出各種技術或管理方法重視土壤健康,才能讓我們健康的生存。台灣土壤肥料學界也於2014年與2015年的12月5日舉辦了盛大的啟動儀式及學術研討會,呼籲全民保護土壤資源,提出永續土壤管理系統或技術。此書的出版正逢其時,意義重大。

  許正一(臺灣大學農業化學系教授):

  從這本書的書名,土壤的救贖,就可以知道土壤對於地球上所有生命,包括人類在內,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而「有土斯有財」更是人類表達土壤重要性的經典之詞。土壤,是最珍貴的自然資源之一,這本書不僅強調了土壤提供食物與能量的功能,也生動地描述了土壤在生態上的功能,特別是碳的循環、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生態平衡。人類不當的使用土壤,造成儲藏在土壤中有機碳的損失,導致土壤品質下降、增加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而生物多樣性也受到破壞。

  聯合國糧農組織有感於此,自2012年起,將每年12月5日訂為世界土壤日,並將2015年訂為「國際土壤年」 (International Year of Soils) ,以加強世人對土壤在維護糧食安全和生態系統重要功能的瞭解與認知,而中華土壤肥料學會也積極投入辦理各項保護土壤的活動。在這國際上正視土壤功能的同時,本人非常樂見這本書的出版,這有助於民眾對土壤有更深切、更廣闊的認識,因此進而珍惜土壤。

 
书名:《绿色脉络:生态修复与社区韧性》 内容简介 《绿色脉络:生态修复与社区韧性》深入探讨了在全球环境挑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人类如何通过跨学科合作和社区参与,实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社会经济的协同发展。本书超越了单纯的环境保护议题,聚焦于构建一种更具适应性和可持续性的未来模式,强调人与自然之间复杂的相互依存关系。 第一部分: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与重塑 本书首先构建了一个宏大的生态背景框架。我们审视了工业化以来,人类活动对自然系统,特别是生物多样性、水文循环和关键生态过程(如碳固定与营养物质循环)造成的深远影响。这不仅仅是关于物种灭绝的统计数据,更是关于生态服务功能(Ecosystem Services)的系统性衰减。作者引入了“生态阈值”的概念,阐明了当生态系统跨越不可逆转的临界点后,恢复的难度将呈指数级增长。 随后,本书转向积极的修复策略。不同于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工程干预,本书着重介绍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 NbS)。详细剖析了湿地重建、森林再野化(Rewilding)的案例,以及它们在减缓气候变化、调节区域微气候方面的多重效益。重点介绍了土壤健康(Soil Health)在全球生态修复中的核心地位,但这里的视角更侧重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性恢复和土壤碳封存潜力的量化评估,而非具体的农业实践指导。它探讨了如何通过生物工程和生态学原理,引导土壤恢复其天然的自净能力和结构稳定性。 第二部分:跨学科的思维范式:从科学到政策 本书的精髓在于其对知识整合的呼吁。生态修复不是孤立的科学课题,它需要社会学、经济学、工程学和伦理学的深度融合。作者批判性地分析了现有环境政策的局限性,指出许多政策因未能充分考虑地方生态现实和社区的社会经济结构而导致实施效果不佳。 在科学层面,本书详细阐述了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与物联网(IoT)在生态监测中的应用。例如,如何利用高光谱成像技术实时追踪植被健康状况,或通过传感器网络监测河流的化学和生物指标。这些技术为生态决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精度和速度。 在政策层面,本书推崇“适应性管理”(Adaptive Management)。这是一种认识到环境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并允许决策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学习的管理哲学。作者通过分析多个国际合作项目,展示了如何建立灵活的治理框架,平衡科学证据、经济可行性与社会公平性。特别关注了生态系统服务支付(PES)机制的设计与实施,探讨如何将生态价值转化为社区可感知的经济利益,从而激励长期保护行为。 第三部分:社区韧性与地方性知识的赋权 《绿色脉络》将社区置于生态修复的核心位置。环境的健康与其所依存的人类社区的健康密不可分。本书深入挖掘了地方性生态知识(Traditional Ecological Knowledge, TEK)的价值,并论证了将其与现代科学方法有效结合的必要性。这不仅仅是尊重文化多样性,更是因为地方知识往往包含了对特定地理区域长期、细致入微的观察与应对策略。 书中通过生动的案例研究,展示了社区在灾害恢复中的韧性(Resilience)。例如,讲述了偏远沿海社区如何利用传统对潮汐和植被的理解,重建能够抵御风暴潮的天然屏障,而非完全依赖昂贵的混凝土工程。 更进一步,本书探讨了“生态公民参与”的模式。如何设计有效的公众咨询和共同决策机制,确保修复项目真正符合当地居民的需求和愿景。这包括对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审查,以及如何解决因生态修复可能带来的生计模式转变(如土地用途限制)带来的社会阵痛。书中强调,真正的修复必须是“社会生态系统”的整体提升,而不仅仅是物理环境的改善。 第四部分:迈向共生的未来图景 最后一部分展望了生态修复的未来方向。作者认为,未来的环境治理必须从“控制自然”转向“与自然共生”。本书提出了“循环地域主义”(Circular Regionalism)的概念,主张在一个地理区域内,实现物质流、能源流和信息流的闭合与优化,减少对外部资源的依赖,增强区域的自持能力。 本书对城市生态学也进行了深入探讨,分析了城市“灰基建”(灰色基础设施,如管道、混凝土)向“绿蓝基建”(绿色基础设施,如屋顶花园、透水铺装、城市湿地)转型的潜力。重点讨论了城市生物多样性走廊的规划,以及如何通过提升城市内部生态系统的功能,改善居民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 《绿色脉络:生态修复与社区韧性》是一部面向政策制定者、生态规划师、社会科学家以及所有关心地球可持续发展的人士的综合性著作。它提供了一种整合科学、技术、社会和伦理的全新视角,指引我们在一个日益复杂多变的世界中,编织出可持续的、充满活力的生命网络。它清晰地表明,拯救环境的最终目标,是构建一个更具适应力、更公平、更有人情味的社会结构。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克莉斯汀.歐森(Kristin Ohlson)


  住在全球最環保、全美最重視永續發展的城巿,波特蘭。這裡有最蓬勃的有機小農經濟、有全美第一的環保法學校Lewis & Clark Law School、有Kinfolk雜誌,也有像Kristin Ohlson這樣關注自然議題作家。

  她的文章出現在《紐約時報》、《基督教科學箴言報》、salon網路雜誌、《探索頻道雜誌》等媒體。作品Stalking the Divine贏得「美國新聞工作者與作家協會」2004年最佳非虛構小說獎。

譯者簡介

周沛郁


  原是森林系女孩,研究所畢業後本著對文字的熱愛,成為譯者。譯有《生物多樣性的早餐》、《邪惡植物博覽會》、《醉人植物博覽會》、《萊緹的遺忘之海》、《植物的性、愛與生死的祕密》等書。
 

图书目录

前言
第一章:碳都到哪去了?
第二章:光明與黑暗的結合
第三章:牛隻上場
第四章:讓自然發揮作用
第五章:靠碳賺錢
第六章:我們為什麼不知道這種東西
第七章:新夥伴
第八章:地下英雄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9296168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8MB

图书试读

前言

  三年前,我第一次聽到土壤和氣候的關聯。二○○五年,我替《美食家》雜誌寫一篇專文,主題是當地一家名叫「帕克.博斯利」的餐廳,博斯利不只兩度榮登這本雜誌的頂尖大廚快訊,也是地產地銷運動的旗手,早在一九八○年代就開始為他的餐廳尋找當地食材。他在俄亥俄州的酪農場長大,後來成為老師,然後在法國待了一段時間,突然迷上法國的菜單——法國菜單會順應最新鮮當令的食材,每季更換。

  他在克里夫蘭開餐廳時,也複製了這種菜單。他造訪克里夫蘭城外的菜攤,試吃桃子,問農夫:「如果我下星期回來,可以賣我幾大簍嗎?」他到年輕時去過的鄉間探險,敲敲農家的門,說他想買他們的豬肉或蛋或雞肉,但不要透過中盤商。他勸農民試種祖傳品種、讓豬住到林子裡吃櫟子和蘋果、拿幾碗酸奶餵雞讓雞啄食凝乳。不久,他就建好地產食物的供應鏈,既供應他的餐廳,也供應克里夫蘭周圍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的農夫市集。我訪問他的時候,他餐廳裡的食物就有九十七%來自當地。他影響了克里夫蘭附近小農場的處境,幫助許多小農場存活下去,甚至擴張。他一直都知道西班牙托雷多附近有戶人家正要開始做羊奶乳酪,也知道用怎樣的法式屠宰法可以切出更好的肉塊,甚至認識在義大利學習製作薩拉米香腸的那個田納西州青年。

  我寫食物類的文章需要新題目時,都會打電話或寫電子郵件給博斯利,他會讓我知道有什麼新鮮事。某一天,他告訴我:「碳農業。這是新發展。」

  他解釋道,小農間有股新運動。他們知道所有農牧生命的基礎都是土壤,不論是養雞或種玉米,養豬或種菠菜,養牛或種桃子,都一樣,因此他們正在改變處理土壤的方式,動作有大有小。有時他們自稱為土壤農,有時自稱為微生物農,他們很清楚土壤裡有數十億的微小生物,他們看不見,但科學家說這些生物正在土壤裡工作。有時他們自稱為碳農,他們知道讓土壤更肥沃、更溼潤、顏色更深的,是碳。有些農人一直密切留意科學家的研究,這些科學家說,這樣的農法可以透過光合作用加速除去大氣裡的二氧化碳,減緩甚至扭轉全球暖化。相信全球暖化的農夫以這樣的農法自豪,不相信的(許多農業界的人至今仍然不相信)看到他們的土地、作物和牲畜超乎想像地生機勃勃,依然感到激動。

  我在動筆寫這本書之前,花了幾年追蹤其中一些科學家、碳農和碳牧人的活動。我參加他們的研討會、讀他們的網誌和科學論文、視察他們的試驗地、吃他們的產品、跟我的朋友嘮叨他們的事、寫文章介紹他們。土壤中的生命讓我驚歎不已,我這才知道我們站在地球的表面時,腳下其實有個微生物的廣大國度,少了這個國度,我們所知的生命不可能存在。即使在我家那一小塊後院,土裡也有好幾兆的微生物,宛如擠滿細小生物的黑暗海洋。我站在地上,想到腳下有那麼多事情正在運作,幾乎有點暈船了。

  我學到的一個法則是:光禿的土地會餓死土壤中的微生物。這些微生物需要活的或死掉的植物提供糖分、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等食物。微生物偏好茂密而多樣、正在生長的成叢植物(土裡的根!),不過乾掉的生物量也可以讓微生物撐到多汁的東西再度出現,所以我才心生一計,把葉子耙到光禿禿的草坪上。我的微生物在冬天若有死葉子可以啃,或許就可以撐到春天,然後鑽遍土壤,在地下建立黑暗的聚落,再度欣欣向榮,也讓草坪通氣。這麼一來,或許草坪到下個春天就更容易發芽、吸水了。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結構編排得很有層次感,從宏觀的環境危機,逐步聚焦到微觀的土壤微生物,最後又拉回到具體的行動方案,邏輯性強到讓人忍不住想一口氣讀完。我很佩服作者在資料搜集的廣度與深度上所下的功夫,感覺像是把過去幾十年來全球各地默默耕耘的先驅者的心血都濃縮在了這裡。特別是關於生物炭和覆蓋作物那些章節,我原本覺得會很枯燥,沒想到作者用了很多生動的比喻,讓我這個非專業人士也能快速理解其中的奧妙。對於我們台灣這個地狹人稠、土壤飽受壓力的環境來說,書中提到的許多理念,經過適度的轉化,其實有極大的應用潛力。它不是在販賣焦慮,而是在散播知識和希望,告訴我們,面對氣候變遷,我們手邊其實握有強大的工具,只是需要正確的知識來啟動它們。

评分

說實話,我對這類「療癒地球」的主題書籍向來抱持著一半期待一半保留的態度,因為很多時候內容會流於空泛的情緒渲染。但這本很不一樣,它始終緊扣著「科學實證」這條主線。作者引用了大量的研究數據和案例研究,這些紮實的內容讓整本書的論述極具說服力。而且,書中呈現的「科學家與農人的合作模式」特別令人鼓舞,它打破了學術界與實務界的壁壘,展現了跨界協作的巨大能量。這不僅僅是關於種植技術的改變,更是一種思維模式的轉變——從單向索取到雙向共生的思維轉換。我特別期待書中提到的那些創新技術,它們代表著人類在面對環境挑戰時,展現出的無窮創造力。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永續發展」這個詞彙有了更具體的圖像和更堅實的信念。

评分

整體來說,這本書給我的感受是沉靜而有力的。它沒有用誇張的語氣去渲染末日景象,而是用一種近乎詩意的筆調,描繪出健康的土壤如何成為地球自癒的基礎。我特別喜歡作者在敘事中流露出的那種對土地的敬畏之心,那種「慢下來,才能走得更遠」的哲學觀。對於城市裡長大的年輕一代來說,這本書或許能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去理解我們的食物鏈最底層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它成功地將科學的嚴謹性、農耕的務實性以及美食的感性享受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閱讀體驗。這不僅僅是一本知識書,它更像是一份邀請函,邀請我們每個人,無論是廚師、工程師還是普通的消費者,都共同參與到這場「土壤的救贖」行動中來。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真是讓人眼睛一亮,那個充滿生命力的土壤紋理,配上那種沉穩又帶點希望的色調,光是看到就覺得心頭一暖。我最近一直在關注永續生活這塊,特別是對食物來源跟土地的關係很有興趣,總覺得我們現代的生活方式對地球太不友善了。這本書在市面上眾多環保主題的書中,用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切入,沒有太多學術術語,光是書名就點出了核心——「救贖」。我特別喜歡那種將科學、實務操作跟生活美學巧妙結合的敘事手法。它讓我開始思考,原來土壤不只是種東西的介質,它簡直就是一個生態系統的縮影。如果我們能把土壤顧好,是不是很多環境問題都能迎刃而解?這本書的選材和角度非常獨到,比起空泛的口號,它更像是提供了一張詳細的路線圖,告訴我們具體該怎麼做,從田間地頭到餐桌上的每一口食物,都藏著改變世界的密碼。

评分

翻開內頁,閱讀的體驗非常流暢,作者的文字功力沒話說,那種夾敘夾議的風格,讓艱澀的科學概念變得像聽長輩在講述傳家寶一樣生動有趣。我尤其欣賞它並沒有把農人塑造成傳統的、單純的形象,而是將他們描繪成真正的「土地工程師」,他們對土地的理解往往比許多學院派專家更為深刻。這種對話式的寫法,讓讀者很容易被帶入情境,彷彿自己也親身參與了那些田間的試驗與討論。身為一個對烹飪略懂皮毛的台灣人,看到書中對「風土」如何影響食材風味的描寫,簡直是拍案叫絕!它提升了我們對「吃」這件事的層次,不再只是果腹,而是對土地的致敬。這種跨領域的整合能力,讓這本書的價值遠超出一本單純的農業指南,它更像是一本生活哲學書,讓人讀完後會開始審視自己日常的消費習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